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教宗的承继

The Two Popes,教廷白烟(港),两个教皇,两代教皇,教皇,The Pope

主演:安东尼·霍普金斯,乔纳森·普雷斯,胡安·米努欣,路易斯·尼科,克里斯蒂娜·巴尼加斯,玛丽亚·乌斯多,雷纳托·斯卡帕,西德尼·科尔,阿基里·布鲁尼尼,费德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意大利语言:拉丁语,英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法语,葡萄牙语,德语年份:2019

《教宗的承继》剧照

教宗的承继 剧照 NO.1教宗的承继 剧照 NO.2教宗的承继 剧照 NO.3教宗的承继 剧照 NO.4教宗的承继 剧照 NO.5教宗的承继 剧照 NO.6教宗的承继 剧照 NO.13教宗的承继 剧照 NO.14教宗的承继 剧照 NO.15教宗的承继 剧照 NO.16教宗的承继 剧照 NO.17教宗的承继 剧照 NO.18教宗的承继 剧照 NO.19教宗的承继 剧照 NO.20

《教宗的承继》剧情介绍

教宗的承继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讲述了近 2000 年来最戏剧性的权力交接事件之一。主教贝尔格利奥(乔纳森·普雷斯饰演)对教会的发展方向感到十分失望,因此向教皇本笃(安东尼·霍普金斯饰演)申请在 2012 年退休。然而,面对丑闻和自我怀疑,善于内省的教皇本笃召见对他最严厉的批判者和未来的继任者来到罗马,在梵蒂冈的围墙之内,展开了一场传统与进步、罪恶与宽恕之间的斗争,这两位截然不同的人直面各自的过去,以图寻找共同点,以及为全世界十亿信徒开创未来。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双世神灯恶魔蛙男别问我是谁金妮与乔治娅第三季坠机惊魂记忆折叠楚乔传冰蓝遇见暖黄我不太懂你新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5:我的外星朋友屠魔·王者征途追踪长尾豹马修轮到你了把枪放下今生只为遇见你麒麟幻镇心远嵩山武僧飞天大盗第八季日落家园第六季猫和老鼠:雪人国大冒险贪吃树大反弹这个保安有点彪2致命黑兰老杨和他的南东块李响进城共同法则

《教宗的承继》长篇影评

 1 ) 如果你和我一样需要了解一下背景知识

【基本含义】教宗,即“教皇”。

拉丁语:Papa,本意为爸爸、父亲,并无一丝“皇帝”的意思。

中国大陆之外通常译为 “教宗”,宗庙之宗,是取其头衔中“圣伯多禄继承者”之意。

在中国大陆通常译为教皇或罗马教皇,但是中国天主教爱国会内部依然称为教宗。

教宗与教皇同人,但两者并非一个概念。

教宗一词见于早期基督教时期的基督教会内部,是基督徒对宗教领袖的爱称,本身并不具备特殊职权色彩。

天主教会使用“教宗”为中文译名,中国大陆非天主教人士、以及日本和韩国则称为“教皇”。

现任(第266任)教皇为方济各,于2013年3月13日当选。

【元首职能】除了宗教职务之外,教宗也是拥有独立主权的梵蒂冈的国家元首。

梵蒂冈有时又被称为“圣座”(Sancta Sedes,严格来说,圣座不全同于“梵蒂冈城国”,后者迟至1929年方才出现,而圣座的历史可远溯至教会发展早期。

例:各国大使不是被梵蒂冈城国而是被“圣座”所接受;圣座向各国和国际组织派出的使节,是代表圣座而非所谓梵蒂冈城国。

),整个被罗马城包围,在1870年之前,教宗统治的区域一度拓展到整个意大利中部,其领土,即教廷国,被称为“圣伯多禄的遗产”。

【宗座出缺】在2005年4月2日到2005年4月18日,教宗的职位空缺,这种情况称为宗座出缺(sede vacante)。

前任教宗是教宗若望·保禄二世(John Paul II),他于1978年58岁时被选为教宗,也是自亚德六世(1522年-1523年间在位)以来首位被选为教宗的非意大利人。

已故教宗若望保禄二世若望·保禄二世于 2005年4月2日19:37GMT 逝世,享年84岁。

在4月18日开始的教宗选举(conclave)中,用了不足24小时,就选出德国籍枢机主教约瑟夫·拉青格(Joseph Ratzinger)作为新教宗,是为本笃十六世。

【本笃十六世】---安东尼·霍普金斯扮演教皇本笃十六世(Pope Benedict XVI ,1927年4月16日-)本名若瑟·拉青格(Joseph Alois Ratzinger,拉丁文:Iosephus Ratzinger),生于巴伐利亚,是第八位德国籍教皇,原为教廷信理部部长、宗座圣经委员会主席、国际神学委员会主席及枢机团团长,精通十种语言。

本笃十六世在2005年4月19日的选举中被选为教皇,4月24日正式当选教皇。

之前为德国籍枢机主教,也是有资格的枢机主教中并非由若望·保禄二世册封的枢机之一。

2013年2月11日,本笃十六世宣布因身体原因于2月28日辞去教皇一职,这令其成为600多年来首位主动退位的教皇。

本笃十六世【居住地点】教宗居住在梵蒂冈城——意大利罗马城内的一个很小的独立国家,他是罗马的主教。

自从圣伯多禄时代起,一直有罗马主教任教宗,教宗去世后,枢机团以天主子民的名义选举继任者。

【现任教宗】---方济各,乔纳森·普雷斯扮演方济各,豪尔赫·马里奥·贝尔戈里奥( Jorge Mario Bergoglio),1936年12月17日出生于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意大利后裔,耶稣会士。

1963年哲学专业毕业,1969年12月晋铎。

1973年当选耶稣会阿根廷省会长。

1992年5月被教宗约翰·保罗二世任命为天主教布宜诺斯艾利斯总主教区辅理主教,1998年晋升为该教区总主教。

2001年2月,教宗约翰·保罗二世擢升其为枢机主教。

后曾先后供职于梵礼仪与圣事部、圣职部、修会部并兼任家庭理事会理事、拉美事务委员会委员。

2013年3月13日当选为第266任教宗,成为天主教历史上首位南美籍、1300多年来首位来自欧洲以外地区的教宗。

作为一个真正的阿根廷人,他也热爱探戈舞和足球,是阿根廷首都圣洛伦索足球俱乐部的球迷。

圣方济各

圣方济各会见奥巴马2013年12月11日,被美国《时代》杂志选为2013年年度人物。

2013年12月,被第15届中国国际新闻论坛年会评为2013年国外十大焦点人物之一。

2014年03月20日,登上美国著名财经杂志《财富》“The World's 50 Greatest Leaders”排名榜榜首。

2014年04月23日,被美国《时代》选为“THE 100 MOST INFLUENTIAL PEOPLE”之一。

2014年11月,2014福布斯全球权势人物榜第四位。

2015年11月,2015福布斯全球权势人物榜第四位。

注:以上内容来自百度百科和搜狗搜索。

 2 ) 上帝沉默的共识

现代性与导演意志 文本&故事这部电影着实令人千头万绪,思来想去还是应该先从 方济各(Pope Francis) 其人开始谈起。

方济各,第266现任教宗,本名豪尔赫·马里奥·贝尔格里奥(Jorge Mario Bergoglio),阿根廷人,第一位耶稣会出身的教宗,也是第一位拉美教宗。

其理念、政策、态度、与对“红线”准则的开放程度可以说是非常之前卫与不保守。

与之对应,方济各出身的耶稣会,则是以反马丁·路德新教改革的所谓教条“最后的堡垒”般的组织。

有了上述维基背景,那么进入开篇的第一幕,是一组背面长镜头,镜头明显运动,其焦点处在某种找寻“确切”的状态,而后定格于主角身上,此时画面内的信息是人物背对观者,部分达成了神秘,而观众由结尾的闭合结局可知此人正是方济各,电话的内容是客服女子以戏谑的口吻表达不知情的无奈,其结果指向令人“情理之外,意料之中”的“反讽”。

再由结尾可知,订机票这段情节,和开篇可以在结构上形成闭合的结构,让在这段结构下的电影形成叙事意义上的倒叙,那么总体上的线性叙事中,各种实在性的时间节点标记赋予叙事时间实在性,在此实在时空下展开的故事就有了充足的实在性背书。

片名出现

十一

十二

十三

十四

十五接下来这段戏,姑且称之为“一段长镜头”,其镜一由模糊(虚)进入清晰(实),此时此在的主体是这位画中这位名叫洛伦佐的年轻人,由人物与摄影机运动将形成的互动关系代入题眼,此时的叙述性话语是画外音的另一个故事,可由镜十五所能看到明确的光影效果,确认摄像机的显性在场。

此时此刻叙事者的操纵表现为,一方面画外音与镜框内主体在故事层面表现为不一致, 形成的画内空间与画外空间,画外音、镜头内人物的反应达成空间拓展;而另一面,画外叙述的人物客体却以视觉中的主体形象出现,镜三、四、六、七、八、九都是以画外音有所讲,而观者眼前有所知,直观的视觉形象出现时,其效果比暗示性的神秘要更丰富,这样的剪辑以不可能截图截出来的主客观视点缝合,用快速摇镜作为剪辑形成了实际的长镜头效果, 而长镜头则以需要借助由镜十五可知在场的摄影机,由镜一就开始的观众主体观感判断,切割空间从而变成了事实上由剪辑缝合的镜头内部蒙太奇.......诸如此类可以来回“无缝切换”的概念对调中长镜头与剪辑孰优孰略的伪命题下存在的去异求同,正是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中延伸出的三一律。

时间、地点、人物统一的时空中,是这名名叫洛伦佐的年轻人充当被摄主体,即使有画外音暗示的那位名叫方济各·博纳戴德的年轻人于此时此刻画外空间的在场,我们仍然不知道前者这位年轻人要去听讲演的内心动向,关心什么,有目的还是凑热闹,其信息量肯定不会比一位路人甲更多。

由镜十、镜十一可知,景画外音由虚入实,正好对应着叙事的信息增多到快要抑制不住滑向神秘的时候,此时正好是路人引入故事的前置状态与本体故事间达成最大的暧昧性,我们不妨试想如果是任何有关系的人物,哪怕只是功能性人物,其整体故事的戏剧张力表现形式就必须依附于需要定调子的某种主义风格,各种指向性之上,这一文本选择前提的叙事效果其一指向未展开完整叙事前,能作为比喻的“自由题记”,其二指向叙事已经展开后,能作为互文“小寓言”的提前命运揭示,而两者都共同指向小情节“魔幻现实”主义纵深感的起点,也可以说暧昧的恰到好处正是所谓“魔幻现实”的座右铭。

这一语境暧昧性能确保观者无论是否知道方济各,都能以产生最大的戏剧化效果的方式进入故事。

再接下来的十二、十三、十四与十五镜中,十二与十三之间摄影界瞄向阳光的类剪辑作结,十三到十五镜完成清除现实语境,融入文本语境,从内部指喻向实质多喻表达的移动,那么当回看镜二到镜十二,搭配摄影机走位与甩镜头,壁画和台词的呼应,很好地解决了这段长镜头和只要是长镜头就可能会出现的气氛与摄影机运动协调融洽、多次重新构图、摄影机运动时间与情节进展时间的同步等扎手问题,其叙事张力的拓展相对也就显得极其充沛。

在上文相互依存与转化的 长镜头与蒙太奇的大框架中,整个《教宗的承继》在教宗选举时ABBA“基佬圣曲”(Dancing Queen)准确又揶揄的基调下,引出真正隐藏在文本后的基石。

西方中心论&规训权力现今世界的现代性发轫,是启蒙运动,今时世界的所有人类实际上是生活在一个巨大的后果之中,就是所谓-现代性-的世界中。

在这之前基督世界、伊斯兰世界是生活在神本-信仰,东方世界是生活在宗族本-德性的古代性世界中,这其中要涉及的是以基督与伊斯兰世界的神都是排他的唯一神,东方世界率先政教分离造就的领先世界的生产力,与互相探访度有限的地理现实条件,是这三者都各自认为自己是世界中心的表征。

而当启蒙运动开启后,以个体为主的人本-理性的现代性横空出世,以摧枯拉朽、风卷残云之势席卷整个世界,我们如果一定要追溯的话,《圣经》中的传说与耶稣基督创立基督教的故事,正是造就了人本-理性的源头,它塑造了我们业已日常生活其中的熟悉世界。

而人本-理性构成的所谓现代性,在现代个体生活中当然充斥着很多严重的问题,因为现代性的原则是以人为本,非某宗教或权威组织,相信个人价值,且相信每个人都可以用理性来解决所有的问题,去认识物自体的世界,这是个体首次面对一个没有绝对权威与更高级存在的世界,甚至可以说,理性变成了绝对的权威,人变成了更高级的存在,这导出的推论是理性会指出绝对权威的缺失,而人没有了限制,首次面对绝对的自由,却也产生了绝对的悖论,那就是去魅彻底的世界中,一切皆无意义的理性虚无,却以基督世界开启的人本信仰开始,这也正是西方中心论的特殊源头。

于如此绝对“权威”和高级“存在”的世界中,不得不面对的真实是,形式和目的在其中消失,只剩下质料和动力,此刻遥望古代,尤其是西方的中世纪,统治者、奴役者,权力明显,价值存在的世界中,一切都是直接、残酷,却也明了地心安,但紧接而来的去魅,人类借由自身,去追寻价值时,会发现一个根本没有施力者、只有个体,或者可以说,每个人都是施力者、无有个体的虚无世界。

虚无的现今世界,最大特征是在其表征下隐蔽的生产,理性潜移默化间创造了无数的知识与坚不可摧的无限进步论,为现代性世界的原住民们建造了一套完整的理解认识框架,建立了新的“价值”,价值背后一直前后相继延宕传承的“自由意志”,悍然将由理性规训不遗余力地传承下去,这也正是其生产性。

至此,西方中心论下理性规训与自由意志,就是这两者总是在互为依存与转化的辩证关系中此消彼长,就好似长镜头和蒙太奇互相的转化一般,形成了一种有趣的对仗。

主体间&影像 说到费尔南多·梅里尔斯导演,就不得不提他的作品《上帝之城》了,这位来自巴西的拉美导演,有类似大师费尔南多·索拉纳斯和拉美一贯标签的魔幻现实,在《上帝之城》中的彻底的纪实影像与电影思维,让观者足以撇除一切理性预先认知和知识,只要用心观看即可感觉到那块陆地上的故事。

回看《教宗的继承》,方济各( 乔纳森·普雷斯 饰)成为教宗继任前最大的心结,和资格评判的来由,来自壮年时期作为一名理应保护他人之人神职人员的“失职”,规训与自由共同缺失的实质,也令“痛苦来自与信仰先验坚守与信仰超验失灵默默承受的悖论,在迷雾中坚定行走的人,没有答案,只有坚持,他的解脱也正是来自德性的坚持。

反观本笃十六世( 安东尼·霍普金斯 饰),志踌意满的权力喜爱者,但当他渐渐力不从心地不得已,渐感危机时,会求助于自己并不喜欢甚至讨厌的方济各,他对世俗愿景的美好期盼,在整个教会和世界面前,并非那种教条刻板的绝对遵守,也正是规训与自由的拉扯,同时得益于安东尼·霍普金斯 始终看不出心迹的精湛中性表演,保持反讽结构的戏剧张力,可以直指两人殊途同归的第三条艰难但会有效的道路。

这第三条路,是哈贝马斯的交往理性,是观念真实世界的中道。

所以我们能看到时隔多年的一次召见与一次退休,演变为了不同形式,且越来越能理解的交流,两人间的冲突逐渐化为惺惺相惜的扶持,本笃十六世相信方济各就是那个“更好的选择”,方济各理解了本笃十六世一直起以来的期许。

整个电影的影像形式,也是另一种启发,宽画幅的导演搬演,学院画幅的真实记录,还有介于两者之间观者可以分辨由“真实”进入“虚构的”和不能分辨的“亦真亦假”影像。

许多剪辑意识的交错,更多主客观镜头的变幻。

记录影像

渐变

进入

虚构影像像我们的世界是由客观世界、主观世界、和观念真实世界所组成的一样,电影的呈现形式也正是如此如此,观念真实世界来源于我们的共识,人与人的共识,在真实世界留下了真实可见的影响,它既是文明发生的现场,也是主客体间的主体间性场域。

当响起The Beatles令人心醉的Blackbird里动人的 You were only waiting for this moment to arise.时,我们可以相信,本笃十六世接受了披萨、足球、与方济各,方济各也理解了重担、困惑、不解与本笃十六世,观者相信共识会变的更好,那么一切就会变得更好,正如相信来自第三世界,一直坚守如一的方济各会发挥自己坚持沟通、开放,坚持世界会变得更好的理念的理念,如本笃十六世相信前者会成为意味更好的,可以带领信徒和教会更进步的教宗一样,两位教宗从不解到理解,走到了那光明的第三条路。

回归到我们的现实,相信,沟通,努力,观念真实世界的中道,那就会成为真实现实。

在《教宗的继承》在整体大框架故事都闭合之后,仍然插入了一段精彩的“彩蛋”,方济各( 乔纳森·普雷斯 饰)与本笃十六世( 安东尼·霍普金斯 饰)一起观看了巴西世界杯的决赛,介于已经知道结果的我们来说,在赛场上凶悍、果敢,实力过硬,同时不乏一些小动作但最终依旧作为对手相存相依的德国和阿根廷,也正是方济各与本笃十六世的代表,现实的结果是,德国赢下阿根廷,成为第20届世界杯的冠军,与两位的境况正相反形成倒映,和平时代与“现代战争”,两位教宗一次传承兼顾的共识,这个现实语境和文本语境参照形成了另一个简单又有趣的视角,对与另一个令人会心一笑的“魔幻”“现实”趣味结尾来说,举重若轻的视角转换就赋予了世界另一种可能性,如长镜与蒙太奇,如冲突与沟通,如异见与共识。

 3 ) 不是影评是关于片中一句话带来的感悟

前几日,我在检索印象派女画家莫里索生平时,偶然发现了一个我不曾了解的痛心事实:我非常喜爱的画家塞尚、德加,以及另一位印象派画家雷诺阿原来是反犹分子。

回到历史中,这牵扯到发生在1894年法国的一件冤案“德雷福斯案件”(Dreyfus Affair)。

一位叫德雷福斯的犹太人军官被怀疑是德国间谍,在有专家表明他的字迹与间谍情报不符,其他生活工作细节毫无瑕疵的情况下,这位犹太人军官仍被判终身流放。

直到1896年真正的间谍被抓获后,德雷福斯的冤案仍然花费了颇长的时日才得以平反。

当时这一著名案件撕裂了法国的整个社会。

即使在真相大白之后,社会上的反犹情绪仍然高涨。

在印象派画家群体里也分开了两个阵营,一方是反犹的德加、雷诺阿、塞尚以及罗丹,另一方是唯一的犹太画家皮萨罗、莫奈、女画家卡萨特以及塞尚幼时好友左拉。

左拉一直为德雷福斯的冤案奔走呼号,但后来遭到迫害不得不远走英伦。

另一方的反犹画家呢?

德加与自己多年的犹太人好友一家断交,撵走了家中的犹太佣人,并与皮萨罗断交。

同样与皮萨罗断交的还有塞尚。

要知道在塞尚不被家中认可而秘密与妻子结婚时,是皮萨罗为他们夫妻提供了住所,并于窘困之中接济他们家庭的。

雷诺阿呢,在家里的画室大谈反犹:“他们(犹太人)来法国就是为了赚钱,但如果要进行战斗,他们就会躲在树后面。

军队里有很多(犹太)人,因为他们喜欢穿华丽的制服招摇。

如果他们不断被所有的国家驱赶,一定是有原因的,就不应该给他们太多的空间。

”(这样的话,是不是在当今社会也异常地耳熟?

)正是当时欧洲弥漫的反犹立场,使希特勒和纳粹得以堂而皇之地隔离、迫害和屠杀犹太人。

即使战后,各地的欧洲人仍然继续敌视甚至迫害犹太人。

这篇我翻出的旧闻对我可说是一个很大的打击。

要知道,我多么喜欢塞尚笔下众神像般的大浴女,多么喜欢德加笔下高雅飘逸的芭蕾舞女!

我实在无法接受这样的事实。

于是检索了好多文章,希望着自己读到的是偏颇之词,然而越来越多的文章印证了他们的反犹立场。

于是接下来的几日,我陷入深深的困惑之中。

我当然理解人无完人,但我能否把画家的人品与他的艺术相分离?

扪心自问,我很难说我可以。

就在这样的困惑中,我今天看到了电影《教宗的承继》。

意想不到地,我在片子里找到了答案。

片中阿根廷红衣主教弗兰西斯接受退意已生的老教皇对往事的忏悔,他说:“请记住:真相至关重要,但没有爱,真相是令人无法忍受的。

”(But remember, truth may be vital, but without love it is also unbearable.)是的,我不可以忘记自己喜爱的画家那令人愤懑的反犹立场。

而我能不能从内心里宽恕他们呢?

我必须这样做。

只有这样我才能面对难以忍受的现实。

只有这样我才能放下心中沉重的思想包袱。

只有这样我才能找回内心的安宁与平静。

但前提是,事实仍然是事实。

我不能选择性忽视这样的事实。

这就是一部好电影-《教宗的承继》带给我的巨大收获。

我相信在今后的生活遇到难关时,这句话依旧会醍醐灌顶。

铭记,并心怀感恩!

 4 ) 方济各的粉丝向红色电影

起初产生兴趣是看到陈佐人在fb推荐该片为 少有的神学电影,看完发现其实不是。

全片真正涉及到神学讨论的在我看来只有几处,印象最深的一处是他两开头在园子关于Divine Immutability的讨论:Ratzinger: “God does not change.”Bergoglio: “Yes, he does. He moves toward us.”Ratzinger: “I am the way, the truth, and the life. Where should we find him if he is always moving?”Bergoglio: “On the journey?”Ratzinger: “Oh. . . This is your ego talking. You think you know better.”比较准确的反映了本笃十六与方济各背后的上世纪耶稣会大神学家Karl Rahner的神学争论,详情可以在这里找到更多介绍https://reformedforum.org/the-two-popes-rahner-and-divine-immutability/其他的涉及婚姻同性等问题,被方济各简单的用没有全球变暖等议题重要的理由含混过关了。

不过这也算不上什么问题,调整对电影的预期再看。

两位主演的演技都很好。

内容上很多地方的推进主要靠两位主演在固定场景的对话,可以看出主创们用了很多技巧避免画面的单一无聊,不少镜头语言包含了主创人员的小心思,没有一定的神学背景未必能看明白。

事实上,配合两位演员的精湛演技,全片看下来并没有什么地方会让人觉得无聊。

让我觉得问题比较大的是创作者对两位教宗的形象刻画:保守派的本笃十六就是独断暴躁与人保持距离不受群众欢迎的;进步派的方济各就是喜好探戈和Beatles,深入群众与群众打成一片,突出一个接地气,并深受本笃十六羡慕的形象。

前者是进步派眼中的保守派形象,后者则是进步派眼中的自己的形象。

不说这个刻画离真实人物有多不符合吧,这不管怎么看也过于讨好进步派观众的口味了。

而且这种方式不知怎么,总让我想起小时候看过的红色电影。

据看过编剧Anthony McCarten小说《The Pope》的人说,小说本身也是突出一个赞美方济各的伟大人格魅力。

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就可以理解了,这部电影本质更像是一部方济各的粉丝向电影。

另一个让我不解的一个地方是,虽然影片名字叫The Two Popes,但绝大部分时间里故事发生在本笃十六卸任前,因此 只存在有一个Pope 本笃十六,方济各还只是主教贝尔格利奥。

教宗又不是上一任指定的,选举也不一定就能确保是方济各能当上。

所以我想象中这部电影应该要交代的应该是本笃十六如何转变心意下决心卸任教宗,这包跨他自己过去的问题和方济各对他的影响。

事实上这里明确交代影响本笃十六的事只有两个小事(神迹),一个是他担心卸任后方济各的影响的时候,方济各率先主动提出辞职;另一个是在他 邀请方济各来罗马以前方济各已经定好了去罗马的机票。

除此以外的大段通过方济各的confession所交代的方济各从青年到现在种种人生经历人生转变的细致描写,很难看出这些和本笃十六有什么明确的关系。

相比之下关于本笃十六过去的描写堪称匮乏,confession也只有聊聊几句,就是交代了他之前没处理好priest娈童问题,以及(之前简单带到的一句)沉醉学术研究。

可能是编剧也觉得理由不够充分,最后让他来一句:『我就是听不到上帝的声音了』。

这未免过于简单粗暴了些。

当然以上所有问题在认识到这是一部粉丝向电影就容易理解多了,导演就是想要烘托方济各的光辉形象,那么就得这么拍。

只不过按照Anthony McCarten声称的希望在保守派和进步派之间寻找中间立场的说法,我怀疑这部电影能否满足那样的期待。

原因如我前面所说,这里面的角色形象还有内容都过于讨好进步派了,没有跳出进步派一直以来的刻板印象范畴。

也许这能博得一些进步派的好感,但对于保守派群体能起到的规劝安抚效果恐怕很有限。

 5 ) 【The two popes】金句摘抄

作為一個基督徒,看了這個電影之後,很受觸動,摘抄金句如下:1) "改革需要政治家“是的,同時,基督的宗教領袖可以用他的影響力,去影響一個社會,推動改革。

2)任何領導的最重要的資格,是不想成為領導者哈哈 多麼有趣的悖論,卻多麼有道理3)-”最難的事情是聆聽,去聆聽主的聲音“-”難道對於教宗也是一樣的嗎?

“-可能對教宗來說,尤其是這樣4)人可能一直在困惑,一直在靈魂深處不斷懷疑,在自己的信仰和現實世界中徘徊,可能會經歷人生的大起大落,可能會流落心靈的孤島,但是,只要他永不止步,只要他不斷為這個世界提供價值,那麼,他一定會從新走上屬於他自己的巔峰“Life is full of ups and downs. If you’ve got hope and go for it. You’ll be up on the top again one day.“5)教宗也是人,主教也是人,他們都有喜怒哀樂,都有自己的熱愛,同時,他們也忠於上主。

6)也許當我們回頭看的時候,路會是直的。

只是在路上的時候,我們總會迷失。

For the the dark night of the soul.7)在我們祈禱的時候,有的時候我們能感受到主帶給我們的信號,有的時候強,讓你覺得你和主是連結的,有直接的溝通,有的時候會弱,但只要一直祈禱,你會再次感受到主的臨在,因為,他一直都在。

8)因為主,我們移動、能生活,我們有生命9)"Life is never static."生命永遠不是靜止的10)領導眾人的,不是靠權力,不是靠智慧,而是以你自己的生活方式,來領導眾人。

11)格局比較大的人之間,一個擁抱,就可以抿恩仇了。

12)在我的一生中,我一直都覺得主在我的身邊,我一直一個人生活,但從未覺得孤獨,直到現在13)我提醒你,真相也許至關重要。

但沒有愛,真相會讓人無法忍受。

14)如果必須流淚,那就把它換成歡樂的淚水吧。

從若望保祿二世到本篤十六世再到方濟各,3代教皇的傳遞,在不斷改變這個世界,改變著很多人的信仰生活,每一個教皇的主張,都帶有它自己的特點,但是不變的,是對這個世界的大愛,讓大家在主的榮光下,讓這個世界,越來越好。

感恩。

阿門。

 6 ) 善的根由以及标记

当一个所谓的保守主义者、一个绝对主义的赞同者、一个想必在伦理上是道义论者……当教皇本笃与一个所谓的自由主义者、一个相对主义者的同情者、一个想必在伦理上是目的论、功利论者——主教贝尔格利奥交谈,或曰论战,他们的谈话内容堪称经典:本笃强调界限、传承,贝尔格利奥指出那界限是隔离墙,传承不过是不懂变化的自我辩解;本笃立刻指出正是墙让建筑坚固,贝尔格利奥反问:基督,他建墙了吗?

这是真正的“棋逢对手”意义上的相称交谈,而这种交谈之不会有结果,在于两者都是善,且都是深思熟虑的善。

对一切已经有了答案的人,可不仅仅是贝尔格利奥主教。

所以,客观上,我们的世界其实是站在主教贝尔格利奥这边的,因为无论教皇如何能够证言传统持存的优先价值,他与贝尔格利奥的交谈本身就说明了“相对且都有理的事物”——也就是多样性——成立。

有谁会反对多样性呢?

站在主教贝尔格利奥的角度,如果他是一个更尖锐的哲学学者,他就会问,你那种信念难道不是来自于多样性本身的允许吗?

但是我们也大可想象,精到又学究的本笃教皇一定会问主教贝尔格利奥,那么,你对多样性的拥抱为什么也表现为毫不妥协的绝对呢?

相对主义是绝对的吗?

绝对教条真的绝对吗?

天使不是5世纪才有么?

交谈陷入了僵局,但真正陷入僵局的是两位教宗所表征的善。

到底什么才是善?

为什么人们对善的看法如此不统一却又如此坚强?

最虔诚的心灵尚且如此,更别说世人在彼此的所处的关系中。

直到我们忏悔。

忏悔中,我们讲述自身的故事,并在故事中找到坚持这种善或者那种善的根由。

故事成为了善的根由,这意味着叙事对于说理的优先性,这其实很符合人生的实际情况,毕竟我们是被随手抛入这个世界的,先是兴于诗,然后才立于礼。

但,我们还有另一种忏悔方式,如果说,开明而自由的贝尔格利奥的忏悔是一个经年的灰暗卷宗,那保守严肃的教皇的忏悔,从根本上则是在光明中的咆哮;如果说,贝尔格利奥主教的忏悔特别容易让人理解——并因此符合他的平民精神的话,那么本笃的忏悔则不那么好懂,因为这个在世间代表上帝的人已经从一些征兆里、从自己的宗教心灵中,再也感受不到上帝的存在了。

因此,本笃对贝尔格利奥的忏悔所进行的宽恕,体现出来的是人类的同情与仁慈,并且在那里,善的根由得以理解,我们由此知道,即便是“相对主义”,但对具体的人来说,相对也是绝对的;但是,如果我们仅仅拥有这种同情和仁慈,那么,贝尔格利奥对本笃的忏悔所进行宽恕,是不可能的。

因为,本笃的忏悔里蕴藏着本片最大的危机,理念上的危机:是不是上帝已经离我们而去?

让我们再看一下贝尔格利奥当时的眼神。

他其实有点被吓到了,那个时候他甚至连“Im sorry”都说不出来,他只是怔怔地看着教皇。

在信仰的核心圣地,贝尔格利奥面对的一个失去了信仰的人,而他是教皇本人。

这当然是最深刻、最高的忏悔,也是交给贝尔格利奥的“考题”,因为表面上是本笃通过这番忏悔向贝尔格利奥发出不能拒绝的邀请,但其实,这是对他的考验。

所幸,本笃继续说了下去,贝尔格利奥的从中立刻找到了善的标记,他凭借这个立刻恢复了他作为牧羊人的自信,恢复了信念的安定。

但切莫认为这个标记就是本笃说他这几天又听到了上帝的声音——这不是善的标记,因为善的标记不在于善的恢复,而在于善的寻求。

CS路易斯早就说过,近有两种,一种是离得近,一种是趋近——后者才是动能的,才是永恒的善的标志。

所以,本笃是这样讲述的:上帝不是离开了,而是说“去吧……我忠实的仆人。

这绝非修辞上的差别。

由此,上帝仍然是可理解的上帝,他的权能体现在本笃身上,就在于仅这句话便表达出了本笃的全部生命故事;但,需要留意这个故事不再是叙事式的,而是理念式的:能动性才是善本身,而人的能动性就是带着爱去理解和寻求真相,因此从根本上上来说,人的“目的”原则是善与一切和解的根源。

也许,我们的世界首先是叙事的、是诗的;但最好的故事,最好的诗,是被理念领向高处的。

和解,终于达成——或者说,两位早已年过半世的伟大笃信者,再次从彼此身上确认了自己仍然、以及必将继续走追寻上帝之路的实践。

电影是“哲学与诗的结合”,这部电影名至实归,我们在它的诗意中会心一笑,我们从它的哲理品质里发觉难题与解答的可贵。

 7 ) 国家恐怖主义:阿根廷军政府的“肮脏战争”

撰文:夏婷婷 责编:陶小路首发《东方历史评论》微信公号:ohistory国家恐怖主义:阿根廷军政府的“肮脏战争”1976年3月24日,阿根廷军队用武力从伊莎贝尔·庇隆的手中夺取了政权,三军首领宣布成立联合军政府,开启了七年的“国家重组进程”:取消民主政治制度、推行经济自由化、恢复社会的秩序。

关于如何恢复社会秩序,魏地拉将军发表申明:“阿根廷必须死掉足够多的人,才能重新恢复和平。

我们先杀掉反叛者,然后是其协助者,之后是同情叛乱的人,最后,我们杀掉那些犹犹豫豫的人。

”军队对社会抗议者开展了秘密和非人道的镇压和杀害,他们的迫害手段多样而残忍,如强制失踪、秘密关押和实施酷刑、活埋、从飞机上抛至河里、篡改婴儿身份等等,这段历史被称为“肮脏战争”。

伊莎贝拉·庇隆1984年,全国失踪人口调查委员会出版《绝不重演》这一调查报告,将军政府的罪行公布于众,受害者总人数估计高达三万人,军政府因此成为阿根廷社会和国际社会控诉和唾弃的对象。

直至军政府倒台16年之后的今天,受害者家属组成的抗议组织“五月广场母亲和祖母们”还在年复一年地抗议和等待,希望能找回自己的家人。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军政府的暴行不是脱离阿根廷的社会实际而突然爆发的,更多的历史细节耐人寻味,值得深入的反思。

1“肮脏战争”的预演和“灵感来源”要理解军政府上台之前的局面,需要将目光转向1955年。

这一年,阿根廷庇隆政府被推翻,庇隆本人流亡在外。

从此,军政府与有限民主政府交替执政。

之所以称这一时期的政府是“有限民主政府”,是因为在选举中,人们禁止了庇隆主义政党的参与,偶尔部分省份即使放开庇隆派政党的选举权限,庇隆派政党获胜之时,政府总是对选举结果直接予以否决。

除此之外,各界政府开展了疯狂的“去庇隆化”的行动,但支持庇隆的民众人数依然众多,整个社会陷入了庇隆派与反庇隆派的撕裂之中。

在政治动荡的同时,阿根廷的经济发展也举步维艰。

“发展主义”经济政策取代了进口工业替代政策。

政府大力引进外资,发展加工工业,削减工人的权益。

在如此形势之下,罢工、抗议活动、城市暴动等等层出不穷,60年代末,各路游击队也开始活跃。

对这些反抗活动的镇压成为了“肮脏战争”的预演,例如民选弗朗迪西政府(1958-1962年)就采取了“国家内乱治理计划”(PlanConintes),实施了失踪、酷刑、非法杀戮等手段。

在庇隆派民众的努力下,庇隆派于1973年起开始执政,实行劳资协商的“社会协定”。

随着国际经济形势的恶化,欧盟停止进口阿根廷牛肉,导致经济下行,出现了财政高度赤字和超级通胀。

庇隆逝世后,伊莎贝尔政府于1975年采取了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但无力扭转经济局面,最初的“社会协定”随着工人生活水平的持续下降不复存在,爆发了庇隆主义政府治下的第一次全国总罢工。

同时,庇隆派极右翼暗杀队自1973年起就没有停止对庇隆派左翼的杀戮,游击队活动也依然活跃,伊莎贝尔启动军队镇压游击队和激进抗议人员,整个国家充斥着暴力,陷入了无法治理的混乱境地。

军队一方面积极镇压游击队,另一方面则坚持不介入民选政府。

直到场面无法收拾,民众和各个利益集团纷纷呼吁军政府上台收拾这个混乱的局面之时,军队才缓缓介入。

军方迟迟不予介入的主要目的,就是赚足自己上台执政的合法性,即在民众的千呼万唤中上台,标榜其目的是维护国家的稳定、重建天主教价值观。

为了保持良好的形象,这次的军政府比之前历届军政府更为小心,吸取了智利皮诺切特的教训,不采取街头大搜捕,或者是杀害几个反叛头目示众等手段,因为这只会招来公民社会的唾弃和更为激烈的反抗。

他们转而采取许多隐蔽手段,例如“强制失踪”,神不知鬼不觉地将人绑架,给左派和普通民众造成恐慌,规训民众绝对服从政府。

这一镇压手段非常“有效”,所有的游击队都被镇压和消灭,许多的激进工人和记者也无故“失踪”了。

军队这种对抗议人员展开镇压和“战争”的意识形态不仅根植于阿根廷历史中的实践,而且受到了法国和美国的影响。

早在50年代,法国将自己在阿尔及利亚和越南的反暴动经验传授给了阿根廷军官。

美国则于六七十年代在巴拿马运河区域的美洲军事学校,给拉美军官教授反共思想和镇压叛乱的手段,如魏地拉和加尔铁里两位阿根廷军政府的总统都曾接受美国培训。

美国给他们灌输了“国家安全学说”,将威胁国家安全的敌人锁定在国内,扩大恐怖分子的定义范围,必须采取军事手段才可以将这些“病毒”切除,让国家这个有机体恢复正常运转。

法国和美国教授的思想和手段都在阿根廷的“肮脏战争”中得以实践。

因此,“肮脏战争”的爆发可以说是一系列社会和政治暴力的顶点,军政府采取的残暴手段也是军队和政府在不断升级的社会冲突和镇压之中总结出来的“经验”。

自1975年起,军队就开动了暴力机器歼灭游击队。

军队高官接受审判时,曾提及他们当时只是按照伊莎贝尔民选政府的法律和政策要求行事。

但在民主回归后,为了不给庇隆主义政党抹黑,这一点被公民社会刻意忽视。

2 系统性的“国家恐怖主义”镇压尽管“肮脏战争”一词是用来指责军政府的,实际上,反而对军队有利。

他们认为,既然是一场“战争”,怎么能按照正常司法程序进行审判,况且在战争中做出非常规的消灭手段不是正常的么?

因而,阿根廷社会逐渐不再采取“肮脏战争”的说法,以免给军队更多有利的论据。

更多的学者采取“国家恐怖主义”的说法,从此字面可以看出,这种定义强调国家的设计和计划实施的系统性。

当军队在庭审辩护时,往往强调这些行为是分散的和自主的,与军政府没有直接的关系。

事实究竟如何?

根据失踪人员调查委员会的统计,军政府执政时期,全国共建有340个刑讯中心。

这些刑讯中心配备情报室、酷刑室、卫生所和关押犯人的隔间。

在押犯人蒙着眼睛,不能动弹,不能说话,无法行动,一天供应两顿很差的伙食,有时甚至连续几天不提供食物。

管理者给每个犯人重新命名,以号码替代其真实姓名。

辅助管理的工作人员分为四组:逮捕组、情报组、警卫组、收尸组。

捕头们负责秘密逮捕嫌疑人,情报人员负责实施酷刑获取情报,警卫负责看守犯人,处理尸体的人负责射杀、转移、活埋、从飞机上扔下去等。

秘密刑讯中心的分布图(作者摄于布宜诺斯艾利斯的记忆博物馆,下同)对政治犯的迫害遵循如下步骤。

首先,军方深夜拉掉街区的电闸,突袭嫌疑人住宅,将其抓捕,不告知家人其下落。

如果嫌疑人没出现在家里,则抓捕其家人,家人如果不配合,同样会永远“消失”。

军队在闯入受害者家中时,顺带会没收其财产。

1995年,西班牙法官调查出阿根廷军政府在瑞士的许多账户,这些都是受害人的财产。

随后,被绑架的受害者被转移到刑讯中心。

军方认为,游击队员行动迅速,为了尽快获得情报,必须采用酷刑。

执行酷刑者在殴打时可能使用任何工具:用香烟烫,将尖锐的东西插到手指甲和脚指甲内,或者将他们的头浸到水里实施水刑。

刑讯人员还对受害者进行心理折磨,如模仿行刑、观看行刑、让其扮狗等,或对其配偶和孩子施害,女性受害者经常被性侵。

另一种较为残酷的刑罚是电击,犯人躺在一张金属网上,通电穿过全身,或用电棍对身体敏感部位电击。

如果女性受害人在秘密刑讯中心分娩,孩子一出生立即被抱走,送给军人家庭收养。

刑讯中心也雇佣神职人员对进行刑讯的军士进行心理安慰,劝说他们是为了国家在战斗。

参与刑讯的士兵则采取“非人化”和“物化”的处理方式,减轻自己的心理负担,如让犯人扮狗,吓唬他们到发抖,饿犯人到一定程度,让他们扑去吞食等等,同时在语言上使用隐喻,如坐“潜水艇”(即水刑),转移(杀害),让他们上天(从飞机上扔下去)。

榨取了情报之后,受害者被关押在狭窄的隔间之中,等待被转移出去,转移就意味着面临死亡。

军方一开始采取了射杀和就地掩埋的办法,但是市政工程施工队时而会发现尸体,引发社会舆论的恐慌。

军队也采取过活埋的办法,将犯人随意埋在墓地或荒地,不标注死者身份信息。

最后,军队更多地采取从飞机上抛人的做法,在转移出去的受害者身体上捆上较重的石头,让其沉入海底或河底,毁尸灭迹。

这种做法在军中称为“死亡航行”。

海军机械学校刑讯中心的关押室为了掩盖这些罪行,军政府还对坚持报道失踪案件的报纸和记者实施死亡威胁。

《媒体报》(La Prensa)坚持继续报道失踪者的事件,公布了2700个失踪者的名单,发布了家人寻找失踪者的消息。

最终,该报纸遭政府干预,其订购量急剧下降,部分员工收到死亡威胁和起诉。

军政府还控制报纸印刷的纸张,只有政府批准的媒体机构才可以使用纸张,以此方式强力控制媒体。

在这些手段中,最为外界熟知的手段就是强制失踪。

当在1979年美洲人权委访问调查阿根廷人权问题时,魏地拉被问及失踪人员的去向,他的回答是“一个失踪的人,是不知去向的人……他的行踪和身份未知,他失踪了,没有单位,不在了……也不知道生死,他就是消失了。

”在军政府下台前发布的《最后文件》中,军方极力为自己辩护:失踪在战争中很常见。

当正规军队之间作战时,两方是穿着军装的,很容易辨识,但在国内反恐战争中,反叛的人员没有穿着军装,并且携带虚假的身份,很难知道其真实身份。

另外,这些反叛分子本身就是在地下活动,行踪不定,他们失踪了,怎么能向政府询问他们的下落呢?

军政府高官为了洗脱系统性暴行的罪名,在庭审时解释道,军队将国家分为4个(后来改为5个)军事管辖区,叫做安全区(Zona deSeguridad),在每个安全区内,军队有自行决定生杀的权力。

每个区的负责人只向其上级汇报,这种军队内部分权和自治形式,导致官阶较低的军官也可能有很大权力。

军队坚持认为,这种松散的分权的管理的办法导致了地方军官的暴行最终失控。

民选政府并不认可这一说法,认为从军政府的镇压手段之统一,刑讯中心的数量与分布状况中,可推断军政府是有系统性地实施这一计划的。

安全区的划分3 民事部门的责任针对军政府的暴行,阿根廷没有止步于成立真相委员会,而是更进一步,成为拉美第一个对前军政府高官进行审判的国家。

阿方辛民选政府的本意是通过审判推进民主进程,但因劳尔·阿方辛(RaúlAlfonsín)尊重司法独立,最初带有政治意图的审判逐渐倒向了纯刑事范畴,法院将审判人员的范围从高级军官扩展到中下层军人,招致军队和保守势力的激励反抗,要求缩小审判范围和设定终止审判的期限,甚至发动了暴乱,民主进程一度陷入了困境。

最近几年,随着新证据的出现,对于传统的军政府须对这种反人类暴行负责的说法,学界和社会中出现了新的声音,认为不仅是军政府中的军官和士兵犯下了如此的罪行,政府的民事部门、企业、教会上层、媒体、司法部门、官方工会上层、甚至普通老百姓等社会各个部门也有脱不开的干系,他们即使没有直接成为刽子手,也为军队罪行的实施提供了协助和便利。

很多人认为,军队是在普通百姓的呼声中上台的,当军队派出秘密捕头抓捕受害者之时,街坊邻居都能发现这一情况,但百姓常常认为,这些被捕的人肯定是做了什么违规的事,才会被抓起来的,政府不会抓错人。

更为过分的是直接参与者的沉默。

卡尔韦洛(PilarCalveiro)在其著作《权力与失踪:阿根廷的集中营》一书中,提及许多群众都知晓军政府抓捕和刑讯的事实,如住在集中营附近的居民,能听到看到一些情况,许多医生、法官、教士都直接参与过,这些人却选择了沉默,这是一种选择性忽视,是在恐惧下做出的行为。

目前,阿根廷学界正在推进军政府内部的民事部门高官参与军队暴行的调查,例如,奔驰、福特等大型跨国企业的管理层与军政府合谋,给军政府提供额外的资助,以换取军政府对维权工人的镇压。

教会高层也对军政府的罪行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教会不仅为军政府提供了执政的合法性论证,出席政府的许多重要活动,支持政府的许多政策;还派出许多随军教士,在集中营为士兵提供心理服务,将失踪者家属的求助信息传递给军方等等。

尽管如此,真正被起诉的民事人员还是凤毛菱角。

2017年,布宜诺斯艾利斯省通过法律,规定将“军事独裁政府”这个说法改为“军民合谋独裁政府”(DictaduraCivico Militar),作为一种警示,这可以说是阿根廷民众对“肮脏战争”的深度反思。

“肮脏战争”虽然早已过去,但各方对它的解释却更加深入和立体,它的根源早于1976年,有系统性的设计,还有民事部门的合谋。

因而,我们不能认为这段历史是一个脱离历史的例外事件,正相反,这是人类历史中不断重复的片段。

这些残暴的理念和做法并没有完全消逝,它们扎根在对抗性政治文化之中,如有合适的土壤,依然会生根发芽。

对军政府的全面审判不易也不现实,大规模和深度的审判也不利于民主进程,唯有不断的调查和反思,才可能避免这段悲惨历史重蹈覆辙。

昔日的集中营,今日的记忆博物馆

 8 ) 我只是喜欢两个老人的可爱

关于这部教皇权利交接的电影我一点也不想谈论宗教里的脏事儿和关于这两位教皇本人的真实生活,我反而想聊聊电影里面的人性,这也是我尤其喜欢这部影片的原因。

影片是关于一次权利的交接的,前任教皇未去世就选择辞职将权利交给了本想辞职的主教,影片就在这样一次会面的情况下以聊天的方式回忆了新主教方济各的经历。

德国保守派的前主教和阿根廷革新派的新主教的谈话是整个故事的主线,也是这个主线特别的打动人。

抛出宗教上的位置和关于政策的讨论,我看到了两个可爱的老人互相理解互相救赎的故事。

我喜欢老主教的一次又一次可爱的转移话题,喜欢方济各的亲民和幽默,尤其喜欢两个老人在圣泪房悄悄吃披萨喝芬达祷告的样子,和最后的原谅,群众的簇拥,离别的舞蹈。

那是两个老人在年迈的时刻在重任的背后藏起的童真,是他们放下各自的心灵上沉重的枷锁后轻快的脚步,是他们终于能稍微理解彼此后建立的真正的友谊。

这个场景的美术和摄影都太好了我只是略懂宗教,但看了很多电影和书籍,我知道一次选举对全球的信徒们意义重大,也正因如此选拔的严肃责任的艰巨都是用来衬托人性的基础。

他们不是完美的人也不是上帝,所有的决策都取决于他们对于经文的理解甚至是自己的私心,也正因如此当我看到两个人的争执非常激烈最后又开心拥抱的时候我很难不为人类内心的情感感动。

夏宫是奢侈的也是寂寞的,有个老伙计看球赛快乐多了;私人飞机是挺好的,但连wifi订机票也挺有趣的。

虽然电影很像是方济各的宣传片,但传记电影也都是这个功能吧,一位伟人的回忆录和得失本。

我喜欢人性的光辉和电影浪漫的拍摄手法,也感慨于他们对一次制度的挑战。

两个老人一辈子活在制度之下,妥协也好,古板也罢,最后都用了自己的方式尝试将信仰的事业推向一个新的方向,这股子勇气和力量总是值得褒奖的。

也许做的不好,但总比永远没有开始好。

我真的太喜欢这俩老头了,院子里的舞蹈跳进了我心里。

 9 ) 教宗的承继 随笔

技术上说,最厉害的是几乎只靠对话和回想来推动,却足够有力足够紧凑,真的非常厉害。

一开始其实是冲着方济各的人格魅力去的,看完觉得他是真正的有着对主的信仰和人的爱,但毫不矫情毫不虚假不求回馈。

最后在西斯廷方济各回想自己的青年非常惊心动魄,这段回忆也没有白左式的符号化控诉独裁,而是讲了他的自我和解、开悟和成长,并且穿插他走在充满迷雾的山坡上。

他被流放的两年听的无数confess,终于让他悟道。

最后老教皇说宽恕你了,我才反应过来,原来这是confess仪式,实在是妙。

然后又是老教皇来confess,一段和解终于达成,青年方济各于是抱膝坐在山坡顶上,云消雨霁。

老教皇也终于理解,走出去与民同乐,末了一通tango,最后两位教皇一起看世界杯决赛,正是各自祖国,充满保守派与解放神学的对抗意味。

运镜一些小象征也很多,比如壁画的烟花和方济各当选信号的白烟花,诺亚方舟洪水和方济各演讲的救生艇海啸,等等,也可谓细节满满。

 10 ) 形式服务于内容

7分。

大麻雀和汉尼拔的演技真的炸裂,就这么一个剧本(不是说剧本不好,我觉得还不错,只是首先宗教、布宜诺斯艾利斯这些我不甚了解,我还看过圣经,我相信大很多国内的人应该都没有看过),在这样的前提下,换俩差点的演员可能根本没法看了(大概率我也不会看了,可能这就是流量吧,哈哈哈)。

作为一个电影从业者,我一度非常难受于这个摄影,俩人在花园的最后那段对话,那么大特写,机器都快抖掉了!

看完后,我分析了一下,为什么要这样去拍摄,最简单的理由当然是资金问题,钱都去请两个大咖了,但是大概率不是这个原因,因为以这个摄影机的画质来看,应该是DV,根本就不是现代的摄影机(有几个画面非常明显的展现出这种特质,他俩在吃饭还有汉尼拔讲述完自己曾经犯下的错误后),那个画面的白色很明显的不是现代的摄影机的宽容度,以网飞和老美的工业体系用一个正常的现代摄影机的钱不至于没有,所以采用这样一个DV摄影机就一定是故意而为之。

为了分析刻意使用这样的摄影机的理由,反推一下,正常情况下,如果是这样一个题材,首先我们想到的肯定是庄严肃穆的,那么构图上会是工整的,音乐也将是宏大或是优雅的,那么再来考虑一下这个片子的主题,主题是:在世界范围内相信教会的人越来越少(一方面是无神论者越来越多,另一方面是人民对于教会越来越不信任),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一个保守派的教宗传位给一个更开放的教宗。

所以主题是突出教会的改革,从庄严肃穆的要改为更平易近人,这样一分析,以DV的方式就是以一种更平易近人的表现手段来表现传统的庄严肃穆的主题,这种形式更好的契合了主题。

《教宗的承继》短评

历史欠方济各教宗一张皮将军的直升机票。贼无耻的左翼文宣视频。

9分钟前
  • SydneyCarton
  • 很差

宗教改革?天主教真的不如新教。

10分钟前
  • Mr.Jocbe
  • 较差

把严肃而遥远的主题拆解成一个德国人和一个阿根廷人相知的故事,妙!一向喜欢Jonathan Pryce,那份平易近人换个演员就会显得做作,而他有Pope Francis那样一眼就让人觉得亲切的面相。

12分钟前
  • Trillian
  • 推荐

琐碎的宗教漫谈,简居保守派与忏悔实干派的惺惺相惜,直面过去共探人性。故事呈现上有花心思,减少一定枯燥性,包括轻快配乐与生活化侧写,吃披萨一段尤为有趣,但无感于其中文化。

17分钟前
  • 老罗Lazzaro
  • 还行

某种主旋律

20分钟前
  • 沒假期
  • 较差

5/10

21分钟前
  • Osion
  • 较差

真的很难看进去……

26分钟前
  • tonight
  • 还行

感觉是梵蒂冈背后资助的吗?和教皇的诞生相比还是太流行了

28分钟前
  • 文西
  • 还行

当对话意在感慨,最多作为烘托,难以成为骨骼。细微的行为举止惯性无法佐证重大的人生际遇流转,相比反向的见微知著,恐怕流光溢彩更易让神走下神坛。大部分人尚未读懂神性,遑论神性背后的人格。

33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较差

大麻雀与汉尼拔教授不得不说的往事。看着他们二位互相飙演技真是太精彩了

35分钟前
  • 小乙哥
  • 力荐

作为传记片能拍成这样很不错了,相对而言老教宗对演员的要求更高,他的存在由间接信息和有限的人物自身行为及个性组成,往往是琐碎的。而新教宗的人生轨迹则比较完整地被叙述。但是老教宗的存在却非常重要,因为他更能揭示一切宗教改革的内在动力,“承继”的内涵也是通过他点明的。在我看来,任何的承继和发展都必须以对信仰的核心力量,也就是对真理的无条件信赖作前提,虽然是一个保守派,拉青格其实绝不保守。相应的对新教宗的表现则集中在一个有行动能力的人是如何在具体的历史中不断接受信仰的力量去进行选择的,这当中自然有许多的错误和失败。片中一些具体内容也很感人,比如把肉身的人比作信仰的接收器,其实你无法保证那根负责接收的天线什么时候会不好使,唯有忍耐与等待。还有,人终其一生饱受骄傲之罪的折磨,然而神还是会带领和使用我们。

36分钟前
  • 黑伞
  • 推荐

打高分的你们文化程度太高了,涉猎真广

39分钟前
  • 十八线影迷🇨🇳
  • 很差

最动人的一段是方济各的过去,黑白化处理下的玫瑰、探戈与吻,在本笃十六的钢琴曲伴奏下,已恍若前世。

44分钟前
  • 从声
  • 力荐

作为传记有点太完美和,但看得很感动。友谊未必需要建立在完全一致的立场,而是懂得为了真正重要的目标彼此理解和支持。天使也是五世纪之后才被发明的东西罢了,定义、内涵、诠释,与时俱进才会有新生。

49分钟前
  • Helicopter
  • 推荐

与现任教宗比起来,前任教宗保守以及顽固,毕竟拉辛格是学者出身,同时当了宗教裁判所所长几十年,甚至当被采访时会被问到:听说教宗(若望保禄二世)有点怕你?不过拉辛格的执着说明他认真对待教会在现时代的地位与教义的真理性,教会没有任何必要迎合当今时代的多元主义,反而应该持守绝对真理的存在。我并不十分欣赏现任教宗,因为他过于“慈爱”与“自由”,连同他的拉丁美洲和耶稣会背景,这都使他容易让福音屈从于世界,而不是通过宣讲福音翻转人们的生命。教会受到政治势力的迫害,似乎也比它成为政治正确中的一员要好,因为敌基督并不在那些可怕之处现身,而是隐藏在那些光明、美好与正确之处。就电影本身来说,似乎有意无意都在抬高现任教宗,有些针对前任教宗,刻意描写教廷内部的政治斗争,最后的赢家则是“闷声发大财”的贝尔格里奥。

50分钟前
  • יוֹחָנָן
  • 还行

影片采取纪录片式的跟拍手法,通过教宗本笃和主教贝尔格里奥的对谈,呈现他们对上帝、对信仰、对人生、对道德、对罪恶,甚至对足球的思考。两个完全不同的人,代表着传统与革新的冲突,但对信仰的执着和坚守,让这两个截然不同,甚至是对立的人慢慢从针锋相对,到促膝而谈,再到把酒言欢,他们开始直面各自过去的罪,并在彼此的宽恕中迎接未来。上帝倾覆了巴别塔,却用圣子的爱抚慰和团结世人。信仰应该是桥梁,而不是高墙。当高高在上的教宗走进人群,聆听世人的声音,感受世间的疾苦,那世人便能更近地聆听上帝的声音,感受上帝的恩典,这应该算是传统的进步吧。影片波澜不惊,却在朴实的对话中,彰显出震撼人心的信仰之光。结尾一起跳探戈,看世界杯决赛太有爱了。霍普金斯和普雷斯都太好了,云淡风轻间,是人性到神性的升华。五星推荐。

51分钟前
  • 笑寒叔叔™
  • 力荐

宗教在文学艺术方面的遗产真是令人着迷,无论趋好趋坏、教义往往用来束缚信众总是令人沮丧的,与其关心如何发展,不如找到新的令人笃定信服的新规矩,几亿信徒也罢,多是一种习惯,时代送走老习惯的人,带来新习惯,宗教问题本身就不是问题了。

52分钟前
  • 麦子
  • 较差

牛逼牛逼牛逼!!!!

56分钟前
  • 哲柠
  • 力荐

補評,象牙塔數個世紀以來都有著一句話「科學是照耀黑暗的蠟燭,而蠟燭照耀不到的地方,是神學。」因此早在約十年前我就斷言,科學是阻礙一切非基督教國家發展的武器,是知識分子的糖衣毒藥,因為這裡還有另一句十分警世的說話「新出現的未知光芒如同黑暗一樣令人恐懼。」知識分子總是缺乏勇氣研究這個世界的秩序與目的,他們往往認為知識是他們認知、征服世界的唯一工具or武器,認為種族血統決定了民族,而不是民族共孽定義了自身,就像食人族圍著火爐跳舞,知識分子半獸人是圍著蠟燭手淫。聖方濟會落地獄,上帝與本篤同在。

60分钟前
  • 宗教裁判所所長
  • 较差

瞧别人家这宣传片拍的,扎实靠谱的剧本+俩老戏骨,就搞定了

1小时前
  • 陈哈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