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闺贵妇孤单寂寞冷和周围人阿谀奉承奉承十几年以为自己真女高音各种在公共场合献唱丢人现眼最后听到自己的录音挂了。
亮点是哄了女主大半辈子的黑管家及专职摄影师更多不是源于感恩而把女主的疯魔当做摄影素材的反转;专注外遇的老公却是一直小心翼翼地保护女主妄想永远让她活在半梦里深怕她承受不了现实。
尼玛这么深切的恐怖悲剧为森么要说是喜剧!!!
一开始玛格丽特的歌唱的确好笑,听了她唱歌我也是哈哈大笑,原以为是喜剧,看到最后确实悲剧,觉得她真是一个傻女人,花了很多钱去买一张随意拼成的照片,跟着他们去演出,开始转变的地方是她对陪审团说在哪里唱国歌是每个人的自由,就觉得这真是个可怜人,最后看到她终于开始巡演,一开口唱歌还是跑调,唱到第二段居然不跑调了,然而她却咳出了血,不得不住院治疗。
玛格丽特最开始做这件事只是为了讨好丈夫,所以她在每次开唱之前都会问管家他回来了吗?
换来的却只是丈夫的刻意晚归。
提出用真实的歌声治疗玛格丽特的是她的丈夫,最后想要阻止治疗的也是她的丈夫,她的丈夫虽然是为了钱跟她结婚,但也是真的爱她不然不会在最后一刻试图阻止治疗,然而那一辆每次都被他故意弄坏的车子最终坏在了路上,同一条路,同一棵树下,导致了他最终没能救下自己的妻子。
1、「被上帝詛咒的嗓子」,我們曾經這樣伸指揭露國王是赤裸的,批評華人世界最偉大的女演員之一——張曼玉,我們天真的以為她不知道這是真相,並且以為我們陳明了實情。
Florence Foster Jenkins因為美國片走音天后(Florence Foster Jenkins,2016)而廣為人知,不過該片局限於單純的生平紀錄,在瑪格麗特(Marguerite,2015)中,更寬廣、翔實的審查一個沒有天分的人,執著的獻身於一項注定不會成功的事業時,該怎麼看待?
2、電影剛開始,瑪格麗特的頭上插著一根羽毛;電影結束時,她的羽翼豐厚 (圖1)。
3、相較於走音天后,瑪格麗特一片提出更恢宏的主題:什麼是自由——她申辯人想唱歌就可以唱。
而故事所杜撰的最終章,更讓意涵豐厚而複雜起來,質疑何謂「真相會讓你自由」,這也是能獲威尼斯金獅獎提名的原因吧。
電影剛開始,瑪格麗特的頭上插著一根羽毛;電影結束時,她的羽翼豐厚 (圖1)
能让身边所有的人欺骗一辈子,活在一个美妙的梦中,似乎也并没有什么不好。
真相之所以残酷,因为那和人最真实的欲望相隔甚远。
玛格丽特的前半辈子活在谎言之中,她昂首挺胸登台,用走音的歌喉摧残别人,可她很快活,她过着想要的生活,做着喜欢的事情,从不缺乏信心和鼓励。
天啊,这不是我们都想要的生活吗?!
谁要知道其实自己一无是处?
谁要知道自己平庸无奇?
谁要知道自己永远不能成为想象中的那个我?
这些残忍的真相对我们来说从来不是问题。
满天飞的广告、寻找优越感的同事、想少付点工资的老板、从不消停的甲方,甚至恨铁不成钢的父母,有太多的人急于告诉我们,关于我们的真相。
于是,我们知道了,我们只是普罗大众中最平凡无奇的蝼蚁,我们不会发光,我们没有资格做梦。
我们不是公主,不是灰姑娘,不是每天早上从十万平方米的大床上醒来的玛丽苏女主。
玛格丽特未必不知道真相,但谁要醒来呢?
如果有人陪着一起演下去的话?
要么活在梦中,要么实现梦想,可能对于行动家来说,活在梦中多么虚幻,然而实现梦想,未尝不是虚无。
如果以快乐考量,有些梦太过美好,没有现实敢于兑现,还不如,眠去,不醒。
所以,当杜蒙先生终于有勇气、有条件可以告诉玛格丽特真相时,他选择隐瞒和放弃,他终于理解了她,爱上了她。
她爱她的丈夫,为他的不爱找尽了借口,只有唱歌是自己唯一的出口。
所有人都恭维她的歌声,私下里却嘲笑她。
她不管,执着做着自己的唱歌梦,并要在真正的舞台上表演唱歌,为了她丈夫能听见。
她在台上卖力地唱,台下哄堂大笑。
她在音乐角色中寻找自我,幻想一切,一切都是为了引起丈夫的注意,希望丈夫引以为荣。
所有人都希望她面对真相,录下她的声音让她听。
她当场晕倒,丈夫终于赶到。
她只在乎她丈夫的在乎,只要她丈夫能来,她就要上台。
舞台上倒下了,他终于陪在她身边。
唯一真心支持她的就是黑人男管家,为她打通所有通路,完成她的心愿。
女主角用自己的生命赢回丈夫的关注。
女人各种作来引起丈夫的关注,情况可能一样吧。
全世界的女人都一样。
这可能是我2020年的年度最佳。
玛格丽特出场前我就有一种挖到宝藏电影的感觉。
整部电影带给我的感受是一种无法言说和表达的挽歌般的美。
华美而沉寂,梦幻又落寞,浪漫又悲哀。
虽然是关于玛格丽特的故事,但所有人的灵魂都不单薄,交织在一起推动着视线在舞台间游移。
布满屋子的白色花朵、白色盘子里白色的食物、燃烧的火焰与烟雾、暗房里的红色、摇晃的水晶吊灯、萦绕全片空房间里动物的叫声……视觉形式感重,帧帧油画,叹为观止的法式美感。
听觉精妙,空间中有天然而浓烈的情绪气氛,是我最爱的类型。
重复与巧合、执着与放弃、癫狂与毁灭、癫狂与静谧、热烈与悲凉……贵族与贫民、天才与疯子、艺术家与凡人、发声者与附和者、表演者与观看者、宣传者者与表演者、宣传者与观看者……从最细微而隐晦无法言说的情感出发,一层一层丝丝入扣又折回去,对艺术的爱与对人的爱,就是玛格丽特世界里的一切,也是理想世界的一切。
对人与对艺术对社会对现实的矛盾的情感是最精彩也最绝妙的立意。
不论在立意上还是在制作上表达上,都堪称完美。
《玛格丽特》离经典喜剧就那么一个车轮的距离,剧本还是太矜持。
似乎现在出个细节丰富的经典电影非常难,回顾二战后至世纪初,从不缺大师,应是社会转型时期世事变迁迅速,人的各种情感相互碰触而有了极其丰富的精神体会,反映在电影故事里就仿佛一部精密仪器。
现今社会阶层趋于稳定,再难有寒门出贵子的传统超级体验模式,故事也就两个螺丝一根轴似的简陋。
换句话说,少时贫穷是笔财富,如果你生性敏感,而且现在过得还不错。
今天真没少听到“保持初心”。
也没想到是一部移植到法国的关于时代的电影,不少极致的细节还原。
通过主人公玛格丽特对其“无稽"的戏谑表现,同时又带着一丝忧伤的怀念。
凯瑟琳·弗洛 Catherine Frot将自己擅长的喜剧特质与真挚、脆弱矛盾结合,去年威尼斯大热没能获奖实在可惜,因为她整个表演生涯值得一尊有影响的奖座,还好今年凯撒终封后。
女孩问吕西安,他的丈夫从来都没有勇气告诉她其实她唱得很难听,你也从来不对我说我唱得很好。
男孩沉默片刻,微笑的回答说,也许他说怕失去她。
或许我们可以找出各种各样的理由去抨击玛格丽特的虚伪、脆弱,她的财富、身份、地位无一不是缔造皇帝新衣最完美的元素,作为一个迟暮的美人,怎么可能在黑色童话里自我陶醉了这么多年?
华丽的肥皂泡最终被本应早就知晓的真相刺穿,幻灭中生命也随之消亡,这个世界如此残酷,我们怎会允许"荒谬"的事情存在数十年?
假如玛格丽特是一个单纯的孩子,出生于战火或贫瘠之地,,又或是一个与病魔苦苦缠斗多年、即将离世的病人,他/她的梦想就是在舞台上唱一首生命之歌,那么我们是继续放纵自己的刻薄去尽情嘲讽,还是会怜悯的报以掌声和鼓励?
一念天堂,一念地狱,回想一下,玛格丽特其实伤害了谁?
电影原型的Florence Foster Jenkins,被誉为"谋杀女高音",唱歌毫无音准与节奏感,在私人会所威尔第俱乐部献唱30多年,门票只赠送给至亲密的家人和朋友,最后一尝夙愿,76岁高龄在顶级音乐殿堂肯塔基大厅举行个人演唱会。
这一生,从1912唱到1944,她用对音乐的痴迷和努力抵抗一切恶毒攻击,极致的简单与快乐,固然离不开巨大财富的支持,但她的追求有错吗?
当然,电影里的玛格丽特备受身边人的宠爱:偷腥的丈夫溺爱有加,音乐导师也堕入她的私密世界一起"过家家",黑人管家永无限度的配合支持对抗着自我对她的怀疑,最后定格的那张照片,像是记录这个童话最有力的证据,至少,我们看到的爱比伤害多,在她离开世界之前,她是快乐的。
从诞生到离开,这漫长岁月里,容颜被风霜侵蚀,纯真被世俗玷污,唯独玛格丽特内心那个孩子从未远离,这样的一生,我们为何要满怀恶意的说三道四呢?
导演泽维尔·吉亚诺利像大师一样指挥着这部法国古装电影。
《玛格丽特》是一部美味的法国历史电影,由编剧兼导演泽维尔·吉亚诺利执导。
它具有伟大法国小说的戏剧密度、社会影响和讽刺。
想想巴尔扎克,莫泊桑。
我一直在寻找缺点,对完美持怀疑态度。
(这部电影去年在威尼斯没能赢得一个小金人。
)它的装饰是否过于俗气?在它的辅助角色中过度露营?这部电影是否过分渲染了同名女主角不和谐的咆哮,女主角的灵感来自于弗洛伦斯·福斯特·詹金斯,这位真实生活中的美国歌剧天后,她唱不出一个音符,但她的财富使她免受愤世嫉俗者的嘲笑?(她曾是《公民凯恩》中的苏珊·亚历山大的模特,现在是梅丽尔·斯特里普主演的一部即将上映的传记片的主角。
)对所有问题都说不。
吉亚诺利像大师一样指挥着每一个音符:喜剧、闹剧、悲情、讽刺。
凯瑟琳·弗罗特饰演的玛格丽特·杜蒙非常出色,她是一位喉头不正常的女士,也是一位长期受苦的配偶(安德烈·马尔康,非常出色)。
当然,她与好莱坞的玛格丽特·杜蒙有着天生的血缘关系,后者是一位一直让格劳乔·马克思大出风头的女贵族。
接近尾声时,她在舞台上演唱了《Casta Diva》,听起来像一只受折磨的猫。
然而有那么几秒钟,她像卡拉斯一样捕捉到了它的美丽。
这是惊心动魄的。
同样,下面的结尾也很悲惨。
同样,影片在某些时刻甚至超越了自己对宏大戏剧的精通,展现了精彩的对话交流或人物洞察力。
“她总是那样唱歌吗?”一个无辜的人问道。
“不,她走了很长一段路,”对方回答。
Sylvain Dieuaide饰演的这个角色几乎是一个幼稚的主角,但却保持着狡猾、逗趣的轨道,他出色地饰演了一个虚荣、愤世嫉俗、有鸦片习惯和自我厌恶倾向的漂亮男孩记者。
“我不太喜欢您,”玛格丽特的丈夫说。
“我也是,”年轻人回答。
然后,老人把一只手放在他的肩膀上,像是某种同情的骑士身份或祝福。
这是人性的奇妙时刻。
在众多的电影中,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时刻。
By:Nigel Andrews
挺黑色冷幽默,可惜结尾一般虎头蛇尾,电影节奏和结构都不错,层层递进,探讨皇帝的新衣,自我价值的实现,生命被爱被看见的需要,背叛和回归,自我欺骗型人格障碍?
只問一句:有沒有想過,為什麼不管這部法國版還是年初的法美合拍版,都不約而同採取了替醜聲皇后「翻案」,把其出糗導向場外觀眾很偽善的結論?難道銀幕外的我們看著這些偽善者出糗就不算另一種偽善了嗎?電影果然是最安全的一種觀看方式無誤阿...
在现实里做梦,或者梦里惊醒。
有点琐碎,剧本似乎可以更深刻?喜欢结尾
隐瞒是爱,也是伤害。如果将其贯彻到底即是爱情,如果揭示出来,即是美。花开花落、绽放一时。眼珠、天使翅膀,烧掉才美,不是吗
沒看完,不想看了
除了女主,其他人都是随便写的吗
连着看了两部关于Florence的电影,还是法国佬会拍。这部拍得悲怆又令人心痛,一个伟大的走音女歌唱家的一生。美国那部看完只觉得蠢。
不喜欢的风格和故事吧
略无聊,有点看不进去。克丽丝塔·特瑞特漂亮!
人贵有自知之明。有时候心诚则灵这句话也不成立。
看似幽默的人间悲剧
麻麻地,期待梅姨那版
皇帝新衣,玛格丽特太纯真,越往后看越笑不出。整体结构有点散乱,结局略突兀。
在六公主上看的。看完再评分。困了,不想看完了。我可能现在不太喜欢这种类型的片子了。
明明观众已经忍俊不禁、而角色本身却懵然不知——这种荒诞的冷幽默感能让人联想到卓别林的默片时代。某种意义上算是反转了“皇帝的新衣”的故事,可是我的听觉啊,像受到一万点暴击伤害!!!!!!
跟梅姨的版本大不一样,配角们都有角色大变,结尾更是悲剧向。
从中段开始分水走下坡。
音乐的文学章节,电影旨在呈现吹起巨大泡泡后破掉的那一瞬间。
一直活在欺骗中未尝不是一种快乐,只要幻想没有被无情打破,其实还是可以安稳度日,最怕的就是被欺骗还要被消遣,而这种消遣还是刻意为之的,就真的足够恶心,足够心寒。玛格丽特出身世家,这不是她的错;玛格丽特爱上歌唱,也不是她的错;玛格丽特爱上公益活动,爱上扶贫济困,更不是她的错。凭什么有的人就是喜欢一边受惠一边诋毁,良心不痛吗?我喜欢玛格丽特,因为她看着很善良,她被保护,也被伤害,但最终,她依然是爱唱歌的玛格丽特。即便上天故意开了个笑话,叫她永远成为不了一位歌唱家,但她就是另类天使啊,没有什么可以阻挡她的热情洋溢,也没有什么可以让她放弃追梦的赤子心,她活得很真,不是吗?如果一开始就没有谎言,不见得她就可以换另一种方式去过活。爱,是很难随意改变的,不论是爱人还是爱物。爱,都是不偏不倚,刚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