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童年受母亲的影响,没有健全的人格,没有独立认知的能力和社交能力。
母亲的强压让他的意志只是母亲意志的转移。
导致母亲的意志一直存在在潜意识里,成为自我意识的一部分。
母亲去世他无法适应主导意识的消失,分裂出自己的妻子。
在薄弱的自我意志和母亲灌输的意志的对抗中,自我意志败下阵来。
遂母亲意志占据了他的身体。
最后母亲的意志希望通过小孩子继续延续下去,但是自我意志做出了最后的抗争。
结尾母亲意志主导精神却无法延续。
片子虽然短但是故事很棒,男主表演超级到位,无论是演男一还是女一细节神态都很妥当。
蛮喜欢结尾的,在照相的那一瞬间,我觉得Emma似乎看到了第三人格出现的可能性。
所以细细分析应该是有三重人格:John是第一层,懦弱无力反抗也不想成长,希望安于现状地生活;Emma是第二层,性格内向但想要与别人交流,而且非常具有爱心,渴望家庭,照顾着John的起居饮食,贤妻良母;而第三层人格虽然暂时尚未出现(或者已经出现?
在旅店杀人的那个瞬间),应该是John母亲那样的施虐者人格。
Emma这个人格个性相对于John更为强大,如果没有火车这一事件,或许她并不知道自己的生活可以得到改变。
但事件发生了之后,在她与别人交往之后,她发现原来自己可以做到这么多事情,于是她消灭了John,想要活得更加精彩。
电影中拉开厚重的窗帘也意味着这一转变。
而故事之所以匆匆结束,就在于Emma这个富有爱心与同情心的女子,担心未来在照顾Jake的过程中,那个可能性的施虐者人格的出现,让Jake遭受到John经历过的童年。
她看到了John曾经经历过的一生,感受到了John的痛苦,于是她匆忙地送走Jake,把自己封闭回了那个厚重的壳子里面。
整部片子无论是John还是Emma(虽然他们是同一个人)的个性分析下来都是个性十分善良的人,但却遭受到了童年由John母亲带来的恶从而悲惨地活着。
细究下来,实在可惜。
如果说这是一部悬疑剧情、惊悚片,还不如说这是一部亲情片,另类的母爱情感片。
1. 一开始就被这个独特的故事所吸引,故事在重重疑问中展开。
2.很佩服编剧,超级另类的故事,但描写的也是那么的深入,一点也不失真。
3.导演手法,表现很真实细腻,把观众带入了进去孔雀镇,每个情节都在一个个在情理之中,意料之外进行,特别是看到中间的时候,我就猜着期待着结局时候主角暴露两个身份出来的那一幕,但,但结局却是令我完全没有想到的狠,很、意外,但这也是最合情理、完美的结局。
4.演员很给力。
很难说,这不是一种俄狄浦斯情节。
john的女性人格emma在很大程度上其实就是他死去母亲的翻版。
每日每日,早起做好饭,收拾好一切,给john以家人般的照顾的是emma。
john出外工作,回到家看到emma的字条,一切是那么的协调。
还有john背着emma私藏的私房钱。
这样一个男主外,女主内的协调看着与幸福的家庭万般相似。
直到火车头开进了他家的院子,emma暴露在了众人的眼前。
比起真正受到惊吓的emma,john似乎更加的怯弱,紧张与不安让人产生奇怪的联想。
再到maggie出现,这个john母亲付钱给john“长大”的妓女,带着与年幼的john长得一模一样的jack出现在他们家,试图以几年前的温情以及私生子作为筹码来要钱。
john惊恐不安,上楼去换上了女装,让emma武装自己,去和maggie谈。
这里实在太巧妙,同为女人,看似更能理解maggi的窘迫,却更易拒绝maggi的请求。
emma和maggie,虚幻和现实,冷漠和温情。
maggie的出现让emma的欲望更加强大。
作为一个男人,john很软弱。
作为一个女人,emma很强硬。
这样一种深深烙印在生命中的阴阳失衡使得john走向了毁灭。
最后一个镜头,作为emma削去了john的眉毛,各种柔美的女性笑容展露无遗。
但是谁又能肯定说emma赢得了这场战争呢?
当艾玛决定将约翰从自己的世界中消除出去的时候,艾玛已经不自觉地将自己置身于一个尴尬的境地。
约翰被消除,艾玛看似获得了占据这一躯体的自由,实际上,她却被迫成为了另一个已经逝去的灵魂——约翰的母亲。
于是,一个新的循环开始了,艾玛依旧不是简单的艾玛,她所能做的最大的善意就是避免另一个约翰的诞生。
《孔雀镇》说的是一个人格分离的故事,艾玛和约翰是两个产生于同一具躯体上的两个不同的人格。
艾玛温婉,每天晚上扮演着贤妻良母的角色,而约翰懦弱,白天是属于约翰的时间,他享受着妻子“艾玛”做好的早餐,甚至于小纸条留言。
约翰在一家银行兢兢业业地工作着,而妻子艾玛基本上不出门,“两个人”各自扮演着属于自己的角色,然而平静的生活却被意外所打破。
一列出轨了的火车将艾玛的生活逼到了死角。
约翰和艾玛原本平静的生活就这样被彻底的碾碎了。
约翰疲于奔波处理着眼前的烂摊子,艾玛同样着急着生活回到最初的时候。
而在此刻,艾伦出现了。
艾伦之前受到约翰的母亲的资助,然而作为回报,艾伦不得不忍受约翰母亲的变态要求,这也使得艾伦跟约翰的相识。
然而此时此刻,艾伦的出现却使得艾玛和约翰之间产生了更深的隔阂。
约翰跟艾玛不得不就处理火车问题做一个决断,而对于艾伦提出来的赡养费问题,约翰和艾玛也是喋喋不休。
于是,一切朝着失控的方向头也不回地去了。
《孔雀镇》作为一部放眼于精神分裂电影,他塑造出来的几个形象是耐人寻味的。
当然,影片本身通过剧情的架构合理的支撑起来这几个形象。
我们可以从艾伦的口中得知,约翰的母亲是一个非常变态的人,虽然对于具体的变态行为不得而知,但对于约翰的母亲给约翰造成的心理创伤,这一点基本上可以确定。
因为童年的创伤,约翰对于自己的身体有了一种偏差,这种偏差源于母亲的变态式的虐待,而最终产生的结果就是让约翰养成了另一种性格,这个性格所产生的人格就是艾玛。
艾玛是不能脱离这个房子的,同时也是不需要出去看到外面的世界且与之产生关联的。
而艾玛跟约翰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性格,且水火不容。
这里我们可以通过剧情看到当艾玛跟火车事件的主角达成某种一致性的商量后,约翰却歇斯底里的反对,约翰不喜欢艾玛背着自己做决定,但却没法彻底的让艾玛失去做决定的能力。
但是艾玛不一样。
艾玛对于约翰是一种安排,这种安排使得约翰有一种面对着自己的母亲的错觉,这种错觉看似是温馨的,实际上却如同枷锁一般限制着约翰的所有行为。
约翰想要给艾伦所有的钱,并且让艾伦彻底离开孔雀镇,但艾伦面对的是艾玛的时候,这一切彷佛又不存在。
艾玛跟约翰这两个水火不容的性格最终变得不可收拾,这一切的产生源于这座房子,这座房子没有被消灭,而艾玛跟约翰两个人中间却必须要有一个人被消灭。
最终,怯弱的约翰并没有战胜看似柔弱的艾玛。
而艾玛彻底的让约翰这个性格消失了。
艾玛重新掌握了这个房子,但是这座房子并没有因为约翰的被消灭而变得温馨,艾玛不过是开启了另一种循环,故事朝着另一个方向走来后,艾玛果断的按下了暂停键。
最后一刻,艾玛让艾伦离开的原因很简单,艾伦的孩子如果一直朝着这个方向走去,那么他就是下一个约翰。
艾玛不想看到这一切的发生,自然要让艾伦和孩子彻底地远离。
而约翰背后的母亲这个角色可以看作是一个单独的幕后人,同时也可以看作是另一个诞生于约翰这个肉体之上的人格。
毕竟她所看到的一切与艾玛所看到的并无不同。
《孔雀镇》用一个近乎于惊悚片的叙事逻辑为我们讲述了一个人格分裂的故事,艾玛最后独占了约翰的身体,但却没有能够走出这座房子的“诅咒”,艾玛天真的以为除掉了约翰之后,自己的生活就会重新焕发出来新的活力,然而约翰被除掉了,他的肉体上只剩下了艾玛这一个人格,但属于艾玛的至暗时刻却到来了。
他终极的努力并没有转化为前进的动力,约翰没有了,她却成为了约翰的替代品,且被这座房子继续囚禁。
艾玛走不出这样的循环,自然没法彻底的改头换面拥有新的人生。
生活困住了约翰和艾玛,约翰不想要被生活所困,更不想要被艾玛支配,但最终的结果是死去。
而艾玛为了给这一切划上一个句号,进而彻底的消灭了约翰,但这一切并没有改变艾玛的地位。
她或许已经成为了约翰母亲的下一代人选。
有些事情,并不是你想逃就能逃得掉,不论是约翰还是艾伦亦或者是孔雀镇对于艾玛有所期待的其他人,他们的结局都是一样的,艾玛看似囚禁的是自己,实际上囚禁的是所有人。
……你好,再见
故事一开始还是挺有意思的。
John从小受到母亲的虐待,直到一年前他妈妈终于结束了伟大的虐恋事业,撒手人间。
但是John妈人走了,余威仍在。
John无论如何也没有办法平衡内心的痛苦,逃避施虐的痛苦通常有两种选择,爱上施虐者,或者变成施虐者。
鉴于John妈以死,John只能选择后者,于是他分裂出了一个叫做Emma的女性人格,代替他的母亲照顾他的起居生活。
从那以后,John开始了他愉快和谐的精神分裂生活。
每天早上他化身Emma,开始做早餐,然后在8点15分,Emma变回John吃掉自己所做的早餐,背着Emma盘算一下自己的私房钱。
下班后,John在公园内惬意地荡一会子秋千,享受一下私人世界,晚上回家睡觉。
男主外,女主内。
Emma做家务,John赚外快,其乐融融。
直到有一天,这平静的小日子被一个火车头打破。
(不要怀疑,真是Bloody火车头阿)飘逸的地方来了,当Emma在家愉快的晒衣服的时候,一辆脱轨的火车撞入他家的后院,当场撞飞了Emma。
群众观光团闻风赶到,目击了女装的Emma。
(还活着,被火车头撞飞居然还活着!
毫发无伤!
)然后一致认为Emma是John背着大家娶进门的媳妇。
Emma落荒而逃,回屋换回John,然后精神恍惚的去上班。
John和Emma一致认为院子里的火车头是个麻烦,让他们随时面临着暴露的危险。
但是由于铁路运营部门的效率低下,那个火车头还的得在院子里呆个两三天。
John还没有盘算好怎么将Emma的事搪塞过去,好死不死这个时候镇长和镇长夫人大早上来到他家。
把正在做早饭的Emma撞个现行。
原来镇长要利用这个火车头做政治斗争工具,准备在他家开后院围着火车头开大会。
拖走火车头的计划也无限期拖延。
于是乎,John这个平凡的精神分裂者也卷入了时代的洪流。。。。。。
故事到这里可是吊足了我胃口,我以为我会看到一部充满怪诞情节和政治讽刺,香艳又刺激的心理恐怖片儿。
但是我错了,剧情随后的走向就十分寡淡了。
大致是Emma想领养一个小John,而把John人格给勒杀了,里人格代替了表人格,却又后悔不已,于是放小John一条生路。
最后以Emma宅在家里偷窥外面的世界为结尾。
没有Emma香艳戏,没有Emma虐童戏,没有EmmaXEllen,SusanXEmma,SusanXJohn诸如此类各种配对戏,没有床戏,没有双重人格现形戏。
这些显而易见的爆点,全部都被回避了,不待这么讲故事的阿!
同样令人失望的一老一小两个戏骨,Susan和Ellen,这部戏里她们的角色太单薄,使她们用华丽的演技演绎了两个CPU角色。
Susan一直在风情万种的说:你能让我用你家后院办活动么?
Emma同意让我用你家后院办活动了!
John同意让我用你家后院办活动了么?
Ellen一直在楚楚可怜的说:John能给我点钱么?
John说要给我钱的!
John给我钱的话我就要!
模式单一目的明确。
故事讲的不精彩,却也有细腻的地方。
影片中有一个细节很震撼人心。
Emma为了勒杀John,在镜前剃掉自己的眉毛。
John俊俏的眉毛如叹息般滑落,同时Emma眼中显现了决意,一种拥抱病态自我而放弃懦弱自我的决意。
这种病态的坚强让人心也隐隐作痛。
豆瓣是个有意思的地方,多古怪的片都有人能看出好来。
这部我没挖掘出来,坐等高人救场。
闲来无事看的一部电影竟让我有了写第一篇影评的冲动,我想这是 Cillian Murphy 的魅力。
说真的,当看到他头戴发套,身着花裙出现在镜头里,我有点惊到了,特别是给到面部特写时,他变成了“她”。
这个从John人格中分裂出来的另一个人格Emma,是一个和John年龄相仿的女人形象。
John童年时受到母亲虐待形成心理阴影,在母亲去世后,他无法挣脱多年内心的压抑和自我封闭,于是Emma这重人格得以产生。
当她第一次出现在邻居面前,她的那份慌张和惊恐,被Cillian Murphy 演绎的完美至极。
人格分裂内容的电影多以悬疑类题材示人,这部《peacock》悬疑未满,但惊人有余。
特别是和《致命ID》这样的电影相比,《peacock》的悬疑着实没有很惊艳,甚至有些平淡,所以我特别同意”Cillian Murphy 托起了整部电影“的说法,不论是对John的演绎,还是对Emma这一女性角色的诠释,Cillian Murphy 都拿捏得恰到好处,非常有感染力。
影片从火车冲进John家庭院开始,两重人格发生第一次矛盾,再到Ellen Page饰演的Maggie出现在John家里,John与Emma陷入更大的冲突,于是两重人格开始了想要毁灭对方的行动,John先开始的,但却失败了,我想谁也不会忘记John在旅馆No.9房间如释重负以为自己摆脱Emma露出胜利浅笑,打开皮包时的表情吧,我觉得电影从这个时候开始特别好看了。
Emma的反击比John要猛烈的多,她也几乎毁掉了他,但影片结尾当Emma手拿相机给Maggie的儿子Jack拍照的时候,John童年的记忆片段袭来,我想John回来了,他把所有的私房钱都给了Maggie,让她带着孩子远离Peacock,”Here is not safe for him“,为了不让悲剧在小Jack身上重演,John保护了这个孩子。
影片最后以Emma坐到窗边椅子上,脱掉鞋子,从窗帘缝隙窥向窗外的镜头而结束,正像影片开头Emma出现一样,仿佛是John与Emma达成了某种协议,重新回归到以往只有两个人的生活——Emma会在早上8点15前做好早餐,John在8点15分享用Emma为他做的早餐,读她写的便条,去银行上班。
没有人会知道这座房子发生了什么,只是奇怪这对夫妻为什么从不一同出门。
谈母亲与子女之间永远存在“互惠”关系,并有择取良性或恶性的互动倾向,得以延续彼此交融的生命,这种说法可能会冒犯到最崇高最无私的母爱。
但无法否认,人们在歌咏“有妈的孩子像块宝,没妈的孩子像根草”时,此间还存在着被忽视的、病的中间态。
在这中间态中,剥离出的母与子的复杂情感,就如大气中间层,空气稀薄,情感温度愈来愈低,恨夹杂着爱,厌恶依傍着服从。
而在这种导致社会、心理悲剧的关系中,最大的受害者往往是处于弱势的一方,而且绝大部分原因要归咎于病入膏肓的“母爱”对幼儿时期的孩童的影响及侵害。
所以说,在一切美好天性之外还有自然的破坏。
像高尔基那样颂扬伟大的母亲,用“虎毒不食子”比喻爱子之心,其实那不是全部。
这世界还存在像非洲黑鹰一样的母亲,对自己不想喂养的弱小幼鹰,完全可以无动于衷,看着它慢慢死去。
阅读沙利文的有关《精神病学的人际理论》,对人格分裂、抑郁发作、个体焦虑、如何导致自我系统的防御功能失灵,及恶母驱动婴幼儿情绪焦虑以致病变,会有更深的理解。
《孔雀镇》就是一部植入一切反常行为的“科教”影片,故事在主人公修复自我的诡异情节中,用荒诞的冲突,解离了一个精神病人内心里纠缠共存的变异细胞与正常血液。
但从理论上探讨精神病症状显然不是本剧的重点,追本溯源,故事主旨全在开场的第一分钟。
用母亲冷酷无情的恐吓:“不要和任何人说话”,及小孩子无助的啜泣声,还原了看不见的悲剧。
影片就是要告诉观众,是一位恶毒的母亲夺走了孩子的幸福与未来。
片子用日夜坐标,把一间房子分隔出两个世界,两个灵魂,这想法真不错,关键还在于它所依托的精神病学理论。
长期受母亲虐待的约翰,在母亲去世的那天,认识了走进自己的女人艾玛——另一个自己,于是约翰的生活开启了新页。
白天他是约翰,朝九晚五,养家糊口;晚上他就成了美艳的艾玛,洗衣做饭,料理家事。
一个人用两个灵魂过着有夫有妻的生活,虽然荒谬,却也平静地持续了一年,要不是一场火车脱轨的事故,这神秘的生活恐怕还在继续着。
电影开始,观众看到的第一张脸不是约翰,而是艾玛,正如最后约翰死去,艾玛继续在阴暗的世界里生活,孰强孰弱,有没有救赎,已一目了然了。
这样的结局挺让人惊讶的,是与众不同的构思,让故事有了一些反复咀嚼的余味。
其实,谁都想有尊严地活着,胆怯懦弱的约翰也想要像狠毒的母亲、强悍的艾玛一样,掌握自己的命运活一回。
再战失败后,只能用调换性别获得新生,也就容易理解了。
对于本片编导来说,处理细节的方式似乎是他的强项。
藏在木板下的糖果盒,保险柜里一沓一沓整齐存放的现金,枝桠下的秋千,映照出约翰单纯幼稚的心态。
而在推动剧情发展上,和谐到不和谐的突变,则是施压的外力,在结合内部的反作用力下,进行了彻底的叛变,内外互动,不仅考验了主角的演技,也加强了冲突的效果。
无法忽略的细节是一成不变的早餐,代步的自行车,在车库里冬眠的汽车,以及早上八点一刻意味着角色调换的特殊时间,这都是不正常的讯号,而且解说得相当细腻深刻。
其实就如影片简介中所言,《孔雀镇》应该是个惊悚片。
之所以没到达想象的要求及高度,问题或许出在后来的剧情发展上。
我以为不够凛冽之处正是对艾玛的性格表现上,当然,剧中所要表现的艾玛除了强悍、工于心计,可能还有一些恻隐之心,这或许符合病理上的某些特征。
但要戏剧化地表现,是完全可以更加疯狂一些的。
从艾玛留给约翰的纸条“不要和任何人说话”,可以了解艾玛的灵魂来自约翰的母亲,既然如此,就大可不必顾及艾玛“善解人意”的形象了。
她对待玛姬与玛姬的儿子杰克时,所表现出得温和、豁达减弱了剧情的慑人效果。
电影很有人情味地避开了两种路径,既没有把约翰的死嫁祸于玛姬,然后夺取玛姬的儿子小杰克,重复新的悲剧;也没有在保持原结局的情况下,在中间环节玩点儿晃人的游戏吓唬观众,这都促成了影片文火熬粥的事实。
对交出过《惊变28天》《风吹稻浪》《爱的边缘》等等不俗成绩单的斯里安.墨菲来说,戏路绝对不是他的问题,演技也不会困扰他,似乎人家天生就该吃这碗饭。
但从他挑战《普罗托早餐》中的异装癖kitten,到《孔雀镇》里再次戴上妩媚动人的假发,不禁让人有些担忧,这样的角色一次足矣,异常优秀的演员很容易误入“人戏不分”的陷阱。
说归说,还是要承认斯里安演得很好看。
艾伦.佩姬也没有让我失望,《朱诺》到《滑轮女孩儿》,再到《孔雀镇》里的孩儿他妈,小姑娘似乎也能驾驭沧桑的色调了,只是没有太多可张扬的戏份,有些遗憾,但这当然不能怪她。
至于其他的大牌苏珊.萨兰登,乔什.卢卡斯,比尔.普尔曼作为参加约翰、艾玛夫妇派对的客人,在可发挥想象的事实面前,都做了安分守己的旁观者,没有节外生枝,谁都不对怪异的约翰、艾玛起疑心,这也能证明了“姜还是老的辣”,听导演的话,一切按剧本走,应该算角色领悟得透,没给观众产生歧义的错觉哈。
一点也不惊悚和恐怖,谁给了它惊悚的标签!?
过着不尽如人意的压抑的生活的男主角,分裂出女性人格,但依然自闭而矛盾着,因为可悲的是无论哪个人格都无法给他带来快乐,而只是为了和自己的较劲,停留在童年的阴影。
男主角扮女装能扮到如此,且为了电影牺牲眉毛的做法,是值得肯定的。
但剧情实在是少了点跌宕起伏的激情,扑朔迷离倒是有,可惜也不是步步为营揭露谜底的快感,而是不知所谓的平淡。
偶尔看到预告片,期待了好几个月,一直以为是比较偏门所以下不到,后来发现翻译成《孔雀镇》我一直找的是《孔雀城》。
对多重人格很感兴趣,之前看的《致命ID》要精巧的多,但是多重人格始终没有在现实世界碰面,而且所有故事发生在人格世界不免有种“做梦”的感觉。
《孔雀镇》的精彩在于他们在现实世界正面交锋,并且以某种方式真正的终结了对方。
观影过程我一直在想,她知道自己仅仅是创造出来的么?
还是根本不自觉。
到最后看来双方都知道对方的存在不过是自己身体里的另一个灵魂,只是不确定知道对方都做过什么。
艾玛后来甚至能假冒对方,真是太有意思了。
想看那本《二十四重人格》
BJIFF2024 No.3柯达胶卷拍摄,好冷酷的影像,是否太过沉闷?风格想起《寒枝雀静》,后者都更富有生机些
北影又踩雷的一部。现在很多导演动不动学史上名导慢镜头空镜头长镜头固定镜头,但内核有吗?什么时候用什么时候不用懂取舍吗?在你还没拥有优秀的叙事能力和强大的节奏把控之前,麻烦不要玩大师的风格表象和皮毛。保利地下室观影,哎电影沉闷乏味剧中人全程哭丧脸,空气又是稀薄不流通,昏昏欲睡昏昏欲睡昏昏欲睡,很不愉快的一晚!
不懂评论说的什么“故事”“叙事”,好震惊,这种弥漫出荧幕的张力与情绪竟然无法被感知。无言的隐隐对抗的相互厌弃又牵挂的父女关系,女儿反复追问的未来,被甩在时间外的村子与放电影的游牧民族,揍人也被人揍的男人,那么想去的海边原来是为了撒下妈妈的骨灰,一夜的放纵与回归……草原上飙车带起沙尘的镜头太酷了,那瞬间觉得幸好我有来看
#2024北京 亚洲首映3.5
广袤的大地上,一对父女开着一辆破旧的电影放映车似乎没有方向的前进着。单身父亲和女儿的对话不多,可是女儿在成长的过程中开始叛逆,她看到自己的生长 也发现了身体的成熟,也发觉父亲对野女人的性事。似乎没有什么特别的声音(电影、电影院),大家静静的看着电影里的故事,好像有一世我们也是这样生活着。
好的意境只是一部好电影的一半,一定还需要有好的故事。2024北影节看了2/3逃跑打卡。
大银幕看这个可太酷了。
#BJIFF2024 俄罗斯的冷酷和神秘刚好符合我当下的心境。我们活着,承受,冲动,孤独游荡,无话可说。
几个感悟:1、被夸奖像老塔、安哲等的片子要慎看,2、穿得太有时装杂志品味的人物大概率没有真实生活,3、剧本的孱弱并不是人物不说话、长镜头和胶片颗粒感能挽救的。4、没话说就请拍短点。#BJIFF2024
大师级别的摄影和留白,但长镜头过多,节奏过慢,配乐过少,我没睡着只是因为电影院太安静了很害怕全场只听见我打呼噜🥲
比较闷一些,主要是人物的情感转变略显突兀,意识流类。运镜很美,环境契合了整片的基调
北影节第三场,感觉这也是新冠期间的隔离电影,茨冈父女的移动半岛铁盒。【为了看这片儿放弃了《找乐》4K修复版,又不甘心,反手买了两张票让爸妈去资料馆看姥姥家的“大楼”(西养马营工人俱乐部,开场20分钟有1分钟镜头),回来跟我说,你小时候“认”的第一个字就是“工人”的“人”,那会儿老抱着你在大楼前面给你指,然后你就跟晚报上找出一堆“人”……】
这两个长镜头通过在被拍摄主体的运动轨迹上进行变焦横摇来控制了主体物的隐藏和再现 以此实现了时间的压缩 空间中的位移。此外影片在为数不多几段描写少女个人的部分使用了手持拍摄 摇晃 倾斜的 体现着焦虑不安的跟随视角与绝大部分时间里用来描绘压抑死寂与沉闷的 只有变焦和横摇的长镜头形成了非常强烈的对比 体现了少女心理与环境的巨大冲突
壮阔,苍凉,颓败。很contemplatif的影片,摄影加分,但不适合困的时候看。
北影节打卡。可能是我格局太小以至于欣赏无能,第一次在北影节的影院里睡得很香。
摄影好美,演员表现力太强了!没什么情节,但油画一样的画面,纪录的却是凛冽的破败的没有希望的东欧
#76th Cannes# 导演双周
我觉得报看,难以忍受的沉闷,和看安哲老塔不是一个感觉,不是360度运镜就是大师吧😅一部让我中途不停看表的电影
叙事一般,但画面质感很喜欢。
沿着老塔的脚步走来,往凯鲁亚克的方向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