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迈耶的痴梦
La folie Almayer,阿尔迈耶的愚蠢
导演:香特尔·阿克曼
主演:斯坦尼斯拉斯·莫哈,马克·巴贝,Aurora Marion,Zac Andrianasolo,Sakhna Oum,Solida Chan,Sun Yucheng,Bunthang Khim
类型:电影地区:比利时,法国语言:法语年份:2011
简介:《奥迈耶的痴梦》改编自约瑟夫·康拉德1895年发表的处女作小说,影片在马来西亚取景拍摄,被《电影手册》评为2011年法国今年最受期待的新片之一。该片讲述了一位荷兰富商在马来西亚寻找黄金的故事。详细 >
冰冷东南亚,寒雨过境,带走她抽烟的姿态,带走他将醒未醒的痴梦。
好会拍水,好会拍蓝色,好会拍绿色,好会拍夜晚。哪里都是父权制。喜欢对照。
作为电影角色来说,只有妮娜是真实的。其他人都只是痛苦的剪影,奥迈耶尤甚。
一场热带疫/呓病
又是利用女性从父权到夫权的反殖民隐喻,白人不适合写东方主义就像香特尔不适合拍命题作文,好看的镜头失去了灵魂,兜兜转转又回到我饿我冷。最不喜欢的一部。
从质感到技术风格 一直以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拍的 不像是2011年该有的样子 我还是不太喜欢诗一般高深莫测的台词
告别一个丧失了行动力的阿基尔,逃离濒临疯狂和腐坏的白种文明
潮湿的热如同腐蚀剂,销蚀了殖民者的淘金梦,如同在城里寄宿的教会学校始终不可能弥合混血与白人的差异,即使回到出生地,也难逃被金钱奴役的命运,直到叛逃也不过是换了个摆布自身的主人。【Rose is rose is a rose 玫瑰玫瑰玫瑰花】不论是译介错了还是听错台词。不管怎样阿克曼从影像到人物都是诗意的20230305@天山
#香特尔·阿克曼作品回顾# @资料馆。今天两部片子放在一起是因为都与种族话题有关?片名直译:奥迈耶的疯狂
我的女儿我的梦,呓语过后该醒了;看似在潮湿的东南亚为女儿寻找一场黄金梦,但内核依旧是女性平权的主张,男性过于集权终将使梦想破灭家庭毁灭;上艺联香特尔.阿克曼作品回顾展;
把康拉德拍出了杜拉斯的感觉,无尽黑色的河流,最后一镜let the sunshine in,却是冰冷的阳光。
地缘和血缘双重错位,满屏的病气、怨气,和濒死的无力感。最后奥迈耶坐在屋里,身边只剩“非我族类”的男侍从,阳光斑驳地爬到他脸上,照出病态苍白松垮的脸颊和深陷的眼窝,劲道很足的一幕。
5.6不可否认的一件事是,阿克曼极其善于仅仅架起摄影机,就能捕捉非身体的东西,她的电影能够将这种捕捉到的东西做到最大的巨大化。这是来自于她对欧美生活的热爱但是她却忽略了这是在东南亚,其中的角色是白人、亚洲人和混血人,他们三者形成的三角形中存在着巨大的断裂点。这是三者完全无法进入的断裂点,是康拉德与东南亚的断裂点。但阿克曼的问题在于,她始终致力于将来自于西方的推拉摇移和情感的捕捉与东南亚的神秘风情强行镶嵌,这种行为无法进入身份(文化)的断裂点不说,也具有殖民倾向。在这么一部反殖民的作品中却被插入了这种具有殖民性质的行为注定会失败,阿克曼的情感捕捉最终是一种虚假的捕捉,是既像东南亚又像西方的捕捉,但这种捕捉应该成为的是既不像东南亚又不像西方才对。所有的角色都迷失了方向,但阿克曼却在故作清醒
7.3 阿克曼显然有意去反对殖民主义和东方主义叙事,但同时她对于东南亚的想象却又建立在刻板印象的符号上,这种身份上的矛盾性让情节编排的方向逐渐陷入了桎梏,只有那些湿气萦绕的主观镜头才能够让人流连忘返,也许摄影机也得了疟疾吧。
nina和戴恩的选角令人出戏,一家三口坐在一起真的是毫不相干的三个种族,nina印度味太浓,看不出和她爹有任何关系,戴恩的肩膀比nina还窄,看起来太没力气🥲
阿克曼14 / 3.5
太难看了,无福消受。几次被白人loser男的尖叫吓醒
3.5;殖民掘金梦的破灭,以爱为名的父权坍塌,欧陆文明在东方的收束和式微,犹如一场在泥泞中反复陷落的噩梦,他将复兴崛起的希望全部寄托于重返欧洲,“白人”是仅存的一张皮,指责女儿不爱任何人实则完全是自身的投射——他才是最冷心之人,在丛林沼泽里苦苦挣扎的,不过是扫进垃圾堆的虚假尊严;虽保留了原著核心诉求,但阿克曼不适合过分落地的戏剧化情节,且部分段落委实冗长了些,打乱时间顺序的处理倒是符合丛林的粘滞气氛。有几个镜头印象深刻:1、奥迈耶坐在椅子上,镜头逐渐推进,犹如诱捕困兽;2、妮娜从寄宿学校出来后长镜跟拍,像是走进黑暗腹地;3、妮娜和戴恩走向水里,前景中是父亲,他们将永远捆缚在各自的孤独里。
文艺的有点过了,太多的象征和隐喻,看起来很累。感觉还是导演的第一部最好!
叙事主体太有问题啦,谁的故事也没有讲清楚,人物一个都不立体。不过倒是看到很多中国月光族白人的影子,一边享受特权一边意淫自己遥远的故乡,穷得要死还要装哈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