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烂片,却莫名其妙的被评了个五分儿那些看见凯奇就落井下石的盆友,有没有点儿同情心!
影片整体节奏并不差 有木有,能不逼逼就不逼逼 对不对,故事脑洞挺大 算不算,中年危机、后代教育问题等现实反讽意味 屌不屌!
怎么滴都应该上6分才对,更何况凯叔毫不保留的深度自嘲表演五分钟,还要怎样啊!
虽然算不上翻身,但就这片的综合素质,可看性是非常不错的,完全不至于不及格,豆瓣太高冷,鸣不平
听人说这是凯奇的“翻身之作”,特意搜来一看,怎么说呢,构思够新颖,但是也就构思可以加分了,完全没有运用好这个想法,对中年危机的发泄也仅仅靠“吼”来表达,搞得惊悚又不惊悚(唯一惊悚的我觉得只有医院场景),引人深思吧又难以产生共鸣,铺垫了半天的母亲角色到最后还是没能来个“俗套”的反转,只能说一般般吧,三代同堂这个桥段还不错,结果草草结束,感觉整个电影就像个中年人,刚刚燃起一点热情,转眼就消散了,作为一部cult、黑色幽默片,勉强及格吧
每次想些影评都会遇到这种尴尬的事情,我完全理不清逻辑,想法太多,一股脑的倾泻而出……只做个人情感发泄之用。
这部影片打着“血腥版小鬼当家”的噱头,不可否认,这是吸引我的一大原因,再然后就是男主,似曾相识🌚,我是抱着很大的期望去看的,然而我却并没有看到类似于黑色幽默的桥段,有几处可以看出,导演在这里设置了所谓的笑点,效果却是徒然罢了,从一开始的定位就错了,这可真让人脸扁。
首先,从剧情入手,一开始父母的发狂毫无征兆,可以理解为设置了悬念,后续给出了暗示:电视会出现雪花画面,父母开始发狂,这给了观众一种暗示:这是一场阴谋。
这场灾难发生时,有所谓的专家出来解释,这是一种自然现象,有一半的🐷仔都是死于母猪,(我感受到了来自导演的蔑视)于是这就和前边冲突了。
后边剧情中有类似给父母洗白的剧情,父母因为孩子失去了自己的生活,他们青春不再,而孩子就像是窃取他们时光与精力的存在,于是我猜测,父母大概是想以抹杀结果的方式来掩盖过去,他们偏执的认为,只要孩子不复存在,自己便能重新成为自己,而不是以爸爸妈妈的方式存在。
而最后一幕仿佛是在力证:我们爱你啊孩子,我们只是,偶尔会想要……台词与这句话大同小异,这看起来,是在说,我想杀你,很正常,我只不过是付出行动而已。
这剧情是真心乱,经不起推敲。
其次,台词,中间那段给父母洗白的剧情我印象很深,演员是好演员,很好的展现了那种重拾年轻心态却又一瞬间跌落谷底的歇斯底里,为了家庭奔波,一次又一次的牺牲自我,然而,吵架硬生生上升到了哲学的高度🌝,这就很尴尬了。
本来就是个剧情简单(混乱)的电影,非要冠冕堂皇的赋予其深层含义。
再者,便是演员,我并不是质疑凯奇的能力,只是,某些情节,真的用力过度了。
还有便是剪辑了,在爸爸杀儿子,妈妈杀女儿的时候,出现他们过去相爱的画面,对比鲜明,不得不说很震撼,这一部分的剧情,张力十足,对观众的心理把握的很准确,在剧情略显松弛的时候以过去甜蜜时光作为填补,可以说是很会玩了。
人总是会在一段关系破裂的时候回忆起以前的时光“怎么就会变成这样呢?
为什么会走到这一步呢?
”这处做的很好,会让观众产生强烈的代入感。
影片的末尾显得很有戏剧性,“爷爷和奶奶今晚要来,而父母沉迷于杀7孩子”这大抵也是笑点之一,但是原谅我,我真的,不懂欣赏,我只会觉得无厘头,只有无厘头,并不搞笑,全片都在展示出一种,“杀害孩子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我并不觉得有什么错”这可能也是笑点,但是很显然,导演并没有把握好界限,黑色幽默的重点在于幽默,而这部影片,血腥有余,幽默,我却是未曾感受到的。
简而言之,这是一个定位错误的片子,恐怖不足,幽默未见,血腥有余。
图源豆瓣
凯奇叔终于演了一部还算有趣的电影啊。
其实我觉得这部并非恐怖片,像是中年危机探讨片。
剧里对于父母为什么会突然追杀起自己亲骨肉的原因,并未做过多的描述,而是集中处理在了父母和孩子的对抗中。
不得不说,一群父母虎视眈眈的看着尚在襁褓中的婴儿那一幕还是让人毛毛的。
但是片里最主要的那组家庭的设定却很一般,在我看来,可以做的更好的,比如之前的亲情矛盾在这个设定下的反差,而不是像影片中只关注了逃命的部分,可能毕竟是恐怖片的原因吧。
最后的结局算是亮点吧,果然每个孩子都是逃不过,倒是让我想起中国的一句老话:养儿一百岁,担忧九十九,果然任何时候都还是父母眼里的孩子啊。
■傍晚,看完了凯奇大叔的惊悚新作《Mom and Dad(疯狂父母)》(美国/2017),电影讲述了一个24小时内两个亲生姐弟如何与“中了邪”的父母斗智斗勇的恐怖故事。
剧情设定我个人觉得其实相当有趣,虽然全片确实泛着一股浓浓的B级血腥丧尸片的味道,但是贵在内容核心区触及到了美国中产阶级家庭关系的痛处,曾执导过《怒火攻心》的导演布莱恩·泰勒,用一种不讲理的残暴方式,将一个几乎没有充分缘由交代的病毒蔓延式暴力事件,浓缩在了一个本就关系支离破碎的美国普通家庭中。
原本貌合神离的夫妻二人,因为一种由“屏幕雪花”带来的异端感染,开始出奇“团结”的疯狂追杀自己的两个孩子,而姐弟俩为了逃离父母的“魔爪”,用尽了气力开始了一段令人心惊肉跳的“家庭大逃杀”之旅。
最后部分爷爷奶奶的乱入参战绝对令人拍案叫绝,纷乱的厮杀现场,满眼都是杀得兴起满目狰狞的家人朋友,影片虽在剧情漏洞和摄影剪辑方面均有一定的缺陷,但是确实相当干脆利落,没什么多余的陈芝麻烂谷子的教条式桥段,硬桥硬马朋克味儿十足的镜头语言和配乐,加上本就不需要太过高超演技的“直肠子”剧情,电影呈现了长幼两代之间瞬间爆发出的针锋相对。
情节略混乱,结尾略草率,不过凯奇大叔这次的演技感觉基本没什么用武之地,倒是母亲和女儿的角色相当出彩,有时候,当一部电影所有人都杀红了眼,你真的很难冷静判断电影所传达的核心价值观究竟是什么。
但可以肯定,这绝对不算凯奇大叔的“又一部烂片”,内心压抑或缺少感官刺激的时候,本片还算值得一看。
【评分:6分/10分】
来听听尼古拉斯凯奇饰演的这个叫布伦特的男人,在精心制作一个台球桌又把它毁掉后的独白:……试图完成销售配额,做个大男人,完全不是我年轻时的梦想,我要抓住世界的蛋蛋,用力挤……在四分钟前我还是个年轻人,销售完成率是100%,这个年轻人在一百万年内永远不会像我这个疲惫的混蛋,屁股下垂,肥胖,秃顶,奶酪一样的屁股,游泳圈一样的肚腩,……现在薪水从14.5万美元变成4.5万美元……这是一个爸爸的中年危机,一个年轻时觉得自己一百万年都不会老,充满活力的人,不知不觉中就老了。
早上西装革履地去开车,看着空旷的街道,邻居的豪车,想象着在车里年轻人的疯狂,也许就是年轻时的自己…顿觉疲惫,可又只能皱着眉,坐进车里,叹口气,嚼一口剩了一半的隔夜巧克力,然后拿起钥匙发动,为生活上路去。
回到家只能蜷缩在昏暗的地方靠做一张台球桌触摸年轻的感觉,压抑到了极限。
再来看塞尔玛·布莱尔饰演的肯德尔,利用早上送女儿上学的时间想要跟女儿谈心,而“曾经是最好的朋友”的母女却无话可谈,因为这个开始偷妈妈钱的女儿更喜欢在脸书上与更多的其他人交流,却不再跟母亲分享一些独处沟通的时间,一句“情况变了,我有其他的朋友”把一个“老友”妈妈就此抛弃,一句“你没有享受生活不是我的错”把这位“你和乔什就是我的全部,你不能这么把我拒之门外”的妈妈击得哑口无言。
尼古拉斯凯奇那段咆哮式的独白结束后,他望着滚落的台球,对妻子说:“我曾经是布伦特,你曾经是肯德尔,现在我们只是爸爸和妈妈。
”这是他们发疯前最深的渴望?
终于,感染了“中年危机病毒”的夫妻俩疯了,开始追杀他们的儿子女儿,似乎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卸掉“爸爸妈妈”的身份,找回自己。
然而除了“中年危机病毒”,还有“老年危机病毒”,他们也遭到了他们父母的追杀。
只是,“老年危机病毒”没有那么强的杀伤力,很快,年迈的父母就被他们杀死。
只是,“中年危机病毒”也战胜不了年轻的力量,最后,他们也被自己的儿女所制服。
被捆绑在一起的夫妻俩回应儿女说爱他们时,也说着我们爱你们,只是……当台球再次滚到脚边,尼古拉斯凯奇说:“我也爱你们,只是有时候我们,我们……”我们怎么样呢?
我们也会疲惫?
我们也会害怕?
我们也有渴望?
我们也会疯狂?
……都有吧,想起那个被罚2万自杀的滴滴司机,想起那个被解雇跳楼的工程师……中年危机是一种病毒,可能摧毁自己也可能摧毁别人,请及早预防!
凯奇的片子一如既往地关注。
很多人都说凯奇是烂片之王,其实是误解凯奇了,他有很多经典的片子,所谓烂片不是凯奇演的差,而是剧本确实是烂。
什么是好演员,就是你有一个好本子,他能演的超乎你想象的好,可谓画龙点睛;如果是一个烂剧本,他能演的你超乎想象的烂,比烂剧本烂导演想要表达的还烂,这,就是好演员。
凯奇,就是好演员中的翘楚。
一直很喜欢尼古拉斯凯奇,他的所有片子我都看过,就单这部电影来看,比近几年凯奇接的烂片好很多啊,他的发挥还是那么的稳定,演什么都游刃有余,佩服。
影片剧情还是挺有意思的,说是类似病毒之类的东西使父母保护自己孩子的本能变成了想杀死自己孩子的本分事。
其实,想表达的信息确实不少,父母的含辛茹苦,儿女的叛逆。
中年人面临的很多压力,家庭事业婚姻等等,还有更年期,这一切都使父母长期生活在压力的压抑之中,而孩子叛逆的时期往往还会逆反心理特别强,什么都和父母针锋相对,一点点伤父母的心,还觉得这没什么。
这部片子也正是对不听话子女的一种宣泄,一种反抗,一种内心长期来自各种压力的宣泄,看似荒诞无奇,实则人生百态啊。
电视中出现的雪花就是发病的诱因,雪花个人觉得也是有寓意的,就是一切都趋于凌乱无章的状态下了,什么都没有了,一切皆是空。
影片最后凯奇的那句咬牙说出的话,体现出的更多是在沉默中爆发的内心释放!!!
推荐三星半。
也是前几天后夜看的电影,忘记当时出现了什么情况,可能是温度高可能是跳磨了,看到一半就停了,心里一阵恶心而且特别后悔,因为作为一名父亲,看如此反人类的片子真是一种折磨。
咬着牙应给看下去,后面还行。
尤其是凯奇在地下室的那一段独白,仿佛能看出一些编剧的用意,抱怨人生苦短,孩子不好带之类的。
极端自私主义,没有准备要什么孩子,还生了两个,带不了不是父母的责任吗,淘气不听话不是父母的责任吗,教育不好不是父母的责任吗?
还好凯奇让炸飞那段还是让我会心一笑的,这个梗安排的不错。
最后爷爷奶奶来了感觉一般。
看在演员的演技份上两星,就这样吧。
即使在本就小众的邪典电影导演里,布莱恩·泰勒也算的上是另类。
他既没有昆汀的作者意识和超强的剧作能力,也不能像伊莱·罗斯和罗德里格兹一样在类型片和B级片里穿梭自如,他作品中充斥着逻辑混乱、剪辑怪异、人物单薄等普通观众对于B级片的刻板印象。
但他总能依靠天马行空的怪点子和B级审美的恶趣味获得一批死忠影迷的拥趸,尼古拉斯·凯奇恐怕就是其中一位。
两人曾经合作过《恶灵骑士2:复仇时刻》,片中无厘头式的动作设计和鬼畜般的剪辑吓坏了不少观众,但也奉献了“火尿”这一足以载入邪典电影历史的名场面。
《疯狂父母》是二人暌违多年后的再次合作,在多伦多电影节午夜单元放映后收获不少好评,在烂番茄评分网上好评率一度高达74%,算是为“烂片之王”凯奇打了一次小小的翻身仗。
当然如果抱着凯奇彻底翻身的想法观看本片恐怕还是会失望。
导演并不打算拍一部合家欢的类型爽片,反而试图挑战观众的底线。
要知道在好莱坞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就是电影里尽量避免呈现儿童的死亡,本片反其道而行之把父母虐杀儿童当做全片的高概念。
开场不久影片就呈现了一场校园版的僵尸世界大战,等待孩子放学的家长们突然暴走,冲破保安和老师的层层阻拦去猎杀自己的孩子,在这里泰勒的恶趣味得到集中释放:原本体态臃肿的父母为了杀死自己的孩子突然变成运动健将,翻墙长跑皆不在话下,武器更是随地取材,钢笔、钥匙、塑料袋都成了杀人利器。
在开场的校园屠杀过后,电影话锋一转变成小鬼当家式的室内逃生片,只不过这回“小鬼头”躲避的不是盗贼而是自己的父母。
凯奇和塞尔玛·布莱尔饰演的父母为了杀死两个孩子使出浑身解数,从尖刀立棍、到手枪电锯,后面更是不惜点燃煤气掀翻整个房屋,着实要将“疯狂”进行到底……与泰勒之前几部作品相似,《疯狂父母》属于典型的脑洞电影,除了丧尸化父母这一高概念外,结尾三代同堂的追杀更是把导演的恶趣味展现的淋漓尽致。
不过与前作不同的是,在玩闹之余泰勒也试图将对中年危机的思考融入电影。
许多观众认为结尾戛然而止太过突兀,但也可以认为整个父母暴走危机只是主角夫妇一次颅内狂想,片中凯奇有一段高强度的台词输出,声泪俱下的控诉养育孩子付出的辛劳与牺牲,并情绪失控地打翻台球桌,而结尾正是台球滚回凯奇脚边,或许中间发生的一切都是想象,这也应和了本片多次用闪回段落表现父母心理活动的剪辑手法。
电影还试图把孩子成长过程不同阶段对父母的盘剥具象化。
在孩子刚出生时牺牲更大的无疑是母亲,这里的牺牲是怀胎十月忍受剧痛的身体摧残,因此同样是被丧尸化,母亲不顾一切也要掐死婴儿,而父亲只是冷漠的旁观者。
随着孩子长大,父母都被卷入养育孩子的痛苦之中,凯奇对应的是小儿子,表现了对于懵懂时期孩子淘气、不守规矩的厌恶;塞尔玛对应的是大女儿,表现的是对叛逆期孩子撒谎、行为失德的沮丧。
当然导演没有一味指责熊孩子,结尾三代同堂追杀除了黑色幽默外也是对为人父母的观众一次将心比心的暗示,毕竟谁都是从熊孩子时候过来的。
最后提一下凯奇的表演。
虽然一直有一种认为凯奇只有烂片,没有烂表演的论断,坦白讲在大多数凯奇的烂片中,他的表演水准也只是相对于影片极低的质量衬托出来的。
在《疯狂父母》中,凯奇似乎真的有所开窍,他演的暴走老爹似乎与他之前的暴躁角色别无二致,但细心观察就会发现这回凯奇演出了不同情绪的暴躁状态,从砸碎台球桌那段独白就可体会一二,从愤怒、到无奈、到脆弱再到绝望……或许这与凯奇的亲身经历有关,熟悉凯奇的观众应该知道,凯奇的父子关系比较紧张,曾经有过他的孩子因打人被判管教的新闻,可以说凯奇为了孩子操碎了心,或许正是凯奇将自己养育孩子的苦闷与疑惑投射到表演中,才使得这个绝望的父亲如此鲜活。
在《疯狂父母》之后,凯奇似乎找到了表演的窍门,开始源源不断地从自己的真实生活中寻求表演灵感,并走上通过解构自己来表演的道路:《猪》解构的是自己作为过气动作明星的身份;《丧书天才》解构了自己烂片之王的称号;《梦想情景》解构的是自己的表情包爆红现象。
这些作品都收获了不俗口碑,而这一切的起点正是这部《疯狂父母》。
仅凭这点,《疯狂父母》称得上是所有对凯奇感兴趣的观众不可忽略的必看作品。
片名:mom and dad,首字母连起来就是mad。
但爸妈真的疯了吗?
在我看来不过是自我释放了。
在我们生活中,道德正确是一件很有杀伤力的武器,有了这个武器,我们可以轻易地判妓女、赌徒、小偷和所有做出我们认为不道德行为的人死刑,而忽略他们是否存在被冤枉的可能性。
即使事后查明他们确实是被冤枉的,也不会有人可怜他们,为他们正名,更别说补偿他们的家人。
反过来,只要你的言行举止是符合道德标准的,那从一开始你就站在多数的一方了,不管真相如何,你都是『正确』的,因为多数人认可的东西,即使是错的,大家心照不宣,不说出来,也就是对的了。
这部电影讲的就是一个不被说出来的、道德不正确的东西:父母有时候想杀了孩子。
我有时候看见熊孩子手也抖。
虽说作为人类,咱不能自绝子嗣,因为这样会导致种族灭绝,但是你不能忽视这种心理的存在,而存在即合理,它不会平白无故的出现,一定是我们人类在繁衍过程中出现了某个问题,甚至,有可能它根本就不是问题,而只是必然会出现的一个现象,是地球上数百万种生物之一——人类在发展过程中必然会遭遇的转折,毕竟人类再怎么自视甚高,放在整个宇宙,70亿具肉体加起来也不过一颗尘埃而已。
有了这样的认知基础,这部片子你就能看下去了。
如果你固执地站在道德正确的立场而不敢越雷池一步,那么你会觉得这部片子实在荒唐,根本不值得一看,尤其当你家孩子正在床上睡得像个天使一样的时候。
简言之就是我们生活中听够了正确的废话,现在来听听有用的错话。
让我们正视自己想亲手杀死无辜弱者的欲望,不管他是别人的孩子,还是自己的孩子。
最后由衷感叹,几十年如一日的接烂片的尼古拉斯凯奇,这回终于演了一部还可以的片子。
为什么最近我看了这么多尼古拉斯老凯奇的鬼畜片。每一部都号称是“翻身之作”。
尼古拉斯凯奇翻身之作到底有多少部了?能真的能翻身吗?从来没见过这样一位演员,无论是好点有都能无论是好电影还是差电影,都能轻松搞定,并且融洽其中,实在佩服bd父母对孩子仇恨,其实是有的
80分钟的惊悚片却依旧节奏缓慢,后半段才步入正轨,到头来令人印象最深的却是BGM。还有,这并不是凯奇翻身之作。
导演你再拍一部续集:疯狂儿女。烂片之王:尼古拉斯凯奇。
编剧家是不是有个超级熊的孩子?PS:男主跟儿子谈车那段,一直盯着小男孩手里那根一会儿长一会儿短的冰棍,还是三色的,穿帮那叫一个明显。
抛开剧本不说,画面表现力和音乐和拍摄手法还是新鲜感十足
凯奇加油呀,熊孩子都去死吧
什么三观?专杀自己孩子的父母?没什么意思,比较无聊!
对熊孩子忍无可忍的父母们爆发了
产前教育片罢了
具体讲什么忘了 早几年前看过的
🎱桌那场戏算是演技爆发吗,算是吗
恐怖片最大的优势是不管拍得多烂,看的时候还是挺开心的。可凯奇就这个片还翻身?
父母對孩子有與生俱來的愛,這大概是人類最大的謊言之一,父母與孩子之間的彼此憎恨永遠存在,只是多少的差別。編劇腦子是怎麼回事,想出了一個超棒的點子,然後往裡面填屎嗎?正片片長明明都不到80分鐘,就忘記故事設定了嗎,不是說了從母只會傷害自己的孩子嗎?當然,孩子也被寫得像智障一樣,面對要殺死自己的父母就別佛系了行嗎?拜託世界觀能不能完整點,哪怕提一嘴說是政府的瘋狂實驗也能接受啊!
父母皆祸害小组赞助放映
来自尼古拉斯凯奇的惊喜
分不该这么低啊,如果作为cult片七分的水平,音乐满分,想起有次朋友在餐厅看到疑似尼古拉斯凯奇,也许看到的是没化妆的曼森?
看完更恐婚了,以及没把熊孩子消灭了真是可惜
They brought you into this world. They can take you out.
哈哈哈。很欢乐的电影。青春期的孩子很叛逆。父母跟孩子互相看着不顺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