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啊生存---韩片二部》《卑劣的街头》+《海雾-怒海沉沦》大概可以呈现一些韩国电影的特色,也充满了韩国电影发展印痕。
这个分裂为南北的国度,太多的国民性不得不设防、警惕,由此,社会产生一些暗影,完全正常,也可说需要吧。
《卑劣的街头》,其实卑劣的,何止是街头呢?
每个混混都有当老大的欲望,不也是常态化社会的某类写照?
而行为“出界”,不止是片中导演之行为,也是其社会整体行为,产生“出界”,或者可能“出界”的描述吧。
《海雾-怒海沉沦》,以2000年为背景,描述经济不景气下,韩某些渔民为了生存或者想改善生存,将另一群为了生存或者想改善生存的偷渡者引往理想之地。
可惜,海上不仅有海雾,还有渔舱气体泄漏,面对重大事故,领导者(船长)不是纠错,而是灭绝、毁尸。
非正常化处理的结果,带来的就是更大悲剧---怒海沉沦,仅余二人登岸。
总之,生存是主题,求生存是本质,获得生存,其实也是影片制作者的需求。
生存,最应该记住的应当是电影中的那句话“我需要的人是谁和他需要什么”。
生存啊生存!
片头那醒目的18岁以上观看让我想歪歪了,事实上我还真是想肤浅了。
就镜头本身来说,情色可以忽略不计,暴力也没那么触目惊心,电影的概念略黑暗啊,略是客气的,看观众走不走心了。
封闭空间内发生的极端事件,虽然最开始的意外不是刻意而为,后面跟上的各种从心底爬上来的丑恶就让人不寒而栗了,其实不用那么极端的事情也可以暴露某些人的丑恶和虚伪,但是当丑恶是为了自己作为生命的生存权的时候,电影想说的是不是只是人之初性本恶呢。
电影涉及的大背景,经济问题,偷渡,还有朝鲜啊中国啊我就不讨论了,我也不太明白。
韩国电影在关注人文道德上一直都比较出色。
这部电影也不例外。
船长一步一步的人性沦丧,轨迹清晰可见。
而船员这一职业对于男人对于性压抑的成分也表现得原始而粗暴,所以单纯感情经验空白的男主角在遇到一个女孩之后肯为其牺牲自己的力量也是顺理成章不觉突兀的。
尤其在看完后刚好看到电视上报道一个类似的新闻,震撼的内心便显得更加剧烈。
很喜欢这个电影,照例看了很多评论,大家对事件时代背景讨论很清楚,唯独对红梅为什么要走这一让电影提升N个档次的情节解答不清,说说我的解读吧,欢迎大家讨论。
偷渡很凶险,甚至要丢命,对于一个女人还要忍受扎堆在一大群老爷们中间,忍受时不时被揩油或者xx。
敢于走这一条路的2个女人,一个是破罐子破摔见多识广随时准备“献身”的老女人,对于另一个20出头的女孩,敢于选择,单单是贪图舒适或者远去淘金恐怕远远不足以驱动之,那么会有一个原因,为情!
而且她也不是一个单纯到没有心机姑娘(后面她被东植冒死从海中救起后,见到恩人,没有急于感谢,而是选择防备和躲闪也说明这一点)。
仔细看红梅和东植关于偷渡目的的对话,她貌似肯定的回答是找亲哥,听到东植自语后的沉默,显然说明:他对东植撒谎了,为什么撒谎?
可能女人更能懂,女人的阴谋是感性的,她懂得一个单身女人可能唤起一个男人的爱意与呵护,否则更可能换来的是对她身体暴力的索取,要知道她此时还不了解这个“热情”的东植。
直到后来东植的真诚和一如既往的关爱感动了她,目睹同伴被肢解丢入大海后,在恐惧包围下,无助的她投入了东植的怀抱。。。
两人上岸后,她醒来看到恩人未死,但对他终究恩多于情,因为她心中另有他人,她明白是该继续去找那个让她魂牵梦绕的哥哥了,于是毅然选择了离去。
6年后,饭馆重逢。
孩子父亲是谁已然无关紧要,重要的是她已经开始了新的生活。。。
我想说,面对感情,女人的冷静和男人的冲动,这一爱情世界亘古不变的元素在电影里修饰的很饱满。
这是红梅(女主)在饭店最后的台词。
也是贯穿整个故事的情感主线。
先说一下背景:故事发生在98年,那个时候我们村子就有青年花很多钱偷渡去韩国,十几年都没回来过一次,钱还是寄回家的。
那个青年的老婆是我小学班主任。
那个时候班主任的工资才两三百,而去韩国打工一个月可以挣八九千甚至上万。。。
汉族人去下海经商,在农村的朝鲜族偷渡去韩国是另一个致富途径。
这样有需求就有卖买,偷渡蛇头就运营而生了。
那时我听大人们说,这个过程很惨,要遭很大的罪,身体不好的半路咽了气了,就会被扔进海里,杳无音讯。
风险特别大。
(类似的背景有《黄海》)本片就始于这样的契机,船长眼里船是整个生命,是一切(影片交代了船长自己的生活和家庭。
生活没奔头,老婆又搞外遇,船还即将被卖掉),由于抓不到鱼,船很快被卖掉,船长为了拯救自己的渔船,找到了蛇头拿了定金,做完这活,拿到钱就能卖下船,对船长来说这是唯一的出路。
其他船员有各自的目的。
作业班长-应该是船长的副手,船长下达作业任务,他负责具体执行。
绝对服从是他在剧中的行动动力。
机关室长:这个人年纪最大,但为人善良,最后因自己的所作所为疯掉了,因胡言乱语扬言要把没烧掉的证件拿到警局以慰死者的在天之灵,被船长视为威胁除掉。
两个好色水手,这连个人属于有点儿缺的人,特别是那个最后嚷嚷着要c女人的那个。
男主:男主是这艘船上年龄最小的一个。
单纯但更重要的是单身。
这是与红梅一见钟情的重要原因。
红梅:我觉得本片对人物刻画最深的是红梅,不是船长不是男主。
最后好不容易和男主跳海生还的红梅在沙滩上留下脚印还是离开了,这段有点让人唏嘘,更让人受不了的是结局饭店那场,红梅带着孩子吃拉面,我当时想:这不会是和男主做了之后生的吧如果是,那为啥有两个?
(也是有这个可能)但另外一种可能比较震撼,在机关室男主问红梅,你千辛万苦来韩国干嘛?
红梅答:我来寻我哥哥(这里有个语感问题,韩语里面哥哥有男朋友的意思),男主以为是男朋友紧张的问:是亲哥吗?
女主答:是的。
这个对话让人有些怀疑红梅是不是在有意识的保护自己。
如果仅用身体诱惑是不够的,同船的阿姨就是例子。
需同男主发生真的感情。
这样才能对自己死心塌地,保护自己。
(当然这也是有可能的)我比较倾向前者。
那两个孩子是她和别的男的生的,青阳辣椒那段说明那段爱情存在过,是真挚的。
只是这样想疑点很多,解不开时有点一厢情愿的赶脚。
这部片子在我心目中值7.5分左右。
逊于《黄海》和《共谋者们》。
片子让人想起《共谋者们》,但后者结局更有力量,更震撼。
我还以为海雾是之前的片子,竟然是14年的新片子。
那一片海雾弥散开的时候,人性错综复杂,看不清前方,看不清画面,还真以为是08年的片子。
但是整片海雾笼罩,不见天日之时,各路人形形色色抱着不同的态度在船上,肉欲、争执、掩盖、救赎、欺骗,你们都听我的、这女人属于我的、这女人是我救的、我不想听你的、我要听自己内心的、我听你的,各种人马都强烈的嘶喊着自己内心的自私、欲望。
船老板跟海警监察在船上喝酒算计推钱的戏码演的真好,船老板内心的强大、临危不乱在发现自己老婆出轨之后又一次强烈表现。
你老实收了我的钱,就睁眼闭眼下船去,你掀了鱼舱,那我们鱼死网破。
其实,船老板也是料到海警监察那男的吃软不吃硬。
这一段船上的其他人都手足无措的站着,我还预想着船到岸这群人怎么提升演技,不那么手脚不自然让全世界都感觉他们偷渡了朝鲜族劳苦人民。
竟然电影根本没有自然向着这个方向发展。
船老板坐在鱼舱盖上思考的那几秒钟,雾气上来。
整个鱼舱的偷渡者被肢解,雾气最浓重。
船员内讧相互打杀,雾气不散。
当红梅和东植跳下海,船老板被纤绳绊住腿拖着下沉的时候,雾气才散去。
所有的纠葛纠结在偿命的时候才结束,几十号人的生命在雾气浓郁之时被人性吞噬。
最后沙滩上的一排脚印,我真的很担心电影这里戛然而止,会让我觉得红梅太坚决、太残酷、也太无奈。
还好最后的6年后,一根青阳辣椒,长得特别像朴有天的小姑娘,让我感觉到海雾褪去之后的温暖。
《海雾》密闭空间下的人性拷问 我们当中的大部分人都过着循规蹈矩的生活 以为别人即使不像自己一样对世界安之若素 也不会离经叛道到哪里去 并在庸常的时日里养成一种根深蒂固的见解:平平常常是人生的常态。
善 平平无奇 恶 也大半属于所谓“平庸的恶”。
这种观点固然不算错 但需要一点小小的修正——摘自对鲁荣渔2682号事件的一篇报道。
有人说 若把天朝的真实事件拍成电影 绝逼一部部都是最佳编剧 最佳故事 然并卵 广电大大们一个个都高风亮节 纯白如莲 莫说要把鲁荣渔2682这桩大案搬上荧屏 就是把早年小月月事件改进电影 也仅仅是寥寥几笔 大事化了 看《神探亨特张》 就可窥见一斑 尽管也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 说到底 不够深刻不够激烈 影响不了观众 何况观众也不爱看 扯远了 中国电影界的诟病由来已久 不想提了《海雾》被称为韩国版的鲁荣渔事件 电影豆瓣评分不高 朴有天主演 有感情线 事实上 这种极度孤寒的环境里扯出一条感情线倒显得多余 当然 有金允石大叔坐镇 片子还是可圈可点的 在空旷无人的大海上 一艘捕鱼船缓缓行驶 苦闷的生活逼着他们接收一批偷渡客回韩国 很不幸 回去途中 几十个偷渡客由于冷冻机故障意外被毒气闷死 金大叔带领着大幅 水手 把这些人分尸喂鱼 这是无奈之举 前面全凭运气 后面倒撕扯出人性来 海雾越发浓厚 渔船也变成了修罗场 极端情绪在密闭空间里相互传染 船员互相吵闹 伤害 杀戮 最终 船长与船员祭祀般 与船一同沉入大海 与我国发生的鲁荣渔2682事件有相似之处 相同的是环境与杀戮 不同的是最终鲁荣渔2682带着11名罪犯回到了陆地 船上满载着血腥与暴力 我们很难猜测在出海的8个月里每个人的心性变化 唯一可以考证的是 出海的33人回来只余11人 22人被残忍杀害 在一片看似自由的海域里 出现了独裁者 臣服者 施暴者 被虐者 也许当你看到第一次施暴的船员用刺刀把另一个违逆者捅死之后 把鲜血涂到自己脸上 高声大喊 我终于杀人啦 会感到震惊不真实 但是没错 这就是人性 极致环境下的扭曲人性 最原始的兽性 这不是电影 只是当你在家玩游戏写作业睡大觉的时候 在一片海域发生的一件隐秘事件而已其实 我一直在深思 在密闭空间下 亦或是在一个特殊环境下 人的心理会发生多大的变化 人性的张力到底能被拉扯到何种程度 顶在哪 底在哪 前人有过研究 无非还是 本能与环境之争 是人性本恶 还是环境所逼 若是环境所逼 为何一样的环境 又会培养出截然不同的性格 又回到心理学命题上去了 无药可解 我们大多数人都活在正常的世界里 人心纯良 鸟语花香 生活充满爱 处处是希望 这样很好 所以我们不了解边缘群体 不理解中东热战 不晓得在他们的环境里 在窥不见阳光的黑暗里 是否在滋生极致的爱极致的狠极致的欲望极致的绝望 只是深处其中的人们 突破不了黑暗的时候 别忘了 试着接触一点点清风 思考一下 为什么活着 之前读弗洛姆的《人类的破坏性剖析》书中谈到 人类的一切热情 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 都是因为他想使生命有意义 要想使他产生变化 就必须让他能够找到一条新的道路 让他能够激发促进生命的热情 让他比以前更感觉到生命的活力与人格的完整 这是唯一的道路 否则 你固然可以把他驯服 却永远不能把他治愈 对哦 找到一条新的道路 而不是固步自封 深入地剖析过人类的破坏性 才会明白唯有生命和爱才能战胜对死亡的迷恋 如同罗曼罗兰所说 看清这个世界 然后爱它
人在犯错了之后,最先想到的是怎么守住最想要的。
是因为错误无法改变,还是错了就意味着失去?
失去曾经的底线,失去未来的光明,失去生存的信念,失去幸福的机会。
唯独剩下支撑自己前进的欲望,凭着一份不想再失去,不想再错的迫切之心,得到一丝挣扎的力量。
突破自我,正视过错,并总可能在余生任何一个独处的时刻里,将自己一再淹没在永远不能挽回的过错中。
像海雾中的船那样,失去对航行而言最重要的方向。
错误就谎言一样,永远不能被完整。
总是有必要撒更多的慌去圆最开始的那个。
电影点开的时候首先注意到的是限制级的提示语,18岁以下青年不能观看。
看来又是一部重口味的片子,而我很快就发现这片口味真的是太重了。
电影开场用了5分钟的时间介绍了一艘渔船在茫茫大海中作业,六位主角都有镜头交代,加上有些莫名伤感的配乐,这一段算是奠定了全片的整体基调。
第一个重口味镜头,是船长回到家时,看见他老婆跟别的男人在家里偷情,他老婆竟然毫不慌张,还顺手扯了一截卫生纸,伸手就在库底下胡乱擦了擦。
还真是18禁。
男主东植第一次注意到他是开场片段中,他被渔网缠住双腿,险被转轮碾碎,这说明他明显经验不足。
面对这一帮老油条,东植将要在重重海雾中体验惊悚的海上漂流。
整个事件的过程,电影将铺垫和情绪渲染得十分充足,以至于当鱼舱里所有的偷渡者全死掉的时候,电影已经进行到了一半,这时候海雾真正来到,全片的重点戏也才刚刚拉开帷幕。
本来鱼舱里有一个人还活着,是救还是不救,金允石船长果断操起长梯,狠狠的砸了下去。
既然都死了,那就要死得干净些。
可是,仍然有漏网之鱼,小姑娘红梅在轮机室门后目睹了一幅恐怖的人间屠宰场。
接下来,所有人的命运都将围绕着她。
扮演红梅的演员叫韩艺礼,之前已经在好几部电影里注意到她了。
豆瓣里有人说她丑,但这个演员扮演的角色很容易让人记住,《同窗生》里被人欺负的女学生,《南方大作战》里金允石的女儿。
保护红梅的重任全落在青年东植的身上,茫茫海雾里,逼仄混乱的渔船上,一场人性博弈的戏码开始了。
事实上,类似设定的电影很多,但此片仍然是此中优秀之作。
在成熟的商业电影环境里,韩国电影在商业之外也愈发出彩。
本片继承了韩片一贯的血腥、色情的调调,剧情推进十分紧凑,大叔金允石依旧张狂不羁,朴有天的表演也很出彩。
此片值得一看。
从鱼舱里的偷渡者全体死亡,整部剧就开始变得沉重和脆弱了——血腥的砍伐和暴力的争斗开始没有停过,唯一存活的红梅随时面临和同胞们一样被肢解丢进大海的危险。
有人认为红梅也是富于心机的,因为片尾出现了红梅的背影和带着的两个小孩,觉得是她利用了东植。
可是我觉得红梅躲在后面看同胞们被丢进大海的悲痛和无力是深刻的,我更偏向于认为红梅再也不想回忆起那些惨绝的场景,才离开了东植。
因为在看后半部分时就一直在想,他们脱离险境后该如何面对面生活,两人怕常常要一起做噩梦,一起抱头痛哭吧。
结尾处海滩上一个镜头就只剩下了东植,原来红梅替他包扎好了手臂就走了。
当时觉得,这才是电影艺术中缺憾美,更加显现出电影的张力,留下遐想。
最后背影的处理也不错,不给正面就让你猜,你觉得是这样那就是这样,你觉得是那样那就是那样,各持自己的观点,各走自己的人生。
东植、红梅,还有虎叔,只有他们还保持着一些赤忱之心。
船长虽然有他的无可奈何,但是过分冷漠,报残守终,没有意思。
2024BJIFF 不失为一种末日
比较闷一些,主要是人物的情感转变略显突兀,意识流类。运镜很美,环境契合了整片的基调
7.3 还真是大师式电影,摄影美轮美奂,文本语焉不详,缺乏讲故事的激情让观众难以进一步接近人物。
抱着镭射灯让整间车厢不那么空旷,打开投影机让整座小镇不那么单调。卡车司机游走在寂寞的公路和泄欲的黄碟里,后面骑摩托车追上来同样孤独的灵魂。我跟父亲同在车厢里却无话可说,父亲和我都发生艳遇却都不快乐。前面鱼疫绕路,我们像风车园里的扇片。把母亲的骨灰撒向大海,也把自己的寂寞留在北方。
很美的摄影。旁边的姐姐打呼噜了
BJIFF 240425 党史馆
北影节英嘉
有点安哲,走出影院有一种死了很久然后复活的感觉
#BJIFF7好看,摄影很美,但不懂
#北影节 每个人都像蓄势待发的火山,又像露出水面百分之一的冰山,冷峻的侧颜配上隽永的留白,打开车门的时候都会北边的寒冷。配乐也很喜欢,加上风景真的会打动我。可以理解所有人,理解一些细微的情感变化,但没有带入和共情,所以扣一星。其他感受1.不是所有的电影都适合大屏幕,这种艺术品2.我真的晕由远推进的镜头,摇晃、追随、固定机位都没问题,一看推进镜头就头晕……
几个感悟:1、被夸奖像老塔、安哲等的片子要慎看,2、穿得太有时装杂志品味的人物大概率没有真实生活,3、剧本的孱弱并不是人物不说话、长镜头和胶片颗粒感能挽救的。4、没话说就请拍短点。#BJIFF2024
#76th Cannes# 导演双周
#Cannes2023
每一次摇移和zoom都有一个精心设计的落点,未免太功利。
慢节奏
尽管经常跑电影节 但也觉得本片… 挺没意思的。两星给风景和故作深沉的长镜头。
叙事一般,但画面质感很喜欢。
太多固定长镜头了,能懂导演为什么这么拍,但是完全有不像学生作业手法的更优解……
里面的俄罗斯真的很典啊,简直一个人口老龄化,乡村劳动力流失纪录片。俄罗斯本身多民族国家,能看到中间有几个小男孩在山上说想去巴黎用的阿语,并且难得的在俄罗斯电影里看到了蒙高丽亚血统的人(而且确实基本都是干餐饮的😂),小van里面的萨满教经幡元素,一路上语言风景的不同展现他们走过的路有多遥远。全程没有演员的名字,只有各种身份,讲的也是各个身份下的成长。但是说实话这个片子只能是及格的好看,不恰当的配乐很影响质量,能感到导演想通过持续对焦某个景观,把人们代入女儿视角或父亲视角,恍惚也好,愤怒也好,甚至于无奈的沉思,只是利用画幅的放大和聚焦来做这点就会生硬,少了逻辑和细节镜头的铺垫。
0421北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