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看片名,就勾起了我想看的想法。
一般关于西天取经的故事,大都停留在了神话故事《西游记》的层面上。
这次这部电影的大方向是从历史出发的,根据历史来架构故事,至少从故事的题材上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诠释角度。
个人觉得看电影,观众主要关注的是两个方面:一是故事内容,二是表现手法。
就故事内容方面来说,将近两个小时的电影不足以展现玄奘大师恢宏的一生,但对于西去取经的事迹,给观众讲述了大致的故事脉络。
因为时间久远,参考也十分有限,这里面也会加进编剧的一些想法。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这些年,关于神话故事《西游记》的电影层出不穷,虽然关注点比较靠向孙悟空,但故事本身还是基于唐僧西天取经的。
这次,这个电影从现实出发,以史实为背景,以玄奘为主,通过玄奘西去取经的故事,展现给观众佛教层面的内容。
无疑,这给广大观众对佛法的认识会带来影响。
电影的表现手法,是电影品质高低的关键之一。
拍摄方式、剪辑手法等决定着故事的阐述方式,在观众眼里,就是这部电影好不好看。
有些观众觉得这部电影不好看,大多是故事架构、电影表现方式、演员演技、配音等方面的问题。
(在这方面,我说的比较笼统。
)个人觉得大部分演员演技还都不错,画面意境也挺不错的。
只是有些场景安排的个别对白不是很理解它的用意。
一个人,从物种上说,有别于其他动物;从数量上说,有别于其他群体。
凭借人的思维与意念,靠着自己的力量,行走于世间,排除万难,坚持做自己想做之事,这是一种完美,亦是一场修行。
我个人比较喜欢两个场景,一是玄奘在寻找野马泉的过程中,镜头所呈现的那种环境,演员所诠释的那种情况下的人物状态,深深的打动了我。
虽然后面是那匹“老马”救了玄奘,这是我没有想到的。
二是结尾那两段话,“玄奘的所有经历与艰辛,都因最终的坚持具有了非凡的意义。
”,“一个人的影子无法铺满大地,但有些声音可以传得很远很远。
延绵不绝,生生不息。
”主题从一个点扩大到一个面。
至少对我这个不懂佛法的人来说,看到这,我觉得这部电影我就没有白看。
本来就为消磨2小时所以选了票价最便宜的进影院,期望不高,谁知道还挺不错,睡得挺好,如果静音就完美了。
说正经,这片子给我的感觉就是,导演胡乱拿一些碎纸片粘在一块就觉得是篇文章了。
沙漠里打翻水,快渴死下大雨了,坐船经书掉河里了,再加几个宏大辽远的荒土、沙漠、绿洲镜头穿插,毫无连贯性,毫无故事性,毫无整体性,说真的小学生都不如的水平。
还有,西去取经几十年,黄晓明长相就没变过,果然唐僧肉长生不老,还有,这一路西行,发型也没变过,御用发型师跟着的吧。
电影院里看过的最烂影片,没有之一。
风沙,饥渴,杀戮,艰苦卓绝的绝境,一个人该如何去面对,如何去渡过,来实现自己的目标呢?
其实两条路,要是一个真正成佛的人,肉体的折磨只是他成佛的手段而已,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
就如在石头上掠过的流水,了无痕迹。
这个人的精神层面已经超出了我们这个世俗的层面,表现的应该是冷静的眼眸注视着这个世界。
其实这种人这个世界有没有我们是不知道的,恐怕没有吧...成佛成圣啊。
那么就用凡人的心态吧。
这就是一项事业,我们经历的磨难,都是值得的,我们付出的,都会得到超过预期的回报....可惜,我觉得这个片子,晓明哥就用干事业的心态,要去装一个圣人。
我看了觉得,真的装得不像啊。
面对苦难折磨,似乎都是装出来的...
看过《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的人,会觉得改动太多;没看过传记的人,会觉得莫名其妙。
情节不连贯,是第一大问题;硬伤太多,是第二大问题。
而硬伤,似乎是佛教题材电影的通病。
传记中很多精彩的片段都没有表现出来:1.玄奘十三岁时想要出家,但年龄太小,按规定不予剃度,因而站在公门外徘徊。
时任大理寺卿见到玄奘,问他:“你要出家吗?
出家干什么?
”十三岁玄奘说:“意欲远绍如来,近光遗法”(长期来说想要继承如来的事业,短期来说想要将不兴盛的佛法发扬光大)。
大理寺卿赞赏有加,于是破格录取。
而电影中“江流儿”的故事照搬《西游记》,贻笑大方。
2.玄奘在沙漠中四夜五日滴水未进,却说“宁可就西而死,岂归东而生!
”我每次看到这里都会泪崩。
3.玄奘和高昌王结拜为异姓兄弟,约好从印度学成归来时在高昌讲法三年。
哪知道等玄奘回来时,高昌已经被唐朝所灭。
如此玄奘痛失手足的辛酸,电影也没有表现。
4.玄奘在龟兹和木叉鞠多辩论,辩得龟兹高僧木叉鞠多从傲慢自大,到一见到玄奘就躲,此段及其精彩,电影里似乎拍了(汤镇业饰木叉鞠多),但正片被剪掉了。
5.玄奘让信仰拜火教的康居国国王归依佛教,受五戒。
后来又被异教徒抓到要献祭,玄奘毫无畏惧,突然黑风四起,异教徒纷纷畏惧,归依了佛教。
6.玄奘归国后,本来唐太宗不是特别重视。
等玄奘翻译完成一百卷《瑜伽师地论》以后,给太宗讲了《瑜伽》中十七地的要义,太宗才如梦初醒,说:“其儒道九流之典比之,犹汀滢之池方溟渤耳。
而世云三教齐致,此妄谈也。
”(儒家道家等等的学说和佛教比起来,就像小池塘和大海相比。
世人说儒释道三教差不多,这是胡说。
)唐太宗对玄奘的褒奖,看《大唐三藏圣教序》也可了知。
7.玄奘的后半生完全是为了翻译佛教典籍而活着,最后因为翻译六百卷《大般若经》用尽了全部的气力而圆寂了。
——————分割线——————电影中的硬伤:1.出家人要剔除须发,须发在寺院内不能超过二指,寺院外不能超过一指。
而那兰陀的戒贤留着大胡子是什么意思?
2.当时的印度应该是过午不食的,电影里有玄奘晚上和胜军论师吃饭的场景。
另外,出家人不得直接从女人手中接受食物,电影中也忽略了。
3.福田衣是佛陀看到了田地所以才发明的?!
你在逗我。
佛陀的本意是,用碎布染色拼起来做衣服,僧人穿这样的衣服能令他人增长福报,就像能生长福报的田地一样,所以叫“福田”。
4.玄奘初见戒贤法师的时候,说的梵语基本都是对的,应该是有高人指点。
但后面乱入了印地语是什么鬼。
印地语是受到了阿拉伯语和英语的影响后才形成的语言,唐代的印度人肯定是不说印地语的。
不过而无可厚非,唐朝人也不说普通话。
但是那些梵语的贝叶经,写的竟然都是天城体。
天城体是13世纪以后才有的,玄奘的时候,流行的应该是笈多体或巴米扬体,或者写悉昙体也行啊。
5.大小乘的区别,电影中说的太肤浅了。
简单来说,大小乘,有见解和行持两方面的区别。
见解方面,大乘承认人无我和法无我,小乘只承认人无我;行持方面,大乘要发菩提心,断烦恼障所知障,而小乘不发菩提心,不断或只断部分所知障。
6.回国以后在译经院里挂着的经文,是鸠摩罗什翻译的《法华经》……7.古代的写经,文字大小是有严格的要求的,根据字数不同,要从宫内领定额的纸。
每一卷书的纸张数是固定的,纸的大小也是有严格要求的。
因为古代造纸非常困难,浪费纸张是重罪。
而影片里抄经的字写得那么大,太宗看到了是要砍头的……此外不符合传记的槽点还有很多,就不一一吐了。
半年前,有部挂名王家卫的电影《大唐玄奘》悄然无声地上映了。
它轻轻的来,轻轻地走……就在大家都以为这部电影真的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的时候,《大唐玄奘》突然宣布它要代表中国冲击今年的奥斯卡最佳外语片了!
我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下巴惊飞了一条街——---出家人不打诳语,怎么这部讲述东土大和尚的电影就这么喜欢吹牛逼呢?
其实,这里面倒是有个小插曲。
本来电影《长江图》已经兴高采烈作为种子选手去订飞往美国的机票了,结果却遭遇了某些不可描述的原因,被强行替换成了豆瓣评分尚未及格的《大唐玄奘》。
---哎,《长江图》啊,你拿个柏林银熊又有何用?
文艺船长沿着长江睡人家小姑娘的故事,三观不正,哪怕画面拍得再美,也只能让悲伤逆流成河,眼睁睁看着《大唐玄奘》为国争光……---不过……宣布参加是一回事,能不能入围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我发现,本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共有86个国家选送了作品,其中神作比比皆是。
比如接近满分,谁看谁哭的《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又比如黑暗惊悚,依旧是谁看谁哭的《踏血寻梅》……总之,你要是没在戛纳、柏林或者威尼斯弄些奖杯回来,都不好意思和人家奥斯卡评委打招呼。
而《大唐玄奘》有什么呢?
神马都木有哦!
作为一部与其说是电影不如说是风光纪录片的《大唐玄奘》,不光票房惨淡,它的海报除了片名之外空空荡荡,简直比和尚的脑袋还干净。
这话也不对…按道理,和尚的脑袋都应该是鲁智深那种光溜溜的卤蛋模样,但据坊间传言,教主黄晓明当时为了和Angelababy的婚礼,就是不肯为《大唐玄奘》剃度,于是中国有史以来最有名的圣僧唐玄奘,他银幕上的脑袋从始至终都更像是一颗猕猴桃。
---结婚也算是人生大事,没法牺牲形象我们观众认了。
但去天竺取经的教主,全程对口型,让配音念梵文的声画不同步真是让人忍无可忍。
千万别说梵文难背,人家《指环王》里更大牌的明星还不是老老实实在导演的要求下说这个世界上根本不存在的精灵文?!
---其实,说什么语言根本不重要!
只要不是英语,对于评委而言,都是外语。
五花八门的声音下,各路参赛影片关注的都是世间相通的人性和价值。
而《大唐玄奘》却另辟蹊径地讲述了一千年前坚信念经可以救人的故事。
最没有信仰的国家送给上帝保佑的美国一部弘扬佛法的宣传片,脑回路真是惊奇到令人讽刺。
---我真想摇着导演的肩膀大喊,醒醒吧,已经是二十一世纪了,同志。
可惜,有句话讲的好,“你永远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
”自从李安获奖,中国电影就躺在票房上就做起了白日梦。
本可以成为中国电影一枚安利的《卧虎藏龙》,在《英雄》、《天地英雄》、《十面埋伏》、《无极》以及《满城尽带黄金甲》身上成了毒药。
看古装片看到吐的奥斯卡评委,好不容易去年收到一部《滚蛋吧!
肿瘤君》,今年又是梦回唐朝的《大唐玄奘》……年年说冲击,年年折戟沉沙。
有人说零演技、零剧情的《大唐玄奘》想要一名金人,注定会成为中国今年在国际上最大的一个笑话。
我当时就一个耳光扇了过去——你忘了中国男足吗?
这部片子没什么感觉,但比较惊喜的是楼佳悦这次在《大唐玄奘》里较为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对玄奘暗怀情愫的多情西域少女形象。
因为她的出色表现,从而令《大唐玄奘》这部无关风月的禁欲派男人戏多了几缕柔情,同时也将玄奘一心西行求取真经无杂念的坚毅形象映衬的更加丰满,同时亦让人对这段落花有意,流水无情的感情戏愈发记忆犹新,从而唏嘘不已。
每个人对玄奘认知最深刻的应该算数《西游记》中那个内心摇摆不定,胆小懦弱,事事需要保护的唐三藏了。
不管《西游记》如何的成功那也只是根据历史改编的神话故事,这次霍建起导演用影像还原了历史展现给世人可谓是神作啊!
不得不说这部电影题材选取的一级棒,玄奘赤足踏过千山万水不畏艰险,孤身前往天竺求取真经本就是具有历史考究的真人真事。
戈壁沙漠,冰封雪山,西域风情浓现。
讲真,这次是自《新上海滩》黄晓明从帅、酷、拽的许文强以来,算是比较认真的角色了吧,尝试很大胆。
教主的眼神戏依旧,迷茫的让人无法和那个一路披荆斩棘孤身去往西天的玄奘联合到一起,演技依旧让人感受着煎熬,还好有黄金配角徐峥的加盟给整个影片增色不少。
西游长路漫漫,大师一路走好。
最后表白一下我的女神王菲度一切苦厄,你美妙空灵的声音拯救了这部电影
这部电影应该算是一个历史题材的影片。
讲述玄奘不畏艰辛,克服万难,独自一人前往天竺取经并返回大唐的传奇故事。
片中,着重展示了玄奘西行过程中的各种磨难,曾经甚至数次命悬一线:边境线上被烽燧哨兵当成偷渡者,差点命丧箭雨;徒弟石磐陀被心魔驱动,险些动了杀念;在干旱少雨的莫贺延碛中失去水源又迷失方向,差点命丧沙海……而这些都挡不住他坚定的脚步。
最终,玄奘凭着内心坚定不变的信念,完成了这段不可能完成的旅程。
全片最为感动之处是高僧玄奘在最后一次磨难的时候,生命危在旦夕,识途的老马就仿若通人性一样,它可能记得这个主人在自己濒临死亡的时候还喂它水喝,老马就像是懂得感恩的人,在玄奘倒地不起的时候,老马迅速趴下,引导僧人玄奘爬上他的马背,载着他找到了那个湖。
找到水源的那一刻,玄奘开心的跳入水中。
大唐玄奘为什么不好看:不说黄晓明,说说邹静之昨天看的。
看之前打开豆瓣眼见清一色的差评,原本对于该片残存的一丝微薄的希望顿时堕进了历史的陈年老灰,依稀得仿佛已经是深更半夜梦回唐朝之时闭目所见的幻象迷影,该当和唐僧大师傅从开挂之国千辛万苦背回来的经书一起,存入我佛如来电脑硬盘里那个叫做贞观之治的文件夹。
然而鬼使神差的我,竟不知在何种强大信念支撑下还是毅然买了票,走进了许久未去的前后排座位明显有着阶级差别的黑屋子。
自知身份地微的我,坐在第二排的位置仰望着大屏幕上的圣僧一步步踏上朝圣之旅。
本来对于黄晓明演的玄奘我也像一个正常人一样不抱任何期待,然而,当我发现影片职员表里赫然写着导演霍建起,编剧邹静之时,我便开始变得不正常了。
导演过那山那人那狗和暖的霍建起,编写过一代宗师叶问大侠千里走单骑的邹静之。
毕竟黄晓明在中国合伙人里也有过令人惊艳的表现,没准这一次也能准确地诠释一回大唐和尚呢。
然而并没有。
好了,不说黄晓明,说邹静之。
不过,说邹静之之前还是要先说一说大唐玄奘为什么不好看。
不卖关子,一句话拆穿:没有冲突。
是的,一个和尚立志抵制盗版书籍,毅然决然孤身上路,前往版权所有国力求引进原装正版的故事,在两个钟头的讲述过程中没有呈现出丝毫的冲突。
一个人走一段路,他在中途没有被车撞没有被狗咬,甚至连鞋带都没有开一次,步子也稳健得永远不可能扯到蛋,我们还能看什么,除了看这个人走路的姿势是否堪称潇洒走一回,看他那像花园的花朵一样鲜艳的脸在和暖的阳光照耀下有没有笑开颜之外还能看什么呢。
我们在影院里始终把黄晓明当做黄晓明而没能把黄晓明当做玄奘,除了黄晓明自身的原因之外,我认为更重要的原因在于电影剧本没能让剧情成功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而没能让剧情成功吸引观众注意力的原因在于,剧情中没有冲突。
有冲突啊,徐峥拦他不让他走,后边的一串武将也在各个关隘对他展开关爱,一片爱心跃跃跳动地要将他送回祖国的心脏国都长安,高昌国国王也肩负起女儿国国王的使命不惜造一座爱的牢笼让这个英俊的光头留下来和自己一辈子在一起,差一年一个月一天一个时辰都不算一辈子。
这些当然是冲突啊!
然而就像干嚎算不得哭,在行路人到来的时候自行挪开的山也算不得障碍,在电影中,打不疼男主角的拳头不算拳头,没能让女主角怀孕的射精不算射精。
大唐玄奘中这些未能从实质上阻滞玄奘一路向西的冲突都算不得冲突。
在邹静之的笔下,整个玄奘偷渡出国的过程是这样的:玄奘:我要上西天官吏:请你回长安玄奘:我要上西天官吏:祝一路平安每一次遇到阻拦,只要三藏法师再坚持一下,真的是一下,从来都用不着坚持两下,守关大爷就会被他那已经十天半月没刮也不曾用过一次海飞丝的光头上随着头皮屑一同发散出来的人格魅力之光所深深地折服,颤颤巍巍地伸手从裤腰带上取下叮铃桄榔的钥匙,冒着欺君罔上的风险,不惜违法犯罪也要为这样一个破衣烂衫残杖败碗的无业游民洞开一扇通往极乐世界的防盗门,身处影院的我几乎忍不住要从座椅上跳起来为诸位开明的封建官僚莫大的勇气鼓掌喝彩了,然而考虑到他们有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这句话撑腰,只好脑补一下他们在干燥的气候中开裂翘皮的嘴唇和由于缺水而经年不洗的衣服,以及在夹着沙尘暴的西北风中七里飘香的头油,强迫自己将心头对他们的敬佩之情硬生生斩断了一半,默默地感叹一句世上还是好人多作罢。
然后他与商队同行,他与姑娘同行,他与商队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他对姑娘什么感情也没有生发。
他收了个徒弟,徒弟弃他而去,他得到一匹马,骑着它凌履黄沙,缠缠绵绵到天涯。
终于他遭遇了危机,他看漫地的黄沙被太阳晒得滚烫着实心疼,于是在恻隐之心的驱动下,将自己的口水(请把口水的口按照口粮的口进行理解)洒在沙上供它们暂解焦灼之苦。
激动人心的一刻终于到来,试看聪明的一休将要如何运用他的智慧和勇敢应对这场了不起的挑战,他又能否战胜这场了不起挑战成为了不起的盖茨比呢?
答案是他压根不用去应对,他注定了要不战而胜。
在他万念俱灰之际,他发现风中有朵雨做的云,于是哗啦啦啦啦啦一场大雨,哗啦啦啦啦啦云在哭泣,哗啦啦啦啦啦滴入他的心。
对于玄奘的得救我只能说好雨真他妈知时节,当发生时乃发生,路上行人欲断魂,转眼就是杏花村。
然后玄奘又一次干渴濒死,原来上一次的侥幸只是前戏,这才是他运用自己的机智和勇敢来战胜困难达到目的的时候,我又一次抱着看热闹不嫌事儿大的心态等着主人公游走在生死的边缘战胜阎王获得重生。
然而邹编剧始终不肯满足我的小人之心,让被唐僧骑在身下的老马同志在紧急关头由120急救车灵魂附体,及时将患者送到了急救中心保住了性命。
大难不死必有后福,玄奘和尚走了这一遭鬼门关之后达到了高昌国,高昌国王对他青睐有加,送了他做皇后的福气。
玄奘又一次执意西行,高昌王发了通关文牒。
又一个大唐边境守将的复制粘贴,只不过当时的西域科技不发达,生产力落后,办事效率低下,国王又些许有些拖延症,所以比起大唐戍边将领,耗时稍微长久了一点。
在这之后,我们的旅行家便再未遭遇任何阻碍,一路顺风地到达天竺,研习了佛法,取得了真经,最后背着落水又晒干的经书回归祖国的怀抱,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综上,全片中玄奘为战胜旅途中的困难做过最大的一次努力为面对高昌国王强烈的爱时的绝食抗争。
舍此,他在片中的行为便是积跬步,致千里,无他。
人物过于被动。
人物过于被动的原因在于打过来的巴掌不够响亮不够疼,所谓兔子急了会咬人,此片的问题就在于编剧不愿意把兔子惹急。
在对该片的各种评论中,主演黄晓明似乎成了众矢之的,然而,黄晓明固然演得乏善可陈,问题的根本却在于剧本。
一个好的剧本不一定能成为一部好的电影,但一个差的剧本必然会成为一部烂的电影。
在黄晓明参演的电影中,大唐玄奘并未跌入其作品好评榜后十位,而作为导演的霍建起与作为编剧的邹静之,大唐玄奘却几乎在其各自的作品中刷新最低评分纪录,问题出在哪里,应该不难分辨。
试想,一个没有灵魂的肉体,要怎样表现出正常的喜怒哀乐,将黄晓明换做旁人就一定会药到病除吗。
窃以为,并不会。
说完了片子的问题,当然也应该说一说编剧所面临的难点。
毕竟这是玄奘的传记片,他只能孤身远足,不可能左一只猴子右一只猪地牵着一群牲口上路,路上也没有妄想长生不老等着吃他大腿上一块红烧肉的妖魔鬼怪,没有人物自然没有冲突,就像置身空旷的原野大吼一声,等上一年半载也等不到一丝返程的回音。
杰克·凯鲁亚克所写的穷游题材小说在路上里有一群人结伴同行,像风一样地来来去去,可谓热闹非凡,即便如此,此书也无可避免地沦为了一本空洞无物的流水账。
要改编只有沿途那些不会说话的墓碑见证了主人公的爱情和生命的玄奘独行的故事,难度可想而知。
另外,中国电影人似乎素来不善于创作传记片,中国观众貌似也普遍不愿接受传记片。
即使像创作出亲爱的和中国合伙人这样优秀影片的编剧张冀,写起少年班来宁愿增加各种喜剧元素来冲淡一群学霸故事的无聊,最终搞得人物严重失真,也不敢真正地像欧美影人一样,将神童电影按照传记片的方法来做。
面向中国的电影市场做严肃的传记片,一方面是和自己闹别扭,另一方面是和钱闹别扭。
不清楚这部电影最初立项的经过,无从确认编剧是自发写作还是接手的命题作文,不过无论如何,对于邹静之老师为玄奘取经这样一个过程及其枯燥无聊的故事创作传记片的勇气,我们应当致以真诚的敬意。
对于影片不近人意之处也应当给予理解和体谅。
然而理解归理解,体谅归体谅,对于将本该是纪传体叙事的传记片搞成了编年体的故事大纲,差评还是要给的。
不要老是骂黄晓明,就论电影本身而言,在国内能拍出这么有故事流程的电影也算是少见了。
至少看得出来很多人用心,包括《凉州词》里面对山形的描述。
春风不度玉门关的精致以为拍的很到位的。
自己看不懂上来就骂的人难免带了很多对演员的情绪?
就我国的水平,能拍成这样。
我点5颗星。
我带着全公司的人看这部电影,这种精神首先感动了我,这样一个迷茫的心。
默默的,不骄不躁的去完成生命的意义。
看到这点就够了。
还有黄晓明在那烂陀那种渴望的眼神,也是很用心的,我觉得明星也是人,看到别人的努力,并给予赞誉。
并不难。
毕竟佛说,你心里是怎样的,看到别人就是怎样的。
玄奘这个角色太难演绎了,沉默并不代表力量,黄晓明实在没有表达出这种悲悯的能量感。
《大唐玄奘》注定是一部高冷的电影,拥戴它的人会奉之为经典,而绝对大多数的人会认为,观影体验与玄奘取经一样难受之至。
也没那么差,用心去看吧,好好体会……
习惯性一星,你懂得
三分给电影本身,一分给鼓励
黄晓明演什么都是黄晓明,就这样。
精美 深刻 写实。挺好的
去时义无反顾,哪怕千难万险。归时初心不改,纵然富贵加身。十九载光景,五万里行路,刹那尔。
比较喜欢纪录片题材。
一直天真地以为豆瓣是电影爱好者的乐土,原来也是跟风狗扎堆罢了
剧情基本还原历史给编剧一星,空灵的那个声音拯救了这部电影,给《心经》一星,看到教主总会把韦小宝代入我也是醉了
大师,Baby这妖精在家里等你,你就别扮什么悲天悯人的和尚了好不好?给五一假期的朋友,买票看这个不如买个风景区的门票去吸吸新鲜空气啊
太嚣张 全程尿点
不好看
九块九看完,没有负分选项,一星给摄影和音乐,两小时很难熬。
有点像纪录片,不过光看景就值五颗星!黄教主的演技居然出乎意料的可以!总体来说,良心电影
张掖、鸣沙山,看着自己曾走过的路,好亲切!其实爱旅游啥的,不都是多走走,电影里出现的场景就是曾经去过的地方,感觉很棒嘛,嘿嘿。
是个好题材,也选择了一个好的切入点,实际上可以拍的更好点儿
实地摄影,真实还原;风光美景,大气滂沱。佛法在心,宁死西行;排除万难,求得真经。脱胎换骨,演技新高;道阻且长,扬帆起航。
教主你这演技去骗小金人都费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