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纺织姑娘

纺织姑娘,Weaving Girl

主演:余男,程正武,赵鲁寒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陕西话,北京话年份:2010

《纺织姑娘》剧照

《纺织姑娘》剧情介绍

纺织姑娘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李丽(余男 饰)在一间濒临倒闭的纺织工厂工作,日日过着重复而平静的生活,工作、照顾丈夫和孩子几乎成了她生活的全部。突然一日,李丽被查出患有绝症,余下的生命变得弥足珍贵,李丽决定去北京寻找自己的初恋男友赵鲁寒,了却自己最后的心结。两人终于在北京见面,李丽问赵鲁寒为何当年从西安调往北京后就杳无音信,而自己连续两年寄出的长信也始终没有回复。赵鲁寒听后十分震惊,表示自己一封信也没收到过,也因此结婚。李丽回到了西安,发现丈夫正四处筹钱给她治病,李丽作出了最后的选择…… 电影《纺织姑娘》获得第33届加拿大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评审团大奖”及“全球专业影评人大奖”。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猛尸镇侠客行不通哲基尔岛的阴谋灵书妙探第六季阿特米斯的奇幻历险独一无二的女孩们你若安好星岛之恋年轻无忌阿尔泽金玉良言演习霸道少女团摩托日记先遣连小题大做魔法大逃亡马萨巴母女第二季我们俩婚礼兄弟尤里卡艰难时世百岁之好,一言为定花开时节狼牙魔咒山下怪谈心之彼端2OVA一路向南南方有乔木忧郁症

《纺织姑娘》长篇影评

 1 ) 说不上哪里好 可是替代不了

可能过日子就不是爱和不爱 年轻的时候总是心高气傲 那个纯朴的卖鱼男人 没有那么丰富的表现感情 关爱可能只是多夹一块鱼肉 当知道李莉得病时 虽然没有表现大悲 从无神呆滞的眼神也能看出一丝震惊恍惚 第二天还和顾客吵了架 他没有能力束缚李莉 只有放开 送上火车让李莉去北京散心 去火凤凰跳舞在外面蹲坑等待 看着李莉抽烟 直至李莉进屋 他上前一步眺望远处 默默守候是他一直没有改变的底线 毕淑敏说“年青时的恋人是不宜相逢的”那个李莉十年前爱的轰轰烈烈的赵鲁寒还是会在印染机器旁打着厚重的盹儿 没有准备好这样的重逢 互相没有收到一封信 总好过一个人抛弃另外一个人 他无力改变现在 他不能抛下大脑糊涂的妻子和自己的女儿 往事 连化了白骨都不如 若要真仔细琢磨 影子都没有 赵重新翻出手风琴是回忆过去美好时光 也只是悼念 悼念 就是妥协李莉这样的女人敢爱敢恨从来都是好胜的 这样一个女人不甘生活 没和爱人共度一生 觉得一辈子没有过好 半辈子没看上老胡 可也将就 也为生活一心一意 供孩子 省吃俭用 没想过偷人下作勾当她美丽 骄傲 躺在火车轨道上 最后没敢 能想像出那种绝望苟活的感觉 她没和赵鲁寒透露自己生病的事儿问清就走了 她那么倔强坚强 回来了 生活还要生活 卖鱼钢琴课唱苏联歌曲工厂倒闭 李莉病情不断恶化 化疗没有起到作用 医生也说放弃治疗是明智选择 生命也就进入倒计时 在这一年的结尾 新一年的开启 不动声色的老胡毅然卖了房子 到李莉急救时不住握紧老胡的手 借助呼吸机延续多一秒的生命 到半夜醒来支撑身体下床 抚摸老胡疲惫的头发 走到窗前看热闹又悲伤的烟花 原来人最不能拒绝的就是亲情 就是这份默默付出 少言寡语的浓浓的关爱 说不上哪里好 可是替代不了

 2 ) 还能开心就好

还能开心就好自从看了《图雅的婚事》之后,我就无比期待王全安和余男这一黄金搭档。

去年看到媒体报道《纺织姑娘》,就很想看,但自知这样的电影,在影院上映的可能性不大,后来就转战网上,但是等来等去,等到了自己淡忘,直到今晚在网上偶然看到它出现在新近更新的影片里。

赶忙点开,就开始看。

觉得整部电影,还是以前那种味儿,但没有《图》那么浓了,转而是一种云淡风轻。

电影一开始就迫不及待的对准了“生命最珍贵的情感”,但展开的方式似乎不太常规,虽然在死前寻找自己这辈子最珍贵东西的这类桥段,在许多电影中反复出现多次,且多是温暖,让主角也让观者欣慰释然,久而久之,观众对于这类电影就形成了预期心理。

但这部电影在这方面却处理的雁过无痕,主角从西安远赴北京,去看自己的初恋情人,追问一辈子都放不下的东西,但得到的却多是遗憾与无奈,而不是欣慰释然。

这多少有点“反观众”,可正因为反观众的预期心理,才更靠的观众越近,才更易打动观众的铁石心肠,因为这才是我们常常遭遇的生活嘛。

电影不管从画面还是音效上,几乎都是和主角内心遥相辉映的——死寂绝望。

但当女主角的初恋情人重新拉起尘封多年的手风琴的同时,那些远去的岁月,那些远去的情愫也跟着一起拉了出来。

我亦是。

我在西安的回民街也有那么一段,不可忘却的纪念。

电影就是这样,它在点到为止的同时,你就已经迫不及待的用自己的经历将它补全……喜欢电影的结局,欣然一笑,不是波澜壮阔的笑对人生,而是在面对死亡间隙时的小开心。

开心就好,不管是大是小,谁不是过一天算一天啊?

 3 ) 《纺织姑娘》:绝望生命下的残存温情

王全安作为第六代导演的一员,应该说知名度还是比较高的。

不过这种成就也是第六代导演的一个“通病”,那就是“墙内开花墙外香”。

和贾樟柯、王小帅等人的遭遇差大多相似,王全安的作品在国内大多不受待见,如果“以票房论英雄”的话,那他几乎也是不折不扣的“票房毒药”了。

不过,第六代的这些导演的充足底气就在于所谓的“国际声望”,贾樟柯、王小帅,还有王全安都在国际上享有一定的声望,他们的作品也大多备受各种大大小小的“国际电影节”的关注。

就王全安而言,自《月食》《惊蛰》开始就在国际电影节上屡有斩获,而一部《图雅的婚事》在柏林电影节大放异彩以来,更让他获得了国际上的广泛认可。

就这一部《纺织姑娘》而言,这部早在2008年就公映的影片在当时国内颇有些默默无闻的意思,可是在国际上,本片获得了第33届加拿大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评审团大奖”及“全球专业影评人大奖”,恰恰又是王全安作品“墙外香”的又一体现。

一个细节是,这部影片拍摄了仅仅三个月就宣告杀青,原因就是仅仅为了赶上当年的戛纳电影节的评选,甚至送审时后期制作还未完全完成,仅仅制作了一个DVD参赛了事。

这件事情也足以证明国际电影节对于第六代导演的吸引力和依赖程度。

应该说,第六代导演的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地方就在于这个群体对于现实生活的关注。

和第五代的那些大牌导演们纷纷去抢拍“古装大片”不同,第六代导演的目光还是聚集在中国社会的特定的一些阶层和社会现实上。

贾樟柯自不用说,他的近乎纪录片风格的演绎是他获得极高评价的基础所在,而王小帅、张扬等人也是都喜欢以社会现实的表达来诠释自己的关注点。

而这一部《纺织姑娘》同样是如此,它是导演王全安继2006年《图雅的婚事》一举夺得金熊奖之后,又一部关注中国当代社会现实、表现特定群体生存状态的又一部现实色彩极浓的电影。

该片讲述处于巨大社会变革中的纺织女工真实生活,用真实的镜头记录下了社会转型时期中国社会普通而又特定的人群的生活状态,通过他的遭遇包括喜怒哀乐来记录这个社会曾经有过、现在还在具有的一些现实,引发人们对于社会和变迁的思考。

影片中余男饰演的李丽这一角色占据了主导位置,作为棉纺织厂的一名普通员工,经历了国有企业转制、拍卖等等所谓转型带来的种种伤痛,直至下岗待业。

在一定程度上,李丽是过去二十年中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处于任人宰割处境的弱势群体的一个代表而已。

不过由于表达的限制,导演王全安其实并没有过多的将镜头给予这些事件的前因后果以及矛盾冲突上,只是冷静的表达着这一个个人乃至家庭的不幸遭遇,一个突出的点也仅仅在于李丽得了重病之后几乎没有任何保障上。

当然,影片还是通过一些细节多这一群体表示了同情,一个细节就在于各位丈夫带着自己的妻子去歌舞厅“挣钱”,而自己则在外守候。

这一出镜头彻底将一个群体的末路与困境隐晦的表达出来,甚至可以说,在生存的压力面前,所谓的尊严已经彻底不属于下岗工人拥有,成了一个奢侈的字眼。

不过,大多数时候,王全安只是一个冷静的记录者,基本不涉及感情的冲突与说教,让观众在观看的时候自己慢慢去体会。

既然在表达上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受到某些限制,影片还是重点在情感上下足了功夫。

余男饰演的李丽在遭遇工作上的不幸之后,身体上又陷入绝境:她得了不治之症,剩余的生命有限了。

在这种命运的打击下,她的选择就成为影片最让人关注的发展。

在尝试着“放纵自己”以失败告终之后,李丽最终还是回归到一个人性中最本质的一个环节:感情的释放和安宁上来。

她接着旅游的名义到北京寻找自己的初恋男友,其实更多的是寻找一份心底的安静,也利用这个机会将当年的困惑解开,寻求生命结束之前的一丝安慰。

在这一方面,影片还是将人在、生命中最后时刻最为关注也最重要的东西呈现给了观众,尤其是在这种生命即将逝去的背景下,这种对于感情的重点的表达更让人不胜嘘唏。

应该说,李丽在自己生命中的最后的时光,意识到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并勇敢地去寻求,这里已经不仅仅是勇气那么简单了,而更多的是一种绝望和无助下的寻求在内。

而这种无助与绝望,才最让人动容。

最终,李丽选择不辞而别,离开了这种她曾经深爱过、现在可能也爱着的男人,虽然他们这些年过的都是不那么幸福。

这种诀别,也是李丽彻底的与自己的一切告别。

在感情上放下了最终的负累,也就可以静静地离开了。

回到自己的家中,丈夫卖掉了仅有的房子为她治病,其实也在证明着对她的留恋。

在这方面,影片可以说是冷静到几乎没有多少煽情的细节,这种丈夫与妻子孩子的感情也仅仅是被当做一种在困境中的弱者相互之间的一种依赖和温情来对待,更多的也属于人性的一种本能和善良。

唯一意外的是王全安在结尾处为这部现实主义色彩的影片安排了一个超现实主义的结尾:已经告别的李丽站在窗前,看着外面万家灯火的除夕夜晚。

这个结局,无形中使得影片的悲剧色彩进一步扩大了。

应该说,影片延续了第六代导演的一贯冷静与写实的风格,只是通过细节与故事的脉络来指引观众,引导观众在反思中思考问题。

整部影片,王全安几乎全部采用了实景拍摄,除了李丽到北京会初恋男友一段3天的戏在北京外,整部影片全程在陕西国棉四厂拍摄,使得影片的可信度和真实感大大增强。

这部影片仍旧启用了王全安的“御用”女演员余男来主演,二人在近十年的时间里,合作了四部影片,几乎部部出色。

在一定程度上,应该说是他们相互成就彼此,并肩走过艰难与荣誉。

余男外形并不出色,却有着一种与生俱来的气质是很多其他女演员不具备的。

在这部《纺织姑娘》里,一个面临职业与生命双重压力、在感情与家庭间徘徊的女性形象,还是被她演绎的极为出色。

作为一部写实色彩极浓的影片,本片还是比较冷静客观的表达了导演的想法。

遗憾的是,由于本片有些仓促,在一些具体的细节和人物形象刻画上稍显肤浅,在一些具体的表达上也稍显晦涩。

剧本的不够成熟是导致本片未能实现更高超越的主要原因。

 4 ) 其实 不只是纺织

纺织厂 我从小长大的地方 父母长大的地方 祖母外祖母奉献出青春的地方 用兄弟的话说 我是根红苗正的一厂人陕西导演 西安拍摄 陕西方言 一切给了我看这部电影的理由 取景在西安纺织厂 没有来咸阳 开始还传说回来一厂拍影片开始让我很兴奋 熟悉的场景 一厂没破产前 每晚风轮电视台会播放企业新闻 余男的工作性质应该是织布工 如果我没有看错 和妈妈是一样的都是上个世纪初期成立的纺织厂 经历了共和国的最初岁月 为GDP之类的贡献巨大 厂房 澡堂 下班 勾起很多回忆 改革开放后经济体制的转型 让这类国有企业纷纷破产 那个年代也就结束了影片女主角所面临的问题我很熟悉 双方都在纺织厂上班 家里给孩子无限期望 每个月累死累活那点工资 家里不算富裕 但也平淡的温暖 不敢遇见个大事 买房 看病 会要了纺织厂工人的命 前几天看凤凰的节目 鞍山的煤矿企业倒闭 当年的国有大企业 说没就没了 工人对企业不舍 他们的青春 闾丘说 也许 在我们政府有能力的时候 可以给这些社会大发展下的牺牲的人的利益 做个补偿之后的故事 跟纺织厂并无多大关系 有关爱情 婚姻 有多少人是只为结婚而结婚 为的只是有个依靠 有个家 有个孩子 他们叫 过日子 这里 感情的成分不必太多 爱情是奢侈品 但我觉得 很失败 整个影片 细节并不是很好 突出 吸引我的 只是“纺织”二字 没有看出在大变革的时代中一个女工的命运 PS 余男的妆扮 部分有些时髦了 纺织厂的女工 是没有那么多心思很资金去打扮的

 5 ) 儿子与蛋糕

李丽第一次自杀让我印象深刻。

蛋糕作为庆生的标志物,成为李丽藏放安眠药用于自杀的糖衣。

这不禁令我联想起《阮玲玉》里的那碗绝命粥。

绝望的人,即便选择死亡,也会想死得体面,死得疼痛少一些。

儿子的出现,携带着他那稚童天生喜好甜食的性格底色以及作为底层阶级唯一有“资格”庆生的家庭角色——被宠爱的独子的身份,闯进李丽濒临崩溃、一心求死的心理空间时,毫无疑问地成为生命、存活的象征,与“死亡蛋糕”形成天然的对抗,其天真可爱的外表与活泼可人的言语抵消了李丽内心的负能,引导其从蛋糕挑出余下的安眠药,去厨房呕出尚未溶解的药片,关上煤气灶。

后景儿子的模糊身影和她喉咙发出的干哕声,提示出她内心“为了儿子,我要活下去”的暗语。

正如王全安在谈及女性在他电影中的地位时说到,相对于“男性的世界往往有一种理性的色彩”,“女人和命运的关系可能更近。

通过女人往往可以更容易地切入到问题的实质。

世界也许千变万化,但一个女性所关注和代表的往往是永恒的那几个问题,因为她有哺育后代这样不容马虎的责任。

”因而从这一场自杀未遂的戏来看,李丽的母亲形象是中国现代社会“为母则刚”的代表,也是对于女性性格与命运的铺陈是王全安电影的基本叙事主题的力证。

 6 ) 没有选择的人生

李莉是纺织姑娘,是下岗工人,又是绝症病人,三重身份没有一个具备光明的属性,只有平凡人的艰辛甚至苦难。

没有工作只能陪人跳舞,无钱治病只能选择卧轨,但没胆量活着,又没勇气去死,一个渺小无力的女人只能徘徊在生死之间,进退两难。

李莉的丈夫骑着自行车载李莉去歌厅跳舞挣钱,已经是很温柔的处理方式了。

同一个年代,沈阳铁西区的不少下岗工人同样是用破自行车载着妻子,不同的是,他们去的是洗浴场所,做的是皮肉生意。

故事(多么像是一个充满荒诞色彩的故事)最惨不忍言的部分,那个皮条客竟是自己的丈夫。

这是一个时代无可奈何的缩影,也是一个历史痛苦不堪的见证。

正如影片中的纺织姑娘李莉,错过的岂止是一个男人,还有整整一个时代。

影片开放式的结局,昭示的往往是没有选择的人生,但我们又能说什么呢?

也许只能说:片尾没出现熟悉的字幕,已经是对这部电影最大的尊重。

 7 ) 对生命个体饱含深情的王全安

重人轻物——对生命个体饱含深情的王全安《纺织姑娘》是导演王全安2010年的影片,获得加拿大蒙特利尔电影节评审团大奖,上一部是多年前的柏林获奖影片《图雅的婚事》。

导演在《纺织姑娘》中讲述的并不是一个大病摧垮一个家庭这样一个医疗体系的不足,而是一名普通女性在巨大困难面前自己对理想的坚持。

从这两部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都是女性作为视觉焦点,都诉说了女性在困境中自己的努力与坚持,体现了导演对于他们的理解和深深同情。

这与国内其他“勇猛”导演(主要是贾樟柯)的宏大角度不同,我们看不到对于社会残酷环境的反映与揭露。

导演王全安一头扎在社会人群中,对群众的贫苦生活给予仰视的角度,报以同情。

这也是导演在向我们传达这样一个信息:实际对于我们每一个个体来说,面对强大的一个充满惯性慢慢向前翻滚的巨轮,我们根本没有时间去看清巨轮的结构,我们也真的没有一点力量与之抗衡,甚至发出一声呐喊。

但是面对这样一个环境,我们总要产生疑惑:为什么我们生活的这样难,导演没有讲述这个问题。

影片叙事整体上整洁工整,但戏剧化的情节,降低了影片的感染力。

血癌的这个特定情节,本身就不具有普遍性,定位普通纺织女工的不普通遭遇,让故事从一开始就呈现了戏剧化,这与图雅的婚事是有很大相似的。

主线和中心都是女主人公,丈夫和情人的在全片中占比重很低,显示这两个人物在女主人公的生命线中的地位,情人是浪漫、理想、自由的一个代表,丈夫是现实、残酷的一个代表。

这种全部重心压在一个女性个体身上的安排,直接的结果就是给女主角很大的一个施展舞台及其同时带来的全部压力。

观众更多的关注都在女主角身上,这让女主角的无助被放大,镜头变得“主观”,环境的根本影响被冲淡,影片笼统的提到了“失业”这个直接结果,却没有继续分析其他的社会原因,因为情节本身的不普遍,让其他情节看起来都不重要。

两个男人的性格变得比较模糊,仍旧相互挂念的情人沉稳异常,没有什么让人惊喜的表示,让人看不出昔日的风采;不爱的丈夫压抑着内心无可宣泄的愤怒也少言寡语,最后却非常“不合理”的卖了房子为她进行无意义的治疗,虽然这显然比有感应的情人在时空另一边拉出充满幽怨感情的“纺织姑娘”要温暖的多,让看似没有轻重的两个男主人公有了一丝倾斜,但这显得是道德上的最重需要更多一些。

纺织姑娘们去歌厅陪舞赚钱看上去是对当时环境的一个揭露和讽刺,但是回避了陪舞的主体和当时其他整体环境的交代,不够代表当时时代的变迁,和洗澡一样,是为了触动观众感官的两次“现实主义描写”,是影片“漂亮”的又不会触动当权审查的两件泳衣。

导演对于时空的对比非常熟练,影片唯一明亮整洁有生命气息的场所竟然是宣布死亡信息的医生办公室。

影片最后一个镜头,是女主角在铁道工作者追逐下的小跑,节奏欢快,女主人公第一次自然流露出的微笑,导演把唯一非正常时间顺序情节剪辑在这里,给观众一个小意外,把影片沉重的基调在结尾挑破。

镜头语言方面很古典很美,影片绝大多数采用了手持摄影方式,强化纪实感觉,空镜头和长镜头的使用,让本片的文艺气息愈发浓厚,自然光的熟练使用(非常明显的就是结尾情人在厨房的灯光下拉手风琴),既增加了真实感,也显示了卢茨摄影的强大功力和追求,但这些手段都关于偏向对美学和艺术流派讲究,纺织厂除了追求视觉美感的几个广角镜头(车间震撼的纺织机几何构图,室外空旷的排演场),没有给人留下更多的印象,苏制、共和国时代的印记等没有进行更深入的挖掘,当然主要精力都是去洗澡了。

部分地方细节处理有进有出,细致的地方:韩国留学生的拍照一场:第一次快门是尴尬回避的女主角,第二次快门是觉得过意不去的弄了弄头发的女主角,但是,邮寄给女主角的是稍好的第二张,寄给情人的是残酷的第一张。

这反映了路人甲的主观逻辑选择,两次快门下的女主角都没有笑,这是符合女主人公的实际心态的;不细致的地方:与情人吃涮羊肉的饭馆里,听不到邻桌的声音,这与影片的纪实风格不符。

影片沉重的风格贯穿始终,唯一的幽默在“北戴河一日游”这个情节。

一个镜头:一群穿着羽绒服人呆呆的看着眼前的景象面无表情、一脸茫然,切一个反打:原来大家站在海边,然后导游举着旗子从镜头右上角进入,有很强的仪式感,仿佛一个牧羊人,来到她一群迷茫的羊群面前,然后说去玩吧,这里是著名的草场(虽然这个季节什么也不长),半个小时后我带你们走,大家一哄而散。

这与《图雅的婚事》中的相亲队伍的黑色幽默风格非常相似。

结尾的演职人员表中播放的俄语“纺织姑娘”非常好听,不应错过。

通过王全安这部影片,我们感受到了导演在讲述庞大社会机器下的弱小女性个体所体现出的人文关怀,叙事结构上的精练手法和个人特色,但同时也发现这种“人文关怀”在残酷的社会环境前的苍白与无力,于此,我们会再次想到鲁迅“发现医术并不能救人”的残酷现实。

 8 ) 三八妇女节要到了,纺织片天上的云彩送给你们。

1,余男、郝蕾和秦海璐是最爱的女演员了(也提到郝蕾和秦海璐,我称之为“躺枪爱”——提到别人的时候,总能想到他或他们的一种爱。

) 2,我要说,余男真好看。

1999,王全安拍了《月蚀》,2009他拍了这部《纺织姑娘》,主演都是余男和程正武。

这是10年整一回吗?

3,又是讲的血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然后医生自取的“难治性贫血”这名也怪有意思的。

),去年徐峥的电影《我不是药神》也是讲的这个病。

4,女警,女护士,纺织女工。

5,这可能是余男拍电影笑得最多的一次。

那么真实好看的笑,让我想她那年一定常遇见了好事儿。

另外,好演员最懂得以喜形表哀情了。

6,方言拍的片普遍比普通话拍的好看。

7,169的余男跳舞真的不咋地,应该不是假装动作青涩,而是真的就不咋地,哈哈!

8,程正武和医生都演得相当好。

那眼神真诚、有度。

9,一个简单的故事,没有伦理争论,没有狗血剧情,却让人愿意记住。

 9 ) 时代的癌症

看完电影,想起当年下岗潮时的歌曲“心若在,梦就在,大不了从头再来。

” 和这首煽情的励志歌曲相比,这个电影好像才是真实的声音。

过去已经回不去了,未来就一定有什么意义吗?

人生就像烟火,亮过了,就熄灭,那些光亮,就是一点点情感的过程,让人真实。

突然触动我的,是女澡堂里赤裸的女人们。

电影扒光了她们的衣裳,就像扒光了生活的衣裳,这里没有什么意义,只有活生生的身体,活生生的人。

电影也以人为隐喻,反映那个年代的人们,社会好像得了癌症,过去的美好已经不在,人们赤裸裸的,找不到身份认同,就像死了一样,又不想就这样死去。

下岗的人们努力挣扎,等待着注定到来的死亡。

当让过去死去了,不再抱有什么幻想,新的生命就会醒来。

 10 ) 纺织姑娘

十分真诚的一个故事,纺织城,一个特殊的地方。

偌大的厂房成千的机器,李丽轻车熟路的找到自己的位置,在众多看不出谁的是谁的的一堆茶缸中取下自己的,耳朵里塞上棉球,开始了一天按部就班的例行工作,日复一日循环固定如外出觅食的工蜂工蚁般已然麻木,仿佛对所有的事情都接受,却又很排斥,似乎一直在想,又什么都没想,这是李丽的现实,也是属于大多数普通人的现实生活。

女浴室中那群坦荡荡的裸体,她们青春不再,肌肉松弛,互相面对却是毫无遮掩和一丝扭捏,因为这也不过是生活中再寻常不过的一幕,因为每天都在发生,所以自然又真实。

李丽被查出身患绝症,于是瞒着丈夫去北京寻找初恋,了却最后的心愿,李丽问他为何当年一去杳无音信,自己写下的百多封信一句回音都没有;男友却也震惊,自己一封信都没收到过。

两人一起去北戴河看了海,完成了年轻时的心愿。

第二天李丽不告而别,跑去卧了轨,铁路工人赶来阻止,她跑着跑着就笑了,也许是不再害怕活着,也许是想做的都做了,什么也不需要在乎了。

回到家,自己不爱的木讷的丈夫始终深沉的爱着自己,倾家荡产为她治疗。

抵抗和不甘的心让她忽视了身边的爱,临死前,读懂了其中的温情

《纺织姑娘》短评

澡堂里的纺织大妈

6分钟前
  • 麻木斯基
  • 较差

有几场戏处理得假了,摄影属于藏起来那种.

11分钟前
  • 亚 南
  • 推荐

不由得让我想起了纺织城的很多人,或许他们并不是这样……

12分钟前
  • 推荐

老百姓的真事儿,曾经正在将要发生着。

13分钟前
  • 光音镇
  • 推荐

2023.1.17重新看了一遍,那些送老婆去舞厅赚钱的男的都是啥玩意啊

18分钟前
  • mo
  • 较差

对现实的表现挺好的。换作是自己,面对这样的打击,会何去何从,如何面对?

22分钟前
  • 蜀葵泡桐苦楝
  • 还行

本片涉及了许多吸引人的元素。余男有几场戏演得真棒。不过整体总觉得臆造的成分太大。

23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纺织女工群体在时代的洪流里逆来顺受。王全安用两段群体裸浴的争议镜头表现她们真实的生存状态。女主角的书信传情竟然被中国邮政无情捉弄而杳无音讯;一群男人为了生计有说有笑地把自己女人送到黑灯舞厅跳舞,投入陌生男人的怀抱。这些离大谱的情节,也是生活被剥落后的原貌。结局定格在了女主角的笑容上,在生命的弥留之际,她选择了坦然地拥抱死亡,余男演绎得十分动人。片名除了代表女主角的职业,也是一首前苏联民歌,它承载着一代人的美好回忆,也流淌着时代消逝的悲伤情愫

25分钟前
  • 莱尼圆
  • 推荐

很真实,很真实

29分钟前
  • Erinnyes的庇护
  • 力荐

优美的女性情感。

31分钟前
  • 壹颗贰颗杨梅
  • 推荐

余男真是演技派,剧本力道欠佳

35分钟前
  • bird
  • 推荐

不要以为中国真的会有悲悯底层的电影,绝对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底层视角,有的只是假装的视角交换。余男是真丑啊。

38分钟前
  • LT_Bud
  • 很差

微狗血

40分钟前
  • zin
  • 推荐

逝去的不再回来

43分钟前
  • 迦宁
  • 还行

这是小孩纸能看的?

44分钟前
  • X-X
  • 还行

女性片加文艺片,是我的软肋

49分钟前
  • 今生、唯爱
  • 较差

每一个情节都很真实,但全拼在一块却显得那么不真实。当然,工厂苏修下岗男女火车白血病北京城,你能从当中看到小武的影子铁西区的影子王超的影子,满足了西方受众的各种想象。只是,小偷和厂房早就没了,连大裤衩都盖好了,这首歌来得过晚了一些,也太过诗意了一点。

52分钟前
  • 爱慕肚滑
  • 还行

将时代变迁浓缩到一个即将离世的小人物的自我找寻之旅上,低调平实,但很明显导演还有很多东西没表达出来。ps:1余男独角戏2铁轨旁的长镜头

57分钟前
  • 纪月航
  • 还行

去歌舞厅上班

1小时前
  • 王恶
  • 推荐

解闷

1小时前
  • 彩戏师wala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