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72年,英国记者经过多年奋斗,获得国会旁听权,得以公开报道议员的发言和辩论。
1882年,政治家爱德蒙克•巴特说:“议会中有三个阶级(贵族、僧侣和资产者),但是在记者席上坐着一个第四阶级,他比那三个阶级都重要。
”这一观念为西方新闻界接受,并解释为报业是立法、行政、司法三种机构以外的“第四权力”。
其后,《泰晤士报》三大主笔时期(19世纪),《泰晤士报》在上层社会的舆论权威,使得新闻记者享有“特殊”的地位,而被称为“无冕之王”。
随着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大众传媒私有化时期到来,特别是80年代中期以来,西方许多国家纷纷改组或拍卖国有媒介公司(集团)。
传媒的私有化调整,促成传媒向商业化转变。
到了90年代中后期,西欧和美洲许多国家的公共广播事业的主导地位被打破,“媒介在商业化背景下实现对政治系统的主导性”。
另一方面,技术力量使得信息渠道急速扩张,尤其是互联网络和手机通讯,极大地打破了信息发布和接收的障碍。
垄断资本和透明渠道,从两头挤压着所谓“第四权力”,昔日的“无冕之王”如今看起来更像是戴着金箍的“猴王”。
11月北美上映的一部电影,Lions for Lambs(《狮入羊口》),梅丽尔•斯特里普为我们展现了如今的新闻记者“紧箍咒”下的挣扎。
片中,新一轮的大选即将开始,而美国此时仍陷在阿富汗沟壑星罗的战场上。
雄心勃勃的共和党参议员贾斯柏•艾文(汤姆•克鲁斯饰)邀请电视台记者珍琳•罗斯(梅丽尔•斯特里普饰)进行独家专访,讨论美国的军事行动和政府新近推出的军事策略,希望借媒体的力量为自己的选举增添筹码。
然而,珍琳•罗斯,一个有四十多年采访经验的左派记者,对这一“策略”不断提出质疑和尖锐问题。
但参议员贾斯柏的回答也相当坚定,那就是要相信政府,政府有足够的理由,政府需要继续打这场反恐战争,现在唯一需要的,就是民众的支持,而民众的支持来自哪里,当然需要媒体。
珍琳凭着自己的采访经验,认为这不会是一个成功的策略,而且这是一条没办法进行核实的消息,和以往政府提供的消息一样。
她坚持不发这条新闻,并和她的上司进行了激烈的争论。
她质问自己的同事,过去坚持的那种新闻原则去哪里了?
而她的同事也质问她,难道如实报道对方说的东西,不对吗?
不对么?
这样的“是非”问题又一次困扰了记者,从业务规范延伸到职业精神。
“这场长达六年的战争,媒体不是和政府在一起推销的吗?
”参议院理直气壮地问记者。
的确,9•11之后,布什政府加强了不利于“反恐”的信息控制,美国的媒体也“同仇敌忾”地站到了政府的一边。
一方面白宫、国务院、五角大楼等部门频频组织新闻发布会,引导传媒按政府的口径报道;另一方面媒体也主动地规避着那种被认为是“不爱国”的声音。
只是六年后,当初的谎言,或者信息中的错误暴露得越来越多,而这些政府提供的信息,政府有意无意地引用了很多错误的情报。
真正的权力者对被冠以“第四权力”的新闻记者(媒体)产生强制作用时,尽管我们努力使这种权力理性化,但政治中的“人性”依然非理性。
作为“公器”的媒体,又应当是谁的“公器”?
国家欺骗了人民,但夹在中间的往往是记者(媒体)。
现实还不仅仅只是如此简单的选择。
当文化像工业一样被推上流水线,记者只不过成了一颗螺丝钉,他们努力维持着“流水线”的运行,任何抗争,结果都可能是被替换。
这种替换,不管对个人的意义如何之大,对庞大的工业体系来说,这样的“翻新”无足轻重。
就像电影里的珍琳,面对上司开出的条件:要这份工作,还是为了坚持原则离开。
她选择了前者,因为她需要这份工作,抚养家人。
对记者而言,职业自律在现实环境下,变成了一种追求,甚至是奢求,而不再是基本的需求。
政治权力和商业利益随时都可能侵犯新闻媒体这个“第四权力”,新闻记者连自己说话的权利都掌握在别人手里。
这使我想起很久前的一个片子——《无主地带》。
丹尼斯•塔诺维奇的一部小制作影片,曾引起西方影坛的喧哗。
在片中塔诺维奇对传媒的力量作了讽刺的描述:交战士兵的生命成了只是保证亿万电视观众“继续收看”的一个悬念——电视使战争成为一种商业文化,国际人道主义关怀成为一个卖点,转化为娱乐情趣。
Lions for Lambs中也透露了一样的情况,坚持严肃新闻的电视台被商业媒体机构收购,严肃新闻在电视台占有的时段越来越少,电视屏幕上充满了年轻的金发播报女郎,阿富汗的美军远不及娱乐明星的一举一动。
一切看起来匪夷所思的事情,其实早在现实中发生了。
孙悟空纵有千钧棒,但当紧箍咒念起的时候(这个例子可能不太恰当,但所受的挤压,和记者处境相似),也不得不抱头挣扎,可他仍能选择躲进花果山,当他的美猴王,落一身清闲,而我们却无处可逃。
记得有一本书,叫《说,还是不说》,名字意味深长。
而我们往往就是:话多了,就说出来;太累了,也就不想说了。
本片登陆北美的时候,票房不是很好,评论多持指责的态度,认为刻板、生硬,没有可看性。
我抱着打瞌睡的准备看了此片,却很有意犹未尽的感觉。
需要说明的是,我下的版本很烂,基本上战场的情节都是黑影,同时字幕翻译也很差,基本不能靠它来了解剧情。
回想起来好像极少看这种政治题材的影片,国内片是不可能了,除了戏说几百年前的历史,针砭时政的片子是基本不存在的(本人没有发现过)。
也许只有美国这种民主国家人民才能干出这么爽快的事情。
对于影片本身、或者导演以及一班明星对伊战的态度如何我们且不关心,精彩的是好莱坞几员大将凑一块对对话,就轻而易举的将伊战的各方目的、态度、来龙去脉交代了个清楚,3个不同场景没有关联的事件片段通过台词剪辑到一块,就发生了质的变化——来自官方的、民众的、现场的真实报道,多么具有说服力的举证啊!
不得不佩服老将雷德福的功力。
也许本片是有一些枯燥的嫌疑,也许是本人中学时对国际政治学的还不错,能明白政治和战争的思考轨迹,所以我非常佩服本片的台词,即使翻译外行,也能听出streep和cruze间针锋相对的精彩。
本人也从事记者行当,真的很欣赏片中女记者的提问方式和敏捷迅速的思维,and丰富的专业经验!
另外不会轻易被受访人左右,这点是我非常欠缺的素质。
这也是参议员都对她刮目相看的原因,当记者到如此的位置,真不易啊……很受教育的片子,很值得一看。
最后一句:本片的题目也非常精准,赞!
剧情由三条线组成。
第一条线,记者采访克鲁斯:克鲁斯为了国家安全,奉行全球干预政策满地球找事,正在实施一个在阿富汗的小规模军事行动时,把记者找来想播发这条新闻影响舆论,而记者有着40年的从业经验,察觉出这个小规模军事行动规模实在太小,只是一个故意的苦肉计,士兵很有可能白白送死。
而克鲁斯口中说这个行动是为了“国家安全”,实际上却是为了他自己将来竞选总统造有利舆论。
记者希望对克鲁斯进行道德批判,但克鲁斯反驳说你别光说我了,你们媒体也不干净,我想干的事没有媒体也干不成。
第二条线,大学教授找一个最近经常翘课的学生面谈,说你这个人有天赋,你得努力,你得上进,国家的未来,美利坚民族的希望就靠你了;现在上层政客太虚伪自私了,有能力的人被他们领导着,就像狮子被羊领着一样。
学生就说,努力不努力有区别么,反正我看不管怎么努力都一个鸟样,改变不了什么,我不如吃饱穿暖平安一生得了。
教授说那至少你努力过啊,看看我以前那俩学生,他们就有“勇气”,努力了一把,虽然他们努力的方向我很不赞成。
你别学他们参军,但是你可以从政啊,你别光想着自己凉快啊,得拉国家一把啊。
第三条线,刚才教授口中的两个参军大学生参加刚才参议员提到的军事行动,由于情报失误中了埋伏。
最后记者违心的播发了新闻,路过阵亡士兵公墓时似乎眼眶湿润;翘课学生看到了这条电视上播出了军事行动的新闻,但是却不知道其中更多的的内幕---两个理想主义的学生因为政客的某些自私目的,战死沙场。
沙发上的另一个同学在电视上分别看的是电视购物节目,明星绯闻和虚假的新闻,联系到《黑客帝国》,看电视的普通百姓也许脑子后面没有插电线,但是眼睛前面的荧光屏充当了电线的作用;他们看到(和认识到)的东西虽然不是全然由电脑画出来的,但距离”现实“也有很大距离。
有两个字形容这种情况,洗脑。
教授会在周二知道翘课学生的人生决定,我想连编剧也不肯定什么决定是对的。
这个电影反映了现实,但同时也似乎反映了现实的无奈。
虽然教授是理想的化身,但可能教授也认为理想很大可能只是理想,人们并不能改变什么。
他最后对翘课学生说人是会变的,虽然我现在对你寄予很大希望,但很大可能你以后也变成了我不希望看到的那种人,消失掉了现在的优秀特质。
个人看法,影片主创虽然认识到了各种问题,但是却感到无力解决;虽然寄希望于年轻一代,但似乎他们也说不清年轻人到底应该做些什么不同现在政客的事情。
比如美国的干预政策,单边主义,给自己培养出了不少敌人,影片中借记者之口让他们汲取教训,避免再犯同样错误,但看起来没有效果。
我想这时中国的传统智慧在搞明白这些问题上也许能够帮的上忙,比如《道德经》上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满地球找事自然会给自己找来满世界的事。
不找事则无事。
但平常人都有欲望,在欲望的控制下就不得不找事。
克鲁斯想往上爬,记者想获得更多的工资,政客和媒体联合起来促成了另一桩军事干预事件。
教授看起来是为了公共利益,但是他的公共利益大概就是开奔驰所需要的石油和公路,可以说是全体美国人个人私利的交集。
两个学生在自我感觉良好的崇高理想下稀里糊涂送了命。
这里的崇高也许只是为了大家都为了自己的个人利益而做的镀金奖杯,好让那些牺牲了个人的利益(同时满足了大家的利益)的人事前有个信念,事后有所慰藉,而慰藉也仅仅是慰藉罢了。
在一个人人追求所谓“更好生活”社会中,没有道德制高点,崇高有时仅仅是自私的借口,大家只是在进行利益的博弈,永远没有举世公认的道德标准。
据说导演很多年致力于环保,至少环保看起来是满道德的:)最后翘课学生还没有给出他的人生选择,一个有自由思想的人在一个丧失信仰,难以判断何为对,何为错的社会中,做出选择是困难的,特别如教授所说,你的选择将会影响你的一生。
而大多数人,正如两个参军学生演讲时围坐的大多数学生一样,他们人生选择的目标是明确的(所谓爱情与事业),而考虑的仅仅是途径而已。
导演最后也许想知道,你的选择是什么,你想怎么活着?
2022.12.02
汤姆·克鲁斯饰演的贾斯珀·欧文议员对阿富汗时局和未来世界格局的担忧虚伪、自大、满嘴跑火车,谎话连篇。
但是他说对了一点,从阿富汗撤军让美国声誉尽毁。
但是欧文议员忘记了美国为了反恐的旗号而进入阿富汗,得到联合国授权的,当初是多么的荣耀和风光,最终却“挂羊头卖狗肉”,早就成为了众矢之的。
一个国家也好,个人也罢,信誉崩塌,走向穷途末路也只是时间的问题了。
说到美国错在哪里?
欧文议员更是信口开河,“史上最烂的情报,决策者从未在战场上流过一滴血,公关差劲”,尽管这些也都是美国犯错的原因之一,但是都不是美国犯错的根源。
根本的原因是美国的国家政体,一个资本掌控下的国家,所谓正义,民主只是他们用来蛊惑世界的工具,只有利益才是他们的原始动力和真实的目的,这样的政府怎么可能不犯错,而且还是方向路线性的大错,近几年美国经济的衰退,它的本性愈来愈暴露出来。
厄内斯特和阿里安一个是非裔青年,一个是墨西哥裔青年,他们空有远大的抱负而无力为之奋斗,唯有当兵上前线打仗回来后,才能完成继续完成学业,改善自己的政治地位和话语权,成为受过教育的墨西哥裔和非裔退伍军人,只有这样他们才不为债务而束手束脚,才能说话就有分量了,有能力可以改变一切。
可惜战争过早的夺去了他们年轻的生命,成为政治的牺牲品,他们的理想和抱负也随之烟消云散。
珍妮·罗斯女士对政客们的“假公济私”心知肚明,并且十分厌恶,对欧文议员送上门来的美军正在阿富汗策划新的重大军事行动的“独家秘闻”感到恶心,拒绝为其摇旗呐喊。
曾几何时,政客们冠冕堂皇的战争谎言在媒体的摇旗呐喊下,一次次成功的裹挟了广大民众支持,结果是民众的一次次失望。
资本和政客们却赚的盆满钵满。
您们也该配备些夜视狙击之类的,就两头受伤的还搞了这么半天。。
另外那个A-10在干吗呢?
扔的是大个的炮仗吗?
【狮入羊口】 ,表现一个教授,一个举步维艰然而跋涉不辍的老理想主义者,对一个原本对政治抱有憧憬和激情,而此刻却即将由理想主义边缘滑向对犬儒主义的投靠的学生,进行的挽救、痛惜、和不予放弃。
教授试图唤醒学生,用心良苦,却难于被理解,舌战中几次几乎败下阵来。
他警惕于年轻一代,尤其是一个政治系学生却对政治理想所感到的幻灭和放弃,如果不能唤回学生心底深处的理想,重新树立好一个可以参照的,用来维持信念的坐标,那么显然,已经产生裂缝接着可能被一击就垮的,抱有一团虚无主义世界观的学生一旦跻身社会,只会迅速迷失、加速演变,成为一个彻底的、各方各面各领域,都圆滑、世故、老练的犬儒主义者。
所谓“世故即是发达的头脑和萎缩的良心”。
教授可能唯一最不甘愿的,是亲自培养、姑息、甚至输送这样的犬儒者。
于是影片穿插回忆了另外两名年轻的、经济条件相对贫穷的,社会地位相对下层的,有色人种的移民学生辍学从戎的事例。
当然这个事例,非常富有争议性,因为牵涉到一名学生真正的本职是什么——是在青春有限的大好时光中,学习知识,充实自身。
还是在实践信仰的时刻,草率把生命捐献出来,至少是把时间、精力,和生命的安全性暂时捐献出来这个命题。
一个价值判断题,两种人生选择孰轻孰重的价值观问题。
这是影片母题之外,分支出来的有待探讨的、小的子题。
教授在此方面是审慎的,必定也经过了无数次的自问、自答、左右手互搏。
所以才在最后的晚餐时对两个学生进行了最后的规劝,和提醒他们再做一下最后的权衡。
这使得教授的理想主义摆脱了一种类似于宗教情操的东西,不是盲目鼓动他人以及后辈去轻易为了某个所谓崇高的东西奋而不顾一切乃至生命。
他提醒了对方可能付出的代价,如何沉重巨大,和可能面临的结果,如何失望幻灭。
而后,他看到了两名年轻人的义无反顾。
理想是不是可嘲笑的、可轻蔑的?
理想主义,是不是愚蠢的、幼稚的?
在影片中,有很富意味的一场戏,是两名黑人学生在一次presentation中,站在讲台上,面对来自台下整班同学的、集体性的怀疑和嘲弄而努力进行的答辩。
那是理想者对犬儒者一次很好的反驳。
我们心中深埋的理想,当然不是应该我们去感到羞耻的。
(然而人群和现实往往灌输我们觉得应当如此)。
恰相反,自以为正常、理性、明智、成熟的、那些精明市侩的犬儒者们,虽不自以为耻而洋洋自得,却是真正应当羞赧的。
方才说到“深埋”的理想,理想为什么深埋?
全因现实是,太多脆弱者面对犬儒者的调戏,往往选择不再暴露热忱和纯真。
这也是为什么当两名学生发表完毕,教授坐在台下,脸上流露一些赞许的神色。
继而是肃然起敬,继而是唯有目送。
真是风萧萧兮易水寒的目送,心知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目送。
但是不可挽留,只能目送。
影片另一部分,着重刻画一个仍有良心觉醒的女记者和一个政治犬儒主义的在上者之间针锋相对的语言对峙。
汤姆克鲁斯扮演的议员,属于权力精英阶层,却以巧妙的对理想主义的鼓吹和利用,而巧妙的铺垫自己的仕途。
在上者的犬儒主义的极端表现,是冠冕的、堂皇的。
当然,对热情与正直的利用,一向都无不假以高尚的旗号。
最关键的是政客们对其自身伪善与功利性的缺乏自觉,反而处处显示着一种真诚奋进的姿态。
将所有政治行为首先做口号式的、广告式的宣讲,并且邀请女记者来辅助这种宣讲。
资深女记者自然看出这其中的狡黠和政治修辞学上的空泛,她看出所谓“不惜一切代价”去换取的东西、去推进的计划,最终是为了实现什么和根本不能实现的又是什么。
但以一己之力也实难对抗,最终只能在要挟下屈身配合。
影片充满反思。
批评和抱怨这个影片没有为观众提供基本立场的,或认为编剧导演语焉不详的,我假设是源自一种个人心态的浮躁,在没有仔细领会和推敲之后就急躁发言(这确实是一部形式沉闷,议题也沉重的影片,但不影响它的优秀)。
又或者,根本是因为两种人群在思想本质上的绝缘。
我当然是暗示了,其中不排除一个犬儒主义者对这部影片的很生理的、直觉的、自然的排异反应。
我觉得影片的立场已经相当鲜明。
在这个影片中,罗伯特德雷福坐在桌子后面的形象,几乎可说就是影片立场的代表,立场的化身,立场的宣示。
而梅丽史翠普饰演的女记者,是表达当一个立场迫于压力之下时,如何无奈的、趋向软弱的情况。
是良心、原则、立场这种理想主义元素与现实之间的冲突、纠结、交战。
最后,“不认同的接受”。
话说回来,任何一部影片的导演,都没有义务提供题目之外还必须提供相应的解答。
电影本身就是一种思考和探索的形式,以及过程。
进而,这种思考和探索是没有拘泥的,不该有定式的,不必整齐划一的。
这既是电影本身的魅力所在。
强行要求导演提供一个答案的观者,在思考上也许是懒惰的,也可能是墨守成规的,在观影习惯上也许是需要调整和突破的。
事实上,这个世界,纵向的历史、横向的这个全球一体化的当今国际社会,纵向与横向交织的文化、以及这个自然宇宙,方方面面,各个分野,很多乃至大部分问题,都是没有什么标准答案可言的。
真理萎缩在复杂的现象皱褶之间,因为角度的差异,因为认识的深浅,答案也不是能够那么容易就武断裁定。
导演本人,其实也可以只是一个发问者,也可以只是一个困惑者,等待昭示者,等待拯救者,等待宣判者。
如标题,就是冲着Meryl Streep去的...好吧,我承认,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这场电影不用买票...不过的确是因为她我才会看这种政治片儿的。
看完以后的最大感触就是自己最初的初衷满足了...但是好像再多的收获也没什么了。
关于影片的内容我只能说还是挺impartial的,不觉得有在刻意灌输给大家什么观点,这点我真的挺喜欢的。
总之值得一看,哪怕只是为了Meryl Streep. p.s.同行的澳洲mm一定要说Streep是澳洲人,让我错愕了好一阵。
回来查了半天也没查出来Streep什么时候有跟澳洲扯上关系。
有知道怎么回事的好心人请解释一下。
主演: Tom Cruise / Robert Redford / Meryl Streep
一个故事,三个视角。
1)投身战争的学生,他们为了摆脱国内的环境,摆脱经济上的困顿,而选择去参加阿富汗的战争,为了以后能一身轻松的继续求学,继续朝改变的路上走。
就像教授讲的一样 - IF, If you come back, sadly, they never made it back. 残酷的社会么?
2)议员与记者的对话,议员向记者推销战争的新策略,来吸引大众来热情投身战争。
凭着几十年的经验,凭着女性的直觉,她知道被告知的跟真实情况又会十分的不同,苦于生计还是向大众推销这个策略,送更多的士兵去参战。
3)教授与他觉得有能力的学生的对话,他,有思想,能够独立思考的学生,渐渐变得不再关心学习,只是想看透了社会,而随之无所在意。
教授惜才,引导他用行动去做出改变。
但是最后决定永远是自己的,在不想长大的时候已经悄然长大,在不想做出决定的时候,已然做出决定。
2,3两段话都是或多或少被1所影响。
我蛮喜欢这种类型的影片,而近几年看到类似影片也越来越多,似乎不相关的一件事,结果却是整个电影所表述的核心。
演技没得说,最喜欢的还是Meryl。
【Lions for Lambs·摘】¥Professor is a salesman,sales what?saled you to you¥第一批上战场的人都是被国家遗弃的人。
¥一个德国将军曾写道:Such lions led led by such lambs。
真不可思议。
¥你得干些比得A更重要的事,得了A你也会被遗忘的。
【Lions for Lambs·摘】---“Police Science,Doc.It's really about how to win```just how to win.而不在乎你看上去多蠢多两面三刀多可耻。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他们都没能解决问题,我又能做什么?
”---[所以你置身事外?
] 【Lions for Lambs·摘】--[你只是尽量把自己与现实社会拉开距离]--“难道你怪责我只是因为我不愿进入你那理想主义圈子?
跟我父母一样,总喋喋不休强调如何给我一个更好的生活,却怨恨我乐于接受的选择。
”--[如果你有辆豪车,油箱缺油,马路与交建倒退落后,那你的车又有啥用?
Rome is burning ,Son] 【Lions for Lambs】梅姑实在太靓啦片子有点乱,但思辨性很强,其意义在于把个人选择与社会国家命运的联系清楚勾勒,并将作为个人在其中的摇摆于困惑通过对话的方式思辨地呈现于众,让人对舆论、政治决策、青少年教育、公民社会等深深反思。
没有一棍子打死,也可能有点鼓吹爱国的成分,但方式很客观 【Lions for Lambs】当然一切也只有在那个国度才有了。
虽然教授在最后还是强调作为公民不能对国事置若罔闻,但在天朝,只适合Todd的那套。
对那些妄图以个人微小力量改变社会的年轻人而言,当你的观点不足以构成民意,你的愤怒汇不成呐喊,你的无畏不但起不了警醒作用,甚至不能换来怜悯,太傻太天真。
看对手的强大,一定要看他处事的方式而不是成就的结果。
无形的力量才是出色的根本。
这就是为啥我老给爹娘解释不了美利坚优势在哪儿之处
在制作了LV爸这样可笑软件的国度,一切勇猛的思想正如LIONS,而将这些思想付诸实践的身体却无限软弱恰似LAMBS,精神与肉体的貌合神离是我们这个国家神智错乱的根源,除却妄想本不剩什么的国家,时时刻刻却都以剿灭妄想为指归,也许只有丧尸的国度才能保证统治阶级世世永享荒淫的生活…豆瓣维护掉了我的照片,瘫痪了回帖、广播,我只有一句话F——U——×——K——U !
cctv6 2013-03-31 11:15
现在懒的思考了
无论的政治战争片~可能是自己不喜欢着类型的吧~
1-66
美国主旋律
和美国政治紧扣。。演员很大牌。。剧情很一般。。感觉没必要把该类题材放到银幕上还浪费了优秀演员。。
也许是没看懂,两个美军士兵面对枪口为什么要站起来挨枪子?这是美军一向的做法吗?为美国政府背书也背得太生硬了。
话太多,一向都很反感政客,也一直就不喜欢看政治电影。
反战还是辩护?倒是平民对国事的参与热情让人感叹。
redford老爷子搞砸的一次。
有些观点是赞成的 但有些也想翻白眼 总体来说能看 但三条线的揉合不是太好
罗马在燃烧,问题不在于那些放火的人,他们早就无可救药了,而在于我们这些看热闹的,冷漠的旁观者。
一场无聊的政治秀。
成年人最大的危险在于没有意识到已经成年而做出成年人的决定
也太…白人了
就是对话连环套啊,美国主旋律,看得我蛋疼,白瞎这么些个熟脸了
浪费````
有点意思,可是说教过多
发人深省,比想象中的要好
好的bullshit是这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