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集-茶房篇
哈哈说实话我不太喜欢夏热冬冷!
旅游可以,定居不可。
不多此一举,认同,学习。
12月7日是“大雪”节气。
虽然是在赔礼道歉,但对于陌生异性,主动把手伸进对方裤腿,有点奇怪?。
我第一反应是代入自己,因为是男的,年龄不小(又不是幼儿园宝宝),又不是自己的伴侣,所以我会有点嫌脏,递过去手帕让他自己擦,避免自己姿态卑微,且可能让对方误解,有了什么奇怪的暧昧之情。
不给对方添麻烦,这点蛮动容。
在我现在所处的背景下,茶泡饭也看着普通,我却很喜欢那种清淡耐吃的品性。
哈哈哈哈哈对于不怎么在乎的人我也觉得对方浪费我时间了。
这一长段好有感觉。
最后两张✨✨第2集-结缘篇
好快!
这之前仅仅见过一面。
她主动拿起他的手腕。
第3集-从秋到冬的味觉篇
和果子吃和果子
我爸也是,宁愿洗碗也不想做饭,我则相反。
想要品尝,蒸寿司。
长得有点像玉子烧。
这两个都好喜欢!
第4集-世代更迭篇
这集的男主因为选择在京都继承家业,不能和女友一起去东京,而提出分手。
女友竟然来找男主的妈妈(关系这么亲近吗),一起择菜,通过让自己忙起来而不哭出来。
第5集-有隐情的夏天篇
从这里开始,每篇的开头换成了夏天的风格。
前4集像是秋冬风格。
蓝色绣球花!
emmmm我时不时觉得这个老教授居心不完全端正这集透露了一个秘密:原来漂亮姐姐私会的是同父异母的弟弟,而不是情人,女主的妈妈好像也开始怀疑那个长相酷似自己已逝丈夫的行脚僧,是否就是私生子。
竟然想约会!
第6集-怪谈篇没有截图。
情节怪诞离奇失,启示人类要敬畏神明、和谐共处,神明也懂得知恩图报。
也表现了女性的嫉妒和男性的贪婪,如果只能实现一个愿望,那个萌妹子是希望男主祛除灾难,而男主失望地说,只能一个愿望啊。
两位女性都很美,都懂得知恩图报。
第7集-夏天的味觉篇
京都人对豆沙是真爱啊,四季可见。
乍看有点像凉拌鱼皮,好想吃啊!
这种寿喜烧,第一次见,有点意大利风格,
第8集-水之美学篇
这张像外婆家屋后的某些屋子。
有次隔妈妈散步到很远,途径了这种静默古旧的人家。
蓝绿色调的古旧场景,略畏惧,又莫名向往。
第9集-我讨厌京都篇
这集旁白换成了女生,观察者变成了英国老教授(人类文化学者)的未婚妻(语言学家),她竟然是老教授女儿那个年纪,老教授和她母亲两家定下了娃娃亲,但老教授坚持不婚,逃离故乡、专心学术、追求自由。
在大师的点拨下,女主母亲放下寻求真相的执念。
第10集-冬天的味觉篇
味ceng
第11集-京都人的本音篇
第12集-冬天的岸边篇
这部纪录片从京都的地方语言和工匠传承,姻缘嫁娶和四季风物,不仅让我们领略京都的市井文化和风味优雅,同时优美极致的每一帧画面都是治愈人心。
初中的时候便去过日本旅行,可惜那时年纪尚小,并没有特别多的意识去领略京都这座古城的风韵和文化,以后若有机会我也想像纪录片中的人类学者爱德华那般专门到京都住上一阵感受京都人的生活,因为喜欢这种不急不躁,精致美好的生活方式。
京都的魅力来自于京都人,他们在我们看不到的地方秘密地堆砌京都之美。
不管是神社寺庙等古建筑还是百年老店,各种各样巧夺天工兢兢业业的工匠或是德高望重的僧侣,似乎一直被禁锢在规则之中,在二十四节气中讲述不同美食和文化习俗。
在固定的时间做固定的事情,在固定的日子吃固定的食物。
他们恪守着美丽,封闭,优雅,固执,从一日三餐和起居住行都极具仪式感。
京都人之间心照不宣的处事规则和饮食习惯都成为了这座古城的沉淀,无论世代如何变迁,它好像从未改变。
这般千年的风土人情的浸润,酿成了独特的京都味道,似乎生活在这里时刻都能回归纯粹和本心。
【对美的追求】纪录片专门邀请了常盘贵子来饰演百年和果子老店的小老板娘,是集京都人从内到外的优雅于一身的美女子。
她就像空谷幽兰,无论悲喜都像淘过水般,涤荡成一抹浅浅的微笑。
五官精致而不张扬,气质温婉而又娴静,以前认识她是通过和哥哥张国荣拍戏,果然岁月从不败美人。
当她坐在茶室里品尝着当季的点心,无论是赏月,还是感慨枫叶,举手投足都尽显京都风情,成为一幅幅印在人心的画。
如果生活中有什么必须要追求的,那毫无疑问便是美。
【无处不在的分寸感】京都人的性情中总有让人莞尔一笑的地方,但又有一些傲娇矫情的地方。
他们似乎有些腹黑,无法理解京都暗喻的人都会被排斥在外,比如“我考虑一下”就是拒绝,“算了算了”就是多管闲事。
京都人嘴上说的和心里想的并不完全一样,于是世界上存在两种人,喜欢京都的人和讨厌京都的人。
经营到第五代豆腐店老板,不肯把豆腐卖给无法区分京豆腐和嫩豆腐的游客,反而留给了邻里乡亲。
为了不抢街坊的生意,也不愿多做几份卖出去,这份执拗与淳朴,充分体现了京都人对本土文化的骄傲。
京都人每天早上都会清扫自家门前,默认帮邻居家清扫交界处30尺的地方,不多也不少,打扫完后就会撒上清水,而且要干干净净不留纸屑,这也是京都大街小巷都非常干净的原因。
京都人和邻里之间有一套心照不宣的规则:只扫自己一尺地,绝不踏足他人门。
这也不是小气,而是这次扫了下次邻居就会帮自己扫,这样来来回回的有麻烦。
虽说这种清晰的边界感有些许冷漠,但也意味着干净爽朗的关系。
京都聚集了很多传统工艺的工匠,是一座保守的手工业城市。
每家每户的房子都比较小,你去别人家是不能轻易进屋的,有事在玄关处长话短说即可。
每当有外来人来家里做客,其实京都人不太会留下客人吃饭。
比如主人来一句“来碗茶泡饭如何”是在下逐客令,但如果客人真的留下了,也会被主人家认为是厚脸皮。
【姻缘结合篇】京都人不仅对结婚的事情很谨慎,而且还有独特的姻缘文化。
京都的寺庙大多是承袭的,如果继承人是一位女性的话,要嫁出去就很难了,因为必须招一位上门女婿当住持。
如果实在没有上门女婿的话,就会和其他寺庙的公子安排相亲。
【僧侣寺庙篇】京都随处可见的除了百年老店,还有传承千年的寺庙。
他们或藏于茂林,或藏于树荫,或藏于小径尽头,或藏于石阶之上。
世人的祈求,井水的喷涌,时间的流逝,僧侣的诵经,都在这里被接纳和聆听。
这或许也是京都人活得自矜而安静的原因吧。
【世代更迭篇】京都存在着许许多多的百年老店,继承者们背负着极大的责任。
他们不能简单地关门大吉,因为经过漫长时间形成的这种社会关系,若有一环崩裂,不仅会给多年来一同坚守传统的伙伴带来困扰,而且也会让顾客们买不到东西。
所以他们觉得传承自家的老店,是对京都恪守的职责。
传袭百年的工匠中,不仅有专门做扫帚的和供奉神台的,还有一种特殊的工作,为众多的寺庙神社专门做木质建筑清理的工人。
古老的建筑也是在他们的护理下不仅保有韵味,而且历久弥新。
有位生于茶道世家的长子,从小被咖啡吸引不愿继承家业,只想在小巷深处开一家咖啡厅。
他的父亲每天都会到他的咖啡店坐坐希望他回心转意,并且每次都会带不同的水请他泡咖啡,天才的他只喝一口就识别出这些都是只能用在特殊茶会的井水。
最后一次他拿出亲手烧制的茶碗给父亲跑了一壶茶,父亲才明白:儿子的茶艺依旧精湛,丛林流的光辉永远不会失色。
无论是茶道还是咖啡,总归还是要展现出才气的。
【四季的味觉篇】京都人非常讲究吉凶的说法,除了感叹四季的更迭之外,还会根据四季的食材做出美味的佳肴,不停地品味季节变化中的仪式感。
和果子文化,井水烹饪,伐竹引流觞曲水吃凉面等,生活得沉稳而又富足。
他们会在四季挑各种好兆头的东西吃,比如立春将至,多彩羊羹就会上市,也有个浪漫的名字叫“春逍遥”,在六月的最后一天会吃水无月,是一种被切成三角形再铺上蜜豆的糯米糕。
九月二十二日秋分的时候,会吃糯米团子,春天叫牡丹饼,夏天叫夜船,秋天叫御秋饼,冬天叫北窗。
关于名字的由来,是糯米蒸过之后,只有轻微揉成团留下米粒,也就是没捣过的,不用发出捣糯米的声音就能做出来,所以邻居就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做的,就和天色暗了,不知道何时到岸的夜船一样。
不知道什么时候到达的,也就是不知月,北边的窗户看不到月亮,所以又叫北窗。
寺庙一到夏天就很忙,他们最大的乐趣就是聚在一起吃流水素面。
将竹子劈成半月形,接成水渠,水中有面条顺水而下,想吃的人用筷子一夹就可以吃到了。
京都有一座寺庙叫妙心寺,在1月15日小正月这天会为到访的女客人准备红豆粥,樱粥或者年糕粥。
【水之美学篇】京都人与水井有着无法斩断的情分,每个神庙里面都有水井供着人们打水煮茶。
这座千年之都受到得天独厚的地下水脉恩惠,支撑着京都人民生活和文化的明水,被小心守护着。
与京都御所相邻的梨木神社中,有京都三大名水之一,染井之水。
衹园的八坂神社里有知名的美人水,衹园神水。
位于神社门前的烤年糕铺,是一家历经1015年历史的老字号。
现在屋子里仍留有创业时的井,许多千年老字号的食物之所以美味是取之于地下的井水。
京都人对水有着自己的执念,什么样的水适合煮什么菜,做什么汤,泡什么茶,都非常讲究,他们认为这是神明对他们的恩赐。
他们尤其喜欢用软水泡茶和咖啡,甚至会把井水当作一种有灵魂的生命来看待,再结合一些古老的传说,更添一种怪谈的色彩。
【月亮与京都人】京都人酷爱赏月,爱到整个城市的人默契地把灯光调暗,只为让月光照进来,欣赏月亮从盈到缺的美。
初秋的京都,人们略显忧郁。
但是对不容易敞开心扉的京都人来说,秋天是他们展现真实自己的最佳时机。
因为秋天使得他们喜爱的月亮在一年中最耀眼的时节。
对京都人而言,月亮不仅仅是一颗天体。
历经千年的阴晴圆缺,在这座城市上空升起的月亮,自古便具有神奇的灵力。
对京都人来说,月亮就是神明。
不知为何,人们仰望美丽的月亮时会这么想,或许那个人在某处也看着相同的月亮,这一点不分东西,是被印在人类基因中的浪漫属性。
平常只展露坚韧一面的京都人,在月光之下会变得柔弱。
中秋赏月吃芋头,下个月吃豆子和栗子,吃了这些食物,内心才能平静。
赏月会供奉当季食材给月神,农历八月十五,中秋明月用芋头拜神。
农历九月十三,后名月,则是用栗子和豆子。
从前人们认为,如果不在这两天祭拜会不吉利。
九月九日是五大节日之一,重阳节。
装饰当季的菊花,饮用飘着菊花花瓣的酒,祈求长生不老和消除灾厄的祭祀活动,在京都各地举行。
【总结篇】京都的仪式感到底是什么呢?
答案就是在平日里朴素地生活着,节庆里奢华地享受着。
用一句话来概括京都人的话,或许片尾那句“京都人如此美丽,然而他们却浑然不觉”是再适合不过了。
京都人或许没啥抱负,但他们活得很幸福。
至于为什么会是京都人的秘密欢愉呢,或许片中时刻呈现的川水河流都已经给出了答案,因为水流得慢,而时间足够得长,所以并不着急去揭开谜底了。
1.观剧指南*补:下面这段后半部分写于2019年2月10号,当月17号左右b站纪录片频道就上架了正版全片(https://www.bilibili.com/bangumi/media/md16640226/),除了翻译堪忧,倒也省去了对照顺序翻找的麻烦。
不过笔者就是按下面的途径看完的,所以姑且保留该段落以示感恩。
需要注意的是,本剧并不完全是纪录片,而是包含主线剧情、小故事、美食制作、风土人情纪录及采访的穿插。
本剧第一季共计五个章节,首先是作为引入和总览的本条目,然后依次是以四季为线索的《夏》、《冬》、《月夜的告白》(秋)、《樱花散落》(春)四部,豆瓣采用台译片名《京都人的私房雅趣》。
每部四集,每集约半小时,具体篇名及顺序在豆瓣各条目下均可找到。
目前除了《夏》的最后一集《水之美学篇》外,b站均有带中文字幕的全片,但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使用站内搜索功能无法得到完整结果,可至幻月字幕组(UID9615904)和闲文子(UID6892469)两位up主主页翻找,后者上传的是台湾引进繁体中字版,同时有夏、月、樱三部的日文字幕版。
在此感谢字幕制作和搬运。
2.从观看到进入前几集不变的大段开场白,主角自述观察京都人的兴趣,留下的第一印象是过于强调外来个体自我中心的“看”,尤其对象还是美好的女性,编剧对人类学底线的无知可见一斑,到了后来的尾随,更不得不以镜头追逐来理解,方能接受。
所幸这种敏感的不适也只是虚伪一种,并未妨害笔者跟从感官获得的极佳体验——京都就是怎么拍都美,NHK就是怎么拍都美,天造地设。
随着片子紧紧围绕人展开,视角终于不再流于远观,通过距离感表现的用心方才体现。
消除无知的唯一方法就是一点点去“知”。
藏于秘密景点背后的人际关系幽微是对深度的承认,将人拉回平等对视;关于待人接物技巧的数次探寻,则是去理解不同的思维方式。
“京都是美的,京都人是难懂的。
”这种难懂正是源自人的复杂本性。
所以Emily钻研了种种京都式的说反话和话里有话,将它们翻译到纸面上,却仍不解于对方的反应(《我讨厌京都篇》);所以试探茶泡饭和坐玄关的传言也注定以失败告终(《处世篇》)。
而人性还是随着时代处境变化的,当选择走入具体的生活,所得真实更是无法一言以蔽之。
京都人到底并非另一种生物。
小老板娘爱上已婚长辈,和年轻学者纠缠母亲的婚约者,不是很相似吗?
所谓男女之事,恋心甘苦,无关年龄,其实更无关其它要素。
在这种相近的底色对照下,那只属于京都人自己的世界,和所有别的地域文化里所有“自己的世界”具有差不多的性质,即被进一步揭露存在形式后,反而因微小差异的神秘性愈加迷人。
3.传统?
另一个反复出现的主题是古老与现代、去与留的抉择,祖业传承(《传承篇》)、婚姻责任(《姻缘篇》)、友情聚散(《鸭川·冬岸篇》)的故事,无不体现着这座古都面临现代化潮流的种种两难。
取舍之间也没有对错,人们只是生活着,不必评判。
为什么要借外国人的眼来观看京都,大概是因为京都正是浓缩的日本。
在所谓京都人与其他日本人的对照中,后者的性情生活未必不能说是近现代全球化的产物,只是时至今日程度已难以察觉罢了。
尽管其实不出京都府就能看到海并吃到海产(《冬之味觉篇》),但作为文化之核心的平安京毕竟是近代西方商船也无法直接靠拢的城市,在这样多山的封闭环境定都,不免宛如将诸般传统窖藏起来。
于是数百年来,古都承载了太多规则意识和深厚思绪。
它的语言不置可否、词不达意,在必要时甚至得借助东京口音来直言不讳;它的子民也将悲喜收在永远不得被窥见的心底,十余年难忘的爱是隐忍,欢愉也是私密。
这就是所谓日式含蓄的极致,或者说源头,很可能每一个日本人,意识深处都住着一个京都人。
但传统对于日本民族而言从来不意味着全然保守,情态和观念是两码事。
招妓、婚外情、私奔、打破年龄或身份的壁障坐上去做继室的车……以洛阳自居的京都确实像是唐的残影,一切好像不那么正确的行为在这些故事里显得那么自然而然,且美。
想来是佛学的包容。
坐拥三千多座寺庙和神社的京都人,用“堪忍(かんにん)”道歉和请求原谅。
他们看透娑婆,也理解人性,因而在看似平和的遵循之外,执著与不执著,知道拿捏分寸。
对他们来说,重要的恐怕并不是要正确,而是是否解得风情。
4.时空的美学从“秋末冬初”开始,历经两年的播放后,剧情和人情,都在樱花散落的春天收束。
毕竟是因水而活、农业传承悠久的京都,在深山筑屋开店、资源多取自自然的京都人,不仅笃信这片土地上万物有灵(《怪谈篇》),还顺理成章地重视和享受四季循环,关注时间的细微变迁,在独特的体悟和理解基础上形成生活文化,其中一个精粹片段便是《月》中的直接数着日子叙事,阴晴圆缺,在天在人,都是蕴含于有常之中的必然,回归的结局也是一样。
又或是幽会的樱花散落了(《逢濑之樱篇》),可京都人用樱灰作陶,烧出另一种绵延的色彩。
更不必说那些红豆冰与和菓子,绢豆腐和京野菜。
京都的精神就这么走进物质里。
长在土里的植物做出独一无二的器物,盛起细腻多变的时令食物,诉说着失去变成陪伴,不幸化为美的奇妙物语,被当作春日或秋夜的酒一饮而尽。
“三八子”也是个巧妙的名字,三八二十四节气,同时发音miyako,可以写作“都”或者“京”,光阴和城市,就这么编织到一起:在时间和地点的交错刻画处,伫立着的正是人。
于是老和尚耍着小聪明观察人、偷听、回绝请求,打破成规又严守底线,好像不近人情却又八卦得很。
或许他才是京都灵魂的外显,这经年累月的土地,注定了习得源自自然本性的灵活。
这灵活也流露于料理家的话术里,礼佛者的祈祷里,山顶寺庙的日出里,又悄悄藏起在清洗屋的擦拭中。
台译名《私房雅趣》,虽文艺十足,却不免添油加醋——你以为京都是雅的,其实也是俗的。
京都为什么被如此多人爱着?
因为它有着神佛寓所的面貌,却毕竟是悲喜世间。
1京都人如此美丽,然而他们却浑然不觉。
能想象吗?
导语如此漂亮,却是讲老扫把的一集。
来到将军冢·青龙殿看日出,真是一件雅事呢。
但是必须要粟田口青龙院遗迹的住持首肯。
爱德华Ed作为洛志社大学的教授,要请朋友帮忙才可以!
先登门拜访,递上礼物的时机很难把握,在对方同意后递上是非常失礼的。
礼物最好是他们认可的货真价实的东西。
如果在别人夸你是个真正的京都人的时候,你答应了,那就会被视为傻X。
这些都是这个城市的潜规则,教授发现它魅力无比呀。
主要是常盘贵子太漂亮了,代表了京都人的神秘和优雅。
泽腾三八子是和果子店的第九代传人,也是料理高手。
这样来勾兑京都文化,比较方便。
2潜规则多而导致美丽。
我提出的这个问题比较有趣。
爱德华肯定认为常盘贵子的一颦一笑都是如此美丽,在每一个季节里做对的事情也是美丽的。
但潜规则呢?
就如同乾隆皇帝的玩具箱里面一个一个的暗层。
隐藏的越多,事物就越以奥妙的方式显现出来。
比如刚才说的托京都人办事儿的时候,送礼的时机问题。
女孩子越是沉默寡言,城府很深,越是显得不可方物的美丽。
荷花不可亵玩也是这个道理。
在基督教世界当中,美也是十分深奥的事物,康德的美学就是研究这个。
说人的五官为什么会觉得美,到现在仍然是一个难以解决的课题。
包括人体的比例问题,包括黄金比例的问题。
人们无法把握潜规则。
3电影聪明的为常盘贵子设置了一个秘密情人。
而且是不可以爱的那种——苦行僧。
所以十足的吊起了观众的胃口。
喜欢这种半剧情半故事的形式,穿插其中的剧情片,突如其来的美食节目,街头采访,专家专访……不管是取景,食物,人物,都让人感到舒服与温暖,深度与广度兼具,宣传效果可以说是润物细无声。
剧情充分展现了京都传统与现代的矛盾与碰撞。
想到之前看过的一部日本剧《我们的爱情不正常》,当时自己包括弹幕不是很理解这部剧所处的时代背景,看似现代可人物又保留传统的生活方式。
现在看来,如果是以京都为背景的话,传代与现代的割裂与融合,非常微妙。
另,他们对于每个节日以及礼节的重视令我联想到现实生活中对于传统仪式感的东西,年轻一代大多是嗤之以鼻的,包括我自己。
一方面我又希望我们能保留这份宝贵的人文风俗,另一方面当我自己作为参与者时我又觉得这是一种束缚。
没错,束缚,每集开头旁白都说“京东人活得具有美感,但却因为束缚”。
“京都人的生活跟着四季一起转,每年的节庆假日都是由时令决定的。
年轻的时候对这些没什么在意,现在觉得节庆都设置得很到位。
年末去听撞钟,去神社里面参拜,每年都在重复着这些事情。
总感觉,这算是一种朴实无华,也就是朴素、简朴的意思,平日里朴素地生活着,节庆里奢华地享受着。
”又一部关乎于京都的物候与人文的剧情记录片,每一节所涉及到的关乎于传统、传承、茶道、咖啡、溪流、樱花、食材、味蕾等古典而沉静的美,都极为矫饰与风雅。
作为观者,梦中之境都想置身于这般遍及红叶与樱林的幽寂间。
二十集的剧情,最为触动的是第八集——“水之美学篇”,执念于京都泉水的年轻的咖啡店主,放弃继承家业——茶道。
而选择经营取字自二条木屋町住宅街一角的山泉水冲泡价格亲民的咖啡生计。
尽管一杯埃塞俄比亚的手冲咖啡仅需500日元,而准备及操作的仪式感,与家族的茶道文化,却异曲同工。
末了才恍然知晓,一位经营茶道的常客,竟是其父。
当老人再次自带泉水请求店主用此水冲咖啡时,年轻店主将腕表取下,随着悠扬的小提琴声,将装茶碗与茶筅的器物打开,准备为父亲冲泡茶水的一瞬,全剧的氛围,升华至撼动人心的顶峰。
“这是我以前亲手烧制的茶碗。
”父亲的泪花,在眼眶闪动。
倒水、煮沸、置茶粉、取水、打沫、将茶碗呈现至父亲面前,一系列手法精湛且真诚的茶道礼法,以一种特别的方式——站立在咖啡吧台前,完成了父子对于家族继承与自我选择的和平和解。
“虽然我开的是咖啡店,如有需要,随时可以来点茶。
届时,我的手艺如有疏忽之处,请不要客气尽情斥责我。
”老父含泪的目光,转而出现欣慰的笑容,“发自内心的款待,携刻于内心不忘。
”令笔者不由赞叹京都人对于执业执念的执着态度。
末了,第十七集关于用大岛樱叶做的道明寺樱饼,令笔者有着将此刻街上的樱花叶摘下,做成盐渍饭团樱饼的欲望与冲动。
——壬寅年二月廿九,观影《京都人的秘密欢愉》简记。
2022.03.31,江南暖雨夜,晚樱绽放时。
想说的有太多了,每一帧画面美得很自然,又有和京都匠人相似的潜心修饰在里头,是和京都气质相符的纪录片。
京都,我想,令人感动的是,对身边物的珍爱。
每件物品都仿佛有灵性,能够因为人的加入而变得鲜活了。
人投掷的期待、心血,会被物接受并取得了新的生命力,物是人的体现。
上次产生类似的想法,还是在《我在故宫修文物》里——讲佛雕像的那一集。
修缮师傅说,佛的神态或许是雕塑者的神态,佛像神秘宁静的微笑,不是每个人都能雕出来的。
人物相融,是工匠精神的统一内核吧。
这样气质的京都人,无疑是在意自己的城市的。
这种在意,让他们天然地关注附近的环境。
反观自身,我希望自己能少些活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好好感受身边的人与事。
来自日本的老师也常常告诫,要用心和身体去感受,身体的在场感受能够带来更深刻的体会与记忆。
这些会成为千人千面的创意来源。
从这方面说来,虚拟技术是无法替代人的身体在场,我们需要感受。
第一集住持跟某的聊天结合内心OS太逗了。
每天早晨打扫门前卫生,看到日本干净的街道也不难理解了。
第四集清洗屋职业,看到本没有继承家业负担的纯正的心理变化,内心感慨。
是环境使然,还是从小到大耳濡目染的教育,让他最终做出最后的转折性决定。
对女朋友的文香的拒绝,内敛的表达,虽然代入的时候很难受,但真的能理解他的决定。
很多年前看过男生演的花火,没有看完,对这个面目清秀的男生印象深刻。
这一集让我觉得京都处处是故事,每个小细节都不简单,总觉得外部嘈杂,其实是自己内心不安定,静下心来做事。
第五集丑闻是老字号的致命伤。
第八集 水之美学篇老爷子最后笑了,是知道家族茶道后继有人,是他知道心仪的儿子始终没有忘记传承通篇的极致感让人折服。
说起中国有很多可以传承的优秀文化和传统 ,比日本多太多了,可是终于越来越被形式化。
某一集,和果子店小老板娘的母亲,去寺庙拜访寻人。
住持眼盲,却熟练沏茶。
母亲急切询问,住持顿了顿,自语道“不用抹茶用煎茶吧!
”控制不住似的母亲执意要问出下落,焦虑到声音颤抖,此刻,住持低声打断道“老板娘…”只一声,老板娘顿时平静,慢慢拿起茶杯,住持边等她喝茶,边缓缓告诉她:不痴迷、不执着。
放下繁杂等等。
道理是都懂的。
但那一刹那的喝止,有多么难得。
曾几何时,我们也是在牛角尖中兜兜转转不自拔,缺一个这样的人、缺一处这样的地方啊!
景很美 色调很舒服 日式庭院太美了 想去贵船神社/ 剧情无趣
这部作品太优秀、太牛x了,不管是镜头、演技、音乐、色调、服装等等都是优秀中的优秀,我第一次发现自己能看纪录片看得如此入迷和感动,当然这部纪录片我觉得是非传统纪录片,应该属于剧情式纪录片,演员和真实人物相穿插;特别喜欢里面涉及的人情世故、历史背景、文化差异等等;另外常盘真的太美了,早期看过她的漂流教室,但是觉得年龄大点的她才是散发真正美和气质的魅力,那一颦一笑的和服身影深深映在我的脑海里,就好像她就是现实百年传成店铺的小老板娘一样,太有味道了!大家一定要看看这部非传统记录片,看第一集后就沉迷不可自拔,希望再来100集不完结!!
去京都之前特地翻出来看的,景色不错意境美。
电视剧+纪录片的手法,虚实交错,还挺新奇。部分故事情节令人不适,姑且认为是对现实的忠实呈现吧。这个世界本就明暗交织。
真是部有趣的纪录片竟然掺了这么多剧情第六集的怪谈篇真不错艾米丽出场的时候太有趣了,说起日语也是非常的娇嗔京都之美,在于京都的人
看的我昏昏欲睡 这根本不是纪录片好不好 2集弃
表面是纪录片,实际是剧情片。
后面完全就是剧情片了,一般
不是纪录片啊 像电视剧
おおきに
在小红书上多次看到,好奇之下看了,非常失望。拍摄者太故弄玄虚。
挺美的。但要说很让人入戏,也不是。
这个片很符合我对日本传统文化的刻板印象,优雅,沉静,精致 ,但也过于讲究和端着,能感受到京都人繁复规矩下的自矜以及那种东亚儒家文化带来的压抑感和男性视角。本片半纪实半虚构的讲述方式虽然挺新颖的,但是剧情有的片段着实拉胯,并且外国学者角色的设置在我眼中是个拉分点,明显是影片想迎合日本人希望被白人认可的心理,所以纪录片也带着不适的老白男的视角,他不像个学者,倒像个偷窥狂。观感加分主要在风景画面和美人太赞了。
当了解京都风景民俗片看的,确实有更深的了解。不过这种杂糅了纪实、剧情的故事,看起来总是有割裂感,纪实呢不够深入,剧情又有点无聊,外国人横插在里边但又没有贯穿始终,感觉一般。不过纯对京都感兴趣的话看着还是挺有意思的。
一部散文诗一样的纪录片,编了一些人物故事穿插其中,让20集的量显得不那么枯燥无味,又每集都讲述不同的风土人情。再加上西洋人的独特视角来看京都人和事,细腻的拍摄手法,画面留白,不用独白填满画面,又美又高明。
B站开了头之后很久没看,最近拼图开着放在一边看完了,多亏弹幕的陪伴,对老头子、女主角、做饭老板娘都产生了感情哈哈哈
真不错啊这种纪录片+虚构的形式,结合的也很丝滑,唯一让我有点膈应的就是白人老头时不时的stalker视角……(终于又看到常盘贵子的新(?)片子啦!!!٩(๑>◡<๑)۶
像吃红豆冰沙那样慢悠悠地看完,感受到了京都沁人心脾的甜。最喜欢月亮的那几集,月之盈缺似乎正对应了京都人的分寸感、责任感、人情观和朴素又练达的爱。
实在有点看不下去,不像纪录片也不像影视剧,形式过于迷离了。不过京都景还是很美的,色调也很漂亮。
好喜欢bar的老板娘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