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觉得被感动了,求婚那段对白应该会成为经典吧,服装,音乐,场景,演员都很到位,看了好几遍,喜欢简那份淡雅从容的气质,不过好的东西只适合懂的人欣赏,像某些庸俗只知道批评的人还是回去听爱情买卖吧。
刚开始看着倒叙的形式还挺新鲜,肃杀凋零的气氛也不错。
只不过越往后看越不舒服,人物的性格也不明显。
这版里把小时候在舅母家的压抑和痛苦几乎抹光了,那间房子,那间小时候被关过的房子给了简多大的恐惧和无边的恶梦啊,一直到后来发烧生病等全都没有描写,还有和女仆的相处,童年的简是恶毒的,心里是怨恨的。
可惜在电影里都像是闪回。
再接下去少女时代在慈善女子学校里的数年时光也是性格继续塑成的重要时刻,从恨到渐渐平和,也不是一朝一夕的。
海伦,还有那个可爱的老师,都在她人生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而电影里仿佛把这个学校描述成了炼狱,一道鞭子就概述了这个学校。
这实在是片面,这个学校前期的确非常严格,比如她们吃得很少,经常饿肚子,冬天很冷,老师很严,崇尚极检,但不至于到变态的虐待。
而简也的确成长得很快获得了大多数老师的喜爱,学校的条件也在曝光后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无可否认的是简在学校里学会了很多,画画,教学,文学,法语,她成了淑女。
罗切斯特和简的火花实在是莫名,原本应该是经过了无数的互相猜测,在家里举办的无数会舞会,言语的攻击,他们才彼此更加吸引。
对Adele的身份也没有交待。
遗憾的是传教士其实是其表哥的事实电影里也未表述,跟两个表姐的友情也几乎没有。
要知道表哥想带他去印度那段可是纠结了无数了轮回啊,在电影里简仿佛很决绝,追随着飘忽的声音就这么走了。。。
还有“巫师”算命,多么精彩的片断,全然没有。
简在逃离罗切斯特后受的苦,没饭吃没地睡差点要死过去的痛苦也没了。
总之,这个简简直是无血无肉无友情还面瘫。
每个人应该都有自己最喜欢的几部电影,最喜欢的几首歌,最喜欢的几本书。
有多少人是因为这句“If God had gifted me with some beauty and much wealth, I should have made it as hard for you to leave me, as it is now for me to leave you. I am not talking to you now through the medium of custom, conventionalities, nor even of mortal flesh: it is my spirit that addresses your spirit; just as if both had passed through the grave, and we stood at God's feet, equal — as we are”而开始爱上这个倔强的姑娘虽然是个土气的皆大欢喜结局,但是女屌丝的逆袭这种励志片我还是很愿意看的,谁都不愿意孤老终身,我不愿意看一个积极向上的姑娘没有拥有美满的爱情,我愿意相信好人有好福。
对哦,我是在点评电影,而不是书,不得不说,真是糟透了。。。
对于书我最喜欢的就是开头的倒叙,可是电影不仅剪掉了很多关键的部分,描述的手法也是奇怪的穿插,让我这种原著党无法接受。
选角也是奇奇怪怪,一个89年的女主似乎毫无演戏天赋,万年扑克脸,功力还不如小女孩生动些。
发现现在很多剧情片,都把重点放在了场景,拍摄手法和主角的服饰上了,像《戴珍珠耳环的少女》、《安娜》都是这样的,重心错误吧,亦或是名著翻拍总是坑。
我不骗人,要是我爱说谎我就会说我爱你,可是我讨厌你,你是世界上我最不喜欢的人。
--Jane Eyre
2013:先是看了原著 再看的电影 法鲨演起英国绅士还是有一套的哈哈,Mia演绎的简也有很多还原原著的细节加上自己的重塑,从漂亮的服装到精致的装潢布置,再到镜头的设计(尤其是大特写,十分衬托人物心情与环境),总体感觉很有味道。
只是前半部分的色调有些阴暗诡异,简的童年简直像是惊悚片。
导演采用倒叙回忆的手法,细节处理的也非常有韵味,值得一看!
简·爱生存在一个父母双亡,寄人篱下的环境,从小就承受着与同龄人不一样的待遇,姨妈的嫌弃,表姐的蔑视,表哥的侮辱和毒打……这是对一个孩子的尊严的无情践踏,但也许正是因为这一切,换回了简爱。
无限的信心和坚强不屈的精神,一种可战胜的内在人格力量。
正如电影里的所说的那样:我的灵魂与你平等。
在爱情的世界里,简爱始终是一个有灵魂的爱慕者,她懂得分寸,爱的明白。
简是一个在舅父家寄养的女孩子,在舅父里德先生去世后,她就一直过着受歧视和虐待的生活。
第一次读《简爱》是在13岁,那个夏天,上海译文出版,妈妈的书。
萧瑟的古堡,独特的简爱,英国的气息都扑面而来。
认真做了笔记,尤其喜欢海伦临死前的那段祈祷和那位表弟关于姜糖的故事。
海伦的信仰也变成了我少年的启蒙。
看过1943年的版本,主角的脸竟然和我小时候的想象一摸一样。
黑白,有力,坚强。
不像这个版本,女主角太美了。
记得书的译者前序说的话,19世纪的作品,只有夏洛蒂·勃朗特愿意脱离上层社会的千篇一律来描写一个相貌平凡,出身贫寒的女子故事。
我理解13岁的那个我从作品中反应出来的共鸣,向往自由,平等的爱情,对待生活坚强的勇气。
十多年过去了,我坚信自己曾经的信仰所引导我走过的路。
也相信信仰可以带领我继续走以后的路。
她太重要了。
阿门。
我不是简爱原著的粉,虽然也说的上是喜欢,但原著很多时候涉及到简的信仰的独白我都觉得有点过于造作,结尾处罗切斯特的视力又恢复了他们结婚已经十年了有了一个儿子这样的剧情在我看来有一个信徒对道德的YY的嫌疑。
而且到后来,勃朗特姐姐处于因果报应的道德观把好好的一个罗切斯特给活生生的写残了,简还莫名其妙的从失散多年的亲戚那里继承了财产还和牧师成了失散多年的表兄妹,阿黛尔被送去了一个不用受苦的寄宿学校(真的有不折磨小孩的寄宿学校么那个时候,简明明自己就是被折磨大的还把阿黛尔送去寄宿学校怎么想都有点不合情理啊)。
我自己觉得,还不如把结尾剪掉好了。
就让简遇见了牧师以后在她继承财产之前就狂奔回桑菲尔德,然后故事就此结束,你不是知道最后他们是happy ever after, 还是罗切斯特已经伤心的再次独自远走他乡,还是宅子被一把火烧了。
这样再好不过,罗切斯特后来被写成那样无非是因为作者考虑到他的财产和重婚的缘故。
故事到简意识到自己的感情然后决定离开牧师赶回桑菲尔德的那一刻开始就已经证明了她回去是为了她的爱人,与财产和婚姻无关,就不用再多说了。
我码了这么多字就是想说,我唯一不喜欢的就是简爱的结尾部分。
她的童年的那部分对她的性格和她后来的人生做了很重要铺垫,整本书大部分我是喜欢的。
我甚至不觉得她被塑造的过于固执,反而觉得她是个鲜活的人。
对于我这样奇怪的挑剔原著的人来说,这是我能想象的最好的电影版了,Mia其实很像简,反而是法叔不那么像罗切斯特,电影的倒叙甚至看起来感觉要比书里的顺叙好。
所以原著只看过一遍但这个版本的电影却看了两遍。
“我关心我自己,愈是孤单,愈是没有朋友,愈是无助,那我就愈是自尊。
我会遵守上帝创造、由人批准的法规,我会坚持我清醒时,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发疯时服从的准则。
法规和准则不光是为了没有诱惑的时刻,而是针对现在这样,肉体和灵魂起来抗拒它的严厉和苛刻的时候。
它们再严厉也是不可破坏的。
要是出于我个人的方便而加以违背,那它们还有什么价值?
”
《简•爱》是那种看起来很容易改编的书,因此被改编了很多遍。
这个故事因其“简单”,常常使得编剧或者导演在看重它的同时又在轻视着它。
这本书骨子里的古灵精怪如同它那同样相貌平常的女主角一样,其实并不那么容易驯服。
导演Fukunaga执导这部电影,很容易让人联想起同样由外籍导演李安所执导的简•奥斯汀的名著《理智与情感》,后者得到了一致的好评与认同。
我想不仅是因为李安的执导风格应和了奥斯汀小说的那种含蓄美,更因为李安深入地理解并抓住了原著的核心和精髓。
而《简•爱》看起来人物关系和故事场景比奥斯汀的小说还要简单,但它改编起来其实更具难度。
《简•爱》更强调人物的内心情感变化,心灵与头脑的交流和碰撞,原著的独具个性与文字上的辛辣事实上用镜头语言很难表达,无论对导演还是对演员来说都具有相当的难度。
《简•爱》更加不同的是,它是一个地域性很强的作品,勃朗特姐妹和她们的作品在英国作家及其著作群里也是一种很个别的现象。
那一对对生活在英格兰北部荒原之上的儿女,如果不用心理解,很难走入他们的内心世界,更难以准确地表达他们。
片方找来了Fukunaga,显然想以他的年轻和多元文化背景给这部小说的再一次改编带来不一样的新鲜感。
这部被改编了N遍的小说确实很难让人提防,一不小心就容易走入前人的窠臼。
应该说这种新鲜感的目的算是达到了:对原著三段式叙述结构的突破性改动,强调哥特和惊悚元素,Fukunaga在镜头上几乎花满了心思。
但是片方屡屡强调并非常得意的哥特和惊悚对原著来说其实只是非主要元素,在这次改编中却被提升到了最最重要的位置。
确实,就影视来讲,强调哥特和惊悚有助于提升它的观赏性和加快影片的节奏,使观众不至于对这样一个老故事感到沉闷。
但是究其所以,哥特和惊悚只是小说的色彩或部分色彩,而不是小说的主题。
读者不是对哥特和惊悚选择性失明,过于专注于爱情(制片人语),而是原著有更重要更深刻的东西在吸引着读者。
没有人买东西只图包装好看,同样也没有人专为了哥特和惊悚才去读《简•爱》。
买椟还珠,读者又不是傻子。
因为对这些元素的过于强调,使导演将功夫都放在了镜头、哥特和惊悚这类形式上面,刻意地避免着与前人的雷同。
导演的心思大部分放在了故事之外,对故事本身的着力不够,反而使这部电影并没有按预期地走向原著的核心和精华。
而一部以文学作品改编的电影光有这些形式上的东西并不足够。
导演在片段上的表现有亮点,但在大剧情上缺乏整合能力,剧情在跳转之间显得非常突然和生硬,这一点在他的第一部电影《无名》中也有所体现。
也许剧本存在一定的原因,因为编剧说在改编的时候有意把故事做片段式呈现。
而在人物的处理上,由于没有抓住两位主人公情感的关键点——究竟为什么彼此吸引——使演员在人物的表现上前后缺乏变化,也使二人的互相产生好感缺乏说服力。
特别是罗切斯特这个人物的力度不够,过于强调简的坚硬和在道德上的凌驾感,使罗切斯特出场没有几分钟就在二人语言交锋的戏码中败下阵来,一场缺乏对手迎战的戏演下来自然让人难以感到波澜起伏而平淡如水了。
《简•爱》有隐忍,更有情感上的大开大阖,心灵的相互吸引、冲突碰撞,也因此百多年来它以浓厚的辛辣韵味为读者念念不忘。
简爱与罗切斯特象是磁铁的两极,天生的互相吸引,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两位演员的对手戏没有表达出这种感觉。
新版《简•爱》最大的改动就是改变了原著的叙事结构。
这个大胆的突破性尝试有值得肯定之处,这种改动激活了原著中荒原庄的一部分,使故事情节更加紧凑。
但是,虽然这个改动有让人眼前一亮的感觉,还是遮掩不了导演在故事整体表达上的缺乏水准。
导演在对故事的表现上所做的插图式的跳跃解读和卡片式的摘录,缺乏整体的连贯性。
最重要的是,在重大情节上做了不当删减和在主要人物处理上表现出的不确定。
从整部影片来看,比较让人难以理解的是桑府聚会这个原著中被作者浓墨重彩进行详细刻画、上流社会的冷酷势利虚伪被作者予以无情披露,最重要的是布兰奇的出现所产生的三人互动——这样对男女主角的情感发展来说是大推动大转折的一大关键情节在影片中被表现得不重要了。
这种处理方式令影片在不少地方显得支离。
导演在处理罗切斯特这个人物上显得拿不定主意,也许在这一点上他受到了《藻海无边》这类周边书籍的影响。
他拿不准是该否定这个人物还是该同情这个人物,因此导致这个人物的形象在影片中显得犹豫和不够明确,该坚硬的时候却表现得软弱。
比如罗切斯特在圣坛前心不在焉的抖腿,这使得简为什么爱上这样一个男人——不但已婚还对自己进行欺瞒,更重要的是还不够坚定——显得缺乏说服力。
而在不该坚硬的时候却又显得暴力,对梅森不由分说地使出锁喉功,甚至在简要离开他的时候动了掐死她的企图。
这种看起来彰显所谓男性气概的暴力情节设计,其实恰恰表现了人物的虚弱和软弱,与原著中被作者描绘不尽的罗切斯特在圣坛前双眼冒火欲与上帝单挑,而在面对软弱的梅森时又无法下手欺凌弱者的男子汉形象相去甚远。
导演和演员对人物的理解显然过于停留在表面。
影片通过倒叙方式建立了简为什么出走这个引领全片的悬念,但对于书中最大的悬念——“疯女人”,导演又做了弱化,格雷丝和伯莎直到真相大白的时刻才突然出现,简对一系列事故毫无惊奇,没有追问,这种缺乏辅垫的处理看起来象是在舍车保卒。
而片方一直宣传的所谓哥特和惊悚,导演在表现起来也显得缺乏手段上的变化,并且选取的都是一些细枝末节来进行表现,如简与罗切斯特二人的第一次相遇,就以罗切斯特连人带马的突然空降以及飞鸟的突然乍起作为惊悚的噱头。
简的惊悚回头,罗的如新红中人物般的无声空降和飘移,以及突然发出的音效设计,这些平常惊悚片和恐怖片惯用的手法和路数看起来并无新意,显得为做而做,为惊悚而惊悚,缺乏实际的意义,对表现人物性格来讲也并无帮助。
这种所谓对哥特和惊悚的过度强调,忽视掉了原著本身更多的更有价值、更值得表现的内容,是一种舍本逐末。
毕竟哥特和惊悚对这部书来说只是配菜和辅料,这种做法实际上是拿配菜当了主料。
在细节方面应该说影片有可取之处。
比如在结婚当天早上,简与费尔法克斯太太站在拱门前依依话别,这时罗切斯特突然从二人中间穿过,一把扯走了简,一下冲破了之前的温情气氛以及画面上的和谐与平衡,这种与婚礼喜悦气氛不调和的场面对后面的情节发展有所暗示。
还有当真相被揭露,罗与伯莎撕扯之时,伯莎将一口黑黑的东西吐到简纯白的婚纱上,“被玷污的婚纱”这种双重象征做得也很巧妙。
在被删掉的简逃跑的一段时,以门那边的罗切斯特与镜中、庭院和荒原中海伦的出现作为简心头情感与理性的天平两端,互相拉扯,表现简心头的挣扎做得很有创造性。
但是这段情节从总体上来说删除有理,从镜头表现来看,简事实上变成了伯莎第二。
罗的声声恳求和急促的敲门声以及整夜堵在简的门口已形成了罗对简幽禁的暗示,这不但和原著不符,对人物对整个影片来讲也是一种“跑偏”。
毕竟这拍的是《简·爱》,而不是《藻海无边》,在一部片子里勉强捏合两种主题截然不同的内容,不只导演承担不起这种重大的改编,对故事本身也是一种伤害。
而且片中有限的亮点远不如槽点来得多,很多细节在处理上显得经不起推敲和缺乏常识。
比如说以罗在大家早饭期间跑到外面朝天鸣枪来表现他性格上的阴晴无定未免显得太过僵硬而不合情理。
男主人公的无声空降,被删镜头中简如女野战队员般的顺窗而下逃跑,重重跳下竟然没有惊动宅子里的任何一名仆人。
紧挨简的卧室的走廊墙壁上赫然挂着的裸体女人像,虽然可能暗示着简的情欲萌动,但堂而皇之地挂在一个贵族府邸的走廊上,挂在生活如清教徒一般的女孩子卧室门外,显然也不怎么适宜。
罗切斯特随手从书房中没上锁的钱匣子里掏出一迭钞票,不知道这个钱匣子是有神奇的隐身功能能够让心里有邪念的人视而不见,还是桑府的仆佣们个个道德高尚视钱财如粪土,亦或者罗切斯特有钱到了即使被人拿了几张银票也不在乎的地步,显然这个钱匣子比银行和可以揣在身上的钱包更令他感到安心。
当然,以罗切斯特那身紧绷到把演员身材勾勒得纤毫毕现的行头来看,当然也放不下一只钱包。
到了罗切斯特和布兰奇一起吹羽毛这种国内言情片都懒得用到的桥段,和费尔法克斯太太衣着整齐地游荡在桑府的废墟上,象是在搜寻破烂这种情节就ridiculous得不能不令人哑然失笑了。
被删掉的片段还是有很值得圈点的地方,象疯女人撕面纱的情节:镜头从圣母怀抱圣子像拉下来,沿走廊推向简的卧室,中间一扇老旧的衣柜门突然打开,里面是一袭雪白的旧衣(疑似伯莎的婚纱),然后简从梦中惊醒,看到伯莎正披着头纱站在她的床前,缓缓伸出手来一把将头纱撕成两半,发出一声如行将溺死之人猛然浮出水面的重重喘息。
这段表现得意味深长,带出了很多内容,可惜这种表现没有带到整体。
说来电影毕竟是包括摄影在内的一项综合性艺术,尤其对一部名著改编电影来说它的首要和根本的任务还是怎样再现原著的神髓,形式反而不那么重要。
电影也不是一个个卡片摘要的集合,当段落无法整合为一部情节上流畅连贯的电影,一部电影在它最重要的叙事职能都没有履行好的时候,它实在难以被称为是一部优秀的影片。
电影本身就是一种比文字更直观更凝炼的艺术,拍得好不好恐怕有时候并不在于时间的长短,而在于如何跨越从文字到镜头的那道坎。
这部片子的导演显然无论在对原著的理解上还是在执导这类影片的经验上都有所欠缺,而不是欠缺时间。
被删片段有遗憾,但并不是缺憾,纵使填进了全片也于大局无补。
一位英国作家在他的小说中说过:无论是《简•爱》这部书还是夏洛蒂•勃朗特作为一个女人,对伦敦来说都是外乡人。
这部片中的简与罗对每一个心里生长着荒原的人来说也是外乡人,他们没有融入荒原,没有走入这本书的核心。
他们看起来象,实际却离得很远。
整部片子看起来象是一杯隔了夜的啤酒,不但跑了汽,还走了味儿。
无论对原著还是对电影来说,不是站在荒原上拍摄就能拍出真正的荒原之髓来,也不是穿上了古装就能拍出真正的年代感来,不是咬着牙就能表现出坚忍,不是皱着眉头就能表现出苦情,不是昂着头梗着脖子就能表现出内心的坚强,不是镜头一阴暗就真的哥特了,不是吓两次人就真的惊悚了,当然更不是顺叙改倒叙就成了悬念了。
勃朗特姐妹的荒原文化有的是看似粗砺,实则意蕴无尽的微妙之美。
荒原文化之美是一种独特的意识之美,是非常非常难于表现的,这才是为什么《简•爱》拍了这么多版本却没有一个版本得到众口一词称赞的原因。
对导演来说,他或许能拍出来荒原的遒劲风貌,却实在拍不出来荒原主人公内心的遒劲、不安与不羁,而这才是荒原之魂。
相信对每个真正热爱勃氏姐妹作品的人来说,他们身上都有一颗属于荒原的灵魂,这颗随荒原的疾风而悸动的魂魄显然不是这样的电影能够安抚得了的。
(个人意见,请勿转载)
一般般吧,或者说还不如一般般。
这个电影里把原著里的精髓删了一大半,这倒可原谅,毕竟两小时的电影无法完全讲述一本厚厚的书。
可恨的是两个主人公的性格完全变样了!
罗切斯特怎么可以那么柔和!
简爱怎么可以那么寡淡!
书里的简爱应该是一个富有激情的女子,我指的是内在激情,但是米娅除了在那棵大树下哽咽着训罗切斯特的时候,其它根本觉得这个女子其实是个是冷血动物……这部电影是FOCUS电影公司的四大古装片的其中一个,另三个都是《安娜卡列尼娜》《傲慢与偏见》《赎罪》,个人感觉他们出的这几个片都有一个共同点:剧情发展薄弱,主题表现偏差,但是音乐,服装,摄影手法等等都非常的不错。
四个片都纷纷获得了奥斯卡最佳服装设计,奥斯卡最佳配乐等等提名。
七分,与明星大侦探《x学校杀人事件》那个案子异曲同工,父母(或者说监护人)欲望期待扭曲了感情的本真,四个青年各有各的苦楚,演员都不错,就是不知道剧情往爽还是往深里走了。
蛮有看头的 元的演技比我上次看她好多了
地下赌场看场子的不带枪吗几个小屁孩冲进去胡闹?题材略微有点扯看不下去
希望是爽剧,因为对元真儿有好感。这姐真的缺爆剧,唉。
第一集就让我看生气了dex还是别演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