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恩斯坦案的一角,Kitty Green展现的是对女性的系统性压迫。
何种可称谓系统性压迫,主角Jane西北大学,名校毕业,怀揣职业梦想,来为“电影大厂”工作,年轻梦想有为,吃“猫饭”,整日守着电话,处理琐事,包括清洁打扫,还有承接另外两个男同事甩给她的吃力不讨好的烂活——大Boss妻子追问丈夫去哪了。
与此同时母父为她寄予厚望,她却从不知道自己的电影专业何时能发挥作用。
各行各业的精英女性,从名校出走,来到各自的专业领域成为勤杂助理,在那里消耗,直到发现那张办公桌能提供的价值远低于她真正的需要,它只是把她们固定在那里,一个公司的高级勤杂岗位不能变成电影制片人,好让那个岗位的女孩们“完成打怪升级”,那只是一个座位,不是通道。
对比韦恩斯坦案发后的滔天巨浪,影片中Jane对新手助理的担忧在这群男性中显得毫无重要性——在男性组成的环境中,有毒反而符合男性政治正确。
其他人都在混淆她的价值观和认知,只有一位女性同事给她宽慰。
西北大学电影专业的Jane的职能就只有不住的道歉道歉道歉,当她吃着便利店冷食,走入黑夜,这种系统性压迫,像走入迷雾。
在六一儿童节这天看完这部片。
说句实话,一开始看这片,我觉得完全就是在刻画着职场底层社畜的工作日常。
女主是一名助理,每天重复着枯燥无味繁琐无聊的工作,打印老板的日程表打印公司资料、点外卖拿外卖、接待来客、清洁办公室卫生、拿快递拆快递。
在这样的工作状态下忙到忘了家人的生日。
后来查了资料发现这部片是根据电影公司的大boss韦恩斯坦性侵娱乐圈多名女性的新闻而进行改编的。
又觉得这片有点内味影片没有像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那样去复制事件。
而是通过女主作为那位邪恶大boss的助理,在知道上司的所作所为后,为避免更多新人遭受伤害而所做的挣扎来完成整部电影的制作的。
全片台词很少,大多数镜头都是日常女主的工作行为。
灰色的色调+大量女主枯燥工作的镜头+极少的台词,给了全片一种极度压抑的情感基调。
甚至我觉得影片所表现出来的抑郁成分要高于公司高层性侵下属这个主题表达的成分。
后者其实在影片中一直以一些侧面的信息来表达,可能不了解影片社会背景的还会get不到。
比如,公司新招的一个女助理,一来就安排去住在酒店。
再比如,女主去向hr部门述说,却被hr怼回去——“你不是他的菜”
影片在隐晦地透漏出公司上上下下都知道大boss的恶行,就是没人敢言。
另一方面,女主的工作何尝不是现在社会上职场社畜的现状,工作内容重复性高且枯燥,对自己的发展没有丝毫帮助,同时还要忍受着同事的欺压,工作上处处谨慎小心,生怕哪里犯了错,全天候神经紧绷,被上级骂完还得小心翼翼地回复信息道歉和表忠心。
全片看完下来还是很让人很难受的,是那种平静的难受,是那种你所处周遭的高压环境压得你快没法喘息又给你留有一丝空间挣扎,给你希望又不会让你触碰到希望。
愿普天之下的社畜终有扬眉吐气之日,愿职场无pua。
仍然是关于“哈维·韦恩斯坦事件”的一部电影。
但不同于之前的影片,这一部是从他的助理的一天的角度记录了一些不一样的事情。
电影就是真实的记录了一个助理的一整天:天不亮上班,打杂兼职整理卫生清洗盘子,无休止的电话,老板的发疯以及书面道歉,安抚老板妻子带孩子…一个半小时的电影让人觉得这一天怎么这么长啊…而最窒息的就是投诉的部分:当女主认为可能有女生遭到侵害时暗示的言语,投诉部门的故意曲解和老板的要挟,简直把工作最令人窒息的部分完全展现了!
高学历,有经验,从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之后呢?
被困在小办公室里,早出晚归,似乎永远实现不了的制片梦,每天停不下来的重复和道歉,社会责任感被无情抹杀,用工作威胁你闭嘴…而这样看似体面的工作真的是人在追求的吗?
整个电影的颜色有点莫兰迪的感觉,淡淡的,灰色的,压抑的。
时长不长的电影却看的人有点难受有点烦躁…不能说很喜欢,但视角和审美还是可以接受的,社畜看完更抑郁了……
观看《助理》之前,我们首先要知道,这是一部关于韦恩斯坦的电影。
于是我们跟随着韦恩斯坦助手的视角,浸入了一个完全陌生而可怖的世界。
“沉静”这个词语,贯穿了助理简一日的每个角落,但是掩藏在这番静水之下,却是不得不保持沉默的苦痛,是慢慢麻木的内心,是无处寻觅帮助的茫然,于是所有的控诉,都化作无言的沉静和默默的凝视。
剧透预警电影讲述了作为一位知名电影制片人助理简的一日生活,天还未亮就来到公司,打扫老板的办公室,打印一日的办公文件,准备好瓶装水和药,然后接听电话,处理行程,接待并安置新人...然而,当她把一日中发现的某些细节连缀起来,某种不协调的感受便悄然而生,她意识到某些事情正在发生,然而她的一点点反抗很快招致了反噬,于是简明白为了保住自己的工作,她必须要保持沉默。
一日结束,事情依旧在发生,她无力去阻止,也无法去抗争。
这部电影据说是整合了多位韦恩斯坦助手的言辞,将所有的剧情整合在助理的一日工作之中,所以本片在某种程度上可信度还是很高的,但同样因为这种事无巨细的工作的填塞,我们能切身感受到助理一日需要处理的事情之多,之繁琐,而她所要面临的种种挑战也让观众有一种“被压迫”的感觉,这或许就是导演想要带给我们的体验。
举一个例子,当制片人老总的老婆打来电话询问为何她的银行卡被冻结的时候,简试图给出最令人宽慰的回答(虽然并不被领情),继而她立刻受到了老总的电话谩骂,作为回应,她马上写了一封邮件道歉。
片中有许多这样的情节,工作的压力以肉眼可见的速度逼迫而来,但是在工作背后,更令人难以捉摸的便是那个从未露面的老板。
影片显然是故意将老板这个角色从镜头中抹去,但是却用巨大的篇幅去描述和老板相关的一切,于是他的用药,他的办公室中遗落的女性物品,他打来谩骂的电话,他和他老婆的关系,都随着助理的视角而慢慢明晰,我们也愈发能感受到助理所受到的这种几近“恐吓”的工作压力。
当然,本片既然以韦恩斯坦作为大的背景,自然无法避开他的性骚扰或是某些更为恶劣的情节,遗落在地上的女性头绳,打印出来形形色色的女演员照片,老婆对于丈夫出轨的质疑...这些让简产生了某些怀疑,但是真正让她动摇的,是新来的那个女助理。
新来的女助理看上去毫无经验,只是一幅漂亮脸蛋,在把她送到酒店之后,她发觉老板可能也去了那家酒店,所以两人的关系,利益的链条便逐渐显现出来。
但是,简又能做一些什么呢?
影片的高潮,便是简在HR面前对于老板和新来助理的抱怨,简讲述了自己的猜测,但是HR说着漂亮的官话,却显然没有站在她那里,还隐隐威胁着简。
于是这种“恐吓”再次出现,观众发觉简的一切努力都是徒劳的,因为在那样一个大环境之下,仅仅凭借她这样的身份,是无法发出任何有意义的呐喊的。
与韦恩斯坦事件同时爆发的,便是MeToo运动,也就是针对男权社会的一场控诉。
在近期的网络舆论中,因为某些田园女权的存在,“女权”这个词语逐渐被赋予了不好的意义,以至于在我开始看本片的时候,我时常会觉得片中所表现出的对于男性的攻击过于直白尖刻,比如里面的韦恩斯坦明显就是个非常脸谱化的恶人,而那个HR对于简的态度也实在糟糕到刻意。
但是当简什么也没有说,默默接受一切,然后父亲打来电话,她说一切都很好的时候,我突然意识到,本片其实并没有刻意去丑化或是贬低男性,它只是很精准地叙述了一个受到男权社会压抑女性一天的日常,几乎是带着一点魔幻意味的,将一个有着良知的女孩在一个早晚的工作之中打磨成为了缄口不言的受害者。
是的,简绝对是一个受害者。
不是仅仅出卖肉体或是被性骚扰才能被称得上是受害者,在隐性的压抑下沉默,便足够可怕。
因为那些无形的规矩与条条框框比实体的禁锢更为隐秘,就像是我们全片都没有看到韦恩斯坦的正脸,然而他的触手却早已蔓延到了公司的每个角落一般。
被社会封住了嘴的女性,其实和那些被性侵的女性一样,都是赤裸且无助的。
于是本片其实很好地把握了这个“控诉”的力度,没有像《新霹雳娇娃》那般白痴地高喊女性万岁,而是类似《从不,很少,有时,总是》那样,缓缓道出一个故事,因为如此真实,如此有血有肉,于是便无法被忽略。
《助理》的预告,其实有些误导别人了,从预告来看似乎是一个惊悚片,但是本片看下来,倒是颇有“去戏剧化”的特点,哪怕全片中最为激烈的冲突,也不过是简和HR的一段对话而已,不过尽管剧情是如此平缓地流动,我们依旧能在一个个镜头的延伸之中和女主感同身受,并在那些重要的剧情节点上体味影片所蕴含的复杂情绪,可谓“于无声处听惊雷”。
我还是很喜欢这部电影的,它做得比我预期得要好,没有如我所想那样只成为一张控诉韦恩斯坦的大字报,电影展现了女性在职场中所受到的无形压迫以及迫不得已的沉默。
所以,这样的电影绝对有必要拍出来,更有必要被世人看到,很多人已经在平日的生活中习惯了缄口不言,习惯了沉默并接受那些正在发生的不公允,那么如若连电影都不能为这些人发声的话,她们内心的控诉又能向何处宣泄呢?
选择这样一个题材,原本就知道这不会是轻松的氛围,但依旧被这部电影沉闷的节奏和压抑的气氛难过的不行。
女主人公设定为哈利·韦恩斯坦的最末位女助理,毕业于西南大学,怀揣着成为女制片人的梦想,初初踏入职场的菜鸟。
每天都被一成不变的底层行政工作和无理要求淹没,一个每日还要负责清扫的她,一次又一次,again and again,还要为自己的行为向上司道歉,一种被压榨的无奈,似乎已成为了办公室心照不宣的事实。
当我以为这个助理不会反抗地一直继续下去的时候,转折出现了,一个比她更菜鸟的新助理出现了,没有任何的经验,而拥有一张漂亮的脸蛋,一开始就得到了入住酒店的特权,而出现在现场制片的插科打诨之中。
我想应该是在复杂的心理斗争之下吧,最终让她选择向人力部门投诉,将一直以来她发现的韦恩斯坦性侵女职工和女演员的一切证据抖了出来,而最后,如所有人能够预料的一样,得到的只是白眼。
所以,她究竟是为什么而去的呢,又想得到什么呢,而最后,在隐晦的威胁下,为了让自己的工作和日子过得平坦一些,只能选择放弃,放弃本该属于自己的权利,变成哑巴,做好本职工作,别再让上司失望了,别再。
我想在韦恩斯坦入狱之后,看这部电影多少有些释怀,去看到女性即便是在好莱坞,在最前沿,依旧无法靠实力说话,他从未出现,却一直都在。
这就是这部电影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地方,从头到尾,我能够感同身受他对她甚至所有员工造成的阴霾气氛。
对未来毫无希望的工作,而最后,人力的那句嘲讽“you are not his type“不知道是不是一种另类的否定,和注定无法出头的隐喻。
所以,随着me too运动取得的阶段性成功,至少一切在向好的方向发展,至少剧中的真实原型,可能不会再接收到这种不平等的待遇,但谁又能确定她的下一个boss不是第二个韦恩斯坦呢。
对这部电影,无法说是喜欢还是不喜欢,甚至于无法给出星级,是一种无法言表的感觉。
看了一些介绍,在原型身上,编剧没少下功夫,很多细节都发人深省,作为女性同胞也有感同身受。
看过之后的空虚,几天了都还没有填补上,这一次我甚至于不想和队友去讨论,真心觉得,无法和一位男士在这方面取得共鸣,不身处在那个境地,真的无法感受到她的心境。
对于女同胞们我还是推荐看的,当然如果是初入职场的女孩,也许会被这种压抑的气氛吓到,但对于我们已然可以接受不同场合的职场女性,真的希望这一部电影,可以呼吁一些人,再一次面临这种工作场合的PUA,可以勇敢地说不。
希望中国me too运动的触角可以延伸至职场。
或许这就是一部电影可以真正引起思考的地方。
正规大学毕业,做的是招聘职位结果刚进公司就要给老板端茶倒水——是我上级要雇佣一个漂亮却毫无经验的女孩子,让她在公司等到晚上八点才面试,觉得这个做法不专业所以没有配合,被他大骂一顿——是我开会的时候被领导“提点”,以下是他的原话:“你以为你长得漂亮吗?
你不就是有点气质我才让你进公司吗?
” —— 是我公司很正规,规模很大,工资不低,刚出校园没敢辞职只能继续忍着——是我做招聘的我也知道,短期换工作是大忌,特别是在有声望的公司做不到两个月就辞职,你很难跟新的雇主解释,甚至也不会给你机会解释。
所以针对一切“她辞职不就好了”的言论,我只想说…… 即使你的资金足够支撑你辞职,但你怎么知道下一个公司就没有性骚扰呢?
被歧视的社会环境下,女人要保住工作才能不被逼嫁人,要保住工作才能交得起房租、房贷,不靠家里不靠男人不靠色相,一切都很难。
更难的是,家里、男人、老板都在向你伸出“橄榄枝”,说要养你,说你的存在就是一个附属品,说你的倔强只会伤害你自己。
“只要你听话我们就养你”,不知道有多少姐妹在这些糖衣炮弹的袭击下惨烈牺牲。
她们的现在是幸福的。
我躲避了甜蜜的枪林弹雨,先是压抑的端茶倒水、迎合上级;后来加班加点,带团队。
一个以事业为主的女人,要自己省吃俭用花钱买房子的女人,在世人眼里是不幸的。
但有了经济能力后的我,必然会是最幸福的。
攒够Fuck you money。
匆匆看了下短评,大家原来对这部片子真正主题理解有这么大的偏差。
这片子的标签是Harvey Weinstein movie,它讲的不是简单的打工人打工魂,社畜,职场小白什么的,而是Harvey Weinstein性侵案的一个十分独特的视角。
它聚焦于他的私人助理,但这个助理又并不是他的type,而且聚焦于一天的时间(entry-level的职员难以置信的漫长的一天),而这一天正是助理拼凑起了Weinstein性侵证据的一天。
从这个角度来看,这部电影必须联系所反映的真实案件,不然对它的理解会完全浅表或者偏差。
从摄影方面来讲,整体的色调非常冰冷,后思极恐,大量的脸部特写和俯拍镜头突出了主角的孤立感和无助感。
在声音处理上,主角的声音也是微弱的近乎被淹没。
本片的高潮无疑是Jane和HR的对话,从体谅到压制到批评,观众也不得不考虑到底Jane应该如何抉择,或者说她到底有没有选择。
那个遥不可及的制作人梦想值不值得一次次卑微的道歉邮件和一次次良心的谴责。
看的时候在想,如果Jane和两个男助理去吃个晚饭会不会好些呢?
她会得到一些support?
还是会觉得大家都知道却心照不宣而更加幻灭呢?
答案似乎是后者。
助理 (2019)7.02019 / 美国 / 剧情 / 基蒂·格林 / 朱莉娅·加纳 马修·麦克费登影片是聚焦在女助理身上,以其为主视角,极为细致地展现出,其个人一整日的工作生活内容。
反映出,初入职场的底层职员,艰难而无奈的处境。
虽说,本片是借以哈维·韦恩斯坦的助理为原型,但实则并不是单一表现某公司特例。
职场社畜大体如此。
导演通过极为冷淡的情景表达和人物表演,且没有任何背景配乐的方式,让观众真切的感受到在那座办公室里的一切压抑情绪。
jane每天会来公司最早,又最晚离开公司。
除了要做好老板助理的本职工作外,其他琐碎杂事也默认地需要她处理,同时还遭受着一些排挤。
比如同样是助理岗位的同事,会将棘手的麻烦事儿甩给她;比如只是帮给同事订餐个午餐,但不是同事想要的而遭到嫌弃;比如在茶水间,其他部门同事把用过的茶杯很自然地顺手就留给JANE去清洗。
让她更沮丧的是,自己在公司的存在感并不会因为自己做得更多而增加,而也只能是公司里的小透明。
当然,就算这些乱七八糟的事再多,也通通比不上作为一个助理,来自自己老板的压力。
每当jane工作上犯错,准确说是违背老板主观意愿的行为,老板都要求她写一份“道歉信”邮件。
这种奴役驯化式的管理,实在让人无法呼吸。
而老板的管理风格俨然已是常态,因为同事甚至会非常淡然的来教jane怎么样写好“道歉信”。
前面关于jane的日常工作描述,为进入后面故事主题做好细致的铺垫。
这样一个公司小透明是如何能去举报做为公司高层的顶头上司呢?
这段,应该可以算是整部片的高潮段吧,但依旧被导演处理得冷静化,以一个场景的对话形式,交代了整个过程,并没有跌宕起伏的情绪。
JANE从进入人事总监(没有详细交代职位,姑且认定是人事部门的最高层吧)房间的那刻,总监程式化的接待方式,可以料到接下来的一切应该只是个过场。
JANE小心翼翼地陈述自己的到访的缘由,正如她每天在办公室里处理每一个事务一样。
而人事高层在开始的对话阶段,看似非常关切的态度,对jane示意任何事宜都可以对他坦然。
但实则目的是为了更多掌握jane对举报“事件”知情程度。
在了解jane反应的“事件”仅仅源于个人的推断,而无实际证据之后,他便开始发挥作为这家公司高层的真正作用——肯定其价值,美化其前程,通过一切“劝导”让其认为投诉必定是自毁前程的决定。
结果,可想而知,社畜小白是怎么可能赢过职场老手呢?
在这场对谈中,最让jane看透一切的时刻是最后当她开门离开办公室,人事高层对她说“I dont think you have anyting to worry about。
you're not his type。
”这句话,看似安慰着jane,让她不要过度担心自己的处境,但其实更说明了,这位人事高层对于jane老板存在的潜规则“事件“早已心知肚明。
那么,jane对于这件事还能做什么?
当她回到自己的位置,看着公司所有的一切人和事,熟悉但又陌生,她想也许她今天的经历在许多人身上都经历过一遍,但他们也依旧能每日在这家公司如常的继续“奋斗”。
而到此,作为故事背后另一个主角——jane的老板,确实始终没在影片中露脸过一次,依旧通过一则电话,在对jane进行了训导后,又收获了一封“道歉信”邮件。
老板再次轻轻松松赢得了这次看似突如其来,但早已习以为常的对抗。
于是,故事也就结束在jane默默下班回家的路上,正如她往常的每天一样。
所以,看完影片是不是非常沮丧?
职场社畜就活该被虐吗?
可能如今,对于职场初学者来说,首先要面对这样现实——职场确实就是如此残酷呀。
大企业公司就如同一个小型社会,面对早已生成的潜在的规则和文化,初入职场小白的生存法则,可能真的就是要么忍要么滚。
那面对这样的局面,我们还能做什么改变呢?
首先是基于坚持自己做人准则底线。
忍,可以是一时,一旦你能拥有更多话语权,你能建立基于自己准则的规则。
当然,也可以选择潇洒离开,正如《穿prada的女王》的安妮海瑟薇,获得女魔王的肯定后,毅然潇洒离去。
这不是理想化的结局,这是最真切的勇气。
如能始终坚持着自己,哪里没有施展自己才能的天地呢?
无论是哪个选择,作为我们自己,终归是要做到守好自己的那个底线。
本文首发于公号:电影发烧圈影片《助理》主要聚焦在哈维·韦恩斯坦的一名叫做JANE的助理身上,导演基蒂·格林以冷酷又极具现实感的镜头语言给我们展现了这名女助理压抑、迷茫且绝望的生活状态。
一、哈维·韦恩斯坦与性侵这部电影无所不在的隐喻了哈维·韦恩斯坦的性侵事件,而这件性侵案件也彻底震动了好莱坞。
韦恩斯坦是在当今电影界极具影响力的人,在上个世纪70年代,他和兄弟创办成立了「米拉麦斯电影」(MIRAMAX FILMS),从一开负责发行小众冷门电影,到逐渐发展成为独立制片业的急先锋,并且促使独立制作电影成为当今好莱坞乃至全世界电影业的潮流,甚至业内人士被称为“现代电影的挽救者”。
上个世纪70年代对于美国电影来说也是一个分水岭的年代,在好莱坞经历了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和法国新浪潮之后,更受到了电视对电影制作的冲击和美国社会的动荡和政治冲击,新好莱坞电影孕育而生,也使得传统的电影美学观念遭受了深刻的打击。
与此同时韦恩斯坦把公司定位于对小众独立电影的挖掘,给新好莱坞电影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其中包括获得金棕榈大奖的电影《性、谎言和录像带》,还挖掘了鬼才导演昆汀·塔伦蒂诺,甚至昆汀的每一部电影都是与韦恩斯坦合作完成的。
韦恩斯坦不仅在电影界大发异彩,而且同样也是一位政治活动家,他作为民主党的支持者,甚至曾为奥巴马和希拉里总统竞选捐款,也在奥巴马大选前公开自己的立场,高度赞扬奥巴马在过去四年中的执政成绩。
非常搞笑的是,当韦恩斯坦性侵案件被曝光后,奥巴马也公开发言指韦恩斯坦“恶心”来撇清自己的关系。
韦恩斯坦本来可以顺风顺水,获得金钱和名利的双收,但是在2017年的时候,《纽约时报》披露韦恩斯坦在过去的三十年里至少性侵骚扰了8名女性,而后这个数目上升至50名,令人恐怖的是,之所以他能够性侵这么多名女性,原因在与被侵害的女性害怕自己职业生涯就此终结,所以放弃反抗,甚至还认为是自己的错。
当然这并不是好莱坞的第一次性侵案件,也不是最后一次。
二、令人窒息的影像语言JANE是一个刚刚来到韦恩斯坦身边的额一个助理,她虽然毕业于名校,心怀梦想来到公司,但是在公司里却做着打杂的工作,每天的工作就是复印资料、打扫办公司、接电话、端茶倒水,预定酒店和一些细碎的小事。
不仅这样,还要时不时应付韦恩斯坦老婆的质问和谩骂,当她对于这种事情感到无助和迷茫的时候,突然发现有些女孩经常进出老板的办公室,甚至两个人一同去同一个酒店。
或许你可能会说这是一个助理的日常,但是作为个职场女性来说,你本以为自己能在公司得到自我价值的实现,却没想到不仅埋没在一复一日的打杂工作中,而且还有比自己学历和能力都低的女性和自己处于同一个职位,只因为她非常漂亮。
终于JANE鼓起勇气,准备投诉韦恩斯坦在公司卑劣的行径和不公的时候,HR的关注点不仅不在韦恩斯坦混乱的生活上,而且还批评JANE缺乏工作经验,甚至在JANE临走前说“放心,不是他喜欢的类型。
”原来一切大家都早已知晓,但是却心照不宣。
投诉无果的JANE再次回到办公司,接到韦恩斯坦的责骂,要求她写道歉信。
JANE就在同事的围观下撰写道歉信,同事指点她说要感谢公司给予她的工作机会,并且保证再也不会让韦恩斯坦失望了。
影片结尾最后JANE走出办公司,去便利店买了面包,给父亲打电话祝他生日快乐,然后慢慢消失在街头,在这个庞大的社会中她不是唯一的一个,和她一样的处境的人比比皆是。
如果一定要用一个词来形容这个影片,那就是——苍白无力。
的确,影片充满了一种让人窒息的克制。
大量的固定镜头,展现了JANE内心的状态,在JANE面对HR诉说韦恩斯坦的行径的时候,观众从固定镜头看到了她内心的胆怯和无助,她多希望有人能站出来和她一起“发声”,成为她的一丝希望,但是没有,这丝希望最后被HR的指责浇灭了。
JANE作为影片的主人公台词并不多,打印机、电话和电脑键盘发出的噪音声音更显的JANE的台词弱小无力,就算在影片高潮——JANE去找HR投诉的段落中,JANE近似乎呐喊的叙述也显得如此苍白。
影片色调昏暗、阴冷,镜头中大部分只有JANE一个人,收拾屋子、接打电话、打扫卫生等等,这样的画面语言让观众更加直观的感受到JANE内心的孤独和压抑。
三、职场霸凌在2018年针对韦恩斯坦展开的METOO运动(美国反性骚扰运动),意为“如果你曾受到侵犯或性骚扰,请用’我也是’(me too)来回复。
”紧接着不断有女性讲述了自己遭遇的性骚扰时间,也有些人仅仅回复“我也是”表示对这件事的支持。
随后越来越多人借助这场运动发声反抗,拒绝再做“沉默的螺旋”,她们拒绝强权,拒绝性别暴力,要求自我的平等。
《助理》这部电影不仅仅展现的是职场性骚扰事件,更展现了女性受到的职场霸凌甚至是自我的阉割。
职场欺凌是通过对他人的贬低或压榨,张扬自己的优越性以获得职场上的成就,或以增加他人的付出、减少自己的付出为手段,达到提高个人获利总量的目的。
jane会接到来自老板的谩骂和老板妻子的抱怨,还要为并非自己做错的事情写检讨,甚至在去hr投诉老板的时候,被hr反驳成“女性之间的嫉妒”,正是这种孤立无援才会让我们感到深深的恐惧和强烈的窒息感。
正如影片中这个叫做jane女孩,影片中jane没有任何的特点,她普通、弱小、低声说话,毫不起眼的生存在大公司里面,这样的人物形象也是千万个女性的缩影。
或许我们谁也没有意识到,自己曾经或是正在收到职场欺凌。
电影源于生活,事实上,生活比电影残酷更多。
《奇葩说》中有期的辩题是:职场菜鸟被前辈压榨了,要不要say no?
正方熊浩老师回答到:一个弱者,若想为自己的权利抗争,你唯一的方法就是尽量发光,微光会照亮微光,我们相互找到,然后一起发光,这种光才能把压榨的阴霾照亮。
就像影片中最后jane看着城市的房间里亮起的灯光,虽然微弱但是却散发着温暖的光明。
“进窄门,走远路,见微光”虽然职场路艰难,但是坚持的人终究会见到自己心中的微光。
擅长纪录片的导演在拍摄虚构剧情片时免不了会带入不少纪录片的表现手法,比如冷静观察的视角与纪实的叙事风格,这部出自导演基蒂·格林的剧情片处女作《助理》自然是一个典型例子。
基蒂·格林此前因拍摄乌克兰女性题材的纪录片而名声大噪,这部新作同样以女性为焦点对象。
影片以巨细无遗的笔触描绘一位初入职场的电影公司女助理漫长的一天工作内容,简单重复和无聊乏味的情节就像在看一部纪录片似的。
由于我事前并不知道这是根据哈维·韦恩斯坦事件改编的,因此在观看的过程中偶有疑惑,不过平淡真实却又细思极恐的情节让我逐渐感受到创作者暗流涌动的控诉欲望。
这是一个被男人掌控的公司,三组重要的男性角色对应着女性在职场环境里的压力来源。
首先是从头到尾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老板,带来隐形的压力和威迫感,从他在电话里的粗言责骂足以让观众感到阵阵惊悚的效果;同办公室的两个男同事也摆脱不了帮凶的嫌疑,两人不仅将棘手的工作交给女主角完成(应付老板的太太的来电),还在她被老板责骂后,主动教她写道歉信恳求老板原谅(但事实上她根本没做错事!
)最恐怖的莫过于人力资源总监,他明知老板生活不检点,还纵容其对新来助理施加的丑恶行为,甚至暗示并劝导女主角收回对其的投诉,还说她不是老板喜欢的类型……这个公司算是当下男权社会的缩影,女性承受着来自种种不公和刻薄对待,甚至遭遇性侵犯。
作为沉默忍让的女性终于选择大胆发声捍卫自己的权益,女主角在影片后半段的醒悟也印证了这一点。
尽管结果并未如人意,但这种女性觉醒的潮流正是前两年MeToo运动在欧美爆发的重要原因。
作为MeToo时代的真实写照,这部影片算是一部另类的恐怖惊悚片。
片中似乎有一双无处不在的眼睛在监视者女主角在上班时的一举一动,有好几个垂直俯拍的镜头画面就有类似的强烈意味。
女主角的第一人称视角更不断渲染这种不知不觉的压迫氛围,而身在其中的她却求助无门,从后半段她身上那件外套也能反映出她缺乏安全感的内心想法。
当作是一部职场新人的恐怖题材来看也许有点乏味,而从平淡的细节里延伸出更多的对比联想,则明显带有着较为严肃的社会控诉意味。
相信这才是影片的真正力量所在。
这何止是一个人的问题。只有助理是清醒的。当遇到这种环境,无能改变,则只有离开。我不晓得这部电影的创作背景是基于 MiraMax 电影公司的大亨。这个性侵大亨固然可恶。对坏人的惩罚经常很难做到,对正直的人的保护和嘉奖却几乎从来没有有过。
枯燥而无名,米兔的职场
Assistant就是bullshit job!再也不要做助理!一年多时间里我一次也没有去过group lunch, 充斥老白男的办公室里压抑到不行,一到5点我就跑了
仅从电影本身,无功无过。画面的呈现,人物的表演,环境音的衬托,都十足地表达了这样一个故事。不过也没有更多的东西了。
这就结束了?
the assistant 这个名字绝不仅仅是主角的职位,语法上 单数名字加the 就是泛指,指所有从旁辅助Weinstein们的人们,剧中甚至包括boss的太太。别觉得这很奇怪,想想刘dd,当时他的司机和助理不都是帮凶么?而且bubble tea 不也是跟这部剧里的太太一样么?结合镜头语言和表演以及音效,打五星其实也没啥问题。
看到最后不免发问,然后呢?这不是一个故事
道理我都懂,最大的问题是无趣啊……
电影所反映的现代职场对年轻人的变相剥削,其残酷程度远大于性别压迫。工作内容琐碎无趣;老板恶言相向践踏尊严;薪水只够买便利店里的冷面包,只要满足一个就想办法辞职吧。
三星半吧 没啥情节 甚至很闷 但真实的表现了社畜的生活 和 女性混男性圈子的艰辛 致郁啊
前半小时无聊透顶毫无意义,电影中间才开始有真正的剧情。完全没必要拍一个半小时的电影,不如拍成短片节奏还紧凑点
要是没有投诉这一情节彻头彻尾的枯燥感觉会更好
我觉得挺一般的,不大看的下去
7分,其实不错,思路也挺清晰。类似恐怖片的拍法,反派一直不出现,但他的压力以及时刻笼罩的恐怖感一直存在。让你更切身感受到,在这样的职场压力下的内心状态。不过,也是因为这种氛围的营造,让影片本身也非常枯燥和单调。当然,是故意这么做的。
一星给镜头声音 一星给拍摄极具代入感的工作环境 剩下的设定换了没差
这姑娘每每犹犹豫豫欲言又止我真的……您到底想要啥。所谓社畜,要么狠要么忍,不是麻木无仁,而是你要明白,当你位低言微的时候,你所谓的仁义,只是“妇人之仁”而已。请你强大起来,无论是外在还是内在,选一均可。
#Berlinale20-14 三星半。与其说本片在情节设计上琐碎且波澜不惊,目的正是在营造出这种窒息般的工作日常,尤其对于女性而言。影片中折射出的整个行业体制都仿佛有毒,从老板恶劣的品性举止到(男)同事的微型压榨,到见怪不怪甚至反过来指责新人的中层,到无聊繁琐的助理工作消磨初入行年轻人的生命和热情。影片以小见大,不动声色中对从metoo出发遍及整个影视行业的不健康乱象进行了批判。
看完我都没搞清楚她是为什么郁闷不乐的,有问题就说啊,去了又闷着不着声,活活把观众憋死!主题是什么,想表达什么,为什么苦大仇深的看完我依然一头雾水!
三星半。架空主体的渗入讲述,相当感同身受了,这种看似什么都没失去什么都未遭受却无时无刻不感到被贬低被剥削且被视为没资格抱怨的感觉,是全世界每个国家每个种族每个阶级“幸运女孩”的日常。
马马虎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