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深奥的主题通过一部动漫圆满的完成了,影片结束后我问儿子,你最喜欢哪个岛?
儿子说,我都喜欢,都很好。
而对于我,很让我意外的是最后是blue被委以重任,其实的确是,了解孩子为什么开心是重要的,这样能激发他更多的快乐,但是,了解他为什么难过更重要,因为这个小人儿对家长的信任更多来自于他可以当着你的面讲出心里的感受,而不是让他装出大人的样子,取悦别人。
回到电影,我起初也像乐乐一样,害怕忧忧,怕他碰到任何的记忆。
但是当乐乐要独自回到中心时,我觉得不对了,不能这样就遗忘了忧伤,因为人的忧伤快乐是共生的,没有忧伤何来快乐。
首发于微信公众号:movie432,文末有二维码噢《头脑特工队》( Inside Out )挺感人的,尤其适合情感丰富、心思细腻的观众。
我完全理解有的人会从头到尾一直在哭。
他可能是在电影院里突然觉得孤单,因为发现了自己成长的事实。
家庭与朋友的欢乐,好像都变成了过去式时间。
在那一刻,他想念着他们。
他可能是突然发现了身上的责任,于正在成长的孩子,对为人父母的身份。
《头脑特工队》在本质上,还是跟《玩具总动员3》( Toy Story 3 )的成长与失去一道理,不同玩具,变成了颜色不同、 Home Video 性质的记忆球。
快乐,忧伤,恐惧,愤怒,厌恶,它们变成了拟人化的情绪操盘手。
这部电影其实真的没什么大事,无非一个搬家、转校,一个阳光少女突然觉得被整个世界抛弃了。
或许,这连中二的忧伤都还算不上。
可是孩子天性纯真,他真的会以为那一刻,世界真的抛弃了他。
正如伊朗电影里,不交一个作业本,明天就会是世界末日,要被老师追杀。
许多人被那只想象的乒乓还是冰棒之类的粉红大象整哭了。
它的感人之处是失去的深渊,那就是遗忘,被一个人彻底的遗忘。
那些欢乐记忆球,谁不喜欢人生金光闪闪呢。
但人生并不是单纯的 Joy Story ,混合球才是成长标志物。
正如一滴泪可以当它微不足道,但如果你记得那滴泪,它就会变得很重很重。
这些道理,大家听起来好像都懂,但皮克斯就是用花花绿绿的糖果色,包装出一套青少年版的盗梦空间,心灵大风暴。
我敬佩的并不是皮克斯讲述了什么人生大道理,比如自由啊叛逆啊抗争啊,它只是讲述童年的欢喜和忧伤,玩具或者记忆球,它未必有没有电影里说的那么重要,但它们也是人生的一部分。
想起了彼得·汉德克(Peter Handke)的《童年之歌》(Lied Vom Kindsein):当孩童仍是孩童,爱在走路时摆动双臂,幻想着小溪就是河流,河流就是大川,而水坑就是大海。
当孩童仍是孩童,不知自己还只是孩童。
以为万物皆有灵魂,所有灵魂都是同一的,没有高低上下之分的。
当孩童仍是孩童,尚未有成见,没有养成习惯;爱在座椅上交叉双腿,想到什么就突然跑出去,头发打着卷儿,照相时从不特意摆表情。
当孩童仍是孩童,爱提这些问题:为什么我是我,不是你?
为什么我在这儿,不在那儿?
时间从何时开始?
空间在何处终结?
阳光下的生命,不是一场幻梦吗?
我所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不是面前这个世界的幻象吗?
鉴于恶与人的事实,真有恶这回事吗?
为什么,我这个人,在来到人世前并不存在?
为什么,我这个人,总有一天不再是我?
当孩童仍是孩童,嘴里塞满菠菜、青豆、米饼,还有蒸菜花,难以下咽。
现在,也吃这些,却不再是因为被迫所以去吃。
当孩童仍是孩童,睡在陌生的床上,也许偶尔会醒来一次;现在,只会彻夜难眠。
那时,许多人看上去都很美;现在,美丽的只是少数,全凭运气。
曾经能清晰地看见天堂的样子;现在,至多只能猜测。
曾经无法想象虚无为何物;现在,空虚让他害怕。
当孩童仍是孩童,在玩耍时积极热情。
现在,仍然积极热情,却是在攸关饭碗时才如此。
当孩童仍是孩童,对他来说,苹果、面包,就能吃饱。
甚至现在,也是这样。
当孩童仍是孩童,手里抓满了浆果,并且满足于满手的浆果,现在,依然如故。
生核桃会把舌头涩痛,现在,涩痛如故。
站在每一座峰顶,向往更高的山峰;置身每一个城市,向往更大的城市;现在,向往如故。
够到最高枝条上的树果,兴奋异常;现在,兴奋如故。
面对生人,羞赧怯懦;现在,羞怯如故。
一直期待第一场雪,现在,期待如故。
当孩童仍是孩童,把大树当作敌人,拿木棍当标枪,投向大树。
现在,它还插在那里,振颤不已。
截图扫码,关注:MOViE木卫(movie432)
为什么我们在面对一个人时心里会问:TA到底在想什么?
为什么有时候我们感觉脑袋里有好几个声音在吵架?
为什么 “长大”似乎是一件很突然的事?
这些问题,就是彼特-道格特和他的制作班底打算在《头脑特工队》里一探究竟的问题。
一切源起于导演道格特的一个真实的困惑:他的女儿Elie小时候一直是个活力四射的快乐孩子,跟《飞屋环游记》里那个后来成了男主角妻子的小女孩一样的张牙舞爪(Elie为她配音)。
然而当Elie长到11岁时,她一下子变得安静寡言起来。
——她到底在想什么?
为什么会变成这样?
正是这个问题,让道格特决定要做一个与“头脑”有关的故事。
一个名叫Riley的小女孩跟着父母跨越大半个国家从明尼苏达搬到了旧金山,面对着新环境的全面挑战,然而这只是故事的背景。
真正的故事存在于她的大脑内:在头脑的“司令部”里住着五位情绪小人,他们一同操纵着Riley的行为,管理司令部外神奇的长期记忆、潜意识……一个有科学理论支撑,却又完全虚构的世界。
在让皮粉持续失望好几年之后,这一回皮克斯终于“开着脑洞打开了脑洞”。
不是公主不是续集,而是彻底的原创。
而且,这回的创意也不是擅长烹饪的老鼠大厨,或者靠一堆气球飞到南美的房子,《头脑特工队》的创意甚至比前两者更有野心,它潜入人体最神秘的器官,带来了一套天马行空却又逻辑自洽的大脑理论。
如果你愿意,你可以用这个理论来解释自己脑袋里想过的任何事。
【情绪小人进化史】 快乐(Joy)、悲伤(Sadness)、恐惧(Fear)、厌恶(Disgust)、愤怒(Anger),这是女主角Riley脑内的五位情绪司令官,也是《头脑特工队》定义的五种基本情绪。
Joy是那个总想逗你开心的角色。
她自带光圈上蹿下跳,常年呼吁“起来嗨”,遇到困难口头禅是“我能搞定”(I can fix it)。
她不遗余力让你快乐。
Fear是提醒你远离危险的角色。
人生中危机重重,不只有墙角的蜘蛛或90度过山车才算危险,如果没有Fear逼你在考试前通宵复习,估计你还能再挂几科。
Disgust使你的身心免遭“毒害”。
因为Disgust,你拒绝去吃英国菜、爱上比裂帛、穿成杀马特。
(当然有的Disgust毕竟能力有限。。
Anger保证你被世界公平对待。
隔壁老王打你?
喷火分分钟烧死他。
街上情侣秀恩爱?
喷火烧死异性恋。
女神把你甩了?
喷火……等等,好像是Sadness来了。
Sadness究竟何许人也?
谁也不知道。
她总是悄无声息地出现,不由自主地去碰操作台。
然后你痛哭失声,或者一瞬间悲从中来。
在刚决定由“情绪”作主角时,道格特跟他的同事一起做了大量研究。
人类究竟有多少种基本情感?
科学家的答案并不一致,有的说3种,有人则认为有27种之多。
本片的顾问之一,美国著名心理学家Paul Ekman在1972年给出的答案是6种:愤怒、厌恶、恐惧、快乐、悲伤、惊讶。
道格特一开始考虑过这个组合,但最终觉得“惊讶”(Surprise)跟“恐惧”有些相似而舍弃了。
他在最开始的脑暴阶段还考虑过使用“乐观”(Optimistic)、骄傲(Pride)还有“幸灾乐祸”(Schandenfreude),但后来被告知“乐观”不是一种情绪,后两者又略显多余。
设计情绪的形象成了最大挑战之一。
人人都有这些情绪,但谁也没见过它们。
它们不该完全拟人化,而且得跟我们对这些情绪的感觉相符。
我们最终看到的情绪小人就从这个思路得来。
Joy就像是一颗星星,不停跳动浑身发光。
我们开心的时候,好像也是“整个世界都亮了”。
Sadness是一颗倒立的蓝色泪滴,衣着臃肿行动迟缓。
悲伤时你总想躲起来,裹紧自己静静发会呆。
Anger是一块头顶能喷火的红色砖头,随时都能“气的冒火”。
愤怒能战胜恐惧,所以Anger经常殴打Fear。
Fear是一根敏感的神经,脑袋后挂着一根狗尾巴似的头发,它会随着受惊吓程度凹出不同造型,就像我们受到惊吓时“头发都竖起来了”。
Disgust是一颗西兰花——Riley最讨厌的食物。
好吧,导演表示,在设计时大家觉得小孩子会被西兰花恶心到…… 情绪的颜色是比较容易确定的部分,忧郁的蓝、恼火的红,或是闪亮的黄都很直观。
绿色是蔬菜的颜色,小孩子多半都不爱吃,至于恐惧先生的紫色,那是挑剩下的。
配音也是塑造情绪的重要部分。
最早加入的是给Anger配音的Lewis Black,他的标志性咆哮腔调让制片人第一时间想到了他;Fear的配音Bill Hader曾是“周六夜现场”(SNL)的模仿达人和资深段子手,也是皮克斯的老缠粉,为故事提供了不少创意;Disgust的配音演员Mindy Kaling经常演绎类似的碧池角色;配Sadness的Phyllis Smith则是第一次给动画片配音(顺便一提,Sadness的原设定是个男孩,但团队觉得这样一来女主角的情绪小队里就太多男性了);最难配音的角色是Joy,导演并不想要一个啦啦队长般的闹腾角色,而更想要个有真实感、假小子型的Joy。
这种“打鸡血”和“招人烦”之间的平衡非常难把握,好在最后进组的Amy Poehler是主持了三年金球奖的顶尖段子手,超快语速carry全场。
在Riley的大脑中,Joy是她的情绪总司令,这一方面是因为她的设定是天性快乐的孩子,另一方面则代表着天下父母的普遍心愿——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快乐的。
但在故事中我们也会发现,不是每个人都是由Joy支配的。
有的人天生悲伤,有的人暴躁易怒,芸芸众生是如此复杂,或许还有人是好几种情绪在撕逼夺权也说不定。
(which is me【大脑世界建筑史】 情绪小人各就各位,接下来就是打造大脑世界的时刻了。
跟情绪小人一样,这是个从无到有的苦逼过程。
大脑司令部的内部设计灵感来源于下丘脑,同时制作人不想让它看起来太科幻,而希望它是个看上去温暖舒适、能让情绪们安家的地方。
白天产生的记忆球会暂时储存在司令部的架子上(短期记忆),而当夜里睡着时,这些记忆会随着管道滚入层层叠叠宛如迷宫的长期记忆之中,那里有头脑工人(Mind Worker)负责整理(时不时让神曲蹦出来给你洗脑的也是它们),不重要的记忆比如隔壁老王的电话,就是“忘记师”(Forgetter)的工作了。
顺便一提,“记忆”和“长期记忆”在最初是设计成了露珠和蜘蛛网的样子。
后来制作者在设计结构时去参观了吉利贝利糖果公司和一家鸡蛋加工厂,尤其是鸡蛋厂里高大上的生产设备让制作者感到了灵魂的震颤,于是有了后来的记忆球输送管道。
个性之岛(Personality Islands)是我们之所以为我们的决定因素,每个核心记忆(Core Memory)点亮一座岛屿,照映我们性格中的某一部分。
温暖的家庭生活,一起闯祸的挚友,第一次比赛拿了冠军,第一次挑战蹦极……这些核心记忆组成了我们性格中的每一点——当然,并不都是闪光点。
每当失去一个核心记忆,性格中对应的那部分就会轰然消失。
还好的是,这些岛屿都能重建。
抽象思维(Abstract Thought)是最为怪异的地方之一,它能把情绪、想法通通压成二维再到一维。
因为11岁的Riley的抽象思维能力还不成熟,所以这里是危险的施工重地。
毫无疑问,造梦制片厂(Dream Production)是制作团队玩得最high的地方。
为Fear配音的Bill Hader邀请导演到周六夜现场的后台呆了一个星期,于是最终有了这个SNL和好莱坞的山寨混合体。
潜意识(Subconscious)的设计师参照了很多恐怖电影做出了这个阴森森的空间。
许多西方人的潜意识里都关着一只小丑(有时候是麦当劳叔叔)。
然而我国很多青年的潜意识里关着一只冯远征老师。
记忆废墟(Memory Dump)是深渊的垃圾堆。
隔壁老王的电话号码就丢在这里,然而你永远都想不起来了。
哦对了,我们年幼时还可能有过想象出来的朋友,就像BingBong一样,它是我们喜欢的各种东西的混合体,陪我们说话陪我们玩(你对着空气说话把爸妈吓坏的时候),但长大后我们抛弃了它。
【头脑特工启示录】 《头脑特工队》的主题依旧是成长。
这听起来似乎是个说烂了的话题,然而这回不同的是,这个故事帮助我们重新认识自己,我们的情绪,我们如何被情绪挟持,我们为何会遗忘,甚至包括为什么听了一首滑板鞋你就会一直在脑子里摩擦摩擦。
这个成长的过程不再限于Riley克服了种种不适面对新生活,也不限于父母们看过后释怀了孩子终将变成有独立意志的个体离自己而去的现实。
这个成长更是我们在这个故事后对自己的全新认识。
其一,接纳每一种情绪。
我们总是渴望欢乐抵抗悲伤,赞扬乐观嘲弄消极。
社会文化鼓励我们做一个活泼外向、积极阳光的正能量人类,然而并不是每个人的人设都是Joy坐镇中央,带着“I can fix it”的自信笑容排除万难。
更多时候,是生命中的那些“负面情绪”给我们力量:悲伤让我们深刻,去学习和体验,去增加生命的分量;恐惧使我们未雨绸缪,小心驶得万年船;愤怒为我们划出底线,警告外敌不可侵犯;厌恶决定品格,阻挡我们跟风从众失去自我。
快乐的确让我们过得更好,但很多时候,盲目的乐观却无济于事。
它是烧过天际短暂的流星,绚烂耀目,然而亘古不变的却是深邃广博的幽暗天幕。
有趣的是,在最开始的设计中,制作团队是让Joy和Fear一起飞出了总部结伴冒险,然而后来却发现故事顺不下去——他们想让Joy在这段经历中有所顿悟,去做一些从前不会去做的事,但Fear无法完成这个使命。
在把故事推翻重来的过程中他们发现,只有Sadness能够给Joy上这么一课。
也许我们一开始也都像单纯的Joy一样,不能明白Sadness存在的意义而想把她排除在外。
然而失去了悲伤的能力,并没有让人生变得完美。
人的成长中会有很多的艰难时刻,任你看一千遍滑稽电影也无法度过,而这个时候找个安静的角落大哭一场,却能帮你满血复活重新再战。
于是最后我们终将走过Joy的路,明白悲伤也是生命的一部分,很多时候正是Sadness将你引向光明。
每种情绪都塑造着我们。
接纳它们,才能真正地接纳自己。
其二,成长伴随着失去。
每个人成长的方式都不一样,有人家道中落,有人一场大病,有人从乡村搬进城市。
这是一个无人能逃避的过程。
当我们突然看到纷繁芜杂的成年人世界,童年就在那一刻变成阳光下飞升的肥皂泡泡,再不可挽回了。
于是每个被甩在童年和成年夹缝中的孩子都可能像Riley一样,Joy离奇消失,剩余的家伙你争我抢,于是变得沉默、多疑、敏感、易怒、叛逆……而父母也很困惑,曾经的小天使死哪了?
这好像是个很突然的过程,我们失去童年,父母失去了无忧无虑的我们。
这并不是一个拍给儿童看的成长故事。
对于那些还没长大的孩子们来说,这五个情绪小人加起来恐怕还比不上一个能卖萌的大白。
然而对于成年人、尤其是已为父母的观众们,它却是精心制作的一场内心冒险,充满了太多让人会心一笑或是细思恐极的巧思。
《头脑特工队》的制作团队大多数都已为人父母,这部电影有很多他们的切身感受。
当自己的孩子有一天突然拥有了秘密,变得有所保留,许多父母都偷偷想过:别长大啊,如果时间能永远停留在我们亲密无间的时刻多好。
本片制片人Jonas Rivera说过:“身为父母,有很多的时刻我都希望时间能永远停下来。
但那并不对。
那不是我们作为父母的职责,我们的职责是为他们指引前路。
”于是有了结尾一家人泪中带笑的相拥。
每个人都经历过失去。
失去BingBong,失去纯粹的记忆球,失去曾经引以为傲的个性之岛。
然而失去是成长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是个悲欣交集的过程。
当失去来临,我们需要告别。
有时候我们用彻底忘记来告别,有时候我们在废墟上重建新城。
童年的消逝宣告着,记忆从此不再毫无杂质,交织的情绪让回忆开始五味杂陈。
然而这正是人生。
懂得悲伤,方能体验欢乐的可贵;背负过沉重,才能拥有真正的轻松。
从单纯走向复杂,从孩童变成大人,还有结尾隐隐一现的“青春期”,这终究还是个阳光灿烂的故事。
(本片将不会有续集,不过开下脑洞,衰老又是什么样呢?
记忆球成批褪色,情绪小人恹恹欲睡,整个世界向遗忘的深渊坍塌……Sadness你不要再往下写了【如何用《头脑特工队》进行一次性格分析?
】 其实这才是我看完电影想到的第一件事。
我觉得《头脑特工队》最棒的一点莫过于,Riley的故事结束了,然而观众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当观众把片中的设定套在自己身上,会发现,自己经历的成长之路或许是一部更加精彩的电影。
你可以利用本片的理论给自己写一份生动的性格分析书,当然,对别人也可以使用。
比如说: 我叫乔治马丁,我每天都在五万多具尸体中醒来,但我从来不做噩梦,因为造梦制片厂根本没那么多演员。
而且Fear他早就死掉了。
其他还有谁活着我也不清楚,但是每一季GOT的结尾看到观众反应Joy就会蹦出来好好干活。
我的长期记忆塞得比别人都满,因为十几年前的伏笔球我也不能扔掉,还得经常让工人拿下来擦擦。
不过最近实在有点塞不下了,是时候找Anger出来填填坑了……Oops,我的“有坑必填岛”几年前就已经塌了。
你感受一下。
【Fun facts】-背景中的记忆球里很多影像是《飞屋》里的片段-当Riley和爸妈长途跋涉来到旧金山时,他们遇到的鸟站在电话线上的场景来自皮克斯2000年的短片《鸟!
鸟!
鸟!
》-Riley教室的那个地球仪也出现在了《玩具总动员》系列的每一部-Riley的一个同学穿着印有《玩具总动员》角色的衣服-旧金山街景中的许多车上贴着来自《汽车总动员》的车尾贴纸-Riley老爸的公司名叫Brang,是个毫无意义的词语,叫这个名字是为了使它听起来更像个初创公司——这与湾区浓厚的科技创业气氛很搭调-旧金山的一个停车咪表上写的是:“25美分或1美元硬币,或者‘火人节’期间物品交换”( Quarters and Dollar Coins or Barter During Burning Man)-作为对沃尔特迪斯尼家族博物馆的致敬,Riley去的冰球场地正好是博物馆在旧金山的位置(104 Montgomery St, San Francisco, CA 94129)(禁转)
我所认知的电影的其中一个魅力就是 一切不可能的都可以在其中发生。
毕竟,它还是一个动画嘛。
所以,在意识到‘冰棒’消失的第一瞬间,我理所当然的认为影片到最后,只要救了‘乐乐’,她就可以做到使冰棒复活,她可以通过放映记忆球等让莱莉想起‘冰棒’,但到最后,都没有等来这一刻。
冰棒一出场时‘鬼鬼祟祟’,正在仔仔细细的挑挑选选一些记忆球,那时还不完全了解头脑特工们工作的我以为它是‘记忆小偷’,它要偷走莱莉快乐的回忆,是个坏蛋的角色。
只是没有预料到,那些金光闪闪的记忆球,也许也是冰棒的回忆。
乐乐想起来冰棒是莱莉小时候假想出来的朋友。
并且答应带冰棒一起回到控制中心,让莱莉记起冰棒。
冰棒为此欢欣,全心全意帮助乐乐和悲伤。
冰棒只知道莱莉很久没有和它一起玩了。
只是,冰棒不知道莱莉长大了,不再需要它的陪伴了。
后来,冰棒通过记忆球才知道 ‘哇,莱莉原来已经长这么大了,它的小火箭也再装不下莱莉了。
’第三次的尝试,冰棒对莱莉说 我知道这次一定会成功……多少人在冰棒消失的时候不经意间伤了,痛了,哭了。
于我来说,冰棒做出的选择,它的消失,就像是一次对童年单纯、无忧、充满幻想的小世界做了一次郑重的告别仪式。
“该长大了,但是别放弃快乐”而不知情的乐乐,很像小时候急着长大的自己,甚至都来不及对童年说声再见。
看了影片简介后直奔电影院,冲着特工队三个字,心里已经作了类似头脑风暴画面的准备。
然而皮克斯总是那么机灵,总是交出意想不到的画面。
没看之前觉得这几种情绪之间肯定是斗得你死我活,然而并没有,它们相亲相爱分工合作;没看之前觉得肯定有很多挥舞着三叉戟来侵略的小细胞敌人们,然而并没有,只有人脑内部矛盾,还是无心的;没看之前觉得会用很多房间来展现人脑内部,然而并没有,用的是各种欢快的游乐园,还有无法用语言描述的各种设置。
当清扫工扫掉存储电话号码的记忆水晶球时,我瑟缩了一下,自从有了手机电话簿,光凭记忆力,我已经很难想起十个以上完整的电话号码了;当那些背过的历史地名和人名记忆被丢弃时,我也是拒绝的,好歹也是可炫耀的知识点,对吗?
当那些被扫掉的记忆被彻底灰飞烟灭时,我也在使劲回忆,我童年有没有想象出来的玩伴,我不愿意它们真的完全消失,就好像从来没存在过一样;当社会的一个个磨难坍塌了每一座岛时,谁还能完全记得那时的初心?
在各种情绪里,快乐一直占领导地位,甚至主导一切,决定一切,因为她觉得自己是最强大的正能量,而且是唯一的,人生只有快乐是不可或缺的。
但到最后,快乐终于认可了所有情绪的作用。
大长今说没有一种药是绝对的毒药,头脑特工队说没有一种情绪是绝对的负能量,当我们还不能放下情绪的时候,至少要学会和情绪和平相处。
另外中文译名又犯老毛病了,虽然此片的英文名Inside out ,逼格可比iphone的Bigger than bigger,但不至于又用上特工队三个字省事吧!
还有此片虽一贯的温情走心,但笑点少了一点,然而对人脑内部的各种想象,完全超乎水准,绝对值得观摩,简直是给跪了。
从影院出来后,我认真摸了一圈自己的头,决定从此之后善待每一份记忆、每一片区域、每一种心情,努力记住每一件事、记住陪伴过我的每一个人,希望我脑里的清扫工别这么勤快,然后别总让我记住那些植入广告,谢谢。
作为热爱动画电影的人,作为热爱皮克斯出品的人,不论是伴随成长的玩具总动员,还是让人五分钟泪流满面的飞屋环游记,以及想象力爆表的怪兽电力公司系列,都是我十分爱的电影。
所以从2014年看到头脑特工队的预告片开始,我就无比期待这部电影,五种情绪创意爆表的人物化设置,皮克斯的经典班底,无论如何怎么会不好看?
怎么可能不好看?
在没有看电影的情况下就已经安利身边几乎所有好友去看,即使在排片被一推再推网上已经出了下载的情况下,仍然坚定的去影院支持,(虽然是微不足道的支持)但是整个观影过程中,五种拟人化情绪的创意几乎就是所有的亮点了,全篇几乎找不到以往皮克斯动画中笑点,最重要的是,很多人津津乐道的感人至深的泪点?
我也完全没有感受到,成长的痛楚,人性的复杂,记忆的美好?
完全没有感受到,如果一个人的所有思想和情绪都被脑中的五个各有自己思想的人控制,她所感受到的喜怒哀乐均来自于自己脑中的人物对她对的支配,那这个人本身完全就是一部被操控的机器,一部想表达人性的作品,却这么反人性,确实让我感动不起来。
快乐对悲伤从排斥到合作老套到完全是让人开场10分钟就能看到的结果。
美丽的创意设置,老套的剧情,失望的电影。
说这些肯定有很多人要喷我,因为皮克斯是他们神圣不可侵犯不容差评的圣殿。
但请原谅我,一定要大声说出,不好看!
你渐渐长大,已不再需要一个想象中的朋友,他没有时间细细思量,只是收起所有滑稽模样。
你渐渐长大,总有一日粉色的大象会尘封在回忆的一角,你或许会在聊天时被问起是否有个想像中的朋友,笑笑说别说啦so embarrassing,或许不会,但你不再需要他,不再需要他陪你成长。
他侧身看向自己渐渐消散的左臂,对Joy露出笑脸,说我们再试一次,而后中途下车,选择了被遗忘,选择了死亡。
没有陪你走到最后,不能看着你长大,真是遗憾极了。
他看着Joy高唱着你们的歌曲越飞越高,从此你彩虹色的幻想中再也没有一头粉色的大象。
有什么办法呢,Joy对你更为重要。
胜过陪你度过漫长时光的粉色大象,她会伴随你长大,伴随你一生。
成长是个五味陈杂的过程,我们最终成为不同的人,成熟,却不一定更好。
影片开场时Joy阳光灿烂主导一切,Fear、Disgust、Anger各司其职,Sadness被所有人排挤,不被任何人接受。
靠近结局时Sadness手握控制杆,惶恐到稳重。
我不知道sadness该怎样翻译更好,她不仅仅是丧气或是失落与沮丧。
我更愿意称那种感情为空荡荡的失落的痛苦。
你顺顺当当长成水灵聪慧的小姑娘,在家乡有自小一同长大的朋友,在冰球队崭露头角,你每天肆意张扬,从未想过离开这个地方。
直到有一天你踏上繁华城市的硬邦邦的水泥道路,不似家乡的柔软土壤。
新家衰败肮脏,学校里有时髦的姑娘。
她们跟你不一样,你不属于这个地方。
Joy惊慌失措,你惊慌失措,你的大脑你的心让你calm down,可你回忆着往日时光,那些泛黄的日子悠远漫长,你还小,不知道大城市意味着机遇与挑战也没必要知道,你还小,所以你努力坚强却还是满心失望。
你望向往日的时光,那些再也无法创造只能回忆的美好,于是你呜咽起来,不复坚强。
她们推开战战兢兢的sadness,让她离开与你有关的记忆,她们想要用Joy cover掉所有的悲伤,可是有的时候,痛苦必不可少,这段正在发生的故事总有一天会成为回忆,而这段回忆注定充满蓝色的悲伤。
Sadness被推开,你的心里空无一物,没有哀伤,却也没有希望。
你无忧无虑的活着,开心快乐,直到有一天,你因痛苦而成长。
成长是个痛苦的过程,你不能永远无忧无虑,永远开心快乐,你总会知道世界不止充斥着阳光与掌声,你想要回到过去,回到熟悉的地方,有熟悉的伙伴陪伴在身旁。
我们也是一样。
你最终在父母怀中哭泣,诉说自己的悲伤,他们抱你抱得紧紧的,说我们也一样想念家乡。
最终的最终你擦干泪水,拿起熟悉的球杆走上战场,你把水瓶塞给不知所措的懵懂男孩,在赛场上左躲右闪活跃灵巧,变得如开始时一般快乐阳光。
你长大了,不再拥有纯色的记忆,单纯的快乐或是恐惧,愤怒抑或是悲伤。
你学会了嚎啕大哭后释怀,不再用微笑掩饰悲伤。
你的情绪与世界变得五彩斑斓,却澄澈依旧。
希望我们也能一样。
皮克斯的电影我总是执意等到最后,即使它渐渐变了,我却不愿改变这个做法。
cast一点点播放,我没有等到彩蛋,等到的是一句话。
“this film is dedicated to our kids. please don't grow up. ever.”希望皮克斯也一直是皮克斯,直到永永远远。
--I really don't want to go to Brussel.But we are family.We are family.Forever.七月二日,夏季学期上了一小半后终于有机会喘口气,去刷了早就想看的inside out,写得十分仓促,也许会再补充也许不会,总之是一部很好的片子。
听到long term memory啊 REM一类的词莫名的戳笑点。
很喜欢,有时间去二刷。
一部带有酸酸甜甜味道的皮克斯电影。
充满想象力的设定和空间构造,打动人心的共鸣点,并且不失去幽默,让人看得笑泪交织,感动不已。
一场五味俱全的情感风暴从我们脑袋里五个情绪化的小人开始,他们站在操纵台面前主导着我们的情绪,把点点回忆汇融相聚。
记忆是一个个玻璃球,染上了这个记忆所附带的情绪的颜色。
而那些最刻骨铭心的记忆,则会被摆在最高位置,映射出一个个个性的岛屿。
人的性格是童年塑成的,它的基石便是童年记忆,它可以是家庭的温馨,友谊的暖意,爱好的热情,品质的纯洁,也可能是与之相反的可怕东西。
这些岛屿便是我们的精神支柱,它们有可能崩塌,有可能更强大,也有可能被其他岛屿所代替。
这崩塌与重塑的过程,我们叫它“成长”。
关于记忆深渊,电影里有个悲伤的支线故事,主角不是我们的头脑特工,而是binbang,一个莱莉幻想出来的玩伴。
不知道你们幼年时,是否也像莱莉一样,幻想出一个伙伴陪着我们,一起淘气,一起快乐,就像binbang那样,一起欢笑,一起坐着那辆小四轮玩具车,幻想着它像火箭一样,能带着我们冲向天空。
当我们长大后,我们到了新环境,交了新朋友,渐渐的,我们已经不需要这个想象的“朋友”像以前那样陪着我们一整天了。
就像bingbang刚碰到乐乐时的抱怨一样:莱莉已经很少来找我玩了。
就算被莱莉遗忘后bingbang也不抱怨,他在记忆球迷宫里,等着哪天能被莱莉想起。
bingbang的大背包里装满了记忆球,都是关于他和莱莉的美好回忆,他偷偷的将这些记忆球藏起来,只是不想因为他们褪色后被记忆清洁工发现扔进记忆深渊,这些记忆对他来说是很重要的,但当他看到乐乐需要帮助时,他毅然的把包里的记忆球都扔了,用来放莱莉的核心记忆球,他知道,相较莱莉的核心记忆球来说,那些记忆球是无足轻重的。
虽然bingbang在前半部分里是欢乐搞笑的,但是当他和乐乐一起跌入记忆深渊时,悲伤情绪就已经开始蔓延了,在小车没办法承载他和乐乐的重量一起冲向天空时,bingbang把自己永远的留在了记忆深渊里。
在记忆的深渊里,不管是美好的还是难过的,都会随着时间慢慢的消失。
就像我们的成长,总会要做出选择,总会舍弃些东西,而那些舍弃的美好会化为我们成长的一部分。
貌似之前看到介绍说这部动画有些精神分析(简称:精分),倒是很感兴趣它是怎么精分的。
它的引入和转折都安排的简洁精妙,它没有陷在“瞧我编出了个多牛逼的故事”的自恋的泥沼中。
人格的不同面,快乐、忧桑、愤路、害PIA,还有讨厌了啦。
它们自始就存在于每个人的小脑壳中。
当我们睁眼,他们也开始工作。
人格的人物化是太可爱的设置,它比教科书里那么多要用来背的人格理论有趣得多。
每个小人物的出现那么理所当然。
会说这部电影精分,可能是出于这样的几点:1、不同人格的形象化;2、被关在无意识里面的那个世界(小丑呆在那里);3、记忆的保存形式,普通记忆、核心记忆、不要了的记忆、无意识的记忆……可这几点都没那么精分,第一点是人格和情绪认知的领域,记得第一年无聊试水的时候我报的就是这个方向。
第三个是专门研究记忆的人在研究的。
第二个看似很精分,但它只是好简单地讲了个我们把深层的东西放去的地方。
这部电影真正精分的地方在于那无意识的公园之外,在于我们不接受自己的悲伤与懦弱,但我们又正是在其中成长。
在于要变成的不是那个想象中完美的人,而是对不圆满的欣然接受。
有多少人像我一样,很不争气地在Riley课堂落泪时有那么稍许的嗤之以鼻,哭什么哭吗。
但我哼那么一声,并不是因为Riley的懦弱,而是因为不允许自己在这样情况下做出这样的行为。
当我们把自己困在想象的那个完美的形象之中时,失望的就只会有自己咯。
不觉得它在简单地讲一个一体两面的故事,金球翻转过来会是蓝球。
更像是某个哲学学派说的,我们有着某个核心的东西,我们不同的个性特点像是光线照向它后反射出的不一样的光。
好比说,我们的优点与缺点是来自于同一个东西。
也许在Riley那里,第一个出现的是快乐,但在别的人那里,主导的确实忧桑啊还有讨厌了啦其他人。
如何接受那个我们不喜欢的自己,俗一点说,是成长的功课,成为全部的自己。
BTW, Bing Bong, I lava you.皮克斯很厉害的地方在于它不为了煽情而剧情,相较去年一部好火的特意煽你的动画。
它完整、精巧地讲出意图的故事,让观众对剧情做出本该有的反应。
于是看的时候,上一分钟忍不住流下眼泪,下一分钟却又大笑起来。
你甚至能真切地感觉到他们对这个故事、这个世界的热爱。
起于情浓时美好,止于碧波暖阳芬芳。
翻转大脑体悟成长的烦恼这部皮克斯公司五年磨一剑的动画片,故事的核心出发点来源于导演对自己孩子的疑问,同时也是无数人对孩子,对彼此间的疑问,有的时候:“真不知道你脑子里想的是什么!
”,而《飞屋环游记》的导演:彼得.道格特,就花了五年半的时间,试图用一部动画片来回答这个悬在世人脑袋里的问题。
故事核心围绕一个11岁小女孩的成长,这个年纪,正是儿童时期步入青少年阶段的转型期。
通常大人开始发现,跟孩子沟通不像以前那么容易了,孩子有时候也不会直接的将情绪表达出来。
这时如果家长的沟通方式落后于孩子的成长,问题就爆露出来了。
故事中的一家人,11岁的Riley由于父亲的工作变动,从明尼苏达举家搬迁到旧金山,于是一切都不同了,在搬家后的几天里,Riley经历了一段适应新环境和内心成长的过程。
这是一个契机,在每个人成长的阶段,都会因为一段经历,而让我们迅速的蜕变,可能是搬家,可能是升学,可能是亲人的离去,也可能是初恋,总之在这后,我们成长了,开始学会面对现实,不再活在内心的童话世界里,逐渐迈入了青少年向成年人过渡的阶段,当然众所周知,在成为成年人之前,我们还会用变扭的青春期,表示抗议。
影片中故事的导火索,爆发于搬家后Riley第一天放学回家。
母亲点燃的这一句:“新学校的第一天怎么样?
”,通常这个问题下,是没有好结果的,尤其对青少年,他们会本能的觉得,你在拿他们当孩子看,并且新学校的第一天,又怎么可能好过呢。
谁又会因为这个而兴奋?
又不是幼稚园第一天。
而接下来,随着Riley情绪的恶化和失控,影片开始逐渐的从几个层面,层层的翻转颠覆了我们的大脑,内心和认知。
让荧幕前的观众无论孩子,还是大人,都跟着皮克斯动画师们根本停不下来的想象力,彻底的被由内到外“ INSIDE OUT ”。
第一个层面,对大脑物理感官的翻转。
故事的开篇,就从我们还是婴儿的时候,一个一个基本情绪的诞生和相互合作,展开了对我们情绪变幻的解析。
首先,导演简化了我们复杂的情绪感官,最终将各种各样的情绪,归结为:开心,愤怒,悲伤,恐惧和厌恶,五个情绪小代表,并用形象的卡通设计表现出来。
“开心”给人直观的感觉像个闪闪发亮的星星,“愤怒”是块红色的砖头,“悲伤”是一滴眼泪,“恐惧”是一根敏感的神经,“厌恶”来自于小朋友讨厌的西兰花。
影片的前奏,Riley在这五个情绪小人的通力合作下,与父母搬家来到旧金山,度过了还算开心的第一天。
而当Riley闭上眼睛,开始入睡时,影片开始为我们展现记忆的形成,一天之内,人们会留下很多开心的瞬间,悲伤失望的瞬间,或者气愤的记忆,而电影中这样的记忆片段被形象地比喻为一个个不同颜色的记忆球,每天亮闪闪的黄色开心记忆越多,一天过的越完美。
而在入睡之后,我们的短期记忆,都会进入大脑更深层次的地方,在那里记忆将被分门别类,有些永远的记住了,有些就被遗忘了。
而导演为了更深入的解析我们大脑内部的工作,用了一个意外情节,让“开心”和“悲伤”两个小情绪,为了保护Riley的核心记忆,从情绪控制室的管道被吸入了大脑内部。
在后续的这段旅途中,观众跟着“开心”和“悲伤”两个小人,一起展开了一次脑内大探险,彻底的把我们复杂的大脑,翻来倒去,转了个遍。
长期记忆区域,抽象思维区(Abstract Thought),想象力乐园(Imagination land),梦境制片厂(Dream productions),潜意识山洞(Subconscious),记忆垃圾场(Memory Dump)。
在这里,几乎把每一个我们似乎有点认知的大脑区域,都进行了具象化,形象化的趣味解析。
真正的大师,总是能把复杂的科学问题简化,让小朋友都能明白,亦如《星际穿越》里对虫洞和时间旅行的解析。
而在这样奇幻乐趣的脑内乐园,还充满了趣味横生的脑内工作者(Mind Worker),想象中的朋友(Imagination Friend)和潜意识里的小丑巨人。
故事在这样的情节牵引下,一次又一次击中了每个人的内心深处。
如果说,开始的一切是将每个人的大脑刨开,让记忆,思维,梦境等等都变得言之有理,让人感同身受。
而这一次,当你发现脑海中那首挥之不去的神曲:“送礼就送脑白金”或者“我的滑板鞋,摩擦摩擦”,到底为什么老是脱口而出,原来是被我们大脑中的工作者私藏起来了,当他们闲暇之余,不时拿出来回味的时候,我们就莫名的跟着唱了起来。
这个桥段真的是神来之笔,不需要什么科学理论,只需要让观众感受到那一刻的共鸣,每个人都会付之一笑。
而“儿时想象中的朋友”则更是触及到每个人的内心深处,相信大多数成年人已经很难想起自己幼年时期,那个凭空想象出来的小伙伴了,因为他们已经消失在你的记忆深渊里,当你成年,你已经不再需要他的陪伴,他已经永远的被遗忘了。
故事中Riley想象中的小伙伴叫BingBong,它有着棉花糖的身子,大象的鼻子,猫的尾巴,是小女生喜欢的各种事物的集合体,让人倍感亲切。
每个人一定有着类似对着空气自己玩过家家或者士兵大战的回忆,而那个陪我们玩耍的小伙伴或者假想敌,它就是我们想象出来的朋友,只存在我们的脑海里。
而故事中的BingBong为了帮助“开心”回到Riley的情绪主控区,选择了自我牺牲,永远的留在了Riley的记忆废墟里。
其实从他一开始与“开心”相遇,强烈的要求一定要让Riley再次想起他,已经揭露了可怜的BingBong其实早已经知道,随着Riley的长大,已经不曾再想起他了,而最终BingBong也消失在了记忆深渊中,他知道其实Riley也已经不需要他了。
这里也是影片中的泪点之一,每个人的成长伴随着童年的遗忘,你不可能记住所有,这就是成长的代价。
而感伤过后,导演又带领我们来到了可怕的潜意识区,让我们去探究自己内心那个沉睡着的恐惧。
在睡梦中,我们的潜意识会更容易浮出水面。
而影片中把西方人潜意识里的大怪兽具象为“恐怖的小丑”叔叔,确实麦当劳叔叔也不为过,看豆瓣上“末药煎肉塔”的影评提到,很可能每个国内的年轻人潜意识里都藏着一个“冯远征叔叔”,这点简直让我也躺枪啊。
那些儿时不经意间,不知道怎么就被吓到的记忆,其实深藏在每个人的潜意识里,时不时的你们会在梦里相见,当然还是相见不如不见。
最后故事的大脑探险,终于在Riley的个性岛屿全部坍塌之前,赶在家庭亲情岛屿摇摇欲坠的时刻,“开心”和“悲伤”将Riley的核心记忆重新带回了情绪控制室。
影片这里对我们每个人幼年时期,与家人的欢乐时光,第一次运动会得奖,与朋友玩耍的回忆,都形成了一个个组成自我个性的岛屿,让我们的人格中充满了亲情,友情,运动,搞笑等等元素。
这里是对每个人通过不同经历,形成了不同性格的一次解析,而我们的无限未来都是以此为起点,因为性格又决定了命运。
到此为止,这部动画片已经做到了史无前例的,将人类大脑扒开,从内到外,翻出来展示给大家,让观众即理解了大脑内神奇的运作模式,又感受到了那些温馨,有趣的瞬间。
然而皮克斯又怎会停止在,仅用想象力和动画设计呈现大脑的神奇。
接下来才开始揭示故事的主题,大脑的复杂,映射着我们繁复的情绪,而人们试图对情绪的控制,才常常是灾难的关键。
第二个层面,对内心情感认知的翻转。
让我们回到影片的故事开始,故事的主人公Riley是个积极乐观的小女孩,情绪中的“开心”试图主控她每天都过得积极向上,欢乐无比。
即便搬家之后,看到老旧的新家,Riley仍尝试寻找快乐的一面,不希望陷入失落和悲伤中。
到了入夜,母亲的睡前寄语也是关于分担父亲的压力,让母女二人都要保持开心的微笑度过每一天。
而Riley的脑内情绪们,也都是阻拦着悲伤去触碰一切记忆,从外界到自身对情绪的抑制扑面而来。
看似悲伤总是带来灾难,让人感到自己的无能和脆弱,但其实往往,忽视悲伤,并不能解决问题。
影片中随着“开心”从严令禁止“悲伤”接近任何Riley的记忆,到慢慢的,“开心”在那些回忆中,看到了伤感和快乐并存的两面性。
一个记忆球,一面是悲伤,翻转过来,就是开心。
因为一件事情,有时候可能既让人感到悲伤,又会由于悲伤而得到朋友和家人的帮助,从而又感到欣慰和开心。
这样的经历,只有在心智日渐成熟后,才会慢慢的体悟到。
就像年初的动画片《Home》里,外星小怪人O发现,原来人类朋友小零有时候不是真的生气,而是悲伤的生气一样。
人们的情绪本来就很复杂,有时候并不是单纯的生气或者悲伤,而快乐里也会带着伤感。
影片最后,“开心”放手让“悲伤”主控了Riley的情绪,这才终于化解了危机,也让人们重新认识了每一个情绪的必要性,与如何正视并接受他们的过程。
这一次,轮到我们的情绪观念被翻转,从简单的认为,快乐越多越好,悲伤越少越好,到变得开始了解悲伤情绪的必要性和存在价值。
悲伤并不一定是脆弱的表现,直面自己的情绪,将他们表达出来,尤其是对最亲近的人,本身就是一种勇气的体现,又有谁会因为你的悲伤,而大发雷霆的生气呢。
如果真的有那样的人,我们反而应该去质疑,他们强加于自己的情绪是否是合理的,当然有时候身边的人也是无意识的。
当一个小朋友,从儿时的爱哭鬼,变成一个要强的小大人,之后体会到,自己的情绪从简单的喜怒哀乐,成长为复杂的悲喜交加,又怕又爱的时候,他的成长才又进了一步。
第三个层面,对外界彼此理解的翻转影片的故事在Riley一家三口的相拥下,落下帷幕。
而影片带来的思考才刚刚开始,片尾彩蛋中,掀起了又一轮脑内大翻转。
除了Riley脑内的五个性格迥异的小人物之外,爸爸妈妈的脑子里五个情绪小人是什么样子呢?
你的街坊邻居,披萨饼店员,小丑的表演者,他们的脑内都是怎样的情形呢?
最后除了人类,汪星人和喵星人的脑子里有没有情绪控制室呢?
他们的情绪控制也是跟我们一样的吗?
最后那个喵星人的控制室揭秘,真的是让人豁然开朗,原来这才是人类永远无法理解喵星人的原因。
影片结束后,让每个观众都不由得开始思索,坐在我身边的家伙,此时脑子里是什么样的呢?
影片从一个问题的开始,给了我们对身边人彼此了解的可能性和思考方式。
而整部动画片翻转脑内的旅程,就像打开了你尘封已久的儿时写字台,将其中抽屉柜子里的东西一股脑的倒出来,再重新拾起每一份回忆,将他们分门别类的放回去一样,过程伴着重拾记忆的欢乐,也伴着痛苦回忆的悲伤,最后还有一些我们怎么都想不来的零件和记忆碎片,不知道从何拾起或者无处安放,而这些就是我们成长的烦恼。
最后附上几句情绪主控“开心”的口头禅:We can fix this! 我们一定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Think positive! 凡事都要往好处想!
You can’t focus on what’s going on, 你不能只盯着当下发生了什么,There is always a way to turn things around . 总有办法让事情峰回路转的。
此时,让我在脑海中播放一百遍:“小田切让对我说,你是我心中的最美。
”,又可以花痴的活下去了呢。
2015年6月22日 小玄儿记 ------------------------------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欢迎在 B 站或 Youtube 关注「小玄儿的深夜聊碟」https://space.bilibili.com/1340064530每周五更新,目前可以观看 #日本电影大师蓝光套装系列#台湾电影大师蓝光收藏系列#新老电影混剪系列未来还有更多CC必收蓝光套装系列感谢小伙伴们的支持!
你们的每一个关注对我来说都弥足珍贵!
很多的负面评论都说了同样的事情-他们的孩子不喜欢/了解这部电影,我很不解为什么人们总是认为所有的动画电影都是为了孩子们而要充满愚蠢的幽默?这是皮克斯——充满才华和激情的电影制作者!他深知我们都需要明白我们的意思是要看到和感受我们的世界。而这其中必然充满了真实,令人心碎的情感!
BingBong real暖男,可惜作为一个负能量每天饱和的人看完这部动画并没有好过一点点,毕竟孩子和大人烦恼的源泉完全不一样,在一步步越过成长限界的当下,塑造与追寻快乐的能力逐渐减弱但不至于消失殆尽。
乐乐和虚构小伙伴一起摔进坑里,当然应该是小伙伴飞上去乐乐消失。永恒的小伙伴比一时的开心更重要。重要得多。
虽然挺丑但不如马男丑,马男是real丑
那时你第一次明白人生不只由欢乐主导,第一次了解万物皆有反面,第一次忘却曾经觉得重要的记忆,第一次在无知无觉中送走曾经无比重要的成长点滴。第一次接受残缺,第一次懂得如何抱着怎么都会有的不完美继续小心翼翼走下去。令人赞叹的主题,毫不拖沓的情节推进,永不让人失望的皮克斯。
太短了。片尾花絮挺好笑,本来就该是部抖小机灵的片子,结果什么新意都没。太幼稚了。
画得太难看啦...
吹!可劲吹!这种低智早教片连小朋友都不屑看,却有一大堆影评和豆瓣儿去捧臭脚呢→_→
创意不错,全部人设都太丑。
看到一半哭成泪人
好看,想不到一个动画片竟然看得我老泪纵横,从头到尾多处泪点。并不是说有多悲,而是从心底的感动。它会唤起你诸多的回忆,那些亲情与爱,难忘(或已经忘记的)回忆瞬间,一切都是这么真实又细腻,又是在这么一个充满想象力的故事基础上呈现。最终仍是成长与告别。真是服气。
对我来说,创意,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完成的略微幼稚和混乱。一种强行套迪士尼优质动画模板的感觉~~
只有冰棒消失的时候让我触动了一下,整个头脑特工队的人都非常不讨人喜欢
创意不错,但不好看。想起一句话,你觉得全世界都欠你,其实全世界根本就不认识你……
15.10.6 这不是动画,这是抽象的科普电影。模式上几无新意,但那不重要,重要的是皮克斯输送了一组适于所有人去读懂自己的心理密码,并以此为基深入到其中感性而华丽的奥妙:从来就不存在快乐才是最好的这回事,任何一种情绪都是值得我们珍惜甚至享受的,跟着感觉走就是铺就五彩生活的王道。
任何一种情绪都应该被接受被尊重 但是感觉电影表达的不够好
每个人的成长旅程,都是从绚烂多彩的幻想世界逐步走向“崩塌与重塑”,最终步入“井然有序”的现实。泪目。
故事很有创意, 就是欣赏不动这个画风和画面效果.......
过于弱智以至于我险些中途离场 全片的亮点是sadness
3星,或者勉强给到3星半。创意满分,前两分钟可能还云里雾里,后面立刻进入状态,把5种情绪拟人化,有趣;快速眼动期、长时记忆等名词成功达到给低龄观众群体科普的目的。缺点也明显,矫情,中间一大段有炫技之嫌。另,说看完泪流满面的真想一巴掌把你打醒 2015-10-5 1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