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n’t it interesting that the one and only request we women would have of the men would be for them to leave? (22:15)- It is men who prevent us from achieving those goals. - But not all men.- Perhaps not men, but a way of seeing the world, and us women, which has been allowed to take hold of men’s hearts and minds (40:00)the men would definitely leave with us because they can’t survive without us (47:43)misuse of forgiveness- perhaps forgiveness can in some instances be confused with permission (1:06:00)
天堂的入场券掌握在强奸犯的手里,受害者该如何选择?
世代生活在极端宗教殖民地上的女人们受教育程度极低,在受到极端男权压迫的同时又被信仰裹挟,留给她们的空间微乎其微。
女性的声音被分为三大派:妥协、离开、反抗。
部分保守女性认为,比起一次又一次的强奸,无法进入天堂才是更糟糕的结果。
激进派则认为应该留下来反抗,把这些肮脏的男人埋进土里。
中立派一方面嘲笑温和派的懦弱,另外一方面又瞧不起激进的方法,正如身边的大多数人,她对现状无比的消极,却未曾想过改变。
而她也可悲地变成了尖酸刻薄的施暴者。
从她的身上也看到了对革命害怕以及不确定性。
也有理性的声音把讨论带上一个新的方向:与其争论抗争和离开的利弊,不如想一想,女人们到底需要一个怎样的新世界。
“殖民地所有的决策都将由男人和女人共同裁决,女性将被赋予思考的权利,女孩能够获得读写教育,在学校里应该有一副世界地图好,让我们明白自己在其中的位置。
殖民地里的女性将建立起一个新生的宗教的脱胎于宗教,却以爱为恒旨。
”离开或是反抗后很有可能就得不到上帝的庇佑,是很多人害怕的理由。
影片中同样大胆地回应:“我们不需要上帝的人原谅我们。
因为我们保护自己的孩子,不让他们受到邪恶之人卑鄙行为的伤害。
而这些人正是我们要请求原谅的人,如果上帝是慈爱的上帝,那么他会亲自原谅我们如果上帝是一个有仇必报的上帝,那么他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了,我们如果上帝无所不能,那他为什么不保护我们这个殖民地的妇女和女孩呢?
”有趣的是,这部影片并没有直接拍摄施暴者男性,甚至和男性的对话都是把男性格隔绝在木屋之内。
他们被牢牢的保护在小小的方寸之间,男权是他们的屏障,同样也是他们的枷锁。
恰逢妇女节前夕我就开团募集到四个姐妹一起来看,然后又加入几个姐妹聚餐讨论了一晚上。
有姐妹收到邀请纠结许久还是觉得题材太沉重不想看了,看的时候我和一个姐妹都在抹泪,但我们的泪点又不相同,她伤心的感觉居多,我振奋的感觉居多,而另一个姑娘没太看懂一脸困惑,这都是很正常的。
毕竟这个题材就没法讨好所有人,首先男性和女性的观感肯定是大相径庭,其次同性别的观众内部也是各有各的立场。
这一群女人在一个闭塞乡下谷仓里的谈话,竟和前一阵上野老师对谈引发的全网大讨论不谋而合:女性主义到底希望追求什么?
女性能否克服四分五裂的现状走向光明的未来?
我们对于性别暴力至少达成了不能再沉默无视的基本共识,但是正确的对策是以暴制暴(拿起菜刀剁他丫的)还是远离暴力根源(不婚不育保平安)?
我想没有人能够得出正确答案,但这不能说明没有讨论的意义,也没有人配或不配参加讨论,能够让各个立场的女性自由表达加入讨论本身就已经是很大的进步了。
因为讨论本身能够扩大声音让人听到,而现状就是男性对于女性苦难的感受还很微弱。
比如今天某人跟我说他在和很多年没见的中小学同学聚会时,小时候看起来很强大的女生现在回忆哭诉小时候被老师体罚和欺负,他十分震惊这和自己上学时的记忆完全不同,但也只能默默地听着。
“我们都上的同一个学,人和人的感受就相差这么大吗?
“他困惑地问我。
我说是的,人和人、男人和女人的经历感受就是相差这么大。
你因为个体幸运没有经历过的苦难,有的人可能每天都在无声地忍受。
我自己小时候也曾因为性格懦弱被老师和同学语言霸凌,甚至工作后也发生过同样的事情,但也正是因为性格懦弱都不知道如何反抗,甚至还会以为是自己的问题。
所以如果我是你的话,我会认真倾听,尝试理解和反思,作为老师更有责任防止同样的悲剧在下一代身上重演,就像电影中本喵饰演的August那样。
我虽然总体上是个悲观主义者,但是我又相信通过不懈的对话和行动,我们想要实现的进步还是有可能的。
“We have been preyed upon like animals. Maybe we should respond like animals.“"We didn't talk about our bodies. So when something like this happened there was no language for it. And without language for it, there was a gaping silence. And in that gaping silence was the real horror.""Ask the men to leave?None of us have ever asked the men for anything. Not a single thing, not even for the salt to be passed, not even for a penny or a moment alone or to take the washing in or to open a curtain or to go easy on the small yearlings or to put your hand on the small of my back as I try, again, for the twelfth or thirteenth time, to push a baby out of my body. Isn’t it interesting that the one and only request we would have of the men, is for them to leave?"
2024观影 |17|这是全片让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就像刘慈欣在《流浪地球》中所写的,人类会经历2500年历经100代才会抵达新的星系。
从前的女性抗争到如今当下的平权斗争,即使胜利成功的那天不会落到我所生长的时代,那我希望后代,甚至不一定是我的后代们,能生活在更加安全、美好的土地上。
电影里大量的对话和灰暗色调可能看上去会觉得枯燥,100多分钟的影片里大部分时间都在阴暗的谷仓里。
我认为是一种意象指代,现代女性的抗争之路或许不像前人一样诉诸暴力,但看不清的前路需要当下的我们一步步设想好,不仅是为正面临恐惧与暴力的我们,也是为正在成为以及即将诞生与这个世界的孩子。
性犯罪事件在当下并不是离我们生活中很遥远的事,甚至于有影视剧会进行“艺术创作”,大多数在银幕上受到性暴力犯罪的女性通常在导演的安排下,被渲染、美化…可真实是在无防备的时候被侵犯的女性,在甚至不知道罪犯是谁的情况下,留下的只有伤痕累累的身体、随时会被激起的心理生理后遗症…错的不是女性的穿着、年龄、职业,而是这里有会犯罪的人。
离开原本是男性们为不主动原谅的女性们设置的惩罚,连带“无法进入天堂”。
但是为什么要看本世而要为了摸不着的来世去做决定呢,当下的环境已经烂透了,祖祖辈辈流转继承下来的父权没有这么轻易被动摇。
留下且战斗:不是很现实,和什么战斗,为了什么战斗,如何战斗,战斗赢或输后如何自处。
更大可能是暴力施加惯犯们会用暴力取胜,现状难以改变可能还会更糟,下一代男性们仍会觉得这是能达到自己目的的有效办法。
选择离开是因为留下就是把自己置于父权主义的暴力受害者情况下,所以要改变要离开要重建新社会新规则。
离开是为了不成为杀人犯,不为了复仇也称为暴力的施加者。
带上小男孩哪怕是青春期伤害强的男孩因为相信他们还能改变,而年纪更大的已经融入男权社会。
离开让暴力施加者明白不能依靠着女性生活又把所有女性当作泄怒泄愤泄欲的物品,忍受、退让与自我和解从来都只是精神上的救赎,而这些信仰可怕的是也都是来自成年男性施加。
有年长的女性已经习惯当下的社会离开不了,有人无法向前走自杀停留在过去,有跨性别者受兄弟性侵后流产选择脱离女性元素只对小孩说话,有更多人带着伤害活了下来,有更多的更年幼的女性持续受到伤害。
觉得所有“恶人”男性侵害者只出现背影的设定很好,不需要看见任何一张具体的脸,长到能看懂电影的年纪已经见过太多这样的人,太多张这样的脸。
喜欢开头的一段自述,虽然是架空,但谁能说不现实。
被性骚扰是所有女性共同的“秘密”,言语,动作,目光,酒桌上听色情笑话和梗。
表达自己觉得被骚扰了也很有可能会被怀疑有被迫害妄想、被反驳程度远远未达到、被责怪大惊小怪小题大做,全世界相同一贯的把戏。
喜欢片尾字幕的bgm,田野虫鸣,闯入一段daydream believer又戛然而止,继续虫鸣,然后响起孩童们稚嫩的歌声,离开令人窒息的环境养育下一代新新人类,而不是继续受伤害的女儿与施加暴力的儿子。
至于一些说对话不像不识字女性能说出话的短评,我觉得是文化上的高傲与自大,不识字不代表没可能有思想,她们的用词都很简单,与August做对比就可看出,后者为数不多的几句话里就有书本、名人引用。
而August,可能因为一位“反叛”有思想的母亲,也可能因为暗示的一些青春期事件,是未能成功获得男性之间同性认同感的“失败者”,买枪准备自杀,从女性得到认同、理解与鼓励。
喜欢问August的那句,如果你觉得你的所有想法都不重要,你的感受将会是如何?
答案是自杀hh这不正是片中所有女性一直以来的处境,而很多人坚强或麻木地活下了,痛苦是间歇发作的应激性过度呼吸,伤害是尺寸过大安装在嘴里十分难受的假牙。
承认自己受过伤害是了不起的事,在很多情况下都会因为无法疏解情绪而改变认知导致认知失调,片中女性角色各有各的勇敢,是理想主义者的形象。
电影的画面、色彩真的特别美。
当知道真相之后的愤怒、无奈、痛心等各种情绪夹杂在一起,女人们开会讨论该如何是好?
列出三种方案,大家投票,最终在两种方案中纠结、剖析,列出各自的利弊。
探讨过程中会有冲突,做决定总是痛苦的。
中间穿插的一些剧情,推动决定的产生,当她们最终选择离开,那是她们为自己做得选择,虽然不识字、不认路、不会看地图,但是为了日后不要遭受痛苦,为了保护她们的女孩们,她们必须离开!
最后她们准备离开,离开这个地方,离开这个她们曾经聚集在一起探讨的屋子,剩下的只有钉在墙上她们抉择的利弊分析,还有女孩在大家讨论时画下的插画,还有记录员、唯一的男性August……August作为本片唯一男性角色,本应是对立的,却与女性在同一战线。
本·卫肖的表演太精彩,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神情都很抓人。
作为理解女人的男性角色,但因为是男人,他无法与自己爱的女人一起离开,日后却只能与女人们痛恨的男人们一起,谁知道他将会在遭遇什么,想想都很绝望。
August其实也早已做好了打算,那就是在她们离开后,结束自己的生命。
当他掏出那把原本想要结束自己生命的手枪,交给Salome去保护女人们时,真的直接泪崩!
女人帮助女人,当她们选择离开的那一刻,她们就已经强大起来,不再需要依附男人!
就像电影所说:“如果上帝是全能的,为什么没有保护妇女和孩子。
”这也注定是一部大部分男性不能打高分的电影。
电影描写的是女性的故事,也只有我们能够理解她们的立场。
开始我以为影片的历史是一战前,后来出现二战描述和汽车,意识到这并不是描写的某个历史时刻的某一段女性反抗故事。
而是一部散文诗,描写是我们的母亲和我们的的人生,是女性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就如电影末尾那一队马车那样,未来的结果是好是坏呢?
在几千年的男权结构下,女性一直是被围剿的状态。
女权的运动也永远不会结束,因为没有满分的答案,未来的结果也是不得而知的,祝愿未来的女性会有不同的、更美好的故事。
在女性权益不断下降的今天,作者也提出了另外一种破局的方案,希望每个女性都能如电影那样逃离围剿。
当这群身着传统服饰、从没读过书、对家中男性言听计从、称自己所在地为colony、遵循几百年前生活方式(没电没汽车没自来水)的女性聚在一起讨论最近发生的连环迷奸事件,我以为这是十七世纪的北美某殖民地。
所以当二战被提起时,我十分迷惑;而当2010年这个年份出现时,我彻底震惊了。
原来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仍有一些人主动摒弃现代科技和社会模式,聚集起来过着简单清苦的生活。
最典型的就是所谓的“朴素人群”(Plain people),其践行者主要来自基督教新教的两个教派:重浸派(Anabaptism)和贵格会(Quakers)。
本片中的人就属于重浸派的一个分支——门诺会,更具体的讲,是生活在玻利维亚的“俄罗斯门诺会”(Russian Mennonites)。
在历史上,由于教义中的和平主义原则,他们拒绝参军、反对参与政府,遂多次成为宗教和政治迫害对象,被迫一路从俄罗斯迁徙到北美洲再到南美洲。
现在这个教派在全球有近50万人。
所以下次如果我再在集会上看到穿着上上世纪服装的人,那很可能不是cosplay,也没有穿越发生,而是人家平时就穿这个。
本片改编自同名小说,故事背景取材于真人真事。
那是在2005-2009年期间,玻利维亚的一个门诺会社群里上百位女性被下药强暴;后来发现作案者是同社群里的若干男性,长老会诉诸当地政府,将罪犯绳之於法。
小说作者Miriam Toews出身于一个加拿大的门诺会家庭,而且其社群所在地正是案发社群的发源地。
所以当身为作家的她听说了上述暴行,当然想写点什么。
应当说她的角度很新颖:虚构了一场女性辩论集会,让部落里的女性自己讨论自己的未来(三个选择:什么都不做选择原谅,死磕到底将犯人定罪,离开此地另谋出路)。
因为这些女性都不识字,所以安排了一个被逐出社群的男性角色来帮助她们记录,整部小说正是由会议记录所组成。
我看到网上有人批评辩论者的谈吐与其文盲身份不符,于是觉得整个故事太假。
我想,首先见识与读写能力未必成正比,其次本书/片本来就是女性作者/导演借人物之口,说出她们自己对当时情况的理解和想法,并邀请读者/观众来参与讨论。
所以我觉得不必太在意这个虚构场景的真实性,而是应该多代入式思考,即如果你是她们,你会怎么做?
那个跟我观点不一样的人说的有道理吗?
本来,是无为还是无畏,是走是留,都是有利有弊的。
如果按照现在me too的标准,被侵犯的标准操作应该是硬刚,但在那种一切事物由教会长老说了算的社群,反抗其实是没有出路的。
但对这么大的事装作没发生也不合适(更何况影片还刻意表现了家暴现象的存在),所以按照排除法,剩下的似乎就只有出走一条路了。
那这个在我们看来较明显的选择,为什么让片中人花了那么长时间才达成一致呢?
因为这个选项附带三个严重的问题:1、长老们说了,如果她们离开,就等于抛弃了信仰,类似永世不得超生的诅咒,这对一辈子都是虔诚信徒的她们是致命打击。
2、她们需要与自己的男性家人分离,而有些可能是她们深爱的人(毕竟施暴者只是少数)。
3、她们能去哪里?
从没离开过家园、对世界一无所知、目不识丁的她们将来怎么生活?
影片最终让她们勇敢的挣脱了宗教的束缚,又温柔的履行了母亲的责任(带着未成年男性成员上路),但对迷茫的未来过于轻描淡写。
显然这仍然属于偏理想化的处理。
对这样的女性群体或弱势群体,自我意识只是第一步,外界的帮助同样重要。
最后我想啰嗦两句门诺会。
这个教派反对暴力仇恨,主张凡物公用,曾经推动过废奴,这些信条都有其积极意义。
但他们也思想相对保守,讲究男尊女卑,导致社群内强暴事件时有发生。
与很多崇尚简朴生活(simple living)的团体一样,他们自己清静无为与世无争,作为外人我们似乎不应干涉他们的信仰自由。
但我有两点疑问:他们一边不服从外界的权威,一边却在社群内部树立部分人的绝对权威,这是否有些虚伪?
他们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相当于人从出生起就不断被洗脑,这样子的皈依有何说服力(虽然他们追求主动皈依而非强迫)?
我一直认为,人要树立一个信仰,不管宗教也好哲学也好,至少应在接触过数种以上可能性后再做决定。
像国家宣传、父母之命、同伴压力、一时兴起等途径都是不可取的。
从这个角度讲,我尊重他们的信仰,但也为他们感到惋惜。
当然,或许他们看我也是一样。
原来我是“Ona”的孩子……如果你是被父权凝视长大的,而在这个过程中有所觉醒的,同时,也是被伤害过的…..这太有同感了,你会觉得,你就在她们中间,原来这个世界上,不只我一个人觉得这样的环境很奇怪..透过屏幕,直视她们的眼睛,你能看到切肤的痛跟狠,那双眼睛,就仿佛穿过屏幕,直视着你,正视着你鼓舞着你、警醒着你这就是女性力量天啊,是柔韧似刚的,是温暖而不软弱的,是强大的天啊,电影里探讨的不仅是女性的社会地位,还探讨了,为什么现在社会上的男性会变成这样,“他们在孩童时期也如夕阳般美好”,是啊,这是为什么呢还探讨了亲密关系,对于女性的意义以及,施暴者的孩子对于女性而言是什么在“女权觉醒者”中,把自己当成“男人”的人,将会怎么被对待天啊那双双眼睛,是你和我的眼睛我相信,能理解女性地位的人,像August那样的男人,一定很少……如果你对此篇感到反感或是怪异,以及不理解,或许可以尝试想想,自己的思想是否已经被“社会”主流给同化、奴役了呢?
你有试过,被人用语言调戏吗?
你体会过被尖锐的眼神锁定的不安全感吗?
为什么女孩们会怕?
你知道吗?
因为我们知道,如果我们不在法律保护范围内,他们会扒下你的衣服,用异物一次又一次捅入你的身体,造成撕裂伤、内出血,那是伤口、那是永不可磨灭的创伤。
就像用一把刀,反复刺穿你的腹部,穿透你的肠子、捅破你的胃、搅碎你的肺你知道,你的一切都被人认为不重要的定位吗?
把你永远的定位于下位,但你知道吗?
我们都是人!
没有贵贱之分!
是谁有着私心,以这种方式妄图贬低另外一种人,让“女性”被奴役。
我们可以拥有平等的权利,所有的方面的,所有的情感的我是我,不是谁的女人、谁的夫人、谁的老婆、谁的妻子我是我,不是谁的从属我就是我太好了,这部电影怎么能这么好呢我一直认为自己应该做个男生,从小时候起就有这种思想,我小时候讨厌自己属于女性的特征,去追求一切“言行举止”像个男的那个时候的我,满嘴脏话,走路外八,坐姿劈叉,这就是小时候的我,眼中的男性形象我以前不理解为什么自己那么激进于“成为一个男人”我现在明白了我不想成为一个女人,是因为女性的社会地位。
小时候的我,或许打从内心里觉得,“女性”是脆弱的、软弱无力的、是总是要归属于另外一个人生存的寄生虫但,我逐渐长大,我发现了,这个世界上还存在着另外一种女性,她们传达着,“我们很强大的概念,我们温柔但不怯懦,我们柔软而不软弱,我们是柔韧的、坚强的,我们可以做任何想做的事,我们不用成为谁的附属”我这才意识到,噢,原来做一个女孩儿没什么不好的,我要为我、你们、她们、大家,争取属于我们应有的权利“你会过上不同的生活….”
两部都没有看过原著,纯从片子的角度来谈谈自己的想法。
宗教、女性暴力事件、女性团结、现代社会古代生活,架空历史,跟《使女的故事》还挺像的。
《女人们的谈话》这个故事改编成美剧感觉会更好看,可以成为《使女的故事》温柔版。
《使女》是通过暴力反抗来对抗男性以宗教为借口的剥削,《谈话》就是通过温柔的离开来反抗剥削。
两部剧都是不能深究逻辑和可操作性的,只不过《使女》拍成剧更注重过程,《谈话》作为电影更偏重内涵。
《谈话》给了一个很新的观念,那就是革命也可以不流血。
无数的女性觉醒、同志平权、黑奴翻身都是靠鲜血和战斗成功的。
我们并不能知道她们最后的结局,有可能会因为想念丈夫想念故土又回来,也有可能被男人们发现抓了回来,或者在路上出了意外,或者发现新的世界跟这个村庄没有任何不同,但做出改变的那一刻,就是革命的开始。
《谈话》给了受压迫的人第三条路——离开。
这是一部温柔的电影,一场温柔的革命,大家在谈判期间会一起放声大笑,在酝酿大计的同时不落下乡间的农活,甚至在临走前还要把桌子上的面包屑擦干净。
这么一群在圣经的教化下又没有文化的妇女,被生活琐事纠缠的妇女,也想要走出压迫,你还不行动吗?
这是电影想要告诉观众的唯一内容。
任何受压迫的人都能找到一条出路,只要你有所行动。
《谈话》还有一点像十日谈中某个故事的升级版,用上帝来行魔鬼之事的猎奇故事中的受害者,有了自我意识,开始反抗。
这场温柔的革命,没有目的地也没有终点,它首先要解决的就是阻止当下的暴力。
可能是第一次真正发现了俄罗斯电影的美。
很美的摄影。旁边的姐姐打呼噜了
大银幕看这个可太酷了。一开始不知道这片要干啥(没看过介绍),只是觉得给这掌机的话我可太high了。看明白这两人干啥之后更是…不就放个盗版露天电影,怎么酷得像2077里的游民+超梦黑客,就逛个大西伯利亚,怎么酷得像辐射荒原+极乐迪斯科😆要说这片有啥很高的艺术成就吗也没,但4月这俩电影节看的所有含迷影元素的电影里这部最酷了没有之一,可谓十分罕有地同时集齐我想看+我想拍+我想玩的内容,看得我全程内心不停敲碗大喊aaaa🥲
无依之地,寻笼之鸟……演员很美、惊悚配乐、摄影很塔
不懂评论说的什么“故事”“叙事”,好震惊,这种弥漫出荧幕的张力与情绪竟然无法被感知。无言的隐隐对抗的相互厌弃又牵挂的父女关系,女儿反复追问的未来,被甩在时间外的村子与放电影的游牧民族,揍人也被人揍的男人,那么想去的海边原来是为了撒下妈妈的骨灰,一夜的放纵与回归……草原上飙车带起沙尘的镜头太酷了,那瞬间觉得幸好我有来看
比较闷一些,主要是人物的情感转变略显突兀,意识流类。运镜很美,环境契合了整片的基调
7.0/北影节第五部 清冷 肃杀 叛逆 逃离 移动长镜头组成了全部内容 配乐很紧迫惊悚 无睡点但无共情处
0421北影
3.5
#BJIFF 2024#❌就算让我边看边睡我都不愿意……
画面很美,车在树林里穿梭的那段很想录下来反复观看了
我的冲动被扔到无人之地了
大银幕看这个可太酷了。
3.5
#BJIFF2024 auratic; 并存着近景眩晕(细部、微粒)与远景眩晕(气氛、涌动)
荒芜之地上失去母亲的青春期少女 面对的困境与成长 全片对女孩困境的描写非常隐忍克制 以此呼应着她无处抒发的隐秘的内心状态 只在不经意间的几处笔墨交代了情况 发现来月经的不知所措 独自去商场选择内衣犹豫不决最终放弃 面对身体发育和母亲角色的缺失 无法同麻木独断的父亲敞开心扉 也无法摆脱终日在逼仄车内的二人生活 在凛冽荒芜的土地上流浪 如风车旋转 没有终点 巨大的扇叶将阴影遮蔽在女孩身上 占据着画面 向远处排开 孤独没有尽头的生活绑架着这个青春期女孩 压抑和对父亲的仇恨日益升温 导演通过大篇幅的流浪生活和土地环境描写用平缓的长镜头 将这股绝望压抑的气氛向观众释放出来 最终女孩砸车出走 用自己的方式实现了青春期的冲动与成长
影片像是一个摄影集
第四部,没让我冲起来
11th@14th bjiff@北京坊。俄罗斯公路片。中间放电影认识骑摩托车男孩那段睡着了一会儿。颗粒度很高的真电影,像是我猜测的白内障患者眼中的世界,模模糊糊枯黄灰蓝的调子。风景美。海边气象观测站和退潮死鱼画面对我来说是种奇观了,盯着画面仔细地看想把它们深深印在脑中。出现的三个女人加摩托车男孩的背部都很美,薄薄的脂肪加标致的肩胛骨。中间看男主轮廓隐约跟普丁一个模子嘛,又走神想了一下欧亚大陆最标致的元长相在中心而中心是哪里这个问题,从中心往四周人们五官和轮廓脸型都开始逐渐变化。警察打人那段不喜欢,似乎在自我强化野蛮性和非文明性。男主好有魅力。为啥父女俩不多说点话呢。最后字幕出现了摩尔曼斯克,似乎是拍摄于那里。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