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知道本作算是《一夜大肚》的续集,便料想又会是屎尿齐飞笑过就忘的两小时。
然而骆驼却在这部喜剧面前陷入了沉思,实在是相当意外的一次观影经历。
古人说“三十而立,四十不惑”,是指人到中年,成家立业,按照自己的世界观构建了周遭的一切。
但这也是与上下两代人,甚至自己伴侣的价值观,开始相互冲击的时刻。
当事业与家庭都走上大家所说的“正规”,同时自身理性与感性开始相互角力。
曾经的纯粹与激情被琐碎与繁杂所替代,似乎眼前的一切乏味得让人厌烦不已,而自身就在逃避与爆发的边缘徘徊。
于是,“四十而惑”。
我们既为自己的坚持而困惑,我们也为自己的动摇而困惑。
在一个本该歌舞升平安居乐业的年纪,我们开始为了那些看似毫无道理的事情而纠结。
那么是自怨自艾地继续困惑下去呢?
或者是应该拥抱与包容地接受异议?
自我审视,重新唤醒麻木的内心,多多沟通,勇敢交换彼此的想法。
其实很多难言的事情并不像我们瞎想的那么复杂,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不像我们瞎想的那么脆弱。
就算有着低沉与压抑的阴云,但在随之而来磅礴的大雨后,灿烂的阳光就会重现在天际。
古人说:三十而立,四十不惑。
看看现实中,四十岁上有老下有小的幸福烦恼每天都困惑着无数中年大肚男;而三十岁,很多人开始发现晨勃有如腹肌一样,与大家渐行渐远。
三十而立?
怎么立?
这两年经常会想起1997年的那个9月,在我的高中入学仪式上,一位姓付的正校长很标新立异的把坚挺了几十年的老校训正式修改成了一句话:为四十岁做准备。
以前的老校训是什么,没人记得;之后的十多年,所谓的新校训也没有被大伙再提起过。
直到这两年,进入所谓的三十而立,我才发现那几年高中生活最有意义、最具价值的不是踢球、不是泡妞,更不是学会了多少方程式和懂得了多少物理化学反应,而是姓付的正校长那句话:为四十岁做准备。
虽然距离四十岁还有一段距离,但最近两年开始经常思索我的不惑之年什么样。
也许就像这部影片,不知不觉也就到了。
然后各种摩擦、冲突、矛盾,接踵而至。
很羡慕影片中的男女主角,虽价值观略有冲突,但终究是彼此相爱,才能让四十岁的摩擦变得那么温情,充满感性。
不得不说,两个人能白头到老,是个技术活。
四十岁,那么远;四十岁,那么近。
我真的就想对那些瞎逼翻译电影字幕的人说“我X你妈!!!
”我是真的恨死这些胡乱翻译并且做成字幕的人了!
这种坑爹字幕大体分三类:第一类比较常见,一看就是用翻译软件翻译的,做成字幕后配上电影画面显得非常生硬,前言不搭后语。
第二类比较坑爹,估计翻译者英语四级都没过,完全是根据自己的想象加猜测!
例如我看过一个电影里面的台词是"Are U Serious?""No,I'm Kidding."结果那个大神翻译成“你是犀利瑞斯先生吗?
”“不,我是凯丁。
”我就艹你妈艹你妈艹你妈。。。
第三类我只听说过没见过,完全是胡编乱造。
我见过一个电影截图上面的字幕写的是“不好意思我实在编不下去了,我不会法语,之前的都是我乱编的”这种也太坑爹了。
在这个房价奇高,物价不降,工资不涨,食品有毒,网速奇慢的神奇国度里,作为压力山大的80后的我觉得只有网络上的电影资源达到了共产主义,貌似在天朝我也就能体会到这么一点幸福感了(别跟我谈什么版权,知识侵权什么的,去TMLGB的)结果你还弄个破字幕坑爹,你说你还是人么早就找到这部片了,一直都是苦于没有字幕,没看成。
今天终于找到3个源,比较了另两个坑爹的翻译后选择了这个版本看完了(不好意思还把字幕组名字忘了)总之感谢这个字幕组,很好的一部电影。
剛才和我媽一起看完暸這部電影。
現在囘想起我媽40歲噠時候感覺好像比影片中噠媽媽要輕鬆許多。
那時候我家也遇到經濟危機。
我爸是典型噠思想老成人也古板噠人。
而我媽則是那種特別喜歡接受新鮮事物和新思想噠人。
所以難免她倆總打架。
生活中難免有各種分歧。
但家人永遠不會拋下任何一個人而選擇離開。
至少我家是這樣。
我現在和男友相處還不錯。
我不禁在思考要是我到40歲噠和時候我會不會也變噠特別敏感多疑。
我會不會也感嘆自己已經不在年輕。
與其這樣還不如把40歲當成另一個20歲噠開始。
這個20歲妳將更加成熟對生活更加游刃有餘。
生活也開始趨於穩定。
希望經濟上也不再拮據。
好好享受另外一個青春吧。
可以噠話好好教育妳噠孩子。
潛移默化讓TA因為妳to be a better person。
一家四口,一对夫妻一双女儿,外有生活财务压力,家里要面对女儿们的成长和学习问题,还要不时的偷偷为新养了三个儿子的老父汇点生活费用。
最要命的是,在处理各种没完没了的纠纷事端之中,还要想尽办法来维系激情尽失的夫妻生活,可谓名副其实的亚历山大式生活。
一场40岁生日聚会,把所有亲朋好友聚集到一起,来一次矛盾大爆发,愤怒大发泄,或许是一次最好的排毒方式。
影片由《一夜大肚》的导演贾德·阿帕图自编自导,并且延续《一夜大肚》的风格路线,重口味不断,家长里短趣事成堆,不论大人小孩还是老年人,全部使劲浑身解数来为观众们演绎再普通不过的一家人的啼笑皆非事。
由保罗·路德和金发女莱斯利·曼恩联袂,以不避嫌任何禁忌话题为己任,展开所有令人大开眼界的成人话题之能事,从夸张的医疗检查到对小男生的无理威胁,基本上是囊括了所有成人间的那点卑鄙事。
如果对性感女神梅根·福克斯寄予厚望的话,可能会有点点失望,只有几幕短暂的配戏,还好把能展露出来的特色尽显无疑。
上有老下有小的40岁生活,是压力汇集的爆发期,小的步入成长期,老的进入暮年期,很多事很多情都到了该偿还的时期。
一点小小的火星儿,就很容易造成失控的局面。
当然,争吵矛盾过后,日子照过骂架照吵,谁说不是,这就是中年人的生活。
只是不太喜欢里边过多的重口味桥段和表演过重的做作,拍一个纯净嬉闹式的《我爱我家》不是会更讨人喜,搞那么多粗俗烂梗实在让人难以为继。
也许,这就是美式的价值取向与我们最大的不同之处。
我喜欢这样现实的电影,我们总能在电影里学到点什么,对我们的未来或者是过去总会有点启示。
保罗·路德有很多的电影都是这般贴近生活类的,还记得那个几年前看过的< 模范贱兄弟 >到现在我依然记忆犹新,也就这样认识了保罗·路德。
这部电影可以说是<一夜大肚>的续集,一夜大肚里并没有怎么介绍这对让观众觉得好好笑的夫妻,而在<四十而惑>这部片介绍了这对夫妻后,让我们发现快乐的背后总有无奈。
笔者也正处于人生的迷惑期,每天混混沌沌,找不到方向。
而<四十而惑>给了我很多启示,比如还没结婚的一定要找个能相处一辈子的,一定要干一翻事业,一定要多锻炼身体等等。
保罗在电影里的这对夫妻都是挺缺少父母关爱的,这确实触动了我,从少父母就很少关心我,在我身上花钱他们会觉得心痛,所以他们只是让我好好学习,让我毕业了自谋生路,并没有教我其他东西。
没有父母的帮助在社会行走不是那么简单的,我想有相当经历的都知道,而保罗不仅没有得到父母的帮助,还要反过来帮助父亲养三个儿子和一个不工作的老婆,但他依然坚信父子爱,也许这容易懂,也是最难懂。
四十而惑,事实而惑。
大部分电影总是给了我们很乐观的看法,女1总会喜欢男1,男2总会和女2在一起,而我关心的是事实,是让我们可以在电影学到东西,对未来有帮助的东西。
<四十而惑>就很现实,父母并不是像家庭爱电影般那样可以依靠的,夫妻之间会有不可开交的摩擦的,孩子多也并不是那么有福气的等等等。
四十而惑也是人生必经阶段,不必多余烦恼,船到船头自然直。
一部比较符合常理,并且可以引人会心一笑的轻喜剧。
不过看了电影之后我的感觉是,相对中国人而言,老美是晚熟的,他们的晚熟是体现在过程中的。
同样一件事情,同样的结果,老美比我们简单。
我们则过于纠结,但纠结的结果也不过如此。
想来这可能就是我们老是被别人打打碰碰却总是含蓄的不会回手的道理吧。
人到四十,尴尬也好、成熟也罢。
不过是个人而已,人的一生逃不过这些问题。
但要是国家就不得了了。
总不会我们的国家也到中年了吧?
那实在太尴尬了。
很多镜头都是很夸张的,但是人家怎么就做的如此轻松,没有负罪感。
当保罗去学校遇见一学生家长告诉他,他老婆大骂他儿子时,他表现的没有像正常人那样,先道歉再解释。
很维护他老婆啊。
生活的肥皂剧,孩子,父亲,一团乱,工作事业,让你不得不生气,不发脾气,不相互指责,冷静下来,其实我们不该太诚实,就应该多忙里偷闲一下,否则自己都倒下了,还有谁会帮你收拾烂摊子。
全时长2个小时16分钟,感觉莱斯利起码大家了40多分钟。
一口气看完感觉是很奇妙的。
刚刚看过《一夜大肚》,对这位导演的风格还没什么掌握,只感觉影片节奏有点怪,有点凌乱。
之后,看过这部后,有了点小领悟吧,这种凌乱的感觉是因为他剪辑得很现实。
争吵几乎占据了这部电影80%左右的篇幅,发生在夫妻,家人,孩子同学的家长甚至是陌生人之间;源于任何起因,性,钱,信任,孩子间的冲突或是单纯的荷尔蒙因素。
这些冲突只有小部分解决了,比如他们夫妻俩儿一块儿在校长面前演戏(很喜欢那一段),大部分吵完就直接接上了下一段日常的生活,2分半钟的对话后又是现实生活的争执与感情生活的窘迫。
神奇的是,大约最后15分钟的时间,一切的问题都解决了,所有人从歇斯底里地互相f*ck,到平静地互诉衷肠或是互相帮助。
因为什么?。
Because you fu*king ruined my life,but I still love you till my fu*king death.这就是40岁,是属于被压力折磨的中年人的爱情,是因为种种原因有各种感情障碍的人的亲情。
也是现实生活中的我们,哪有那么多时间解决所有问题和争吵,彼此记住“他/她是个好人,我TMD爱他/她”,该过去的自然就过去了。
导演就是莱斯利曼恩的老公啊……太太我喜欢你
最近看了很多電影,當中這一齣也算不錯:《This is 40》。
(整家上陣炮製出的電影,導演 Judd Apatow 將妻女都同一搬上銀幕)四十歲或者是個關口,或者不。
如果撇開難攪的家庭問題(女兒或是相方父母),金錢問題(店內被竊的錢以及唱片公司的業績前景);其實父妻兩人很開心。
你看酒店那幕就知道,兩口子去渡假,不需外出,窩在房裡點 room service,嗑大麻吃吃笑笑的,高興極。
如果說四十歲是個需要冷靜停下來的關卡,為的都不是數字上的問題,為的也只不過是這半世人累積下來的債。
作為父母的債:兩個女兒慢慢地成長,尤其是踏入青春期那個,過度干涉是問題,過份愛護也是問題。
最好笑是有一幕,母親在學校對那個訂了張 hot girl list 卻沒有把她女兒放上名單上的老鼠男孩破口大罵兼恐嚇;而其實她都不知道她女兒一早芳心暗許,七上八下就是暗戀那個 insult 她卻其實為了 draw attention 的老鼠男孩。
作為子女的債:丈夫的父親年紀雖未算太大但已經不少,卻跟再婚的女人生小孩,結果試管嬰兒一生就生了三個。
無所事事卻有極大開支,對四十歲的她來說,對方簡單是個乾榨取金錢的無賴。
而自己的父親呢,一樣有自己的一個小家庭。
父親的家庭照都沒有自己,七年沒見了,要怎面對這一個人;對四十歲的她來說仍然是個大問題。
其中有一段我很喜歡的,就是她父親也沒有過得很好,只是沒有跟她說起。
他第一段婚姻失敗了,他不想第二段也敗壞;所以他才這麼疼愛後來的兒女。
或者對她來說這都是不公平的,但世事又有什麼公平不公平。
放手不要比較,或者將來跟他一同聊聊面對青春期兒女的對策,跟他以朋友的友好開始重新相處,都可以是愛的一種。
四十歲了,還有什麼計較不計較。
沒有計劃的情況下還有了第三個 baby,人生的意外總是讓你意料之外;就像那個樣子很老實 asian sales 總不像是吃掉你店幾萬元的壞蛋,正常人開初都會傾向以表面相信很 hot 而且很隨便的 Megan Fox 是偷錢的人吧。
社會的制肘都局限太多,不過,如果樂於迎接,懂得 forgive 其實也沒有把你難倒的問題吧。
所謂的中年危機都不過是在小事上的執著,如果四十歲前你學曉 forgiveness,學懂看得開;便會發現一切問題也不過輕於浮雲。
後記:不得不說的是選角挺好,導演 Judd Apatow 妻子女主角 Leslie Mann 瘋瘋癲癲、男主角 Paul Rudd 感覺笨笨,小女 Iris Apatow(她是 Leslie Mann 跟 Judd Apatow 的女兒!
)演得太可愛了,Melissa McCarthy 演這類大吵大鬧的女人固然合適;還得要提提的是我不認得那個女人是 Megan Fox。
没我想象中的好看 片子前面部分的笑果不足 还有点闹哄哄的 乱哄哄的 后面强一些 但我对片子传导的观念不以为然 反正就是个有点好笑的片子,可以看
我不喜欢阿帕图喜剧,看起来闹心。不过呢,短暂出演的Melissa McCarthy延续了《伴娘》里的精彩演出,she is the best,so good。梅根福克斯,呵呵。我喜欢那个小女孩,太好玩了。yes,then we get another grandpa,come on~
简单有趣适合周日的下午
看到一众美剧喜剧演员,却不好笑,浪费啊~
THIS IS JUST BBBBBBBBBOOOOOORRRRRRRIIIIIIIIIIIINNNNNNGGGGGGGGGGGG
初看海报还以为是Amy Adams
哈哈哈哈哈哈虽然很慢节奏都是Fword但是真的很有意思!~最后的花絮别忘了看
中年危机片不是容易出彩的咩,这无聊到死的剧情是要闹哪样,要不是为了帅男主、靓女主、辣梅根,我才不会看这种片子。现在的chick-flick真是前景堪忧后果可怕。
保罗路德演贱人真是一流
我真心没能坚持看完,好莱坞商业片完蛋了。
Apatow全家总动员...Leslie Mann半老徐娘里的极品,声音娇艳,身材玲珑...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抵死幽默生动真实再现家庭日常生活...
雷蒙德卡佛的作品多描写普通人物不如意的生活,以荒芜苍凉的结尾结束。但在阿帕图的镜头下,一切的困顿和琐碎都在插科打诨中被消解干净,结局积极向上又充满阳光。从一夜大肚到四十不惑,确实是一个很好的了解当代美国社会文化和主流价值观的窗口。最后,略冗长
这种电影也只能看看出彩的配角了~~
骂人那段太精彩了
古语云,四十不惑,那是因为岁月中早经历了波澜和风霜,所以淡然。也因其平淡,人到中年,上有老人,下有孩子,夫妻间往日浪漫少了,而有所惑,不免感慨生活。电影絮絮叨叨而来的还是老夫老妻之间的家长里短,两个小时看来确实有点过头,不过平淡里有点快乐和搞怪,也蛮有趣味
平平淡淡就完了
阿帕图你怎么可以这样越来越无聊!都没好意思标喜剧的标签!
这片子带来的负能量远超正能量。抑郁症患者离远点。
真相总是那么的残酷
好和口味X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