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像个恶作剧高手,冷不丁跳出来整得你手足无措,比如,当年轻的你还没来得及搞清楚受精卵和怀孕的关系,认识才一个月的小女友就告诉你你要当爹了。
生活像个令人讨厌的老男人,他不断用粗短的手指戳你,还喋喋不休地把唾沫星子喷到你的脸上,貌似阅历丰富,嘲笑你,让你茫然。
生活有时又像华丽丽的舞步和坎通纳率领下生猛的曼联,可只是太短暂,你只能可怜兮兮地用生命中无聊的绝大部分去缅怀美好的一小部分。
生活是无数藏在柜子里没有送出去的信件,它们不知道被藏了多久,就好比Eric心中对Lily的愧疚,藏了越久,误会越深,就越没有勇气去解决,去面对。
生活可以突然化身为藏在你家地板下的一把手枪,或是一条咆哮的恶狗,轻则让你苦恼得焦头烂额,重则撕咬得你遍体鳞伤。
生活可以浓缩成一张明信片,被撕裂了扔进垃圾桶,然后又捡起来装进相框,就像人生中无法克制的青春莽撞,和上了年纪后,心底无法释怀的那份纯真。
生活还是一份责任,当你发现,已经很久没有和你的儿子进行一次男人之间的谈话的时候,你应该意识到你不知道的真相也许已经很大条了。
生活不光全是Fucking Hell,还要有大把大把的Friendship,它可以是快乐时光的啤酒,还能是替朋友出气的拳头。
总之,生活有时候就像一盒巧克力,有时候又成了一坨绝望的狗屎,巧克力吃多了永远长不大,而马路那么宽,你也不可能天天踩狗屎。
■文艺补白 最新文艺片推荐 MovieL专栏《寻找埃里克》导演:肯·洛奇主演:斯蒂夫·艾弗茨这当然不是肯·洛奇推出的大师级作品,但它乐趣无穷,亲切友善,这也是肯·洛奇导演生涯里罕见的商业成功,没人会抱怨他从中获得好看的票房成绩。
———Peter Bradshaw (《卫报》)肯·洛奇完美地捕获了足球的感觉还有对于希望的需要,一部炫目的作品,触动人心、欢快热闹。
—— Nev Pierce(《帝国杂志》)这是一部肯·洛奇拍的喜剧,又是一部标准的疗伤电影,还是一部拥护坎通纳、属于曼联球迷的精彩电影,结尾更是完全出乎意料。
先有库斯图里卡联手马拉多纳,这次是肯·洛奇(Ken Loach)携手坎通纳,老牌导演和大牌球星性情相投、激情相撞,足球电影魅力无穷。
《寻找埃里克》(Looking for Eric)和以前的肯·洛奇作品有所区别,可以说它是一部喜剧,不过里面还是有工会群体和社会矛盾。
这又是一部标准的疗伤电影,借助事实上不存在的人物镜像,主人公寻找到自我。
最后,它还是一部拥护坎通纳、属于曼联球迷的精彩电影,里面有绿茵场上的经典时刻,结尾更是完全出乎意料。
埃里克·比索普是个失意的老邮差,黯淡无光;他难以面对前妻,无力管教养子,家庭生活残缺不全。
片头就是他在飙车打转,结果出了车祸。
埃里克濒临精神崩溃,烦躁不堪;怒气太盛的他把“f××k”挂在嘴边,可粗暴的言语不能解决任何问题,相反,他深陷于懦弱无助之中,无力自拔。
埃里克无限度地崇拜曼联球星埃里克·坎通纳,那个在世人眼中毁誉参半却又无所不能的“国王”。
有一天,当埃里克对着墙上坎通纳的海报喃喃自语,身后传来一个声音:那你呢?
由幻想而生,一个不可能出现的人突然进入另一个人的生活,这类电影确实不新鲜了。
《寻找埃里克》没有故意掩饰坎通纳的身份,大家都能明白他只是一个幻象。
坎通纳的话只是埃里克的想像,通过寻找另一个埃里克,埃里克·比索普最终找到了自己。
坎通纳要埃里克果敢一点,对不爽的事情说No,不能老是活在自责中,困难总会过去。
埃里克听从了他的建议,改变形象、锻炼身体、热爱工作、善待亲人……他跟前妻达成和解,养子也明白了父亲的苦心,故事一步步走向设想中的庸俗,美好的大团圆结局似乎即将出现。
不想前面还留了条私藏枪支的线索,把电影引向高度戏剧化的尾声,可以说,《寻找埃里克》的过半好评完全源于此。
众人行动起来的时候,我们依稀看到了熟悉的肯·洛奇,他的愤慨和玩笑。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这样的捉弄和暴力无伤大雅,可以接受。
“预知所有危险的人永远无法远航”、“害怕掷骰子的人永远不可能掷出六点”、“最高尚的报复是原谅”……坎通纳延续言简意赅的作风,说了众多谚语,一度还导致埃里克怒气冲冲地回应:我还没从海鸥的鸟事中恢复过来,别老搬出你的谚语来说事。
说这个是要提醒大家,出字幕之后千万不要走开,肯·洛奇会重现坎通纳“飞腿事件”发布会的经典一幕——— 你知道海鸥为什么要跟着渔船飞行吗?
别急,坎通纳会给你一个终身难忘的答案。
【南方都市报 http://epaper.nddaily.com/C/html/2009-11/14/content_941080.htm】
18/19赛季英超刚刚结束,作为big6当中的6,成绩上来说,排在我们前面的分别为:十年来第一次卫冕英超的曼城、欧冠冠军或者亚军利物浦、欧联冠军或者亚军切尔西、欧冠冠军或者亚军热刺以及欧联冠军或者亚军阿森纳,听上去好像还可以接受。
然而,作为20年的红魔粉,我完全不能接受的是:前路看不到丝毫希望。
我开始看球是在1998年法国世界杯时候,随后1999年曼联拿到了当时欧洲举世无双的三冠王,从此爱上这一身红。
我依然记得罗伊·基恩拎着鲁尼的衣领就像拎起一只小鸡一样训斥;
我依然记得那个为曼联断过腿的阿兰·史密斯满脸鲜血的样子;
我依然记得在老特拉福德1:6落后曼城的时全队依然疯狂地进攻。
这些记忆甚至超越了三冠王,超越了莫斯科的雨夜,超越了C罗和鲁尼双子闪耀的那些时刻。
想想原来那才是我爱曼联的理由,因为在逆境中的不放弃,我们敢赢下英超26年来一半的冠军,是因为我们有勇气直面任何失败,昂首挺胸不是吗?
所谓的曼联精神,才是我爱上曼联的理由,这很难用语言去表达,但我知道有一部电影传达得非常准确——肯·洛奇爷爷在2009年拍摄的《寻找埃里克》。
电影的主角埃里克是曼彻斯特一名普通的中年邮递员,曼联铁粉,他最爱的球员是坎通纳,而恰巧,坎通纳的姓氏也是埃里克,影片名字一语双关。
人到中年的埃里克生活过的并不如意,妻子去世留下了两个荷尔蒙最旺盛的青春期少年,很多年前他抛弃了前妻使得二者关系微妙,但因为女儿的关系又不得不再次产生交集。
不堪压力的埃里克焦虑症发作甚至出了车祸,虽然只是不重的皮外伤,但留下了一个后遗症,他的身边出现了一个24小时一对一陪聊的偶像坎通纳。
埃里克将自己身边的种种压力一股脑地向坎通纳诉说,而坎通纳则源源不断地向埃里克提出自己的建议。
当然这个坎通纳只有他一人可以感知,听上去像是个走向精神分裂的故事,然而在肯·洛奇的影像世界中,我们平凡人是没有资格去怨天尤人的,面对狗屎的生活勇敢操回去才是生活的意义,偏偏,导演最好的代言人便是坎通纳。
如果你不是球迷可能不知道这个大名鼎鼎的人物,历史上有许许多多天使与魔鬼属性并存的运动员,而坎通纳绝对排的上前五名。
青年队时候因为殴打队友被停过赛;在希腊曾经用球击打裁判而被禁赛;和法国足协官员发生冲突选择在24岁宣布退役(后被劝回);效力曼联期间曾经在比赛时间飞踢现场球迷而被全球禁赛8个月;在不到31岁,一个球员的黄金年纪时,坎通纳再次宣布退役并真正地履行了自己的决定。
▲这一脚在比赛进行中球员对球迷的暴力飞踹,在足球史上绝无仅有然而以上行为乖张的种种举动却并不影响坎通纳成为曼联球迷心中的国王,原因是他霸气侧漏,踢球永远竖立着自己的衣领;桀骜不驯,能好好射门时候总会选择一个新奇的;坚强,如安西教练对三井所说,一直到最后一刻,都不可以放弃希望;勇敢,对方球员可以对我犯规,对方球迷也可以辱骂我,但我一定会以牙还牙,哪怕被禁赛哪怕去坐牢都在所不惜;
只有不到五年的时间,这些耀眼的属性让坎通纳成为曼联俱乐部的历史第一球星,要知道这五年当中还有8个月他是禁赛的。
所以其实你要佩服男主角,竟然敢听从坎通纳的人生意见。
然而事实发展却很顺利,埃里克的生活开始发生改变,遵循他想象而成的这个坎通纳的教导,和前妻达成初步和解;强硬约束自己两个青春期的儿子;联合身边的曼联球迷制服了威胁到自己儿子们的黑社会。
尤其是和黑帮的这场战斗,4量大巴车的“战友们”带着坎通纳的面具,极其业余地扫荡了黑帮的家,那场面那牌花,看得人畅快淋漓。
当然,这部电影并不是讲坎通纳和埃里克的故事,这二人所完成的种种成就,都得益于埃里克身边这群正直热情的工友们帮忙。
就像片尾坎通纳走进大巴车,化身为他们所有人当中的一员,完美体现了曼联这家俱乐部的精神——工人阶级团结的力量。
在我小的时候,我其实并不很理解一家足球俱乐部的意义,都说曼联是工人阶级的球队,利物浦是港口的球队,米兰是意大利的米兰,国米是世界的米兰,皇马流着贵族血统而巴萨带着冒险者的基因。
许多年后看过这部电影我才深刻感受到,原来这些精神属性,并不是当年的某某信口雌黄而来,他们确确实实决定了一家俱乐部的性格。
当埃里克身边工人阶级的朋友们聚在一起,他们要不讨论曼联,要不计划着帮助某人摆脱困境。
一杯杯啤酒和昂扬的歌声交织在一起,告诉这个世界他们什么都不怕,也永远不会放弃。
所以这样你便很容易理解曼联这支俱乐部,她代表着工人阶级,身上自带强韧不屈的基因,因为如此,才创造出如此多丰功伟业。
我们当然是世界上最有经济价值的俱乐部,但我们伟大并不是因为我们有钱,有钱的俱乐部很多,比不过曼城也比不过巴黎,我们伟大是因为我们是曼联,让人热血澎湃充满力量的曼联。
现在的这些曼联队员们,我不能说我不喜欢他们,主队的球员就像自己家孩子一样,充其量也就是怒其不争,而事实上他们确实也不争。
我知道坎通纳冲向球迷的那一脚凌空飞踹并不值得提倡,但我理解并表示支持,那是他的斗志在燃烧,那是曼联需要的精神。
所以在我心中,这个暴力倾向严重的国王,胜过在场上散步的整支球队,不争强不好胜,怎有脸面叫自己曼联二字。
片中有许多和足球有关的内部笑话,比如曼联和联曼的故事,比如埃里克如数家珍的经典进球坎通纳却早已忘记,其中有一位老兄说过一句话非常好:你可以更换爱人、甚至可以更换性别,但千万千万千万千万不要更换自己爱的俱乐部。
这才是我爱的曼联。
END
因为不是球迷,所有之前不断听到Cantona的名字,我一直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还以为是导演的名字呢,不是导演去戛纳干啥呀。
现在知道了,原来是曼联曾经的黄金7号,最经典的台词是——Eric Bishop: Sometimes I forget you're a man.Eric Cantona: I'm not a man, I am Cantona. 如Bishop一般,有执着崇拜的偶像,并在生活中时不时地相遇、交谈,鼓舞自己(即使存在于幻想之中),也是很棒的事啊。
开始对这个中年男人烦躁阴郁的生活很提不起兴趣,我不爱好体育,更不是球迷,一直到中间才渐渐看出味道。
那一大群Cantona冲进小混混的房子给他colour to see see的一段,实在大快人心。
我们身边是不是也有这样一个朋友,他教我们大声说"No",让我们勇敢去尝试,去分享,去珍惜,使我们活出真我?
那个难道不也是我们自己的心声?
是的,这样的结局,自然而然,,,可为什么眼里带着泪呢?
而我也清晰的记得,在影片结束前的不久,看operation Cantona 还让我不停的笑出声是的,如同伟大的老特拉福德的国王Cantona所说,这部影片,让人想哭又想笑吧...原来,这就是肯·洛奇所谓的喜剧,无非是有着快乐结局的悲剧的含义...这样的中年老男人的故事不是什么新题材...可是,像我这样懒得一个人,在看完之后开始大费周章的敲着键盘...of course,自然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这部电影有关我最喜欢的曼联,还有梦剧场的神话...也是因为,我觉得,是的,在一个人的成长道路上,如果是你的偶像在适时的时候给你力量和帮助,你从你崇拜的人的身上找到一个无限可能的自己真的是件很perfect的事...但是,看完之后,我想更多的是因为ken loach...即使,这是我第一次看他拍的片子...我想如同我看之前别人介绍所说,他的片子并没有大要想起他导演那样大谈人性,但是却是深刻反映了生活在底层的劳工阶层的生活...这部片子,有反应他们辛酸的生活,但是更重要的是展现了他们不屈和团结的力量.让我想起,1984里面的那句话,如果有希望,希望在无产者身上...是的,就如同邮差的头目meatballs所说,我们就是他妈的邮差!
法国球星 国王 曼联 还在等什么 你的埃里克在哪 退役球星的新职业 身材臃肿 眼神没变 本泽马 文青中的流氓 国足?
那句经典的话 遛狗 其实故事不是那么的奇特,但犹豫坎爷的加入,让我着实激动了一回。
和之前的看过的sideway差不多,剧情都很慢,讲着生活中的种种不如意,或许还没到中年,实在没法体会那样的感觉。
当男主角进入他的房间时让我着实下一跳,因为那根本不像一个中年男人的房间,满墙的海报和照片让人觉得这是一个懵懂少年的房间,这就更让人同情男主角而和坎爷进球后双手叉腰等待队友的庆祝时相比,现在的他已经变得身材臃肿,但炯炯有神的双眼还是不减当年。。。
不靠近危险就不能解决危险。
在每个人遇到窘境时都需要有自己相信的朋友互诉衷肠,但当真的遇到麻烦时,每个人却都有男猪脚相似的经历,不愿意和或者很多原因不愿意去交流。
在电影中他很幸运,他的国王适时的出现了他的背后,帮助了他,在真正的生活呢,难道指望着梅西或者小罗在你身边帮你渡过难关?
我想电影只是提醒了我们,但困难的时候确实需要朋友在身边,或者可以假定某个哥们就是你的梅西小罗。。。
当坎爷飞踹倒霉球迷时我还是懵懂少年,现在回忆起来有就是那个动作让我迷上了这位竖起衣领踢球的大哥,在我成长的过程中才慢慢了解他,这位不完美的天才,因为和亚凯闹僵所以没能踢成世界杯,而在31岁就早早退役又上所以他的球迷扼腕。
但球迷怎么也不会忘了他,我在足球周刊上看到过这么一个故事,有一个大哥在街上碰到一位遛狗的球迷,想找他签名,但却没有笔,要回家取,于是他问坎爷?
你能帮我看一下狗吗,坎爷当即应允,于是球迷飞奔家中,坎爷牵狗在街上等,这时又有一位球迷冒出来,问 这是你的狗吗?
坎爷说,不,一个球迷的,我帮他看一会,他回家那笔去了。。。
也许因为从文艺国家走出的原因,很多的法国球星性格都很奇怪,他们时而天使时而魔鬼,齐达内能用没头发的头顶顶进2球拿到世界杯,也能把自己罚下场,阿内尔卡年少成名却在皇马人人喊打,在土耳其走过一遭之后再活明白一点,重新焕发青春,亨利在巴萨收集齐了所有的奖牌,却还时不时放炮吓人。
而现在的小天王本泽马,哎,不是撞坏跑车就是向教练所要首发或者让劳尔给自己传球。。。
作为和这厮同龄我,即杯具又无奈。。。。
或许法国前锋的本性就是如此吧,多变难以捉摸,而我认为也许本泽马就能成为下一个坎爷,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但他也许也要飞踹一名球迷或和国家队教练闹翻后才能到达坎爷的高度吧。。。
这部电影也许为退役球星找了一个新职业,开一间咨询公司为他们的球迷排忧解难,一边聊足球一边解决困难。
想马拉多纳咨询怎样戒毒减肥,问问内德维德怎样保持健康的身体。
不过作为中国球迷可就没那么走运,谁也没指望贾秀全高峰告诉你什么做人的道理,尽管他们是出色的球员,你不能问高峰关于怎么打离婚官司或是抚养权官司的问题吧,而恰逢今天又传出足协两位副主席接受警方调查的爆炸新闻,中国足球哎。
作为文青中的流氓,还是让我们继续理解他在电影最后的那句话吧。
那场景可真美
这位现实主义电影大师,一改往日的严肃冷峻,变得幽默温情,此片的风格,让人想起去年他为戛纳特别制作的三分钟短片,一个拉长了的小品。
影片首映时,收到了记者们热烈的掌声和由衷的笑声,并不深刻的主题,用最儿童的方式解决了戏剧冲突,难得的“Happy end”结局。
坎通纳在这部特别以他命名的影片中饰演他自己,帮助邮递员的“埃里克”,一个不期然出现的“守护精灵”,体坛硬汉原来也有喜剧天赋。
....节选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最后的头套太搞了,肯大爷现在转性了,好可爱。
继2006年《风吹稻浪》在戛纳大获成功之后,73岁高龄的导演肯·罗奇携新片《寻找埃里克》再战金棕榈奖,虽然最后没有成功,但是影片依旧保持了较高的水准,故事幽默风趣,然而又带着那么点忧伤,演员们表演自然,最后那个戏剧性结尾很有趣。。。
片尾字幕中还穿插了坎通纳当年那段经典的新闻发布会,关于海鸥与渔船的哲言,对于一个球迷来说,坎通纳绝对是这电影的最大亮点。。。
我是ERIC,干过 Postman也在Royal Post Office 这片子就是拍给我看的警告我梦想与青春正在被日复一日的生活所扼杀得振作点是不Eric
我压抑太久 失去乐观的渴望我挣扎彷徨 陷入别人和自己设置的泥谭我被误会 意识里复制着别人对自己的曲解我的心在沉睡 因为我之将爱与将爱我之人还未会合如果可以 请给我一个埃里克坎通纳那是我和通往自我救赎之路的国王其实 这是我深爱的生活无论它过去或者现在多么混浊不堪小人物通过对偶像的幻觉得到拯救这一夜 借助影像 我得到了平静还是不能太大声但我已经说了:不!
这两个长镜头通过在被拍摄主体的运动轨迹上进行变焦横摇来控制了主体物的隐藏和再现 以此实现了时间的压缩 空间中的位移。此外影片在为数不多几段描写少女个人的部分使用了手持拍摄 摇晃 倾斜的 体现着焦虑不安的跟随视角与绝大部分时间里用来描绘压抑死寂与沉闷的 只有变焦和横摇的长镜头形成了非常强烈的对比 体现了少女心理与环境的巨大冲突
镜头语言讲得很好氛围感也很不错,是个独特的公路电影,但是有点压抑了
大师级别的摄影和留白,但长镜头过多,节奏过慢,配乐过少,我没睡着只是因为电影院太安静了很害怕全场只听见我打呼噜🥲
#2024北京 亚洲首映3.5
#14thBJIFF No.6 @英嘉 无数的跟踪镜头和广角镜头轻轻地推进和拉远,提醒观众这对无名而孤独的父女所居住的土地是多么广阔,但同时两人又不得不被对方所牵绊拘泥于窄小的车厢内部,这或许映照着某种政治现实。
充满能量,或许导演也在躁动。
【C+】一脉相承的俄罗斯电影,这里有空落的地貌观察与萧瑟的寒意,有沉稳的全景镜头与推进节奏,也有在特写中近乎一言不发而渗透出的情感,像是新导演对大师衣钵的承继,虽不能称得上十分的“言之有物”,但依然饱含引而不发的“冲动”。
北影节打卡。可能是我格局太小以至于欣赏无能,第一次在北影节的影院里睡得很香。
灰色的天空,沉默的父女,没有笑容的人们,真实的生活
里面的俄罗斯真的很典啊,简直一个人口老龄化,乡村劳动力流失纪录片。俄罗斯本身多民族国家,能看到中间有几个小男孩在山上说想去巴黎用的阿语,并且难得的在俄罗斯电影里看到了蒙高丽亚血统的人(而且确实基本都是干餐饮的😂),小van里面的萨满教经幡元素,一路上语言风景的不同展现他们走过的路有多遥远。全程没有演员的名字,只有各种身份,讲的也是各个身份下的成长。但是说实话这个片子只能是及格的好看,不恰当的配乐很影响质量,能感到导演想通过持续对焦某个景观,把人们代入女儿视角或父亲视角,恍惚也好,愤怒也好,甚至于无奈的沉思,只是利用画幅的放大和聚焦来做这点就会生硬,少了逻辑和细节镜头的铺垫。
#76th Cannes 导演双周# 8.5/10 极其强大的情感洪流,萧瑟荒芜的广袤土地孕生若即若离的依连关系,在每一次凝视下冲发,刻印在孤独的内外隔阂间。@14th BJIFF
3.5
困而美,俄罗斯经年无夏的悒郁冬季,长长的国境线和苍青色的山。好睡。
终究我还是不适合看这种过于平缓意识流虽充斥氛围意境但故事性缺失的片子,虽然vanlife是我很感兴趣的题材,但毕竟看无依之地的时候我也睡着了!
很独特的公路片,辽阔国土之下,父女关系的疏远,让人与人之间的空间显得如此逼仄;两人仿佛在轮流争夺车的使用权一般的生活,父亲以父亲之名,始终对女儿颐指气使;万花筒小夜灯、形形色色的过客的拍立得,发圈,使女儿无声的抗争。冲动的导火索是父亲在女儿丢在一边,毫无顾忌地向过客宣泄欲望,既自轻父亲的形象,也无父亲的担当。太多镜头与调度都令人不明觉厉,开头的横摇,女儿的突兀入场;稳定的拧焦;场内场外的声音空间……女儿对背影的执着,否认了人直面彼此的可能性
抱着镭射灯让整间车厢不那么空旷,打开投影机让整座小镇不那么单调。卡车司机游走在寂寞的公路和泄欲的黄碟里,后面骑摩托车追上来同样孤独的灵魂。我跟父亲同在车厢里却无话可说,父亲和我都发生艳遇却都不快乐。前面鱼疫绕路,我们像风车园里的扇片。把母亲的骨灰撒向大海,也把自己的寂寞留在北方。
BJIFF 240425 党史馆
#2024北影节第一站
可能是第一次真正发现了俄罗斯电影的美。
BJIFF2024 No.3柯达胶卷拍摄,好冷酷的影像,是否太过沉闷?风格想起《寒枝雀静》,后者都更富有生机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