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闲来无事就又看了一遍这个普遍意义上的烂片。
实际上这个片子已经看过很久了,久到完全忘记这个片子的内容,只记得应该是很好笑吧。
看完之后,才发现,原来它和大话西游一样,让人笑中带泪。
开始就是结束,结束又是开始。
片中刘青云有意向憨豆先生致敬,但是可惜并不如人意。
佩服他的演技,但是在这部电影里完全体现不出来,还好影片的故事性弥补了这个缺陷。
刘青云与两个侄子走失,遇到孔雀,孔雀给了他两个梦境,教会了他勇敢和珍惜,后来他以为印度西施是个大胡子,但是他还是爱上了她,并为了她去比赛。
梦境以为是现实,现实以为是梦境。
但还好,无论是现实还是梦境,他终究跟随自己的心做了正确的选择。
郑中基听从父母的话下山来娶印度西施,但是他却和先遇到的大姐大相爱,两人毫无所觉的以娶印度西施为目标,教会郑中基学坏。
终于,郑中基真的学坏了,他也没办法娶印度西施了。
大姐大娶了郑中基,但是看他的样子实在心痛,决定让两个人都喝掉印度神奇油,忘了这十二天发生的事。
郑中基问,我学坏只有三天,忘记三天就行了。
大姐大说,要忘记,不如忘记个干净。
他们以为自己忘记了彼此,来到瑜伽城娶印度西施,最终郑中基参透圣物玄机,成为了梵天使者,大姐大背着不能动的郑中基想要和他结婚。
成为了梵天使者的郑中基想起了过往,说为什么我的鼻涕流的这么难看,让我有一种想哭的冲动。
影片中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角色,你以为我说的是吴镇宇?
不,我说的是两头蛇。
能够预言的两头蛇,最终死在了自己的预言下,no zuo no die 的典型啊。
感慨就这么多,唉,毕竟我是个逗比啊~~~
终于找到了,对影片没多少记忆了,也不知道影片到底是什么水平,还有到底在讲什么。
搞笑又不搞笑,严肃又不严肃。
但真的在我幼小的童年记忆中,在心灵深处留下了无极深渊般的对终极问题的思想震撼,无形中也可能影响我对哲学感兴趣,喜欢终极问题的思考。
五星不是理智的评价,是致童年,致对于我来说的童年记忆的影响,一个人走不出的童年记忆。
童年的记忆如今也只是似有似无模糊幻影般的碎片,但回忆起来这些碎片仍然能感受到当时影片带给我的震撼力。
在我幼小无知的年纪就已经种下一种感受终极问题的世界观。
那种对存在、对终极问题思考的深刻虚无感;那种似梦非梦、似存在又非存在的虚无感;那种完全未知的黑暗、极力探索而无可奈何的虚无;那种渺小又庞大到极致的虚无;那种随时间流逝无可奈何的虚无;那种追根溯源空无一物的虚无。
当然,我说的虚无不是虚无主义,而是我们的存在,是这样一难以回避又终极到无法探究的终极问题。
就算是能探究到底,知晓世界的一切起源,一切根本,又无法想像在真正知晓一切之后会又有什么,从而深深感到一种存在的悲观。
这部电影到底是搞笑还是真的有些什么内涵,我实在搞不清楚了。
剧情因为记忆久远而无法再完整回想来讨论自己的感想,或许如果重新看了剧情反而还无法再寻回当时的感悟。
也或许真的会跟影片的关系并不是很大,只是恰巧在一无所知的童年一下突然接触到影片中带来的这些终极问题世界观,引发我自身的深刻感受罢了。
韦家辉要想糊弄事儿,也是可以很糊弄的。
《喜马拉亚星》已经糊弄事儿糊弄到了这个不堪入目的地步,韦生真是糊弄事儿也要糊弄得奇峰迭起、不留一物。
刘青云咧着大嘴学“憨豆先生”却连皮毛都学不会,可惜了他一身好演技。
而郑中基那根本无法让我牵动笑肌的表演和一脸僵硬的表情着实让人厌恶。
拿印度和特效粗糙的瑜伽作为噱头,韦生的脑子里不知道在想些什么。
韦生一向值得骄傲的编故事本领在《喜马拉亚星》里也沦为了渣,如此俗不可耐、无味无趣的故事就算是换谁来导都不会让其咸鱼翻身、超凡脱俗。
女主角被韦生拍得又丑又蠢,几个男主演也一看就心知肚明自己只是来印度玩儿顺便拍点东西而已。
倒是电影结尾的宗教粗解还算有一点意思,这一点意思可耻的为《喜马拉亚星》保住了一颗星。
豆瓣太多装清高的人了,为什么星爷的无厘头就是高分,其他人的无厘头就说尴尬?
我觉得或许一部分人就喜欢跟在所谓的大咖后面,盲目崇拜,也许也是觉得这样自己的B格更高,然而完全背离了自己看电影的初心;一部分人则是对星爷的盲目崇拜,先入为主觉得无厘头只有星爷才是正宗,其他都是垃圾。
星爷有很多电影是很值得细细品读,比如大话西游,每个不同人生阶段看都有独特的味道,从第一遍单纯的发笑,到成熟后细品下的默泪。
但很多星爷的无厘头电影也一样没有很大的立意,本质也是为了搞笑。
喜马拉雅星最早是在我小学看的,记得看的很开心,这对于一部搞笑片来说已经是成功了,现在在看对里面的哲学思想则是有了一些小小的感悟,3条支线分而不散,最终汇于表面是娶西施的主线,剧本也是写的很好,再加上一些印度的哲学思想,这部片子我认为至少能给到7分。
希望大部分人不要再人云亦云了,好好的看电影,我们不是影评人,不需要用专业的眼光去看电影,一部好电影,在看过后给了我们久违的笑容或者人生的感悟,我认为就是一部好电影。
当然,现在国产的烂片确实多,那些搞笑情节是把观众当成了弱智,希望国产电影能越来越好
初中有次期中考试后可以放半天假,正好爸妈有事家里没人。
我打包了一份牛肉盖饭,租了这个电影的dvd回家,一边看电影一边吃饭,那种透彻的快乐我到现在都能感受到。
因为家教太严格,我在家总有种束缚感。
也因为爸妈负责,从来都不允许吃这种快餐。
那天是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做所有事,而且有充分的个人空间和时间。
我还记得牛肉盖饭是五元一份,圆形的纸盒包装,有好多牛肉和土豆。
我还记得我坐在客厅中央的小凳子上,看郑中基学习卡带那一段,笑得前仰后合。
到现在我都在追求没有任何人限制的生活,一个人吃饭,一个人看电影,一个人旅行,(现在我就是正在海南独自休假写下这段文文)我想要的自由就是没有人侵占我的空间和时间,没有人左右我的情绪,我想要的陪伴就是虽如影随形却各自独立。
有时候会被说太怪,有时候会被说太独,我只想说如果你有孩子,let her breathe!
前记:世界是梵天的一场梦,但梵天有无数个梦,每个梦也有不同的结局,或者说侧重点不同。
片子分为三条线。
吴镇宇的是失忆线刘青云的是幻象线郑中基的是做梦线最后三条线汇聚为一条,三人为争夺印度西施参加比赛。
结局瑜伽城的谜题被解决,梵天梦醒,世界终结。
人类在不断思考,人类的思考是实际上也是造物主的思考,造物主将自己投射成无数的人来完成不同方向的探索,当终极问题被回答,这方面的探索也告一段落,所以梵天醒了,世界结束。
梵天又睡了,继续思考下一个问题。
所以我更愿意认为电影梦醒,是作为阿星的那条线,结束了。
而刘和吴刚刚悟到道,他们的美好世界还将继续一段时间。
同样大姐头在影片中,她的愿望已经读给了梵天,按照设定,梵天听到的都会实现,所以她也会和阿星结婚,过幸福的生活,世界从这里又分裂了。
(平行宇宙的理论认为我们每做一次选择,就让世界产生了分裂,我们的选择在不断地创造新的平行世界,不断地进入自己更愿意体验的世界)作为喜剧片,绝对及格了,最精彩是是吴镇宇的失忆当日本黑社会老大的那段,郑中基和应采儿的片段也不错(录像带卡的部分非常无厘头),刘青云模仿憨豆的桥段可能稍微不是特别讨好,但也没有完全拉胯,他和张柏芝的对手戏仍有可圈点之处。
而片子区别于一般喜剧片的是,在你笑完之后,能感受到导演想传达出的哲学思考,虽然似懂非懂,但是余韵浓厚。
精彩片段:大姐大(应采儿)要郑中基学坏,给他看赌博的影片,因为光盘质量原因,非常卡顿,结果单纯的阿星以为赌博就是要这样重复。
还专门表演给大姐大看,“各 位 观 众 五 只 烟”整段笑死,这估计是最早的鬼畜。
梵天使者孔雀(张柏芝)一开始对刘青云施加幻术,让他以为他亲的是孔雀,其实亲的是大胡子。
等刘青云第二次见到真正的孔雀西施,却以为是幻象,以为除了他以外其他人看到的都是大胡子,实际上自己明明应对的是个美女。
然而刘青云在以为自己中了幻象,面对的实际是大胡子的情况下,仍然爱上了大胡子(印度西施)。
到底是幻象和真实还重要吗?
或许幻象和真实界限本来就不存在。
吴镇宇失忆后,每次都因一些物件而得到错误的身份认知,但这种错误的身份认知(错误的记忆)却能让一个人仿佛真的是他所认为的那样,说明一个人的心理暗示是多么的强大。
思考:我们究竟最本真的自己是什么样子?
真的是现在这个样子吗?
还是只是社会身份,和所谓的记忆,把我们塑造成现在这个样子的?
最后说一下我能看出的致敬的电影1 刘青云的表演致敬憨豆先生不用多说。
2 刘青云第一次见张柏芝,致敬《泰坦尼克号》中的你跳我就跳3,4 刘青云几次被催眠分别致敬了夺宝奇兵,杀死比尔5 吴镇宇的出场造型致敬《寅次郎的故事》中男主的造型6 黑帮老大的那段一直斜嘴眨眼应该是模仿北野武7 吴镇宇失忆把线索记载身上,致敬诺兰早期悬疑片《记忆碎片》
郑中基和应采儿那段真是个性鲜明,郑中基的纯真和应采儿的多情都诠释的很好。
郑中基性格始终如一,五根烟那里,郑中基模仿电影,卡带那一段看了三遍还是笑死了。
当初看乐得不行。
刘青云的戏份比较破坏气氛,表演略显刻意,个别桥段也很搞笑;吴镇宇学北野武眨眼睛装日本黑社会很有爱,吴镇宇一直在眼角抽搐,应采儿教郑中基学砍人,就让他看《古惑仔》,结果放了日本AV,郑中基认为这样叫砍人,结果去打群架的时候骑在别人身上,还大叫“一库,一库”。
我知道我是谁 我是你们的粑粑重庆大厦卖咖喱旺角杀了人在赤柱坐了几年牢我带你们回去见你们的麻麻!
如果原谅我就在家里面的大树上绑一条黄丝带我好紧张!
我生意失败 两个外甥不见了 我现在想跳海
十年前,那时候我8岁,记得是爸爸在看中央六,我在一旁打折哈欠昏昏欲睡,而这个电影偏偏非常吵,使我无法入睡,就迷迷糊糊的看了一些,印象之中情节很荒诞离奇,超出了一个八岁孩子的理解范围,电影的背景好像是印度,只能想起一个男的从高高的地方滚下,他最晚出发却是最早到终点,最后一个女的叫他背回家…… 而正是因为那时感觉不能理解荒谬,使我一直误以为这是一个梦,直到上初中时和一个同学提起来,她恰巧看过,我才明白这不是梦!
直到今天我才找到电影,算是解开了一个心结!
一开始是想写得很哲学的,奈何自己功底不够,写的很鸡汤。
虽然如此还是希望你能看下去。
一、 刘青云的角色在经商失败后,什么都害怕,什么都不敢尝试。
在一次印度旅行中,刘被三个印度人骗钱并催眠了。
梵天使者张柏芝化身孔雀引导刘进去梦境。
在梦里,刘和张相爱了。
可是张却有着一位孔武有力的未婚夫。
为了与张一起,刘开始克服自己的懦弱,开始勇于面对这个力量媲美大象的未婚夫。
这让我想到了很多害怕失败而不敢开始的人,一开始嘴里都会说“对手太强了,不想尝试。
”,“反正都是输,算了放弃吧。
”可是人生里总会有的无数个强劲的对手,他们都是一开始就是这么强?
在他们开始的时候也是跟大家一样从空白开始,最怕你望其项背时还一副丧气的脸。
在这个不公的社会中,在看到对面是一座座大炮时,我们即使只有一把薄剑也要有破釜沉舟的决心,在炮火中勇敢前进、勇于斩破枷锁才可以去到对手边上把他按倒你的剑下。
所以,真的不要自怨自艾。
要正视这种差距,真正有用的应该是一步一脚印,努力缩短这种差距,昂首阔步地走出自己的路来。
二、 梦醒之后,刘偶遇了印度西施,因为各种巧合(请去看电影),刘以为自己在梦里,而他眼前的印度西施,刘认为她在现实是个男人。
当初,刘是抗拒和印度西施一起的,慢慢地刘真的爱上了西施,即使他以为西施是个男人,他也不管了!
他要参加西施的招亲大会!
在接近片尾的时候,刘说:“我以为自己清醒,但其实我知道自己在做梦。
”所以,其实在决定参加招亲大会的时候,刘已经意识到了这句话了。
真真假假,梦幻现实,都不重要了,爱上了就是爱上了,眼前的这个人才是最重要的。
刘的这句话让我想起来红楼梦的名句“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时有还无。
”这也会引发我对于我们身边事物存在的思考:在这宇宙中,我们到底是什么?
在宇宙外到底是什么?
我们会不会像我们看蝼蚁那样被一层更高级的“人”所监视?
还是说我们都是假的?
我们这个世界只是一场梦?
我们到底存在不存在?
可是思考的最后往往是无果的。
就算这世界是一场虚妄,我们还是要想想今晚吃什么作晚餐?
该不该跳槽找一份薪水更好的工作呢?
我们还是要回归当下的生活。
“向来心是看客心,奈何人是剧中人。
”通常地,张爱玲这句话会让我从这些宏大的思考拉回现实。
就算我们有“天外人”的看客心,我们本身也是“剧中人”,我们还是面对生活中的爱恨情仇。
在毕业找不到工作时候会很迷惘,在看到喜欢的人时会微微一笑,在被指责时会有点不开心,在吃完一块糖分很高可是很美味的蛋糕后心情会异常得好起来。
这些点点滴滴润湿了我们心中的麦田,这些起起落落构建了我们人生的心电图。
特别混乱特别无聊的一个电影,可是每次电视上放我都不会转台。。。
说到印度就还有那么一点点印象
说教意味太浓了。这种演员瞎鸡巴演编剧瞎鸡巴编的做派也特别不真诚。
就是典型的香港喜剧片,看热闹就行了。
New Haven? download?
绝世烂片没看懂..
还行,起码结局那段有让人值得咀嚼的东西
此片引发了我对宇宙的深刻思考……很具启蒙意义
这么搞笑可爱的片子,每次都笑到我脸部抽筋,为毛会这么低分呢~情趣大众点好嘛~亲们
又一呆片 结局企图升华主题 还是被我等识破
虽然看起来是屎尿屁题材的闹剧,但郑中基和吴镇宇那种耍贱地搞笑还是很有看点的,刘青云有憨豆先生的那种笑点,很有亲和力。影片在很大程度上用闹腾去表达印度文化,其实也在思考着某种哲学,开始就是结束,结束就是开始,世界上发生的许多事其实都在里面,周而复始。
大概是中国星钱太多,于是叫旗下一票演员倾巢而出来拍这部烂片。这种电影如果有票房可言的话一定是在贺岁档上演——大过年的,被骗了也没几个会跟它计较吧。众星云集的状况让我想起当年更众星云集的东成西就,唯一让人发笑的就只有模仿憨豆先生的刘青云,一部喜剧拍成这样,倒不如改为悲剧更恰当。
刘青云在里面好憨豆,其实是一部哲学电影
郑中基的搞笑功夫很到位啊。。那段A片卡带的笑到肚子疼
韦家辉你这是怎么了
好片,又好笑又有深度,很喜欢郑中基在里面没学坏之前的一言一举一动那种纯澈,真的是天人合一的感觉。也许就像电影里说的一样,我们只是活在梵天里的一场梦而已
简直不知道说什么好,导演和演员拍片的时候可能一直在梦游
這片子幾乎奠定了我宗教觀點的基礎。世間不過是梵天的一場夢。十來歲的時候看的片子,只記住了片子最後的幾分鐘,感謝影志叔轉發的我寫的求片名廣播,終於是找到了它。劇情無聊,大腕出演也難以撐場面。劉青雲有憨豆先生的影子。有一段模仿《時光倒流七十年》。鄭中基的“五條煙”慢動作回放印象深刻。
有刘青云在 四星
恶俗大恶俗,但是符合广众的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