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时空,三条故事线,不得不说邱对现实主义题材敏感度的把握非常之高。
整体成片一般,三分之一篇幅过后才开始渐入佳境,不过不用担心,邱有自成于己的一套视听体系。
配乐表达的情绪直观却糟糕,虽然我很喜欢阿Paul。
除却演员表演的生涩,拖沓且混乱的叙事节奏,最可惜的是将少年犯的犯罪源头指向单一的父母家庭之祸,女主角的故事线索稍稍附带了些许时代边角与大陆移民身份烙印。
其实觉得蛮可惜的,本片的题材、故事、小人物与大时代,都拥有极高的社会意义与时代价值。
19年8月回看,结合当下局势,更是莫名唏嘘。
不知道你会不会羡慕人家,可以参与选*举,可以表达意见,可以为犯*人争取人*权,可以对自己选出来为自己“办事”的议员说一句:“我看错你了”或者“当初把票投给你,我没有选错人。
”另,邱自己在片中客串了游行队伍里的吉他手,黑夜中只有一个镜头一瞥而过。
*电影将宝马山双尸案两个少年犯原型合二为一,但现实中,作为污点证人的尹三龙98年获得了死者家属原谅,刑期定为27年,2004年出狱,而张有铭的真正原型张有恒被董定为“最低30年刑期”,2002年高法确认董的“发落”违反基本法,通过上诉,2006年才被终判35年刑期,抵扣此前服刑时间及假期,张有恒于2009年出狱,根据2018年的新闻(包括梁议员本人采访)显示,他出狱后有稳定工作及家世。
*邱礼涛在电影拍完尚未上映(成本300万,票房18万,奖项也几乎一无所获)时有篇博文(http://www.hermanyau.com/cfromQtoCE.htm),其中部分内容卡夫卡陆也曾摘录转述,有一段话现在看更值深思:有鑒當年的《八仙飯店之人肉叉燒飽》很賣痤,所以有人曾經提議過把其中一個個案放大,用奇案片的方式去拍這個戲。
這是一個我不能接受的提議,如果這電影只能以這個形式和觀眾見面的話,我寧死也不拍,還會為我成長的城市感到可悲。
有人認為這電影涉及太多政治,劇情也過於沉重,觀眾不會喜歡看。
老實說,我也討厭政治,但有些東西是你雖討厭也得要面對,因為你我都生活在其中,而且我並不認為不談政治是香港電影人的智慧,相反,電影人也可以有他們的政治訴求,我們為什麼不能讓電影工作者用電影去見證一個年代,或用電影去為一個時代添一個眉批或者注腳;再者,通常口口聲聲說不談政治的人都是坐享其成的人。
我也明白為重犯討公道,是一件吃力不討好的事情,但沉重的劇情並不必然就會把電影拖垮,在觀眾說「不」之前,電影人就先說「不」,這是港產電影最大的絆腳石;我尊重每個人發表意見的自由,但懇請持這些意見的人不要阻止某些片種的電影面世,好讓港產電影能够做到百花齊放。
*片中誉玲(理解为邱礼涛也可以)第一次探监给有铭带去的三本书,有《生命不能承受之轻》《傅雷家书》,因为是硬皮书未获准带入的应是《海明威文集》。
未看片子之前,我就被片名吸引了。
我冲动地通过内容简介误以为这是陈果的片子。
在整体上被娱乐垄断的香港电影市场,只出现一个草民陈果,就成就了香港电影的另一种品格,扯起了香港电影独特的一道风景线,底层的,边缘的,政治的,说白了,也就是陈果的啦。
陈果的标签贴满了有关草根阶层,社会责任的成品及还处在政治子宫内的半成品上。
所以我产生上述的错误基本上是情有可原的,我不曾料到,除陈果外,还有人会对政治感这么非典型的冒。
尽管邱师傅自己说了,他讨厌政治,他无意去拍一部具有很强教化意味的政治性电影,但结果他确确实实就拍了这部极具现实意义的针对性电影。
我们知道没有谁会无端的跟政府过不去,我们只知道有社会良知和健全人性的人会跟自己麻木不仁冷眼旁观的丑陋内心过不去,能做的,就是通过一件事把这种隐藏的恶念击得粉碎,比如邱礼涛拍《等候董建华发落》。
未成年犯罪是除香港外,包括各种社会制度在内的人类社会的普遍社会现象。
当法律把社会因素和犯人自身心智成熟程度考虑进去作为定罪量刑的标准的时候,不管是从刑罚的严肃性角度还是从人道立场,都给未成年犯一个从轻发落,使其改过自新的机会。
英属港府的“等候英女皇发落”就是这么一部徒有其表的“恩典”判罚令。
在1993年香港未废除死刑之前,终审法官对未成年犯人不判死刑和终身监禁,而判处“等候英女皇发落”,原本的意图是让犯人在不确定的羁押期间内,痛改前非,重新做人,条件成熟后,由英女皇特赦他们。
从这个意义上看,这是一部充满人性,符合人道的法令。
93年,香港立法局废除死刑,将一切死刑犯人判为终身监禁,这时,“等候英女皇发落”便形同虚设了,那些未成年犯人一律被终身监禁。
从立法意图来看,当时的政府有意疏忽了这些未成年犯人。
至香港回归前后,立法局通过《长期监禁复核条例》,出台犯人“确定刑罚期限”,政府象征性地确定了其中几名羁押时间过长的未成年犯人的刑期,但他们确定的刑期居然高过了成年犯人的实际服刑时间。
电影针对的就是这部荒谬的殖民地法律及此引发出的关于未成年犯人人权问题的思考。
小铭的个案表明了这个沉重的主题。
小铭16岁那年,随老大抢劫,行为中老大突然变卦,命令小铭等手下将两位遭抢劫的情侣打死。
小铭惧于老大的喝令,不得不参与他们的行为中。
被捕后,因未满十八周岁,而被判为“等候英女皇发落。
”小铭在等候中已服刑十二年。
他的刑期确定后是不少于三十年。
“不少于”的概念再一次撕破了特定历史遗留下来的假人道的伪善面孔。
我们来比较一下我国大陆的刑法制度。
按我国《刑法》的相关规定,小铭至多属于被教唆犯罪,加上他未满十八岁,应减轻处罚;或者属于被胁迫犯罪(老大当时用言语威胁),应免予处罚。
相形之下,是小铭的命运太惨?
还是殖民政府的人道主义文章做得太过表里不一?
小铭在狱中洗心革面,勤奋努力,力求上进,满载希望重新做人,回报社会。
他天真的信心在等候中渐渐磨灭。
最后等来的仍不过是长时间的羁押,毫无希望可言的结局的时候,特别是连上诉的机会都被抹杀了,心灰意冷的他只有以死来结束一心向善却不被接受的生不如死的痛苦。
小铭的寻死是一声无力的绝望的呐喊,在一个被逼到以死来争取基本人权的情形下,还有什么人权可言?
影片并不是一味揭示政治内幕的纪实,而更多的将镜头对准了孳生未成年人犯罪的社会现实。
片子的几名未成年犯人多是父母离异,在贫困的木屋区长大,缺少关爱和正常教育机会的底层青少年。
在他们的成长历程中,诱发他们犯罪的社会因素正暴露了一个繁荣的背景掩饰下的种种疮痍。
片中的希望还是有的,自觉担负起社会责任,并坚持不懈,敢于同当局做激烈抗议的梁议员正给了我们这种激奋的感觉。
在正义面前,在一群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面前,良心才是良心。
希望的人有瞬时。
绝望的人有永恒。
题记:我是你的上帝,我必与你同在,你不用害怕,不用彷徨。
我必定坚固你,帮助你,用公义的右手来扶持你。
――――以赛亚书4章10节当绝望成为视野里的全部,被囚的监房就再也无法平抑灵魂的生疼,于是,死亡成为拯救心灵苦难的唯一方式。
在整个华语电影界像《等候董建华发落》这样的题材也是不多见的,它能以客观的态度展现香港司法在易帜前后的种种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展现黑暗和不公是容易的,可是在展示里要保持公正的态度是不容易的。
这部电影让我想到了《因父之名》的一个场景,黑暗中奥康娜的歌声里,声援的火花自幽暗的天空落下,无论它是多幺微弱,可是它存在于每一个正直的人的心间。
许多年前,大陆有一部《少年犯》,但是和《等候董建华发落》比较,我们看到了它在思索层面上的差异,香港电影人因为地域不同,他们更能从社会良知和宏观法治的层面进行反思,对于惩治和人道主义的微秒有着更深层次的剖析。
《等候董建华发落》故事讲述了因为九七易帜对英女皇时期遗留的“等候女皇发落”的少年犯们命运的追索,从而反思整个司法制度和国际社会对惩治意义的态度,内容涉及了人道主义、司法公正和实践、良知以及青少年问题。
影片在董特首宣誓就责开始,BEYOND《我的愤怒》的歌声透着苍凉,新的世界,新旗的颜色,所有的香港同胞都在看着,承诺和事实的吻合度需要时间来证明。
邱礼涛对这部电影有着这样的论述:【一直以来,我都希望可以拍一些有关弱势社群的电影,他们往往被大部份社会人仕在有心和无意之间疏忽,但其实不论是基于人道、人权的立场或勇敢面对问题的态度下,社会人仕都有必要正视他们活生生的存在。
何况,香港从来都没有一部真正关心人权,甚至是罪犯的人权的电影。
即使是回归了,我也不愿相信我们是生活在一个被压制的国度里,我们仍然享有文明和法治社会所赋予的言论自由,所以我很希望《等候董建华发落》可以以光影和声音的形式和社会大众见面。
】电影是娱乐,可是电影也有着记录历史的义务,邱导这部以小见大的电影客观记录着香港历史进程里的一部分,见证了个体在强势力量面前的无助和挣扎,他在呼唤良知和公义,他在用心呐喊,为了给那些悔过自新的少年犯有着重新做人的机会。
一组国旗、区旗、国徽的镜头是导演含蓄的提问,当世道改变的时候,发落是希望还是奢望。
影片的回忆从1985年开始,几条交叉的线索表现了当年香港下层民众的生活从而对“少年犯”的形成做了社会意义的反思,杀人的偶然性和惩戒的必然性对当年的少年犯而言并不十分明了,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古训再次应验,在镜头表现方面导演克制而简练,表姨夫剪虫喂鸟的戏对应着少女誉玲的命运,一只笼中小鸟注定的悲哀,而誉玲悲剧也因此而起。
她同样成为少年犯。
时间已是1997年,出狱后已是社工的誉玲偶然机缘接触到了被判“等候英女皇发落”的在押少年犯銘仔,因为从文章中感受到的才华,渴望帮助这个在牢狱里的不幸青年。
探监的戏中,一部“海明威文集”体现了导演对生命抗争的隐喻,为了解决同类型的问题。
誉玲找到了正直的议员梁忠勤,希望通过他的力量帮助那些“等候英女皇发落”的在押少年犯。
在这部影片里,我第一次知道了国际人权法庭亦已裁定,无了期押后判刑是违反人权法的。
从此,梁议员和少年犯的家族们开始了漫长而艰难的争取权利的活动,导演将发生的一切像纪录片一样平静而客观记录着其中的失望、沮丧、挫折、坎坷和退缩,但梁议员等人坚持了下来。
所有的镜头都很慢,压抑而窒息,人权和大众思维模式的差异,犯人权益和公众无度惩治愿望的差异,法治目的和惩戒意义,在一些导演都通过对话和镜头表现出来了。
还有,梁议员的那句话我也听懂了:做事是不能光计较后果的,该做的就要做。
在现实里,我们为了生活多少人放弃了原则和人格的尊严,又有多少人能够像西希弗斯一般永远着推动重负不懈努力?
许多人的放弃都有着客观的理由,无可指责,但是,凡事都有着第一个呼号的人,即便带来了死亡的代价,但他至少没有低下高昂的头颅,人无论在顺境还是逆境里,都应该为尊严和自由努力。
这是人的使命,我们今天的努力联结着未来人们的希望,我们的行为也或多或少影响着以后的人们。
这部电影最大的亮点在于他的人道主义精神和宽恕的主题,在于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和同情,在于导演的良心和正义感,这部题材沉重的现实主义作品的意义在于它没有回避矛盾,它深入进入了人物的内心世界,无论是艾敬和邓树荣都把握住了角色的性格特质,为我们在华语银幕上塑造着两个令人信服的银幕形象。
影片以纪录片的拍摄手法记录着香港的一个侧面,而影片的素材音乐如《九七悲秋分》和《韩国工运歌》等等恰到好处的运用让影片增色不少。
只要你看过影片,相信你不会忘记绝望的铭仔在监房自杀的一幕,《囚徒》的悲怆歌声里,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个弱小生命的拼死抗争,我们更看到导演在视觉外想表达的东西。
任何社会体系都存在强势和弱势的对比,都存在在弱势群体被故意忽视的情况,那么,电影作为传播的一种力量,有义务成为良心和公正的呼唤者。
孩子们,在绝望中依旧顽强争取权利的强者姿态,让每一个屈服于命运的人反思自己,重新抬起头颅。
马太福音说:如果你们饶恕别人,天父上帝也必饶恕你们。
我们看到《等待董建华发落》的内容和基调充满了人道主义和宽恕精神,当我们站在未来回思今朝,我们发现,沧桑过尽,恩怨早已不再重要。
生命里,只要我们学会宽容和宽恕,我们的未来一定充满了爱。
宽恕是什么?
是在影片感人的是在快结束的时候,当年宝马山劫杀被杀者父亲致信特首为呼吁为銘仔减刑。
宽恕是什么?
是誉玲12年后回到妈妈身边,妈妈煲的一碗热汤。
宽恕是什么?
是梁议员太太对为了公众利益而对家庭的无奈忽视梁议员的原谅,一个拥抱胜过千言万语。
人类,有什么比宽恕更应该,人类之所以存在,是因为爱的力量超越了所有的磨难。
人类因为爱而存在!
独立影评人:OSAMA KAVKALU于寒鸦精舍 黄昏残阳下2004年4月16日 星期五 17时17分【附录:影片资料】《等候董建华发落》香港2001导演: 邱礼涛 编剧: 杨漪珊 演员: 李尚文、艾敬、邓树荣 片长: 106 分钟【后记】最近发生了一些事,我清醒意识到它将影响到我的人生走向,我知道,面对命运,逃避无济于事,所以,我依然在生命的逆境里昂扬起头颅,感谢王大仙推荐了这部电影,它让我明白生命的意义,人的一生,坎坷一直伴随着生命,但是,只要尚有呼吸,哪怕成为了西希弗斯,我也会一次次推动命运的负重,承担和超越是每个男人的使命。
超越自己,宽恕所有是男人应由的处事之道谢谢,所有看了我文字的朋友,你们的鼓励和鞭策让我每一天都在努力。
努力,不仅仅为了生存,努力,也是生命的意义所在。
祝福所有的生命,因为缘分和我们拥有的世界。
再一次谢谢大家!
联络方式:MSN:[email protected]邮箱: [email protected]
艾敬演出确实麻麻,不过不是职业演员能演到这个份上过得去吧。
邱礼涛能拍出这样的电影确实也不易看完了之后对梁耀忠有了比较大的改观,因为之前对香港的民主活动也没有太多了解,从千言万语那里知道一点,从这片也看出点。
「臭罌出臭草」的时代我还在读初中,不太喜欢他的。
未重犯求情减刑确实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办到的,珍视每个人应有的人权,特别是重刑犯,很值得佩服。
不理会其他人的不公正看法,亦不求结果觉得是对的就去做,有多少人有这样的勇气。
邱礼涛自己说了要拍一部自己想拍的电影,他成功了,影片也相当不错。
年少的张誉玲、监狱中的张有铭、其他“等候英女皇发落”的青少年犯及他们家属的故事都牵动着人心。
年少的时候我们都犯过错,即使杀人的命案同样也有社会的责任。
一幕幕的场景“家属探监”、“回归后确定刑期的通知”、“张有铭自杀”都在揭示“等候英女皇发落”所致的摧毁力。
我最感动的就是:“梁忠勤责罚儿子的对话”,在服务社会的同时家庭方面却出现问题,梁忠勤也担心自己两夫妇的工作对儿子将来的影响;而“张有铭自杀”监友虽然提出这个方法去逼政府重视而张有铭也一心想来个了断,但真正自杀的时候每个人都不希望这个一起生活了十多年的老死就此离去,张有铭最后也勇敢的放弃自杀念头希望重新投入社会。
其实04年的时候真正宝马山双尸案的尹三龙已经正式放監,香港的一些媒体也作过相关的报道,最后董建华的发落就是这样了。
完全没有想到一向剑走偏锋拍cult电影的邱礼涛拍了一部这么写实的电影,直接把回归以后特区政府如何处理港英政府遗留问题摆上台面。
从来不知以前的香港还有等候英女皇发落这样一种刑罚,片中那些事件的确震撼,也的确很难处理,也的确表明了当时的很多香港人对97后特区政府的不信任。
包括最后董特首的处理,可以说是导演把自己的不满借电影直接骂出来了,胆肥啊(借犯人之口直接骂董建华),当然也可能只是如实的记录。
所以这部电影真的是没有一点藏着掖着。
电影中反映的青少年犯罪问题最终如何处理,看完我也一直纠结,韩日好像判罚比较松,当时还觉得放过了很多该死的熊孩子。
而电影里面香港却如此不讲情面,又觉得青少年心智不成熟这一条好像有道理。
杰作看完就是让人思考啊。
此片剪辑了很多回归时的政治画面,特别是董建华向李鹏宣誓那段,寓意颇深。
该片无明星,无知名演员(唯一认得的还是大陆曾经火急一时的歌星艾敬),但演得都像当事人一样,特别是梁议员印象深刻。
本片配乐一流,特别是片尾曲选用了BYEND的《我是愤怒》,太棒。
杰作,不容错过。
邱礼涛算得上是烂片常有但我很喜欢的导演。
这部电影勇气之可嘉,立场之偏颇,想说之庞杂,心意之诚恳,手法之拙劣,真像足了学生作业。
邱导可是在香港电影圈浸淫了数十年的老手,竟然还有如此学生气的作品,我不得不说这也算得上是一种赤子之心了。
绝对不是讽刺。
--等待从小失去家庭走上歧途的少年,杀人但因年纪过小被判等候英女王发落.等待是件折磨人的事,意味着希望,可是又遥遥无期.Deadline的意义在于,你知道过了那个节点,一切就可以结束.97是个milestone,你以为可以有个答案,可是翻过去还是只有等待.等待是一生最初的苍老.可是有所期待总是好的,哪怕只想在颁奖礼上握住你的手.--救赎"他和你非亲非故,为什么要帮他?
"有时候,与其说帮助别人,更多的是帮助自己.当女主倾听少年在经历十二年的牢狱之后无人探访,积下的苦闷时,想到的未必不是自己心底埋藏的不堪.时间会给我们一个答案,再此之前,请别放弃希望
别管是少年犯还是妓女,都是社会边缘的弱势群体,导演将镜头对准他们,意图在于引起更广泛的社会关注,从而体现一种人文关怀(这种恶心的酸话平时的我是断然不会说的 - -)。
然而,和妓女相比,少年犯显然不够好。
妓女1很早之前看的,还是dvd,我心理的阴暗面啊……片子感觉还不错,有些半写实的味道,也有艺术上的修饰,而且朱茵演的还不错,给影片添了彩儿。
通篇的妓女生活的最后是她们一心向往自由身的结局。
看得有点久了,不知道脑子里的印象是不是已经有偏差了。
少年犯其实和妓女1是一个意思,通篇的让观众看,他们是怎么怎么惨,如何如何背,最后给一个积极向上的结尾。
这套路安妓女身上也许还能打动一些人,可安到剥夺了他人生命权利的罪犯身上,让我浑身起鸡皮疙瘩。
导演一方面在渲染当年宝马山双尸案如何惨(说实话我真没觉得惨,虽然也玩了几个歪歪扭扭的镜头以及一闪而过的暴力场面,比人肉叉烧包什么的差远了,可惜导演的才华没能得到施展),一方面又在高呼那些少年犯成为了体制转换时期的政治牺牲品。
通过讲述二十三名少年犯面临着把牢底坐穿的黑色未来来抨击两任政府法制不健全无视人权这种换汤不换药的丑恶行径。
但可惜,对少年犯的惨表现的不够到位,我并没觉得他们有什么值得我去同情。
他们为什么不能一直坐牢?
他们是故意杀人犯,冷酷无情,手段残忍,属于有组织的团伙犯罪,因为年龄没枪毙了他们算他们走运,因此,我自然就会觉得不管等候谁发落都没什么不人道的。
这样一来,导演的意图就会大打折扣。
对议员的刻画还是比较成功的,一位敢说敢做,敢于坚持自己的正直人士(导演认为的正直 - -)。
但是每到关键时刻却偏软,比如临近末尾记者还问他为什么被赶出去的时候那么听话,他也是避而不谈。
从开始的女工罢工失败到最后的为少年犯争取生存权的妥协,这都是一个看上去且他自己也以为自己牛掰的责任感强烈的社会人士,其实在家里一样的受老婆气怕孩子骂。
写完这段我发现貌似对他的刻画又是不成功的 - - 对艾敬,我不想多说什么了,她在自己的文艺小天地里活得挺好的,希望她以后还是老老实实的周游世界去吧 - - 这个片子流于表面,不能打动人心,有些地方甚至起了反作用,比妓女差了很远,不是说沾了政治、社会边缘的边就一定值得看的,表演更不用说了,除了张有铭,其他几位都可以无视。
也许导演是因为有了这片做底子积累经验妓女才拍的不错吧…… 最后这不是cult片,如果说cult,也许只有人肉叉烧包算。
个人以为买凶拍人是经典的港cult,AV也许也可以算一部,彭浩翔是香港唯一一个cult片拍的好的,现在貌似也不拍了。
《汉谟拉比法典》里有个案例:一个人的新房的墙倒了,压死了他的儿子,于是房主把砌墙的工匠告到了汉谟拉比那,最后巴比伦伟大的王判工匠的儿子要去抵命。
因为汉谟拉比认为是工匠的过失导致了房主儿子死,失去儿子的痛苦是由工匠造成的,所以应该让工匠也尝一尝失去儿子的痛苦。
法国大革命时,人民的伟大领袖左拉,用他的阶级理论把无数人送上了断头台。
后来有个叫夏洛蒂•科黛的24岁女孩,为了要拯救自己的国家,不想国家陷入野蛮之中而杀了他。
当人们为了制止罪恶,而犯法杀人,就如二战时,基督教神学家朋霍菲尔想刺杀希特勒。
法律又该以怎样的姿态对待。
20世纪初,美国律师单诺用尽全力为一个杀人犯辩护,除了为证明他有精神病外,另外就是在讨论死刑的问题,到底死刑代不代表公正呢?
如果一个人死了,我们让另一个人死是不是能够换回那个死去的人,他所失去的正义以及他的尊严呢?
那么,在20世纪末的香港,在那个文明社会,法律正无人道地囚禁一群希望改过自新的年轻人。
它们把看成垃圾的东西扔在一边,就以为能解决一切问题。
可法律本义应该不是惩罚,而是让人与他们所处的世界更美好吧。
之前看片名以为是恶搞喜剧,结果是很具现实意义的影片,主张的立场是很站得住的,就是完成的技法上仍有待商榷。
一颗星给中间的一段(粤剧?)
对大时代背景即将切换时个人命运不可把握的惶恐与无力有所展示,但一些戏剧化的情节又让写实性大打折扣,如女主角遇到一个训子的父亲、看到当年案件报道后的纠结、男主角自杀。“等候发落”之外剧情议题众多但不够统一。
董建华宣誓的bgm太戏谑了…有点哗众取宠了。全片节奏太慢,只有叙事却没有深入探讨,各个方面都描述到了却各个方面都没有给出答案,几条线不是过分乐观就是无疾而终。不过考虑到邱礼涛能力有限,能拍成现在这样已经不容易了。还以为能多看到一些董生的镜头,想不到只是标题党…
很美妙,由于政权的交接,形成了一种真空人。可惜这种恰到好处的中间状态随着交接仪式的完成,又回落成了一种浅层的抒情。
等候英女王发落!
单纯探讨社会性邱老师的水平无法施展,但勇气可嘉。
等候发落……艾敬……没想到~
港人的良心。有关社会问题,始终还是要落脚于个人的身上,也只有看重每一个个体,社会才有希望。
开场那段董建华就职片段加上配乐莫名的燃,瞬间觉得自己在看什么了不起的禁片。接着就趋于写实平淡,看完后只觉得像看了一集超长的今日说法,只有描述并不深刻。可能和个人观点有关。如果所有未成年人都看了《还珠格格》,有23人学小燕子跳楼摔死,那么是不是应该禁掉这部片子?公平?合理?
平庸,无趣。
对殖民者的怨恨,对特区政府的失望,还有对家庭温情的呼唤。主题挺好,标题也很惹人眼球,但成品真的不尽人意。
不像电影
片名是唯一亮点,剩下一无是处
少见的好作品
仗义每逢屠狗辈,投资居然是向华强,一部铁亏的片子,真金白银拿钱支持,比空口白话高到不知哪里去
邱礼涛关注的人群向来都很值得重视,不论是妓女还是少年犯。作为深刻探讨司法制度公正和全面性的题材,本片无疑充满了力量。尤其最后,beyond的《我是愤怒》很给力。
邱礼涛不愧是香港B片之王。膜拜......
这可能是一部看起来很闷,有些地方甚至很矫情的片子(妈的,艾敬好差)。但是值得好好看看,诚意,诚意啊,我一直喜欢邱礼涛。
可能正因为这个题材有这么多可以挖掘以及表达的深度和层次却竟没有让这个故事保留其本身应该出彩的任何可能性,反而让我不可思议。真的建议有人重新拍个类似这样题材的电影,因为这样的题材太难挖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