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房地产亿万大富豪罗伯特 – 德斯特(Robert Durst )的第一任妻子凯思林于1982年1月底神秘失踪。
当时他们夫妇正闹离婚纠纷。
凯思林失踪的前一天晚上,正在参加一个舞会,突然接到德斯特的电话。
她接完电话对好友吉尔伯特说:我必须赶回家去,“万一我发生了什末不测,一定要为我查明真相,好吗?
我真担心德斯特会做出什末疯狂举动”。
四天后,德斯特报警,说凯思林失踪。
凯的朋友们无不对德斯特严重怀疑,但是警方始终没有查出线索。
2000年,警方联络上凯斯林的好友女作家苏珊 – 伯曼,要苏珊协助调查。
苏珊曾向德斯特询问凯思林失踪的问题。
其后,德斯特给苏珊寄过两张支票,每张金额2 . 5万美元,德解释说是“送礼”。
2000年12月11日,苏珊突然在家中被人枪杀。
警方勘察,没有破门而入的痕迹,子弹又是从脑后射入苏珊头颅,所以判断是被苏珊认识的熟人所杀,并认为德斯特有重大嫌疑。
德斯特没有充分理由解释为什末给苏珊寄支票,也被怀疑是为了“封”苏珊的口。
2001年9月30日,德克萨斯州加尔维斯顿市的海滩上发现一具没有头和四肢的躯干。
转天,同一水域捞起两只袋子,一只装着一条人腿,一只装着两支胳臂。
同时,警方还从水底捞出一只装着钢锯的塑料套,一张从当地五金店购买塑料袋的购物单,一件衣服,一张报纸。
警方很快查出,死者是失踪的71岁老人莫里斯–布莱克。
警方在搜查布莱克住所时发现,有一道血迹一直延伸到布莱克邻居“德洛西 –辛娜”的房间。
在对“辛娜”家进行搜查时,搜出一双血淋林的靴子和一把刀。
据此深入追查,查明真正的“辛娜”,是德斯特的同学,并不在德克萨斯州居住。
而假“辛娜”正是德斯特男扮女装冒充的。
警方立即逮扑了德斯特。
警方审讯过程中,德斯特在铁证面前,承认了杀死和肢解布莱克的罪行。
他交代,男扮女装冒充“辛娜”到德克萨斯州居住,是因为前妻失踪和苏珊被杀,他被怀疑,而进行逃避。
他说,不是有意杀死布莱克。
起因是,布莱克性情暴躁,两人经常争吵,有时还大打出手(此一情节有人证明)。
2001年9月28日,他发现布莱克进入他的住房,手持他的枪。
两人扭打过程中,枪走了火,射中布莱克脸部致死。
他“吓坏了,害怕警方不相信他所说的经过”,所以肢解尸体,抛尸灭迹。
法院审讯时,检察官按“谋杀罪”提起公诉,如果罪名成立,德斯特面临99年徒刑。
陪审团经过五天审议,于2003年11月11日做出裁决,完全出乎所有人的意料,竟然是“无罪释放”。
当法庭宣判这一判决时,连德斯特本人都“吓了一跳”,嘴巴微微张开,眼睛流出泪水。
他拥抱律师说:“太谢谢你了”!
检察官听到这一判决感到惊愕,连说:“令人失望,令人沮丧!
”他认为,德斯特一贯说谎,是个“冷血杀手”;德斯特的行为用他自己的说法是无法解释的。
可惜的是,美国媒体对本案没有后续的追踪报道。
陪审团根据什末理由裁定德斯特“无罪”?
作出如此荒唐判决的原因和背景是什末?
都没有下文,也没人再追究。
这种不了了之的现象,在美国并不少见。
除了反映美国司法制度和司法工作存在严重弊端,也反映美国的新闻自由并不是像某些人吹嘘或想象的那样完美。
“家丑不可外扬”和“为富者讳”的现象在美国不是不存在。
真的是冲着Ryan看的,悬疑的不够猛烈。
但是Ryan演的很不错。
老年版的化妆很给力。
如果说想要拍的再好点,应该借鉴下Criminal Minds对于案情的陈述,总觉得还可以拍的更加好点的,可是看了也不会后悔的一部片子
因为欣赏ryan gosling,早就知道这部电影,昨晚看了下载的,今天还在试图理解他所扮演的这个杀人犯。
所以想写点什么,整理一下,算做对这个电影的完结。
很久很久懒得写影评,这次就算是为了Ryan吧。
总体上并不算难看的电影,假如是像我这样不带什么先入为主的观点的话。
真实的事件原型我没有特别在意,我只是想从我看到的这个电影中试图理解一个“故事”。
David一开始就不是一个健康的人,7岁丧母,他生活在父亲的钳制下,即便是认识K,也是被迫服从命令去给租户检查漏水的水管。
一见钟情之后的爱情,是两个人最美好的时光,D短暂地摆脱了父亲、摆脱了“过去”,但是就像他所开的健康食品店“All Good Thing”一样,他最后的放弃、屈服等于就是走上“宿命”的悲剧道路。
“过去”一点点地侵蚀着唯一的“美好”,他强迫自己认为这么做是为了让K生活的更好,开始拥有大公寓的时候,似乎成立;但是当K意外怀孕后愕然发现枕边人是一个根本没能力当“父亲”的病人时,她的悲剧开始了。
当她痛失“孩子梦”后,毒品慰藉了她,之后她求生的本能促使她去实现自己的“医生梦”,然而,D不能接受K的“远离”,他需要一个能证明自己“扭曲的生活”的价值的“假象”,那就是像那只长得无比萌的乖乖哈士奇一样,每天呆在家里的忠实的无思想的伴。
然而即便是如此忠诚可爱的狗狗,也只是因为几个不经意的眼神刺激了D的脆弱神经而被毁灭。
D对狗狗唯一说过的话就是:你看什么看!?
当他的病态人生不能维系平衡时,他要做的只是毁灭他身边的生命。
即使是看上去最亲的。
这是他的宿命,他认为父亲当年把自己置身于惨剧现场,无异于杀了他,他本来爱母亲的,然而母亲被父亲毁灭了,他又不得不生活在父权制下。
她的最后被杀掉的女朋友,说过:母亲死后他独自呆了两个星期,出来之后就像他没有过母亲一样。
这就是他存在的方式,任何不能承受的事情,就在瞬间决绝让“它”消失。
于是,终于,狗被“消失”了,K也被“消失”了。
之后,他去找父亲,这个他的“造物主”,告诉他“现在我和你一样了”。
父亲在夜色里追出去喊他,他走远了,父亲打开了车后备箱……镜头没有交代他看到了什么,我们能肯定的只是,K死了。
后来D的生活电影中语焉不详,只能看到他为了让自己“消失”,男扮女装生活在一处公寓。
因为那位女朋友的电话“威胁”,他选择与邻居老头成为“朋友”,处心积虑地设下“房子”的圈套利用他成为“杀手”,最后保全了自己。
而电影中交代了女朋友曾经为他所做的——假扮成K出现,造成K只是“失踪”而被谋杀证据不足的结果。
最后邻居老头发现被骗,D也只是冷静地处理了他,且最后因为“正当防卫”被判无罪。
影片中甚至交代或说“暗示”了此案被重新立案侦查后,幕后女检察官真正目的,不过是实现与D家族(为了公司名誉)的金钱交易。
世界本是如此,没有人真正关心所谓“公正”和“真相”。
有人说这个电影最后还是“坏人逍遥法外”,其实我觉得,这个电影无关好人、坏人,它似乎只是以一个冷峻的真实案例,试图展现这个世界或者说人性中寒冷彻骨、绝望、宿命的一面。
D并不是那种乱杀无辜的亡命徒,他杀人的动机复杂到不可言说,影片在最后说“D的父亲在临死前,D赶去见了他最后一面”,似乎是在暗示是D结束了父亲的生命。
而这对他来说,也是“杀人”的完结。
另有一个感慨,电影中在两人最甜蜜的阶段,也从没有让男女主角互相的台词中出现过“我爱你”这样的对白,后来K曾说过“我除了你没有爱过别人”,而D的台词中,从来没有与“爱”有关的字眼,从他对于要BB的反应,也能看出他对爱和家庭这些价值是完全格格不入的。
他只是承认过“something wrong with me”。
他其实早就是一个被“爱”抛弃的也不能爱的异类了。
女主角K其实完全有机会离开,但是最后她纠结于无法得到的合理财产权益而滞留在D的生活中,丧失了求生的机会。
也许是当局者迷吧,她以为还有解决问题的可能。
据说D在父亲临终的病床前说过“我想念K”的话(我在影评里看到的自己没印象),这也说明,他自己是明白的,他明白K是唯一爱过他的人,除了母亲之外。
他应该是恨父亲的,他开始的妥协是希望得到父亲的“爱”和承认,但是影片中他唯一落下一颗泪的地方,就是在弟弟的办公室,当着父亲的面,自己得知被调任同时弟弟成为公司的继承人。
梳理了这些之后,我还是不太明白有些地方,就是在描述湖边生活的时候插入了一些夜晚中的镜头,比如穿着女式高跟鞋的一双脚,拖着塑胶袋,小船,湖面,袋子或箱子落入水中的画面……为什么要在那个时候穿插?
暗示之后的事实?
还有,当他拆开了K的大学录取单后,为什么要跳进湖里去拉那只船?
说“船飘走了,我不想它被人偷走”?
也是暗示与船有关的谋杀,或者暗示他为了防止K被“偷走”而要最终采取的暴力行动吗?
基本上,这就是我看完电影后所有的想法了。
也许,抽空还会再看一遍。
最后,关于Ryan的演技,我认为这个角色塑造是成功的,一个原本让人无法理解的复杂人物,在他的演绎下,似乎创造了让观众理解、揣摩的可能性。
这样超高难度的角色,又有几个演员能驾驭呢?
我觉得他做到了。
最赞的是,对不同年龄段人物的塑造相貌精神气质差异性极大,老年阶段的声音旁白沙哑粗粝但毫不做作。
这样演技高超的全才帅哥,不服不行的。
一开始的阴郁风格的画面一出现,就猜到片名是反其道而行的,美好的片名只是为了衬托脆弱的美好或者说是美好的外衣下掩藏的阴暗潮湿的心。
在猜想如果David从最开始选择和Kathleen住在乡间,开着那间名叫ALL GOOD THING 的健康食品店,那么结局会不会相反,会不会一直是那样。
仔细一想,本质还是不会变的,无论David在哪里,做着什么样的的事情,遇见什么样的人,他还是那个心里藏着魔鬼的男人,会毁灭一切柔软美好的男人。
其实他自己的心里亦是不好受的吧,他爱着Katie,却爱得那么霸道以至于开始变的畸形。
冰冷的童年,现实的家庭,无爱的少年,注定了不懂得怎样去爱,怎样的爱才不会伤害到自己爱的人。
故事刚开始的美好,会让每个人沉溺,Katie柔软温暖的微笑,纯净清澈的亲吻,乡间不经意的小花朵,近乎完美。
可是残酷的生活不会留一点喘息的机会,短暂的美好之后,故事一直持续着冷色调的讲述。
欺骗,心照不宣,暴力,眼泪,绝望,哀求,死亡。。。
各种阴冷。
各种残忍。
你的爱如同罂粟,爱上你艳丽的外表的同时,却不知已中了你致命的毒。。。
其实,是昨天看的这部电影,对于这部电影的主角、导演、背景都不了解,是抱着一种很客观的心态看的电影。
但是,看完之后,觉得很困惑。
不知道导演想要说什么,但我能感觉到导演真的传达了什么东西。
开始是因为喜欢这部电影的名字。
后来,电影拍摄的视觉效果让我觉得温暖而冷静。
即便是两个人最亲密,最相爱的那段时间,一切都不是轰轰烈烈的。
但画面还是那么的美而安静。
像一个平静的叙述者,没有任何的感情色彩在讲述一件毫不相干也无法牵动任何感情的故事。
于是,我开始喜欢这个导演的风格,觉得这一定会是一部很好的电影。
可是电影看到了最后,觉得导演似乎是怀着一种很愤愤不平的感情在向大家呼告这个不公平的案件。
觉得与之前电影的气氛不适很相符。
另外,查了一下关于这个案件的资料,发现当事人如今既没有去世,也没有在狱中服刑。
我就很诧异,如果这个当事人看到这个电影会作何感想。
不管他到底有没有做这一切,既然他自己极力为自己辩护,那么他怎么能容忍一个人把他这样板上钉钉的描述成一个心理畸形的变态杀人犯呢。
于是乎,我很困惑,不知道这是怎样一个电影。
今天,看了好几篇的影评。
怎么说呢,都觉得说的不透彻。
和电影不对。
刚看完电影的时候,也是对男主角怀有一种愤恨。
可是,想到导演在故事之间不停的在表明男主角因为童年时候亲眼看到母亲的自杀而导致的心理畸形。
既然如此,可以将主人公暂且称之为一个变态杀手。
那么,导演是为了讲述心理问题吗?
似乎有这么一点儿。
现在想想,导演似乎并非想要批判某个人,或者是案件的极度不公平。
而是在阐述一个事实的基础上进行了自己的推断,来完善整个故事。
如果只是警方掌握的那些支离破碎的细节,故事必将不够丰满。
那么,我们就假设主人公是哪个杀人犯吧。
导演的重点在主人公杀人之前。
用了很长的时间的讲述主人公的童年以及和K的恋爱。
我并不认为童年的阴影让D丧失了爱的能力,虽然自始至终D都没有说过他爱K,但是我想他还是爱K的。
他也爱他的父亲。
也爱他的母亲。
只是,童年的经历让他变得残忍而不珍惜生命。
我想,他的眼中,生命并非珍贵的东西。
自行或者被迫终结生命也并非是一种罪过。
他跟他的父亲说,他还用手去抚摸母亲的头。
而他的朋友也说过,他母亲的头像核桃一样迸裂。
这样说来,他从心理上一点都不抵触死亡和尸体。
所以,当他感到愤怒的时候,他无所顾忌的去结束他所深爱着的生命。
最后,他告诉父亲,“I MIss Her”我开始以为是说K,后来看影评,有人说HER指的是他的母亲。
我想,也许两者都有。
因为他想念了,所以他或许开始懂得珍惜了。
明白失去的痛苦了。
故事中,D为了躲避警方而装扮成女人,我想,或许更证明他对于在他眼前所结束生命的母亲和K的一种怀念。
用女人的装扮来缅怀,一种病态的想念。
写到这里,我开始有一点了解导演的用意了。
再回到电影的名字:ALL GOOD THINGS。
是啊,原本一切都可以很美好的。
美丽而温柔的母亲,热情而可爱的女友,平凡而健康的生活。
一切都是这么的美好,就像他那家健康食品店的名字一样。
如果没有回到纽约,如果没有父亲的各种压制和强迫,如果没有K日渐的远离,我想,大概埋藏在他心底的残酷和冷血会被冰冻起来,而不会被唤醒的。
但是,世事怎能如人愿呢。
我想,如果他们始终过着那种清贫的日子,K也是会抱怨的。
像每一个普通而世俗的女人一样。
所以说,D需要的是一个真空的环境来生存以消除他内心的病态。
可是,整个社会即是一种功利而残酷的病态,怎能不唤起他内心的魔鬼呢。
这样想来,D不是一个故事,不是一个特殊的人。
或许,他是我们每个人。
还记得有一本心理学的书的名字叫:我们都有心理伤痕。
是啊,我们心理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着某种偏激而病态的问题。
而生存在这样一个一切以功名利禄为目的而不在于公平善良的社会当中,我们是不是都在越来越极端而“变态”了呢。
想想他们在乡下纯粹的生活,再想想他们在大城市糜乱的生活,多鲜明的对比。
或许,我们越来越背离生命本来自然的模样,越来越失去最初的善良和梦想。
我想,我们都是DURST。
这是第二次再看这个电影,距离上一次看已经过去快两年的时间。
所以我想不起我是在两年前的什么环境和怎么样的时间看过,以至于在我刚开始看的时候丝毫没有发现我已经看过了,随着影像的变化却越来越熟悉。
在我看完电影后几天,我在拷贝电脑的资料,然后发现这部电影在我电脑的某个文件夹里静静的躺着,时间是2010年12月25日,圣诞节。
和我一起看电影的人、时间和记忆都离我远去了。
电影有个愉悦的开始,就像所有的爱情一样,一开始的时候都是那么美好。
柔和温馨的音乐,快乐的时光,阳光下闪闪发光的叶子,一个个迷人的微笑。
多美好啊,突然觉得周围的一切都不重要了。
时间停在这刻该是多好。
David就是想抓住这瞬间的美好而已,就在他碰见了Catherine那一刻,他就知道那就是他的美好。
他们去远离城市,逃开那些让他厌恶的人和生活,他们开始一间属于自己的杂货店,取名叫作“ All Good Things”。
他们在阳光下拥抱对方着看着自己的店, 没有比这更美好的事了。
可是这对他来说也是一个梦而已,梦醒了,他还是要回到城市里,回到他父亲的公司里,开始了他无法面对的房地产工作。
他需要钱,他以为只要他有了钱,就可以有他的生活。
他本想开始自己的生活, 他想逃避他童年的阴影,他不想在活在他父亲的影子下,他在努力,可是他却越走越远。
他以为保持沉默,便可以改变一切。
事实终将是事实。
他始终无法面对自己,越是掩饰,越是慌张。
他忘了,他想要的美好,其实就在他眼前,就在他眼里。
他是爱Catherine的,从他的眼睛里,怎么藏也藏不住。
可是爱一个人,却也是一件让他害怕的事,他害怕失去她,终于也失去了她。
忘记自己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
忘记了自己该做什么,忘记了自己身边的人,忘记了生活里给予我们的美好。
片尾,仍然是美好的,明媚的阳光,动听的音乐,那个熟悉的身影和笑容,清晰却又模糊,那都是失去的美好。
那我们的美好呢?
你永远无法控制生活,你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
所有巨大的悲痛后面都闪烁着一个个美好的东西,那些就像天上的星星一样,在黑夜里照耀着你的心。
即便你是痛苦的,你也能感受到那一点点不一样的东西,这些终究会支持你继续走下去。
David在见他父亲最后一面的时候,在病床前说:我很想她。
简单而深沉。
他想她,想所有那些美好的东西。
人最大的悲痛不是失去美好,而是在你经历那些美好的东西之后,又亲手毁了他们,然后在某一天,你开始疯狂的想念。
所以只能安慰自己,醒来只希望是一场梦。
不错的题材,可惜不够连贯,也不知道导演想表现什么。
镜头中Kirsten Dunst美极了。
Ryan Gosling 演得不错,中年造型化妆上有点假。
"All Good Things throws so many narrative balls in the air that you may struggle to catch up."(Peter Travers from "Rolling Stone")"...when it comes to a feature film, leaving an audience with an incomplete feeling is not always the best approach." (James Berardinelli from "Reelviews")"...the screenplay seems to be fighting against the reality that some stories may not be suited for the movie treatment." (Jason McKiernan from Filmcritic.com)Verdict: 7 out of 10
看了Drive之后才开始喜欢上Ryan Gosling,后来开始翻他之前的电影来看,便发现了这个一度被忽略了的电影,所有美好的东西,一个根据真实时间改编的悬疑故事。
一个富二代喜欢上了一个平凡女孩,在他的眼中,这个女孩堪称完美。
他们开始过着田园一般的生活,有一个小店,取名all good things,那几分钟的镜头感觉像童话一般的唯美,很lomo, Kirsten Dunst感觉美到了极致。
但后来,随着Ryan饰演的David开始接管起父亲的生意,Katie开始学习医学,由于孩子的问题,由于David童年母亲的事情,影片开始变得沉重,有弥漫着一种不安的氛围。
高潮,结尾。
老了的David在父亲的床前说i miss her,然后又回到了之前David与Katie美好田园般生活的镜头。
一直觉得,许多电影总是在开头千般风情,万般完美,而到了最后却终究是一种曲终人散的悲剧,我不愿从犯罪的角度去看待David,更愿意将其认为是一个无助的孩子在所有的爱面前展现出了一种为了拥有而采取的各种极端,是一种措手不及,是一种令人唏嘘不已的悲哀。
我只愿all good thins停留在那个最美好的时间点,不要前行。
之前对本片期待很大,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主演有瑞恩·高斯林,太喜欢他演的《充气娃娃之恋》,加上这个故事感觉也挺不错,相信他演来应该会挺靠谱,看了影片之后,感觉果然如此,两位主演都有着不错的发挥,只是故事略微生涩了点,显得不是那么紧凑而吸引人,如果能静下心来看,还是一部挺好的片子,尤其喜欢那一股80年代的怀旧风。。
《所有美好的东西》片名,All Good Things, 后面跟着的是(must) come to an end。
电影告诉我们,再美好的东西也终有终结的一天,不是讽刺的意思,只是世间一个容易被人们所遗忘的真理。
对应中国古话,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
所有美好的东西,暗示着所有的一切都不美好。
没有所谓王子与灰姑娘从此以后幸福的生活着,没有所谓嫁入豪门变飞上枝头变凤凰,没有所谓父慈子孝、兄弟和睦、手足情深,没有所谓上流社会、锦衣玉食、无忧无虑,也没有所谓法治社会、讲究证据、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每一个富贵之家背后必然隐藏着令人神伤的家族杯具,每一段浮华都由腐败与罪恶堆砌而成。
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我就爱喂猪,摘摘路边小野花,你却要我去卖房和收租。
我心理变态,是你逼我的。
这个片子的剪辑手法我喜欢,因为剪辑出色,因此片子也变得有吸引力起来。
伴着苍凉男声自述开始的,是一段温暖、明亮的童年回忆,全部是关于妈妈与孩子的快乐生活,这段影像中的爸爸,只在教孩子开车时出现了片刻,其余时候,只是那个戴着墨镜、冷冷坐在背景处当壁花的旁观者。
妈妈离去之后,这孩子的世界,只余一片黑暗与冰凉,就像全片的基调。
所以这悲剧,一开始已注定。
我特别特别喜欢这开头,和美丽悠远的配乐。
片尾也是这样的音乐,带人进入无尽悠远美好的回忆里。
导演的叙事功力也很令人赞赏,事件并非平铺直叙,而是朦朦胧胧、似是而非、充满暧昧的叙述,逐渐铺开。
血腥的画面很少,正面的暴力场景也不多,只有几个相对来说比较突兀出现的施暴场景,反而更显得让人不寒而栗。
有作为老人的男主角的接受庭审的自述,有对事件发生当时当场的再现,有作为对事件真相的合理想象。
一切显得毫无头绪、杂乱无章的纠结在一起,拼凑出来的所谓真相只有一个:变态富二代因占有欲而杀了自己的妻子并抛尸,之后作为异装癖扮成女人到别处生活。
被知道真相的好友要挟之后,以利引诱邻居老头杀了好友,最后杀了邻居灭口。
最后的最后,因为他出生地产大亨家庭,所以至今逍遥法外,富贵到死。
导演想表达的也许就是,不管再怎么美好的东西,终将被生活的残酷撕裂,越是表面美好的东西,越是消失得快,让你痛得深。
抬起头来,坚强一点,走出过去的阴影,你才能笑得更久一些。
最后分享一点关于这部影片的幕后花絮,看过之后,你会对人生无常,天地不仁产生更为深刻的理解。
作者:迦楠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2414663/answer/44456789来源:知乎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要说失误成就经典,前面答案中的任何一部电影和我下面要提到的片子比起来都是小巫见大巫了。
其它电影中演员的失误对电影的影响只是锦上添花,在经典之中提供了些许花絮。
而这部片子的“演员”失误发生在片尾,最重要的部分,成就了该片的经典。
无论是从因为“演员”的失误造成的轰动效应,当观众看到这个失误时的震撼,还是这个失误对该“演员”、对相关人员造成的影响上来说,这部影片绝对是史无前例的。
这部影片就是:纪录片:《纽约灾星》先来认识一下我们的主人公:罗伯特·德斯特(Robert A. Durst)。
他出身于纽约最显赫的房地产家族之一:Durst家族,该家族旗下地产包括但不限于:时报广场4号(纳斯达克总部所在地)、布莱恩公园一号(Durst集团总部和美国银行总部所在地),以及新世贸中心一号楼。
罗伯特·德斯特在幼年时,一天夜晚,被他的父亲叫到窗前,亲眼目睹了他母亲的坠楼身亡,而他之后的人生也再三卷入离奇的死亡之中。
1、 妻子之死在和弟弟争夺家族继承权失败后,德斯特与第一任妻子凯瑟琳的婚姻生活也出现了裂痕。
1982年,凯瑟琳在离开了他们位于纽约的乡间住所后失踪,所有人都认为是德斯特所为,警方却始终没有得到实质性的证据,法院最终没能成功起诉德斯特。
2、密友之死犯罪小说作家苏珊·伯曼是德斯特最好的朋友。
2000年,当调查人员重启对凯瑟琳失踪案的调查,准备去拜访可能的知情人苏珊时,却发现她在家中被枪杀。
奇怪的是,在苏珊被害的前一天,有人向警局寄出了一封预告死亡的匿名信。
她的死亡让人们的视线又一次回到了德斯特身上。
不过,尽管德斯特嫌疑重大,却依旧因证据不足而无法起诉他。
3、邻居之死为了摆脱各方的指控骚扰,德斯特伪装成哑巴女人租住在德克萨斯州。
2001年,他开枪打死了他同租在一栋楼里的邻居莫里斯·布莱克,并将他的尸体肢解,扔进了加尔维斯顿湾。
2003年,德斯特被指控谋杀布莱克,他聘用了最好的律师,最终让陪审团相信,他是出于正当防卫才杀了人:“我没有杀我的朋友,我只是肢解了他”。
德斯特又一次逃出生天。
德斯特的故事似乎就此结束了,一个如此显见的恶魔,却一次又一次地逃脱了法律的制裁。
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似乎很难再找到证据来坐实他的谋杀行径,他的余生也许会在平淡中安然度过,任三个被害者的灵魂在人世间孤独游荡,无处伸冤。
山穷水复疑无路,故事进展到这,出现了转折,起因于2010年上映的另一部电影《所有美好的东西》。
出于对“变态故事”(monster story)的偏好,导演安德鲁·杰瑞克奇(Andrew Jarecki)将罗伯特·德斯特的故事搬上了荧幕,并取名为《所有美好的东西》(好讽刺的名字)。
当然,德斯特作为当事人也兴致勃勃的观看了这部电影,不知作为自由人的德斯特在电影院中看着自己的完美犯罪杰作,心中是有多得意。
看完电影后,出于未知的原因(或许是他觉得能拍出这部电影的人是一个非常了解他的人,或许是电影的某些情节拍的不到点子上,又或许是他觉得电影的放映可能在舆论上对他不利,他想通过交流以正视听),意犹未尽的德斯特打了个电话给了杰瑞克奇,要求安排一次对他的采访。
于是,就有了这部惊世骇俗的纪录片:《纽约灾星》。
这部纪录片(导演当然也是安德鲁·杰瑞克奇)通过将德斯特往昔的生活影像、庭审录像、犯罪现场还原、对其他当事人的采访等内容和导演在受到邀请后对德斯特的采访穿插在一起。
影片回顾了德斯特此前经历的风风雨雨,与《所有美好的东西》中大胆推测并表现作案过程不同,纪录片不能擅自表现没有证据的东西,虽然请到了当事人亲自出马推演剧情,但是除了将外界看到的德斯特的一生重演一遍,将所有现有的证据重新筛查一遍之外,对于案情似乎也再不能有所推进了。
然而,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剧组发现的一封信和罗伯特·德斯特的一个习惯改变了所有人的命运。
警告!!
核心内容剧透!!!
核心内容剧透!!!
核心内容剧透!!!
警告!!
采访过程中,苏珊·伯曼的儿子给了剧组一封德斯特早年寄给苏珊的信,关键的地址拼写错误与当年寄给警察局的匿名信一致。
剧组掌握了这份重要的证据后,再次邀请罗伯特·德斯特接受采访。
在杰瑞克奇突然出示了这份证据之后,德斯特通过双手搓脸掩饰了他内心的惊慌。
杰瑞克奇在达到了他所要的效果后适时结束了采访。
之后,德斯特表示要上厕所,随着他去厕所的是夹在他衬衫上未及取下的微型话筒。
在受到了突如其来的打击后,德斯特在厕所里自言自语的说了如下的话:
There it is.You’re caught. You are right,of course. But,you can’t imagine. Arrest him. I don’t know what’s in the house. Oh,I want this. What a disaster. He was right. I was wrong. And the burping.I’m having difficulty with the question. What the hell did I do? Killed them all,of course.罗伯特·德斯特的习惯就是会在采访间隙莫名的喃喃自语。
影片中他不止一次的出现了这种情况,而这一次,却是致命的。
身背三起命案却仍能逍遥法外,可见其心思缜密,滴水不漏。
而再严谨的人也有疏漏的时候,善于伪装的恶狼也会在被扒下羊皮的那一刻惊慌失措。
昔日的冷酷杀手栽在了一个小小的麦克风上。
法庭上检察官无数次想让他承认的话,10年后,在一个逼仄的厕所里,德斯特向全世界的观众们说了出来。
一个文质彬彬的老人出人意料的发出魔鬼的低吟,让毫无防备的观众瞬时跌入了最黑暗也最寒冷的冰窟。
有人会问:题主问的是演员,而真实的纪录片中的德斯特能算是演员吗?
罗伯特·德斯特绝对是一个演技高超的演员,在现实中,他时时刻刻都在演戏,以至于在他认为安全的时候总会自言自语排练自己的谎言,纠正自己的错误,只有在这一刻他可以跳出他的谎言护罩审视一个真实的自己。
没有人能够出演一个如此让人不寒而栗的现代开膛手,只有他自己能够胜任这样一个角色。
幸运的是,他失误了。
2015年3月16日,罗伯特·德斯特被起诉犯下一级谋杀罪名。
目前因有自杀倾向被关押在新奥尔良当地精神病院(据网络消息)。
我是冲着男女主角来的,导游,你拍的是什么鸡巴东西?
淋淋丑出翔= =
what the ??? Ryan Gosling还真的一直都是这个戏路。8悬疑8惊悚作为正剧又有点缺乏情节。小哈的镜头太少
大多数人的评分出奇地低呀
真压抑。不过我对邓斯特没抵抗力,尤其是大脱状态的
有所思
All Bad Things are All good Things.
拍的乱七八糟的根本看不下去啊
What is true? What is the truth?其实拍成纪录片会更好。
看的时候不自觉地想到了《赛末点》。
我还是不相信他杀了他老婆~
不知所云
富二代的故事。
纽约历史上最声名狼藉的谋杀悬案 至今未破 邓斯特,我完全是为了这些看得电影,但是拍得不够好,故事重点不清晰也不突出。
嫁错了连命都要搭上
看了一半,总也静不下心把另一半看完。作罢。
我觉得非常好看~剧情虽然有不符合逻辑和单纯臆想的诟病,但不耽误我大气不出的看下来!哦,这个系列的封面让我阴影呢,因为之前几部都很垃圾
纽约历史上最声名狼藉的谋杀悬案外加一批好演员,这么好的一个本子居然被拍成这个样子,三个段落脱节厉害,故事拖沓,故弄玄虚,情节也自然被削弱很多。我想如果要是导演换成大卫·芬奇会不会变成经典?★★★
这么多年了,Gosling还是最擅长演人格分裂的变态角色,就如邓斯特长进的始终只有街拍功力一样。如果说影片在邓斯特失踪之前尚有吸引人看下去的悬念的话,那女主失踪后的大部分已经完全走向乏味与失控。影片最棒的地方就是邓斯特复古范儿的造型了。一星给gosling, 一星给邓斯特的造型。
不好看,邓MM还露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