三年前一部《寒战》让影迷们记下了梁乐民、陆剑青这对导演的名字。
自《无间道》后,又一部在影迷圈中能引起大面积话题讨论的港产警匪片。
诚然,《寒战》剧本不错,风格凛冽,演员发挥出色,节奏紧张扣人心弦,几处运镜剪辑也留下很深印象,但整个叙事层面的内容留白,造成观感体验的不连贯,也是不可回避的硬伤。
导演有自己的创作理念个人风格,这没问题,可以接受。
但一部影片,如果让很多观者都看得云山雾绕,完了之后要去网上翻影评看详细解析才明白“噢,原来是这样的……”——以商业片的角度考量,其实是不合格的。
到了这一部《赤道》,果然又延续了“挖一堆坑留给你们自行脑补”这个习惯。
如果说《寒战》讲的是办公室政治斗争,着重描绘文戏攻心。
那么《赤道》的架构,就是国际外交政治斗争,但可惜拍成了爆炸贝风格的爆米花动作片。
演员方面,张学友算是一个亮点,王学圻的人物刻画也很见功力。
文咏珊的大长腿秀足了性感,这位女演员以前倒是没怎么听说过。
韩国那几位主要功能就是来当型男秀西装的。
而我最不满意的角色,反而是张家辉扮演的李Sir。
其实我本人是很欣赏张家辉演技的,但从这个角色本身来说,张家辉的个人气质与这个角色的设定实在不符。
张家辉以往比较深入人心的,几乎都是一些底层小人物或者跟班形象,为人善良,意志坚强,展现不屈不饶的拼搏精神。
但是让他去诠释片中这位香港行动组老大,处事风格凌厉甚至还带有一点暴虐,总觉得他气场上不太够。
我心目中的理想人选是黄秋生,或者梁家辉也行,不过这两位估计都应付不来片中的打戏了。
闲扯一句:刻意把片名从《赤盗》改为《赤道》,真的不是为了在海报字体上看起来更像是《一本道》吗?
以上是对《赤道》的概括评价,接下来的内容属于我个人观后的一些引申想法,涉及剧透,还没看过影片的,建议就不要往下读了。
——————————剧透分割线——————————虽然片中没有明说,但我觉得,赤盗的真实身份背景应该就是CIA,或者至少是为CIA做事的。
如果按照这个设定,那么我设想的局面大体是这样的……(目前只看过一遍,剧情方面我的记忆不一定准确,有些地方可能有误)某日,韩国军方秘密研制的高科技便携式核武器获得成功,这一军事机密韩国方面甚至对自己的战略同盟美国军方都未曾知会。
但情报眼线遍布天下的老美终究还是嗅到了一丝气息,既属WMD(weapons of mass destruction,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又是新近研发的高精尖技术,无论出于这两方面因素的任何一方,美国都是要插一手过问下的。
可是,出于与韩方的战略同盟关系,又不能明着直接讨要(这就是政治啊!
),于是就暗中委托第三方(赤盗)去韩国盗取这件武器,再经由地下军火市场辗转卖到美国来(片中的武器买方也正好设定为是美国人),典型的“undercover dirty work”。
本来事情进展顺利,赤盗强攻武器到手,运至香港准备交货。
不料我们英勇的香港警方突袭交货现场,成功缴获武器。
行动期间,协同配合的韩方人员也“异常积极”地出力帮了不少忙。
特别要说一下,韩国方面过来的这个行动组,既是外援,于他们自己而言,也是危机公关。
不仅要尽力夺回武器,保住这项机密军事技术,同时也要为自己安保防卫缺失导致香港地区遭受核威胁而承担巨大的外交压力。
事情此刻进展到这一步,其实局面对韩方有利,就等香港警方完成武器交接运回韩国即可。
回推当时场景,赤盗对这个态势也基本认可,说明了美国方面对武器被移交回韩国这个结局也可以接受。
反正秘密已经被捅出来了,将来再去向韩国要,问题不大。
直到我们北京方面的宋总(王学圻)又插了一脚进来,局面一下子又被打乱……按片中设定,宋总至少是中方情报部门数一数二的高管,中央派出这样级别的人物亲自来港督战,一方面出于涉案武器杀伤级别过大,另一方面也说明这次事件不仅仅简单只是一次国际地下军火交易,北京方面是做好了打外交战的准备来的。
宋总这个角色一开始就表现得很反面人物,一副独断专行高高在上的跋扈姿态。
但正应了他一开始就对李Sir讲过的那句话“出于特定的原因,以你的级别,很多事情我没办法跟你细讲……”我估计宋总一开始就知晓了美国CIA授意赤盗搅起的这趟浑水,所以从头到尾他都是以国际政治外交的角度来应对这次事件。
以中方的立场,你韩国作为邻国,悄悄地搞高端技术核武器是什么意思?
地区威胁论另说,现在你把这么一件WMD弄丢了,还被运到了香港,极大威胁到了中国公民安全,是不是你的失职?
暂且不说我已经扣下了这件武器,可以拿到技术为我所用。
就算是要归还也没问题,但你韩国方面一定要官方出面表态说明情况,也给其他各国一个警示(尤其美国),杀鸡儆猴,告诫你们不要把这些乱七八糟的事情搞到我们头上来,在我们的地盘上,由不得你们胡来!
这会儿韩国方面一下就慌了,斗争策略中那句亘古不变的真理——“敌人的敌人,就是我们的朋友。
”韩国这时候重新又想起了自己名义上的“盟友”——美国。
这一刻,韩方行动组跟赤盗(美方代表)由冲突对立又重新站到了一起。
凭借赤盗在香港行动组核心层拥有的内应,毫无准备被蒙在鼓里的香港警方于是就不出意外的杯具了,韩方在赤盗协作下重新夺回武器。
这里韩方行动组老大崔理事的一通电话很值得玩味。
他告知助手放消息出去“韩国已经重新拿到武器,请各方都罢兵消停,放过香港。
”某种程度上,不得不说,老崔这一手还是蛮厚道的。
他深知这件武器已经成为了各方势力死死盯上的肥肉,这场争夺战再继续下去,不幸充当战场的香港只会遭受更大的灾难。
对外声明武器回到了韩国手里,既是公开宣告任务完结,也相当于是表态“东西在我们韩国这儿,有什么事冲我们来,不要牵连香港。
”只不过这个短暂的美梦瞬间破碎,狡猾的老美又玩了韩国一手,赤盗设连环计伏击韩方,成功夺回武器。
韩方伤亡惨重,回国场景悲壮。
尘埃落定,李Sir终于觉察到了端倪。
但我猜想可能因为赤盗全盘谨慎,没有留下什么实质性的证据,所以李Sir执意孤身前往。
一者知道对方势力强大,此去凶险,不想牵连队友。
二者如果他猜对了,赤盗必然不会放过他,他这是以自己之血,来换取证据!
影片尾声,李Sir之死没有被辜负,中方抓获赤盗助手,并成功定位到赤盗所在位置。
宋总与赤盗当面对峙的那个场景,赤盗没有表现出一丝慌乱,仿佛是故意被捉的样子,他不经意透露宋总的女助理原来也是他的卧底。
女助理跟过宋总7、8年,必然知道很多他的内幕,以宋总这样的级别,不可避免的一定会有一些黑料不能为外界所知。
所以,故事的最后,还远没有结束……回想李Sir终于揭开谜底的那一刻,赤盗对李Sir说:“从头到尾,你就只犯了一个错误——你不该打女人!
”而我觉得,李Sir犯下的最大错误,恰恰是从一开始对这整个事件的定性上就出现了重大偏差。
李Sir一直是以地下军火交易的认知,以维护香港地区安全为理念来处理这次事件。
但他没有想到的是,卷入此事件的中美韩三股势力,其意均不在香港,甚至都不在于武器本身。
而香港,只是阴错阳差地成为了这三方绞力的战场。
政治斗争中,最容易落败的,未必是那些弱小的,而往往都是那些认不清形势的。
没有恶意,是有点会心有自嘲的笑。
从『寒战』起梁陆就在把警匪片和办公室政治结合起来(早二十年日本已经有大搜了),很棒的尝试。
香港自经济衰退后开始对权力与体制的大探讨,电影怎能脱离这个现实。
若说官僚代表,讲真,没有比加个大陆官僚这个角色更合适的了。
所以王学圻讲的那些台词,哇,太传神。
我曾经进过某大学图书馆馆长的办公室,觉得他的房间阵置和他讲的每句话的类型就像电影设计出来一样。
倒膜的桌子,文件架笔叉,衬衫掖进微凸的肚皮前,讲话用语精确且官方。
我们平时习以为常大话,放在香港成色的片子里才会有这样刺眼的反差,才会笑得如此会心。
3D效果不错,虽然我不认为3D对电影重要,但本片是良心制作,代表的是工艺水准。
地下车库交易那色彩妥妥好莱坞,港片的精良制作背后离不了泰国人。
王学圻台词应该重配一下,讲话都吐噜了。
印度线人那块儿,我听力不好,但也发现中文字幕不是原意,大约与审查有关,之后再扒一下。
张家辉全场闪耀啊。
身边有内鬼这种设定用多就low了,深喉也得有深喉的智慧和逻辑。
这几年港动作片里女性角色设定非常不讨喜,要么像生化人,要么就是脑残纸老虎(『一个人的武林』里的女警神烦)。
方保罗出场我在座位上念出他的名字。
顾美华出来,我又啊一声。
多舒服,比一群过五章还在红毯上梗着脖子怕被人看到颈纹的女星来,她多舒服,给张震铜板的那个动作,不知为何很打动我。
加油,两位。
《赤道》这部电影演到一半的时候,俺一直觉得王学圻最后要露出本来面目,用句香港警匪片常见的话来形容要“反水”。
但又觉得如果他是最后反派的话这电影水准也太一般了,一猜一个准啊,感到这个角色内涵远不止表面这些。
等看到最后发现果然如此,一个开放式的结局值得细细品味,返回头来在来审视全部出场角色,就会发现其地位和电影中扮演的功能。
以下部分只剧透了王学圻不是反派而已,其余部分没有涉及。
先来说结尾,这个开放式的结局够让人喝一壶的了,开放性结局设定符合情理,将所有的冲突点汇聚一刻,然后突然松开,所有的角色关系瞬间崩塌,这个设定在西方电影其实很常见,其实有点像银河映像,不像《无间道》那样的堕入无间,而留给观众无限的思想空间,电影最后两位主要角色最后到底是一叶蔽之还是大彻大悟,典型的开放式结局。
很显然电影最后一段字幕是可以加上去的,因为要过审嘛,可实际上电影不会拍续集,结局就是这样,当然这样的做法很冒险,但这样反转的尝试很是值得鼓励。
但只有这样才能产生更大的思考空间,因为电影用这个角色,可以让观众去重新审视《赤道》的故事,片中几位角色在处理事件时每个人都犯了错误,都输给了自己判断,最终被幕后大boss玩的团团转。
该片其实打破了传统警匪片的格局,几个角色其实比较脸谱化,但该片就是要证明,这些脸谱化的角色,常规的判断在本片中行不通。
让我们来从结尾逆推王学圻在片中功能,他的言行在宏观方向的逻辑性。
从故事层面来说,《赤道》又比《寒战》要复杂很多,从后者的双方势力升级到三方,同样是群戏但角色更多,香港、内地、韩国三方势力,围绕着一件大杀器是否该被运出香港展开了三方斡旋,在所出场的几个角色在事件中扮演的角色比较复杂,张学友的立场是要让武器立刻运出香港,而王学圻则是让武器暂时留在香港,通过外交手段斡旋,张家辉和余文乐作为香港警察,在对待武器方面持保留意见,他们的主要任务则是要抓住漏网的赤道。
而韩方池珍熙与崔始源是带任务来的,目的就是把武器安全运出香港,他们在其中扮演了墙头草的角色,同时还负责地下情报来源,推进电影故事走向。
这就是《赤道》中几方人物势力,该片追求功能性角色,人物各司其职。
作为一个足以毁灭香港的超级武器,在香港交易时被警方获取,按照常理应该尽快由韩方代表护送离岗,走得越快越好,毕竟谁也不想身边守个定时炸弹,一旦出了问题谁也担当不起。
这时候王学圻出现了,电影没有交代其身份,只是说他是来自内地,他的出现是为了阻止武器离开香港,这个举动就让人生疑。
为什么不让一部毁灭性武器离开?
其本身的说辞也是含糊不清,王学圻用了冠冕堂皇的方式来解释,包括外交手段,国与国之间的对接,其功能有点类似外交部发言人的那套话,都把理由往大了说,自然其根据显得有些站不住脚。
不让武器离港是有原因的,这是从电影的结局得出的结局。
本片的导演梁乐民与陆剑青从《寒战》中就一直在强调两点,也可以理解为他们擅长的编剧手法:其一贯彻香港是全亚洲最安全的城市这个梗,其二便是群戏演员当中必有内鬼。
所以王学圻的出发点是在这里。
这个角色深藏不露,但比其他几位主要角色突出的一点就是这位老同志用怀疑一切的眼光去审视整个事件。
首先,武器在香港交易,这个风声被提前暴露,从而引发一场枪林弹雨,试想一下这么重要的交易为什么会闹得满城风雨,为什么港方韩方都知道地点,显然这是地下情报交易搞的鬼,有人提前把消息泄露给警方,处于怎么的目的暂且不提,但核武器交易被这么轻易的泄露,里面肯定有文章。
其次,在这场交火中,最关键的人物张震漏网,后者肯定还在盯着武器。
所谓有来就有往,有人把消息提前泄露给警方,那么关于武器什么时候离港的消息很有可能纸里包不住火。
届时张震很有可能半路截杀。
这就是王学圻的动机。
然而他更深一层的目的就是怀疑有内鬼,在片中他与张学友饰演的武器专家针锋相对,他由于身份的特殊,并没有将这个话题打开,而是采用折中的方式,用官方口径安抚后者。
可以王学圻的到来推动了电影故事的发展,才有了电影后半段地上部分的猫鼠游戏和地下情报的暗涌波涛。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一起策划好的“意外”事件这是谁也没有想到的。
武器半路上真的出了差错,证明王学圻之前的怀疑是正确的。
不过所谓“百密一疏”,电影的结尾就是给了这个老谋深算的王学圻将了一军。
本着怀疑一切的态度,王学圻却只是在怀疑与自己不同阵营的一方,却没有怀疑自己方面的问题。
所以说这部电影之所以定位这样的结局,就是让观众知道,在这起突发性事件中,每个人都犯了错误,有人的是过于相信他人,有的是则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就连老辣的王学圻都晚节不保。
作为知名老戏骨,王学圻在演绎这个角色自然不在话下,有气场演技上佳,这里不再赘述。
其实整部电影编导就是一直在误导观众,尤其是在王学圻这个角色身上,一直在往反派的层面上引导,等到最后真相大白的时候,发现这个角色才是所有角色中最具逻辑性思维的,一言一行就像排兵布阵一样,运筹帷幄之中,但家贼难防已经无力挽回。
原名“赤盗”,而不得已改成“赤道”,就好理解了。
赤盗也好赤道也罢,在最初以为是杀手张震后来亮明是物理教授大咖张学友,估计到下一部就要反转了,赤盗还是张震,而且是代表北京的宋先生王学圻的一张牌。
你泥中有我我泥中有你嘛。
想想“赤”在我党语境里有多么崇高的政治地位,就可以理解张震暂时不能暴露了。
北京要靠张震来端掉地下军火交易,还心头肉香港一个真正的“最安全的地方”,保证东北亚的核平衡,所以张震才是最终扛下去的“赤色大盗”。
在和澳门老干妈秀温情的时候,其实也可以点明“赤盗”的身份。
澳门那么亲内地,往来军火哪有瞒过保利集团之眼的。
嗯,所有干儿纸里只有张震记得给老干妈胃药的。
主创本来想下一盘大旗,但在香港弹丸之地,就是没有大眼界。
影片中那些阿SIR还自以为是盘菜。
其实妥妥硬伤。
须知凡涉及核,必然上升到大战略的国家层面。
如果真实发生了类似南棒便携弹事件,必然像宋先生说的,根本就轮不到你香港什么事了。
别说驻港部队,高达也能分分钟集结到位的。
晚上看这种大场面的电影就会导致晚上一直一直做梦,一直一直跟别人打架。
(●-●) 评分比我想象重要低,今年那么多真的“烂片”都能有完全不符合的中高评分,这部片子,颜值、诚意、剧情、场面都至少算得上80分以上的作品,现在分数只有6点多,我只想说,怎么那么多脑残粉,真的,买电影票支持烂片就算了,还要充当水军去拉高烂片的评分,这样真的有助于中国电影的发展吗??
(哎,虽然年轻的时候我也是一名死忠追星族)。
我也是智商不高的一族,通常看脑洞大开的片子,我都看不懂,比如少年派,星际穿越等等的,不过我相信很多人跟我一样的吧。
能看了一遍就在豆瓣写出那么深刻幽默的影评还是很少很少的呀。
不过我感觉很多看不懂的就直接给了差评(这句话也是找抽,但是基本在微博和豆瓣上说香港电影已死的人都在说这部电影不够流畅,故作深沉),well,张学友教授里面也说了,要尊重每个人的言论自由嘛,那就算不同意,也要誓死捍卫每个人说话的权利咯。
我看第一遍的时候也就只是跟着剧情走,而且开头一段时间我还很蠢地认为赤道就是那个武器,后来才明白赤道是个人,武器是DC8,哎,我的智商真是堪忧。
但知道赤道是个人以后,我就觉得张学友教授有疑点呐。
以《寒战》导演的剧本,不可能就这么直白,张震这个明显的反派就是赤道吧?
赤道既然是大BOSS,而且这部电影必定延续在《寒战》是有内鬼的,那么大BOSS肯定在这一堆国际专家小组里面啊。
所有人当中,也就张学友最不像是反派。
看到有人说,如果观众要回来看影评才说,哦,原来是这样的话,从商业片角度来说是失败的。
挺有道理的,但是好多评分很高的电影都是这样的呀,看了好几遍看了好多影评才会说哦,我懂了。
这最多就是一个小的扣分点吧?
回到电影剧情。
看到最后,就知道张学友是赤道,张震和文咏珊是信使,好人几乎死光了,姐姐还问我,续集怎么办?
人都死光了,又要找新演员啊?
但是没那么简单吧吧吧。。
《寒战》的心理悬疑拍得那么出色,这部电影也是两位导演再一次诚意之作,不至于那么简单就放个超长预告片然后告诉你战争刚刚开始吧?
那么多的疑点,比如池珍熙的妻子在出发前给他一张纸条,写了什么?
池珍熙为什么没死?
王学圻的表演大家说好好笑,就像微博上说的,他一个老戏骨,演得这么夸张是有设计的吧?
张家辉压着那位做军火买卖的大嫂出来,大嫂死确实有原因,可张震为什么那么时候不直接开枪打张家辉呢?
就像《寒战》里要表达的一样,很多东西是政治层面的利益,是利益集团,才不是一个人单枪匹马可以做到的。
《赤道》也是要表达这个吧。
也是一个利益集团,你要猜的是谁是利益集团里面的人,那些你看上去正直、善良的人,也许背后他杀人不眨眼,就像张学友说的,不过就是买卖而已。
这也倒挺真实的。
这部电影涉及政治因素,涉及外交、国际利益,这个点很精彩啊。
现在美国、韩国、中国大陆、香港的关系,地区安全、恐怖分子、国家利益这些元素都要包含进电影里,对白就很难处理。
又要精彩又要能通过审查,也许可以拍得更加清晰,但是政治嘛,又不能什么都摆上台面,三口六面讲清楚。
不过开头王学圻说,我要出国,然后后来出现在香港是几个意思???
是中途去了一趟美国没拍出来?
这部片子没讲爱情耶。
文咏珊算是戏份最多的女生了,从嫩模到和这么多大咖拍电影,一句对白没有但是成功吸引大家眼球,她演女杀手还真是像,动作挺到位(也许是钱嘉乐指导得好吧),眼神也还不错。
虽然样子辨识度不高,但是算是有实力的演员了。
男星们的演技也没什么要挑剔的了,崔始源死的时候真觉得可惜啊,始源现在演技不错呀,加上和刘雯couple的组合,在中国要大红的势头呀!
不过张家辉演的角色有一点弱,就像是要显得很厉害但是还不够,他说我习惯怀疑每一个人的时候,我想,那你为什么不一开始就怀疑张学友啊?
期待第二部,最好就是和寒战合起来,串起来的一部更加恢宏的影片。
不要让中国的电影市场总是充斥着各种拿情怀来骗钱的看似小清新其实是梳着非主流头的烂片。
以下内容有剧透……看到好多差评都提到对李sir单枪匹马去找坏人这种智商忽高忽低的行为不理解,觉得不合逻辑,我个人觉得铺垫的挺多挺好了,李sir算是几个人物里面性格刻画很到位的了。
从电影一开始,李sir就“不合程序”的将机密信息透露给顾问教授,他的笃定与其说是来自对教授的信任,不如说多少是自己的自负。
毕竟是第一个任务就能逮捕了自己上司的人,他的自负来自对自己的能力和多年来的识人经验积累的信任。
李sir不是个完全按程序走的警察。
很多角色都帮他这个性格铺垫了一把。
比如第一次和韩方谈判后,来自大陆的领导生气的说李sir明明自己说案子没结束所有人不许离开情报中心,他自己却第一个走了,“什么危机小组,太不靠谱了”。
之后和美女打架,被美女胖揍一顿,直到后援及时赶到,美女才被拿下。
李sir爬起来整整领子后第一件事是什么,是在众目睽睽,手下们的眼皮下,愤怒的上前去踹胖揍自己的美女两脚,才被手下们拦住:冷静啊!
李sir大概不是冲动 ,他只是没有那么在乎程序罢了。
所以才会在美女拽拽的逃跑后,一把拉住要追的手下同事:“一会儿看见她,不管程序开枪。
”李sir没那么正义,没那么在乎程序,所以拿坏人的小孙女荡秋千的照片去要挟坏人,他不是通常电影里刻画的那种正义的奋不顾身的原则性强到不肯变通的警察。
并且除了自负,还很有功利心,且不掩饰。
不只一个人提醒他,你要一个人去打大boss?!
你确定自己带主角光环吗这么冲动!?
他拽拽得意的对着余文乐说,我要是猜中了,“你就坐我办公室”,言下之意就是,猜中了我可不就升官了嘛,你也升我的位子,所以放心让我去吧。
导演还担心解释不够,除了让他临死前在大boss面前炫耀一次自己的光辉历史,还明确的告诉大boss,我带这么少人来,不是怕来自北京的领导抢了我功劳嘛,我虽然是警察,能当领导也多少有点办公室政/治经验的嘛。
最后借大boss的口也帮这个角色说两句:“你这个性格害死你”。
果然李sir没能让余文乐做自己办公室,只是贡献了自己电脑的文件夹。
所以以李sir的这种性格,自负心功利心下驱动的行动百密一疏的失败了不算太让人惊讶吧?
另外再说两句跟李sir无关的。
看到好多差评还提到张震的第一次交易的“不合逻辑”,觉得这么大的军火交易居然这么轻易的被线人知道时间地点,让警方轻易埋伏还居然在影片刚开场就抢回了遗失的武器,太不可理解了。
但其实这一点在电影中间,张震已经自己解释过这是他设的局了啊,可能好多人都忽略了这个信息点?
张震在武器被警方找回之后去找买方,告诉买方只有这个方法才能让警察们为了检查武器而启动武器,否则整个韩国也只有5个科学家能启动还要密码什么的,本来计划好好的,韩国人抢回武器,启动武器,关闭武器,军机运送武器回国,然后和影片开始一样,赤盗再用计划的什么方法让飞机掉下来,正如他结尾和大陆领导说的一样。
谁知半路杀出大陆来的程咬金,让武器不能按计划运输回国反而滞留了香港。
然后就有了后面赤盗用假装泄露的方法向韩国人“假意投诚”,最后大意的特工帅哥白白牺牲了……且不管这个故事说的圆不圆,至少导演还是花了笔墨解释的,并不是很多人说的张震莫名其妙的失了手。
在没做任何功课的情况下去看的电影,一个一个冒出来的大牌着实让我惊喜一连又一连。
反正很意外看到这么多帅哥美女在大荧幕上枪战肉搏,各种肾上腺素飙升,无论是国际大格局还是紧张的氛围也都营造的不错。
还见到了自从香港/回归之后就再没有演过TVB香港警察forever上司的保罗桑!
粤语还是一如既往的流利的可爱蹩脚!
电影整体很满意,是印象中的香港电影!
-6月11日补充:看了大家评论,想补充和感慨几点,可能有点扯远了:1 以前看过一个段子,大概内容说上帝让一对情侣石头剪子布,输了的要死掉,然后情侣商量决定一起出石头,结果男生最后出了布,女生出了剪刀,上帝笑了。
这个段子都居然能有很多解读:实话说我第一反应的理解是这段子试图讲述一个无聊很闲的上帝,设计了一个可以检验真爱,识别虚伪爱人的游戏。
段子里的女人有意牺牲反而捡回一条命。
然后却有解读说,其实男人是因为猜到了女人要出剪刀才出的布。
还有解读说,其实是女人猜到了男人要出布,所以除了剪刀。
还有各种其他解读,其实是女人猜到了男人猜到了女人猜到了……上面的解读翻译到李sir身上就是:李sir死了,因为瞳孔放大了,这是导演给的讯号。
李sir没死,瞳孔放大是导演为了故意诱导观众让观众以为他死了,结果第二部没死,surprise!
李sir死了,瞳孔放大是导演猜到观众会猜到导演是为了故意诱导观众让观众以为他死了,所以决定让他真的死掉制造surprise。
李sir……罗嗦半天想说的是,其实有时候也可以就简单一点解读给出讯号的第一层讯息,不用太深绕吧?
2 就评论中看到的说法再继续跟大家讨论一下,纯属个人观点而已。
有评论说认为和余文乐那个角色的对话是李sir知道自己此去必死无疑,所以交代遗言。
我个人对这个观点表示困惑,因为必死无疑这种设定更加像武侠剧吧?
一个大侠去决斗,就算是和心有灵犀的好基友决斗,可是出于某些江湖道义的原因,“必死无疑”。
但是李sir只是识破了一个罪犯的身份啊,对他来说还只是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物理老师而已,开心都还来不及,别说觉得必死了,就算觉得有一点点的风险,他都可以多调动兵马啊,明明有那么多人手却不用,就这么执意的一个人去赴死?!
他图什么啊……因为心疼同事,不愿他们一起加班?!
而且,北京的领导都说了驻港部队都可以调动,这还能抓不住一个物理老师么,所以他如果愿意调动人手,绝对不需要感到必死无疑的交代遗言啊。
之所以所做的事情有风险,完全因为他不肯调动人手,非要单枪匹马不合规矩的个人行动啊。
更何况,正常人识破了国际刑警找了多年都没找到的罪犯,对自己的破了大案开心都还来不及,为什么非要抱着跟罪犯同归于尽的心情啊?!
这种必死心情好像应该配一个唯美的写意式的枪战,和电影的画风不太合吧?
所以我个人才解读成,他应该只是太聪明了,抱着赌一把的心情,一时聪明反被聪明误,大概忘记了张震和美女其实已经返回到教授那里,或者低估了他们的能力,最后无奈牺牲。
至于楼下有哥们儿问,李sir为什么要交代桌面的文件,从李sir的角度讲,他抱着赌一把的心态,不带人手去自然还是知道此去有风险的(只是这个风险一定程度上是自己制造给自己的),所以玩笑也好,认真也好,交代一下“身后事”很正常啊,这不需要解释吧。
从电影的角度讲,是为了后文北京的领导可以轻易找到赤盗,而做的小铺垫吧,告诉大家虽然危机小组的组长死掉了,但是危机小组的追查成果还在。
3 晕死,我闲的无聊写个评论没有收钱啊。
你们说我收钱我很伤心的,因为本来没有期待,被你们一说有种亏钱了的感觉……
(声明:此分数是在我的猜测与解读正确的前提之下,这个电影才值四颗星,否则就是烂片无疑。
)本来4.30赶在首映日看了《赤道》,这部电影开创了或者书印证了类型片的新格局,它不仅仅是一部电影(注意:跟我读一遍,重音在“一部”,而不在“电影”)之前的《寒战》我只是囫囵吞枣的看过一遍盗版,而这次的《赤道》我可是花了真金白银正经买票进场坐在电影院看的,结论是:票在不在戏里,而在戏外。
我是个有拖延症的口炮党,吹了半天拖了两天还是得写影评。
虽然被众多大V抢险,但以下言论纯属原创,如有雷同算我抄你。
诸多剧透,谨慎阅读。
首先,说说不看这部电影就知道的——《赤道》的演员选择与《寒战》没有一个是重复的。
但你真的发现了吗?
看过之后你会发现,戏中人物的身份也没有一个是重复的(包括姜皓文饰演的大龙套总督察),总之就是这简直就是两个不重叠的世界啊!!!
《寒战》曾经爆出过要拍摄续集的传闻,而《赤道》也传闻要拍摄三部曲。
作为一个影视民工,我觉得不管《寒战》多成功,梁陆多优秀,老板们不会因为导演二人单方面画大饼就上当的。
当年的《赤壁》和去年《太平轮》都被剪辑成了上下集,而因此被骂惨,如此的前车之鉴还不够吗?
——莫非《赤道》吸取教训之后的结论是我就不告诉你,我这是上下集?
所以,《赤道》的剧本应该就是到这里就结束了,但这只是其中一集的剧本(注意,我没有说“第一集”,我谨慎的使用了“其中一集”)如果你们还不明白的话,就继续往下看吧。
我的提示是,《赤道》和《寒战》一样,都不仅仅只是在结尾留下一个天坑,而是在片中的坑上都盖着草。
剧透正式开始,第一个让我发现疑点的就是王学圻饰演的宋鞍拿起茶杯走出门说了一句“我要出国。
”这咋一看好像是没问题的,但是王学圻下一个镜头在哪里你们发现了吗?
答案是香港。
王学圻的下一场戏已经到了香港组织了即将运走DC8的两位酷炫偶吧,哦不,是韩国友人。
那么如果我大天朝这样的审查都能通过,不仅说明梁陆二人是“名正言顺的三巷独分子”,而且审查人也不是什么好鸟!
正确答案只有一个,就是王学圻确实出国了,而且并不是因为时长原因把出国的戏份剪掉了,那么这里就是第一个坑。
第二个坑在欧巴们身上,两男一女在一家韩国料理路边摊吃饭的时候用韩语大肆泄露国家机密,他们真以为在韩国料理店吃饭的只有他们一桌韩语人吗?
正常情况下有人吵吵成这个样子都快打起来了,背景的食客们是不是应该表示回头侧目?
那么我是不是可以理解为,周围的人其实听得懂韩语,也知道他们在说什么,而是选择假装没听见以求自保?
还是特意跟踪他们来打探消息?
第三个让我怀疑的地方就是戏中张震和张家辉的关系……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他们都跟一家小饭馆有着莫大的联系!
对!
没错!
就是那个做铁板猪蹄的长得像小陶虹的的女人!!!
我一度认为那就是小!
陶!
虹!
为了艺术如此牺牲的精神着实把我震惊了!!!
张震率先出现在小饭馆,并交代了与这个女人的“干母子”关系;而张家辉也在小饭馆说出了,小饭馆开张没来祝贺这件事。
(请原谅我实在没记住他们俩说出的多少多少年,我脑中萦绕着二十年、十四年、十年,但总之是有大大的渊源)我所怀疑的地方就是,张震和张家辉是否有着从小一起长大的经历呢?
“小陶虹”确实也对张震说出“这么多干儿子,只有你每次来都记得给我买胃药”,张家辉是否也是其中之一呢?
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张家辉和张震是没有直接的对手戏的吧?
(除了最后张家辉死之前,张震和文咏珊现身)他俩的正面距离没有近过足以看清对方的脸吧,当然,其实重点是单方面避免张家辉看到张震的脸而已。
有没有想起当年的《无间道》?
有没有?!
梁陆一直被奉为麦庄之后的香港警匪片新力量,如此大坑,只用几句话就带过,真是啧啧啧。
如果你们还有怀疑的话,那么请反驳我,文咏珊射杀“小陶虹”之后逃跑中被车撞倒,那个司机是不是张震!
如果是路人甲的话,撞到人第一反应应该是出来司机下车或抬头张望,对不对?
张震看见“小陶虹”被张家辉带走时候一直在犹豫的原因就是他知道“小陶虹”不会供出自己,而张家辉也不会伤害“小陶虹”,但文咏珊这个猪队友居然狙杀了自己的干妈!
没有一车撞死她已经是仁慈了!
第四个坑紧接着就来了,张家辉对文咏珊施暴之前对她说,你只有两个选择,要么坐一辈子牢,要么供出你的老板。
紧接着,张家辉又耳语说,你别想转做污点证人什么的,之后你想去哪儿我都可以送你去。
下一句台词就是意味深长的——你给我想清楚再回答!
联系最后的张家辉独面张学友后被杀一幕,细心的观众应该已经注意到了,最后房子整个炸掉,并没有给警察留下张家辉的尸首。
这只是单纯的毁尸灭迹?
第五个坑,又返回韩国欧巴,最后崔理事和宇哲这对好基友,被张震和文咏珊猎杀。
崔理事率先中枪,对宇哲“临终遗言”,在两人的正反对切中,我清楚的看到了宇哲的胡茬!!!
虽然我也许是个脸盲!
但是在前一分钟里宇哲还是个干净的美男子呀!
导演!
请告诉我这不是你有意设计了一个宇哲在肉搏中把对方胡子蹭到自己脸上的梗!
我猜测是因为这场戏的结尾是跳拍的(或者用替身拍的,这里吐槽一下片中的文替,实在是太差了!!!
包括结尾与王学圻搭戏的张学友的后脑壳!
)宇哲档期超了接了别的戏份导致胡子必须保留。
这也间接的影响了后面,崔理事在重伤之下死而复生坐轮椅回国。
看张震和文咏珊的残暴程度,你以为他俩拿走DC8之后不会对两位韩国欧巴补几枪确认死亡?
那么崔理事是怎么活下来的呢?
因为他有美满的家庭的光环护体吗!
第六个坑,直接跳到结尾好了,我只说一些重要的部分吧。
结尾王学圻和张学友在火车上撕逼,王学圻说“信差这么久没联系,你就没怀疑过?
”张学友反问“小袁跟了你有没有八年?
这么久没联系,你就没怀疑过?
”王学圻感叹“原来你不只两个信差”,王学圻没有简单的说出小袁的“第三信差”的身份,而是扩大了“信差”的人数。
我猜测在这段对话中二人心中至少闪现了张震、张家辉、文咏珊、小袁四个人,那么也照应了之前我对张家辉和张震的兄弟情的猜测。
联系原片名《赤盗》(Helios——意为太阳神)和张天王献上的主题曲《赤色壮举》,再想想“赤道”绰号的由来,你们还读不出来其中的深意我也没有办法了。
你们以为是槽点,我却以为是坑,因为这只是庞大的梁陆警匪世界中的区区一部分。
最后,我来揣摩一下梁陆接下来作品的走向,《寒战》和《赤道》都先入为主地植入了“香港是世界的安全中心”这个概念,之后又将之打破,先后涉及了炸弹抢劫和军火交易,而梁陆表示过《赤道》的灵感是来源于《寒战》搜集警界资料,那么接下来一个不可避免的题材就是——毒品。
这里的毒品应该不是单纯的贩毒买卖,而是应该类似于《王牌特工》的精神控制和世界级恐怖计划。
演员我都替你们拟好了,刘青云、古天乐、吴彦祖、谢霆锋,如果想知道详细的剧情,就等我下一次的长微博吧。
最最后,我想对梁陆说一句,“如果我猜对了,你就坐我的位子。
如果我猜错了,你电脑里还有一个文件。
”
大半夜的我去看这部电影,本来带着很高的期待,以为这是跟窃听风云1 2那样的好港片。
奈何看下来,实在是槽点太多。
待我一一道来。
首先一部将近两个小时的电影,明显结构松散,灌水太多。
比如刚开始居然花了5分钟描写一场坠机,这完全可以用段字母带过,有这个镜头完全就是为了那个国安局女助理,穿着好看的西装,踩着10厘米高跟鞋,带着墨镜,秀身材,走秀的。
然后就是韩国方面,韩国派人就派人吧,描写一下为了国家放弃家人团聚时光我也能理解,然而,机场来一个胖大妈,说一段鼓励的话语是个什么鬼!!!
需要她么?
尼玛就2个小时,花3分钟废话鼓励,是得有多能灌水!!!!
之后,还有尼玛坐飞机也需要2分钟的镜头么?
修飞机么?
还是秀那俩长腿欧巴,想修,也得让他俩站起来啊,坐着怎么修长腿,你逗我!!!
类似的剧情灌水贯穿整个电影,我这只是说了十分之一,实在太多,一一道来我怕写不下。
之后就是逻辑硬伤。
明明前面还说紧急小组除了教授,其他人都不能离开,转眼,所有人就都走了,韩国那几个人居然还去了澳门,尼玛,离着近也是不同的行政特区好吧,坐船也要时间的吧!!!
然后居然每个人还都关机了!!
关机了,你敢信!!!
我爸他们北京工商局过年放个鞭炮都要全员24小时待机。
这是8颗“脏弹”,爆炸了,香港就玩完了,居然关机!!!!
你逗我!!
你逗我!!
你逗我呢吧!!!
然后就是监测“脏弹”,居然教授自己带设备?
你逗我呢吧!?
这么重要的事情,明显是政府方面准备设备啊,可能是自己从实验室拿点设备么?
其实,这部电影的初步构想是好的,剧情结构很精致,伏笔可以看出埋得很好!
毁就毁在灌水太多,感觉给每个角色都要有同等分量的镜头 ,最后变得剧情拖沓,流水账严重。
明明一部电影能搞定,硬是要弄个续集。
我祝愿全天下这种疯狂灌水的制片方,拍几部电影赔几部,就是你们这种态度,国产电影才一直遭人诟病
今天去看了电影《赤道》,起初是冲着预告片中,王学圻那句台词:“跟香港做对,就是跟中国做对。
”去的。
王学圻那个角色大体来说没令我失望。
只是某些剧情上,这个角色铺垫不足,出场有些突兀。
就剧情而言,故事是不错,就是在叙述时给人感觉挺零碎,没有连起来。
所以在我从王学圻饰演的宋鞍这个角色角度回忆剧情时总有些困难。
韩国一所武器工厂铀原料球(韩国能拥核?
)失窃,同一时间一架韩国飞机在中国东北坠毁,军方手提装置神秘失踪,这意味着一枚超级武器就此诞生,并在香港交易。
王学圻饰演的宋鞍是一个“掌控全局”的安全部门人员。
他认为中国作为中央政府,首先要问责韩方为何安全部门会有如此严重疏漏。
香港警察们一开始只以为抓住盗贼“赤道”就能完事,然而宋鞍看出这绝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跨国盗窃销赃案,而是国家安全问题。
因为交易商品特殊,买卖双方肯定有私人武装做保护——已经跟恐怖分子没什么区别了。
张学友饰演的肇志仁教授是香港此专案组顾问,一开始以香港的安全为由一直催促香港警方尽快将这危险的武器送回韩国。
以众角色以及观众当时看到这一阶段剧情时的心理,都是支持肇教授的看法的。
但是宋鞍却阻止了下来,并说出我在前面提到的理由。
既然这危险的武器落入中方手中,中方有责任保护它的安全和香港市民的安全——当时遭到了肇教授和韩方的反对。
观众也不理解:既然武器抢了回来,为何不马上交还韩国,还把这危险的东西留在香港呢?
其实随着剧情的发展才知道,宋鞍考虑的是:如果这东西回到韩国,不好说这东西还能不能再“转”回来,何况对方还是跨国盗窃武装团伙,武器送到哪没有什么区别;其次,宋鞍认为这可能涉及恐怖主义(买方买这个武器做什么用,卖方为了拿到这武器也是无所不用其极),以目前香港、韩国的警力、特工等,完全不够用,不能保证在移交过程中不会出岔子,把武器送回去并不代表香港就安全了,而是一场与赤道团伙的战争。
但是,简单的逻辑总是容易被接受。
当宋鞍去找肇志仁,希望说服他并希望他能理解自己的想法时,肇志仁用“言论自由”把宋鞍顶了回去。
我当时就呵呵了:我看到的电影中,“反派”总是团结一致,面对审讯宁死不屈,而“正派”却是内部矛盾不断,战友一个一个的倒下去。
而剧情的发展也印证了宋鞍的猜想——这也是谁也不愿意看到的。
最具讽刺意味的是,满口“言论自由”和“仁义道德”的肇志仁不仅是香港警方的内奸,而且是真正的“赤道”:张震饰演的那个“赤道”只是个干活的。
剧情演到这里时,我听到一些观众倒吸一口凉气的声音:可见一开始他们都没把宋鞍这个角色以及他的看法当回事。
当宋鞍与真正的“赤道”在京都正式见面时,电影也结束了:这是要拍续集的节奏吗?
或者就如字幕所说:“真正的战争才刚刚开始。
”表示电影到了高潮即结束?
总之,这是我的第一次在电影院里看香港的警匪、枪战、犯罪类电影。
3D效果还不错。
1、这么烂的电影还要拍续集?
2、就不说吃饱了撑的研究什么致命武器了,关键是怎么能用民航运送 呢?
取回那么重要的东西,就派两个人?
纯作死!!
遗体运回国,又来国葬的节奏了。
假!
3、宋总是什么总?
中石化的总经理?
Goverment man,不怪我多想,明显就是总理啊!!
这绝对是丑化中央政府,就算是副总理出行也要有军队啊!
只有一个妆容难看的女助理!
4、这都什么级别了,保安局局长呢!
特首呢!
总理还跟教授阿Sir扯什么皮!
还香港安全中央政府外交权哪个更重要,小学生辩论啊!
影片一直在强调武器有多致命,我完全感受不到。
这么专业的东西,只有一个韩方专家一个港方临聘学者,终于泄露了,中央政府高官才想起来让国内武器专家过来看看。
穷得买不起机票啊!
隔离间就是个临时洗澡间吧,关键是你们怎么能把它放在路中间,前后左右完全通着,外面的人就不用穿放射服!
哦,透明雨衣做的放射服不穿也罢。
什么恐怖袭击,笑掉大牙了。
哦哦哦,文咏珊的打女形象不错。
合着就是个预告
说实在的,看了两遍都没太懂。。。。。
卡司跟剧情成反比定律
寒战的导演,寒战下一盘棋还能hold住,这又来下一盘更大的棋,完全hold不住了,这结尾是个什么鬼,莫名其妙就结束了。前面那些都白铺垫了,最后也不让人高潮一下
张学友张家辉张震,除了少张涵予我喜欢的张姓艺人都在了
配乐的你出来 保证打死你!
我靠這種漏洞百出的戲居然還不把坑填了,你倆還是人麼。把寒戰搞完再開下一個好麼。最討厭有點錢就拿出去搞什麼國際場面。其實抓住夯抗情報中心這點還蠻有意思的,可是拍出來只有讓人不耐煩的槍戰,拍得跟那些越來越下坡的警匪片沒區別,跟李sir一樣,腦回路和片子的設定根本不在一個層面上。
下一部是北回归线么?男神多但没有很好的化学反应
就很浪费……张震就是好看死你没道理的人,非常。崔始源一身西装动作戏也很好看。不过整个片子就还是,挺无聊了。说不完也说得不够动听一个故事。
初段节奏糟糕,空洞、装腔作势,还有恐怖的幼稚病,动起来之后好了些,却又出莫名其妙的转折,最后居然是个坑。王学圻真是毒药。
还是hold得不够好,但是格局和场面有新的突破。
警匪片的视觉效果有了,打斗片段比较少,
2还能保证表达的自如么?未必。野心很大,尽管这种动辄三地卡司聚义厅式的故事以及制片思路已经有些落伍了,《东京攻略》+《韩城攻略》,最后一幕突然转到日本,看着反而更像00世代的电影,但本片还是在努力争取一种自我认同的表达方式。剧情的编排实在不敢恭维,既要传统港片三件套:过火打斗-死亡煽情-必有内鬼,又想突破一定之规,表现一些不大好表现的,但对宋先生的描写,实在是带着刻板印象的讽刺,尽管很敢写,反倒是“打女人”的小心眼张SIR显得比较出彩。电影很想做出“有大事发生”的悬疑感,尤其是每一幕之间的衔接,但也还是犯了多线叙事的诸多忌讳,让人物流于情节,戏上只算有半小时左右的好戏。如果说两位导演的《寒战》是模仿《无间道》的成功试作,那么《赤道》是希望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的尝试,这一步走的磕磕绊绊的。
首先我一直觉得梁陆拍的就是中等水平传统港产警匪片,之所以受捧大概也是因为如今HK连最中规中矩的警匪片都越来越少了;其次我深深觉得本片除了明面上黑了韩国智商外,也借王学圻老师装腔作势的演技暗黑了我D;最后表扬下以震哥为首的型男盛宴,以及又型又索的文咏珊(同是嫩模,甩某baby十条街)
1.没有大家说的那么次;2.人物众多线索繁杂好在还是做到物尽其用;3.比寒战好;4.寒战的坑还没补上就再造一个坑这样真的好吗?5.冰与火之歌的死主角路数加上莫利亚提式反派塑造。
结局太坑,作为学友哥的歌迷,我表示非常满足
节奏进展太快,但不明觉厉。
好看,为啥评分这么低?
三星给张震!拍什么像什么! 拍那个就把每一个人物的看家本领全部学一遍。武术、潜水、太多了!极限挑战一堆。堪称 演员的照妖镜!
确实不错,武戏有张震余文乐加韩国欧巴,文戏有张家辉张学友王学圻撑着,颜值演技兼备的先天优势预示着这部电影不会烂,学友哥演技还是很赞,张家辉也是越来越好,几场爆炸戏枪战戏很过瘾,不足在几个配音听着难受,格局相当大,细节处欠缺。更像一部超长预告。三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