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丝】香港电影初见跨性别群体。
#LGBTQ系列推荐vol.1# qq.comLGBTQ一词,是女同性恋者(lesbians)、男同性恋者(gays)、双性恋者(bisexuals)、跨性别者(transgender)和酷儿(queer)这5类性少数人群的英文缩写。
(具体看科普文)LGBTQ 到底代指什么?
zhihu.com男变女的transgender是在现在的影视作品中常见的跨性人物表达,例如我非常喜爱的金星金老师、《丹麦女孩》中的小雀斑、《姿态》中的艾瑞卡和她的girls们、《女孩》中的Lara等,这是一类非常细分的领域,诸多电影都会来深入地表现这类人群的生活状态和心理转变,转变的过程,就是自我寻找、自我确认、自我肯定、自我认同的过程。
这类电影通常都会伴随着一定的社会讨论和人群关注,这也是电影这一媒介,能够对现实真正发挥影响作用的最重要的功能。
从来不知道有这样一个群体,叫做跨性别者。
以前听说过的异装癖,应该就是同样的意思。
2022年了,应该有更多这样描写边缘人物的电影或纪录片,让他们不再被歧视被妖魔化。
我想如果我在路边看到一个这样的人,至少我可以给他一个平静的眼神和微笑。
心里涌现出的悲悯要收好。
希望有一天他们可以大方的走在阳光下。
希望这一天不要太远太远。
人耳朵如果进了水就会像有个小水球在里面晃荡,还不时发出“咕咕”的声音,特别不自在。
所以自己身体的隐疾只有自己最清楚(包括秘密),所以早早发现这些问题,并正视自己才会有更多的解放、自由、相对就减少了一些周围不必要也许牵绊一生的痛苦。
但人能做到坦露自己又谈何容易,所以这恰恰就是影片的可贵之处。
也许会有人说故事安排太假,不真实,但我认为影片在点点滴滴,徐徐展现中自然地演出了主角们在人性中得到同理性的部分并为之感动到理解的柔软,甚至在某一两个发光的瞬间看到了这个压制的社会依稀一座可贵的桥梁。
最后,真得希望这样的桥会越来越多。
新普九零后导演李骏硕是个有想法的人,在香港电影不景气的现代怎么拍香港人自己的影片,他是有突破和思考的。
电影非常顺畅又不拧巴,也反映出全世界地域、潮流、新思想对传统香港文化的冲击。
也暴露出了香港存在的一些社会性问题。
这是一位非常有前途的导演。
影片的演员们也很给力。
大赞姜皓文和惠英红两位男女主演,配角们大多也都演得很到位,特别是香港老演员袁富华(饰演打铃哥),他有当年香港烟火人间的影子,轻松自然乐天悲情的香港普通市民。
《翠丝》收到了它要表达的反馈,我很喜欢这样一部作品,希望导演带着他的《浊水飘流》能在第十五届FIRST青年电影展中取得好成绩(竞赛单元最佳剧情片提名)。
翠丝今天刚刚看了 翠丝 有感而发。
一部拿奖拿到手软的好电影,很有必要来评一评。
这可以说是一部很深刻的电影了。
影片分为三个层次去描述异性恋者,同性恋者和变性者的心路历程。
下面我会从各个人物以及拍摄手法上详述。
(严重剧透,未看影片者慎入)安宜和大雄是一对结婚多年的夫妻,也就是异性恋者。
他们也育有一子一女。
但是看似表面其乐融融的生活下,则隐藏着大雄想要变性的不安躁动的内心。
他极其在意别人的看法,以至于用自己的大半生和女性结婚,做一个异性恋者来求得大众认同的眼光。
大雄影片伊始,大雄得知自己的老友阿正不幸去世而勾起自己尘封多年的记忆。
他紧抱两臂映衬出因老友去世自己的精神支柱也开始慢慢坍塌。
大雄得知阿正去世这里的场景发生在他一人独居的卧室里。
不免让人心生疑虑,结婚几十年却过着独居生活。
之后他遇到了之前在酒楼做服务生时认识的老花旦darling哥,回忆往事。
想起darling曾因入女厕被人发现而道出自己本是女生却是男身的悲哀。
同时这里也是大雄年轻时期为日后成为变性者注入的萌芽。
Darling 哥
Darling 哥大雄安慰邦,看到邦手上的戒指,不免回忆起自己与阿正少年时的点点滴滴 。。。
同性恋在香港并不能被所有人接受并承认。
所以阿邦此次之行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这一幕被黄河表演得很好。
同一件事在英国确实已被接受并合法化,所有他承受着所有的非议,顶着巨大的精神压力也想为啊邦讨个公道。
影片中大多数发生在家或者和安宜对话的场景时灯光哦都是极其阴暗的,从侧面烘托出大雄压抑的内心。
直到邦和大雄来到山顶,大雄第一次向邦吐露多年沉积在心底的秘密——自己想做女人时,灯光也由此明亮起来。
这里很佩服导演的用心,细腻地用灯光的明暗变化去刻画人物内心的活动。
邦和大雄
我是一个女人,外面不是,里面是Darling将之前未有机会送出的观音玉给大雄,还说观音本无色无相,是男也是女。
终于说出了大雄压在心里几十年的真心话。
但这块玉却是在阔别多年之后再次重逢才有机会送出的,若是当年在大雄青年时期就送出,那他后来大雄的人生轨迹会不会不一样?
在他青年时期就有这么一个难得的支持者,实属知音难觅。
所以在Darling哥问大雄有子女人生是否幸福时。
他却回答我不知道。
人生是何等的无奈与悲凉。
大雄的前半生没有遵从自己的内心,一直在过着外界看来正常的生活。
而Darling哥却一生都在信奉自己所信奉的,按照女人的方式来生活。
这是的一处对比反差恰到好处地把大雄内心的活动变化一点点地拨开呈现在观众眼前。
Darling哥送玉给大雄安宜发现了大雄购买女装的购物小票。
大雄却仍然不承认自己不喜欢女人的事实。
担心自己的好丈夫,好男人形象会崩塌。
安宜质问大雄时,他还是一副打死不承认的样子。
但这么多年的共同生活,安宜真的一点蛛丝马迹都发现不了吗?
这一幕其实让我觉得大雄的表情像个孩子,天真地看着安宜。
说着言不由衷地话。
这句话却也是对安宜几十年非正常夫妻生活的一种补偿。
安宜安宜其实是这场婚姻中的牺牲品。
她和大雄的婚姻表面上和和睦睦却一直分房睡。
以至于她的心态也变得扭曲。
翻佣人的私人物品。
翻出来避孕套而觉得玷污了她的家,因为家里是禁欲的。
这些本不应该是一个和谐家庭里应有的观念,却在她的身上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
她甚至也不愿意让大雄拉她的手,以至于他拉过之后,她要在旁边搓上好一阵子。
安宜对待婚姻看得比什么都要重要,以至于自己的女儿碧儿发现自己的老公劈腿,自己怀孕并患上淋病时,也坚决不让自己的女儿离婚。
第一是为了顾全大局,她是个好面子的人,从她和大雄的婚姻就能看出来,明明不幸福,也要穷凑合。
碧儿的老公是律师,安宜当初就是看重了他的权势才让碧儿嫁给他。
第二则是觉得女人离了婚就一无所有,不会有人要。
连碧儿弟弟都支持姐姐离婚的情况下,安宜也要固执己见。
同时说出了自己的女儿染上淋病也不能和佣人相提并论的说法,反映出她对于阶级阶层和权贵生活看的很重。
安宜发现大雄买女装的购物小票终于按捺不住想和盘托出自己对大雄的想法。
所以说出了“我倒是希望你有”,因为大雄不喜欢女人,所以结婚那么多年自然不会发生劈腿的事。
大雄穿着女装回到家时,安宜也知道纸里包不住火。
大雄把一切真心话都说了出来,他想做个女人。
然而直到这时候安宜还是不能接受这一切,宁愿带他去看心理医生,给他扮女人的机会也不愿意离婚。
在这里,她好面子的性格再一次体现出来,因为怕街坊邻居单位同事的指指点点,不仅仅因为离婚在她看来是件不光彩的事,而且大雄变性更让她觉得没有颜面在周围人的议论下生活。
所以以至于在街边一男一女,一夫一妻一生一世的慈善活动上,她也拒绝为其签名。
因为自己本就已经失败的婚姻生活让她觉得自己也是力不从心去支持这份事业的。
回到家之后,儿子的表现和最初一开始跟妈妈吵架大相径庭。
第一次陪妈妈喝酒,听妈妈吐露心事。
安静地做个大暖男,让妈妈依偎在他的怀抱中。
并安慰妈妈,让她接受现实,两年的分居生活也让他们的婚姻落下帷幕。
这一幕被吴肇轩演绎的特别棒,人物内心的冲突也跃然于荧幕上。
又七个月一年多后,大雄多年的梦想终于变成现实,他成了一位女人。
和荧幕上的大雄挥手告别,也是在和自己的过去告别。。。
邦代替阿正和大雄亲热的时候,大雄的手上出现了一枚戒指。
也许她也默认了自己和阿正正式成为一家人的关系。
大雄来到医院探望母亲。
母亲第一次摸他时,大雄内心是带着不安的与惶恐的,因为他也不知道年事已高的母亲是否接受自己变性的事实。
所以他说怕妆花了。
而母亲但眼里却满是心疼,可以想到他做手术的痛苦。
但母亲执意要摸第二次时,此时母亲的心境却又不同了,她这是主要是摸头发。
头发的长度象征着人的成长。
摸完之后母亲只说了一句话“儿子也好,女儿也好,都是我生的”。
在一瞬间竟然接受了这个事实。
这和安宜誓死不接受的心理截然相反。
注意这里并不是因为母亲思想前卫,而是她觉得凡事只要问心无愧对得起自己就可以了。
跟Darling哥的人生意境颇为相似。
也呼应了中心,人是为自己而活,这样才能快乐。
而安宜自始至终为别人而活,在乎别人的看法胜过自己的幸福。
这也导致了她一生都不快乐。
大雄问母亲名字的由来,当母亲说出因为外公重男轻女,自己的名字只是从两个妈妈名字中随便选出来的时。
这里又是一个一语双关的地方,当初妈妈是女孩不被人重视,说明当时的社会男权至上,而现在大雄却想变性成为女人。
反映出当今社会的压力巨大,同时现代人的思想也更为开阔。
这也让大雄误认为母亲的名字是个英文名那么时髦前卫。
片尾 翠丝 的颜色完成了由红到粉的转变,也暗示大雄的蜕变,成为了一个真正的女人。
与片头的蓝红色呼应,自古以来,男为阳,女为阴。
所以 翠丝 二字在颜色的选取上也很绝妙,左边的蓝色暗指想成为女人的心,右边的红色则是自己本身。
片头
片尾总之,这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片。
剧中有很多暗喻和铺垫都做得特别好。
很佩服导演的良苦用心。
下方有观看链接,喜欢的朋友们自取。
注意只能电脑端观看。
https://www.jiaosm.com/play/48285-3-1.html喜欢就点击下方 有用 感谢支持🙏🙏🙏
这应该是姜皓文离金像男主最近的一次了,当年如果没有黄秋生的《沦落人》,单跟剩余的几个入围的角逐,机会还是大大的。
不过,袁富华和红姐舍我其谁必须提前预定最佳配角的演出,让姜皓文这个千年老配在对戏时确实有点招架不住。
我会在想这个角色如果从对手戏或者变装后的效果这些角度考虑(当然不排除制片方想通过姜皓文的硬汉风格制造反差),如果让梁家辉或者任达华来演应该更能hold的住。
和袁富华的darling哥一比,姜无论穿内衣还是变装去酒吧,都不太翠丝,差在了气质与细节把握,感受不到那种自内而外的纯粹的快乐。
这个作品让我更多的了解到T这个群体,原来以为就是纯为了High或者迫于生计,其实T们不是,而且和G的0也不一样,T们是从心底和认知中认为自己就是另外一种性别,并且渴望转变,就像D-Wade的儿子来自gender identity disorder的困扰。
其他人可以在出柜与否的边缘徘徊和继续享受着,而留给T们的选择除了片中说的“受虐狂”似乎并不太多。
阿邦的行为与其说是说教不如说是自我欲望的外在延展,影片特地通过一段他个人独舞展现了这个中西文化结合的同性恋者既具有自由的取向表达又兼具直接的欲望诉求,在对打铃哥的接触当中,他是一个谦逊且包含敬意的晚辈,但是对大雄,他暴露了大多的欲望诉求,所以这里即使定义说教,也只能以大雄为扁平化的“说教”,所以更多的是应该是阿邦对大雄有诸多的生理和精神依仗,而不是编导借由角色向各位观众教育。
阿邦为了逼迫大雄就范,好让大雄挣脱家庭束缚,多次用自私的语言和方法倾轧大雄脆弱的维系,在两人的基础中,阿邦由上一段恋情中的被动的零,变成了这一段主动的一,他对大雄部分的观念输出不在是自我价值的延展,只是为达到目的的控制。
部分观众装着直男的心,操着同性恋的事,太自作多情了
黑仔还是蛮不错的 可能我对他始终带一点滤镜吧有点浪费红姐 袁富华演得太好了 我完全相信那个角色发现是新人导演拍的之后感觉也还行吧可以给个三星(跟基友吐槽了一下本片对生理女性角色的不友好后决定改2⭐️但本片我很不适的点在于 平权不意味着可以完全忽视别人的感受 最重要的是即使做不到相互理解相互接受也应该相互尊重 电影本身对异性恋和异性婚姻的唾弃味道太重 仿佛不配得到尊重 红姐饰演的所谓迂腐妻子其实也是社会道德压力的受害者 她结婚的时候做错了什么呢?
有人在乎过她的感受吗?
但好像导演并不关心她的存在 甚至理想化地写了她突然而来的观点转变(指不肯在一男一女一夫一妻倡议上签字)另外一个不适的点在于 跨性别人士进入与生理性别相反厕所的问题。
我如何判断你们到底是不是跨性别人士?
你话系就系?
建议倡议修建相应厕所而不是分别去女厕男厕
佳片推荐:《翠丝》,被称为港版的《Danish Girl》,也是华语影坛第一部实验性的探讨Transexual主题的影片。
姜皓文饰演的51岁中年男士,与惠英红饰演的妻子有一双儿女,但一直压抑着自己男儿身女儿心的本性,直到童年好友阿正(同志)的同性伴侣带来他的死讯,在朋友们的鼓励下,勇敢地作出了变性的选择。
立意与剧情其实并不特别,需要关注的是演员的表演,姜皓文真的是被忽略的好演员,众所周知,出演此类影片是需要极强的细节把控能力的,姜皓文并不具备小雀斑或是休格兰特或是哥哥那样的特质,但凭借实力,照样把角色刻画得出色到位,而惠英红也把一个长期没有夫妻生活,只为维持面子与尊严的传统妇女在无可挽留时的奔溃状态演绎得淋漓尽致,他们二人之间的对手戏,值得所有电影学院学生当作范本学习。
本片已经斩获了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男配、亚洲电影大奖最佳女配、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男女配等重要的表演类奖项。
有着那么多演技精湛的好演员,谁能说港片已死?
《翠丝》“我本是女娇娥,又不是男儿郎”这是《霸王别姬》里“虞姬”的唱词,却出卖了我的心思,虽是男儿身心却嵌着蕾丝,我就是女人只是上帝在造人时失职,还好勇气战胜了怯懦的心智,回归真实自己的我在想这世上还有多少人不能也不敢遵循自己的意思。
纯正的港片还是味儿正,故事没有达到得奖的水准,但是各路配角的演技都是封冠的级别,如果你有坐得住的耐心和细细品读的精力,你可以看这部电影,如果没有,不推荐!
不建议!
QJ
世界上没有两片一样的叶子,那么人也没有一模一样的人。
随着知识 年龄的增长,对这个世界的认识也越来越全面,从社会学的茶室交易到如今的跨性别者,我们都能很好的理解和接受,但是转念一想,如果这是你身边的人就是你的父亲母亲,你还能接受吗?
答案显然是需要经过很努力才能得出。
这个社会没有公开承认的事情那就是问题,传统观念的根深蒂固也很难让上一辈搭上潮流快车,其实我感觉当今社会大多数的理解就是好奇,因为想知道他们的生活,所以装出一副理解的样子,满足的还是自己的窥探欲。
真正的理解应该是泯然于众人,不觉得惊奇,不觉得无理,不觉得错误。
很难做到吧,因为我就没做到。
袁富華,惠英紅和葛明輝出彩,其他人都在比誰演得更糟糕,如果想要對觀眾說教,建議可以再拍短一點
这个主题很新~
生硬用力抓马,属于LGBT的类型片。
港式温情片,对时下的跨性别的矛盾与冲击的刻画并没有那么深刻,轻描淡写地叙述一个主题“想做女人”。也许是对影片有期待,所以,看完感觉一般般。片头片尾有点意思,片尾另一半亮起,成为“完整”
惠英红制霸。
好感动!每个人都要如ta所是,这世界该有多美好。但是总是有那么多东西压在你的心房上。
为男主和电影本身的勇气鼓掌。很多平等都是因为先行者的努力和勇气才能达成。电影本身人物没能完全立起来,反而是一众配角更加出彩些。姜老师的表演层次实在不够。
同意豆友JUDY(先生或小姐?)的看法, 說完了我想說的. 只好改說陳蕾小姐太酷了(即吳肇軒先生的女友--), 真眼紅吳生, 她在澳門長短片骨妹. 無聊戲都演出驚艷, 這次可惜出鏡太少, 不如拍一部女要變男的請她主演, 效果會很爆. 姜生在主角壓力下比他眾多配角演出差太遠---他應改名號為 最搶戲的配角最大壓力主角.....
untouchable. too bad
选角很棒啊,毕竟袁富华和姜皓文之前的角色更多是麻甩佬,这次演跨性别者反差很大。阿邦的角色很变扭。听红姐映后谈讲到片中两端唱戏,第一段是扮演小生,到了最后谢幕改成了花旦扮相是故意的。因为安宜要告诉前来看戏的前夫翠丝,你永远没有我女人。最后阿邦和翠丝搞野,是代替阿邦老公而做的吧。
作为处女作是合格的,起码故事讲得流畅完整,不过还是稍显四平八稳,对平权的意义大于影片本身的艺术表现,再加上香港已经很久没有LGBT题材的作品了,所以是值得鼓励的。不过总的来说那些幽默的部分比动情的部分更为成功,很难评价黑哥的表演,或许因为配角太过出彩了吧,不止是提名的两位,另外三位男配也很精彩,反而遮挡了主角的光芒。
强烈的不安感贯穿全片
一个电影中的性别异托邦。仿佛只要过了自己这关,什么问题就都不是问题了。
危机爆发前的部分处理得不错,爆发后的部分失之简单片面,演员、镜头与情节都有躲闪。由此影片整体止步于性别议题的展示,缺乏人物内心的纵深向度。2.5
集体观影
真的只剩下噱头了,导演还是稚嫩,转场的手法就能看出来了,一点都不干脆,犹犹豫豫,就像是片子的结尾,每次以为要结束了结果又出来一小段。哪怕是这样了想讲的议题还是没讲清更没讲全。向传统家庭的宗法礼教宣战是一个勇敢的姿态,但是却拍成了狂喊口号,很尴尬也很抓马,女儿的婚姻问题、身份的认同情况,还有家人接受的转变最后全都像想当然一样走入了一个特别完美而理想的状态,其实根本就是悬而未决。黄河那个角色的表演更是和其他香港演员不在一个空间里,非常出戏,同时我也理解不了这个角色身上的道德光环,说教意味浓重,几乎完全成为了推动剧情前进的唯一动力,一点都不讨喜。另外这个片子实在是太理想化也太自我中心主义了。简而言之,这个文本导演还是有点难驾驭,目前的成色只能说是比较勉强。
侧重点放在心理挣扎的刻画,但是冲击力不够,后面两个“七个月后”就把结尾匆匆交代了更是头重脚轻,画面也不好,台词大道理噶烦,没有出彩的地方,现在6.8分估计全给题材的
大雄手机响起来的时候阿邦脸色都变了,我以为这手机铃声有点什么故事呢,好像到后面也没再提过?
跨性别、“同”妻、中年变性… 《翠丝》非常勇敢地面对这些话题里无法解决的事物的集合,虽然煽情,至少没有转移话题。大而全、奇观式地讲lgbtq始终是浅薄的没有情感的东西,但观众也并没有能微观具体认知性少数的能力和需求。压抑了,见到了,斗争了,(不得不)承认了,成为了。不可思议,简直是神话叙事
“当初是谁在脸书用彩虹头像的?原来其它人搞gay、易服、变性全都可以,但发生在自己身上就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