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岛秀夫说过,“揍人是会痛的,对方的脸会扭曲变形,我想将这样的事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不让玩家看到这些痛苦,他们就不会明白。
”许多成功的反战电影也在做着同样的事:把民族荣耀背后残酷血腥的战争伤疤撕开。
因为这是人性,正常人越觉得痛,就越会躲得远远的。
但战争会压抑人性。
明明与对方惺惺相惜,却得举起头盔砸死对方;明明厌倦杀戮,却必须射死壕沟里缴枪的敌军;明明感到恐惧,却不断被拍着脑袋说不许哭。
结果战线前后成了台前幕后:战场上是打着吗啡演的,营地里的高歌才是真的。
就这么日复一日,原本七天结束的战斗成了三年。
无尽的战争就像那一管管吗啡,麻醉得人们忘记为何而战,只有杀戮还在进行着,逼得战士们在营地自省:我们不是在与敌军战斗,我们是在与战争战斗。
该片推荐给各位将发动战争挂嘴边笑谈的人。
“你见过真正的地狱吗?
”我没见过,也不想见到。
苏联和美国以38线为界限,共同解放了朝鲜半岛。
表面上看去正义之狮帮助朝鲜重获自由,脱离了日本的魔爪。
但随着苏联美国各自在北朝鲜和南韩扶持了政权,直接导致了朝鲜半岛的分割,北边社会主义,南面资本主义。
光是意识形态就封锁了南北交流。
南北本身属于一家,有家乡在南面去北面参军的,也有家乡在北面去南面参军的,在战场上,杀死的可能是自己的远房表哥,互相传递物品及信件的剧情,不排除真有其事。
但可能性极低,箱子内多半是炸弹。
但导演巧妙地运用了最危险的东西--可能是炸弹的箱子 ,把里面的炸弹换成了妹妹的照片,给家乡母亲的信,家乡的酒,和甜心巧克力。
给战争中增添一份温情,也体现了南北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当主角之一从瞄准镜中看到敌军狙击手是自己自诩的未来媳妇时,他下不了手。
宁愿被打死。
一段凄凉的爱情故事。
作为一个兵,他们只是双方利益集团的棋子,当听到已经签署停战协议的时候,大家欢呼雀跃,大家关心的不是输赢,而是再也不用打仗了。
当为了最后12小时占领高地的时候,美军轰炸机不管混战的人群,不管自己的盟友,毅然扔下炸弹,他们接到的任务是 “削了这座山”, 可见战争的残酷。
这部影片,并没有一味的贬低敌方阵营,敌军狙击手美丽动人,枪法神准,军官刚毅威武,军队纪律严明。
也没有一味的跪舔美帝,美军轰炸机不顾盟友扔下炸弹的时候,就是这部影片控诉美国是“一个为利益不顾盟友的小人”反观国内的抗日影片,一味丑化日军,日军不是脑残就是作死,5.6岁的小孩用弹弓能杀几个。
手无缚鸡之力的女子用平底锅也能干掉几个。
这也许就是国产电影很难走出国门的原因。
亦或许是真实的抗战太血腥,太凄惨,所以只能让大家嘻嘻哈哈的看抗战片?
但是遗忘过去就是背叛,没有鲜血的洗礼,国人的血性如何激发?
天天轮播喜羊羊,国人最终只会成为任人宰割的羔羊。
连看都不敢看,拍都不敢拍,国难当头谁扛枪?
影片美中不足的是1月的朝鲜,应该是大雪封山,山岗上晚上能冻死人,但是片内除了几个雪景以外,其他都是阳光明媚,尤其是打仗的时候拍得跟夏天似的,这减少了拍摄的难度。
总体来说,是一部值得看的影片。
故事写得还可以,但是严重和历史脱节,韩国人自己在意淫的电影。
就拿开头的讲,板门店谈判不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吗?
朝鲜人民军有那个实力吗?
不过优点就是人家的电影耐看,值得思考,能够深入人心。
拍反战片拍到这样,已经很成功,但是缺陷还是要拿出来说说,以此表明我对棒子的复杂感情。
拍反战片拍到这样,已经很成功,但是缺陷还是要拿出来说说,以此表明我对棒子的复杂感情。
拍反战片拍到这样,已经很成功,但是缺陷还是要拿出来说说,以此表明我对棒子的复杂感情。
拍反战片拍到这样,已经很成功,但是缺陷还是要拿出来说说,以此表明我对棒子的复杂感情。
拍反战片拍到这样,已经很成功,但是缺陷还是要拿出来说说,以此表明我对棒子的复杂感情。
这片子唯一的缺点在于主角们长的都太帅了!
特别是牙齿都太白了,这可能也是韩国电影的通病,再粗粝的画面,再残酷的环境之下,出场的依然是俊男靓女。
可能也是偶像王国的特质吧。
说完缺点那剩下的基本上都有优点。
从战争片的道具和声效等等方面来说,韩国人拔刀相助的《集结号》已经很说明问题。
除了美国的团队,韩国可以说是最好的,这是毋庸置疑的。
这里想夸的是叙事上的进步。
看韩国的政治片或者战争片,最怕的就是动不动就无病呻吟的矫情。
包括早期的《生死谍变》和《太极旗飘扬》。
不是说不合南北分裂的情理,关键是故事过于离奇,让人不敢相信。
过于的杜撰,反而抹杀了本应有的感动。
本片不是说完全没有离奇之处——如女狙击手,但大部分情节是合理的。
抓住了一座争夺了无数次的毫无意义的山头,来描写同一个民族却莫名其妙被牺牲在这里的人们。
特别是在阵地上互相通过埋下礼物来进行沟通,但最后却在停战之时,互相残杀致死。
这既是莫大的讽刺,同时也是莫大的悲哀。
在拷问战争本质的同时,也在拷问人性。
“我们不是在跟敌人作战,而是在跟战争作战”《高地战》的妙处就在于没有把这些痛楚与呻吟歇斯底里的说出来。
只是直白的表露出来,让你去看,去痛,去悲哀。
韩国人能去政治的反思内战的得失(并没有刻意的丑化北方),在佩服之余,也在想,我们国家自身不也是这样,而且内战的时间远远超过朝鲜。
我们的反思又在哪里?
只有韩国才会批判式的拍摄这样一部战争片,在这里,没有英雄的战士,只有因为所谓尊严长达两年不能签订休战协议没有选择只能执行命令在处于分界线的高地上反复攻占、反复被攻占而绝望的战士。
战场就是地狱,在争夺高地的战争中能够留到最后一场争夺战的战士,其实早就已经死亡。
三年前曾说的话在影片最后被重新提起,战争的理由,是什么?
我以前确实很清楚,可现在,过去太久了,忘记了。
说完,两人大笑,是痛笑?
还是嘲笑?
战争如此残酷,而人性更加残酷。
真是一部让人震憾的电影!
(1)落幕那一刻掩埋在高地上的那些尸体是否找到答案了,战争由何而起最终又因何停止,这一切的苦与痛,血与泪永远的驻守在高地上成了这个民族挥之不去的梦靥。
就这样一份签在板门店的停战协议已经持续了五十多个春秋了,可这场战争终究还只是维持在停战中,没有胜负,也许仍旧意味着尚未结束。
一条线在半岛上划分出的两个国家,意识形态的冲突却已经渐渐的被没有经历过那场浩劫的人们淡却了。
于是人们更多的开始思考这场战争的理由。
老百姓从不去质疑到底谁当皇帝,只要不打仗了,至于国家最后到底披上什么颜色,也没几个人在乎。
用人性的视角去拍战争,去质疑战争,这无疑是个极其开放性的话题,至少在我们的这片土地上至今还没有人敢去质问那场战争。
其实揭掉主旋律这层遮羞布以后,这一切也只不过是场权利游戏里面的牺牲品。
电影从开始到结束其实一直都在质问,随着影片的进行一次次的加大了质问的筹码,用一个个血淋淋的镜头和鲜活的生命逼着你去思考。
为何而战又为何而失去生命。
当看到电影里在板门店停战协议上给特写的那几个名字时,master of war 我是否应该去这么想。
(2)可能我们从小看过太多“人在阵地就在”的故事了,一提到“高地站”满脑子都应该是狼牙山五壮士似的英雄,“老总下了命令了,死守,兄弟们挺住……于是就都死了,而且死的都很壮烈。
”我们知道的故事从来都是这么讲的,而我们每次看完都应该义愤填膺的去憎恨万恶的敌人。
还好导演没给我们一个这样的视角去看这部电影,两个小时的时间里我一直没找到谁才是真正的反派。
一个个因为战争逝去的角色,故事就在一个个质问的高潮中结束。
剩下的就是片尾一张张黑白的照片,于是你会极其失望的没有发现一个大反派。
这样的一个高地,你争我夺“没有死守,没有挺住”在高地上相互间会留下礼物给“敌人”也许这样的故事在我们的这个民族也曾经发生过,炮轰金门每周1、3、5开炮,对岸的蒋军2 、4、6还击的故事已经让我们当成笑话来听了。
(3)电影最后那位疤面脸朝鲜中尉的回答意味很深远“这场战争的理由,开始时很明确,时间太久了,我已经记不得了”这何尝不是说给整个民族听的呢。
Bob dylan有首歌叫
拍完小资的《电影就是电影》,导演张勋立刻转战常人难驾驭的战争片,不仅场面要浩大,而且要将已经回炉好多次的朝鲜战争拍出新意,真是难为了他。
但是,看完此片,我还是要为他起立、鼓掌致意。
作为朝鲜族的我,也尽量以客观的方式去叙述那时的故事。
一、开场影片开头就是那著名的板门店谈判。
我们后人都有把历史归为几个简单事件的倾向,因为我们懒于思考。
但是,到了细节,何等复杂。
交战双方,就是为了怎样划分三八线而陷入僵局。
尤为谈到一高地(就是一座山峰),几次易主。
那座山峰是用血淋淋的普通士兵的尸体堆积起来的各方军事团体所谓的尊严。
这也是朝鲜战争的缩影。
到了最后,交战士兵是忘却了为什么而战,只有上头的命令,让他们知难而上,明知道那是不归路,而且不一会儿,还要被打下来。
而这时候,申河均(申)演的韩国士兵接到上司的命令,让他去高地调查一件韩方内部间谍事件。
因为韩方怀疑自己的士兵有可能和朝鲜哪里有私通。
这样,镜头就切换到了影片的焦点,高地。
二、调查申来到高地,就看到了一群看起来很萎靡的韩国士兵。
其中,有着已精神分裂的士兵,有吸毒度日的高官,也有几个流浪孩儿。
导演想通过这种方式去描写战争的代价到底是由谁来承担。
在欢迎申到来的晚宴上(也不知道算不算宴),这群士兵端着水,当做酒,喝得酣畅。
不知是为了忘却什么。
而在这里,申也相会了已失散多年的挚友高修(高)。
和高分别还是在被朝鲜士兵俘虏的几年前。
那时战争刚刚打响,高还是一乳臭未干的学生,充满了对战争的恐惧。
当柳承龙(柳)演的朝鲜官兵问他们”知道你们为什么如此不堪一击吗?
“的时候,满是胆怯,无法作答。
这时,柳用他高傲的眼神注视着一帮韩国俘虏,骄傲地说出”因为,你们不知道为何而战。
“而现在的高已成了战争的机器。
这从之后的战争场面可见一斑。
几次巡逻伏击,高都是艺高人胆大,不知畏惧。
我想,那是因为,即使战争,很多人都有回家的盼望,而这种盼望却成了对死亡的恐惧。
而高已对回家不抱希望。
即使,之后有了片刻希望,但是上头的命令,又把他们拽回现实。
而且,我们要知道,高是在这样的怀抱希望与希望破灭当中反复折磨。
因为,从他们的台词当中可知,已不是一次说要停战了。
但是,停战消息是时刻弥漫着,却始终遥遥无期,而这种僵持在他们看来是持久,没有尽头。
三、水落石出随着进出前线,申发现这群萎靡的士兵并非如此,在战场他们却是勇往直前。
因为,没有盼望的人是不怕死的,或者他们盼望着一个终结,但是却用死亡的方式。
申最终发现,私通却有,而高也在其中。
而这种私通也是合乎常理。
打上去的韩国士兵在被打下来的时候,明知过几天还要打上来,所以将自己的私人物品(包括食物),放在木箱,埋在地上。
过几天,韩国士兵打上去之后,在他们打开箱子的时候,却发现留着臭味难闻的一堆屎,还留有一封信,那是朝鲜士兵几近调侃的语言留的,说那些食物我们消费完了,留了这一堆,让你们享用。
气不过的韩国士兵也是想报复,这样如此往复,慢慢有了一些信件,是朝鲜士兵托韩国士兵寄给韩国这一方的父母亲戚的。
之后就是韩国士兵也托朝鲜士兵捎信。
当然,托人办事,也要意思一下,他们就互赠了一些礼物,食品,烈酒。
虽然,彼此不曾谋面,通过这种捎信方式,在残酷的战场,却绽放出难能可贵的友谊奇葩。
但是,仗还是要打。
这就是战场畸形一幕的出现。
上头命令下来,还是要拼刺刀,你死我活,但是,打上去之后,读着敌方朋友留下的信件,却嘻嘻哈哈。
人们的友谊,彼此的爱是如此简单,但是她的破灭又是如此残酷。
四、死亡与结束战争终有死亡,在一次次交战中,你我双方也慢慢倒下去。
那留了豪言壮语的柳官兵,也在这高地上,丢却了战争的理由。
在这漫无天日相互残杀中,终于出现了一线曙光,要休战了。
朝韩士兵都是喜出望外,终于可以回家了。
但是,离休战还有24小时,24小时之后的领地,才是最终分界线。
朝韩双方的上头也就毫无悬念的发出了相同的命令,到休战那一刻之前,还是要打下去,寸土必争。
发出命令的人在桌子旁签几下烂名,不费吹灰之力,但是一个个的普通士兵却是重新被拽回现实。
原来回家不是那么简单。
最后的镜头,高地,硝烟弥漫,朝韩士兵短兵相接。
那些互相通信的人们,那些曾经用信件彼此问暖的弟兄,死在了彼此的刀枪下。
一场战争,谁是胜者,那就让历史来评判。
但是,对于这些一个个普通的青年来说,在他们看来,战争可能很难用胜败来定出结论。
战争残害了许多人。
一个很胆怯的士兵,最后却变成了杀人不眨眼的杀人魔。
但是最后看到了那个女孩,便也心动了。
这是对战争的控诉,说明人性还是好的,只是因为很多不情愿的事情,改变了人许多。
知道最后只剩下主角一人,这并不是英雄主义,主角是带着许多种情绪离开的。
这个电影最后只是想说,前人土地后人收,说什么龙争虎斗。
这部影片过度夸大了战争的残酷性。
但并不是说战争本身不够残酷,而是历史上志愿军跟南韩军队之间根本就不存在电影中那种激烈的攻坚战。
朝鲜战争中南韩军遇到志愿军,要么一路狂奔溃退,要么直接举双手投降,无数次的把美军的侧翼直接暴露给志愿军,把他们坑的苦不堪言,可以说连战五渣都比他们强。
说白了,南韩军队根本不配让志愿军对他们发起集团冲锋,电影本质上就是韩国版的手撕鬼子,战斗过程纯属yy。
好久没见韩国片这么猛了上次好像是《太极旗飘扬》双方反复争夺高地,应该在三八线的某个地方,咳大人物的战争,小人物的拼命咳这就是我们这些小人物的悲哀,个体在历史的这个大环境中是那么的渺小,上级莫名战略的死命令,和敌我双方的非深仇大恨和莫名友谊。
总之,一切都有时候非能如人所愿,但我们好不容易活下去,那就不要再死去既然我们来到了这个社会,只有去让自己更舒适,或者说活得更好点……不管你是愤青,为了争取未来的幸福去努力,或者你是顺应时代,让自己现在活的舒坦
只是比起真实的战争有点无聊了。
不怎么样,剧情发展的不清不楚,志愿军一出场高下立判。。。
TG,MG双双表示你们棒子打得欢,我们只是来酱油的
再而衰,三而竭
妈的,本来有四分,可因为你黑我中国人民志愿军必须减三分。明明就是个战斗力五的渣,非把棒子军刻画成一只英勇无畏的军队。把我大志愿军拍的跟蝗虫一样,还那么猥琐,真是垃圾。。。
★★★☆,还不错哦~故事循序渐进,很吸引人
永恒的南北题材,战争情节过于拖沓,对战争背后的描述也是流于表面。即使如此,海峡两岸何时才能拍出这种电影。
筛子
从韩国角度拍出了朝鲜战场同族内战中的微妙感受,和战争的残忍痛苦。
还算是不错的,虽然略微有些煽情,有些概念先行,有些模仿经典名片大杂烩。
韩国一拍战争就煞笔西西,根本无法看,对话表演摄影场面一塌糊涂
女猪脚死的时候,我心都碎了
可是真的垃圾,一点电影质感都没有,我好像在看韩剧一样,战争场面和亮剑比都差了好几档,说真的看到一群韩吹我真醉了,那里好,磨磨唧唧的战争戏?就会拍苦情?感动你们要哭了?志愿军冲锋一人挂一个小红旗给我整笑了,刻板印象弄的很nice
对这个地球上出产最优秀战争电影的国家来说,必须苛刻一点。题材很不错,双方做交易的地坑,屡次放过的对手……败笔正是没有对其中一点进行发掘,可惜了……
从人民军的叫法和装扮开始,到最后彭德怀的签名,这才反应过来,这个就是我们从小就耳熟能详的上甘岭战役啊!如今,换一个视角来看当年热血沸腾的战役,不再激动,只觉悲哀。在那3.7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多少英雄死不瞑目,誓死夺下的,其实最后还是归属了三八线以南。
编剧精彩,拍得稀松,真是残酷的战争
首先哦,我觉得没必要对片中的情感过于共情,从一开头的一句“要是对亲日派也清除得这么干净就好了”,说明影片对他们建国初的政权以及当时整个半岛面对的政治环境就是持否定态度,“为何而战”对他们来说正确答案就是不知道为何而战。在背后推动战争的是外国人,下命令的是一群不顾人民死活的烂人,杀掉的还是自己的同胞,因而朝鲜战争对于他们来说就是彻头彻尾的不义之战。脱离这种背景去强行代入去共情是虚伪无聊的。但是也不要完全不共情。影片通过杀同胞、杀战友表现出来的,是只要在分裂敌对状态下国民就会背负的倾轧、迫害同胞,起码是盼着同胞过不好的原罪,作为民众最好不要成为加深这种罪过的帮凶。片子的第二个小时真是极致的狗血和失智,几位主角的形象也太过光鲜,不是说帅哥就不能演大兵,而是你们这样已经像是偶像剧了太出戏了。
没劲
就战争片来说拍的算还行,但情节真实性个人认为不到一半了,开枪杀上司,机枪扫射队友,两次放过敌方狙击手,高地战上上下下几十次互相送烟酒跟过家家似的
无聊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