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午显影
ดอกฟ้าในมือมาร,人造传说,Mysterious Object At Noon,Dokfa nai meuman
导演:阿彼察邦·韦拉斯哈古
主演:朱安贾伊·伊鲁斯里,罗宁·提姆,Saisiri Xoomsai
类型:电影地区:泰国,荷兰语言:泰语年份:2000
简介:導演和工作人員拿著 16mm 攝影機訪問泰國小市民, 請他們說說自己的過去~ 親身經歷說完, 還要再說另一個故事~ 此後, 導演拿著這個故事, 四出走訪泰國的鄉村, 邀請當地居民齊齊來玩接龍遊戲, 即興創作下一個段落~ 最後, 導演將這集體創作的故事在有限資源下拍成一部電影~ 這虛構的故事, 講述一位長期坐輪椅的..详细 >
看完之后问同行的朋友,你是哪段睡着的?然后共同接龙了一个故事
5/28@正午 7 阿彼察邦第一部正片,16mm13年数码修复。故事携带者与被故事携裹的人,经由遗弃经验衍生、传递下去集体潜意识(想象)中对疏离与战乱的恐惧。细琐、耐心,从每一个人身上汲取灵感的能力,旧影像回魂式切入。55'58''的突然显影- -
大师编剧课,即兴接龙中穿插真实专政屠杀历史影像,无处不在的政治宣传海报。从那时就开始玩转真假分身、梦境修炼、解构传说、残疾神迹、外星人科幻。繁乱中夹杂佛性,虚构中暴露潜意识。排片在微醺昏沉的正午,扣题上分,做梦是阿彼察邦电影的一部分,包括观众,包括电影里的被贩卖的妇女、无厘头掰扯小学生、民俗歌唱表演者……每个人张口就来,人人都是梦想家。套句荷尔德林的话:我们做梦时是神,清醒时是乞丐——一场正午观影的幻梦。
电影名字叫mysterious object at noon。试着想象一个东南亚热带雨林的正午,阳光倾泻而下,丛林中氤氲的水汽熏得人头晕脑胀,幻觉、传说、历史、记忆,拨开迷雾向我们走来。开场即是接近5分钟的手持长镜头,没有稳定器的拍摄晃得人眼花。一位卖吞拿鱼的妇人开始讲述自己童年被父亲卖给叔叔的悲惨经历。但紧接着导演荡开一笔,让她讲一个听说/虚构的故事。日常生活的念白突然闯入一个残疾男孩和家庭教师的奇妙历险,于是剧组顺着这个故事的开头,在全国各地采访、让形形色色的泰国人玩故事接龙、甚至角色扮演。于是,属于阿彼察邦、属于热带雨林国度的魔幻时刻便开始了:每段故事都是讲述者内心的投射,当故事中的角色开始与拍摄者互动时,虚构、传说和现实从此没有分野,记忆、现在和未来不再划界。#9.24影展#
人类天生就爱听故事和讲述故事,电影本身就是讲故事。阿彼察邦用伪纪录呈现讲述故事和被讲述的故事。伪纪录,讲述,被讲述三者都用影像呈现,不同的是他总是影像先行和前置,再用卖菜女人、残疾男孩、老太太、舞台表演、河边青年们、两男一女剧作家、双胞胎聋哑女孩分别讲述被前置的影像内容,同时呈现讲述中的影像内容。通过声音的不间断连接和勾勒神秘男孩与达格法的故事。不同讲述者的奇幻色彩和想象,就是故事的魅力。(整体竟甚至有点变相相似于口述历史)
阿彼察邦的第一部长片 很有实验性 一个故事很多人讲下来 始终贯穿的是风土人情 也许那神秘之物正是泰国
这么多年再次重看,感觉不一样了,看阿彼察邦电影的心态很随意,就跟他拍的这部片子一样。讲一个民间传说,无意中使用了各种各样的叙事手法,用了不一样的叙事方式,很灵活,不经意间记录了那个时代泰国的一些日常景观,也可以看到一些导演后来的兴趣点,他把自己生活中的所见所闻都排进了电影。
#资料馆#能看出阿邦是个有天赋的故事收集者,故事在民间,妇女孩子,各有各的语言文字。《正午显影》已然具备阿邦电影的雏形,“历史”后藏着一个巨大的“我”:收集故事的同时也不忘评论两句;片尾嬉闹的孩子,恰是在说不止故事,收集故事这事儿本身也是有意思的
故事的生命力来自讲述 叙述者对初始文本的不断修改调整重述使故事本身繁衍生息 叙述层次的丰富带来接受体验的丰富//导演将自己 麦克风等等画面外的事物挤进画框打断魔法吟唱//仿佛睡前故事一般
这片是真的好睡。。。虽然今天的确劳累,但我估计打了鸡血看这片看着看着也会想睡。。电影院虽没有睡倒一片,但也睡倒了大半,再加上这片本来也没啥人看。第一部阿彼察邦,也是他的处女作。看之前不看简介,看了大半才看出这有点纪录片又有点动物世界的感觉,本无故事性,何苦想太多。阿彼察邦的电影估计都可以用一种比较放松的心态来看,不用在意到底讲什么要讲什么。所以即便电影开场了大半进去看也无妨。当初好像导演本人就是这么说“我希望观众在看我的电影时进入睡眠”类似的话。估计观看的正确方式就是把他当一个段落一个段落来看,没必要关注全片的联络或是中心思想。
电影90分钟,我应该睡了45分钟过去想了十一二种和你一起看完这部电影的方式确实没有想到是这种结局电影院很冷我睡得很沉确实,我早就感觉到你不会show up也感觉到你不会出现在我的对话框里,我的周末,或者我的生活里了旁边看电影的男人打了个嗝,是咖啡的味道。让我想起了你打嗝的味道你忙,我也忙但是再忙的人,只要挂住,也会约见,也会聊天,也会多多少少想起我们只是从见面的习惯变成习惯的不见面了再见吧,致我们习惯了的单身和习惯了单身的我们
打破模式界限,讨论故事维度。刚开始以为是萨拉戈萨手稿一样的手法,但后来发现Apichatpong高明得多。最后的室内镜头很像uncle boonmee。
一个故事有无数种理解和演绎在每个人的生活中的作用也千差万别在一个故事里这个国家的不同群体是怎么反应和编写对待的我觉得这个电影简直是他对之后很多电影的灵感来源,不光叠画 还有对叠音的热爱。创造一种奇妙的空间感和不真实感,年轻时候对所有想法的渴望表达。看出很多第三世界的影子。
有创作冲动也有才思想法的年轻视听信徒遇见一个自觉有趣的金点子后的游戏之作 纪录呈现了部分那个时代的泰国真实 过度解读/贬低甚至讨论都无必要
在创作思路上,我觉得和侯孝贤的《戏梦人生》有相通的地方。电影打破很多的边界,「现实世界」与「鬼魂世界」,「剧情片」与「纪录片」,甚至是「正片」与「花絮」。
B / 阿彼的“纪录”+“剧情”两段式的N次方,同时也是丰沛的民间创造力重写。故事的流转即是电影的“痕迹”,叙述的游荡即是电影“悬疑”的驱力。这样说来,豆瓣的类型标签还真没错~
由随性穿梭的幽灵构成,作为构图的参照不断生成强大的创造力,赋予民间书写历史的权利,一直在向某个临界点靠近,记录和传诵,童稚与苍老共同构成了通感力,弥赛亚时间,荒谬的故事接龙根植于乡土,需要「存在」来证明的电影,捕捉到的虚幻为后续的作品提供了一些经验
我的阿彼察邦第三部,黑白画面,手持拍摄,既真实又有故事性和代入感,导演用采访的形式以层层讲故事的方式,仿佛一个俄罗斯套娃,打开一个下面还有一个更为精致精彩的故事。跟随丈夫卖鱼的妇人回忆自己儿时被父母卖给别人抵债,我见犹怜潸然泪下;女人找寻弟弟,老师死而复生,又生出了一个圆球,从天而降的小男孩,将老师藏匿在衣柜了,好瘆人,双腿不便的少年;中小学生不断在镜头前虚构自己的故事版本,甚至为了抢镜头打起来了,宛如一个20世纪末的民间传说故事,透着鬼魅神秘,也有有趣让人忍俊不禁的地方。其实这部可以看到阿彼察邦很多元素,看到女人看医生那个置景,跟记忆里一模一样;老师这条线模糊了生死,感觉布米叔叔已经在路上了;角色遭遇过迁徙动荡,隐隐的zz映射!居然是阿彼察邦的第一部长片?没想到阿彼察邦也爱外星人!
真心的觉得无聊,拍这样的鬼东西不是浪费时间和精力吗?
# GFFF 4th【B—】处女作尚有灵气,临近结尾的空镜头大赞,这不比「吉祥如意」实验和真诚的多?同样是记录者的出现破坏故事的讲述,谁在剥削消费,谁又在对镜头下的人物和故土表达着冷酷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