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11》是一部与《青红》如此雷同的电影。
背景相同,结尾相同。
我11里能明显看到青红的影子——谢觉红。
到了结尾,死亡同样地又笼罩了主人公。
王小帅在不断退步。
青红里,他说故事的方式实在差强人意,我11则更加退步,看完之后不留任何印象。
或许他们要说,这是生活流电影云云,这是个人表达云云,但是影片中个人化的事件并没有诉诸情感,没有情感何来艺术?
我们既没有觉得感动,也没有觉得惋惜,也不会觉得恐惧。
电影史上的佳作中,不乏这种看似晦涩的电影,但是它们的内容都有一定的指向性,导向了特定的情感,或者故事。
东京物语中我们会流泪,2001我们会意会到言外之意,但是我11不能让我们觉察到什么。
如果我11中有故事,那么它也是一段没有开头和结尾的故事,只存在一个远远的背景。
而且故事又没有发展(电影里的那些不叫发展,伙计),而更像是乱窜,不知道窜到哪里去了。
于是结尾乱来一气,什么那一年发生了很多事,什么那一年我11,什么妈妈发现我内裤上的精斑,全是扯淡——它们没有导向性。
而王小帅又非要把节奏控制得这么缓慢,我真想说,何苦呢?
影片中只有两个线索:白衬衫和杀人犯,被他拍得了无生气,实在没有看头。
我想他真是踏入一条不能倒流的河水中了,选择了一条不用感官刺激来叙事的路子,而到现在他的个人表达又出现了问题,像是自己的回忆录,这个回忆录除了摄影和后期调色很棒之外不具备基本的观赏性,个人化程度倒是真的很高了——高到了只有像王小帅这样的人才愿意欣赏的地步。
何苦要做个人挽歌呢?
要做挽歌的话,为什么又不追求传播的大众化呢?
在电影中,我明显地感到他的话已经说尽了———在青红里就可以说尽的话,到我11又重复了一遍。
也许法国人愿意投钱,如此而已。
而且我想,这不是王小帅一个人的问题。
第六代普遍出现了颓势,娄烨的花不及他以前的作品,王小帅的我11也不及他的《青红》——青红也不见得有多么出色。
也许,也许电影的视角还真的是一种理性的审视。
但是我觉得不像,我觉得更像是王小帅没有能力完成这个作业了,这部电影是一部半成品。
如果说它很理性的话,就有悖于王一直以来不断地重复着他的创作母题————一种想要深入那个年代的人内心深处的欲望,这种欲望是个人化的,充满感情的,不可能十足理性;另一方面,感情在哪里?
我们又没有在电影中看到。
所以我说,这次习作,他失败了。
他如此澎湃的欲望终归化作自慰。
第六代落入了题材和叙事的死角,由他们的艺术观,很难再诞生更有新意的作品了。
一部借着文化大革命说事,却不是说文化大革命事的电影。
我11除了名字依稀可见独立电影的样子,其他都充斥了大众审美了俗气和老套。
影片讲述的是原本无忧无虑的11岁小男孩,在亲眼目睹了一起“杀人事件”后不得不背负上心灵的煎熬,加上朦胧中获知了成人世界里的性事,让他身心开始发生了静悄悄的变化,体内疯长的荷尔蒙和外界的压抑环境不时发生着碰撞和爆发两件主要的线索,可惜两件线索故事都讲得索然无味,对于文化大革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及国有经济体制下工业西南迁移等历史性年代所带来的影响影片则显得过于脸谱化。
对于少性新启蒙的描写则更像蜻蜓点水,不够深入透彻。
整个影片没用的情节设置太多,使本来就不清晰的主线更加模糊,影片也变得不知所云和杂乱无章。
很多自诩独立导演自诩拍文艺小众片导演干的不过是挂羊头卖狗肉的事。
(Spoiler Alert! 以下内容涉及部分剧情泄露,可能影响观看) 可以想见,文革题材会是未来中国电影的一大题材类型,然而在现在情形下,拍摄这一题材实在难以施展,创作者无法放开手脚。
《我11》的切入点比较简单,大多数事情来自一个11岁小孩的目光所见。
你可以说他看到了,也可以说他并不理解,懵懵懂懂,睁一眼闭上一眼,好似现在的官方态度。
在作者的旁白自述中,他把亲眼目睹的残酷视为了成长过程中的阵痛体验。
自2003年第六代浮出水面后,贾樟柯一举成名,转战纪录片拍摄;娄烨被禁到复出,在黑暗的地下王国摸索了五年;王小帅却好像失去了方向,他拍了《青红》这种小文艺片,也交出《左右》这种俗烂的电视剧,更有选择《日照重庆》这种不上不下的商业破冰。
可以说,他这些年的失败之痛远远大于收获。
由于自身年龄的限制,文革题材一向不是第六代的菜,那会他们还处于青少年时期。
而第五代的陈、张、田,他们各自拍摄了一部充满代表性的文革题材,在不同版的述说里,陈凯歌和张艺谋都选择了改编,不同程度上有所回避,只有田壮壮选择了直面,结果也付出了被禁的惨痛代价。
绕到王小帅《我11》的这桩事,他采用了一个取巧的做法:即说的是文革的事,比如被特地展示的两派武斗,更多的却以个人的自传经验体现出来。
他看到了,但他不道破到底发生了什么。
这种暧昧的态度,就像片中人物谈起谢家父女的事情,大多是以小道流言的形式散播。
在很多人看来,“谢觉强,反革命、纵火、杀人犯,死刑”,结尾女声的高音喇叭洞穿了一个时代的悲剧。
然而对王小帅而言,这些事情跟《青红》结尾的枪声一样,它们不过是换了见证者,重复展示。
在我看来,《我11》带来的最大触动——甚至现在想起来还不寒而栗的一个画面是在尾声部分:谢家父女站在监狱门口,与王家三口视线交错。
他们没有表情,伫立的躯体毫无反应,看上去就像恐怖片的画面,悄无声息,有如历史的幽灵。
这个时候,出于很多考虑,也可能是出于害怕,王家选择了回避,同时也宣告了一个事实:我们都回避了当年的历史真相,血淋淋的事实被隐匿深藏。
面对苦难、面对受害者,我们可能不忍心,也可能是无能为力,难以直接面对(事实上见证者本身也是受害者)。
面对这些历史的幽灵,《我11》做的就是把它们重新招引出来。
略显晦涩的谢家线索以外,《我11》隐隐绰绰地加入很多说明性旁白,像父亲对印象派画家的一些解释,希望孩子能穿透迷雾,看到朝阳,也希望孩子能避开丑恶,保留欣赏美和发现美的眼光。
可在影片的多数时间里,《我11》只是一部太过规矩的儿童片,性启蒙、伙伴得失到对成人世界的好奇,全然可以说是一篇成长日记。
优秀的儿童片能够四两拨千斤,借一个孩童的纯真眼光去反映大人世界的丑恶凶险,但《我11》的做法似乎比较欠缺考虑,它直接身负一大袋的时代重物,跑将了出来。
这当然可以解释为:如果没有被强调说明的时代背景,很多观众会看不懂,然而主题先行是否有必要呢?
更何况,这些事情在《青红》时就讲过了一遍。
那些关键的、出大事的场合,武斗、探监、杀人犯还有父亲被打,小孩子无一例外,身在现场。
恐怕,王小帅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强调成长记忆。
这种方式也并不是不好,只是看起来有些笨拙,残酷和尖锐程度,远不如《蓝风筝》。
那个年纪,小孩子真会关心这些,还是说,在几十年后,创作者重新把修复好的记忆安插在了他身上。
在我看来,《我11》片中有个相对准确的一幕:小孩子玩游戏,听到大人围坐着有说有笑,他们似乎在谈论着什么东西却又有难言之隐。
他听得很完整,但却是在无意中听到的,或许,这才是第六代与文革的真实关系。
其他事情,当真不如一件白衬衫来得重要。
整体而言,《我11》显得过于零碎,尤其是在小孩子的推诿扯皮上,浪费了太多不必要的笔墨。
如果谢觉红是一朵过早凋谢的花,那么,王小帅就是重新往瓶子里放入一束假花,回忆当年事还有当时的自己。
看得出,作者努力想去为立下一道历史的引魂幡,却碍于表达自由或者是自身所限,只能蜻蜓点水,重复了那些书面上的旧事。
【北京青年报】
我既不是国营厂矿正宗子弟,也不是厂矿周围的当地人。
我们是从外地来到厂矿的人。
我爸爸是厂里工人,我妈妈不是厂里工人。
我们被叫做半边户。
所以在很多政策方面受到区别对待。
这样既不能和厂里人很好融合(因为厂里人都集中住单身宿舍或公寓,是社区生活。
而我们是“外人”,不能享受厂里的住房资源,只能租住当地的民房),也不能和当地人很好融合(因为我和当地小孩都不是上的同样的学校,我是上的子弟学校。
大家很难玩到一起。
而在子弟学校,我心里明白得很,知道自己永远无法融入他们,知道自己始终和他们不一样。
因为,我们住的地方都不一样。
放学后,很难约出来大家一起玩。
)这些都造成我边缘的童年生活。
这种奇怪的生活一直让我对自己身份认同有小小的障碍,我是属于哪里,我是怎么回事,为什么和别人不一样?
但其实,我想这种状态也会给自己一些思考不同生活的空间(小时候,根本并不会思考什么,只是会觉得怪怪的)。
让我自己切身体会边(别)缘(样)的生活。
所以,我看这个电影还是很有触动的。
我一直以为自己小时候整个生活的世界是被遗忘的,是历史中的灰灰(厂矿真的是一个很独立的小世界)。
可没想到,当时很多人都是在这样的厂矿生活里长大的。
原来很多人都是“拉钩上吊一百年不许变”。
谢谢这部电影。
冗长的慢镜头、压抑的暗青色调、手持摄影的摇晃、几乎贯穿全片的隐隐雷鸣,构成了这部电影的基调,这是回忆的色彩,往事的声调,是一个时代的莫名其妙,浮动而跳跃,懵懂而喧嚣。
我看到许多人在给这部电影下定义、做结论,正如米兰·昆德拉在《小说的艺术》中写到的:人希望有一个世界,其中的善与恶泾渭分明,因为人心里有一个天生不可驯服的欲望:在理解之前进行判断。
我希望做下面这个判断,不知道对不对:最好的电影往往都是暧昧的。
《我11》不那么暧昧,但是也不是清晰到去符合人们给它下的判定。
这部电影的创作者并不擅长营造整体的气氛,但是局部的氛围营造得到位。
捉迷藏,人忽然都不见了,蝉噪声却响得让人焦躁;爸爸唱歌,歌颂的部分唱起前,戛然而止;在河里捉鱼,小伙伴谈到杀人犯,世界顷刻颠倒、随即昏倒;武斗的年轻人,在埋伏好后前去挑衅,在重重迷雾面前不敢向前;武斗正在进行,画面转到大好风光,音乐嘹亮地唱到: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
面对懦弱的父亲、软弱的妹妹,孤单去反抗,切除了仇人的命根子——谢觉强想要切除的何止是这一个人的命根子?
人已经杀了,他要去烧工厂,他想烧的又怎会仅仅是个工厂,但除了工厂他能烧什么?
雨太大了,太大了,烧着了也给浇灭了,再不会让他第二次烧成。
他信守诺言,寄回了白衬衫,纯洁的白衬衫是引领孩子们天天向上的,现在沾上了鲜血,杀人犯不复需要白衬衫,杀人犯的白衬衫寄给了一个纯洁的孩子。
结尾的时候,王憨停下脚步,没再去刑场看枪毙谢觉强,这是他自己的选择,这11岁孩子选择留给了人们一点隐约的希望。
又:听说导演王小帅砸锅卖铁拍了这部电影,对于热爱电影又拍了以前那些参差不齐的作品的人,我觉得你这样做值了。
虽然还是一如以往无可救药的冗长,但是终究可以算作回味悠长。
又是一部文艺片观众感知什么就是什么,电影是碎片式的,但反思和批判都在。
《我11》延续了导演王小帅一贯的电影风格,冷静地凝视着残酷青春,同时他还将童年、少年以及亲身经历的三线生活融入其中,带来了一部半自传作品。
王小帅擅于利用带有时代气息的道具,来表达隐含的寓意。
他早年的电影生涯,从关注知识分子、文艺青年的尴尬境地开始,比如《冬春的日子》、《极度寒冷》,之后,他作品的题材逐渐转为对特定社会环境中、特定时代背景下人的存在问题的关注。
在《青红》里,一双红色皮鞋在80年代晦暗的山村小镇显得异常刺目、反叛、诱人。
在《我11》里,王憨要做领操员,需要一件白衬衣,这成了整个故事的线索,也成了70年代的象征—纯洁、简单,以及注定被玷污。
他的影片中的每个人似乎无时无刻不处在清醒而痛苦的自觉中,他们极度地感觉到生命的存在。
第六代的作品,特别是独立制作的电影在西方受到广泛的欢迎和关注,是独立电影的艺术取向较同西方合拍,还是西方觉得独立电影更真实的展示了中国人的真实原生状态呢?
独立电影的想法肯定和以前的中国影人不一样,有的文化官员看不出来,但西方能,他们觉得较容易接受,和主流电影相比,独立制作的未经过审查,更简单质朴。
电影本身就有它多元化的一面,它应该是有各种不同地观众,从各种不同的层级去读解电影,去看电影。
特别是艺术电影必须有的思考性、有批判性,如果观众市场不能接受批判只能接受娱乐,那么我们永远也不会有空间去思考和审视。
比如说《甄嬛传》,说到底还是在讲故事,是故事吸引我们,包括演员表演好,可是像这种制作精良的剧目,除了音乐、服装、娱乐,能带给我们什么呢。
“我们发疯了一样,去抢购乔布斯的传记,是为了看他为什么赚钱、为什么成功,而不是为了去看什么样的社会背景才会培养出这样的人”。
当今世界,物质极度膨胀,但是人的精神却容易变得麻木。
而在《我11》的年代,“为什么你很容易感觉到温暖,就是因为物质匮乏,一件白衬衣、一颗大白兔奶糖都会让你很容易满足、高兴”。
《我11》里展现了大量70年代的场景:小桥、村庄、红领巾、刺耳的大喇叭声、第五套广播体操、带大头橡皮擦的铅笔、老式暖水瓶,被历史前进的车轮碾过、快速被抛弃的种种事物,在银幕上获得重生。
这是王小帅第二次在重庆拍摄电影。
上一部电影《日照重庆》让观众感受到了这座山城的繁华和人情百味。
而这次,王小帅更想将这座城市的美丽和淳朴展现给世人。
影片对那个时代的重现是精准的,以黑白默片形式开片的故事,选择即将插入花瓶中作为静态描绘物品的山菊花为第一意象,像一幅抽象油画,光影都很好,是孩子懵懂而又纯真像花一样的童年。
继而满墙壁的标语,中国之声的广播,从视觉到听觉渲染出文革的氛围。
全片的色彩都是灰蒙蒙的,那个时代人物土灰色穿着无形之间造成了这种黑白质感。
而在监狱凝视的那一刻,谢觉红穿着醒目的大红色上衣,红色从来都带有祝福的寓意,如同那记忆中已经遗忘的枪声,也是对谢家兄妹遐想式的关怀。
王小帅个人主义的创作风格,也许是他最擅长也是唯一可抓住的救命稻草:“我只是无法背叛对自己的承诺,直到如今,我所有做的努力都是在证明个人意志存在的重要性。
我最大的资本是‘我存在’。
”电影里除了片尾曲几乎没有音乐,几乎所有转场都是大喇叭的声音,这不是暗喻,而是生活就是如此,符合生活逻辑和常识,那个时代大喇叭的声音是无处不在的,它永远在提醒着你什么。
王小帅喜欢用纯净、简单的东西和观众交流。
观众在具体情境下听到音乐的确会更有触动,一到点就煽情,但过多音乐和煽情就有点打搅了,如果没有音乐也能达到这种效果,似乎更能安静的引人入胜。
我们不能否认,目前我们国家的电影观众已成分化态势,也分为主流和非主流。
每一种类型和风格的电影,总能找到喜欢它的观众,总有它的知音。
相信这部电影,一定是一部通过小众向大众扩散的电影。
如果有一天,第六代导演成为了电影的主流,能够引领大众,肩负起票房和艺术的双重责任,那么这个就是可喜可贺的。
“平静的山村,11岁的男孩,他自己并不知道自己正在经历一场‘文化革命’。
生活里有游戏,甚至还有艺术。
他的眼中,一切都那么平淡无奇,又或者一切都那么戏剧化。
白衬衫是他世界的中心。
这是一个孩童用自己的眼光,在那段历史中的散步。
”法国《世界报》的影评这么描述《我11》(Ghostlin 2012-6-××)。
《我11》是一部令人遗憾的失败之作,失败的原因非常简单:缺乏戏剧冲突,而仅有的故事与细节又承载不了导演所欲表达的主题和历史。
其实许鞍华,锡兰甚至贾樟柯的一些电影都有弱化戏剧冲突的剧作表现,但细节与人物命运的走向很好地展现了时代风貌,从而是影片有了纵向的质感与史感。
而《我11》除了在开始的众多细节,如弹球,布票,烟标等上零散地展现了70年代的风貌,但故事重心显然在杀人事件后发生了转变,本应具有强烈期待视野的悬疑故事导演硬是套用了散文诗般地叙事格局,但无论从镜头语言还是叙事线索却仍在延续了一种情节剧的老套模式,从而弱化了影片的质感。
形式与内容的脱节让人嘘唏。
西班牙导演Victor Erice的《蜂巢的幽灵》讲述了类似的故事:一个孩子遭遇了逃犯。
但诗一样的电影语言使之成为杰作。
而他的《南方》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且更具历史感。
11岁那年,女生之间开始流行那种有两种穿法的水晶凉鞋,那时家里出了点情况,母亲心情一直不好,我便忍着没说,只是有次跟同学换鞋子穿被她看到了,第二天一早一双崭新的水晶凉鞋就摆在门口的鞋柜上。
11岁那年,跟一个一直玩的很好的女生因为一件很小的事情吵起来,后来两人互相都说了很多恶毒的话,于是到现在都一直没有联系,算起来这是第一个闹翻的朋友。
11岁那年,春游的时候被一个高高大大皮肤黝黑的男生问有没有喜欢的人,我说没有啊,你呢。
他说,我喜欢你呀。
第一次被男生在公共场合表白,脸红到脖子根。
11岁那年,写的一个小故事被语文老师选送到某比赛,意外的得了一等奖,有一笔不少的稿费,这是人生第一笔真正属于自己的收入,在学校也一直风头无俩。
只是因此被人嫉恨,处于风口浪尖上,一时成为众矢之的。
11岁那年,被选为少先队大队委,每周四值日,似乎从那时起周四就成为我的幸运日。
那时的大队辅导员总是喜欢开我和周三值日的那个皮肤白净的男生大队委的玩笑,每次这个时候,心中总是满溢着小女生矫情的欢喜。
11岁的小男孩王憨,第一次看到死人,第一次被选为领操,第一次有了一件特别的白衬衫,第一次遇到杀人犯,第一次被小老鼠出卖,第一次撞见父母的性生活,第一次对一个大自己五岁的女孩有了不一样的感觉,第一次遗精,第一次不明白这个世界。
十年之后,我21岁,坐在只有四个人的电影院看我11的首映场,看那个叫王憨的11岁小男生的悲喜故事。
王憨,我想他父母大概是希望他大智若愚的意思吧,也或许是因为在那个年代装疯卖傻才能活下去。
不过其实细想,哪个年代不是这样呢。
也是因为如此,我才不在乎这部电影背后的那些政治寓意,不在乎导演埋下的那些伏笔。
对于我来说,这部电影能够让那些尘封已久的回忆都一一浮现,这就足够让我感动了。
十年之后,看着这部讲述三十多年前故事的电影,才发觉,原来十年前那个11岁的少年就已经经历过爱、善良、信任、欺骗和背叛,而到了21岁仍旧在经历这些。
《我11》始于一家人的晨起洗漱,备餐吃饭,孩子出门上学,父亲出门工作。
尖锐的起床号响彻偌大的厂区,驱赶着人们从睡梦中觉醒。
在我看来,《我11》的开场部分就揭示了电影的主题:觉醒。
所以,影片很快就表现了小孩在生理和心理上的觉醒:王憨和小朋友“玩单杠”,他们又被觉红所吸引,视线聚焦于她。
这种觉醒当然是无意识或者下意识的,但王小帅把它们放在一起,那显然是另有所图。
很快,时代的大幕被进一步拉开,逃犯、武斗、受伤的父亲……它们都为独夫和体制所束缚、驾驭。
人们以为斗争无休无止的时候,这个时代突然结束了,毫无征兆的。
所有人似乎迎来了真正的觉醒,重新具有了反思的意识。
依11岁小孩的年纪,他们在大多数时间一知半懂,茫然不知所措。
其实不仅是王憨,也不仅是小孩,对文革的事情,大人和小孩有着共同的默契,他们想着掩盖,害怕被揭发告密,彼此无法信任(电影也安排了一段小孩子的告密),被时代深深伤害。
《我11》强调着身在现场,历史记忆又化为了个人回忆,就像首尾部分的旁白,还有王憨出现在每一个关键的重要场合。
片中出现了太多的视线和目光交集,王小帅特地强调观看者与对象和事件的相遇,仿佛借助这种表达方式,《我11》便拥有了历史的价值和人性的重量。
相比同样带有自传性质的《蓝风筝》和《童年往事》,《我11》的叙说姿态正好介于当中。
对当事人,它没有留下太惨烈的文革伤痕,只在记忆深处留有几个波点。
对影响生命的生与死,电影只是处理成“有耳闻”。
因此,直到《我11》结束,我都没有搞明白,所谓的觉醒是不是主动发生的——有意识去驱使的,还是说,只是随着时代的改变,“他们就觉醒了”。
显然在这点上,《我11》的解释难以让人满意。
短篇回忆散文化背后,《我11》还有一条故事明线,即觉红一家的遭遇,或者更直白去点破:杀人、强奸、放火,时代之罪。
灰暗的氛围、压抑的人物、一个被侮辱和损害的少女……王小帅依然擅长在细节和时代还原上做功夫,片中布满了花、白衬衫、印象派画作等物体符号。
只是对看过《青红》的观众来说,恐怕会有似曾相识的感觉,甚至在电影的气质和三线背景上,《我11》和《青红》(曾用名《我十九》)都如出一辙。
然而,面对那小孩的纯真和少女的失魂,我突然迷乱,这到底是在仿旧,还是真的怀旧……【南方都市报】
由于传统习惯与资本发展的速度,使很多记忆,是中国某一阶段当中的几代孩子们共有的。
所以不管那年他11时,你多大,甚至有没有你,《我11》都会给你提供些可以寻觅的过去!
《我11》主要以孩子的视角,来展现特殊时期西南三线某建设工厂家庭中一段生活经历。
故事的交代与进展,很多是通过大人间的议论与悄悄话来实现。
孩子们出于好奇,没什么目的性地、有意无意地偷听着,听见了就听见了,不做什么反应。
这就好像是电影本身对那个特殊时期的偷窥,只尽量告诉你我看到了什么,却没有态度,这在某种程度上不值得推崇,但却也是过审的原因之一。
电影主要描述的家庭,从头到尾都没有发生什么惊天动地的事儿,尽管身处那个年代,是是非非基本都与他们无关,即便王憨看到了杀人犯、王憨父亲被打,这些都没有使这个家庭出现多大的波澜,大多数时候,这个家庭跟王憨一样,都是旁观者,忠于革命忠于党。
观众没必要为主角们担心,只需要跟他们一起当个窥视者,知道了有中学生被强奸,哥哥报仇杀人放火,被抓死刑。
这种窥视结束了,片子也就完了。
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我们并没有看出太多《我11》对那个年代的思考与总结,这是比较可惜的。
虽然没必要太过直面血腥与残酷、不平与愤怒,但是很多态度,是可以不太暧昧的表现出来的。
不过电影本来就是创作者的自由,不那么辛苦的提高片子自身的厚重量,只简单却不平淡的说说那段时光,却也无可厚非。
影片的细节比较丰满,容易引起共同的回忆。
两处比较让我唏嘘,一处是广播中传来死刑犯马上要执行枪决时,孩子们疯跑来找王憨去看,王憨放下手中的活儿,立刻跟了上去,父母都没有阻止的意思;另一处是谢家与来监狱询问白衬衫的事儿的王家相遇,都是下乡的知青,之前老谢心里话都跟王憨父亲哭诉,可是王憨父亲这时竟然选择躲避……总的来看,《我11》整体算是比较有诚意的“王小帅作品”,但是稍显火候不足。
一部拍给外国人看的电影,一切最标准的元素毫无悬念的出现。虽然很知道片子想说什么,但是显然什么都没说“到”。且看到三分之一时已明白所有路数和结局。两个字:落套。还没有王小帅自己以前的《青红》好。看片过程中,屡次看表。
没经过那个时代的人不会懂得
能理解的是当前语境下对那段历史的遮遮掩掩欲说还休,不能理解的是前半段刻意的絮絮叨叨无由拖沓和穿插其中的各种样板式情节,是个男孩儿就一定要那么心事重重那么对年长的女孩有懵懂的性幻想么?看来我的童年还真够没心没肺的,我都不好意思说我比这男孩小了20岁了!
里面除了杀人犯的部分,看亲嘴,电报,溜溜,捉鱼,里面小孩子的交流方式简直和我小时候一模一样,但我是在北方的大院儿里,里面小孩明显说的北方话,这点有点假了。
三线小城,下放知青,布票,广播体操,旧房子,躲迷藏,拉钩上吊一百年:一切都那么真实,勾起童年的淡淡回忆,似乎这个故事也可能发生在自己身上一样:电影通过一个11岁孩子的纯真双眼,对一个特定时代客观回望。倒不觉得松散,叙事很娓娓道来,有时候不必去苛求导演要营造的点,更重要的是自己的观感
20121124 难得在电影里听到比较正常的上海话……好欣慰啊……
那年头真是连小孩子都不可信啊
10333 那一年,11岁酷似“贾樟柯”的他,经历了一些事。(类似《青红》;燕妮演技不错。)
实在是太差了
王小帅永远在重复自己的青春,所以殊无进步,相反自诩文艺青年的通病倒越来越浓厚,手持加山雾迷蒙几乎成通杀;全片的核心事件都从偷窥和闲言碎语中展开,多么自恋的主观视角;个人前景凸得厉害,全景以中远景为主;时代场景还原得不错,闫妮值得称道,爸爸的八字眉配上高端教诲让我忍俊不禁。
这题材,好莱坞制片人来拍就是super 8了吧。
一个特殊的年代里,一个孩子的蜕变。一个不为人知的浩大工程,随着时代的结束,渐渐被别人忘记。
@新世纪
挺无聊的故事。但起码专注一个小故事,叙事完整,基本合理。
这是看似少年版的阳光灿烂的日子+略显成熟版的看上去很美 对待那段历史暧昧又直接 还是很有味道的
我平安! 2012.12.24
原来那年是这个样子的
看的时候睡着了,他真的不会讲故事!
各种元素都有涉猎,没有惊喜,叙事力求平实,松散的事实但却没有精神
原来王小帅小时候长得像贾樟柯,而他爸爸年轻时候长得像道哥...四个小演员太可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