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遍看Stay,距离首次看已经两年有余。
最初是被电影的中文译名(生死停留)和简介所吸引:在生与死之间,尚且存在一种半生半死的中间状态。
因为听过很多关于垂死体验的灵异传说,就以为这又是一部表现死亡幻觉的电影,以为故事真的是发生在某个无逻辑存在的异度空间。
交错重叠的幻象、光影诡异的空间、走不到底的旋梯、死而复活的亲人、多次出现的场景和荒唐的对话,都把这个迷团雪球似的越滚越大。
作为观众,我仍然不由自主地跟着故事的节奏寻找那原本也许就不存在于故事本身的逻辑和线索,直到最后真相大白。
我的理解是亨利在车祸发生后,强烈的内疚(又是一个guilt complex)和求生欲使他的脑电波影响了灾难现场的其他人,通过共同的体验和感染形成一种类似冥想世界的精神共生体。
在这个世界里,任何事发生都不足为奇。
现实和冥想世界联系的入口就是亨利,且两个世界人物出现的时间顺序完全并行:冥想世界时时出现的救护车鸣笛声和风声是亨利垂死时在事发的高架桥上听到的声音;总是以仰视角度拍摄萨姆是因为现实中躺在地上的亨利是以仰视角度观看他;路过的母子、精神病人的胡言乱语、留声机里萨姆的声音也都是对现实的重现。
第二遍再看,也许是积累了比较多观看心理悬疑和精神分析类影片的经验,才发现这种解释尚不够深刻。
车祸中亨利的父母和女友当即死亡,亨利亲眼目睹这一切,产生了内疚的心理,希望自己能得到原谅。
于是整个故事——亨利的梦境以forgive为核心展开。
莱拉错把萨姆的名字叫成亨利,萨姆在悬梯底看到车祸时亨利女友甩落的戒指,莱拉看到写满亨利名字和forgive字样的画布,凝望着亨利的父亲走向天堂之门。
这些都暗示着梦境中的精神病医生萨姆和其女友莱拉实际上都是亨利本人,人物角色的转换符合梦的运作机理。
而梦境中出现的其他人皆是车祸现场的旁观者。
亨利向萨姆求救的目的即是通过一种隐蔽的方式寻求内疚感的解脱,在萨姆(也就是亨利自己)的帮助下却得到了死而复活的父母的原谅。
除此之外,梦境还满足了亨利的几个愿望:希望女友不认识自己而改变在车祸中丧生的命运,希望自己的生命可以在萨姆和莱拉身上得到延续,希望通过在21岁生日前自杀而挽救其他人的生命。
值得一提的是,Beth Levy,第一个到达事故现场并再三强调没有移动亨利的女人,在梦境中被分解成两个人:Levy——抛弃亨利的医生,以及Beth——萨姆的病人,患有精神崩溃。
写到这里不得不提精神分析类影片经典之作的穆赫兰道,同样是描述梦境,一个是因死而梦,一个是因梦而死。
同样是探讨生命、死亡、意志和希望,相比之下Stay倒还显得简单易懂很多了。
前几天还看了一部机械师,虚实交错,悬念迭出,这类题材的电影是我的最爱,想必能拍到没有硬伤需要编剧、导演和剪辑师非同寻常的功夫。
只是影片结尾处似乎留下了疑问,既然萨姆和莱拉是亨利的自我投射,现实中的他们为什么会记得梦境里的事呢,这样看来似乎冥想世界的解释又有其合理性了。
或者如同亨利所说,整个世界都在一个梦境里。
当我们以亨利的视角鸟瞰整个高架桥时,谁又能说现实并不是十导演呈现给我们的一场梦而已。
博尔赫斯在《环形废墟》里提出宇宙由梦创造的模型。
宇宙是魔法师的一个梦,或者他是宇宙的一个梦。
梦和梦又嵌套在一起,如同两面相对的镜子创造出无穷多个世界来。
而在电影中,导演把观众带进一个无限而混沌的迷宫,而观众却帮助导演最终完成了这个开放性的梦境。
生死停留不是亨利一个人的停留,而是他在山姆精神中的停留;这场梦也不是亨利一个人的梦,而是他作为一个入侵的创伤性元素在山姆精神世界中引发的梦,就像弗洛伊德举的烧着孩子的梦那样。
由于亨利在临终前心灵一直饱受罪恶感的折磨,亲历了惨剧整个过程的路人山姆在梦中就不得不通过弗洛伊德所说的“日间材料”来构建起一整条“救赎之路”;用拉康的说法,就是通过整个能指系统的运转调动来使这一创伤性的、突然闯入的、无处落脚的能指“辩证化”,也就是通过与其他能指产生关联而被安置在某个位置上,以此来缓解和消减它对于整个结构的破坏性:无论是梦中的人物关系抑或情节设计,无论是他心理医生的身份还是亨利的身世经历,其实都是为了实现这一救助而被整个精神机制设置好的环节。
不难看出,如果山姆在现实中真是一位心理医生的话,那么他的所作所为实在是太蹩脚太外行了,但由此所表现出的这种急于救人的迫切心态却是真切的,因为在他的精神世界中有一个充满罪恶感的“灵魂”(精神分析的说法是创伤性的、“实在的”表象或能指)急需得到拯救(就像在守灵时睡着的父亲梦中有他孩子饱受苦难的幼小”灵魂“在呼救那样)。
正因为如此,山姆才会不辞艰辛、想方设法地帮助亨利,因为亨利的如今已成了他的精神结构中最不安的一部分(这点想想《惊魂记》中深深侵蚀了诺曼•贝茨人格的恐怖母亲的表象就不难理解)。
然而,影片的最后向我们揭示了同样已被《妖夜荒踪》所揭示的另外一个同时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更关键的一个维度:人们最初是为了逃避现实而躲入梦中,最终却会为了逃离梦境而重新醒来以躲回现实中,也就是说梦中同样存在某种超出了我们的精神装置或能指机制掌控的实在元素或维度(在此就是亨利这个“他者”),它的存在使得梦不可能单纯是治疗性的而是同样存在着创伤性的一面:在千方百计的努力之后,作为心理医生的山姆终究未能阻止亨利在布鲁克林大桥饮弹自尽,而这里也正是车祸发生的现场。
因此不难设想山姆立马会从噩梦中醒来,尽管他最初的(无意识)愿望在是梦中并通过梦来实现某种补救,但如今梦境本身却变得同样甚至更加难以接受。
这恰恰又印证了烧着孩子的梦,父亲终究无法在梦中给可怜的孩子任何令人满意的交待,他所欠下的这笔“债务”既然是深重的,最后自然也只能以从梦中惊醒而告终。
至于Stay,我想也不必非要做一番温情的理解,就像莉拉那充满爱之请求的“Stay with us!
”那样。
毋宁说,在我们的内心深处,都有像她胳膊上那样无法抹除的伤痕,它是死神留下的印记,无须任何请求,便已然而且也许一直都会Stay with us。
“生死停留”这个译名很好,但如果将它海德格尔式地重写为“生-死-停-留”就会更好,因为这里的关键不在于亨利临终前“生死停留”的那一刻,而是说“死”其实一直停留在“生”里,因为死本身就是生最本真的部分。
而正如本片所展示的,在某种意义上,就算“生”停止了,”死“也依然会坚定地留在某处而成为“不死的”……
片子还行吧,虽然看到中间的时候怀疑sam才是精神病患者,亨利只是他对自己以往生活产生的幻觉,不过最后还算是看出了大家都看出的东西,一切不过是亨利脑海中的影像罢了,还在网上看到一个幻觉与现实之间的关系,觉得写得非常到位,很多人说影片中有很多三胞胎,可惜,我看的一遍一个也没注意到,还是太不注意细节了啊。
不过,说到底,终究觉得虽说幻觉一说几乎可以解释整片电影,但是最后sam提议去喝一杯的时候,脑中的影像怎么解释?
看了很多人的影评依然不能解释。
觉得有些人说的对,不单单sam和亨利代表着亨利自己,梦境中的莱拉应该也是代表着亨利自己。
斜角镜头: 是一种剧烈移动镜头的电影拍摄手法,这种镜头手法通常用来表示迷失、迷惑的氛围,令画面失去平衡感。
虽然名为“荷兰式”,这种手法和荷兰并无关系,而是德国表现主义电影作品的常用手法,因英文Dutch和德文Deutsch拼写相近而易混淆。
具体的做法是在水平方向上倾斜镜头,令其与正常视角的水平线成一角度。
旋转镜头: 表现空间或时间的扭曲:在科幻或奇幻电影中,旋转镜头可以用来表现空间的扭曲或时间的非线性,例如进入一个不同的次元、梦境场景等。
镜头旋转时,观众会感受到视觉上的不稳定感,仿佛打破了正常的平衡。
这种手法常用于表现角色的心理动荡、混乱或危机感。
当第一次出现henry的女朋友镜头时,随后的斜角镜头也第一次出现
这是第一次产生斜镜头(往左斜)最后结束在henry把烟头灭在自己的手臂上,似乎是因为自己的失误而愧疚和痛苦,这个斜角镜头也是一个两种思想的倾斜的开始。
数药那次出现了第二次斜角镜头(往左斜)
谈论起henry自杀时出现了第三次斜角镜头(往右斜)
停药的问题中出现了第四次斜角镜头(往右斜)(出现现实的背景声)第二次谈到henry女朋友时,出现了第一次的角色位置互换
接下来的镜头中不断出现两者位置的互换,并且一直在交谈henry的女朋友,可能因为女朋友想到了一些美好的事情开心,但是又因为女朋友的死亡而愧疚,又产生了一次生死之间的纠结。
第二次henry女朋友出现
紧接着henry的爸爸出现
第五次斜角镜头(左斜)
讨论henry最喜欢的艺术家时,出现第六次斜角镜头(左斜)
似乎自己的意识告诉他,他还想或者看这个美好的世界见到母亲时,似乎时sam代替了henry见了母亲,潜意识也在告诉他,你不是故意的。
似乎对生死又继续产生了动弹,导致斜角镜头再次出现。
见到自己的母亲后,出现了斜角镜头的对话
旋转楼梯也代表着生死的缠绕当看着henry知道自己的父亲死了之后,又产生了一次生与死的纠结。
henry在回忆自己的过去时,又开始深陷自己的愧疚当中,意识开始模糊。
斜角镜头似乎意识模糊(左斜)
倾斜的角度越来越大
在遇见母亲之后,在旋转楼梯行走,并且同时有互换位置情况
潜意识中与女友交流,在旋转楼梯行走
sam的女友发现自己的画的署名全是henry,在旋转楼梯奔跑
最后意识模糊到景色有虚幻作用
电话是现实与梦境之间交流的工具
有人說内容空洞、與Lynch水平相去甚遠,其實初初我也覺得這部有點Lynch風。
但觀影結束先發覺又何以相提並論。
Lynch慣用夢境主綫,通過夢境碎片及少量現實拼湊真相,理論基礎借鑑弗洛伊德。
而Stay並非以夢呈現,出發點不同,講述的是瀕死體驗,涉及心理學、心靈學、亦有醫學案例背書。
或許大家認爲其內容空洞只因故事到最後無法串聯成結果/自圓其說(?),那些只是虛無且不合邏輯的幻象(於是立馬喪失了推理的興奮和預判結局的快感)。
其實若能接受瀕死體驗的設定,一切都更容易說通:全球案例中大部分都有過類似片中經歷,如中國就有個女生重病失去意識後眼前過片年幼時看過的動畫;腦內人生經歷倒帶;亦有抽離身體站在床邊目睹母親哭著搖晃沒醒的另一個自己…etc.這些實例中呈現的也確是無邏輯的幻象。
將聽到和看到的事物通過腦内無意識聯想形成幻覺是人類在彌留之際本就可能出現的狀況。
有幸讀過這方面的書籍,於是沒錯過/誤解一部好電影(也超喜歡它的色彩和配樂)。
Henry母亲的空荡荡的白色公寓房间Sam办公室里斑斑点点的壁纸医院里蓝绿色的玻璃门Sam和Lila都曾向下奔跑过那些螺旋式旋转下降的阶梯Lila跑到楼梯的尽头却打不开门......简直是我的噩梦重现了由于我自身的原因 这部电影真的吓到我那种恐惧超过血腥鬼神灾难之类的太超现实了有没有人有同样的感觉?
发表时间:2006年7月16日 15时23分Stay (2006)先引用一段别人的故事简介:萨姆作为一名心理学家,曾为不少心理疾病患者解开心结,将他们重新带入正常人的生活当中。
然而,他这次却真的遇到了棘手的病人亨利·拉萨姆。
亨利是附近艾维联盟大学的学生,本是成绩不错的他却逐渐走向颓废,并且,扬言要在几日内自杀,到另一个世界中去。
萨姆为了挽救亨利,决定采取更加有效的治疗方式,但经过了细微的深入和了解之后,发现亨利已经参加某个骇人的自杀组织。
但奇怪的是,在亨利的脑海里经常会出现很多异样且难以理解和用科学来解释的奇怪现象。
亨利自己也会经常说出一些可怕的预言,并且,在很短的一段时间内,他那可怕的预言一一得到了证实。
这一点,更增加了萨姆要解开一切之谜的勇气和信心。
这当中,萨姆的女朋友也给予了他莫大的帮助和支持。
然而,此时,亨利预言的那些恐怖的事实依然在城市中接连的发生着,并且已经逐渐危及到山姆的所爱,为了,拯救亨利,挽救自己心爱的一切,包括这座城市。
山姆拼尽一切与莫名的力量展开了殊死的斗争……=============================================《生死停留》也是把梦境和现实掺杂起来讲的。
我能说是完全看明白了,只是按照自己的理解发表一下看法影片的真实情况是这样的:真实生活中的亨利在高速公路上带着父母和未婚妻开车行驶,却不幸发生车祸。
结果父母和未婚妻都车祸身亡,亨利受了重伤。
在医护人员对他的悉心呵护让他想到了家人对他的呵护和温馨,同时对自己粗心大意开车致使家人和心爱的人死亡产生自责,在半昏迷状态中进入了梦境(也是一种自认为是赎罪的过程)。
再回到电影一开始——影片一开始就是一场车祸,然后下一个镜头是一个男人站在车祸现场,现场一片狼藉,一辆燃烧着的废车在其身后。
而这个男人就是亨利,下一个镜头亨利变成了医生萨姆。
(亨利驱车发生车祸,幸存之后进入梦境,梦境中的萨姆其实就是亨利。
详细点的我在下文会说道。
这时候就已经进入梦境了。
)在心理诊所,医生萨姆询问病人亨利。
亨利质问以前照顾他的女医生在哪里。
同时萨姆逊问他为什么把车烧了,亨利说自己什么都记不得了。
(亨利在梦境中伪装成了两种身份,一种是萨姆,一种是真实的自己,他不敢自己面对自己,所以自问自答。
“烧车”是他希望这并不是一起车祸,这是对自己造成假人死亡的一种逃避和解脱。
他说“什么都记不得了“也是希望试图忘记这段记忆)萨姆的女友丽拉对萨姆讲了一个笑话,“在一个空旷地方,有个农夫在那一动不动,国王用猎枪对着他,农夫说‘我不是驯鹿,我不是驯鹿。
’国王开枪杀死了农夫,仆人说‘阁下,农夫是说‘我不是驯鹿’'国王说‘我以为他说我是驯鹿呢’’“,然后萨姆说了一句:“我是国王还是那个农夫?
” ,女友说:“你是驯鹿。
”(国王杀死了农夫却认为是自己听错,现实生活中的亨利开车导致父母和女友身亡同样是希望父母和女友不要责难他。
而梦境中萨姆说的那句话意在说明萨姆希望自己死去,自己变成那个农夫而不是国王。
与其自己害死了家人和心爱的人去死倒不如自己一死了之。
女友的那句话是说:“本该死的是你自己”. 所以也就出现了影片中后来亨利想要自杀的想法。
)亨利见到了那个和萨姆下棋的瞎子老医生,说那个人是他死去的父亲。
而萨姆坚持说那个人是医院中的资深老医师。
老医生虽然是瞎子也感觉自己并不认识亨利。
(实际上这是亨利不希望他父亲死,更不希望父亲的死是自己所为,所以梦境中的“父亲”变成了瞎子,他看不到亨利,而且也认为亨利认错了人。
这实际上是亨利不敢面对自己过错的一种逃避。
)最后亨利治好了老盲人医生的眼睛,老盲人重见光明,老盲人内心非常感谢亨利。
(亨利希望自己能让父亲复活,得到父亲的原谅。
)萨姆见到了亨利的母亲和亨利12岁时家里就死的一条大狗。
母亲一直再说:“我去帮你做饭”,随后脑袋留血。
大狗又把萨姆的一只胳膊咬伤。
(这是亨利对母亲的死的逃避,所以同样伪装成了萨姆,母亲一直想给他做饭表示亨利心中的母亲平时一直对自己非常关心,正因如此更加深了自己的自责感。
“母亲的脑袋在不停留血却仍然想给萨姆做饭“这是亨利的幻想——即便是母亲在出了车祸仍不责怪儿子仍想帮助儿子。
而母亲却被自己开车害死,他怨恨自己,所以梦境中出现了那条大狗咬伤亨利的胳膊[亨利用胳膊和手开车,所以大狗咬伤了胳膊]。
)萨姆在水族馆,玻璃反射的影子中看到一对老夫妇,丈夫对妻子说:“他不会做的。
”(萨姆希望周围的人都相信家人的死和自己无关,父母和未婚妻的死不是自己的过错,自己不会做伤害他们的事情)萨姆的办公室和家里都挂着亨利的绘画作品,还有家中的女友。
(这表示萨姆本来就是亨利,他一直活在自己的世界中。
也显示出了他希望中的未来和未婚妻相处的情景。
)在一次谈话中,亨利对萨姆说自己丢了向女友雅典娜求婚的戒指,他在萨姆的办公室看到了同样的一枚戒指。
萨姆说:“我没有拿走你的戒指。
”(亨利丢了戒指,其实就是丢了女友。
他把女友害死,所以带有自责感的亨利在梦境中又用伪装成的萨姆自问自答,认为不是自己害死的女友[同样用戒指代表女友])片中有一个妈妈带着孩子在一个搬家公司附近经过,孩子摔倒,气球飞走。
这个同样发生的事情,萨姆经历了两次一模一样的情景。
(这是亨利希望车祸时间如果能够重来一次,他不会再让家人死亡。
但是亨利知道这不可能了,所以同样的情景再次展现。
)
基于弗洛伊德的梦境原理,梦的素材来自于现实中人或物,但梦将其重新解析、组合,以实现自己在现实中无法完成的渴望与期待。
死亡不再只有恐惧,弥留之际的大脑导演了一场圆梦之旅,在梦境中遗憾一一弥补,而随着主角短暂的重返现实,他的最后一个愿望在现实中实现,影片也完成了梦与现实的交汇。
罪,如果作为一种生的标记,那上帝的仁慈就是给了人类赎罪的机会。
谁不想清白一身,没有遗憾的离开,可是真正的救赎并非惩罚,而是原谅。
痛苦是狭隘的心灵最真诚的自我欺骗。
Stay,一个奇怪的甚至能称之为诡异的电影,甚至到最后都没有明白其中的一些情节。
关于存在和是否存在,关于曾经发生的将要发生的如果曾经不发生将来就不会发生的。
突然发现stay是多么准确的一个词,Cause we can’t find out other words to describe。
存在是因为留恋,不存在是因为伤痛,于是悲伤就从骨子里溢漾出来,从微微皱起的眉间,弥散在周围。
生或死,谁又知道自己是存在于虚无抑或真实之中呢?
有人说,在人死一瞬,你的一生会如飞梭般回响在你脑海之中。
就好像录放机在放到带子的最后一点,便会自动卷带倒退到最初的起点。
所有片段的记忆,混合着死亡那刻的场景,人物,气息,杂乱拼接出你人生的最后一幅油画,一瞬,一生。
《Stay》便是如此。
美丽,抽象,完整的不完整。
我想说的是,《Stay》的好在于它不是一部单纯牛逼的导演电影,也不是一部单纯个性的编剧独立电影,而是一部有心去做到,一剧之本加上导演创作,二者去配合,去互相辅助,成就的一部有前戏有细节,有费洛蒙有高潮的,细腻缜密的电影。
剧本的细节选择,以及在结构上的巧妙如同纤细同时又刚硬的骨架,导演镜头语言的贴切,以及意向的精美塑造,又像贴合精准的肌肤。
骨与肉彼此同消长,由此把那死前一瞬的几分钟,完整的变化为100分钟的真是触感。
首先说剧本。
如果把《Stay》做缩句,其实就是:一个男人在生命最后几分钟里的忏悔。
若把整个故事只是围绕着主人公直系关系人物来展开,成就的电影,可能就是《127小时》。
不会有悬念,也不需要悬念,只需耐心等待,看片子里是怎么样把核心主人公的所有背景一点点兜出来。
而《Stay》却把死前几分钟Henry最后看到听到触碰到的人事物,全部精巧的编排在了展示他一生的整个故事之中。
前来急救的陌生人Tom(伊万)成了自己的另一个分身,另一个陌生人护士里拉成了另个一分身的女友。
一旁的小孩子看着将死的他说的那句“这个男人会死吗?
”也一直重复在之后的故事中。
所有车祸现场的Henry看到的人都变成了之前故事里的合理角色。
而不到片子最后五分钟,你根本不知道这到底是个怎样的故事。
比如我在之前的95分钟里,就一直觉得Henry其实是伊万饰演的Tom的另一重人格,他只是在Fight to himself,而实际所有的故事只是Henry在死之前的几分钟里,将自己一生与这几分钟内眼前的一切,做的组合编排,而一切的一切,都只因Henry心中深深的忏悔。
这样的人物安排如此贴合我们对记忆的认知:是记忆的混沌,是主观意识的能动,而不是什么高深莫测,不贴常人生活的多重人格。
这点真的很赞。
还有便是关于细节的选择。
国王农夫麋鹿的笑话,弗洛伊德的着火男孩,求婚的戒指,署名的油画,脱衣舞俱乐部里投影的头年照片,等等。
诸多缜密的情节不多不少,在片子最后的一刻钟里几乎都能找到合理的映射。
若细心,就会在最后的一刻钟处处快感,不时发出“哦原来是这样!
”的感叹。
再说风格。
导演贴合着这样的一个剧本,做的最出色的三件事:转场。
特效。
意向。
整个片子的场景的转接,多数都是靠相似造型的叠化完成的,不论是脸与脸的叠化,吊灯与路灯的叠化等,实现的效果是让观影十分有快感,就如同脑神经细胞的枝杈,你永远不知道下一秒你的记忆会跑到哪个方向。
而在后半段大场景上的后期渲染,类似电波的处理,城市空镜的阴霾与戏剧化的滂沱大雨,像抽丝剥茧般,成功的把片子从前半部分的实,慢慢转换到最后完完全全的如梦如幻。
而最妙的是融合着故事内容的意向的准确选择:一直叠化的扶手楼梯,旋转的走廊,海洋馆里的海象,走下的士的两个一摸一样的女人。
严重建议《二次曝光》这类片子能在意向与故事主旨的贴合上,向此片学习。
这一类的片子其实好多。
《盗梦空间》《毛骨悚然》《源代码》《记忆碎片》《127小时》《撞车》等等,个人觉得这一部算是有滋有味较为全才的一部。
还有就是个人情感上在最后片尾字幕时的大提升:背景音乐竟然是Damien Rice米叔的《Cold Water》,忒贴合了!
这电影不看影评不可能懂
你们是怎么看懂的?。。我是看影评看懂的
很多情节和场景都有精神分析学的依据
therez too much beauty to quit too much goddamn beauty
简单说,一个植物人把车祸发生后几分钟见到的所有人都植入到自己的梦里,寻找被原谅的机会。#做梦
很炫的摄影,很有雄心的题材,很想出彩的制作,很大片的架势,很一般的电影。
濒死前的那一瞬间……
转场很优秀。
我说主角那么眼熟 原来是伊万啊
最煩故弄玄虛的玩意兒了。
悬疑,科幻,引人入胜
god,心境不对
没明白什么意思
场景设计极佳,几乎可称是故事的另一配角了。光雾笼罩似的布鲁克林大桥一节摄影堪称惊艳。心理映射的关联表现并不强烈。
人的弥留之际真的会想那么多吗?最后的结局非常之坑爹。
不懂不懂
梦境中萨姆的裤脚总是短一截,这个细节太棒了!
拍摄 画面 剪辑是看过电影中最赞的, 配乐也总在刚好的时候响起并且和情节完全呼应 可惜注重细节后节奏比较拖沓.
没逼就不要装逼,浪费大家时间
同样的题材,但远没有《雾气蒙蒙》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