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绞刑师是部题材很特别的电影,人物的真实性更增加了传奇色彩。
绞刑已经超出了欣赏的范围,没想到这成了一项职业,还能成为大师级人物。
绞刑师?
郐子手?
说起郐子手,总有杀人凶手的成分,而师则象把一项工作当成了一项事业,成就了自己。
的确,影片里的主角选择了子承父业,并且成为这个特殊领域里杰出的人物。
他在自述里讲到死刑除了复仇没有任何意义,他只是一个优秀的执行者而已,他的专业是通过自己的经验判断,精确的计算绳长,来缩短执刑的时间。
他的双手只用来工作,然后回到家睡觉,如此而已。
他从未觉得自己是个拯救者,所以也无需了解那些死囚的身份,以及为何而死,到底应不应该死。
这的确不是一个一般人能下得了手的工作,你需要直视你的犯人,而他几秒钟后将坠入地狱之门,看我们的绞刑师是如何工作的——每晚九点,剪掉雪茄,梳理一下打上发蜡整齐向后的头发,然后准时出现在囚门前。
眯起睿利的眼睛,透过小孔,根据死囚的身型,体重,来要最合适的工具,绳子的粗细与绳长。
牢门打开了,他健步走向死刑犯面前,沉着镇定地反剪他们的双手,然后带他们来到绞刑台,面对面地站着,眼神坚定地看着各式各样的犯人,他见过许多人,有面无表情的年轻女人,有恐惧哀怜的青年,也有流泪颤抖的男人,可犯人的情绪从来没有让他变得慌乱,他一丝不苟地扣上脚扣,从笔挺的西装上兜掏出白手帕一样优雅地将白布展开,蒙上他们高贵的头颅,然后用最麻利的动作,最快的速度,这样可以减轻犯人的痛苦,这也是他唯一的仁慈。
oh,my god!
7秒半,破了父亲13秒的纪录,并且一举成名。
然而这样的工作还没有结束,他会认真地帮死去的犯人擦拭身体,包裹起来,这样才算公平。
他们已经以死谢罪,现在的他们是值得尊重的,原来任何一项工作都可以象对待一项艺术一样地奉献,只要你有你自己的抱负。
他的出色表现受到了盟军蒙特马利的邀请,这简直是他个人莫大的荣耀,这象征了主流对他的认可。
他的速度越来越快,解决掉的人也越来越多。
好事情的反面总伴随着坏事情,他被公众曝光,成为了杀纳粹的英雄。
可是紧接着,废除死刑的倡议运动,又使他成为公众眼里的杀人恶魔。
他依然面无表情,承受起强大的压力,不工作的时候,他只是一个平凡的丈夫。
他有一个好妻子,有时甚至比他还要坚强,默默地为丈夫承担。
两人相识时默契的微笑,现在是面对痛苦时的共同承受。
影片一直平静地,没有情绪地描述着他的工作,他的生活,做为一种记录的方式运用平凡的镜头。
可是在影片的最后,他职业涯中唯一一次焦燥,慌乱的一次是亲手送他的朋友上路。
而几天前他们还拥抱过。
这是整个影片绞刑师唯一一次非常强烈地表达情绪,痛苦,挣扎,愤怒。
他手脚缓慢,呼吸沉重,眼神躲闪,而他的朋友因为受不了被女友抛弃的折磨而将她杀死,一死百了他反而变得轻松,象个烈士般地赴死。
突如其来的巨大悲伤和失去让他崩溃,脆弱而不堪一击。
在梦里他泪流满面地拥抱自己死去的朋友,此时的他不是死刑台上充满传奇的人物,而是一个普通的拥有平凡情感的人。
1 男主角albert很臉熟,身形矮胖,鷹鉤鼻子配著往後縮的那種下巴,總有點怒目圓睜的樣子。
這種臉臉熟仿佛是很多電影裏都有這樣一個長相的配角,開始並不能判斷出他臉上的這種木然的表情是驚恐還是老實,無情或者狡猾。
他有時是助紂為虐的地痞;有時是沒有頭腦的夥計;有時是精明刻薄的管家。
2 片子一開始的色調和節奏我就很喜歡。
藍灰冷色調,英國腔,沒有多餘的廢話。
3 Albert在對第一個犯人行刑的時候像是迅速果斷的冷血動物,但是第二次他在為已經絞死的犯人清洗身體做善後工作的時候卻表現出耐心和仁慈,並對不堪忍受善後工作、認為應該拍太平間的人來做這些的助手說,為什麼!
她已經付出了代價,現在她是innocent。
這句話讓我很受震動。
我覺得albert是個很有愛的人。
4 我忽然想說,愛不僅是一種僅限於血親或者愛人之間的情感需求。
愛也不僅是那種拯救或者飼養小貓小狗的情懷。
甚至誇張一點說,一個人愛自己的孩子也可歸結為本能和自私,並不偉大。
或許真正的愛是平等寬容地看待每一個人。
咦,好像宗教裏宣傳的就是這種東西嘛。
5我覺得死刑並不合理,但好像走到一個可以廢除死刑的社會還需要點時間吧。
或者沒有死刑之後就會有人動用私刑。
6 他那好朋友一開始我就猜到最後要死。
一臉衰樣。
不過那句話albert說的好,這類婚外戀故事最後總是走向骯髒。
好像是這個意思。
看完入殓师马上就看了最后的绞刑师,非常相似的题材,同样是无限接近死亡,同样是送最后一程,同样是常人无法认同的职业,但最终都需要尊重和温柔。
主角是英国历史上最后一个首席绞刑师,有幸对二战德国48位战犯实施绞刑,但最终他支持多年后英国废除绞刑,因为他认为绞刑除了复仇什么意义也没有。
这是个常人无法承受的职业,而他成为了这个行业的骄傲,所谓行行出状元,他做了经典的示范。
忘记在哪部影片中看到,体现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是否废除了死刑。
好像宗教间都有类似死亡后上天堂或地狱,亦或是永世不得超生之类的说法。
死刑应该也带有点宗教意味在里面的吧,比如西方死亡是一种救赎,而东方死亡是一种惩罚,诸如此类种种。
当然,很多国家离这一步还很遥远,英国在这一点上真的很文明
主人公Pierrepoint的工作是一个绞刑师,或者可以说是一部杀人机器,面无表情,干净利落,不多说一句,可以创造7秒解决一个罪犯的记录。
但是,你能说他是一个丧心病狂的杀人犯吗?
就像主人公所言,当他走进绞刑室的时候,他已经把Pierrepoint放在的门外,他在做一份工作而已,并力求工作的专业性。
这让我不禁想到了纳粹时期,按下焚尸炉按钮的工人,对他来说,他的工作只是按下那个按钮,这是他的工作,他有罪吗?
Pierrepoint也是这样在做着他的工作,但是他知道作为一名“刽子手”,特别是对于死者的亲人来说,他才是一个杀人犯,所以他当他的身份公之于众之时,虽然因为处死纳粹而得到群众的欢呼,但他的不安可从一句“这可不是一件好事”看出。
当杀人成为一种职业,能在心底依然保持着那份人性,这或许是Pierrepoint身上最为闪耀的地方。
或许对他而言,将绞刑做的专业速度,为的是减少死者的痛苦。
他会亲自处理死者的尸体,清洁,入殓,就像他所说的“他(罪犯)已经为此付出的代价,这个时候他是清白的。
”这个观点自始至终存在于心,无论是一般的死囚,还是纳粹。
正因为如此,他才会为没有给纳粹死囚准备足够的棺材而动怒。
就算是纳粹,他们的罪恶也已经得到偿还,作为一个最后也应该得到尊重。
但人终究不会是机器,无法做到毫无感情毫无情绪。
无论Pierrepoint如何专业,如何克制自己,在面对需要亲手绞死自己好友的时候,还是崩溃了。
虽然他依然做的专业,依然不多言,但是,拉下手闸的那一刻,他一定比任何人都痛苦,但是却又无法表现出来。
所以,他会把这笔绞刑的工钱全部用光,那是他绞死朋友的收益,他不要;所以,面对自己的妻子的时候,当可以卸下绞刑师的身份的时候,他的痛苦彻底爆发。。
基于真实人物的作品,总会让人对史实产生好奇。
电影塑造了一个专业度极高的绞刑师。
他根据犯人的身高体重估算出所需绳子的长度,运用多种小技巧达到一招致命的效果,尽可能缩短和减少死刑犯的痛苦过程。
他冷静,一旦走进行刑室就把个人感情和执行任务完全剥离,这样才能完美地履行职责,事后也不会因此影响生活。
但最后,在他为好朋友行刑后,他知道自己错了,他无法把感情剥离出来,他忘不了自己把好朋友的头颅送进绳圈的残酷。
电影里的Albert Pierrepoint闲暇之余还会说唱,在酒吧里有固定的表演搭档,音乐之中边唱边跳,给人们带来欢笑。
这一段固然与角色工作本身有极大反差,体现了他的多面性,但细究之下似乎很难想象,这种极其强大的心理素质非常人所有。
维基百科里似乎也没有提到他的这一爱好。
电影里的Albert Pierrepoint并非无情,相反,他很有原则,也很有感情。
行刑完毕后检查颈椎,确认是否在几秒内毙命,令犯人免遭痛苦。
他还替犯人擦拭,换衣,动作轻柔。
他对助手解释说,犯人已经为ta的罪行付出代价,现在ta是无罪的,须被善良以待。
当对二战的德国战犯执行完绞刑,得知缺少棺材,他发怒了,即使生前最丑恶的罪犯,也因为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而应被尊重。
他平时以货车司机的工作为掩护。
为德国战犯行刑让他上了报,出了名,往日背地里的闲言碎语一下子见了阳光,变成对英雄的热烈追捧。
电影里的Albert Pierrepoint对此很不适应,他不认为自己应该为一份职业而遭受唾弃,也不应该因此成为明星。
在影片后半段,死刑的判决越来越多地被复核,社会上有越来越多的取缔死刑的呼声。
对于影片里的Albert Pierrepoint,这些本来都不会影响他的职业判断和素养,但给好朋友行刑可能改变了他的坚定。
最后,以报酬问题为借口,他结束了自己绞刑师的职业生涯。
或许,导演也是借着他思想的转变来表达社会的进步。
以维基百科的介绍来看,影片大部分是创作。
但这些创作造就了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感的绞刑师。
电影中的绞刑师皮埃尔珀恩特是真实的人物,英国的职业绞刑师,22年处决了450人和200多战犯。
关于人物作为绞刑师不能与犯人建立任何社会的、思想的、身体的关系,所以皮埃尔珀恩特拒绝与犯人的眼神或是语言的交流,不去了解或关注犯人的过往和反应,只关心犯人的身高体重、脖子的耐受度、绞绳的长度,无视犯人的请求和忏悔,迅速的绑缚、快步领路,拉动杠杆,打开地面翻板,最后确认犯人的正式死亡。
他干净利落地动作是冷静还是冷酷?
绞刑室就在监禁室的门后,犯人在他们还没回神的时候已经被执行了死刑。
绞刑师还需负责死尸的清洁工作。
他就犯人的脊椎来赞叹工作完成的漂亮。
皮埃尔珀恩特作为绞刑师的优秀不仅因为他对绞索的判断精确到英寸,执行时间只需要七秒半。
他追逐绞刑的效率和速度,充满职业自豪感,都使观看的我感受矛盾。
主角笃定、稳当、冷静的行为究竟是值得赞扬还是贬斥?
他认为犯人已经用死亡付出了犯罪的代价,此后有权利得到作为人的尊重,无论是得到清洁还是得到棺材。
以专业看待,皮埃尔珀恩特无疑是优秀的,但其职业的内容又是毁灭性的,死亡是不可逆转的,造成这种结果的任何一个环节都不值得去赞美。
就像片尾皮埃尔珀恩特所言“死刑除了复仇外,没有任何意义”。
只有在绞死他的朋友时,他紧张无眠,略有失常,举动也和往日冷硬的作派不同,亲和温柔许多,但走的仍是那条死亡之路。
绞刑再温馨再追求人道,也不可能是仁慈的。
在他回家后希望从妻子那里寻求安慰不得时情绪暴发了。
对于这样得来的收入他有了负罪感,尝到了血腥肮脏的味道。
他不再能物化绞死的犯人,当他们成为活活生的人时,皮埃尔珀恩特的职业行为没有了立足点。
当皮埃尔珀恩特的名字和职务被公布后,英雄到凶手的称谓变化的也很快。
被相拥着祝酒歌唱,被围追着诅咒辱骂,都是因为他职业带来的。
当公众把职业结果针对个人时,这种荣赞与伤害也被扩大了。
而配角的表演更烘托了绞刑师职业的残酷。
对于绞刑师的职业,从开始惧怕而无法执行的绞刑师,妻子的疑虑,助手的谈论,军人的质疑。
既然无视人性的杀人是罪行,再重复这样的行为又怎么称得上正义?
比如军人。
处死纳粹战犯时,死刑台下观礼军人们的不自禁的低头,条件反射的收紧下巴、缩眼角甚至闭眼。
在空旷的仓库里两个男人谈论着死亡。
绞刑是经历过战争和开枪射杀过敌人的中尉也无法忍受,皮埃尔珀恩特却能按部就班的完成。
绞刑师作为职业竟比战场上的军人更残酷。
比如安妮,皮埃尔珀恩特的夫人,一头金发,轮廓线条锋利,电影中她的特写前后对比明显。
单身的她在小店里对着皮埃尔珀恩特眼神明亮,笑容轻柔温和。
而成婚后她大多时间眉头紧皱,眼眸晦暗,提到丈夫的工作时露出尴尬的笑容。
与提什和其情妇相遇时挤出的敷衍笑容。
皮埃尔珀恩特因绞死友人伤怀时,她回避丈夫职业时隐忍的痛苦,听到广播里对丈夫公开评论万人唾骂时,终于忍不住满面泪痕,抽噎哭泣。
安妮两次谈到缓刑,一次是埋怨由此减少了丈夫的收入,一次是劝说丈夫离开绞刑工作。
从侧面来表现绞刑师的职业给家庭带来的伤害。
比如始终红衣的杰西,提什的情人,她在皮埃尔珀恩特夫妇的酒馆中当着绞刑师的面蔑视鄙夷他双手沾满鲜血的肮脏。
电影中并没有她被杀死的镜头,而是通过绞刑师的助手和提什在狱中及皮埃尔珀恩特回家后的传述来间接表现。
比如金发女犯露丝•埃利丝,电影里死刑犯中唯一露出微笑的,这也是行刑镜头中唯一俯拍的。
也是皮埃尔珀恩特首次主动与对方有了眼神接触。
之前他面对提什还逃避目光。
关于场景镜头切换干净利落,毫不故弄玄虚或花哨卖弄。
尤其喜欢电影中场景的纵深感,无论是室内还是室外,场景作为地点的提示,还烘托了电影的氛围人物的情绪。
最重要的场景自然是监狱中的刑室。
电影开场抑拍面部冷峻的绞刑师从穹顶下的阶梯走到镜头前开始向应试死刑师的几位男子介绍监禁室、死刑室和死刑执行的过程。
有挂衣勾的大堂、囚禁犯人的监室和生命终结的死刑室空间都不大,四五人站着都很局促,不过演员们的站位很讲究,加之光线明暗处理,冷色调呈现,无论是一字排开还是分四角站立,都会有一个人在镜头中走动,而不使镜头呆板。
铁门关闭时沉重的声音,椅子在水泥地上拖动的声音,人员走动时皮鞋摩擦地面的声音,绳圈绑着重物坠落的声音,还有死刑师没有感情色彩的说话声共同营造了庄重肃穆的氛围。
应试者短促的笑声和轻浮的调侃从而显得突兀,形成了反衬效果。
而安妮工作的杂货店是另一重要场景。
皮埃尔珀恩特从街上推门进入,安妮站立的柜台后有两扇门,一边是开了些缝的门,另有个年轻女店员倚在旁边,往里是条走道,尽头有绿色的墙和红色的桌子;另一边是拢着的玻璃格子门,里面是间小办公室,男店主在里边观察着外面的情况。
店子的空间十分狭小,沿街的玻璃展柜还摆放着瓶瓶罐罐的糖果,在店内还能看到时而经过的行人。
一个房间中有四个人在进出,镜头里保持两到三个人,而未产生拥挤的感觉。
不得不说布景实在高明。
另有皮埃尔珀恩特夫妇经营的酒吧。
当皮埃尔珀恩特从监狱回来,进入黑暗的房间,放下公文包,几步过转角后,可能通过放置着各类酒瓶的玻璃酒柜看到客人喧闹的场面。
绞刑师脱下西服后有个细节,他拎起一件女式皮草披肩观察了一下。
电影似乎暗示,这是他为了家人的生活,坚持工作的动力之一。
接着皮埃尔珀恩特推开门进入酒馆经营场所。
与他之前说过,“进入绞刑室就要把自己放在门外”相呼应,这里也是他转换角色回到鲜活世界的门。
但是仅仅一扇门真的能隔开这样的认知吗?
或者这不过是自我的安慰。
皮埃尔珀恩特梦境里的田野。
绿得渗人的菜田里,黑帽白衣黑裤的稻草人面上套着白布罩,那是他亲手绞死的朋友提什,活着时曾和他一起演过两人搞笑剧。
提什稻草人的造型,张开双臂的模样与他在酒吧中唱歌时展开手臂的姿势一模一样。
而之前在皮埃尔珀恩特开车去往监狱的路上,田野前方就立有一个稻草人。
梦中他怀抱着倒下的朋友,沉重的不仅仅是身上承受的重量,还有心灵上的哀恸。
还有一些小场景,像是皮埃尔珀恩特被邀请前往处理纳粹时,他在门厅下车后,镜头里走廊层层的廊柱,还有隔着吉普车和街道的房屋,从里开门走出军装男子。
这样的细节处理使得镜头更有纵深感。
关于道具电影中还有一些关键性的道具,门、信函、记事本、绞刑工具等等。
门——监狱里隔绝生与死,酒馆中拦断喜与悲,街道上屏障放纵与约束……信函——首先是“工作通知”,这是皮埃尔珀恩特的绞刑师职业的开始;接着是“绞刑通知”,这是他家庭的收入来源,同时也是一个人死亡的预告,是两夫妇希望得到也是精神痛苦的来源。
电影结束时,皮埃尔珀恩特打印出的辞职信,则是对死刑的否定。
记事本——皮埃尔珀恩特把他每次执行死刑时的相关数据摘抄其上。
这也是他夫人对他职业的怀疑,对他工作的厌恶。
当他绞杀自己亲密的朋友后仍坚持要作记录时,这是他对死亡执行者由最初的骄傲产生了怀疑和动摇。
在狱中,皮埃尔珀恩特西服口袋中露出白色尖角的织物,那是绞刑行刑时罩在犯人头上的头套。
却成优雅形式的一部分。
但终究还是死亡的障目之物。
电影中没有特别奢华的道具和背景,可能和导演执导电视电影的经历相关,整部片子很有舞台剧的风范。
关于音乐在皮埃尔珀恩特为执行纳粹绞刑作准备工作的时候,华尔兹音乐用的是施特劳斯的《春之声圆舞曲》,具有讽刺意义的是赞美着春天与生命主题的音乐中,画面上呈现的却是绞刑台、绞架,与纵身腾起的舞蹈相反直坠而下的身体,僵硬死亡的鸟儿,尖利的铁爪,荒凉的后院,风中残破的蛛网,垂死乞怜的战犯,旋转的镜头中黑色刑架上高悬着一对白色吊索……死亡的残酷结合着欢快的曲子,这时没有盎然生机,只有生命终点。
还有提什的歌唱。
先是与皮埃尔珀恩特合演搞笑剧时俏皮的歌声,而后是与情妇分手后嫉妒失意的歌声,再后来是在监狱中凄凉悲哀的歌声。
最后两个场景不同提什唱得却是相同的歌曲,就像只哀伤的黄莺鸟到垂死的黄莺鸟。
虽然是以死亡为主题,电影中没有一个血腥的镜头。
《黑暗的舞者》中对死亡是用浪漫手法表现,本片则是现实手法的体现了。
我更喜欢这类风格的电影。
主角蒂莫西•斯波在《哈利•波特》中饰演虫尾巴,怪不得我开始看时,怎么都觉得眼熟得不行。
演员胖胖圆圆的脸让我想到希区柯克,他总在自己的电影里客串旁观者角色。
这也是我喜欢的导演之一。
关于绞刑师的小众题材确实为第一次接触,跳出主角HP中“小矮星彼得”的初始代入感,大叔在角色上把握真的让人惊叹。
每一次面无表情的绞杀都是对观众最大的冲击。
在albert去德国后主角出现了对职业最大的质疑,每次囚犯落入绞坑,那是种最令人不敢直面的噪音。
即使那面对的是“无法饶恕”的罪犯。
但那个画面我真的觉得没有任何人可以剥夺生命,即使是死刑本身!!
(芷宁写于2010年5月5日)近期和影友秘窗、redsun聊到英国影片《最后的绞刑师(The Last Hangman)》,当时看这部典型的英伦影片时,较喜欢它所营造的环境氛围和思虑空间,于阴冷压抑中不断渗透着多重的人性思考,色调冷寂清冽,处处流露出一丝纯然的历史感和尘封感,其中所要表达的人道关怀也在片中静静诠释,不断交锋的人性冲突也在适时送出,不疾不徐,却发人深省。
影片据真人真事改编,事实上,主角Albert Pierrepoint并不是英国最后一个绞刑师,而是知名度最高的,他的著名来自于他曾处决过纳粹,而在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之前,按照行规,Albert的职业和行程都是保密的。
Albert之所以被盟军元帅蒙哥马利请去德国执行死刑,是因为他那出类拔萃的专业技能——他能精准地以7秒结束一个犯人的痛苦,蒙帅受不了美国人拖沓冗长的行刑方式,要搞“世界上最有效率和最人性”的英式行刑,于是Albert临危受命。
而片名之所以定为“最后的绞刑师”,大抵是因这个职业对于最后写了辞职信的Albert而言,已经是最后的。
该片还原了彼时伦敦的街景风貌,天气阴沉,阴雨连绵,四周清寂,并以大气的配乐烘托着影片的历史厚重感,更将几次矛盾冲突和内心焦灼表现得很得要领。
起先,作为绞刑师世家的一员,Albert对待绞刑的态度是极其职业的,他冷静地观察受刑人的身高体重,不愿多知囚犯的其他信息,至于该犯人为何获罪,如何被判,那都不是Albert操心的,他追求的是如何果断有效地完成工作。
蒙眼罩,套绳索,推操作杆……这一气呵成的动作,用时7秒,死刑犯被快速终结,不用忍受长时间的扼杀之苦。
而对死刑犯尸体的清洗、入殓工作,Albert做得十分认真,给予了那具尸体最后的尊严,因为在Albert的观念里,死刑犯已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了昂贵的代价,“现在是清白的”。
第一次的微冲突发生在家里,丈夫的职业成为了家庭的隐忧;第二次冲突出现在德国,Albert处理完纳粹尸体后,发现盟军少给了一副棺材,这让他生气,因为这不和他的职业规范和道德标准;第三次的大冲突出现在要求废除死刑的人们对Albert的攻击中,因为处决过纳粹而受到很多国人推崇的Albert骤然间成了一种残忍审判体系的排头兵,一边是由衷的赞誉,一边是犀利的抨击,Albert身处夹缝中;第四次冲突是巨大的也刻骨的,Albert必须给犯事儿的挚友James行刑,熟悉的人,熟悉的面孔、熟悉的眼睛,熟悉的声音,熟悉的习性……让避免了解多余信息的Albert不可避免地面对这一切,所见窜入思绪,令Albert痛苦不堪……在行刑方面,从古代各种各样残酷的虐刑到近代一些国家废除死刑,人类的确较历史有了人性化的进步,但有时候惩罚不来的雷厉风行又如何规范行为,毕竟人类还远不能集体达到道德精神境界的至高层次。
“死刑在我看来,除了复仇之外没有任何意义。
”这或许是Albert思虑后的感慨,但作为曾经的从业者,在死刑制度下工作过的人,Albert的7秒处决,瞬息间结束痛苦,已经给出了一个职业者所能给予的最大人性“慰藉”,从这个意义而言,他的7秒在彼时的惩戒环境下,已经具有了相对的人道关怀。
影片主演蒂姆西·斯鲍尔,有人说他长相颇具喜感,又有年少者说他长得阴险狡诈,说阴险狡诈的多是受哈波中那只名为“斑斑”老鼠(小矮星的变身)的影响,不论喜感还是狡诈,蒂姆西·斯鲍尔都是一个好演员,在他的从影生涯中,他以扎实的演技演绎了各种角色,在本片里,他将绞刑师的心境变化、内心波动拿捏得丝丝入扣,观众仿佛能清晰得看到这位特殊职业者的心路历程。
http://nicolew.blog.hexun.com/49447944_d.html
第二次看完《最后的绞刑师》,主演蒂莫西·斯波 Timothy Spall炯炯有神的双目久久停留在我的脑海里。
电影里每次执行绞刑的情节,和死刑犯双目的对望,看的出他内心的坚定,对工作的纯熟。
我非常欣赏蒂莫西·斯波 Timothy Spall的演技,这个有着深厚英国舞台剧功底的演员,他的眉宇之间的流露,让他所饰演的Pierrepoint真实的展现在观众眼前。
绞刑师,这个人类社会中的边缘职业,历史最悠久的职业之一,没有人愿意提起,有人称他们为“送行人”,他们是将死刑犯送往死神的最后执行者,他们的双手沾满鲜血,他们的职业让他们的一生遭受诅咒。
我一直以为绞刑师都是类似侩子手的人,将人吊死后就万事大吉,看完这部电影后,才知道原来他们还要负责对私人简单的擦洗和着装,他们从事的是一个值得被尊敬的职业。
《最后的绞刑师》用绞刑师的视角,展示了这个有着严格道德规范的职业,让人们了解到他们的内心世界。
影片最初Pierrepoint是一个初出绞刑行业的新人,虽然他的父亲曾是一个出色的绞刑师,但是这个职业任然不被他的母亲容许,似乎Pierrepoint想要继承什么,他通过应征得到了这份工作。
他出色的绞刑技术很快让他成为了绞刑界里的名人,他们追求完成绞刑的速度,不断刷新纪录,仿佛他们从事的不是绞刑,而是比赛什么的。
身高,体重,身体特征,曾做过的职业等等,都会影响到执行绞刑的时间和能否保存完成遗体的结果,这些都要经过计算和测量,才能让死刑犯在绞刑后胫骨不发生断裂,让他们能够迅速的死去而不遭受痛苦。
Pierrepoint做到了,他让每个经他手执行绞刑的死刑犯得到了应有的尊重。
Pierrepoint说:“我不管他们曾经做过什么罪恶肮脏的事情,他们已经用死来偿还这一切了,他们的尸体应该得到应有的尊重。
”这是他的职业道德,不乱对待陌生的死刑犯还是影片后端对待他的好朋友。
当Pierrepoint要亲自对自己的好朋友执行绞刑时,他内心中的最后防线,那个试图把真实的自己留在监狱门外的方法失灵了,他克制不住自己对朋友的感情,然而他还是非常职业的,熟练的完成了对朋友的绞刑。
蒂莫西·斯波 Timothy Spall在这里的表演凌厉精致,面对即将要亲手执行绞刑的朋友,他本来严肃的脸出现了一丝微笑马上又严肃了回去,这一丝微笑是想要让他的老朋友知道这不痛苦,很快就过去了,马上又严肃回去是想要抑制住那个在门外的真是的自己不要进来,这个防线即将被击破。
Pierrepoint在执行朋友绞刑之前,他做到了绞刑师的职业道德,内心痛苦但是不煎熬,朋友死后,他的防线没有了,他从人们视线之外走进大家的视线之内,赤裸裸的被人们评论,指责,这个本应该秘密保护起来的职业,是去了保护它的黑色。
随着反对绞刑的声音越来越大,影片也接近了尾声。
在社会中的任何职业都有它们的职业道德,和做人一样,遵循着道德做事,能够让自己的内心得到释放,同时能够让你得到人们的理解和尊重。
还记得是老师推荐的,把它下载完后,过了很久很久,挑了个静静的下午把它看完了主题本身已经很吸引人,绞刑“据统计,目前(2009年)世界上还有约85个国家保留有死刑,据国际特赦组织(Amnesty International)报告称,绞刑在世界上58个国家之中是合法的刑罚。
绝大部分国家都是采用枪决或者绞刑的执行方式,有的国家如美国和日本,还相继发明了电椅、毒气窒息、注射药物等新的减少死刑犯痛苦的执行方式。
在美国现在保留有死刑的38个州中,绞刑在华盛顿州与特拉华州还是合法的,自1976年重新实行死刑判罚之后,有3名罪犯被以绞刑处死,其余的都是靠电椅、煤气和注射药物来执行死刑。
联合国经济社会理事会在《保障将被处死刑者人权的保护措施》中也要求:对于那些尚未废除死刑的国家,执行死刑应尽量降低死刑犯遭受痛苦的程度。
也许有关绞刑的去留争议,将会上升到学术争议的层面,但政治上的争议将是最终的决定因素。
”(摘自 绞刑_百度百科)世界各国均有过绞刑,都可以追溯到十几世纪。
那么作为英国(甚至欧洲)的最后一个绞刑师,不知道他对于这份职业和对自己有什么看法?
又为什么选择绞刑师作为职业呢?
电影的节奏很棒,一开始就是Pierrepoint简短的职业受训毕业(?)过程,展现了他的天分,能迅速且准确的判断出应该以多长的绳子进行绞刑能保证人道的处死犯人,而且比起同期受训的朋友,更多了份寡言的稳重。
然后Pierrepoint就开始他的职业生涯了,从对话中能发现原来是因为他父亲当年也是优秀的绞刑师。
导演分给了他的妻子不少段落,毕竟她在丈夫背后支持了那么久,是有其过人之处。
从Pierrepoint当初欲语还休想约她出去,支支吾吾还没说完就像放弃,她微笑回答I'd love to就表现了她的善解人意。
看到虫尾是主角是个惊喜,艾迪马森(演Tish)的出场也是个小小惊喜,都让我看到他们演技派的一面,令人难忘。
蒂莫西 斯波不用说,当然是先在哈利波特3里认识的,那时只觉得这人真适合演虫尾啊,那猥琐的样子,不是恶心的大叔,而是就像小说中的虫尾一样,懦弱得像个大男孩又可以很狡猾。
而艾迪马森是在他与英国铁三角的《世界尽头 》里看到的,出演一个懦弱的男人,但是笑起来却很可爱。
我印象最深的一段,也是影片中的高潮--Pierrepoint必须对自己的好友Tosh实行绞刑。
那段真是令人心碎,潸然泪下.......在梦中的相遇是否能说句抱歉,是否能说句I love you.腐女的本质虽然悄悄涌上,这段绝对虐屎人。
这是我第一次萌上两个都称不上好看的男人,但我相信他们的感情是最真挚的,他们的“爱”是绝对与性无关的,Tish是少数理解他,几乎是圈外唯一理解他的人 ,是他最好的朋友,在酒馆一起唱歌喝酒。
Tish虽然因为爱而自我毁灭,但是由自己的好友Pierrepoint来执行他的死刑,对他来说意义很大,与其由陌生人为他套上白头罩并拉动机关,不如由最亲爱的朋友,用最诚挚的心送他走最后一段。
温柔的死神,会在事后轻轻的为他擦拭身体,为他哭泣。
结局可能略显平淡,但毕竟人生的结局就是这样平平淡淡,这部传记电影也在退休的时候画上了美丽的休止符。
Albert Pierrepoint,一生绞刑605人。
温柔的死神。
男主演得不错,但是剧本平淡,不够出彩,没能深度挖掘。缺乏废除死刑运动的背景交代,民众对男主的态度从尊敬到指责的巨大转变显得突兀而不知所谓,缺乏必要的剧情支撑,男主留下的那句总结式感悟也显得空洞莫名。倒是豆瓣对于死刑的讨论颇有意味,可惜这是从影片题材衍伸出来的,无关影片本身。
就是那种哪哪都刚好的电影;看片子时我一直在想【入殓师】:一个在残忍地对待生,一个在温柔地处理死;高潮都那么相似:绞刑师绞死最好的朋友,入殓师收殓生父的遗体。绞刑师最难的时候被发妻抛弃,入殓师的妻子一直站在他身边。五星。
很典型的英式冷色调电影,结局不难猜,但是整个故事干净利落
难以相信这么无聊。。
The Last Hangman (2005)
一个处于历史环境下的小人物的非“正常”职业,随着历史政治风云的翻转变迁,即会成为掌控他命运的关键钥匙。他们曾经获得的和即将失去的,都会随之加倍。http://www.douban.com/review/2893954/
所 謂 普 遍 道 德 的 遺 憾
Stunning, stunning acting
題材比較討巧。但電影本身中規中矩,拍得太過穩當,沒有高潮,配樂超贊,三星。最後補一星給羅恩的小老鼠:電影里他真是已入化境,將絞刑師的職業素養展現地淋漓盡致!
时代的变迁可以让一个人从受到瞩目到万人唾弃,对与错不在于结果,而是源自你的内心。传记电影总是可以让人记住一个演员,蒂莫西斯波不再饰演滑稽的小丑角色,转而从事绞刑师的职业,看似冷酷的神情背后也有他的挣扎。除了题材深刻外,冷静的基调我也很喜欢~
作为一个对死刑废存毫无坚定的立场的人,我始终对两者的选择或者妥协的说是平衡不能肯定,对于一个有恻隐之心却没有足够坚定的人,没有比这个话题更沉重的了……
我们看电影,应当注重其背后所传达的理念。英国的最后一位绞刑师,根本的落脚点是死刑的没落,其次才是这个绞刑师思想的转变与专业的技术。我不知道这位导演有没有了解过死刑,无论有或者没有都足以让人感到愤怒。他过分夸大了这位绞刑师“神乎其技”的专业能力,让所有承受绞刑的人都毫无痛苦地瞬间死去了。我甚至会产生怀疑,如果真的这样便捷、无痛又可以达到瞬间死亡的目的,我们为什么现在还要使用枪决和注射死刑?一台计算机就可以帮助你精准地计算出合适的绳索,专业能力已是过眼云烟。然而事实是,“精准计算的绳索”并没有确切的证据证明受刑者可以瞬间死亡,还会出现扯掉头颅或是无法死亡的情况,即使死亡,也不像电影里那具遗体一样光洁如初,会有排泄物、挤出来的眼球和狰狞的面孔。导演过度艺术化的处理适合去拍大国工匠,却着实不尊重亡灵
不出我所料,传记性质的电影总是七点多分。因为没有赏心悦目到八点多九点多,也没有无聊到六点或更低。因为这是生活,生活本无情。故事很好,心情很难以描述。小矮星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演得不好,太想表达深沉压力什么的反而有些过,总是觉得他在对妻子发脾气,有些做作,糟蹋了这个故事。
主题很霸气,执行一般而俗套,也就电视电影水平,2.5星吧
太沉重了
无法忽略情节承接上的平庸,主演撑起了整个剧
可以和《大卫戈尔的一生》连着看,先看这部。男主演的好,第二次看,“死刑除了复仇没有任何意义”是他最后的认知,后来真实人物加入发死刑的队伍。也可参考《入殓师》看,价值观不一样,于我,绞刑师职业和活人分离的最初看法是合我拍的,中立,快速,专业,如同入殓师,没有死的尊重—参见护送钱斯
可以把这部电影看作从人道主义角度废止死刑意义的讨论,电影最大的优点是对真人改编的绞刑师前期的刻画,作为运转体系最底层的执行者,他必须将自己的人性抽离,说服自己面对的就是一具具已经死去、不会说话的尸体,前期的皮埃尔伯恩特在执行死刑时坚决、冷酷,面目狰狞,他甚至钻研出了如何更有效率的执行绞刑,在业务能力上成为全国第一,可当他面对真正的尸体,却迸发出了人性基本地对生命的敬畏,这个矛盾点非常出色。不过这部电影的故事还是太老套,绞刑师最后的摇摆,还是要对一个铺垫了整部电影的朋友行刑,而前半部优秀的描写后,影片也缺乏对绞刑师更进一步的刻画以及全社会反对死刑意义的辩论,与传统的莎翁戏剧一样,停留在了个人意义上的踌躇。其实影片可以延伸的议题简直不要太多,老练的刽子手真的会摇摆么?平庸之恶又是否应当被审判?
有几个镜头让我想起了入殓师,虽然这部片子拍得更早。
3.5星。对亲手上刑后的死囚,照例擦拭着他们冰冷的尸体,在刽子手的职业本分之外,是对生命人权本有的尊重。一路反复对此的描述,直到面对的死囚是自己的好友,推进剧情,但总体还是有点平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