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一部《索拉里斯》,不同的导演能够将它拍出截然不同的气质,不管怎么说这都是令人大饱眼福的。
塔科夫斯基的索拉里斯是诡谲莫测的,索德伯格的索拉里斯则是神秘迷人的;塔氏的索拉里斯是哲学化的,索氏的索拉里斯则是神学化的。
总的来说,索德伯格的改编,是游离于忠实与创造之间的,较之塔氏的选择,原著的影子更为细若游丝。
但是如果像当时莱姆透过影评而对本片所持的否定态度那样,认为全片只是关于爱情,那也似乎有点矫枉过正了。
其实,就像那句有关“哈姆莱特”的名言所说的,莱姆在《索拉里斯星》这部短小精悍的“巨著”中所蕴藏的内涵,也是如此包罗万象,以致从任何一个切入点进行发挥,都足以成就一部优秀的作品,而显而易见,任何一部改编作品,都无法在有限的时间内,涉及到原著的方方面面,索氏的改编如此,塔氏的改编亦如此。
因此,如果从这个角度来联系本片与原著的关系,就不难看出,它确确实实不仅仅是一个爱情故事这么简单了,而是达到了它应有的水准。
简单来说,索氏本次的改编侧重于对索拉里斯的神性的探讨。
因此淡化了原著中很多关于造物瑞亚的设定,以及凯文在空间站的种种遭遇;而深化了凯文和瑞亚往事的展开,以及在空间站二人关系的重建。
为的,就是酝酿影片结尾有关救赎的情绪。
当然,索氏的救赎是基督教式的,这在剧本中改变和突出的诸多设定可以轻易看出,比如戈登女性视角的引入、狄兰托马斯诗歌的暗示、该隐弑弟的隐射、《创造亚当》的隐喻、重回伊甸园的结局,以及无数个令人印象深刻的索拉里斯犹如巨神一般凝视着空间站的镜头……这与莱姆文中的“进化神”和“绝望神”观点不同,但也切合了他另一个观点,也即“索拉里斯的婴儿期”,索拉里斯看似压制性的稳定和冷漠,它可能是在冷静地审视着空间站里发生的一切,它也可能是在好奇地观察着人类的思想。
所以,索氏取舍无可非议,因为莱姆本人就从未想过要给读者以确切唯一的答案,相反,他认为,所有这些都是只一种很可能无法被证实的假说,没有对与错之分,因为就像尼采所谓的“透视”观点一样,索拉里斯的真相,只有穷极所有人的所有视角,才能全息地显露出来。
除此之外,一些塔氏曾经舍弃的桥段也重新被索德伯格放入了故事,作为了补完影片架构的一块基石,这无疑是对观众的另一个馈赠。
本片当然仍是十分索德伯格式的,我认为可以算作他生涯中的上乘之作了。
叙事、节奏、剪辑、配乐、构图无不精雕细琢而游刃有余,配合起来,十分引人入胜,而且美学效果独特,令人身心愉悦。
而且可以看出,本片的一些镜头和设计是明显有对《2001》致敬的倾向的,而另一些镜头,则显然是借鉴了塔氏对本作的改编的。
因此,从制作水平来说,本片水准高出塔氏版本很多,虽然这是时代进步导致的理所当然,但也应对索氏努力为观众呈现出的这一优秀成品表示肯定。
当然,占有原著中大量篇幅、充斥着莱姆非人般想象力的对索拉里斯各种奇异景象的描绘,至今仍未能够被改编作品表现出来,也许,我们接下来所要期待的,就是一部讲诉人类对索拉里斯超过半个世纪研究的太空史诗了吧。
茫茫宇宙中流动的电波与Chris睡觉时脑波活动是呼应的。
事实上,他们都是电波,还没有人能够证明这两者没有关联。
很多人曾说过:21世纪,人们上天入地,但是对于支配这种高难度行为的人脑,却仍然知之甚少。
记忆是什么,意识是怎么产生的,和这个客观世界有什么联系?
很多人觉得主导中心思想的一段话是关于Dylan Thomas 关于死亡的那首诗。
但我觉得,影片想讲的,大过”死亡“。
宇航员,心理学博士。
他们以他们的经历,知识,认知,一同讲述着这个超乎寻常的故事。
虽然故事并未包含太多的科学理论和奇幻情节,但是这个故事包含着一个最宏大,最基础,最深远的科幻观:存在。
当Dr. Gordan极力主张毁灭“来访者”时 ,Chris发表的这段话值得好好体会:"你的来访者是谁?
是什么?
它有感情么,能够触碰么?
会说话么?
你怎么能断定,它不是生命?
你不能就此封锁它,扼杀它,单单因为它超出你的理解范围!
"从Gordan与Chris的第一次座谈时就能体会到,Gordan尚存理性,能客观地分析自己的精神状况,对行为作出审慎的分析。
从Snow断断续续的描述来看,Gordan也是反对回地球的主要原因,这其中包含着一定的责任情节(如果把这些"visitor"带回去会否引发灭族威胁?
),也包含着科学家的傲气情节(一定能够用战胜这个科学难题和处理好这些visitors). 虽然她也对失控充满着恐惧,她对于自己所理解的那个“科学”还是充满信仰的。
Chris却不同,情感,这一他所擅长处理的东西却很快侵袭了他,支配者他,让他产生畏惧,或者说,让他无所畏惧。
Gordan和Snow somehow已经切断了自己的情感线,因此他们再没有visitor到访,而Chris的妻子确是去了又来,死了又活,还同时出现几个,如记忆中一样脆弱,迷离,因为那是永远存在在他心中的爱。
有一个细节很多人都注意到了:片头,Chris切开手指时,那道伤口是个旧伤,甚至留不出血来。
他的那些病人所讲述状态:对世事无感,行尸走肉,其实就是他的写照,用他自己的独白来说:用尽全力仿造地球人,凹出生活的造性,这,不是存在。
但是片尾,当飞船撞向Solaris时,Chris再度看到自己切开了手指,献血如注,他抬头,看到了妻子,对他说:生死已不再重要,我们在一起了。
或许,飞船撞向的那个星球,并不是Solaris, 而是我们自己的心。
Gibarian在他的遗言录像中曾经说道: We don't want a new world, we want mirrors.
和2009年的英国电影《月球》/Moon一样,《索拉力星》/Solaris (2002)也是一部套用了科幻片外表的剧情片。
尽管两部电影都将故事背景设置在了具有开放意义的外太空,然而剧中人物的行动范围却是被限制在一个封闭的环境之内:人类所建造的外太空工作站。
虽然太空看似无边无际,然而它同时将身处工作站的主人公们与地球(或更加确切的说人类世界)相隔绝。
同样的,两部片子的主人公都是能够接触到最新高端技术的人才。
不管是前者的宇航员,还是后者的心理专家,他们所看的、所听的、所接触到的都是普通人所无法亲身体验的。
然而,他们毕竟同时有着常人一样的情感创伤和困惑。
正是在这似放实收的外太空里,我们的主人公开始对自己人生的反思。
在这两部电影里,探索未知世界的刺激和惊险只是一个封面,而真正被摆上台面的议题是对个人存在意义的思考。
记得前两年和好友坐在咖啡店里聊天,曾经讨论过“什么是人生”这样的哲学话题。
忘了是她还是我自己给出的答案是:人生就是个不停作选择的过程。
而这两部电影中,主人公都面临着这样一个境况。
尤其当他们面临着可以重新来过的可能性时,面对未来还是重回过去便将“选择”更加明显且迫切地摆在了主人公的面前:选还是不选(其实所谓的不选本身就是对放弃的选择),怎么选,选择的前因后果……这都主人公所面临的不得不面对问题,而他们各自的人生危机也都是和这一列问题息息相关的。
如果说《月球》中的Sam (山姆•洛克威尔/Sam Rockwell)因为一次又一次地被克隆而被“锁”在过去的话,那么《索拉力星》的Dr. Chris Kelvin (乔治•克鲁尼/George Clooney)则是生活在当下。
然而Sam最终选择了抛开过去,直面现在;而Kevin则选择了留在过去,重新开始。
就以Kevin为例,他是个丧妻的鳏夫。
尽管他深爱着自己的妻子,然而他在一次争吵之后的拂袖离去,使得他妻子以自杀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从此之后,他陷入了对妻子的怀念与自责中。
而当他被派到太空站的时候,发现原来在那,死去的人们可以以一种物质的形态重新出现。
而出现在太空站里的这些有着人形的物质的出现并非随意。
因为那些人形的物质都和生活在太空站里的人们的刻骨铭心的记忆有关。
而在太空站这样一个闭塞的环境里,人们必须直面自己的过去。
他们唯一可以做的选择。
要么像同样受困于太空站的Dr Gordon(维奥拉•戴维斯/Viola Davis)那样,将过去抛在身后,坐上飞船回到地球,面对未来重新开始自己的生活;要么像Kevin那样留在太空站,和记忆为伴,甚至于将自己也变成那“物质”,从而代入到另一空间,重新回到过去。
面对未来需要勇气,面对过去又何尝不需要决心?
没有人可以说两人各自的选择谁是谁非,因为很多时候选择本就不是一个容易的决定。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都会后悔自己所做的某些选择,希望可以有个重新来过的机会。
然而,电影毕竟是电影,现实中的人们既无法回到过去,也无法像主人公那样飞到“索拉力星”去和挚爱过的逝者来个近距离接触,以此来抹平内心曾经经历过的情感创伤。
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好好对现在做出选择,因为不管未来怎样,现在终将成为记忆中的过去, 而这些或深或浅或“沉睡”的记忆会时不时冒出来提醒自己曾经做过的选择。
这电影看的那叫一个郁闷。
找工作找的反胃,躲在出租屋里看pp。
刚开始看星际迷航,正沉迷于星舰的撞击,就充满期待的点来Solaris。
主角手破那会儿我正以为要来场,地球超人大战外星怪物呢。。。
谁想一直到我看完影片,也就个3D红球球在那转啊转的,看的那叫一个郁闷啊!
主角开始难道就不是个“人”,就后那个穿着宇航服要回地球时的回忆,一下子把我给打击翻了,最后的结局更是让我想到了一个人,哦?
也许不对,或许这玩意儿叫神——God。
主角是“人”的时候送走那个女人,是不是在讲理智的面对感性呢?
选择留下来到底是选择了什么?
做为一种脆弱的生命体的仿制体,拥有着同样脆弱的精神领域,这是不是一种进化不完整的体现?
完整的进化体现是否应该是那个球球呢?
没有感觉,没有语言,却拥有完整的,或者说是种强大的存在?
混乱的想法就像那个有胡子的小伙子,杀死自己人类的形态,或者说是杀死自己原型的生命体,是得到了完整的自己,还是失去了自己完整?
这电影根本就没有去太空,完全就是对不完美或者说是对难以琢磨的神经系统的哲学思考。
试着摆脱物质生命体的存在,思考精神独立存在的可能,如同那些玄幻网络小说中的游戏。
当思想离开本体独立存在于某种介质当中,没有死亡的威胁一切都可以再次组合,这到底是永生还是灭亡?
神话里盘古开天辟地从球里诞生,他是不是在追寻从思想到生命体的进化?
这个想法有点傻,神话应该是先祖们对自我存在的思考,应该是思想的存在。。。
没有谁能解释一下生命和思想原点,进化论依旧还在进化之中,也许还会任然进化下去。
谋杀、贪婪、欲望、控制、文明……延续的生命延续着这一切,直到某一天的到来。
是科学计算的太阳毁灭地球,还是科学计算的陨石毁灭地球,或者是人类毁灭地球……似乎我们总会被毁灭,在一切被毁灭之前,明天我还要去找工作,然后……到底要干嘛?
片子开头是淅淅沥沥的雨声,暖色的灯光从挂满雨珠的窗户透出:心理学家克里斯·凯尔文博士孤独的坐在房间的床上,女声响起:“我是如此的爱你,你还爱着我吗?
”然后是一些莫名其妙的对话,有克里斯自己的电话,也有几个他的病人对博士的倾诉(都是对现代科技的控诉),总体看来,克里斯的生活是不快乐的,脸上有着哀伤神情的他似乎只是靠着本能在麻木地工作。
长驻在空间站“普罗米修斯”号上的朋友吉巴里安的录影电话让克里斯到达了围绕着索拉里斯星球旋转的空间站。
吉巴里安在电话里告诉克里斯,空间站里的科学家由于某种原因陷入了混乱,然而他们谁都不愿意主动离开空间站。
在克里斯到达“普罗米修斯”号以后,发现情况远比想象中严重,吉巴里安已经自杀身亡,另外一位科学家也尸横当场,幸存的年轻科学家斯诺举止怪异,女科学家海伦情绪极度不安。
是什么,让这里的一切都陷入了疯狂和混乱之中?
克里斯渐渐沉入了梦中,那里有着他永远不会忘怀的一张脸——妻子蕾亚:地铁上的初次相会,黑衣的她嘴角的神秘微笑;餐厅里的再次相遇,他的眼睛再也离不开她的脸;他们在公寓里的缠绵,他们在书店里的私语,这是他每一夜都会重复的梦魇。
然而这一次不同,当他悚然惊醒,发现妻子蕾亚并不只存在于梦中,她活生生的在身旁,还是那样轻声细语着:“我是如此的爱你,你还爱着我吗?
”本片的情节次第展开,而且其中不少谜团都吸引观众去探究背后的真相。
克里斯的生活发生了什么事情?
在“普罗米修斯”号上发生了什么事情?
那扇金属门的后面等着克里斯的究竟是什么?
吉巴里安的儿子为什么会在空间站里出现?
克里斯的妻子究竟是他自己的想象还是鬼魂作祟?
但是当事情的真相在片子的中段早早水落石出后,索德伯格才逐步展现出自己对于这部重拍片的真正思考:当死去的至爱重新回到你的面前,给了你一个挽回过错的机会,即使知道这一切都是幻影,你是否仍然不舍得放弃?
是得到真实的肉体更重要,还是弥补我们记忆中的伤痕更重要?
你记忆中的一切都是真实,抑或那些只是你的愿望和欲望的投影?
这是一则死亡和记忆交织的寓言,当我们走到最后,出人意料的结尾多少有点突兀,克里斯最终得到了解脱吗?
他脸上复杂的表情竟然让我无从判断。
看得人心惊胆战的,本人胆子小……主要是这配乐太过惊悚了……其实看开头时大概就猜到结局了,但原本想说主人公是心理医师的话会不会有意外?
但根本就没任何意外,这种明知虚假却甘愿被虚假所俘获、相信在精神世界得到超脱,可以说是歌颂情爱超过一切,也可以说唯心主义的乌托邦?
私人情感和人文伦理纠缠不清。
这种片子看过就好,不能想太深,要不就是自己跟自己较劲儿呢,跟电影主人公没啥差别。
对我来说不会再看第二遍。
索拉力星到底是个什么情况?
有什么寓意么?
索拉力星创造的人到底和真实的地球人有什么区别?
飞船飞向索拉力星,最后的结局说明了什么?
克里斯进入到另一个时空?
看完了感觉一脑子浆糊啊
一部科幻片被索德伯格拍出纪录片的效果。
当心理学家返回地球时,他并不觉得地球更不陌生。
其实他已经不在地球,也不在太空,而是身处索拉里斯。
索拉里斯,这个神秘的事物、神秘的地方,一方面他毫不客气的凸显在你的面前,你清楚它的所在,可同时,你对他一无所知。
就像复活的爱人,他就在你面前,你对他那样熟悉,可那并不是他。
索拉里斯是一个不解的谜,不是难解,而是在它的面前,我们都失去了解谜的欲望。
最迷人的魅力不在你的微笑,而在微笑的背后,那乖异的感觉,那服从的感觉,像接过男童伸出的颤抖的手,让电流通过全身。
索拉里斯,具有无穷的魅力。
很吸引我的是前后切手的细节,死亡仅是一个转折一个契机,血是爱情是拯救是希望是存在,启示就出现在那一刻,然而又被迅速遗忘。
因为之前看过塔可夫斯基的版本,所以总是下意识的拿两个版本比较,其实两个片子没有可比性,因为这部电影已经完全被索德伯格化了,完整的体现着索德伯格的个性和美学观,它情节完整,逻辑严谨,简洁生动,不同于老塔的开放性多义性版本,它们是两个导演的两种思路,是两个题材相近的不同电影。
他所看到的,是他所回忆的吗?
仅仅是他回忆的吗?
为何有些又在他回忆之外,超出他的控制?
我们都做过梦,梦中的,只是“日有所想,夜有所梦”吗?
他所爱的,是什么?
是他的妻子?
是他记忆中的妻子?
还是,只是他自己?
你所爱的呢?
你是的那个TA?
是TA的离去而在你世界中的投影?
还是,你根本就是爱你自己?
他为什么爱这个长像相他妻子的她?
是爱屋及乌?
是自欺欺人?
还是爱情转移,或者寻找替代品?
他明知这个此她非彼她,他为什么还不离不弃?
我们所欢呼那个诗情画意般Though lovers be lost,love shall not是很美这是善意的谎言吗?
假如在你死之后他持续的思念和爱并非对你而是对他所想象的“双胎胞”妹妹不知道,我们所奋力呕歌的是否就是如此爱情?
然而,爱情又是如何?
主体为谁?
受体为谁?
为谁而作?
你的爱情呢?
你爱谁?
你身边的TA是我记忆的投影吗?
你的父母?
你的前朋友?
或者,你在同时拥有众多的TA?
在满足你的要求?
我们所爱的,到底是谁?
也许看过这部电影的人,对克里斯与妻子蕾雅的初遇中电梯间里朗诵的那首诗有印象,它在电影中再次出现是蕾雅自杀身亡那一刻攥在手中的一页诗集……上网寻找了许久,总算找到了这首出自Dylan Thomas的杰作:And death shall have no dominion.Dead men naked they shall be oneWith the man in the wind and the west moon;When their bones are picked clean and the clean bones gone,They shall have stars at elbow and foot;Though they go mad they shall be sane,Though they sink through the sea they shall rise again;Though lovers be lost love shall not;And death shall have no dominion. And death shall have no dominion.Under the windings of the seaThey lying long shall not die windily;Twisting on racks when sinews give way,Strapped to a wheel, yet they shall not break;Faith in their hands shall snap in two, And the unicorn evils run them through;Split all ends up they shan't crack;And death shall have no dominion.And death shall have no dominion.No more may gulls cry at their earsOr waves break loud on the seashores;Where blew a flower may a flower no moreLift its head to the blows of the rain;Though they be mad and dead as nails,Heads of the characters hammer through daisies;Break in the sun till the sun breaks down,And death shall have no dominion.没有看过电影原著,因而对其与原著之间纠缠不清的关系不予评论,升华了原著也好,糟蹋了原著也好。
我只想说,史蒂文·索德伯格拍出了这首诗的灵魂。
“Though lovers be lost love shall not”恋人失散,即便阴阳相隔,爱却依然永存,这甚至令死亡都无可奈何,于是,死亡无法再主宰一切,即便癫狂,却仍能再次清醒,即便沉沦深海,却能再次升腾。
当净骨成灰散尽,却在其手肘足底化出璀璨星辰……相爱的人,灵魂将永远以彼此为羁绊,不分离,即便,即便再次相遇的地方,是在那遥远光年外的solaris……
三星都给选择留下的结尾。This life is enough。也是蛮商业的,连床戏都有。只搞到94分钟版。
不知道还有没有力气看原版,虽然只有一个假兮兮的太空舱和窗外紫色的星球,但观影时却有震撼,音乐和画面配合得很好。回忆和现实交织的手法很成熟,至于最后的抉择,没啥好说的。还有,乔治克鲁尼的性感屁股全裸出场两次啊无力吐槽。
比塔可夫斯基的那部清晰多了,科幻感也更强。评分这么低大概是因为观众是冲着商业片去看的,而作为文艺片,索德伯格的名气又比不上塔可夫斯基。
没什么感觉。。准备再看1972年的
就算幻竟也温暖
Though lovers be lost love shall not; And death shall have no dominion.
哎,居然无法超越三十年前的前作,技术这东西也帮人,更害人。
当年还买了DVD哩,喜欢这种神秘惊悚的爱情调调儿。
该怎么形容我这触发幽闭恐惧症的观影体验
2011.4.12于寝室。真正的男主留在了索拉里,具象化产生的另一个自己和女主在继续生活在回忆里,happily ever after,the end。。。
还行 不过都说原作更好
塔可夫斯基的电影里说“不要把科学难题变成一个爱情故事”,结果索德伯格就这么干了hhh抛开改编,单纯作为一部电影还是可以的
然后,别的什么成为了你。
原本很饱满的设定被拍得很干涩枯燥,索拉里斯星上那鲜活的大洋被做成简单的特技效果。完全脱离了原著,虽然故事还是那个故事。
索德伯格的当代演绎,cliff的配乐是亮点,剪辑拉低了档次,完全可以更高级一些,有些可惜。
排他的视线与记忆,组装。
反思的透彻而含蓄
先看这个翻拍,使劲坚持看完,没有什么力量
对科幻类电影一直不感冒,为了克鲁尼大叔才去看的。
原本准备看塔可夫斯基的那个版本,但网站可能资源整理错误,看了这个版本。看了一点就觉得不对劲,难道大师的作品能排成这么烂吗。仔细一搜,哈哈原来看错版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