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が降ると 山と里の境がなくなりどこも白一色になります山の奥にある ご先祖様たちの住む あの世と里の この世の境がなくなってどちらがどちらだか 分からなくなるのが冬です无需翻译,无需解释,无需抒发,那种深沉隽永的感念似乎就是我追寻多年的答案。
梅奶奶的话讲的很慢很慢,但我真想一直听她讲下去。
一个有惊恐证心病的精英医生妻子,一个不得志的小说家丈夫,离开大城市回到丈夫乡村的家乡。
家乡里有独自守在阿弥陀堂的96岁高龄且朴素智慧的梅奶奶,有身患癌症却心态豁达的老师,有起伏的山峦、蜿蜒的河流、层层的稻田,有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春耕秋收寒来暑往的平凡日子。
慢慢的,丈夫提起笔开始了新的小说谱写,妻子放下了心结不用再依靠安眠药入睡。
——你怎么看待人的一生?
就像老师说的:“假如明天地球就要毁灭了,只要还是好天气,就别忘了把被褥晒干。
自身是否有价值,就算我到了这个年龄也没有答案,不过这个问题根本无需在意。
总之,自己选择的路就要无怨无悔地走到底。
不给别人添麻烦,常予人方便,并且不求回报。
重要的是心态,一个人的心态很重要。
”就像梅奶奶说的:“田里什么都能种。
从春天开始,我就忙着种植灌溉——茄子、黄瓜、番茄、扁豆、西瓜、南瓜。
就这么一心注目着眼前的事,不知不觉就96岁了,和见多识广相比,这么短浅的过活,免去了一些无谓的烦恼,到也不是什么坏事。
如果说长寿来源于长期朴素的饮食的话,我的长寿大概是因为没有钱,这都是贫穷的恩赐。
”就像丈夫的感慨:“好好活在当下,才能更好的死去。
”就像生前无名,不被世人理解,死后才被重视的诗人、童话家、农业家、佛教徒、悲悯者的宫泽贤治的《不怕风雨》:“不败给风,不败给雨,不败给严寒和酷暑拥有强健的身体,没有欲望,绝不动怒,时常静静地笑着日食糙米四合,配以黄酱和少许蔬菜对世间的一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入微观察洞悉世事,并铭记于心深处原野松林庇荫下,狭小的茅草屋中东边若有生病的小孩,就去细心看护西边若有疲惫的母亲,就去帮她扛稻谷南边若有临终之人,就去安慰他无需为此恐惧北边若有争吵诉讼,就去劝慰他们无需为无聊的事争执干旱时流下眼泪,冷夏时坐立不安被大家称为傻瓜不为人知,不以为苦我想成为那样的人”是的,我想过那样的人生:有修士般的心境——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用心若镜,物来则应,应而不藏;不执着如意,不分别苦乐,安住于当下。
简单朴素衣食住行无忧的日常生活——一箪食,一瓢饮,一陋室,惟吾德馨。
自在自洽,然后在有余力的情况下奉献自己,力所能及的做一些对别人对社会有价值的事。
老子说“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他是说人生于世,为人处世,要有一个准则。
你有准则吗?
你的人生观是什么呢?
——2024.11.28晨7:34
日本的治愈剧真的有一种自己的味道,仿佛周围一切都带有一定的禅意与人生哲学。
美智子和孝夫一起回到乡下老家,经过乡土人情、自然环境、轻松自主的生活方式,来治愈自己在大城市透支的心灵创伤与疲惫。
随着时间的流逝,时节的变换,一切都变得自然而然,不用疲于奔命,不用被不知道什么东西追赶,不用倍感压力,将自己的物欲降低,停下来,远离东南亚人的“卷”,脱离竞争的压力氛围,也许在别人眼中是失败者,但自己应该有勇气选择自己想要过的人生,并为之骄傲。
让我想起来了另一部日剧《周围的事》。
这部电影是自己珍藏了很久都没有看的,很怕画质和环境的影响而看不下去,在昨天看完《午夜巴士》的时候,又把这部电影给拿出来了,《山里的来信》和一个作者写家乡的书一个名字,可能是那个作者借鉴于此吧。
自己其实很幸运,也是出生在大山里,在那里我将近生活了二十年了,日落月升,四季轮回,袅袅炊烟,花开雪落都是自己最熟悉的场景,电影中出现的很多的场景都是自己从小亲身经历的,再看这样的场景的时候总会觉得很亲切,以前身处这样的环境不觉得很好,现在却倍感珍惜,非常高兴自己能够在这样的地方渡过自己的童年时光!
再过几年的我,还是想选择回我的家乡发展,我想把自己看过的人,经历的事都付诸纸上!
作者 / 大路成年人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了。
不拼命,就会落后,甚至被彻底刷掉,人们如同置身于一架飞速运转隆隆作响的机器,几乎无法停下来。
于是,情绪低落、压抑,甚至焦虑、失眠成了不少人的状态标配。
那么,是即使血槽已空也咬牙继续坚持,还是扛不住就先停下来休息放松?
或许电影《阿弥陀堂讯息》能给你一些启发。
影片讲述了一对夫妻如何找回自己节奏、生活的经历,可说是一部成年人放松指南。
这部电影还有一个极具诗意的别名,《Letter from the mountain》(山里的来信)。
光看到这个名字,耳畔已仿佛拂过一缕清风,身心瞬间得到舒展。
01回乡找回遗失的美好丈夫孝夫,是一位畅销小说家。
获得新人奖后再没有任何成就。
遭遇瓶颈,他焦虑,彷徨,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的价值。
妻子美智子,在最先进的医疗机关工作。
每天都要面对一个又一个重症病人,签署一份又一份的死亡通知单,在精神和体力的双重压力下高强度工作。
故事开始不久,美智子就发生意外,她肚子里的孩子死了。
失望,悲伤,无法言表。
而那一天,也猝不及防又理所当然地降临。
下班地铁密集的人潮中,美智子突然感到一阵眩晕。
她呼吸急促,不知道自己身在何处。
丈夫灵感枯竭,妻子身体和精神状态也到了临界点。
不能再继续这样生活下去。
夫妻俩整理好行囊,回到孝夫从小长大的乡下。
在老家睡觉的第一晚,孝夫平静地躺在童年睡过的榻榻米上。
妻子笑着问他,这床铺是不是还留着你奶奶的味儿?
孝夫说,是呀,我好像又变成一个小男孩。
无论在外漂泊多久,多累,触摸到老家熟悉的一切,是心灵永远的源泉和慰藉。
早上醒来,也终于不用再匆匆忙忙冲进通勤大军。
有时间从容坐下吃个早餐了。
明媚的晨光照在美智子的脸上,她如饥似渴感受光线在脸上跳舞。
如此真实,如此平凡,又如此珍贵的一刻。
以前活得太匆忙,全都忽略了。
吃过饭,他们兴之所至到小溪边钓鱼。
钓了很久很久,才总算钓上一条巴掌长的小鱼。
美智子却高兴坏了,像个小女孩一样欢呼雀跃。
他们把这来之不易的小小收获,做成烤鱼当晚餐。
围着小小的火苗,闻着小鱼逐渐弥漫出香味。
两个人你推我让,谁都想把第一口香脆的滋味让给对方。
不是豪华晚宴,也不是浪漫的烛光晚餐,但这是两个人齐心协力的小小收获。
很久没有这样耐心悉心体察对方的温柔和心意了。
此时此刻,一切都回来了。
这样深刻的满足和快乐,甜如初恋的感情,他们已很久没有体会过。
从前习以为常的生活,如同一个梦。
孝夫说,我们原先的生活节奏太快了,该放慢一点了。
美智子说,光靠意愿的力量是没法再继续下去了。
噪音太多,人的感官会渐渐失灵,会钝化;精神长时间的绷紧和焦虑,会逐渐侵蚀人的心灵,继而危及到健康。
美智子说,相对于身体,心灵的病可能会更重,心灵没有病,人也就没有病。
走得太快,不妨检视一下,获得的同时,有什么正在悄悄地失去?
02沟通解开心灵的束缚远离城市,回乡下休息,并不代表什么都不做。
美智子每天到村里诊所上半天班,义务接诊。
孝夫帮忙为各家各户分发村里人自己办的报纸。
走访鳏寡老人,为他们修缮房屋,下地劳作。
在这里,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轻松而真挚,平和又坦然。
真情发自内心,在一切日常生活交际中暖暖流动。
没完没了充满事务性应酬的生活,似乎很远了,也无需在脆弱时仍一次次强打精神,佯装坚强。
不上班的时候,夫妻俩去幼儿园看望孩子。
两个大龄儿童混在一群小朋友中间,一会儿老鹰捉小鸡,一会儿跳绳。
褪去成年人坚硬的外壳,重温无忧无虑的童年。
黄昏时分,兴尽晚归。
乡村的小路上,孩子们愉快地唱着童谣,一边唱,一边频频回头摇着小手和他们说再见。
直到孩子们消失在路的另一边,美智子才发现自己早已泪流满面。
内心柔软的角落,就这样被一群孩子的童真瞬间触动。
在城市,那个几百万人拥挤在一起,却很孤独的地方,不知不觉就变成自己不想成为的样子。
已经好久了啊,想不到会在乡下找回以往的感觉。
村里有一位老奶奶,梅。
96岁,仍然精神矍铄。
吃得好,睡得香。
梅奶奶和夫妻俩分享她长寿的秘诀:“人们告诉我们,不要被眼前的事所迷惑。
春天的时候,我在我的院子里种上茄子,豆角,和黄瓜。
给它们浇水。
就这么只想到眼前的事。
突然有一天发现,我已经96岁了。
说不上是好还是不好,可我什么都没在意,没有给自己添忧愁。
”
孝夫问她,有没有睡不着的时候呢?
梅奶奶说,睡不着的时候,就静静地听着门外远处的水流声,想象自己也变成了一股细细的水流,一直跟着向前流去,流到很远,直到汇入大海,就这样不知不觉就睡着了。
很多人常常装作为明确的目标斗志昂扬,却常常为变幻莫测的未来焦虑得彻夜难眠,不知所措。
而梅奶奶的做法是把握当下,只要坚持自己的路,就没有什么好担心的。
和村里人互动,和梅奶奶聊天,不仅让夫妻俩更加放松,还逐渐解开了他们的心结。
人是群居的动物。
良好的人际关系,真正发自内心的沟通,能让我们更加快乐、健康。
03承担该来的总会来村里有个美丽的少女,名叫小百合。
小百合的喉咙曾因病损坏,说不了话。
她用手写的方式和别人交流。
她经常去看望梅奶奶,把梅奶奶跟她说的一言一语记录下来,这就是每个月村里小报上刊登的“阿弥陀堂讯息”的来源。
这个富有禅意的专栏深受人们喜爱,包括孝夫和美智子夫妻。
网络发达的时代,人们早已习惯通过移动媒体完成阅读。
而在这个宁静的小村,人们仍然享受纸质阅读带来的乐趣。
简洁的字行里,融汇了梅奶奶一辈子简单纯朴又充满智慧的人生哲学,滋养、治愈着读者们。
然而,生活总是充满意外和曲折。
噩耗突然传来,小百合多年前的疾患化成肿瘤,生命危在旦夕。
美智子正好是相关病科手术专家,作为医生,她责无旁贷。
可毕竟远离工作岗位已有一段时日,她对自己的状态还是有些忐忑。
没想到,手术完成得出乎意料的顺利。
很明显,在村里半年的休养生息,让她不知不觉间恢复到绝佳状态。
美智子高超的医术被村民激赏,他们希望她能接受全天候诊治工作。
身心调整已毕,一切恢复如初的美智子没有丝毫犹豫,爽快地答应了。
而在村里的这些时日,孝夫也积累了许多的见闻,有了很多新的创作灵感。
是时候重新拿起笔,写作的时机已经成熟。
不久,美智子又有了新的好消息,她再次怀孕了。
花落花开,生命自有它的规律。
不会早一步,也不会晚一步。
只要踏踏实实,一心一意,步履不停,最好的一切都会如期而至。
生活有很多情非得已。
不是每个人都有条件跑去乡下,其实也不一定非要跑到乡下。
可以在周末的时候,放下手机,关掉电脑,离开家里,和家人、朋友到公园、郊区去游玩、聊天、看风景。
甚至,就算只是在夜晚翘首遥望星空,任晚风轻抚脸孔,也一样能得到舒缓愉悦。
总之,人生,不应只有战斗和挣扎。
人生,应该是一场精彩绝伦的交响乐,有高潮迭起,让人激情澎湃;有低回婉转,让人回味无穷。
完美,是时紧时松,收放自如。
就如故事中的孝夫和美智子,他们把握好节奏,优雅应对生命的每一个段落,终于结出满意的果实。
你我,又有何不可?
本文根据刘槿川老师2020年4月在 「动静自在」 分享电影《阿弥陀堂讯息》的直播录音整理而成。
公众号搜索并关注“动静自在”,可获得更多精彩电影推荐和影评。
如需转载请添加公众号“动静自在”,并在公号后台留言,未经允许谢绝转载。
讲述者 | 刘槿川今天分享的电影是《阿弥陀堂讯息》,这部电影让我非常感动,影片呈现的春夏秋冬景色也很疗愈和温暖。
我个人特别喜欢这部片子,所以想在直播间跟大家聊聊它。
01 美智子的身心疗愈过程02 休养身心的两件事03 禅宗修行人:高田老师04 净土修行人:梅奶奶电影开头,男女主人公走在乡间的小道上,男主人公孝夫说:“我们原先的生活节奏太快了,该放慢一点。
”女主人公美智子接着说:“光靠意愿的力量没法再撑下去了。
”看到后面大家就知道,男女主人公跟我们生活在北上广深的人一样,生活在东京这样快节奏的大都市里。
电影截图现代社会倡导进取、竞争、坚强,而柔软、脆弱似乎是一件无法启齿的事。
当我们想休息时会有心理负担,我们习惯用意志力撑下去,常说“轻伤不下火线”,可是生活并不是战场,并不需要熬到壮烈牺牲。
当我们撑不下去的时候,用女主人公美智子的话说“光靠意愿的力量没法再撑下去了”,或许休息甚至所谓的“逃避”,也是必要的。
我曾在北京生活,后来长居深圳,也经历了职场生涯。
2016年底,我有过类似的状态,于是我和太太去了终南山,在山里生活了两年,跟主人公的故事有点像,也许这是我对这部电影感到很亲切的原因。
我把后面剧情的截图放上来,女主人公美智子说她垮了,身心都达到了极限,被诊断为惊慌失调症。
电影截图美智子是一位医生,后面我们会了解到她的经历。
当她撑不下去的时候,选择了搬到大山里,搬到她先生的老家休整自己。
这部电影叙述的就是美智子身心疗愈的完整过程,拍得非常细腻。
我把她疗愈过程中一些关键转折点截图下来和大家谈谈。
▼ 01 | 美智子的身心疗愈过程 ■ 第一个转折点是美智子跟先生孝夫去森林里漫步。
森林里有茂密的大树,树干特别粗,让她感受到力量和稳定。
美智子看到一棵大树就情不自禁地抱住了它,我们看她的表情,依偎着大树时,整个人都松下来了。
电影截图大家有过同样的体会吗?
去到山里、森林或公园的时候,见到那种非常有年头的大树,树干很粗,树冠很密,就会感受到一种稳定而有力的能量。
女主角依偎着这棵大树,在树那里得到疗愈。
■ 第二个转折点的场景。
男女主人公来到了小诊所前面的空地,村子里的小朋友正在那里玩老鹰捉小鸡,他们加入了进去。
大家可以看看美智子此时的表情,她完全被孩子们那种纯真、快乐、投入游戏的状态感染了,跟小朋友在一起玩耍,把那些疲惫、焦虑和心事消融在快乐的游戏中。
游戏结束后,小朋友们与美智子和孝夫告别,夕阳下,他俩目送着孩子们一路唱着儿歌回家。
这时候美智子突然流泪了,她说:“我为什么哭呢,我没觉得伤心呀?
”大家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也许是在大自然里,也许是跟一位老人或师长,也许是跟小朋友,当你处在安定、温馨、宁静的氛围中,把思虑、压力释放之后,好像没有什么伤心的事,眼泪就流下来了。
从中医的角度看,人的身心疾病首先是因为在无形的神的层面受到了扰动,产生了困局、僵局、卡点,然后慢慢影响到有形的身体层面。
因此疗愈身心疾病同样要关注神的层面,美智子通过与自然链接、和小朋友玩耍,累积在心里的那些莫可名状的压力、伤痛得以释放和疗愈,那些精神上的结、卡点就流动起来,流淌出来了。
■ 第三个转折点是美智子和孝夫去河边钓鱼。
他们第一次没有钓着,又换了一个地方,终于钓到了一条鱼,美智子特别兴奋。
在归家的路上美智子吹起了口哨,唱起歌来,心情非常舒畅。
还有一个细节,她主动地挽起了先生的胳膊。
大家还记得电影开始,两人走在乡间道上的画面吗?
他们平行走着,没有任何肢体上的接触,没有夫妻间的亲密感。
乡村生活的这段时间,让美智子整个身心都有了活力,她在这时主动挽起了先生的胳膊。
电影截图晚上回到家,两个人把唯一的一条鱼烤来吃。
吃到一半,美智子想起可以把鱼泡到酒里面来喝,这可能是日本的一种传统吃法。
美智子在孝夫喝了之后,又把碗拿过来喝。
和先生一起钓鱼,一起小酌,这是一个非常放松的状态,有快乐,有亲密,有交流。
这时候的画面以及美智子的神情都暖了起来。
电影截图 我们再回忆一下他们刚搬到村里第一晚,美智子吃了一粒安眠药才躺下,那个时候她需要靠安眠药才能入睡。
而这一晚之后她就停止吃安眠药了,而且她都忘了这事,困扰她的失眠在不知不觉中解决了。
睡眠情况是一个人身心状态的体现,到这个时候,美智子的整个生命状态就翻转过来了。
电影截图我们再回忆一下他们刚搬到村里第一晚,美智子吃了一粒安眠药才躺下,那个时候她需要靠安眠药才能入睡。
而这一晚之后她就停止吃安眠药了,而且她都忘了这事,困扰她的失眠在不知不觉中解决了。
睡眠情况是一个人身心状态的体现,到这个时候,美智子的整个生命状态就翻转过来了。
▼ 接下来男女主人公拜访了梅奶奶,梅奶奶说她每天晚上都听着河水的声音,好像自己也变成了水,流入了远远的大海里,然后就睡得很安稳。
美智子说:“我每天也听到河水声,可我没有这样的感受。
”然后梅奶奶说了一段话,她说:“你们都还年轻,还要听很多的事情。
河总在那儿流,你就得去倾听。
不过水的声音对你们对年轻人是毫无用处,只有老年人去听它。
”
电影截图这段话让我很受触动。
河总在那儿流,可是我们有去倾听吗?
也许电影里世外桃源般的田园生活不是每个人都能实现,但在我们居住的城市,太阳也每天升起,鸟儿在叫,风儿在吹,还有草坪、绿树、鲜花,我们有去看、去听吗?
不仅是环境,我们身边的人也在每时每刻发生着变化。
但对一颗焦虑、奔忙的心而言,水的声音是毫无用处的,我们总在操心着“有用”的事。
这天晚上,美智子对先生说:“我喜欢这样,山就像在轻摇,让我们入睡。
”她体会到了梅奶奶说的话。
电影截图这时候有一个细节,他们两个人本来一直是分床睡觉的,这天晚上美智子钻到了先生的被窝里。
当她的身心得到了疗愈,越来越放松地在自然里被滋养的时候,她的整个生命状态转变了,她和先生的夫妻性生活也恢复了。
性是一个人的本能,但当人很忙很累,身心能量很不足的时候,就会连本能的事也没有心力去做了。
最近我看到一些报道说现在很多年轻人过的是无性生活,因为都市的生活压力太大、太忙碌了,让年轻人对性生活感到无心也无力。
电影截图我们简单回顾一下女主人公美智子这个完整的身心疗愈过程。
她走进森林,拥抱一棵大树,体会到大自然的稳定和力量;跟小朋友玩耍,把自己的心事放下,全然地投入到老鹰捉小鸡的游戏里;有了闲暇去钓鱼,钓到了鱼很开心,和先生小酌;倾听河水的声音,感受大山的滋养,与先生恢复了亲密关系。
电影很细腻地把一个身心出问题的都市人如何疗愈的过程完整地展现出来,这里面也蕴含着很深的中医和心理学的原理。
▼ 02 | 休养身心的两件事 讲到这里,我想分享一下我认为对于每个人都非常重要的两件事。
【第一件事:休息】我们大部分人虽然没有到女主人公得的惊慌失调症这么严重,可是我们在都市的生活节奏非常快,每天要处理庞杂的事情和纷繁的信息。
很多人因此学禅修、学中医,为的是在这种生活状态下,寻求一种调柔身心,让自己身心安定的方法。
但我觉得对于非常疲惫的人来说,休息比学习要更重要。
因为当精神很疲惫的时候,人其实没有能量去消化阅读的书、学习的知识的。
而且就连休息本身也是需要能量的,一个身心非常疲惫的人,他会连休息也休息不好。
我前一阵推荐一个朋友看这部影片,那段时间她特别忙碌和烦躁,她说看了一段就看不下去了。
当工作和生活处在快节奏时,的确会耐不住性子去体会非常细腻和舒缓的东西。
我自己也有这样的经验。
去年有一阵我很忙,有一天想看一部电影放松一下,选了王小帅拍的《地久天长》。
电影拍得很好,但我当时看了半个小时就关了,因为电影的基调是隐忍、厚重的,我正处在疲惫的状态下看看便感到吃力。
我认为,花时间休息与花时间学习同等重要,甚至更重要。
尤其像中医、禅修这些关于生命的学问,是需要生命体验的,而不是靠刻苦来学的,需要在舒缓和放松的状态下,才会有所领悟。
我观察现在有一些朋友急于学习,甚至觉得睡觉是浪费时间。
这些朋友也学了很多,比如佛法、中医、心理学、术数等等,但他没有心力和时间去消化和统合,本来是为了解决问题去学习,结果反而产生了更多问题。
就像当你很累的时候又吃了很多东西,即使是美味的米其林大餐,可是无力消化就会造成消化不良。
学习也是这样,未经咀嚼的真理,即使是伟大的佛法、伟大的中医、伟大的心理学、伟大的道家、伟大的儒家......就像米其林大餐,它是很好,可是当你无力消化的时候,就会形成内在的冲突。
而当你比较悠闲,处在放松的状态下,比如在爬山,或者听音乐,或者发呆的时候,你也许会突然想到曾经看过或者听过的东西,一下子明白“哦,原来是这么回事”。
当你停止不断地塞东西,才有机会在内在去消化和统合,让自己有闲暇很重要。
不要担心留白,可以试一下什么都不做,也不学习,就喝喝茶,听听音乐,散散步,打打坐,还有睡觉。
【第二件事:亲近自然】我现在在跟人分享打坐,打坐是一种能够帮助人从纷杂的思维和情绪里脱身出来的好方法,其实走进大自然也是一种打坐。
当你走进大自然的时候,是比较容易放下纷杂的思绪的。
当你单纯地去看花花草草,听鸟叫,感受风吹,就是一种打坐了。
走进大自然,很容易让人从思维和情绪里面出来。
人在自然里走一走,身心就放松了,也不需要什么道理,你只要去做就会有体会。
我看到一些朋友说,日本电影拍的像世外桃源,太理想化了,我在城市里生活,要工作,所以不可能像那样。
还有些朋友说,等我有一天怎么怎么样,我就去过这样的生活。
我们可能要留意这样的表达,把希望寄托在不知何时实现的万事俱备上,会把自己困在僵局里迈不开步子。
重要的不是100分,而是1分。
什么意思?
迈出第一步。
我们也许没有电影里那么好的环境,但我们可以每天在小区里走走路,周末的时候去公园或市郊爬爬山,也可以尝试在家里养点花草,营造小氛围,这些即使没有100分,也有50分对吗?
当你迈出这一步的时候,就创造了跟自然链接的机会。
不要困在100分上,100分不是从天而降的,100分也是1分、2分、3分、5分一点点累积来的。
以上便是这部电影女主人公身心疗愈过程带给我的启发。
电影截图电影展现的四季景色也非常美,春天、夏天的勃发和繁盛,秋天的温暖和斑斓,冬天的纯洁静谧,我看电影的时候特别有亲切感,我在终南山生活过两年,山里也是这样四季鲜明,跟电影中的四季很像。
这样美好的山村疗愈了美智子,也疗愈了看电影的我们,当然这部电影疗愈我们的,还有电影中的人物。
其中令我印象最深有两个人物,一位是男主人公的老师高田先生,一位是96岁的信佛人梅奶奶。
每个人会带着自己的解读看电影,我也带着我的经验和认知去体会这两个人物,在我看来,高田老师展现了一个禅宗修行人的风范,而梅奶奶则是一位是净土修行人的典范。
▼ 03 | 禅宗修行人:高田老师男主人公孝夫回到家乡之后去拜访他的老师,那时候高田老师已经患了胃癌。
孝夫去的时候他正在晒被子,他对孝夫说:“如果天气晴朗,就算明天是世界末日,也要把你的被子晒干。
”他们回到屋里,孝夫发现以前房间里的书全都不见了。
老师说:“我想把所有的东西都清干净,这辈子就这么一次,我不会留下什么东西,我也不愿意留下什么。
”
电影截图现在有一个流行词叫“断舍离”,这是从禅宗的生命态度发展出的一种生活方式。
对于大部分人而言,努力奋斗,工作学习,背后一般都会隐隐有一种想法,那就是积累和延续,想留下一些东西给自己和后代,这些东西可能是有形的物质,也可能是一些言论、名声等。
然而高田老师却说他不会留下什么东西,也不愿意留下什么。
那些在乎的东西,在无常和死亡面前,那些努力经营的关系和财富能永恒吗?
这位老师的做法给我们了一些思考。
老师家挂了一幅字叫“自治三诀”,其中有一条是“不做别人负担”。
都是大白话,老师也是这么做的。
他在生命的最后阶段也没有给别人添负担。
电影截图高田老师的太太说他总一个样,想吃什么就吃什么,不展现出一个病人的样子。
胃癌晚期是很痛的,可他从来不说痛。
物质的色身生了病,但他的心依然是自由的。
老师没有被他的疼痛带走,也没有被生命即将结束的恐惧带走,他作得了他生命的主。
我们面对疾病的时候会是什么状态呢?
会被病击垮吗?
会整个生活都被疾病侵占吗?
影片里的老师,面对疾病和死亡所展现出的从容和豁达,让人肃然起敬。
大家还记得高田老师写字的场景吗?
他写了“天上大风”,孝夫说这是良宽的句子。
电影截图良宽是日本家喻户晓的禅师。
他生活的年代是清朝乾隆到道光年间,是一名云水僧人,一辈子到处走,四处托钵乞食,孤独清贫自在,他是著名的书法家。
“天上大风”有个好玩的典故。
良宽在云游的时候,有一天在河边洗脚,有一群小朋友在放风筝。
他们看到一个和尚,也不认识他。
小朋友说你帮我们写幅字吧,我们要做风筝,要让风大一点,我们放风筝没有风吹不起来。
良宽是个很童真的人,有赤子之心,他就写了“天上大风”。
良宽原作良宽原作我们想象那个场景,一个僧人,著名书法家,给孩子们的风筝上写天上吹大风吧好放风筝,那种天真的状态。
这幅字在日本书法史上非常有名。
大家看这幅字,是不是有一种拙朴、稚嫩、天真的感觉?
良宽这个人也很有趣。
良宽的朋友曾评价,与他交谈,顿觉胸襟清净。
他不说内外经义以劝善,不讲大道理,不讲佛法来劝人,只是厨上烧火做饭,或者就正常打坐。
而且他讲话不谈诗论赋,也不讲什么不可名状的深奥道理,但他这个人的生命状态就能感化人。
(原文:“与师语,顿觉胸襟清净。
师不说内外经义以劝善,就厨上烧火,或就正堂坐禅。
其言不涉诗文,不及道义,优游不可名状,但道义化人而已。
”)
电影截图高田老师生命最后的画面特别动人。
他虚弱地躺着,房间门原本是关着的,他对太太做了个手势,让太太把门打开。
这时候,屋外大自然宁静而充满生机,他就在这样的环境下坦然离世,这一幕有一种摄人心魄的美。
美智子说:“高田老师好像用意愿自己停止了呼吸”。
高田老师生死自在的生命状态,让人感到震撼,可以看到禅宗讲的“自作主人”、“独坐大雄峰”的气魄和自在。
美智子也从高田老师身上得到触动和启发,她在后来跟年轻的医生讨论生命时说:“如果一个人心灵没有病,那人就没有病。
”
电影截图所以病到底是什么呢?
给我们造成痛苦的是病吗?
从高田先生身上我们看到了生命的另一种可能性,即使面对病痛和死亡的束缚,心灵仍可以选择自由。
这是生命的自由意志,也是我们可以在生活里去点滴锻炼的,不一要学佛学道,只要愿意,决定去做。
感冒的时候,试试不被感冒束缚?
遇到工作上的挫折时,可不可以去试试不被挫折束缚?
这些是可以尝试的。
美智子在和年轻医生讨论关于生命和死亡的思考方式时还说:“完好死去,是完好生命的一部分。
”这又是一个很大的话题。
关于死亡这件事,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思考过,你是怎么看待死亡的?
你做好面对死亡的准备了吗?
我之前分享过电影《入殓师》,那部电影专门探讨了临终、死亡。
死亡这个话题很大,这里就不展开谈了。
▼ 04 | 净土修行人:梅奶奶另一个打动我的人是96岁的老太太梅奶奶,我觉得梅奶奶是净土修行人的典范。
梅奶奶她并不谈佛经、不讲哲理,也不会念诗,但她活着就是生命的美好展现,活着就是安定人心的力量。
大家看的时候有感受到吗?
对生命的体会、对信仰的体会,那种很深的情感和体验,真的很难用语言表达。
如果你有这方面的体验,我相信你会懂梅奶奶。
大家记得梅奶奶的山里来信吗?
老人家的话特别质朴,蕴含着智慧。
比如她说:“人们告诉我不要被眼前的事所迷惑。
可是春天的时候,我在园子里种上茄子、豆角和黄瓜,给它们浇水,就这么只想着眼前的事。
”我们总是说要活在当下,老奶奶就用这么平凡的展现,活成了这样。
电影截图“说不上是好还是不好,我什么都没在意,没有给自己添忧愁。
”这其实是不容易的,人总在好坏、得失、有无之间拣择,然而“至道无难,唯嫌拣择”。
梅奶奶还说:“田地里什么都有,茄子、黄瓜、西红柿、南瓜、西瓜,只要我的身体告诉我想要,我都吃。
”很有智慧的老人。
我们总想着按照养生指南、按照专家告诉我们的来生活,可是梅奶奶说“身体告诉我想要什么我就吃什么”。
梅奶奶年轻时身体不好,家人和村民们都认为她活不长,可她活到“像是死神已经把我忘了”。
“如果吃清淡的食物是长寿的原因,而我活了这么大年纪是因为没有钱,那贫穷就成了我的好运。
”
电影截图按照我们社会的主流标准,富有才是好,健康才是好,但96岁的梅奶奶说贫穷成了她的好运,站在更长的时间维度来看,好坏真的很难评断,贫穷原来是佛菩萨的祝福。
梅奶奶的这些山里的来信,我们可以专门好好去品一品。
我自己觉得老奶奶讲的这些话,比很多大师讲经论道都深刻,背后是有很深的生活智慧,那种天真纯朴,那种耐心,那种带给人的关爱,温暖而隽永。
还有两个情节我想说一说。
■ 第一个情节。
小百合生病住院,男主人公打算用录音机把梅奶奶的话录下来拿给小百合听。
他请梅奶奶说话,梅奶奶问说什么呢?
孝夫说比如你觉得最重要的事。
朋友们,请你现在想想,假如此刻我问你:你觉得最重要的事,你会说什么呢?
我们看看梅奶奶怎么说的。
她说:“阿弥陀佛,我想就是阿弥陀佛。
”我看到这里很受感动,对于一个念佛人而言,就是把一切交给弥陀,无限的谦卑和随顺。
电影截图如果你是学佛法的,当别人问你最重要的事是什么的时候,你想到的会是佛法吗?
如果你是学中医的,你想到的会是中医吗?
如果你是练武的,你想到的会是武术吗?
如果你是学茶道的,你会想到茶道吗?
如果你是学基督或者是学道的,你想到的会是你的信仰吗?
你所学的东西有融入你的血液吗?
成为你不假思索的心之所系吗?
你有一个你生命中的锚点、主轴吗?
还是说你心里的声音是驳杂的、散乱的,你也不知道最重要的事是什么?
所以我觉得,梅奶奶的回答其实是很深的。
■ 第二个情节也有深意。
小百合生病了梅奶奶很担心她,老人家关心晚辈,很着急。
大家不要以为一说修行人就是如如不动,四大皆空,真正修行人不是冷漠麻木的,而像梅奶奶这样很柔软,很关心别人。
当孝夫回来给老奶奶说小百合手术成功,你看老奶奶的第一反应,她特别高兴,然后哽咽地说:“她好些了,阿弥陀佛,感谢阿弥陀佛!
”这是一个净土行人的展现,令我好感动。
电影截图我的老师经常对我们讲,你所学的东西只是知识呢,还是成为了你面对一切时统合的口诀呢?
当你喜怒哀乐的时候,你想到的是你的口诀吗?
你是用这句话来面对生命中所有情境吗?
虽然自诩信佛,可往往是遇到困难的时候想到念佛,高兴的时候就想不起来,或高兴的时候想起来念佛,跟人吵架的时候就想不起来。
那么修行力量是很小的。
而梅奶奶的信仰、她的修行已经融入到她生活里的每一刻,这个信佛的老奶奶真的给了人信心、慈悲、温暖,是一个信佛人可亲可爱的展现。
我们现代人,喜欢经论,喜欢道理和知识,往往小瞧了这样简洁的法门和智慧。
梅奶奶的净土信仰是很深的智慧,老奶奶并不迷信,不是念弥陀佛就什么都不干了,她自己劳动和生活,她独立、坚强,温暖,守着她小小的阿弥陀堂,守着村里所有逝去的人。
电影截图高田老师去世之后,他的太太把写有先生名字的木牌拿到阿弥陀堂,梅奶奶安慰她。
盂兰盆节时,梅奶奶和村里的女人们坐在一起点灯念佛,这是一种精神的链接和抚慰。
梅奶奶是一位令人尊敬的修行人,这种感动很难用语言形容。
高田老师和梅奶奶,带给美智子夫妇、小百合以及整个村庄一种宁静的、安然的气场,让身心疲惫的都市人,身患重病的人以及观看电影的我们在这里都得到疗愈。
我太喜欢这部电影了,所以今天啰里啰嗦地说了好久,推荐大家看《阿弥陀堂讯息》这部电影,这部电影值得再三品味。
▼ 一首诗电影里有一首诗我很喜欢,是男主人公孝夫的妈妈写给他的,这首诗有很深的味道。
我想在最后,和大家一起再欣赏一遍吧。
不败给风,不败给雨不败给严寒和酷暑拥有强健的身体没有贪欲,绝不动怒时常静静地笑着一切事情都不把自己估算在内常看、常听,理解而不忘记东边若有生病的小孩,就去细心看护西边若有疲惫的母亲,就去帮她扛稻谷南边若有临终之人,就去安慰他不要怕北边若有争吵诉讼,就去告诉他们别为这么无聊的事争吵干旱之季,为世人伤心流泪冷夏之季,为世人焦急奔波被大家称为傻瓜被人夸赞表演,也不以为苦我,就是希望变成这样的人- END -
妈妈摘抄贴在门上的那段话,契合画面意境及故事精神意境,而且提升影片质感。
出门上班的村路遇到的都是老人,打招呼也符合“现在有点不方便,不过等我死了我就可以随心所欲了”“出名真不是什么好事情啊,不会帮你提高,创造不是为了名声或成功,成为人民茶余饭后闲谈的对象,应该是难为情的事”也许编派的目的,是为了表达真实而我活了这么大年纪,是因为我从来都没有钱,贫穷成了我的好运我那么幸运,被生成一个喜欢写作和电影故事的人笔画清晰,就像和风徐徐掠过"形“是首要的,“形“所描绘的是灵魂的外观医生也该知道一下生病的滋味得了癌症的老师,家里都是空的,逐渐清空一切黄昏,田边绿草地,钓到鱼的高兴,悠扬的口哨声最符合当时的情境你们还是年轻人,还有很多声音要去听。
只有老年人听水声人们说如果大声喊叫什么东西,那个东西就会逃掉山就像在轻摇,让我们入睡睡入他的被子,轻拉至掩面要是我们也在这过完我们的一生,让我们也变成前辈,该多好可是我已活了这么长,就像死神已经把我给忘了山里的来信迷路时,就往前走在东京的时候我一直试图做到让人人都觉得完美而同时又能达到我自己的理想,后来无法忍受了死亡把我的生命能量吸走了,我没有一点乐观性你认为生命是什么?
96岁的长寿老婆婆,一个心灵没有病的癌症老师,一个亟待去拯救的肿瘤女生,还有一个,十年未再写出作品的丈夫白天还红光满面,晚上成白骨一堆完好的死去是完好生命的一部分"你会好好的吧""会的""那我就可以去了"河边放流叶船"他静静地走了""留下无尽的回忆"带着真实的沉重,不加人工雕琢就好像高田先生用意愿自己停止了呼吸小说就像词语表达的阿弥陀
芸芸众生世相,最重要的就是形态,形态反映出一个人的灵魂。
自治三诀“不给别人添麻烦、常与人方便、并且不求回报”“正是因为有这些祖先,才有今天的你和我。
终有一天,我们也会成为别人的祖先,该多好啊!
”胎死腹中“是孩子选择生育她的父母,而我,没有被选中。
”“生的能量,被死亡吸干了,每天只是想着与死相关的事情,再也无法乐观地面对明天。
”惊恐障碍 Panic Disorder有的人即使身患重病,由于心没有生病,也和没有病一个样。
“对待生命和死亡的态度,应该会随着不同年龄而变化吧!
”“好好活在当下,才能更好的死去。
”“孩子他妈妈,我不想要葬礼,给我点一支线香就可以了,之后,你就照常生活吧。
”“好,我知道的。
”“这么长时间,给你添麻烦了。
”老师用自己的意愿停止了自己的呼吸,静静的归去,留下无尽回忆。
孝桑,问梅奶奶高寿。
梅奶奶说,“96岁了吧?
过了90岁以后,别人说我几岁就几岁”。
梅奶奶说,“世人总说别一味只顾着眼前的事。
从春天开始,我就忙着种植,茄子扁豆黄瓜,就这么一心注目着眼前的事,不知不觉就九十六岁了,和见多识广相比,这么短浅的过活,免去了一些无谓的烦恼,倒也不是什么坏事,大概就是长寿的秘诀吧。
”梅奶奶说,“我呀,活到这个岁数,悲伤的故事听得够多了,现在只想听快乐的故事。
我听了快乐的故事,心情也会愉快起来哦”。
孤身一人的梅奶奶的家,即是,供奉着村中逝去亡人牌位的阿弥陀堂。
梅奶奶,默默陪伴安慰过,村中多少亡人悲痛的亲属呀。
这也是她长寿缘由之一吧,某以为。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梅奶奶,边沏茶招待,离乡多年、携妻登门问候的孝桑,边讲,茶水不烫了噢,是昨日的。
虽然是冷茶,但是也很好呢,喝的时候可以大口喝而不怕烫。
这样的最家常的细节里,不经心的刻画了梅奶奶的豁达生活智慧。
这不也是她长寿的缘由么。
这也是导演想表达的吧。
孝桑,去拜访老师,老师正在拍打晒在院落阳光里的被褥。
老师,笑着说,“假如明天地球就要毁灭了,只要还是好天气,就别忘了晒被褥”。
孝桑的老师,得了胃癌,执意不去就医,在家中日日习字,顺其自然等等死亡那一刻。
看他写的『天上大风』四个字,就想到也喜欢写这四个字的有山大人了。
孝桑的老师,面对担心他病情的孝桑,这样讲,“虽然医生称它作胃癌,不过 いがん (胃癌)这个词中,不是也有いい(好事) 藏于其中啊。
”老师,对孝桑的医生夫人,讲,“就算是医生,也只有自己病了才第一次明白的事吧。
” 美智子,说,“——确实如此呢”。
孝桑的老师,将所有藏书,都尽数散去给需要的人。
将冬季祭典刀剑舞所用的刀,赠予孝桑。
孝桑承诺,会好好练习,代替老师在在冬季祭典上行刀剑舞。
临终前,老师交待夫人,“我不要葬礼,一柱线香足矣。
感谢此生相伴,我走了之后,你也要好好生活”。
又一个豁达的人物,导演心中的人生模范生呢。
这也是,某,对待自己人生死亡的方式呢。
不去医院,不用医学延缓寿数,更勿用说进什么重症监护室ICU这种地狱一般的存在。
不需要葬礼,不要存放骨灰,尽数撒入江河山野。
孝桑的夫人美智子,因为工作压力胎儿死在腹中,得了惊恐障碍的心理疾病。
孝桑 为了她的康复,选择离开东京回家乡生活。
夜里睡在床榻,听着溪流声蛙鸣声,美智子讲,“有种在山的怀抱中进入梦乡的感觉”。
哎,那也是某的梦想呀。
导演小泉尧史的《阿弥陀堂讯息》。
如此这般,风景如画不说,周遭尽是温柔、善良、智慧、有审美趣味、无恶意的人类,这样的地方哪里去寻觅呢。
这,岂不是霓虹版桃花源么。
某自2020年8月31日,离开杭州天竺路,也是怀着这样的落叶归山、“一屋一院二分田七八棵果树” 的梦想,来到了钱江源开化。
前后,跑了二三十村庄。
开始,察看的多为整村脱贫搬迁的,这一类空村。
两年时间,亲眼目睹,了解了,现代之农村现状。
一言难尽。
导演小泉尧史的作品,某之前,看过的有:《山茶花飘零》《蜩之记》。
他的另外几部:《影武者》《乱》《梦》《雨停了》,若能找到资源,也想一看呢。
出演孝桑的寺尾聪,一再出演导演小泉尧史的影片。
应该是导演小泉尧史偏爱的演员吧。
是类似御用演员,这个说法吧。
寺尾聪,是一个长着满脸络腮胡,却有着最温柔的眼神和笑容,默默守护者,这样一个形象,让我想到,我的朋友圈里,植物私墪的新宇总。
植物私塾,有植物、大山、自然、还有孩子。
植物私塾公众号的推文,文章多细腻、文风美、文字用心。
新宇总,一个温柔的大胡子。
哈哈。
——
看完《阿弥陀堂的讯息》,心情非常宁静。
这部电影让我想起了我小时的一段时光,虽然不长,但是一段美好的记忆。
那时我还在乡下,非常调皮,经常带着一些比我稍小的孩子,跑到树林里,或小溪旁游玩,因为我的年纪稍大,又加之经常有些好的主意,所以成了当之无愧的“孩子王”。
记得有一日,乌云满天,黑沉沉的,一幅“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场景,当时我们一帮小孩还在树林中,离家比较近,但又不想回家避雨,我想出一个点子,大家一起挖一个洞,足够容纳我们这些小孩大小的,可以在树林中避雨,又可以欣赏雨打树叶的美景。
提议得到了大家的赞同,纷纷回家拿工具,在一块平坦的土地上,开工挖洞。
最后赶在大雨降落之前,挖好了洞,一帮小孩躲在里面,看着外面的景色,很是满足。
多年之后,我回到老家,这个洞早已被填平,已经找不到原来的痕迹了。
但是这个事情一直在我脑海中,留下了印记。
那时的我们,无忧无虑,夏日里,一块冰凉的雪糕,就能带给我们满满的幸福感,跟随大人劳作一天后,回到家,会得到一个安静祥和的美梦,帮助我们扫去一天的辛劳。
日子在点滴之间流淌,生活在日常劳作中得到升华,电影中96岁的梅奶奶,看过了太多的事和人,在晚年,只想多听听快乐的事。
她的乐观,也深深感动了周围的人。
临近傍晚,夕阳投下来的一束光,清晨溪边,一朵小花的绽放,这些都是生活本身,也是生命本身。
生生死死,死死生生,生生不息
白露芳华,风雨雷电,人生是恒久等待。
心不静的时候看这种电影就难免觉得无聊
缓慢而且刻意,“文火慢炖”俩小时,端上来的还是碗鸡汤
理想的退休生活,配乐很好听。
春夏秋冬,生老病死,风轻云淡。
把日本乡村的生活拍得十分平淡、祥和并且富有诗意。确实是少见的文学化表达,虽然我个人觉得这么活着可太累了,但是依然得承认它的存在很新奇。
雨打不低头,风吹不弯腰,不怕冬雪夏暑,拥有强健的身体,没有贪欲,永不愤怒,面带微笑,每天吃四碗褐米饭,加上萝卜蔬菜,做到与世无争,看,听,理解而不忘记,在松树的树荫里,住在小草房,对着东边他照看的男孩,对着西边疲累的母亲,他扛着稻草,对南边将死的人,他说:不要害怕,对北边的争吵和法律纠纷,他说:别太计较,干旱天他洒泪,不热的夏天他踱步,别人说他傻,没人夸,也没人骂,我也想,做那样的人。ps:梅奶奶念阿弥陀佛真是和家乡的人很像啊,久违的大自然的声音啊
7.4分。一个废柴作家男一(寺尾聪饰)及其备受工作压力摧残以至流产的精英医生妻子女一(樋口可南子饰),回到男方老家长野县饭山市乡间,过着宁静的生活。有96岁的梅奶奶(北林谷荣饰,其时91岁),生病的小百合和友善的老幼村民,乡间生活安宁、平和,女一可以作为村医,并在市上的医院贡献力量,心绪得以回转,甚至怀孕,最后二人决心在这里生活下去。片子舒缓、平和,体现出一种逃离城市,对乡村生活的追求。其中的女三的饰演者为香川京子,时年71岁。
人之间很暖,山之间很美。虽然有些至善若伪,毕竟哪里有一个退就能万事美好。但何不放下自己现实主义的惯性审丑?世间无乐土,勇敢活下去,间或也要在美好的幻境醉一次!老奶奶演的真好,真90多岁,就是活自己!
可以
适合60岁人群及心境者观影,纯记述就很美,故事性少些更好 ★★★☆
草木山川连结着身体发肤。陶弘景:“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南木佳士的同名小说改编。信州。
很舒服的片子,平静地呈现死亡与失去、偶尔也谈及。梅奶奶的口述小百合整理成文的「阿弥陀堂だより」有点中野孝次所说的清贫思想在里面;只看眼前,过好每一天。春夏秋冬换过一轮,有人逝去,有人病愈,有新的生命即将诞生。阿弥陀佛,南无。
做好了心理准备,也就看得津津有味。不过还真是慢。哪里似乎都可以不要。但哪里不要了又都会差点意思。
3.5 半個鐘頭看了四個小時...#溫吞得死去活來...
当年挤破头颅想要从贫穷的山沟冲向无限可能的城市,可是逐渐发现,自己只能是被资本家压迫的工具,逐渐无趣,逐渐麻木,逐渐习惯。
治愈系日影,中年夫妇远离城市喧嚣,在乡村重新找回自我,影片把日常拍出了温暖恬静的质感,把乡村拍成了让人向往的世外桃源。林中漫步,溪边垂钓,山间温泉,依山而眠,嬉戏打闹,抛弃所有现代化,与大自然共存。借96岁的梅奶奶讲述“人生无常活在当下”的处世哲学,不忧虑将来,也不留恋过往,人生有时就需要放下一些东西,让自己变得轻盈。结尾恩师的死亡与孩子的新生悄然发生,象征生命的旅程周而复始,“完好的死去是完好生命的一部分”
周末外面一直下着雨,我宅在家里看完的这部片,也是我看的第一部小泉尧史的电影。像是日本版的《春夏秋冬又一春》,相当细腻,景色空镜帧帧壁纸,96岁的梅奶奶夜里听着流水声入睡和水融为一体,昔日有恩的老师身患胃癌拒绝治疗每日书法自乐。如果让我用一部电影解释“物哀”这个概念,就是这电影了。
醲肥辛甘非真味,真味只是淡;生老病死即人生,人生本无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