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是一部09年的美国电影,不太有知名度,IMDB评分也不高。
主要讲的是一个各方面综合条件相当不错的年轻女性,精神抑郁自杀不遂,被医生施计拯救,还邂逅一段爱情的故事。
抑郁症和精神病话题在电影领域几乎是要被演烂了,毕竟电影需要造梦,在常人中“精神病”就是梦里的事情。
天朝来说,这个主题是真正的烂,范冰冰的二次曝光就是例子,把精神病人理想化成一种莫名奇妙的天才状态,外表孤独冷漠内心才华绝世,这样的逻辑里,精神病=张国荣。
但现实世界有这样才怪好吗。
好天赋是上帝的礼物,精神病就只是精神病罢了。
当然有可能好天赋带来的高智商可能会影响天才与常人的相处,导致天才孤独感比较强,精神病概率高。
但逆向并不成立。
而按照这部电影的看法,抑郁症的精神世界大抵是因为在一个笼子里,无关太多智商。
Veronika来自一个不算健康的家庭,但确把自己经营成人生赢家,集齐青春、相貌、高薪、爱情多张卡牌。
这样判断来是个倔强聪慧的人,顺利成章的会有自己的梦与独立的价值观。
她不认同行尸走肉磨灭理想的上班族,抨击green is the new black的时尚逻辑,不喜好向自己求婚的十好男人。
朝九晚五的时光里充满无限吐槽的火药味。
她的眼里这一切都太无趣,能够预想的规则化未来并不值得期待,无聊大过欢乐,性价比一算不值啊所以决定要自行一死。
剧情的发展是Veronika自杀未遂,确被告知有了自杀药物引起的心血管脆弱,几周内还是要挂。
于是Veronika破罐破摔生活随便过,没有包袱内心坦荡,但一个纯粹的灵魂容易遇见真爱,于是火速邂逅了男主。
在移情热恋的浪漫节奏中知道自己重获健康,从此过上了愉悦的生活。
电影的中心在Veronika遇见的这个男主桥段,让她跳出了原来绝望的牢笼,拥抱新希望。
编剧的逻辑初看起来有点非黑即白的二元主义,但细想不无道理——世间所有的不高兴都是因为被困在自己的牢笼里。
失恋可以靠新恋情化解悲伤;无趣可以靠新趣味重拾希望;如果有什么难过可以让人闷闷不乐常挂心上的话,那不过是因为当下生活太过乏味不丰富。
所以就算是庸人的我们自己 ,更会懦弱更易畏惧,甚至在这个钢铁森林的城市里大多数时候不敢谈什么自由的欢乐,但还是要尽可能的过上丰富充盈的日子,持续的遇见微小的新天地,至少可以侍养好自己的灵魂。
虽然很俗,但确实认同:爱是精神世界的超级上帝,一场邂逅就可以拯救Veronika。
对大多数人来说,爱会点亮生活,这是微小新天地的最直接形式。
1,她叫veronique,最爱两生花了2,自杀吞药丸时放了个歌everything in its right place3,ost不错4,女主的头发和黑衣服好看5,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漂亮有钱会弹琴的姑娘不一定高兴,知道自己快死了的漂亮有钱会弹琴的姑娘才真的高兴6,有最精彩的短评:艾薇儿的抑郁症被卢平教授治好了
西装女子从容地穿梭在人群中去到达一个每天都会到的某地,犹如芸芸众生中的大多数。
然后是她用慢一拍的笑容去回应身边的耳语,低吟又或者是嬉笑与怒骂。
内心却在述说着对整个世界的怀疑:每天照例上班,然后再遇到一个男人,那个男人向她求婚,然后她答应了他。
第一年做爱很多很亢奋很积极;第二、三年渐渐少渐成公事;第四年,爱渐无,却有了孩子;然后生活就绕着孩子转,老公有了他的第一次出轨,然后经过一番争斗后,老公回到身边,然后又是...........一切都是那么规律,突然觉得生的可悲,活的可恨,一个普通女子的生活根本不需要预言,从生到死,不论你是谁,寥寥数字已尽言。
我并不惧怕活着,却冷不丁去怀疑活着的目的。
每天穿梭在一个学不到任何东西却被叫做学校实际至多只是个“青年托儿所”的地方,有着几个平凡而普通的追求者,谈了几段平平淡淡的恋爱,快毕业的时候再找份家人满意自己凑合的工作,然后也许就要(不应该是也许,应该是一定),一定就要过着女主说的那种生活了,直到腿一登,眼一闭的那天。
很多人对“享受过程”的观点顶礼膜拜,但是我敢说多数人都会在内心想着结果的重要而口上却很逼地喊着过程的不可失(自虐啊),因为往往过程是那么痛苦,而甜蜜只是奢侈的调味剂,而且要在你运气好的情况下,在痛苦的过程后才能享受到幸福,不然也只是痛苦的过程再迎来痛苦的结果。
总觉得世界上没有真正所谓的抑郁症,传中的抑郁于我来说就是对生活无数个怀疑质问的堆积和爆发。
女主在剧中用很极端的方式宣泄自己的怀疑质问,欣赏她的勇气,却质疑她的智商。
看了这部电影后的不久看了《待业青年》,看完后就更加的怀疑自己的生活,在中国教育的压榨下,我甚至没有一个梦想和追求的目标,整一个懦弱的大傻逼,既没勇气去反抗,也不够能力去接受。
从她被自杀未遂被救起那一幕开始,便看不下去了,原谅我装逼的预言了故事的发展,偏执的认为后面就是“缺爱女青年的寻爱记”,又或者是灌输观众爱情对于生命的不可或缺,又再或者上升到社会人文层面,告诉人们很多边缘人都很缺爱
偏好女导演,其实是种心理暗示。
自怜的情绪和对男性世界的失望,使得女性选择彼此的相互慰籍,身体上的或者精神上的。
原谅我把观影与性扯上关系!
这不是刻意的。
或者说是同病相怜的认同感能帮助我摆脱语言画面和所有表达的障碍,更容易走近电影的里层。
影片伊始,张扬的画面,华丽的心理抒写。
我享受着细节处的共鸣,心甘情愿,奋不顾身地带入。
薇罗尼卡决定去死。
影片开头缓慢地冷静地交代着缘由,用抑郁症的角度回顾一个年轻女子的一生。
所有周围的人、事件、感情都被虚化。
甚至女主爱恨情绪的起始之处父母,连一双背影都没有出现。
丈夫孩子、婚姻家庭也都含糊其中。
人生站在一个点,回望里,除了渐行渐远的记忆和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能有什么催促我们继续前行?
所以步履缓慢的人更接近死亡。
薇罗尼卡自杀的过程,缓慢的音乐节奏。
电影从她决定去死开始。
服药自杀后濒临死亡的体验就已经是高潮。
缠绵的溺水和行进的音乐,把死亡表现得唯美,节奏仍然舒缓,张力却沁人心魄。
抢救声在另一个世界喧哗着,终于女主活了过来,音乐戛然而止,影片陡然回到现实里。
自杀昏迷两个星期后她醒来,发现自己在一家精神病院里。
薇罗尼卡如大多数自杀未遂者一样,继续自杀。
再次吞下致命药丸的时候,我是那么希望她能成功。
这是影片最让人感动的地方。
当然她一定会被救助。
然后是一段精神病院的描述,那些寄居在边缘人群里的孤独灵魂。
最后,不说话的病友,雕刻般的美貌男子爱德华,与薇罗尼卡互相救助,逃离疯人院,在城市的日出中拥吻。
在童话故事的结局里,生命的真相其实并不遥远。
我认为把电影简单理解为先抑后仰的励志片是不合理的。
最后的几个镜头里,精神病院的汤普森医生也终于逃离医院,与痊愈的病人作在公园的长椅上,相视而笑。
女主的室友,那个出场时说了个耐人寻味的寓言故事的病友,也有个很长的镜头。
这个从头到尾都没有交待她病在何处的女人,坐在桌前,木然进食。
她胳膊崴着,身体的病态变化,不忍让人记起那段残忍的针扎治疗。
我们在努力拯救着生命,所有的努力都像是精神病院里这些置之死地的治疗方式,从另一个角度毁灭着我们。
我们用了无意义的人生相互支撑,生命的真相永远在别处。
薇罗妮卡决定去死 Veronika Decides to Die(2009)更新描述或海报导演:Emily Young编剧:Larry Gross/Roberta Hanley主演:莎拉·米歇尔·盖拉/大卫·休里斯/埃丽卡·克里斯滕森/梅丽莎·里奥/乔纳森·塔克/艾瑞卡·吉姆佩尔类型:剧情官方网站:http://www.veronikadecidestodiethemovie.com/制片国家/地区:美国语言:英语上映日期:2009-05-16片长:103 分钟又名:自杀人生 / 凤凰涅盘 / 维罗尼卡决定去死IMDb链接:tt1068678
世界杯进行到了一半进程,足球热潮淹没了一些新闻,推迟了一些热点事件的发酵。
6月20日跳楼自杀的甘肃庆阳女孩,在过了好几天后,方才成为了全国焦点人物。
此前在2016年10月和12月、2017年5月、2018年1月她已经进行过四次人们现在可知的自杀行为未果,但在第五次,she made it。
当时在楼下、在朋友圈、在直播间喊着“怎么还不跳”的看客,被拉出来批判。
当时差点能救下她但被她撒手的消防员发出痛嚎,现场视频刺激着人们泪腺。
彼时、此时,已是天上人间,阴阳永隔。
这位1999年出生的姑娘,在2016年9月读高三期间有过被男班主任强制猥亵的经历。
这被普通认为是她选择绝路的契因。
还有人说,她来自单亲家庭,性格有点极端。
有报道说在那事之后她患了抑郁症,也有学校的人说她其实在事发前就有抑郁症。
这已不是我们第一次惊闻“自杀引发围观”或者“老师猥亵学生”了,也不是我们第一次义愤填膺。
客观地说,“怂恿自杀”不是中国特色,也不是发展中国家特有(美国有些州的刑法规定唆使自杀是刑事重罪,但仍然杜绝不了类似事件),这种现象有参差交错的社会学、心理学动因,甚至暴戾本就是人类天性。
在百货大厦8楼外的小平台上坐了四个多小时的庆阳女孩,手里拿着手机,她跟当下所有年轻人一样,情绪和网络永远是互联的。
她在朋友圈发了“遗书”配了自拍照,不知道那几小时里她有没有看到围观者们的冷血言语(希望她没看到),也不知道那几小时的犹豫她是不是在等待着什么,答案在风中飘荡。
围观者的起哄是否与庆阳女孩跳下楼有直接关系无法定性,但多少在她背后推了一把。
而在那个命悬一线的时刻,脆弱的女孩心理濒临崩塌,任何一丝力量,都可能把她推向天平的另一边。
我想起了一部电影,《薇罗妮卡决定去死》。
影片开头就是女主薇罗妮卡的一长段内心独白——看看,在你觉得我意志低沉或什么的,你就会塞给我药片,对吧。
据我所知,很多吃了它的人其实也挺健康的,真的。
我回去工作,吃新的抗抑郁的药,和父母共进晚餐,让他们相信我已经恢复正常,不会再惹麻烦。
然后某天,一个男人让我嫁给他,他温柔体贴,相信我父母会非常喜欢。
第一年我们会频繁做爱,第二年、第三年便逐渐减少,当我已经厌倦对方时,我会怀孕。
照顾孩子,按时上班,按揭还款,这至少让我们平淡的生活凑合着过下去。
再然后,十年过去了,他会有外遇,因为我太忙也太累了,同时我发现,我想杀了他,他的情妇,还有,我自己。
此事了结后,过了几年,他又会有个新情人,这时候,我会假装自己不知道,因为不管怎样,很快妥协只能说明我已不在乎,所以,至少这几天我还是很快乐的。
有时,希望我的孩子能过和我不一样的生活,又有时,会因为他们想做我的影子而偷偷感到愉悦。
我很好,真的。
说自己很好的,往往很不好。
对未来有设想,看起来抱有希望,往往很多麻烦的产生正源于,想太多。
一眼望到头的生活,看似平顺上轨道,往往让人绝望。
瞧,人生最怕的转折,不仅有“但是”,还有“往往”。
二十多岁、金发漂亮的薇罗妮卡,在又一次吞药自杀获救后,被送进了一间私立精神病院。
这里的医生和病人都会说一个“国王与毒井”的故事,中心思想是学着用周围人的视角看问题,你就会对所有事都释然了。
一开始薇罗妮卡抗拒沟通,抗拒治疗,仍然会有跳楼的冲动,也会去偷药片吞食。
她在这里见到了病友爱德华。
爱德华是个很帅的小伙子,但不说话。
据说进来前出了车祸,他女友当时也在车里,当场身亡,他觉得是他杀了她。
医生对他病情的定性很摇摆,总之是紧张症或精神分裂症什么的。
沉默不语的人,会让人觉得怪异,但也会让人觉得安全。
薇罗妮卡在夜里悄悄重新试着弹琴,琴声撩拨了爱德华,他俩仍然没有对话(爱德华沉默),但他们慢慢心灵靠近了。
薇罗妮卡确认这份感情的仪式很特别,她在钢琴前面对着扑克脸的爱德华,自慰。
而爱德华终于愿意开口说话了,确认过眼神,这句耳语人间至味是清欢。
薇罗妮卡说父母在她出生前就离开了,但又说“我们关系很好”。
薇罗妮卡的父母来看她。
在父母眼里,薇罗妮卡成绩一向很好,和许多优秀的人交朋友,有份好工作(业务助理经理),收入颇丰(2009年时年薪七万五美金、有医疗保险),从没陷入过麻烦,总让父母感到骄傲。
薇罗妮卡以前很爱弹钢琴,拿到过茱莉亚音乐学院的奖学金,但父母期望她能去大一点的学校,这样才更利于得到高薪工作。
但在对话里能感觉到,母亲对于医生说治疗最好的办法是“交谈”有本能的逃避,父亲对于承担治疗费用拐着弯有所担忧。
遇到爱德华是薇罗妮卡的幸运,但更幸运的是,她遇到了布雷克医生。
布雷克告诉薇罗妮卡,自杀行为导致她心脏严重受损,生命余下最多不超过几礼拜。
薇罗妮卡一开始还有点庆幸,这下终于可以死了。
但逐渐地,在布雷克的引导下,她尝试着不总是摆出一副“老娘谁都不在乎”的样子,而是愿意以发泄的方式吐露心声。
薇罗妮卡会对布雷克说:我讨厌你,我讨厌你那张烂桌子,我讨厌你丑陋的领带,我讨厌你滑稽的袜子;我讨厌被锁在这个鬼地方的所有人;我讨厌我父母倾尽钱财把我困在这个动物园(疯人院)里,天呐,他们真应该好好为自己而活,哪怕就一刻也行;我讨厌办公室里那群自以为钱能抬高自己身价的蠢货;我最讨厌的是那群在地铁里的行尸走肉,因为他们已忘记自己所有的梦想,或是忘记他们压根从未追逐过梦想。
薇罗妮卡还会对布雷克说:我想去沙滩,我想看海,我想感受沙子,我想在我最爱的煎玉米卷摊买一个来吃,我想去个爱尔兰酒吧点杯吉尼斯黑啤,我想见我妈妈,我想和她好好聊聊天。
纵观剧情,薇罗妮卡有着世俗价值观认可的“美好生活”,没有什么外表缺陷,没有什么霸凌遭遇,没有什么性侵噩梦,有的只是来自原生家庭的沟通失语、和同事的道不同不相为谋以及对于没有坚持梦想的羞愧。
什么,就这些?
在我们凡夫俗子看来,这些形而上的思想压抑,远谈不上要寻死。
至少相比起有遭猥亵阴影的庆阳女孩,薇罗妮卡的自杀原因会显得轻如鸿毛。
这也告诉我们,不仅是肉体伤害,还有长期不被理解,都会影响一个人前行的方向,如何自我平复内在的创伤以及如何自处,才是不轻生的出口。
庆阳女孩在事发后没有瞒着父亲,也有求助学校的心理咨询室,得到答复是“无能为力”,求助学校领导,得到答复是“不要小题大作”,并且诉诸了法律,警局有按强制猥亵立案,但检察院以“证据不足”为由决定不起诉,庆阳女孩提起复议,被驳回。
庆阳女孩是有主动寻求出路的,她努力自救过,但没有得到公道的结果,于是抑郁的积累和发作并未随着时间冲刷消解,而是厚积薄发。
庆阳女孩没有遇到布雷克这样睿智(片尾的大反转)、耐心(谈话治疗时循循善诱,被挑衅时也不发火)、尊重病人(薇罗妮卡不想说的不会穷追猛打)、保护病人(面对企业主来问责没有出卖薇罗妮卡)的医生,这可能是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最大的境遇差异。
布雷克医生的经典语录:1、在这个社会里,我们一直寻求快乐,但如果我们不快乐,我们就会觉得无助,我们就会觉得很失败。
2、远离每个人,甚至是所爱之人,有助于让人们冷静下来。
3、当欲望来临,你就会感到害怕,大部分人都用恐惧代替了他们所有感情,每个人都有梦想,但只有很少的人能实现它们,这让没能实现的人都成了胆小鬼。
4、聪明地看待现实。
现实是大多数人认为它应该是什么样的,不需要是最好的,或是最合理的,只需要满足了社会整体的需求,有些事是通过常识来决定,但其他事就要靠后天改变,直到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它本应如此。
其实但凡想通了上面任何一点,自杀的最后一步可能就会收腿了。
大部分要自杀的人,都会重复尝试,直到成功(就像庆阳女孩那样),布雷克医生深知这一点,所以他冒险对薇罗妮卡撒了谎(告诉她命不久矣),决定用它来测试他唯一有信心的疗法——生命的认知。
当后来知道了身体无碍,有了“劫后余生”的感恩,她便会把每天都当做奇迹。
最后结伴离开精神病院的薇罗妮卡和爱德华,等来了他们最美的日出。
精神失常和精神失控,是两回事。
精神失常让我们无法和别人沟通,所以所有人都在某种程度上有精神病。
但只要思想还是由自己掌控着,你就不会失控放弃生命。
对于自杀后获悉身患绝症的人来说,可能唤起她的求生欲望仅意味着积极生活已经晚了。
我们无病无灾的,就别强说愁了,我们暂时还是先好好活着吧。
最新消息,此前涉嫌猥亵庆阳女孩的那个班主任,被调出教育系统,取消教师资格。
如果这还不足以令女孩安息,至少,带去一丝安慰。
记得上中学的时候,暑假期间常常有新华书店的特卖会,将部分库存书籍打折出售,通常是3-5折,部分更高或更低。
这其中没有畅销作家或流行作品,但会有许多经典,比如《飘》、《苔丝》,或者特别罕见的小众读物,比如《我坐在彼德拉河畔哭泣》、《薇罗尼卡决定去死》。
记得妈妈总会找个地方坐下等我,我一个人投身进广阔的大厅,一排一排地搜拣。
从茫茫书海中寻找你要的贝壳甚至发现珍珠,这过程让我无比兴奋。
看到电影《薇罗尼卡决定去死》时,我想起了这些十年前的片段。
老实说,这本书的内容我已经完全不记得了,因为我只读过一次。
这件事的好处是,看电影时不会受作品的影响。
它是独立的。
我喜欢看到爱德华坐在树上的镜头:阳光晴朗却不暴烈,抚摸树干,可以感受到温暖的生命的律动,风吹动树枝,叶影婆娑,空气中有树的味道,距离隔离了俗世的喧嚣。
精神病院其实是个休息的好地方——普通的医院很可怕,住院说明你肉体的某个部件出了问题,疼痛和恐惧足以让灵魂死去;而精神病医院不同,你可以理直气壮地不工作,不按时吃饭,只要你乖,医务人员不会难为你,除了打针吃药,你有大把的时间去照顾你的灵魂:与自然对话,回顾过往,诘问宇宙……薇罗尼卡是娇小迷人的金发女郎,有报酬不菲的工作和疼爱她的父母,曾是茱莉亚音乐学院的高材生,弹得一手好钢琴。
可是她决定去死。
因为她不快乐。
电影开头是薇罗尼卡的独白,是她想见的未来的生活:遇见某个父母都很喜欢的条件优秀的男人,结婚,从疯狂做爱到彼此失去性趣;孩子出世,丈夫出轨,从伤心失控,到完全不介意……这就是我们的主流社会的生活,绝大多数人都生活在这个模式里,而且心照不宣地装作自己不知道有这个模式的存在。
太虚伪了,也太悲哀了。
无疑薇罗尼卡是不想假装的那种人,她甚至无法忍受“绿色是新的黑色”这种时尚广告语,所以她决定去死。
布雷克医生说,珍爱生命的唯一可能,是意识到每一天都是一个奇迹。
最终薇罗尼卡意识到了,因为她找到了一个真心相爱的男人。
——如此好的一部作品,生生地被这个结局给搞得不可爱了。
爱情,又是爱情。
我常常想,爱情这种感情是不是被人类过度渲染了呢?
我们是否在有意无意地扩大化它的作用,以麻醉自己度过现实的苦痛,给自己一个生存下去的理由呢?
因为真正爱过的人都应该体会到,爱情之中,除去两情相悦的快乐,还有许多沉重和伤感的部分,而我们在文学作品中,总以爱情做为故事的happy end,是不是太一叶障目了呢?
——How do you feel?——Like I could live forever.我想起多年前一个十八岁的网友的签名:只要我们是相爱的,我们就是不朽的。
对,在那个瞬间,我也相信是这样的。
最近的桌面是西班牙当红前锋比利亚,黑发白衫,转头注视镜头外的我们。
我对着他喃喃自语:Do you think I will meet someone, like you? Be smart, cute, honest, and responsible to family? Do you think there is really a perfect guy for me? Eh?比比沉默地看着我,我静静地流下泪水,却并不是为着某个人。
我并不相信爱情是所有救赎的源头,即使我是个无可救药的浪漫主义者;我深信最终的救赎是追寻梦想,是跟随心底的声音,是像法国人民最常说的那样,最大限度地享受生命。
其实我希望的结尾是,薇罗尼卡没有去死,不过是因为她意识到,每个日升月落都是美好的,即使没有一个神经兮兮的帅哥陪在身边。
电影的表面,讲的是一个抑郁症患者自杀后被送进了精神病院后的一系列经历。
一开头,电影便以第一人称的独白讲述“我”——薇罗妮卡眼中的一切。
周边,地铁里、工作中,一切都按部就班,大部分的人都是麻木地混日子。
而“我”,如果不出意外,也将按照既定的社会标准轨道前行,结婚、出轨、麻木地继续生活。
这种人生一眼可以望到头的感觉让“我”绝望,身旁麻木的人与氛围让“我”觉得窒息。
所以,样样达到优秀的“我”决定去死。
是啊,既然生活一眼可以望到头,那么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呢?
但是,薇罗妮卡没死成,她被救回来了,并且被告知,由于身体受到药物的损害,预计她只有几个礼拜的生命了。
得知消息,她一开始因为要等待死亡而愤怒,想通过偷取药物立即结束自己的生命,但是却在与其他病人,尤其是与Ed的互动中,逐渐地找到了自己欲望,也因为欲望的苏醒而重新燃起了生存的欲望。
抑郁症患者的典型症状是对一切失去兴趣,当然还有无用感带来的羞耻感等,而且病情反复是很正常的现象。
所以本片借助这个背景推进故事的进展。
医生为了燃起薇罗妮卡的欲望,根除她的病因,从而彻底地阻止她再次轻生,而对她撒了一个弥天大谎。
这里不讨论这个方法是否在临床上有效,也不讨论医疗过程中是否涉及了道德问题。
这里,我想讨论的,只是这个故事背后的隐喻。
人生有意义吗?
如果没有意义的话,我们还要活下去吗?
如果有意义的话,有什么意义呢?
而且,我们每个人都真的把生活活出了意义吗?
相信每个人都听过“要把每一天当成最后一天来过”这个说法。
这个说法的存在与流行,恰巧说明了我们希望把日子过出意义,也正说明了我们大多数人都觉得自己只是在混日子,因而才需要这样的提醒。
即便我们把这句话写下来贴在墙上,每日一看,每日一提醒,又有几个人真正能做到呢?
我们忙忙碌碌,只为了忙忙碌碌,于是,我们还活着,但是内心已经死去。
没有人杀死我们,是我们自己杀死了自己。
灵魂的死亡与肉体的死亡,麻木与死亡,区别有多大呢?
那么,我们为什么觉得自己是在混日子呢?
为什么我们觉得没有把生活活出意义呢?
在电影里,薇罗妮卡的父母来访,谈起她曾经热爱弹钢琴,甚至获得了著名音乐学院的奖学金,但是按照世俗的眼光,搞音乐的多是穷艺术家,为确保将来的优裕生活(which她也达到了),她并没有继续音乐的道路。
说到这里的时候,薇罗妮卡不愿意继续往下谈,她的情绪很激动。
无论是父母的决定,或者是出于对父母的顺从,抑或是因为世俗社会准则的内化,薇罗妮卡放弃了音乐,放弃了她曾经的梦想,压抑了她的欲望。
这种压抑,这种内在真实想法与外在行为的不一致,带来了麻木感,让我们觉得在混日子。
这种麻木感是很多精神问题的起源,这也是为什么在电影里借医生的口说,如果每个人都能实现梦想,那么这个精神病院便会空了。
而所谓正常的人,如电影中冥想结束后老师所说的,只不过是相对的正常,我们每个人内心多多少少都有这样的不一致,虽然不至于进入精神病院,但是由压抑带来的麻木,并不罕见。
正常与有病,界限很微妙。
那么,我们又能怎么做呢?
“要把每一天当成最后一天来过”这个说法的意义在于,它提醒了我们,如果今天是最后一天了,那么你觉得对你来说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
如果压抑的程度不高,我们还知道自己要什么,自己的desire是什么,那么赶快去做就好了。
如果压抑的程度太高,已经不知道我们要什么了,那么我们就需要多花些力气,去寻找真实的自我了,也就是要寻找到与自己的真实连接了。
做我们想做的事,做我们觉得有意义的事,这本身便是意义。
贴在墙上的“要把每一天当成最后一天来过”,如果我们看不到,那么,只有让别人来忙了。
比如,来自医生的一个弥天大谎。
一开始只是觉得电影的色彩感觉和书里描绘的色彩不一样,然后越看越崩溃```多好的一本书```成电影以后,,,又搞成戏不够爱来凑的结局````表现不出书里的那种境界```就不要拍!!!
知道原著作者Paulo Coelho是一个偶然,之后发现这个巴西老头在推特上说的话总是很有哲理。
在学校图书馆找到了被放在角落里的作品,其实那书是按照一定规律排放的,只是恰好是最后一排了。
订了英文作品集到家,12本并不包括最新作品,倒是有这个电影的原著。
看电影之前并没有看过原著,电影刚开始的时候把原著拿在手里,翻看了几页。
She picked up the four packs of sleeping pills from her beside table.Instead of crushing them and mixing them with water,she decided to taken them one by one,because there is always a gap between intention and action,and she wanted to feel free to turn back halfway.With each pill swallowed,however,she felt more convinced:After five minutes the packs wew empty.电影开始很忠于原著,后面便是只看电影了。
原著描述着压抑,电影演绎着压抑。
故事的开始就被暗淡的光泽笼着。
说不出是什么样的感觉,只是觉得Veronika真的会死去吧,但是又不希望如此。
那个疯人院,看上去和Veronika格格不入。
因为太久的压抑,长期的情绪低落而选择自杀,似乎只需要看个心理医生吧,和精神病应当扯不上什么关系。
既来之则安之,故事,总归还要继续的。
疯人院里面有各式各样的人,Edward看上去也不像是个有精神病的人,同样的,只是看心理医生就会好了吧。
他一出现,就让人觉得男主就是这个人了,之前我还怀疑过是不是那个医生。
见到V的第一面之后,E就已经开始改变了。
一见钟情也许可以用在这里。
这部电影在我看来是反思社会和人性,同时赞扬爱情的。
表面上爱情使两个人逃离疯人院开始正常人的生活,这也是世俗所不容许的。
看过一故事,一个女孩说:活到25岁然后死去。
我才20岁,25岁大概也算人生中最好的年华吧。
17岁左右读到这句话的时候,非常的不理解。
那个时候生活很单调,很简单。
就算是面临着升学也没有太多的压力,就算是分班也没有什么人员变动的实验班气氛还很融洽。
可是后来,面临着挫败,离开是一种解脱的念头曾经围绕着我。
18的暑假,发了疯一样的熬夜。
最后,终究还是没有行动的勇气。
对于这个世界,多少还是留恋,所以,至今我无法理解自杀者的心态。
25岁,我依然还会选择活下去,那个时候我自己选择的梦想还没有实现。
关于爱情,我没发言权,除去那场没有结果的,我没有经历过多少。
更多的时候,我只是一个看客,看朋友们的分分合合,每次我抱怨他们瞎折腾的时候总会招来意味深长的鄙夷。
只有经历过才会明白,这句话越来越真实了。
说实话,在电影的进行当中,我甚至都没有明白他们什么时候有了感情,什么时候确定了对方于自己的爱情。
等到读完原著,再回来看的时候希望能了然。
我不否认这是一个爱情片,也不否认即使结局出乎意料的圆满,但是总归是一个压抑的故事。
即便在逃离疯人院后的日子是欢快的,结局时候险些以为Veronika会这么睡过去,天空也总是灰蒙蒙的,少了那抹明亮的色彩。
即使知道自己将不久离开人世,因着所谓的爱情,Veronika最终还是选择和Edward站在一起。
也许,这就是爱情。
没有经历,我终究不会懂得。
怎么说呢 有时后我也会陷入和她一样的死胡同 感觉这世界是个骗局 相信年轻的朋友也或多或少有这样的体会吧 一旦出现这种感觉 我会不由自主的看一些比如说《单向度的人》之类的书 从里面找一些反叛现实的思想 但是不知为何就会绝望 难道是现实太过强大已经容不下哪怕一小点质疑它的声音了吗 薇罗妮卡是一个勇敢的女孩 我不仅敬佩她以死来对抗现实秩序的勇气 我更为她找到了生命真实的快乐而感到高兴 有人说一看见xxoo就觉得俗不可耐 我是不赞成的 我不觉得xxoo是很俗的一件事 相反它是神圣野性而自由的 真的现实不是简单的 现实中的xxoo有时的确很让人欲哭无泪 商业+xxoo 政治+xxoo 婚姻+xxoo 年轻的生命 你们能分清其中的区别吗希望 仍有爱 能超越现代文明加在她身上的桎梏 当现代文明的大厦 因无尽的贪婪和骄傲而倾倒 那混着原始土壤的爱 能保存下 希望的火苗爱 越简单 它的生命 就越强p.s 我也自杀过
同为病人更适合互相疗伤
The will to die.
everyday is a fucking miracle~everyday in its right place!赶脚30岁之前就会成为维罗妮卡~(⊙o⊙)…
立意不错 通篇废话
爱情能治疗精神创伤,还是肉欲能治疗?
无聊的剧本只能靠摄影和靓仔拯救。
女主好看挺像Avril可你是為毛要突然把自己扒光然後自慰吖!真是呆久被同化了麼!所以這在講愛的力量咩?然後Veronika就等著如之前自己"期待"的那樣過日子吧連會死是假的都猜到了沒懸念,抨擊雜誌的點也沒怎麽用上啊!只是為體現帥帥Lupin的責任感麼0 0歌不錯
若真的找到值得停驻的事情,可追逐,那么在此间,每一天都将是奇迹。
女人男人很美
小说很喜欢,电影拍得太烂了
我讨厌你...我讨厌办公室里那群自以为钱能抬高自己身价的蠢货。我最讨厌的是那群在地铁里的行尸走肉,因为他们已忘记自己所有的梦想,或是忘记他们压根从未追逐过梦想!令人失望~
奇迹,呵呵,也许活下去只要一个理由她能活下去不是奇迹,而是她遇到了爱,她想要的爱
即使你了无牵挂 。。。
Ed好可爱。。。跟『单身男子』一样是『decides to die』的故事,结局却截然不同,不过我还是更爱单身男子的设定,如果我是维罗尼卡,一定一早就猜到医生在骗人啦。
I wanna really talk to her, as in the case of The Zoo Story.
标题是to die,讲的是to live. 但是,导演你节奏快慢这么难把握、剧情如此随意变换发展,可不对啊。=_=
除了爱情还有内心,谁都有厌世过,在这个集体的每个人都曾彼此恨过对方。其实,简单独立的活着有什么不好吗,想太多无益。以为的坏的东西等真正的去体验了才知道感觉和想法不一是准确的。像她自己说的“我没那么了解自己”。很好的一部电影。
单纯的对明显地鞭笞庸常中产生活有点审美疲劳…不及小说描写细腻及百转千回震撼。
哎唷小清新的爱情镜头解决人生困惑的故事。老阿姨和老DT是唯二两个还看得下去的。老DT的台词还不错
前半段女主一直清新脱俗傲视苍生,宁死也不愿嫁人生孩子随大流。后半段立马性情大变拖着汉子为了真爱飞越疯人院... 大婶你自杀用的难道不是安眠药是春药吗?.. 其实影片一开始女猪翘着兰花指把药丸一粒粒放喉咙口就显示出她已经矫情到了无可救药的地步,吞一粒都要仰下脖子,只有绿茶婊才会这么吃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