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这个电影好久了,一直没看,中午没事,终于补上了。
电影开头看得我一头雾水,而且看到那个女的死在海边的镜头让我有点失望,估计又是美式恐怖片传统的样子。
接着女主出来了,还好我没有对外国人脸盲,分得清女主和一开始的那个女的不是一个人(这也是我再看了很多人的问题和解释后特别想强调的一点)!
随着电影的发展我也能猜到一些大概后面的剧情,无非是死一个好朋友,最后齐心协力杀死邪恶的东西,生活步入正轨。
电影也按照我猜到的发展了。
但到了最后!
最后!
最后!
最后!
当女主和暗恋他好久的男生牵手走一起的时候,后面怎么还有一个人跟着他们?!!!
这就让人很是费解了。
为了解开我的疑惑,我又仔细看了一遍电影的开头,以及快进着看了一遍全片。
有点小小的发现,电影开头很明显是发生在现在的事,有手机,车也是现在的车。
然而女主所在的时代却是在看着黑白电影(电影大部分都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用着后面带两根天线的黑白电视,没有手机的时代。
这样就很清楚了,女主一行人并没有杀死“它”,而“它”一直延续到了今天。
电影对于这个“它”的延续方式设定的很是令人深思,人们只有通过性接触才能把“它”传给下一个人,但是传给别人自己仍然能够看到“它”的存在。
仔细想,这和现在人类最恐惧的HIV没什么区别。
影片中镜头非常有特点,在学校里环绕一周的镜头,女主坐在轮椅上被往前推的镜头,还有片中数不清得长镜头,令人印象深刻。
总之,个人认为这真的是一部很有思想的恐怖片,发人深思的电影数不胜数,但恐怖片这是第一部。
这部电影教了我们两件事:A不要乱性B如何制造高潮电影的设定其实就是将AIDS具象化了,这个通过性传播的怪物如影随形,你无法摆脱它,你只能传播它。
这个充满现实隐喻的设定,让这个故事赢在了起跑线上。
电影的另外一个高明之处,在于节奏的控制。
很多恐怖片的导演不明白,好的高潮必须有好的前戏,jump scare虽然有效果,但是来两下观众就腻了。
这部电影前一个小时就是一场无休止的前戏,每一个镜头和音乐都在挑逗观众,因为怪物的设定是“长的和任何正常人一样”,所以每一个突然出现的路人都可能是怪物,这让观众和主角一样一直提心吊胆,一刻也不敢放松。
制造高潮的另一个手段是留白,得不到的才永远在骚动。
有人可能会觉得最后的高潮戏不够给力,而我觉得正是这刻意收敛的高潮戏让人欲罢不能。
有的恐怖片当时觉得吓人可是看过就忘了,而这部能让人患上疑心病。
这可能并不是大众期待的恐怖片,豆瓣这么低分也很正常。
和去年的《鬼书》一样,这是部需要脑补的恐怖片。
它的画面并没有多恐怖,也没有多少jump scare。
但如果你仔细去想想,它会成为你的噩梦。
以后你每次打开陌陌的时候,如果你迟疑那么一秒,那这部电影就成功了。
四星推荐
《它在你身后 》由大卫·罗伯特·米切尔自编自导,麦卡·梦露、凯尔·吉克瑞斯特、杰克·威利领衔主演的恐怖电影。
讲述了一个年轻女孩性接触后所追求的一种超自然的实体的故事。
一直认为恐怖片的目的就是为了吓人,让人害怕,最好是有着心理上的恐慌,而不仅仅是视觉上的,而世界各地的恐怖片仿佛都为了这个目的,都争着抢着让自己更恐怖更让人害怕。
这部电影从镜头来说,设计的比较巧妙,我个人比较喜欢,虽然说是影片中涉及到了性的镜头,但是我觉得并不过分,也没太直接的展现,给人足够的遐想的空间,而在恐怖片中加入这种场景的描述也是令人深思导演的寓意。
总体来说,这部片子不仅仅是恐怖的元素,虽然论恐怖片也是有其过人之处,其次就是看每个人的深思,回过头来的细细品味,说它是一部比较烧脑的片子也不为过。
随时刷新出一个人,或认识或陌生,然后一步一步慢慢向你走来,目的就是把你杀死,而这个人你杀不死,也打不过,除了你以外,只有在一条性传播链上的人才能看到这个人,你该怎么办?
本片讲述了一个如同诅咒一般的恶灵,幻化成某个人,向你来索命,而这个诅咒,是可以通过和其他人的交配来完成传递,就如同玩击鼓传花一样,但是如果拿着花的人死了,这个诅咒并不会消失,而是回归到上一个人。
这个设定比较有意思,而且明显的是从艾滋病的概念转化而来的。
不过在剧情的设计方面,感觉还是有很多让人觉得不解和逻辑不顺的地方,并且单从解决诅咒和避免恶灵靠近的对策来考虑的话,还是有很多比电影更优的解。
也许电影要表达的内容更多是对于这种传播链和人性的思考上,所以并不需要深究对抗的方法。
这部电影教了我们两件事:A不要乱性B如何制造高潮电影的设定其实就是将AIDS具象化了,这个通过性传播的怪物如影随形,你无法摆脱它,你只能传播它。
这个充满现实隐喻的设定,让这个故事赢在了起跑线上。
电影的另外一个高明之处,在于节奏的控制。
很多恐怖片的导演不明白,好的高潮必须有好的前戏,jump scare虽然有效果,但是来两下观众就腻了。
这部电影前一个小时就是一场无休止的前戏,每一个镜头和音乐都在挑逗观众,因为怪物的设定是“长的和任何正常人一样”,所以每一个突然出现的路人都可能是怪物,这让观众和主角一样一直提心吊胆,一刻也不敢放松。
制造高潮的另一个手段是留白,得不到的才永远在骚动。
有人可能会觉得最后的高潮戏不够给力,而我觉得正是这刻意收敛的高潮戏让人欲罢不能。
有的恐怖片当时觉得吓人可是看过就忘了,而这部能让人患上疑心病。
要睡着了…智商是个好东西 可惜没一个人拥有她 按照设定来看 已知1.怪物别人看不见只有受害者看得见 2.怪物不是一种能量 而是一种物质 用枪可以打伤 用布可以让其显形 3.怪物步行 不会奔跑 但可以下水 不会瞬移 4.怪物讲武德 从来不搞偷袭之类的当你熟睡时悄悄进入你家 或在哪儿埋伏你 而是光明正大的向你走来 综上解决方案:1.设个套而把怪物抓住 然后上交给国家 2.做个回字型的迷宫困住它 3.把怪物引上跑步机 给它微信步数上上强度
最厉害的疼痛,也许并不在伤口,而是你确切无疑地知道再过一小时、十分钟、半分钟,在那一瞬间,你的灵魂将会离开你的身体,而你将不再是人类……这种确切无疑是最糟糕的。
1. 前言【它在身后】是一部优秀的青春恐怖片,有着独树一帜的的恐怖风格:不靠感官刺激,而是把具象化的艾滋病作为恐惧源,一旦感染便无法摆脱,只能和死神斗智斗勇,成功营造了惶惶不可终日的心理恐怖,堪称大型反滥交警示片。
衰败的底特律、缺位的成年人、懵懂迷茫的青少年共同构成了本片的颓废基调,在这种基调下讲鬼故事无疑是最合适的,但想让观众真正地感受到心理恐怖还需要一样东西:极强的沉浸感。
本片的视听语言完美地完成了这项任务。
2. 配乐配乐的整体风格是复古迷幻电子,与影片的氛围非常契合。
即使你没看过电影,也能通过这张【原声带】感受到不寒而栗的惊悚氛围。
如此优秀的恐怖电影原声真的不多见。
- 01. Heels (高跟鞋)。
描述一个女孩穿着高跟鞋躲避“它”的过程。
由缓慢空灵的鼓点,到低沉焦虑的电子音色,再到尖锐急促的金属音色,紧张程度层层递进。
- 03. Jay (女主名字)。
充满迷幻气息,清新美好中带有一丝哀伤。
19岁的女主就像一枝绽放的花朵,外表美丽,但难逃被污染的命运。
- 05. Old Maid (老妇人)。
女主在学校遭遇“它”,形象是一位老妇人,随着它一点点靠近,曲风由诡异转向急促的压迫,01. Heels的旋律再次出现。
- 06. Company (尾随)。
“它”尾随到女主家中,两次突然出现的尖锐电子啸鸣音效配合画面,产生了较强的惊悚效果,第二段音效听起来san值狂掉。
- 07. Detroit (底特律)。
主角们开车时的配乐,充满悬疑感,搭配底特律的衰败街景,仿佛罪恶潜伏于这座鬼城之中。
- 09. Playpen (虚构的色Q杂志)。
描述青少年隐秘邪恶的欲望。
- 11. Lakeward (湖边)。
主角们在湖边小屋躲避“它”。
前边悬疑,后边诡异。
仿佛被人窥视,浑身不自在。
- 14. Greg (男二名字)。
“它”潜入男二家中并将其杀死。
10. Inquiry前20秒的怪异旋律再次出现,中间描述“它”杀死男二的惊悚氛围。
- 02. Title (主旋律)。
主角们去游泳馆路上的配乐,重低音电子乐搭配爬铁丝网的画面超级带感,孩子们要开始反击了。
- 16. Pool (游泳池)。
主角们在游泳池设置陷阱。
合成器的音色产生了一种既迷幻又神圣的质感,主角们尝试用水来阻止“它”。
- 17: Father (父亲)。
“它”以父亲的形象出现,由远及近走向游泳池,音乐的压迫感逐渐增强,后边是双方混乱的战斗。
3. 摄影本片的摄影强到离谱,这也是我看这部电影的主要原因。
这位优秀的摄影师是:Mike Gioulakis。
他参与的电影多数是惊悚题材:【分裂】、【我们】、【老去】、【冷血动物】……本片正是他的成名作品。
在本片中,他的摄影风格是沉稳写实的。
透过影像你会感受到故事是真实发生的,沉浸感极强。
【⚠ 多图预警 ⚠】构图- 宽阔的场景。
本片的恐怖风格是一种无法摆脱的缓慢压迫,所以并未出现太多狭窄构图,多数时间场景非常宽阔。
- 使用不平衡构图营造紧张气氛、暗示“它”的存在:
逃离电影院
发现老妇人慢慢靠近
逃离学校
危机暂时解除,构图变成稳定的三角结构长镜头大量使用中近距离长镜头,配合沉稳的运镜方式,有效增强沉浸感。
主观视角使用主观视角(第一人称视角),代入角色可以更加清晰地感受角色的情绪。
小细节特写女主的手玩弄花草、摆弄冰淇淋、将胳膊上的蚂蚁放到水里、脚部小动作……除了写实之外,还能让观众将注意力集中在对话内容上。
镜头参与叙事- 景深和焦距。
利用景深将“它”藏到背景中,通过焦距的变化指示“它”的位置。
- 惊艳的旋转运镜。
影片开头,摄影机在道路中央,镜头旋转1圈 (360°+90°-90°),展示穿高跟鞋的女孩躲避“它”的过程,诡异感和悬念自然产生。
49分12秒开始出现了长达一分钟的旋转长镜头,摄影机在走廊,镜头转了将近2圈,第一圈室外有很多学生,两位角色进入办公室调查;第二圈一位学生走向窗户,行为怪异,可能是“它”。
两位角色结束调查。
跟随人物情绪当画面涉及到人物时,很少直接使用推、拉等运镜方式,而是通过模拟人物的状态,来跟随人物的情绪。
比如前面提到的走路长镜头,镜头并不是简单地向后平移,而是有缓慢、微小的晃动,模拟人物走路的状态;再比如女主在游泳池里,镜头也会展现出漂浮的状态。
最厉害的是运动画面:把摄影机固定,借助自然抖动制造紧张感,配合主观视角,完美呈现人物情绪。
固定在轮椅上
固定在车里4. 结其实影片中使用的技法还有很多,本文只是粗略分析了配乐和摄影,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一下原片。
想把恐怖片玩出新花样儿是非常困难的,本片做到了,这就是它能在众多恐怖片中脱颖而出,多年之后仍被推荐的原因。
尽管本片的恐怖表现还有提升的空间,但它绝对是一部值得反复咀嚼的作品。
它在身后 It Follows (2014)导演: 大卫·罗伯特·米切尔编剧: 大卫·罗伯特·米切尔主演: 凯尔·吉克瑞斯特 / 麦卡·梦露 / Daniel Zovatto / Jake Weary类型: 恐怖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语言: 英语上映日期: 2014-05-17(戛纳电影节) / 2015-03-13(美国)片长: 100分钟又名: 神秘追随 / 形影不离 / 靈病(台)IMDb链接: tt3235888http://pan点baidu点com/s/1kTmq2nP如果碰到标题中所说的情况,你会怎么办?
我猜你会义不容辞、毛遂自荐。
如果你真的这样,那你的下场会很惨。
或许你会搬出那句傻到家的古话——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风流,说这是值得的。
那我劝你做好以下准备:你会被一个神经病跟随,上学的时候,睡觉的时候,出去玩的时候,它都会跟着你。
它会在不经意间出现在你家,可以是房顶,可以是卫生间,可以是厨房。
出于礼貌,它来找你的时候会敲门,但不挑时间,可能是白天,多数是晚上,而且是半夜三更,你睡意正浓的时候。
你一打开门,它就扑进来弄死你。
你不打开门,它拿大石头砸开门窗爬进来弄死你。
更糟糕的是,只有你能看到它,旁边的人都看不到。
所以还是洁身自爱比较好。
班花来找你,只能是抄作业,其他不要多想。
但在性开放的资本主义美国,骚年们容易受到蛊惑。
片子里的少女们,个个都像沾满露珠的饱满的花朵,慵懒地躺在沙发上、床上、沙滩上,和涉世未深的男友在车后座做爱。
太不检点了。
可能这也是导演所要表达的意思吧——做人要检点。
但导演是个坏蛋。
在不检点之后继续和别人不检点,这怪病就会传递给下一个人。
这不是《午夜凶铃》的剧情吗?
导演你是抄袭逼!
导演笑而不语,别忙,我留了一手!
只要最后一个交欢者不找下一个,它就会顺藤摸瓜一个一个杀回去,直到杀到源头那个人!
——知道真相的我下巴掉下来:那就这么干啊,让它杀回去啊!
这样就人畜无害了啊!
但不是谁都像我这么大爱无私,片中的骚男骚女们都很急切地寻找下一个人,哪怕初恋、邻居都下得去手——哦不,长得开腿!
这都什么嘛,这个片的剧情完全就是bullshit。
好就好在,除了剧情渣,这个片啥都好,否则我不会推荐。
充满了浓浓的上世纪80年代的风味。
安静的小镇,充满生机的大自然,同样充满生机的无聊少年少女,大人们不见踪影,大家可以开着老爷车四处晃荡,去海边,去公园里,什么都不做,就躺在那儿晒太阳,有一搭没一搭的聊天。
晚上就躺在沙发上喝着啤酒,看6、70年代的老电影。
这种日子不要太开心。
本片的音乐也很棒。
这种小成本的片子一般都是电子音乐,靡靡之音,很迷幻的感觉,大卫林奇用得很棒,这个片子也用得不错。
女主角不蠢。
这个太难得了。
很多恐怖片最恐怖的往往是哭闹不讲理又老是摔倒的女主角,她们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但自己不会打虎导致队友死的很惨。
这个片的女主角有比较强的主观能动性,看得出她还是希望不要给周围人带来麻烦,自己想办法来解决问题的,比如她一开始不是跟初吻对象做而是跟邻居小哥做,一来是她觉得邻居小哥天不怕地不怕的,可能会没事,二来,她心里比较疼爱初吻对象,这从他们在房间里碰手那一段可以看出来。
这样的女主角在恐怖片里属于凤毛麟角,难能可贵,赞一个。
另外,本片老师和女主角的小妹妹有好几个读诗的画面,让人感觉生活的美好。
本片的画面表现力也非常好,没有装腔作势作出大片的样子,而是扎扎实实,做好细节。
国内那些拿着几千万投资把恐怖片拍成一坨屎的导演可以来看看这个片子,它只用了200万美金。
————————欢迎关注“野评人”,在微信公众号搜索“goodtobewild”添加。
1. 高跟鞋在水泥地和草坪间,噔噔噔(———)噔噔噔(———),消音时留给观众来补充声音,比一直加速的噔噔噔来表现紧张,更多了一分意味。
2. 走在电线上的动物,水池里的枯叶残沙蚂蚁,一种危险暗示。
3. 室内浅绿偏蓝与花的布置,朋友间的小嬉戏,缓和得自然。
4. 相比其他的室内场所,车成了更安全的选择,女主和其男友不时都会说"Let's go back to the car."。
因为随时可以发动,随时逃。
5. 偷看的小孩,主角玩的游戏,都在提醒观众,留心观察你见到的周遭的人和物。
影片不时给一些周围环境镜头,街边玩耍的人、校园环境、从树里望天等等,你看到了什么。
偶尔有向你走来的人噢。
6. 夜里欢后,打开车门,涂着红指甲的手把玩着路边一株草,说着享受的话,说着“而今长大该去哪”,然后被男友从后捂晕,手搭下,草晃了晃。
7. 远处,女主练习射击的目标渐隐,她和她的朋友们渐现。
8. 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白痴》的引用到位,对声音的把控有力,配乐简直excited。
9. 女主看久了有点像马尔福,这色调感觉马上伏地魔率着食死徒大军压进。
10. 水池是女主与她爸之间的牵挂,最后虽做了了结,但她与初吻男友又在一起,就又有了新的羁绊。
完事后,他问女主,觉得有什么不同吗,女主回道没有,又问他感觉呢,他也no。
是真的并没有什么卵用。
“Let's go back to the car.”也无济于事,因为它在心里。
Though hand in hand, it follows still.
拍摄手法很好,可是影片叙述能力太差了(??
)突然觉得国产恐怖片良心多了,虽然智障但起码故事是讲完的。
这部我get不到任何感受,前面悬疑气氛满满,可后来感觉这是打着悬疑旗子的色情片(雾)。
一部下来都不知道在干什么,为什么后来婕又和保罗做了,婕的朋友到底来干嘛的,没派上一点用处啊,除了那俩男的啪了一下死了一个之外……
设定挺有意思,后半程角色逻辑崩塌,我开始想女主怎么还不死= = 埋了几处伏笔后面也没好好利用(所以并不叫伏笔)。所有要素都具备了,可以好好讲故事了,编剧却说不行我编不下去了。镜头切换得复古又迷幻。
直接进入我的年度十佳,太喜欢了!DRM继续探索青少年对性与成长的迷茫与恐惧,满是隐喻的恐怖故事荒诞且极富创造力,对80年代前后青春虐杀片的致敬太赞,荒芜的郊区,无聊的青少年,缓慢走来的恐惧... 一听到那卡朋特式的主题配乐就全身鸡皮疙瘩彻底醉了。
7.4还是很喜欢这种恐怖片的,没有jump scare,而是靠氛围营造,镜头设计和复古的电子乐,设定也颇有意思。可惜还是没能跳出标准恐怖片框架,剧情推动还是靠人物卖傻。期待导演新作银湖之底。
整个概念都没有实践好,铺垫的时候就慢吞吞的,不知道想说什么。导演可能想拍得比较艺术,所以经常用三百六十度旋转的镜头去模仿鬼的视点,但是又让角色有的时候定在原地凹造型,刻意显得他们像是个专业团队。这个鬼的变化没有所指,忽男忽女忽大忽小,貌似只是为了更好地展开追捕所变,或者说只是这样看起来比较酷,有趣味性。没看出来跟艾滋病有什么关系,更像是评论界的牵强附会。这个鬼反倒成为了纯爱的象征,只有与对方真心发生关系,才能阻止这个鬼继续对当事人进行入侵。可是这个鬼到后面几乎已经成为了隐形人,各种物理手段都能够对它产生作用,倒不如直接泼一桶油漆在它身上,直接报警让警察把它绳之以法。
音乐有噪点,气氛营造好。它在身后,走向你。那种无时无刻都在的紧张感,压垮人心。三星
就是进入电影院的时候很激动,觉得是一部清新装逼的恐怖片。睡了一觉起来之后看到的剧情开始坑爹。。。最后总结就是是一部走歪的清新恐怖片。可以考虑出第二部之带鬼游长城,第三部之带鬼游王府井,第四部之带鬼坐地铁。我就不信能有鬼走的地儿。
一部很闷的惊悚片,连一惊一乍都没有了,靠氛围,镜头和音效来制造恐怖气氛,顺便聊一下性教育,有趣……
4 哇塞 屌 后半段越发好看 前半段之前一直看不下去因为觉得有些散漫 气氛营造的好 最后开放式结尾 可爱
美青对AIDS的恐惧很容易联系到同主题作品[Black Hole]. 本片的气氛渲染极佳,但在泳池部分泄了气,不过有几个镜头还是很见导演功底的
镜头漂亮,恐惧感营造的好,施加者必须是最亲密的人,而且如影随性摆脱不了,疑似是在说性病。导演能将青春,性和恐怖调和的这么好,可以说是恐怖片界的清流了。提及了美国的社会问题,青少年之间的性行为和城乡结合部的犯罪率。为什么没有人算一下它步行的速度呢?
恐怕只有《皮囊之下》的斯佳丽约翰逊能和这些淫鬼们正面交锋了。
交配传播恐怖,idea特别有意思。
精神侵染类。场景。树林道,废弃楼房,轮椅场景,骗子男的房子,泳池里的血,物理驱魔。第一个便当的脸。确实算是真友情了。如果找韩国跳大神的呢,不过韩国恐怖片里跳大神的也没啥用。女孩永远也不知道她睡的到底是啥样的,好于大多数近几年恐怖片。然而有很好的部分,有特别讨厌的部分。好于回应我。珍爱生命,远离性缘。最好的断情绝爱宣传片。
这不就像午夜凶铃的录影带那样…拍成文艺片效果应该也不错
在标准的美国青春恐怖片之上却发展出了如此宽广的解读空间,实在是非凡的创造力,性的概念化,父母角色的缺失,底特律的消亡,成长恐惧的角色转变等等。游泳池一段的镜头剪辑精彩至极,几处环绕镜头显锋芒毕露。复古电音配乐一出,就只有沉浸之中的份儿了。
完美的展现怎么让你身临其境般的恐怖,一步一步逼来的惊悚...
还可以
嗑药、偷盗、抢劫、滥交、偷盗什么都干,但青少年这些冲动、难以自我控制、不能自圆的行为不值得批判,因为这就是成长的必然阶段,而当把这个过程延展到十年、二十年甚至更久,突然某天暴毙,“青少年”们依旧可以是个好人,一套所谓成熟的“技术规则”当然可以把这个过程无限延长到覆盖一个该系统下的人一生,不用长大装的时间长了其实也就成真了。
呵呵 逻辑有点奇葩,我就想知道一开始那个休是怎么知道必须传给下一个人的。。还什么std,传给别人自己底下就不会再烂了吗,有这等好事?
15分钟除了音乐恐怖点,其余没有任何恐怖的部分。。无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