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之路》部分取材于路遥所创作的经典中篇小说《人生》。
小说曾经深深影响了一代人,因此当《人生之路》播出,自然是备受瞩目。
当然,这对于剧集而言也是一种巨大的压力,原创性的桥段有可能会遭到质疑。
不过,“部分取材”的定位,其实已经彰显了《人生之路》与《人生》的关系:它崇敬原著,尊重原著的精神内核,但也不拘泥于原著,而进行了与时俱进地改编。
这从常识角度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小说只有10万字,小说主要聚焦高加林一个人,小说涵盖的时间段也很短;但剧集有37集的篇幅,所涵盖的时间线要漫长得多,它既要着重讲述高加林的故事,也凸显出刘巧珍、黄亚萍、马栓等青年人群像,共同谱写一代年轻人的青春之歌。
高加林(陈晓 饰)因此,观看《人生之路》时,倘若捧着小说一一对照哪里改了、苛责剧集“魔改”,显然对剧集也有失公允。
要评价剧集的改动是否得当,归根结底就是看一点:剧集能否恪守原著的精神内核。
对于在人生不同阶段读过好几遍《人生》的我而言,《人生》穿越时空的魅力,在于它提出了永不过时的“高加林难题”。
“高加林难题”也就是小说扉页里引用柳青《创业史》中的那段话: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
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
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事业上的岔道口,个人生活上的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
“高加林难题”就是年轻人的人生选择问题:我们该如何面对理想与现实的落差?
我们能否扛住来自命运的意外打击?
我们是否可以为了个人前途牺牲道义良心?
小说中,虽然高加林遭遇高考落榜的打击,但诚如小说中路遥所写的,“这并不是通常人们说的命运摆布人”,“不可能满足所有公民的愿望与要求”。
高考这样影响人生的重大考试,有人得意有人失意,是很正常的。
路遥所严厉批判的,是那种“人为”造成的困难,就比如小说中高明楼为了一己私欲,挤掉了高加林代课教师的位置,让高加林的理想再度幻灭。
小说基本上是以第三人称的视角客观叙述,但这里路遥罕见地以作家的立场出现,他在小说中这样写道:令人遗憾的是,我们当今的现实生活中有马占胜和高明楼这样的人。
他们为了个人的利益,有时毫不顾忌地给这些徘徊在生活十字路口的人当头一棒,使他们对生活更加悲观;有时,还是出于个人目的,他们又一下子把这些人推到生活的顺风船上。
转眼时来运转,使得这些人在高兴的同时,也感到自己顺利得有点茫然。
在以高明楼为代表的外力,给高加林这样的年轻人造成打压这一点的呈现上,《人生之路》还原得非常到位。
毕竟剧集是面向当下的观众,如果仅仅是还原小说中高明楼抢走高加林代课教师的位置,给今日观众带来的冲击力不够,剧情的延展性也有限。
剧中高明楼的作恶更为严重——高考时,高加林成功考取了大学,但高明楼为了让自己的儿子高双星(剧中的原创角色)上大学,窃取了高加林的录取资格,让高双星顶替高加林上大学。
高明楼(林永健 饰)让儿子高双星(王天辰 饰)顶替高加林的名字却上大学高明楼的所作所为,符合小说中对这类人的定位,“为了个人的利益,有时毫不顾忌地给这些徘徊在生活十字路口的人当头一棒,使他们对生活更加悲观”。
同时,这也为后续剧情的推进打了一个特别好的基础:高明楼为了避免自己的作恶败露,将千方百计阻挠高加林走出大山——这在剧情的预告里已经有所展现。
换句话说,窃取高加林的大学资格,只是高明楼打击高加林的一个开端。
在小说中,外力打压的存在,将高加林推到人生选择的难题面前。
只可惜,小说中的高加林选错了方向,走错了路。
他放弃了与巧珍的爱情,放弃了良心。
小说中这样描写高加林的内心活动:“他尽量使他的心变得铁硬,并且咬牙切齿地警告自己!
不要反顾!
不要软弱!
为了远大的前途,必须做出牺牲!
有时对自己也要残酷一些!
为了自己的前途,他可以不顾舆论和道德的谴责。
”
刘巧珍(李沁 饰)小说中的高加林,也为自己的错误选择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所以,路遥再一次以作家的身份出现在小说中,对读者发出呼吁:当然,作为青年人自己来说,重要的是正确对待理想和现实生活。
哪怕你的追求是正当的,也不能通过邪门歪道去实现啊!
而且一旦摔了跤,反过来会给人造成一种多大的痛苦;甚至能毁掉人的一生!
可以说,小说是给出了“高加林难题”的反面示范——一个年轻人在人生的要紧之处,走错了几步。
但也诚如小说最后一章的章节名“未完待续”所寓意的,高加林的人生并没有结束,最后幡然醒悟的他,会重新开始,重新续写自己的人生之路。
《人生之路》正是一种“续写”。
它延续的仍然是“高加林难题”的思考,只不过剧中它给出的是更多层次的示范——当高加林面对重重打压,面对一次又一次的选择难题,他逐渐认清真心,并最终做出正确的选择。
就比如高考“落榜”,高加林有情绪上的低落,但他很快接受现实,向刘巧珍道歉,并打算复读。
他不被挫折打倒,从哪里摔下就从哪里爬起来。
高加林不气馁,他决定复读母亲意外摔伤,高加林放弃复读。
他成为乡村学校的民办教师,全心全意扑在教学上,一点一点地改善乡村学校的条件,劝说、鼓励更多家长可以让孩子来到课堂中来,因为他知道:有读书才有念想,有念想才会有改变,所以要让孩子们读书,要让他们对未来有念想……
高加林尽心尽力教育孩子们完全可以预料到,高加林的前路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打击,“高加林难题”仍然主导着剧情的推进。
剧集仍然恪守小说的精髓与内核,只不过它与小说形成一种呼应,补充了那个“未完待续”的高加林形象,更加贴合当下的时代语境,为新一代的年轻观众带去与小说相似的激励与感动。
“高加林难题”永不过时,这也是剧集《人生之路》仍在探讨的核心命题。
我们不妨耐心一点接着看下去。
连着看了四天追完了9集,大概看剧时太投入了,代入感太强,常常看得气个半死,每次一看到高双星父子就开始生气,他们出现的画面内心就忍不住翻白眼,明明之前在《三体》里林永健饰演的还是我非常喜欢的杀伐果断的常伟思大将军,这里却是让人恨得牙齿痒痒的道德凹地高明楼书记。
看完九集,目前属于又虐又忍不住想看的心理阶段,我不信高加林被偷掉人生之后还会继续这么惨,一辈子都要窝在山沟沟里,我期待着后面的剧情反转,期待真相大白的那一天,我不甘心,我要追着看完。
命运的波澜曲折往往就是由一个微小事件的蝴蝶效应引起的,因为高考预考的学习成绩太好被人惦记上了,所以才会被高明楼盘算着要去顶替上大学这事,高加林在被剥夺了上大学的机会之后,当教师期间既发表了文章又评上了先进,没想到紧接着天降横祸,又变成了一事无成的农民。
命运的捉弄似乎能把人玩弄于鼓掌之间,给人一种无力抗拒的恐惧,不知道高加林还要经历多少次这样的折磨,才能走上比较平顺的人生之路?
他还有机会走上平坦的道路吗?
偷得掉的机会,偷不掉的人生顶替高加林上大学,偷别人教育机会这一整件事,看起来村书记高明楼毫无疑问是主犯。
高明楼有这颗顶替的心并不是在接到入学通知书的那一刻起临时起意的,其实他早就动过心思。
一开始说预考成绩发布,高加林是第一名而高双星仅仅24名,不够资格见县长时他就不高兴,然后开始跟教育股长开始拉关系了。
所以预考前十名见县长时,他才有那么多加戏的笔墨,而且还意外地发现县长还是他们家的老熟人,这似乎也为将来发生的事情埋下了伏笔。
顶替上大学这件事,高双星作为高加林少年时代的好朋友只不过是不得已,配合自己的老爹的一片苦心而已,然而,真的是这样吗?
高双星明明有很多次机会跟高加林澄清的,但是他从来没有去澄清。
吃完升学宴那个晚上,他知道真相后,跑到高加林家他没说,表面上他是被他爸拉走的才没说,实际上,被拉走的时候他又没被堵上嘴,嚷嚷起来都知道了。
第二次是他去上海大学第一次开学时,在路上遇见了高加林,高加林给他祝福还送了他一支自己用了多年的钢笔给他,祝他有美好的大学生活,他竟然能心安理得地收下并继续顶着高加林的名字上路了。
第一次是偷了高加林的上大学资格,第二次偷了高加林发表报告文学的荣誉,他完全有机会澄清的,他可以跟同学跟老师说,说那只是同名同姓,不是他写的,他完全可以说出来,可是他没有。
他太自卑了,太需要一道光环来给他自己枯竭的内心一点自我安慰,因为他知道凭他自己的能力他是不可能做到的,但是偷是可以偷来的,毕竟一回生两回熟,都轻车熟路成惯偷了。
第三次偷是偷了陈秀礼关于《一个孩子的读书梦》创作思路稿子《如何发现现实和反映现实》,他把这篇稿子当成自己的创作心得在班级课堂上给同学们念,人怎么可以无耻得这么心安理得?
高双星没什么文学才华,也没有进行文学批判的理论能力,更不可能有什么文学创作的心得了,但是当他被架在万众瞩目的位置上,只能是变得更贪婪地去窃取别人的劳动果实。
报告文学发表后,高加林和高双星两人境遇的对比多么强烈。
高加林太有才华了,即使是在连报告文学都不知道是什么体裁时,就已经在全国性报刊《中国农民报》上发表了一篇报告文学。
即使是在既贫困又没文化的农村环境里,在命运摆布的恶意里,他的眼睛里永远闪烁着求知的光芒,但是在高家村这个人均文盲的环境里,他找不到知己,没人能读懂他的内心,就算是爱慕他一直陪伴在他身边的巧珍也算不上真正地懂他,他只能自己发泄式庆祝。
从某种意义上说,他是孤独的。
高加林的报告文学发表后,在上海浦江学院,一群对于文学有极高热情的中文系同学老师以各种形式来热烈祝贺根本不属于他的荣誉,而高双星在这么好的学术交流氛围,他一点都不快乐,只能像一个局外人一样,局促不安,非常窘迫,因为荣誉不属于他,这里不属于他。
他只有在工地跟工人一起搬砖砌墙,被别人大声喊着高双星时,才能短暂地找回他真正的自我。
即使是面对好几次帮助了他的陈秀礼,他多想告知别人自己的困境和为难之处,可是顶替上大学的真相太缺德,他说不出口。
某种意义上说,他也是孤独的。
当然,人是立体,不存在单纯的反派,高双星也有他自己的闪光点,例如他在工地打工,发现工程老板拖欠工人工资,包工头也毫无办法,茫茫大城市四下无门,连到哪里去求情都不知道,于是他热心肠地帮着写了一份申诉资料托陈秀礼看看能否找到相关部门。
他也不是单纯的坏,全然的坏,当别人有困难的时候他能帮的,他也愿意帮。
农民的朴实,老乡间的仗义,他是有保留的;但那种底层的自卑与逆来顺受,不为正确的事发声、坚持本心,也是他的问题所在。
毕竟在对待高加林这件事上,他是毫无争议地做错了。
高双星毕竟刚上大学,也不过是二十来岁,他开始学习不好,但是他很珍惜这份得之不易(偷来)的学习机会,期末考试三优二良,没有挂科,看起来比他高中时期的成绩好多了。
根据同宿舍同学的提点去念之前听都没听过的书,根据陈秀礼的提点去开阔眼界和改变思考方式,帮助农民工发声的事情之后不知道他会不会有更多的转变。
望子成龙就可以突破道德底线吗冒名顶替上大学的事情会有真相大白的那一天吗?
如果真相大白,高加林和高双星的处境会怎么样?
可是就算真相大白也弥补不了高加林曾经错失的一切。
作家柳青曾说过,“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
” 在高加林人生转折最关键的时刻,那么宝贵的高等教育机会就这样被人轻易地偷走了, 他的人生损失是永远都没办法弥补了。
高明楼就对偷高加林大学资格这件事老早就开始盘算了,剧集一开始听教育股长在那里说高加林学习成绩很好、能考第一时,他就很不高兴,他期待是自己家的祖坟冒青烟,自己的儿子能够高中,就算高中不了,偷也要把别人的偷来。
高考结束之后,他就一直问高双星考得怎么样,以便看看能怎么样帮到自己的儿子,并不是看到高加林的录取通知书才忽然冒出来的想法。
从一开始他就动了歪心思,搞定教育股长之后,把二儿子的升学宴和大儿子的喜宴合在一起大办特办,一定要搞得人尽皆知,其虚荣心可见一斑。
升学宴都办好了,二儿子就算想反悔也会考虑一下自己被人发现真相之后的后果,被哄上高台,再走下来就难了。
另外,高双星顶替上大学之后,高加林本来是铁定下决心要复读的,但是一去复读就会发现自己的学籍被人冒用了,顶替上大学的事情很快会暴露。
为了蒙混过关,于是高明楼准备了连环计,推荐高加林去当民办老师,民办老师的待遇虽然不怎么样但是比起种地的农民还是好很多了,偏巧不巧高加林母亲摘核桃时摔伤,家里没钱,本来连交复读的学费钱都没有,这下更是雪上加霜,他再不甘心也只能去当老师给家里糊口。
高加林去当了老师,高明楼不但安了心,还坐拥帮扶高加林一家的好名声,让高加林一家对他感恩戴德当成救命恩人,完全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大恶人。
不得不说,林永健这个反派的演技真的很不错,穿戴看起来土不啦叽,戴着黑色边框的眼镜,小眼睛咕噜咕噜地转,眼睛一转就开始动歪脑筋,人物的表情细节非常生动,让人恨得牙齿痒痒,这说明演员演得好。
之所以很讨厌高双星父子两人,大概就是演得还不错吧,反派的命运就是被人恨。
为了防着顶替上大学的事情被发现,当期末高双星写信回家说要回家过年见亲人时,高明楼当即心里一动,立刻冒着风雨拼命踩单车骑到县城的电信局,给儿子打昂贵的长途电话,命令他大学四年期间都不要回家,就是为了以防万一出现任何纰漏,毕竟干的是见不得光的事情。
高明楼不让儿子回家,就是为了防止儿子回家跟同学聚会时,一不小心说漏嘴,总之不回来一直呆在上海直到拿到毕业证为止,才能稍微喘口气。
高明楼且不论是为了光宗耀祖,为了面子,还是为了自己的儿子前程着想,他确实努力挺上心的,给大儿子娶个好媳妇,就算昧着良心也要鼓捣个机会出来让不成才的儿子上大学,花了很多钱打通关系让被学校开除的三儿子到供销社工作,开车搞运输。
对每个儿子他都是真的用了心思,作为父亲为自己儿子好而努力情有可原,但是望子成龙就可以突破道德底线吗?
高加林的父亲也爱自己的儿子,但他只是一个普通农民,没什么本事。
高加林连教师资格都被弄没了之后,他也能拿些新摘的茄子去求高明楼帮帮自己的儿子想想办法,找个事干,如果有一天他知道了他儿子之所以会陷入这样的困境不过是因为高明楼剥夺了儿子最宝贵的上大学资格,他该如何想?
出身平凡的高加林因为才华太出众,而被嫉妒他的宵小之徒盯上,因为这些宵小之徒的作恶,这位有才华的年轻人不得不长期地留在黑暗之地踟蹰不前,忍受各种心灵和肉体上的双重折磨,命运的恶意让他几乎没什么抉择可言。
高加林的身世很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因为此前顶替上大学这种事情屡见不鲜,直到互联网技术发达信息共享和多重严格审查之后,此类冒名顶替的投机倒把之举才因为成功概率太低而逐渐减少。
高加林文章发表后,刚开心没多久,很快又坠入了没有工作只能回家种地的深渊,看来目前他的命运在短短一两年之内波折起伏,但是真正有才华的人从来不会被时运埋没。
身为普通人,看到高加林此类底层知识青年被稍微有点权势的恶人损害和折磨,很容易代入,引起共鸣。
也希望高加林在今后的剧情里,可以早日走出黑暗,走过阴霾,见到阳光,早日寻回属于自己的人生之路。
金子般的女人啊!!!!
我要是男人,非刘巧珍这样的女孩子不娶,去农村娶我也愿意,我太喜欢巧珍这样的女人了。
李沁把刘巧珍演活了!
好看、健康,这就已经百里挑一了。
巧珍还勇敢、上进,为了高加林敢反抗父亲;干完农活晚上还积极学习读书认字。
而且她还能干,不娇气,知道高加林是书生不擅长干农活,她说自己给高加林放礼拜天假期。
另外她还善良厚道,知道高加林想进城,自动退出,不撒泼打闹,不拖泥带水,不让高加林为难,直接成全他。
后来高加林被打回原形,巧珍姐姐要到村口骂她,也是巧珍给拦下来。
最可贵的,她还理智、踏实、有原则。
她嫁人了,就踏踏实实妇唱夫随,不三心二意,更不水性杨花。
李沁演的真的很到位!
各方面的情绪都体现出了。
总而言之,巧珍是人间最朴实无华却又最美好的一类女子,一字不识,却人品高贵的让人肃然起敬。
《人世间》里的郑娟和巧珍差不多,就是谁娶到谁有福。
李沁真的演出我想要的效果了,棒棒的!
在同一个时代的大背景下,同样的命运多舛,却是截然不同的气质啊,大到角色的脾气还有那性格,小到细节的眼神表现,都是不同的呈现表现,自己为刘巧珍设计的下拖拉机的动作,学习的晒粉和开拖拉机,从内到外把自己“改造”成为了刘巧珍,看完《人生之路》后,很难不被李沁所打动,演技越来越打动人,未来可期,期待后面的表现
——第一次更新——更新一下我对高双星这个人物及这条线的作用的分析:原著中没有高双星此人,但编剧加入了这么个人物,明显就是为了制造更多的、更长线的矛盾冲突和悬念,并通过高家村与上海双线叙事来形成对比,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城乡差距与贫富差距,更衬托出高加林的能力与才华,和他在逆境中坚韧不屈的意志,可以说是为整部剧增加了一定的厚度。
这是一种艺术表达方式,也是为后续剧情埋长线。
想必很多人都期待看到高双星被狠狠摔进泥里的一天。
——以下原文——很多时候,人生的选择可以说是没有选择。
尤其是在那种年代下,你没有背景、没有权、还没有钱,是很难与命运抗争的。
高加林就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但我依旧想说,人生的每一步,都不是白走的,也都应择善而行。
————手动分割————这部电视剧在路遥原著《人生》的基础上进行了扩充,编剧将高加林民办教师资格被顶替一事(目前还未看出高加林的教师资格有没有可能再次被顶替),改为了大学资格被顶替,目前更到第七集,高加林做了教师,并且文章成功发表,但上海那边依旧被高双星冒领,先不说其他的,就目前这七集的改编而言,是比较成功的。
我这里想先简单从视听语言的角度来说几点。
1.搭建影视实景,从根本上求真包括高家村、县城,剧组都是搭建了影视实景的,想必之后也会被开发成文旅景点,这一点上有助于带动当地的文旅发展,是值得肯定的。
虽然有部分地方可能会没那么旧,但剧组也算是用了心制作的。
2.大全景镜头+具有陕北民族风情的配乐电视剧第一集开头,以及后续剧集中,一些俯拍大全景的镜头,看起来的确是相当震撼。
尤其开头还有民歌配乐,就更有感觉了。
3.画面干净明快,平行叙事形成鲜明对比黄土地中夹杂着一抹抹生机盎然的绿色,这部剧的整体视觉观感是干净明快的,并不沉闷、昏黄。
演员脸上抹黑粉,是拍摄需要、塑造人物需要。
可能有点太黑了,但无伤大雅。
整体调色是真的很舒服,也不失真实感。
目前故事分高家村这一片与上海那一片两条线平行叙事,从第四集、第五集就开始形成了鲜明对比,高加林在黄土地尽心尽责地教书,带领观众也一同看到了那个年代农村教育的贫苦现状,而高双星在上海心安理得地读大学却实在无能,还冒领了高加林的文章。
还是那句话,一个谎,要用无数个谎来圆。
他明明有无数次可以说清楚的机会,但就是不说。
高明楼不让他回家,他也听话照做。
我只想问问你高双星,你在拿着高加林送的笔、写着高加林名字的笔写字时,真的没有一瞬间手抖吗?
你真的每天都能睡得着吗?
高双星无疑是虚伪的,而高明楼则更复杂。
他看起来真的不坏,也算尽心尽力帮高加林一家,但他还是夺走了高加林原本非常美好的人生。
他的种种善意,可能是建立在一些些想要弥补的愧疚心态上,当然也可能并没有。
毕竟他又变相阻止了高加林复读,合着他的儿子是儿子,别人的儿子就不是儿子了?
目前最大的悬念,就是高双星冒名顶替一事何时败露,高家村与上海这两条线何时汇聚。
4.节奏较快,转折很多预考、高考、被顶替、当教师、发文章、被评优秀教师,剧情是一环扣一环,节奏快到起飞,我现在居然开始担心以这样的节奏,原著不是很快就拍完了吗?
后期不确定是不是能稳住,和前期一样精彩。
先观望着吧。
5.情节感人,几度落泪无论是高加林当老师教课,和学生们的种种互动,还是在刘立本家里发表的那一通知识改变命运的言论,都很让人触动。
很喜欢小高老师,但我知道他值得更大的舞台,去往更大的世界。
他的人生,的确不应该被这一方土地给限制了。
6.演员表演自然真实不得不说老演员们就是稳,高明楼、刘立本、德顺爷,以及高加林父母,都演得非常好,非常自然。
年轻些的,主角高加林、女主刘巧珍、马栓等我觉得也不错,陈晓演技和台词还是有明显进步的,这我真的很欣慰……李沁表情灵动,淳朴可爱,我没觉得过火。
男女主两人之间的互动也很可爱——“你坏”“什么我坏?
我怎么坏了?
”还有那一段,高加林在讲黄河时,一转头看到了门口站着偷听的刘巧珍表情瞬间错愕,巧珍也跑开了。
看着很有趣。
最后再说改编一事,的确没有完完全全按照原著来拍,但是这些改编是精彩的,思想核心也是与原著一脉相承的——农村青年的挣扎,向往通过知识改变命运,走向更广阔的世界,却又面临着诸多不同的重要抉择。
高加林的内心始终是向往远方的,带着一些些诗意,也带着他想要为国家做贡献的人生抱负。
对于原著党,如果你能静下心来看,我认为还是很让人惊喜的。
最最后夸夸片尾曲《人生路遥》,也太好听了吧,并且完美贴合剧情和人物。
(后续还有想说的会再更新本文)
太精彩了,全是老戏骨不说,男女主我嗑的原地起飞!
李沁那句“你坏”我直接啊啊啊啊啊啊啊啊飞升!
太可爱了!
编剧真的好会写,好会调动我们观众情绪,我看的时候心情就跟着高加林的人生起起伏伏,尤其是身份高考名额被顶替后,太生气了,替人间小苦瓜高加林委屈。
到上海的高双星也好惨,说了一个谎后要用无数个谎来圆。
这个剧太让人感动了,满满正能量!
看到高加林在民办小学的努力,真的油然而生一种对理想对知识改变命运的敬佩!
高加林带着小孩子们赶铁圈到西安和北京,给我看哭了。
他教孩子们什么是“井底之蛙”相信有一天可以去北京,把破破烂烂的学校想办法修好,看的我热血满满,李沁星星眼看着高加林,甜的我原地打滚~~~陈晓演的太有魅力了!
李沁也好少女笑的好美啊!
好灵动!
还要再夸夸刘润楠,他演追妹子的舔狗真的演的一绝啊!
从斗罗大陆的欧思客到这个剧里追张嘉倪,刘润楠太可爱了,傻乎乎,瞬间转粉刘润楠。
还有还有巧珍的爹,承包了我所有的笑点,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林探花的台词也特好,诗意加疯狂,五千年的一声叹息,差点笑发财!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总之一句话:2023年度最佳!
太精彩了!
太感动了!
目前看完前四集,说一下观感。
很早的时候就读过路遥先生的原著《人生》。
当时年纪小,对于第一主角高加林的主观情绪打败了理性思考。
等到了大学的时候重新读这本书,才知道,在人生的岔路口中,我亦是高加林。
在拟物的“金子”——巧珍和真实的“金子——前程中,我亦会选择后者。
果然,人只有长大之后才能参透人性。
说回电视剧改编,刚开始听说《人生》要改编成剧的时候,我是紧张的。
看到了很多新增角色和新增情节,我心里就更发虚了。
直到电视剧播出,看完这四集我突然就安心了。
原著中,最大的争论点就是高加林的抉择。
表层上来看,无非就是在农村姑娘和县城姑娘中的选择;而更深的含义中,实则是对”扎根”还是“向上爬”的抉择。
对于自尊心极强、一心想出人头地的高加林来讲,他选择了前者。
但由于原著的篇幅限制,对于高加林为何想要一心向上爬的成因却描述有限。
而电视剧在原著发生背景之前添加了一些情节,我不觉得这属于一些人嘴中的“魔改”。
反而,这恰恰丰富了人物的行为动机。
同时,把原著的县城姑娘黄亚萍改成了上海姑娘,也代表了更广阔的天地。
这些,我认为都没有违背原著初衷。
原著中,高加林的结局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但这真的就是人生的句号吗?
显然不是,这只是高加林人生的一个逗号,也是路遥先生对于人生的迷茫阶段画上的问号。
就如预告中德顺爷所说“人往高处走没错,但脚下的路得踩实了”。
我相信,原著中经历过种种打击的高加林只会对后面的路该怎样走更为清晰。
所以我也更加期待后面的剧情,希望大家给充满诚意的作品多留一些时间,让子弹再飞一会儿。
这几天看了看评论我发现,很多人对于演员们的口音问题有一些争论。
比较巧,我的妈妈就是陕北人,我也经常回到陕北,对于那边的乡音是有一定了解的。
其实剧中的所有人包括村民们,说的都不是标准陕北话,而是带有一定陕北味的普通话。
真正的陕北话,我觉得普通的观众都是听不懂的,哪怕我在陕北呆了那么长时间,也只能听个一知半解。
但要是想说带有一些陕北味的普通话却很容易,我都可以拗上几句,哈哈哈。
所以我不认为剧中年轻演员说普通话是懒得学习,因为其实想说出剧中的陕普都不用怎么学。
能够看出来,对于语言的使用其实是导演有意设计的。
对于高加林这一代一心向上爬的年轻人,是有母语羞耻的,所以讲普通话也只是代表了他们的人生选择方向。
语言只是沟通工具,在影视剧中,对于主题的表达比起用什么样的语言更为重要。
所以我反而认为,不同语言的使用是这部剧的点睛之笔。
想不起来了,先说这么多,后续我再补充。
目前看完前四集,说一下观感。
很早的时候就读过路遥先生的原著《人生》。
当时年纪小,对于第一主角高加林的主观情绪打败了理性思考。
等到了大学的时候重新读这本书,才知道,在人生的岔路口中,我亦是高加林。
在拟物的“金子”——巧珍和真实的“金子——前程中,我亦会选择后者。
果然,人只有长大之后才能参透人性。
说回电视剧改编,刚开始听说《人生》要改编成剧的时候,我是紧张的。
看到了很多新增角色和新增情节,我心里就更发虚了。
直到电视剧播出,看完这四集我突然就安心了。
原著中,最大的争论点就是高加林的抉择。
表层上来看,无非就是在农村姑娘和县城姑娘中的选择;而更深的含义中,实则是对”扎根”还是“向上爬”的抉择。
对于自尊心极强、一心想出人头地的高加林来讲,他选择了前者。
但由于原著的篇幅限制,对于高加林为何想要一心向上爬的成因却描述有限。
而电视剧在原著发生背景之前添加了一些情节,我不觉得这属于一些人嘴中的“魔改”。
反而,这恰恰丰富了人物的行为动机。
同时,把原著的县城姑娘黄亚萍改成了上海姑娘,也代表了更广阔的天地。
这些,我认为都没有违背原著初衷。
原著中,高加林的结局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但这真的就是人生的句号吗?
显然不是,这只是高加林人生的一个逗号,也是路遥先生对于人生的迷茫阶段画上的问号。
就如预告中德顺爷所说“人往高处走没错,但脚下的路得踩实了”。
我相信,原著中经历过种种打击的高加林只会对后面的路该怎样走更为清晰。
所以我也更加期待后面的剧情,希望大家给充满诚意的作品多留一些时间,让子弹再飞一会儿。
这几天看了看评论我发现,很多人对于演员们的口音问题有一些争论。
比较巧,我的妈妈就是陕北人,我也经常回到陕北,对于那边的乡音是有一定了解的。
其实剧中的所有人包括村民们,说的都不是标准陕北话,而是带有一定陕北味的普通话。
真正的陕北话,我觉得普通的观众都是听不懂的,哪怕我在陕北呆了那么长时间,也只能听个一知半解。
但要是想说带有一些陕北味的普通话却很容易,我都可以拗上几句,哈哈哈。
所以我不认为剧中年轻演员说普通话是懒得学习,因为其实想说出剧中的陕普都不用怎么学。
能够看出来,对于语言的使用其实是导演有意设计的。
对于高加林这一代一心向上爬的年轻人,是有母语羞耻的,所以讲普通话也只是代表了他们的人生选择方向。
语言只是沟通工具,在影视剧中,对于主题的表达比起用什么样的语言更为重要。
所以我反而认为,不同语言的使用是这部剧的点睛之笔。
想不起来了,先说这么多,后续我再补充。
骂巧珍之前我一直感受不到高加林这个人物身上的魅力,感觉他更像一个人设,一个好学生乖乖男的一个模型。
直到他在床上骂了好心来看他的巧珍。
我瞬间感觉到这个人物活过来了,他突然有了缺点,他做了一件错事,他不再是那个好学生的人物模型,他瞬间有了血肉。
剧里的高加林也醒悟了,放羊老人说的没错,巧珍说话确实管用,只不过代价是牺牲了巧珍女生的自尊心。
这是前3集男女主最好的一场对手戏。
四星观望看完四五集,有两个让我心情复杂的点。
第一就是林永健演的这个村主任。
4,5集里他在尽可能的帮助高加林,推荐他成为民办教师,给他经费,高加林母亲的住院费也是他垫的。
如果我没看过前面的剧情,我甚至会以为他是个好人。
可是我深深的知道,高加林的人生就是他一手篡改的。
他作的这个恶太大了,大到他做什么都弥补不了高加林被篡改的人生。
一个坏人,却一直在做好事,而且都是主角非常需要的好事。
每当看到高加林对林永健表示感谢,林永健低头说是是是的时候,我都有种想哭的感觉。
有种想要一拳打在村主任的脸上的感觉,心想你明明是个不错的人,为什么要这样?
第二点就是巧珍。
在这五集看来,巧珍对高加林说喜欢都是轻的,她对高加林是崇拜。
特别是巧珍问那个上不起学的孩子,高加林是个怎样的人,孩子说:我们高老师可好了,脾气好,还会教我们许多课外的知识。
听完这个回答,巧珍看向高加林的那个眼神,我简直不敢直视。
我无法想象如果高加林如果没有和巧珍在一起,巧珍会有多心碎,我会被虐的有多心痛。
特别是高加林对巧珍的态度真的说不上有多好,每次找巧珍都是找她帮忙,面对巧珍隐晦的表白,高加林表现的总是有些懵懂有些不解风情,这些好像都在暗示两个人之后的走向。
唉,一生叹息唉😔看完第九集,死亡诗社+放牛班的春天+活着男主当老师的时候氛围很像《死亡诗社》+《放牛班的春天》男主一次次被命运捉弄,很像《活着》巧珍很像一次次被偶像虐粉的粉丝。
明明粉上了一个业务能力很强的偶像,结果偶像一次次被命运捉弄,事业频频滑铁卢,一次次被虐粉却不离不弃,最后还得不到偶像青睐。
高双星也是个聪明人+不错的人,他越热心帮助农民工,他心里的那根刺就会扎的越深,至少在大学期间会不断的折磨他。
总之这个剧,男主顺有顺的好看,苦有苦的好看。
改編之巨,幾乎已顛覆原作。
既如此,何必又強行冠以路遙與人生之名?
大可冠以他名,去表達想去表達的一切,去娛樂想去娛樂的所有。
但不應是這樣的文學作品… 此劇不及2014年版本的人生,那部劇雖也有大的改編,雖然也很糟,但至少基調還在。
更不及1984年的人生遠甚,那也是最接近原作的影片,即便如此,都與原作相差甚遠。
它們都無法理解與表達生活在這片黃土高原上的那種分裂感。
路遙之於陝北,正如陳忠實之於關中,賈平凹之於商州。
對於這些名著,我們應該珍惜。
對於名著的改編,應報以嚴肅與謹慎,那些作品都是我們民族的寶貴財富。
編劇應該有基本的職業操守,更不應如此自負,自負到認為自己對於人性的洞察力可以超越作者。
在沒有水平,也沒有拍攝大環境的情況下,就應該把這樣沈重的社會責任留於後人,更不應將這樣的作品急於強行娱乐化改編流入商業變現,那是極端不負責任的表現,不但是對民族和時代的犯罪,更是對生活在這片災難深重的土地上的人民的褻瀆。
如果有一天,當秩序陷入混亂,當信仰開始崩塌,唯有深刻的藝術能洞悉一切,啟迪我們的心靈,重拾我們的脊梁…
1982年发表的小说《人生》和1984年的电影《人生》,影响了当时的年轻人,正在热播的电视剧《人生之路》,希望能给更多年轻人带来正能量的影响。
可是有些人根本没看过路遥先生的小说《人生》,或者只看过剧情简介,就假装原著粉打差评、恶意揣测剧情甚至对演员造型人身攻击。
完全浪费了主创的良苦用心,真是盲目批评!
高加林被顶替上大学,这方面的改编我认为可以接受。
大家上学时班上都有那种成绩很好,但心理素质欠缺,容易紧张的学霸吧。
很多年前我高考的时候,一个重点中学有望冲击负担的女孩,就因为迟到15分钟错过英语听力,被监考老师拦下,然后她当着众考生的面跳楼自杀了。
高加林成绩好、全县第一不假,但高双星、黄亚萍等人也不差呢,几十分甚至十几分的差距,有时候只在一念之差。
剧里强调了高加林爱好文史政治,但也强调了1984年数学考试难度异常,许多优秀考生考砸。
而且在第三集中,校长安慰高加林的话是说,“县里的很多重点学校的优秀高材生都没有考上”,所以大家都不认为这件事情不合理,这是高加林接受落榜的心理基础。
另外,设计高加林“落榜”,被高双星冒名顶替,也有更深层次的社会意义。
高加林在刘巧珍眼中是最好的男人,但在社会现实面前,他只是40年前贫困山村一个无名小卒啊!
村主任和专管全县教育的干部联手蒙骗一个父母全文盲的农民孩子,一点也不难。
剧里增设这个情节,其实揭露了当时基层村镇普遍存在的制度缺陷,批判了保守人情社会对农门学子的不公,强化了高加林出走的动力和必要性。
高加林能被顶替,一方面是马占胜在帮忙,一方面是过去信息不发达,大学录取通知书是直接寄到考生手里的,老师也是通过考生才知道谁考到哪。
县教育股长利用县和村的信息不畅,隐瞒了县里有人考上大学的事。
问了一下我身边的长辈,也是高加林那个时代的人,他大学报道是只有一张介绍信,拿了这张介绍信就可以去大学报道,没有相片,没有毕业证,甚至不需要户口本!
冒名顶替事件,为什么多发生在80年代的县域社会呢?
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县域社会内做出冒名顶替行为的成本较低,且容易操作;二是中高考的技术监督与程序监督不成熟。
以上两点是这个情节合理的逻辑基础。
在这个浮躁的社会中,人们只会看表面,很少思考影视作品背后想表达什么意思;别有用心者略知一二去,就沾沾自喜的散播无知浅见。
《人生之路》正在央视一套晚八点黄金档和爱奇艺播出,希望大家不要错过这部良心好剧!
改编增加了戏剧冲突,剧情节奏也快。人生之路难抉择,命运总爱捉弄人,高加林最后不是宽恕,是和自己和解了。ps:雷佳唱的人生路遥真好听。
一流原著,三流演技。导演手法与表达方式也有些落伍了。
每当看到这种面目全非的改编,我都会想,是不是该立个经典作品保护法了。
哎,农村剧都能拍成青春偶像小资,编剧和导演是傻吗?内核找不到,完全理解不到那个时代的东西,全是自己想当然的来拍,侮辱路遥呢
谁懂啊!被李沁饰演的刘巧珍狠狠戳中了,女孩子就应该这么勇敢
陈晓是天选高加林。
李沁就像是被刻意做旧后丢进潘家园的假文物……
高加林渴望依靠知识改变命运,渴望凭借高考飞出山沟沟,然而命运似乎很喜欢捉弄这位年轻人,让他的大学名额被人顶替,将本该属于他的璀璨人生移植到别人身上。人面临抉择时的为难感很真实,没有说教、没有空话、就是在扎扎实实讲故事,也能让观众体悟到一些人生道理。
魔幻
还算蛮好看的电视剧,我最喜欢巧珍,好看、实在又坚强。后半部分故事发生在上海,时不时切换到上海话和沪普。上海话说得全都不标准,沪普也不太像,我听得毛骨悚然。既然都说不好,为啥不能好好说普通话?况且来自陕西农村的男女主角讲的也是标准普通话。
演员不错,故事一般,甚至有点俗套,看到第5集还是选择弃剧了~
天啊我怎么能说这么多教!遇到讨厌的戏我都变成自己讨厌的人了🙂//第五集高加林了解报告文学那一块儿看起来好像是他人生中重要的一处转折点(你以前关注自己 现在开始会关注别人了;第一次听说报告文学这种文学体裁)结果就这么表面呈现了😊//你们什么时候能不傻站在那儿杵着干讲台词😊//怎么看怎么觉得 这个戏的导演审美真的毁了这戏//片段割裂//人物一点都没立起来😄所有有份量的事件、矛盾都处理得如此表面,真的可以做教学反面案例(认真)//救命 乡土文学的讨论怎么能被这么一点不带脑子地拍出来😭“他们文学系的争论就是这样”…..😊🔪//看到现在:剧本不够扎实 总体审美偏老套(镜头语言 和 拔高的宏大处理)部份演员自以为地处理质朴和干净=剧飘在半空里 让人看得不痛不痒
强烈推荐大家去看吴天明导演的电影版《人生》,同样也是根据路遥的原著小说改编,还原度更高,情感更为真挚、动人,当时看得不禁落泪。剧版《人生之路》可能出于剧集篇幅的考虑,有些地方处理得稍有水分之嫌,尽管整体质感不俗,但比起原著带给人的感慨与感动而言,还是有差距的。
难看 李沁台词这样真的不行
李沁演的特别好,也很符合我心中的刘巧珍的形象,人美心善
弃了,剧情越来越无语,高黄双双劈腿可还行?双星偷了别人的人生,一开始就是个假人跟陈秀礼在一起。马栓一直黏着人不放,香香纯纯工具人…cp无一生还……想弃了//主角团演技比不上山海情/平凡的世界的主角团,有形无神。男一女一女二浮在剧之上,扎不下根去,不像上世纪80年代生人。台词口音这块确实是个大问题,表情也很现代,并无地域感时代感。李沁台词还是老问题,处处是重点=没有重点,只觉得嗓门大…晓婷发挥稳定,人设好是一方面,演得也确实讨喜。
陈晓拍这个剧是为了评职称的时候加分吗
为什么就必须按照原著拍呢?剧组已经声明,是部分取材,并不是拍原著,有什么问题吗?请问西游记是还原了原著吗?还是说金庸还原了哪朝的历史呢?虽然早在八几年就看过原著,但不妨剖析一下,原著党一般有两种心理,一种是表达自己早已看过原著,且先入为主,思维已定型,你们这些看剧的人不过拾人牙慧,还津津乐道,一副没见识的样子,他们最想说的是:你们不懂....你们知道什么....。另一种是以自己为世界中心,企图阻止别人修改原著,破坏自己心中先入为主的“神圣”,当然他知道自己没这个能力,所以打1星泄愤。
倒也不至于这么抹黑我们农村人 导演如果不了解农村人可以看看章子怡巩俐演的农村妇女是什么样的 还有男主没演技 女主演技用力过猛 真的不知道该说什么了 为何美化原著男主呢 想不通
各方面都无比平庸的一部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