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是因为自身对于亲情题材有特殊的情结在,看的时候很多细节都深有感触。
整个故事叙事结构清晰,表达流畅不冗余,分镜和切镜都很利索。
片中曹导与小曹生的演绎都非常细腻、自然,收放自如,情绪的转换与爆发能看出来是在长期积累的基础上传递出的最真反应,泪与笑,拥抱与远离,都恰到好处,所以即便整部作品中泪点很多,但都是能主动带动观众情绪的牵引,而非为了拍摄而排布。
片中很多细节也都体现了制作的用心,如蜗居小屋的陈设,即便条件再简陋,也要在一隅给孩子安排一个小小的帐篷作为儿童房,安装了星空灯,满满都是父亲的爱。
在映后,曹导也表示,也是因为心中对于父子亲情的许多思考,才逐渐酝酿出了这样一部作品,结尾小曹生一句“爸爸,你回来吧”实在让人忍不住流泪。
正如主人公在不同阶段的思考:亲情本来就不图什么。
人生本来没有意义,但寻找意义的过程,是有意义的。
也许,故事的有些部分,不是大多数人经历过的,但并不代表真实生活中就不存在。
亲情本身也并不都是建立在血缘之上的,人世间情感的发生与连接有时可能只是在于一个契机。
那些苦与痛的日子,如果不曾体会过,那说明这一生是幸福的,但人间苦痛的存在,仍是真实甚至更深刻。
如果自己的生命长度不够长,那就依靠好的作品来帮我看到更可能开阔的宽度。
感谢遇到了这样一部作品。
感觉剧情比较狗血,故事主人公简直太惨,在自己的救护工作车祸现场,得知车里是自己老婆出轨且车震了老婆的学生家长,家长身亡,老婆成植物人怀了学生家长的孩子,主人公选择让孩子出生并成为自己的儿子,孩子6岁时,主人公发现自己得了癌症,还是中晚期,孩子还有一个做坐台工作的近乎“冷酷无情”的同父异母姐姐,后来姐姐从良做了房产销售,最后把孩子从福利院接走了。
导演和小孩子表演都挺好!
但是不知是不是主角台词少的原因显得有些拖沓,故事比较太不普通,代入感和感染不够,不知导演拍这个的初衷是什么,讲父爱吗?
主人公为什么没有给孩子一个交代,什么都不说这样好吗?
故事发生在重庆,为什么没用方言,是担心受众群会变小吗?
片名也不是很理解,看字体应该是孩子字体,主要你过得比我好,后面加的为什么是My son?
感动细节:六岁的孩子在被大人威胁欺负的时候都没有吹爸爸给他的安全哨,在他回去找爸爸没找见后他终于一遍一遍的吹起哨子。
六岁孩子用自己攒起来所有的零花钱买爸爸一天的时间。
第一次在电影院看哭,导演曹炳琨自导自演非常棒👍🏻,曹生的演技堪比现在新生演员,未来可期。
可以说是最惨男主了,老婆出轨,替别人养儿子,父亲去世,男主癌症等基本全有。
尽管如此,男主依旧还是好好生活,给儿子最好的,提前教会儿子做饭,以防自己不在了至少还会做饭不会饿到自己,自己的亲人朋友都劝不要养这个孩子,但男主依旧当自己亲生骨肉一样
这部电影以父亲对儿子的期望为题,直截了当地揭示了电影的一条主线——父亲对儿子无私的爱。
除父爱之外,我更感受到一种大爱。
从血缘关系来说,曹德望和曹生并非父子,且比普通人的关系更蒙上了一层迷雾般|难以启齿的面纱——妻子出轨所生的孩子。
这个孩子,在社会伦理下,是为人所不齿的,更不要说对于曹德望来说,该是怎样的打击。
但是,每一个生命都是无罪的,这个孩子也是无辜的。
如果是我,可能一面都不想见这个孩子,从出生就把他交给相关机构抚养。
所以我佩服曹德望做出的选择,片中有很多人问过他:图什么?
他都没有给出一个具体的原因。
但看到后面一闪而过的关于过去的画面——画面里,曹德望沉浸在丧妻的痛苦与愤怒之中,婴儿车里躺着幼小的孩子,此时的曹德望心里对这个孩子应该是心塞又无奈,可能还有点恨意。
然而,当小小的手握住了他大大的手,那一瞬间,或许生命的力量击中了他,使他最终做出了这一艰难的抉择。
这体现出一种大爱,一种无关乎世俗的、单纯的作为人对于生命的珍视。
男主的那句:“是我自己把日子过复杂了”让人泪目。
如果一开始选择不管这个非亲生的孩子,是不是就没有那么多的麻烦。
但他选择了,且正面影响了姐姐的人生,把姐姐从泥潭里也拉了出来。
最后的最后,这个孩子却成了他临别前唯一的牵挂。
只是现实中的话,会有多少人因为一开始的选择没有考虑清楚后果,而到最后的时候,后悔了当初的选择。
我今天加班,下班后我带着我的好同事去看电影,赶上最近的一个场,初看到名字时我觉得是一部爱情片,我想告诉她我喜欢你,当my son出来的时候我扇了自己一个嘴巴,没20分钟她在我怀里睡着了。
后来她告诉我,她第一次出去看电影睡着,并且全程睡着,出于对电影的尊重,我看完了,期间我看了看躺在我怀里的人儿,打了一个哈欠,给她梳理了七次头发。
感谢有你,今夜无人入眠
感谢不散”观影图的邀请,今天终于有机会看了这部电影,感触良多。
外卖员曹德旺必须将相依为命的儿子曹生送到福利院,那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当然是希望大家去影院解开谜底。
整部电影主打亲情催泪牌,导演对于很多细节之处处理的特别到位,虽然自己已经预设了情节,但眼泪仍然止不住的留下来,真的特别好哭,建议大家观影时自带纸巾。
强推,强推,强推。
影片无数次有让人感动的瞬间,但是全都是生活中的小事,尽管朴素平凡但却字字句句触动到观众的心。
影片叙事节奏很慢,却是很舒缓的类型,娓娓道来讲述故事的起因,故事的线索,每一次曲折也有必然的伏笔,每个人物形象也都是丰满的,曹父,曹生还有霍家女,甚至出场不多的曹爷爷。
曹父的形象刻画的很丰满,在外人面前都是低头礼貌不愿意多惹事的类型,但是涉及到欺负儿子的问题都会变得严肃刚硬。
影片的场景设置在重庆,环绕的楼梯,环形的山路也寓意了主人公的生活与心理环境。
我一直也想问曹父是图什么,意义何在?
导演却说很多事情是没有意义的,在追寻意义的路上就有了意义。
导演很棒,影片很棒!
虽然电影开头稀碎的三观让我有点语无伦次,但是好在故事的结尾让我感受到了不同的泪点,就像影片中的台词,“也许生命本就是没有意义的,但寻找意义的过程才赋予了生命的意义”。
这一悲剧的始作俑者都撒手人寰,留下了后遗症困扰了两个家庭、三代人,可能故事的设定让那个舞蹈老师变成植物人就是因为她腹中的生命吧。
新的生命本没有错,没有理由再让他为这一切埋单,所以男主选择了原谅,也选择了去担负这个小生命的一切。
电影中没有侧重表现另一个家庭的受害情况,只不过轻描淡写地点出了这一事件所导致的结果,女孩说“我这辈子最讨厌的事就是跳舞。
”机缘巧合,在和男主、男孩短短的相处过程中,她感受到了温情,也治愈了原生家庭带来的伤痛,可能是因为看到了真有这样的人,她最终选择了原谅别人也原谅自己。
或许,人与人之间不是只有血亲关系才是连接爱与关怀的纽带。
来到这个世上,不是所有的事都能如你所愿,与其带着恨意生活下去,不如选择治愈自己也治愈别人。
感受生命的温度,才是最美好的意义。
影片《只要你过得比我好》由演员曹炳琨自导自演,讲述了一位生活拮据的外卖员父亲知道自己身患绝症后,想要在离开这个世界前安顿好儿子的故事。
透过父亲在生命最后为孩子奔波的生活片段,儿子身世的秘密在观众面前慢慢浮现。
影片中,一个孩子让两位成年人实现了心灵上的救赎,他的存在给养父曹德望活下去的勇气;使得同父异母的姐姐霍家女从生活的泥淖中清醒过来,去重新思考生活的意义。
尼采说,“生命本身是没有意义的,但是追求意义的这个过程,让我觉得很有意义。
”影片中的父亲曹德望原本是一名救护车司机,六年前老婆出了车祸,虽经抢救活了下来,但成了植物人。
车祸也使曹德望得知老婆不仅婚内出轨,还怀了别人的孩子。
植物人妻子生下一名男婴后离世。
面对这没有血缘关系的儿子,曹德望在做了思想斗争后决定抚养,并给他取名为曹生。
为了能给孩子更好的照顾,曹德望还离开救护中心当起了外卖骑手。
虽然生活不富裕,但他以一己之力给了新生命一个家,就像电影最后写的那句话“你是全世界的普通人,却是我一个人的英雄。
”影评人陈小北说,“曹德望是一个符号,他背负着我们遭遇的所有不幸,替我们寻找着人生的意义。
”导演用希望和生命的无限可能回答了人生之问。
“图什么”是电影当中被问到最多的一个问题,影射了社会大众对人生目的、人生意义、人生价值的追问,透视出普通人功利化的一面。
这也是快节奏社会下群体焦虑的体现,人们太想得到一个结果而忽略了事件本身和事件发展过程。
影片中的徒弟小江、霍家女和爷爷都问过曹德望“图什么”,似乎全世界都在追问的“图什么?
”曹德望给不出答案,只是说“没有他,就喝不了这个味儿的啤酒了。
”生活本身没有确切的答案,或许有人觉得曹德望是在与过去纠缠,但其实曹生是曹德望过去与未来的枢纽。
因为妻子婚内出轨有了曹生,曹德望因此失去了生活的方向,但也是因为有了曹生,他选择了与过去和解,重新燃起生活的火光。
正如曹德望自己所说:“生活过着过着就习惯了,跟‘图什么’压根就没关系。
”曹生激起了曹德望人性中的真善美,使曹德望在心灵的自我救赎中不断成长,获得了与不幸和苦难对抗的勇气。
曹生还让曹德望有了奋斗的力量和生活的新方向。
大部分人的这一生,都有两次直面爱的时刻:一次是童年时期肆无忌惮地获得别人的爱,一次是给孩子毫无保留的爱。
通过曹生,曹德望补足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二次爱,就像他告诉曹生在危险时刻记得吹哨子。
在带给孩子安全感的同时,曹德望也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在生命最后的时刻,曹德望隐约听见曹生在窗外吹的哨声,眼前仿佛看见从远处飘来的七彩泡泡,脸上一片安详。
这时,有没有血缘关系已经变得不重要了。
“人间当然疾苦,爱让人生灿烂”,这大概就是曹德望找到的人生意义吧。
曹生也让同父异母的姐姐霍家女重新审视生活,思考人生的意义,霍家女在接纳曹生的过程中实现了从“叛逆少女”到“长姐如母”的蜕变。
血缘关系上的父母霍猛与曹德望出轨的妻子去世,户口本上的父亲曹德望也即将离开人世,霍家女成了这个世界上唯一与曹生有血缘关系的人,曹生的存在让她开始有了思考和追问。
她在曹德望家里看到五彩斑斓的画,喝到冰淇淋味的啤酒,拿到曹生给她画的画像,这些改变了霍家女对生活的刻板印象,弥合了霍家女的心理创伤。
霍家女因原生家庭等各种原因,扭曲了人性和价值观念,但曹生却让她看到了生活的另一面。
原生家庭极不和谐,父亲霍猛和舞蹈老师关系暧昧,霍家女是家庭关系破裂的受害者,对生活失望至极,去夜店上班,花天酒地,金钱至上。
她会在曹德望有事相求时提出先为她充话费、买单,甚至支付“辛苦费”等要求,这是霍家女人性中的恶。
曹生那幅稚嫩的涂鸦人像画改变了她。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曹生是霍家女不幸童年的指称和映射。
曹生一出世亲生父母便双双亡故,养父又身患绝症也将不久于人世,可以说曹生是另一个霍家女,曹生的不幸使得霍家女对其有了身份上的同位代入,在接受曹生成为弟弟的过程中,霍家女看到了人生的意义和生活的闪光点,曹生的童真是点燃霍家女人生情感的钥匙,“也许姐姐不是曹生的亲姐姐,但她也经由这件事找到了自己的情感联结,这样的联结和牵绊也激励她能以更积极的姿态面对新生活。
”中国式的亲情不需要意义,也没有答案。
曹德望身患绝症,唯一的愿望就是想在去世之前安顿好这个与他没有血缘关系的儿子,为此他一次次跑去民政大厅,想把儿子送去福利院,但始终因为材料不够齐全不符合福利院的接收条件而被拒绝。
这是人生悲哀的展现,更是父爱如山的体现。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曹德望就是极力想在生命最后时刻把曹生安顿好。
中国式的亲情是爷爷那把纸扇上写着的:“儿,曹德望;孙,曹生”。
爷爷反对曹德望养曹生,但是他爱自己的儿子曹德望,所以他嘴上不说,心里依然默默承认曹生是他的孙子。
中国式亲情也是曹德望一边给父亲烧纸钱,一边感慨给不出父亲自己收养曹生的理由。
影片聚焦父子亲情,让人感动,同时引发大众对生活的思考和对生命价值的重新审视,展现了人性中的真善美和中国式亲情的伟大坚强。
#2021CQYFF 毫无节奏,剧情也匪夷所思的电影(映后交流也很减分,使用了xx电影的元素不代表在说你这个电影就像它,更何况这两位导演看起来并不知道《四百击》是什么)
真的是好片!
如果有负分,会给负五星,谢谢不散组织观影,只是电影院里因影片质量确实如坐针毡。
我能看到曹炳琨想拍好这部电影,但是这个故事是在够狗血又不打动人,虽然技术层面是有点,不过真的不够用
太悲惨了
虽然曹生以最戏剧性的方式与曹德旺成为父子,并且在开始没多久就预知父子注定分开的结局,依然不影响情感代入让人哭得一塌糊涂。这应该归功于父子俩过硬的演技以及适当得宜的情感铺垫。“不满意”那场戏堪称全片最佳,处女作剧作能如此工整,老老实实讲故事实属不易,诚心之作值得推荐!
年纪大了妆都哭花了
泪点一:父亲送外卖努力赚钱给前女友儿子买冰淇淋🍦,打也不是说也不是,所有的克制都是爱啊!泪点二:姐弟二人都在曹爸爸这里找到了家庭的温度,而不是在自己的原生家庭。姐弟的命运是可悲的,好在他们遇到了曹德旺。泪点三:曹生爱爸爸,他只相信爸爸,可所有的难过的事情都是从别人口中得知,父亲在最后“自由的时刻”还在实现着对儿子的承诺!虽非亲生,胜似亲生!泪点四:小演员在桥下呐喊,是想叫回父亲更是想守住父爱;最后雨中奔跑,是跑向父亲更是想跑赢时间。
感人但小男孩的某些行为太过于“早熟”了,有点刻意
狗血大集合
中国男人的自我感动。这片的编剧估计是知音杂志的资深读者,奇情猎艳、横祸绝症、失足遗孤…且不说这些生硬的桥段,整部电影传达出来的蹩脚的家庭观、教育观、父子关系,真是极度让人不适,貌似全天下所有人都应该博爱地去关照这对父子,这种做作折腾自我感动、难以让人信真的电影,真的感动不到我。
2对父子,无解啊
这个电影看得我很烦躁,演员的演技还不错,但是故事让我感觉恶心。硬要把一个自私的圣父包装成伟大,我实在不能苟同。
前半段看的很难受,不是剧情的共鸣,而是故事的安排,让一个中年男人承受可以说所有的悲剧,其实对人性对任何的探讨都没有多大意义,调料太猛,会一下子让人失去味觉的,后半段的女生因为感化而开始的转变,开始让故事能接地气而让人好受了,之前说过强烈的戏剧冲突带来的不真实感并不是人们不信这个故事的原因,过分残酷才是,人心都是向往美好的,所以不管是否符合逻辑,一下子堆积的残酷都会让观众不适,这一点我是余欢水给的递进就做的很好,毕竟是导演处女作,还是不错了,表现癌症的折磨而三天的脱水,还是很让人心生敬仰的,值得鼓励
CQYFF的开幕影片,剧作普普通通的,祖、父、孙三代的关系表达有些断裂,姐姐这个角色和父亲的互动给人的感觉是暧昧的,不过影像的呈现还算流畅,片尾曲好听。增加了一个奇怪的知识点,原来植物人也可以分娩,以及好奇啤酒配冰激淋是啥味道?
虽然后面很感动,但是故事还是有点拖沓。
剧本俗嘛?俗!但是演员演技真的好,故事讲的也好,感人也是真的感人。生活中我们都是俗人,所以会被平凡打动。因为平凡最让人感动。很细腻的一部电影,见面会的时候,感觉曹导演思想很有深度,透过电影感受到了导演想要传达的意思,值得进影院感受。
电影用平实朴素的生活细节,讲述了一个小人物的亲情故事。相对于血缘关系产生的情感纽带,没有血缘但依然不离不弃温暖相伴的情感更加打动人心。导演用温和的处理方式屏蔽了世界的残酷,细细勾勒平淡生活里的温情和羁绊,但也不乏逗趣与和解的瞬间。情感和情绪的铺垫都很到位,小演员的表演特别惊喜,虽不至于泪崩,但还是在好几个情节里泪流不止。有些事情或许没有意义,但寻找没有意义的过程,正是意义之所在。
明知道层叠递进的剧情走向在催你落泪,还是没扛住,旁边闺蜜一边吐槽一边抹眼泪,也是奇观。狗血淋头,我哭成狗,
很不错,讲述的是命运悲剧的三个人生相互救赎的亲情故事。不仅是父亲给了两个孩子家庭一般的关怀温暖,从某种程度上讲,孩子的纯粹也治愈了父亲在人生中遇到的创伤。父与子是亲情明线,但女儿的部分意外的更加触动我——叛逆期背后往往是不堪一击的脆弱,当有人真心以待的时候就生发出格外的委屈。几位主演演技都不错,很温情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