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力表演的美国假式摔跤确实不是我的菜,在这种剧情下影片还硬要传达励志、正能量,为啥呢?
说明美国人英国人喜欢受虐自残为什么不拍成R级。
还有我觉得这是一部超级英雄片吧,本来女主都翻不动轮胎,相比那些做完一系列训练再连翻三次轮胎的模特差的不是一点,基本可以确认下一个淘汰的就是女主,神奇的是回家一趟再回美国后竟然比那些女孩强了,你是偷了美国队长同款药剂了吗?
评论里竟然还有人感动的哗哗的,我怀疑那些人是反串黑,但是我没有证据。
由真实故事改编,可是编的太过火了,真实故事不能瞎几把编呀。
我能看到有一些情节导演很努力地想让观众感动,我也想被感动,但是……“臣妾做不到啊”
此类题材真的不算是新颖了,之前的《摔跤吧爸爸》也是类种类型的电影,剧情和情节发展都很类似,当然,作为真事改编的两部电影,可能失败的理由千千万,成功的道路大同小异吧。
在这部电影里面,一开始对于女主角佩奇前期家庭的描述过多,而中间比较高潮的部分也就是在拳击训练营以及最后夺冠的部分,相对来说内容较少。
可以理解,电影着重的点是对于女主角拳击家庭的影响作用直观重要,也就是佩奇之所以走到拳击这条道路,很大程度上是家庭的影响,并且加上个人的一种态度的转变,如果说当初摔跤的爸爸是女主角,一心想要通过摔跤改变命运,那么在这部电影里面,佩奇对于拳击的忠诚则更着重于对于家庭的影响,也就是说父母弟弟改变着佩奇努力的方向,而作为配起来说,在这部电影里我没有觉得他有多爱摔跤。
甚至佩奇在自始至终里面都没有表述自己对于摔跤的自发热爱,而是家庭对他的影响,从13岁开始开始登上摔跤的舞台,则是家庭对他的期望,通过多年的努力,或许他对于摔跤有着态度的转变,从被迫的去登上摔跤的擂台,到自己主动的去登上摔跤的擂台。
而最后女主角佩奇取得成功。
我觉得他对于家庭的荣誉感,比他个人的成功更为显著。
而且这部电影很大的一个噱头是对于巨石强森的加盟,其实说是友情出演,在里面的戏份真的很少很少,只能作为一个友情客串,不过在此之前,我倒是没有特意的去查过,原来巨石强森以前也是在一个摔跤世家出生,曾经在摔跤的擂台上取得非常大的成就之后才开始拍电影。
可能这也是邀请巨石强森加盟的一个主要原因。
不过看了很多巨石强森的电影,我并不是对他特别的喜欢,不是说演技而是形象,因为巨石强森的肌肉真的是太发达了,发达倒让人觉得很有距离感,就像是好多好多的激素堆积而成。
再加上光头,莫名的觉得皮肤下没有肉都是一块块肌肉,完全不像是一个普通人。
当然本来就是强森也不是普通人,他的定位就是肌肉硬汉的形象。
肌肉太多了也未必是件好事。
同样是作为摔跤类的励志电影,我觉得它的内容和构思上,或者说导演对事实的表述上并不如印度版的摔跤吧爸爸。
而且同一题材反复的去拍的话,除非你在人员特效或剧情方面有着特别突出的个体特点,否则很容易被比较下去。
显然这部电影并不如当初摔跤吧爸爸带给人的冲击会大一点,毕竟我觉得那个时候印度版的摔跤吧爸爸是开启了一个题材的先河,当然前期也可能有一些同类型的电影,但并不如当时上映的这部电影影响力更大,而且因为本来印度电影在国内上映的就非常少,所以当时摔跤吧爸爸这部电影上映的时候一方面是题材,另外一方面是观众对于印度本来并不是很了解,,而是第1次真正去了解印度文化,综合两者来说产生的反应会比较强烈,而这部电影传统的美国式的一个电影模式,虽然有巨星的加盟,但是情节上缺乏新意。
所以我觉得这部电影倒不至于说很差或者槽点很多,但是也没有特别能够拿出手的特色。
看看还好,不是很推荐。
3年前《摔跤吧!
爸爸》刷爆朋友圈,引起了一阵摔跤电影热。
今年,米高梅公司出品的传记片《为家而战》,又一个真人改编的摔跤电影震撼来袭!
不过很多看完《为家而战》的吃瓜小伙伴直接蒙了,这演的是啥?
同样是讲摔跤冠军,你看《摔跤吧!
爸爸》里面辛苦训练加鸡汤开导,国旗国歌和金牌。
满满鸡汤。
而《为家而战》?辛苦训练当然也有,但是紧接着就是跟一堆漂亮妞,教练教你放狠话,教你设立人设,教你讲故事,赢得粉丝。
彩排,演习,对手戏。
???
Excuse me?说好的拳拳到肉呢?
咋被肘击不反思还生气呢?
电影是真人改编,当然不是胡乱瞎扯,也不是美国和印度的文化有什么不同。
而是这两个电影讲的本来就是 – 两个不同的运动。
《摔跤吧!
爸爸》里面的摔跤,是三千年历史的人类传统竞技体育运动 - 奥运摔跤。
而《为家而战》里面的摔跤,确切的说,应该叫摔角。
摔跤?
摔角?
摔角?
摔跤?
下面我们就来说说摔角是个啥。
"摔角"是源自法国,在美国获得商业发展的现代体育娱乐活动。
职业摔角的起源,最初是军队用于娱乐的一种表演形式,反讽的表现出反战反暴力的愿望。
摔角与摔跤在比赛形式上有很大区别,比如摔角中最受欢迎的地狱铁笼大赛、活埋大赛、可以使用凶器的硬核大赛等等。
比如剧中这一幕。。。
注意看地上全是钉子,妈耶
这些道具在奥运摔跤运动中是 – 绝对不可能出现的。
剧中的WWE是摔角的代表性联盟(World Wrestling Entertainment),对啊!
就是Entertainment!
以娱乐为基调,与竞技分家。
WWE拥有自身的人设剧情及动作语言和价值观,说白了就是以擂台及赛场为舞台和动作偶像塑造为核心的现场格斗戏剧(连续剧)。
细心的小伙伴一眼就看到了重点 – 人设,剧情
那不就是表演嘛,假打呗那有啥好看的?
改名叫“假摔演员的自我修养”可好。
其实剧中其实上来就给大家解释了,并不是假的,而是固定好的剧情。
虽然摔角是设定了一定的剧情,比赛前对打的两个人也会事先排练,甚至冠军都是根据选手的粉丝人气高低事先设定好的,但是这比赛可是直播,现场那么多观众不是傻子,拳拳要出真力。
两人没配合好,一肘击到脸上可不是开玩笑的。
再说,长头发的妹子都知道,揪头发啥的真的很疼的说
而且选手从护栏接力弹跳,用自身重量把对方狠狠压在台上,万有引力可是真真的。
一次次重重摔在台子上,那力量感,那冲击力。
再加上动感的音乐,观众的欢呼,看得热血沸腾有木有。
虽然冠军基本上是设定好的,但是万一台上失误了,预设冠军反应迟钝或者紧张失控,被狠狠K.O,裁判也会即兴更改冠军。
所以冠军都是有真本事的。
可以说摔角表演是一项具有极高危险性的项目,比赛中,受伤是家常便饭。
WWE官方也会喋喋不休的提醒看客“Don't Try This At Home ”不能一句“假打”就概括了。
是冒着生命危险,给大家演绎最热血的摔角动作。
有人看摔角比赛是看打架,看肌肉,有人确是看剧情,看人设。
每个角色的名字,外号,绝招甚至口头禅,都有专业的人员来策划。
这里的教练其实就是帮每个摔角选手策划名字,口号,绝招的策划人。
看到这的小伙伴再去看《为家而战》,就能明白这个电影讲的是啥了。
也明白教练对弟弟说的我们要的闪光点,你没有。
这闪光点是什么了。
最后总结一下,《为家而战》其实就是一个营销公开课啊,教你怎么包装自己,怎么赢得粉丝。
第一,你要技艺高超
第二,你要有独一无二的闪光点剧中教练还有很多教程大家自己探索一下吧嘻嘻想当网红的小伙伴,还不赶快重温一遍剧情,画画重点。
不要做第二个巨石,要做第一个你自己。
我们观影最大的问题在于,不太能体会到职业摔角这项运动背后的文化影响力。
这项运动至少在我看来,是一半靠努力,一半靠设计和表演。
对于这样的成功,是否值得100%喝彩,还是50%喝彩?
心里在纠结,会不时的出戏。
如果换一项完全依赖个人努力的运动,代入感也许会成倍增加。
女主角的心路历程也略显冗长,成功的关键几步跳跃性太大。
演员的内心戏和性感都还没有完全展现出来。
同一段剧情字幕,正片居然和预告片不一样,这个处理痕迹太明显了。
几首插曲都不错,歌词很流畅。
“原生家庭”这四个字儿最近两年总被频繁提起。
尤其是在人们谈论一个明星或者一个公众人物的行为时总是会引用原生家庭对于一个人的影响来寻找问题症结。
其实,这并不是没有道理。
中国有句俗语,“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
”书香门第的孩子毕竟有些文化气,文艺家庭的孩子肯定也喜欢文艺。
那么,如果一个女孩,从小出生在一个以摔跤为乐的摔跤家庭呢?
那肯定——会成为一个摔跤手。
《为家而战》讲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
讲述了一个年轻女孩佩奇从小出生在一个喜欢摔跤的家庭里。
父母,两个哥哥都爱摔跤。
她虽然是个女孩,也是从小耳熏目染,喜欢摔跤技能。
和哥哥大量切磋。
这样的成长环境其实对于一个女孩来说,不是很好。
比如,佩奇的打扮就很怪异,黑色歌特风格,中性叛逆少女。
她和闺蜜们在一起,也并不像别的女孩一样。
直到有一天,她和她的哥哥两个人都去参加竞选摔跤项目,成为真正的摔跤手。
这时候,她仿佛成真正开始问问自己到底想要什么。
本片区别于别的传记片,是从女性视角来出发,又有青春激情又兼顾了女性的自我反思这一点非常可取。
因为西方女性比中国女性的自我意识觉醒要早。
所以,在本片中,这都不单单是女性意识的觉醒,而是一个女人对于自己家庭和理想定位的思考。
本来,她是哥哥的配角可哥哥意外落选,她成了主角。
这种对家庭和兄妹关系来说都很尴尬。
等进入职业摔跤团队后,她自我否定和自我肯定的来回纠结矛盾更是让本片增加了一些女性成长路上的深刻思考。
片名叫《为家而战》,但其实这个家庭又真的从最初就值得去让她奋斗吗?
父母给她强加的和她自己想要的是否一致?
父母没有给她一个很好的原生家庭,是怪咖家庭,被人嘲笑的家庭,她不会为此抱怨父母?
这些,都在本片中有一定的探讨。
当然,偶像巨石强森的引导也是非常重要的。
影片中最亮看点之一就是她和哥哥找到巨石强森,让强森给建议。
强森絮絮叨叨一大堆,最后说出来让女孩,做第一个自己。
这对于青少年成长过程中有很深刻的指导意义。
片中对于摔跤手训练生活的揭秘和内幕也有一定展现。
观众可以作为猎奇来看,也可以就作为体育竞技惊险情节来看。
热辣满场的比赛实况,紧张刺激的摔跤少女,强壮的肌肉和喷张的荷尔蒙,还有不时舒缓下来的情绪,走心自问,都让本片柔化了不少。
当拉雅改名为佩奇,当女孩蜕变成明确自我目标的女人,当她融入本不相溶的社会群体,当她和家庭以自己的方式和解。
曾经自卑,懦弱,在一个不好原生家庭成长起来的女孩才真正成为了人生的强者。
值得一提的是,巨石强森不仅在片中扮演自己,还是本片的监制。
巨星光环下,本片刚柔并济,看点和亮点齐发,又因为从女性视角增加了同类影片没有的新奇角度。
确实值得很多成长中的女性观看。
(文/悟空)
为家而战 (2019)6.32019 / 英国 美国 / 剧情 喜剧 传记 运动 / 斯戴芬·莫昌特 / 道恩·强森 弗洛伦丝·皮尤
没有一个体育运动员是天生就可以被人选中的,是天生就是天之骄子的,这种是很难的,佩吉告诉了我们虽然他没有过人的天赋,但是她有一颗坚韧的心和一颗不惧困难的挑战,最终帮助她成为了一名世界顶尖的摔角,不得不说这部美国真实电影体育改编确实很好看,这个这部电影确实值得很多困难的人去看,这会大大提升你的士气!
最近连续加班,想着下班看个电影放松一下,拿着万达影城的会员卡,19点的电影19.99块,所以我都不挑电影的,刚好今天的是部喜剧《为家而战》,不错。
进了电影院就我一人,又要包场看电影的节奏,真的是要过年了,周日晚上的电影院人也少的这么可怜了。
这部电影于2020年1月10日上映,改编自英国职业摔角运动员佩奇的实故事,道恩·强森主演,估计大部分去看这部电影的观众都是冲着强森去的,说实话我也有这个成分,话不多说,先来张帅照欣赏下。
电影简介:扎克和拉雅的梦想,还有他们父母的梦想就是有一天他们能够以专业选手的身份去美国参加WWE比赛,就像他们心目中的英雄“巨石”强森一样。
而在伦敦,WWE教练Hutch Morgan联系到了扎克和拉雅,并且给了他们两个参加WWE选拔赛的机会,在那里,他们第一次遇见了道恩·强森,还从道恩·强森那里得到了一些建议,“不要成为下一个我,要成为下一个你自己!
”拉雅被告知必须要改名字,她选择了佩奇这个名字。
在选拔赛之后,Hutch Morgan只邀请佩奇来佛罗里达州加入WWE,却没要扎克。
佩奇去了佛罗里达州,扎克只能留在家里。
佩奇不太能适应美国的环境和WWE队友,并且觉得自己永远无法在职业摔跤上获得成功,她已经开始考虑要放弃了,但一个家庭危机又把比瑞奇一家凝聚到了一起。
现在,佩奇有了新的目标和决心,她回到美国,并且最终得到了一个正式加入WWE的机会,向冠军发起冲击。
(不想剧透太多,此处是百度简介)如果与近几年同类型的电影《摔跤吧!
爸爸》相比,两者都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并且都是体育运动,都比较励志。
说点这部电影的优点吧,《为家而战》108分钟比前者短大概半个小时的时长,情节不拖沓,比较紧凑。
其次,《为家而战》有强森,哈哈,虽然只是客串,但是真的好帅,里面也有很多美女,颜值身材实力并存,原本以为只是花瓶,没想到也很能打。
最后再说一条,《为家而战》实际是有两条线,一条是佩奇通过自己的努力并且在大家的帮助下,最终拿到了WWE冠军的励志故事,就算是有天赋同样要付出非常多的努力才能走上巅峰;另一条则是,哥哥扎克经过自己努力最终发现自己只是千万个人中的平凡一个,并且不再自暴自弃,不再嫉妒埋怨妹妹抢了他实现梦想的机会,接受自己的平凡,在能力范围内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我特别喜欢这张宣传图片,因为不止有这个家庭的成员,不止有吸眼球的强森,还有教练Hutch Morgan。
佩奇除了自身的天赋和努力之外,与教练的严格要求也密不可分,并且对佩奇语重心长的描述为什么不选她哥哥的原因,就是不想让扎克成为下一个自己,非但不能走上颠覆拿到冠军,还会遭遇妻离子散的下场,还不如让扎克珍惜现在所拥有的,努力过好自己的一生。
佩奇的妈妈因为和佩奇的父亲是在人生最低落的时候被摔角拯救,所以摔角不仅是他们的经济来源,更是精神支柱。
这种情况必然会直接影响到他们的一对子女,把自己的梦想寄托在儿女身上,像极了中国的父母们。
但是妈妈在佩奇想要离开美国的时候,没有决绝的反对,而且尊重了佩奇的选择,这也让佩奇最终知道,自己不只是为了家庭而战,更是为了自己的梦想而战,更加用尽全力去训练。
扎克,从小就对摔角很痴迷,但是因为自身天赋不够,后天的努力也只能让他成为一个优秀的选手和教练,不足以登上冠军的领奖台。
也曾一度陷入自我怀疑,惹是生非,甚至在比赛中伤害自己的妹妹佩奇,但最后终于能够走出泥潭,继续自己的生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并且在佩奇争夺冠军的时候给予安慰和鼓励,一个好哥哥的形象再次出现在屏幕上,足以令观者为之心头一暖。
结尾时,佩奇站在舞台上说的那句自我表白。
这一刻,她就是怪胎、另类、局外人和没有归属感的那群人的代名词。
让我想到朋友圈里看到越来越多说自己得了抑郁症的人,其实很想安慰,又担心突然的安慰给对方带来更多的是打扰和不经意间的伤害。
只想告诉你们,坚持吃药,多和亲人朋友交流,都会好起来的。
能站在顶端、站在聚光灯下的人万里也许也挑不到一个,我们作为普通人更应该在有限的天赋和梦想之间,找到自己的价值,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走,不要强求,因为上帝为你安排了更适合你的路。
无论做什么,请全力以赴的付出努力,做最优秀的自己。
电影最后有一个彩蛋,可以看到几个演员挑得不错,神似原型一家人但颜值都高一档。
花19.99块电影票的我,此时会给这边电影4星,唯一让我失望的是,写的是喜剧,但是全程却哭了几次,由于电影院空荡荡的,我也无法判断其他人什么反映……
竞技体育总是能在庸常的生活里给人带来涤荡,不管是up,还是down,至少不会让你死水微谰。
红土之王纳达尔在马德里败于西西帕斯,今年红土三大赛接连出局,且输给三个不同对手,甚至没有打进决赛,到了五月中旬还赛季无冠进账,这在他职业生涯是极其罕见的现象,好事者的唱衰之声再起,豆粉们也心生焦急。
当然,只要在法网能成功卫冕,其他的失利之痛都能一笔勾销。
我不是排球迷,也不是朱婷粉,但这两年迷上了看瓦基弗银行队的比赛,也刷新了对女排的认识。
这个赛季瓦基弗输了几场重要比赛的决胜局,不过在最重要的关头完成了自我救赎,卫冕了土超。
但紧接者瓦基弗F4解体,四人各有不同去向。
我以前也不了解摔角,还以为是“摔跤”的误写,英文都是wrestling,以为就是印度电影《摔跤吧!
爸爸》里的那种运动。
摔跤是世界上最早的竞技体育运动,在奥运会也算是金牌大户,但在我们国家没啥群众基础,不是流行项目。
看了电影《为家而战》(FightingwithMyFamily),才真正知道摔角不仅不是错别字,还是一项风行超过百年的体育项目,不过偏娱乐。
今天是母亲节,是家庭温馨日,“为家而战”四个字就有浓浓的家庭感,又是体育传记片,很适合今日观影。
《为家而战》里的母亲其实初登场其实是个怪胎,或者这个家庭就是怪胎之家。
母亲染红发穿唇环,朋克打扮,当儿女打架时,她不是劝和,而是教他们致胜招式,而且儿女从小就被培养成赚钱工具,这母亲和大胡子父亲倒是三观合拍。
女儿还是女童时并不想当个摔角手,母亲劝她的话是:你会爱上它的,就像各种毒品混合着一起吸食。
父亲则给她洗脑:你是为了家人。
一家人经营起摔角俱乐部,她的哥哥则成为她的对手兼搭档,在擂台上有剧本的摔角,有时还会一家四口一起表演。
营造夸张激斗的氛围,挑动观众的肾上腺素,吸引他们掏钱包。
女儿长大些,自然也成了朋克少女,也擦黑眼影也穿唇环,她似乎渐渐也爱上了这项运动。
这是一个英国家庭(抑扬顿挫的英音其实蛮好听,包括说脏话),父母的心愿是把儿女推向美国WWE的舞台,成名、赚大钱。
以前也听过WWE,知道是美国的职业体育联盟,虽不是四大之列(NFL、NBA、MLB、NHL),也是蛮厉害的,也在媒体上偶尔看到过WWE比赛视频,比起在奥运会看到的摔跤比赛,显然打得更惨烈更戏剧化,觉得好暴力啊。
但看这部电影时才知道WWE全称是叫WorldWrestlingEntertainment,其实“Entertainment”就透露了性质,那些血腥肉搏那些炫技招式,可能是有剧本的,甚至可能不是真打。
电影时就像选秀一样,通过寄送录像带和不断骚扰般的电话自荐,儿女终于获得了WWE面试的机会,但女儿通过了初试,儿子则被刷了。
女儿说没有哥哥作陪,她就不想去美国复试了,但父母说为了家人你应该要去。
哥哥也说妹妹你去吧,然而哥哥还是转头就陷入了消沉,他妒忌妹妹,逃避妹妹的来电,和女朋友生下儿子,也没心思照顾自己的家庭。
对了,他们还有个同父异母的哥哥,也是练摔角的,因为没被WWE看中签约就自暴自弃,走上歧途后锒铛入狱。
女儿被要求改了艺名,被要求营造人设,而且训练极其艰苦,生活又很孤独。
她染了金发、改了肤色、摘了唇环,想试图融入美国审美,但内心还是封闭的,重压之下她返回英国,想告诉家人她准备放弃。
哥哥更愤怒了,认为妹妹抢走了他的梦想,现在却又要把梦想扔了。
父母获悉女儿要放弃进入WWE,顿觉家庭“钱景”黯淡,劝她为了家人要坚持下去。
女儿大爆发,指责父母把自己未完成的梦想强加在自己身上,令她落得如此痛苦。
母亲率先幡然悔悟,意识到女儿应该自己来决定她的人生,并软硬兼施促使父亲也反省。
父母这番转性,反而令女儿不想放弃了,重燃斗志,当时被迫选择摔角,但这么多年努力和汗水投入进去了,现在自己也真的爱上了摔角。
哥哥也终于肯面对现实,他身上确实少了妹妹身上具备的闪光点。
女儿换回自己原来的装扮,回到美国,用行动重新获得教练的认可,并和训练营的其他女选手从对峙转为合作。
在这期间,女儿还遇到了一个贵人或者说精神导师,那就是巨石强森,他演他自己,一个从摔角界成功杀入好莱坞的传奇人物。
强森牵线,让她的盛大处女秀就是直接挑战WWE女子冠军。
临门一脚肯定要怯场一下的,然后和家人通电话,深情剖白交谈一下,扫走心魔,获得力量。
结果自然是她赢了,成为了新的冠军,而且是最年轻的冠军。
哈哈,虽说是改编自真实人物经历,片尾正主们也都纷纷亮相,片中人物外形的还原度还挺高,但这满满的体育传记片惯用剧情套路,一切都是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
这套路管用,拍出来就是让人看了觉得共情、觉得感动。
影片本身的节奏还是有点问题,最后高潮的冠军之战太短了,人家比赛是突然死亡法,她是突然获胜,秒登人生巅峰,前面家庭文戏太长,显得头重脚轻,而且父母的转变太迅速,要知道父亲是恶棍惯偷出身、母亲是自杀未遂的浪女作派,之前贪财属性明显,突然就被亲情点醒成白莲花了。
该片今年2月在美国上映,IMDb上有7.3分,烂番茄上新鲜度92%、观众满意度85%,严格的MTC也给了68分,算是口碑成绩不错了。
豆瓣评分只有6.5分,可能外国观众比中国观众更吃这一套,而且职业摔角对外国观众来说也更亲切更熟悉。
原生家庭是我们一生的牵绊,家庭可能给予我们梦想,也可能摧毁我们的梦想。
为家而战、为家人而活,听起来有亲情绑架之嫌,却也是我们每个人甘之如饴的方式。
不仅想起最近一则社会热闻,5月10日,江西上饶的一名10岁小学生在学校教室里被女同学的父亲刺死。
据说这位父亲是护女心切,女儿被男同学长期霸凌,他走了极端。
网上围绕男孩方、女孩方、班主任、其他学生家长的各种消息都有,真相如何现在还不得而知,但总之根本上是“一群愚蠢的大人造成了小孩的悲剧”。
在母亲节,除了祝愿母亲快乐,更希望天下的家庭都能成为真正的港湾,这里不怕你前科累累,这里不怕你去路飘摇,这里只有我爱你。
这是部几乎和巨石强森没什么关系的电影,从宣传到海报呈现,都有种他是一番的错觉,对,没错,就是错觉,顶多算个客串吧…这部电影号称英国版的《摔跤吧,爸爸》,对,没错,也就是号称而已…但抛开那些乱七八糟硬凹上去的名头,这部电影到底值不值得去看呢?
我觉得,值得,但没必要特地去看,它抢在了春节贺岁档前期这个空挡中上映,很聪明也很偷巧,整部电影说的就是那个来自英国的女孩参加了WWE选拔,最后获得冠军的故事,猛的一看是不是觉得充满了狗血套路的感觉,但是,请注意这是根据真人事件改编的,虽然最后的剧情有点强点题的感觉,但如果你最近去电影院观影又不知道看哪部,这部你还是可以看看的
文/满囤儿以前囤儿总以为只有中国的家长喜欢把自己的梦想寄托在儿女身上,没想到隔着小半个地球的英格兰,也有这种罔顾儿女天赋,强行寄托梦想的父母在哈。
1月10日内地上映的《为家而战》里的这个家庭虽然远在英国,但他们家的故事,对内地父母教育子女,处理两代关系,依然有着巨大的参考价值。
梦想固然重要,天赋更为重要,两者兼得才能相辅相成一战功成。
可我们应该认识到一个现实,那就是梦想与天赋兼得者,万中无一。
我们绝大部分人,并不是。
《为家而战》虽然类型融合的比较丰富,有励志、体育、喜剧等等,但其类型创作上的技巧却比较传统,因此观感流畅自然。
笑点、泪点、燃点,都能在最恰当的时刻到来。
可如果你因此觉得本片是一部简单的爆米花电影,可就大错特错了。
好的电影创作者能够从现实中取材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并根据其经历创作出不仅情节跌宕而且主题深刻的电影。
《阿甘正传》和《摔跤吧!
爸爸》是这种电影,《为家而战》也是这种电影。
影片的主人公是一个超级热爱摔角的四人家庭。
因为父亲和母亲在人生最低落的时候被摔角拯救,所以摔角不仅是他们的经济来源,更是精神支柱。
这种情况必然会直接影响到他们的一对子女。
大儿子从小就是摔角狂热者,将其视作生命里的唯一,典型的梦想者。
小女儿虽然十三岁才接触摔角,但她是真正的天赋者,成长极其迅速,年纪轻轻就成为了技术层面的达人。
看到儿女如此出色,父母很难不把自己的梦想寄托在他们身上。
世界最顶尖的摔角舞台以及世界冠军,成为了这对年轻兄妹的目标。
很少有人能在成长的过程中永远一帆风顺,其原因正在于梦想与天赋很难完全统一。
比如那些上了大学少年班的,天赋毋庸置疑,但他们却经常因为梦想的迷失而未能成为领域大家。
再比如那些在选秀中屡败屡战的追梦回锅肉,也经常因为天赋不足而被人嘲笑。
哥哥的天赋不足令其止步于职业联盟的海选,而通过海选的妹妹也因为梦想不够坚定而在艰辛的训练中打起退堂鼓。
父母眼睁睁看着自己寄托的梦想即将一无所获。
如果是你,你会如何选择?
你愿意让自己的儿子变成别人的背景板,还是愿意让自己的女儿在训练中累到虚脱倒地?
囤儿觉得至少内地的很多父母应该都做不到片中父母的选择。
这个家庭之所以能够在最困难的时刻走出去、跨过去,是因为这对父母虽然对摔角很痴狂,但并未因此而蒙蔽双眼,并未执拗到顽固不化。
梦想是人活着的动力而不是唯一。
儿子慢慢领悟到了生活和梦想的关系,女儿也在偶像的引导下领悟了责任和天赋的关系。
人生不是直线条,人生需要梳理的关系和权衡的利弊太多了。
能站在顶端的人、站在聚光灯下的人万中无一,我们作为普通人更应该在有限的天赋和梦想之间,找到自己的价值。
片中最戳囤儿的一句话,大意是并不是别人不关注你,你的所作所为就不重要。
那个眼睛虽然看不见,却在摔角场上用出必杀技的少年,才是颁给这个家庭的最闪耀的奖杯。
這裡的影片中是記錄下一個二千年前後時期的歌手怎麽以一首歌紅遍全球在講她的生平因為歌首首歌聲動人,感人心弦,像是在講大家的生活中的點點滴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