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半夜的看完了这部7.6分的恐怖片,也看了一些评价,我也想说一些自己的理解。
因为是西方电影,所以我不确定这部电影到底是驱魔题材还是心理题材。
但是我个人还是比较偏心理。
所以我想把我自己的想法写出来。
无所谓鬼神,先整理一下思路。
母亲是一位儿童作家,七年前生儿子的途中丈夫遭遇车祸死亡,儿子出生,至此,一个种子已经种在了心里。
先说说母亲,一方面,面对丈夫的死,心里很难过,挚爱的死亡让自己痛不欲生。
另一方面,儿子也是她生活的唯一动力。
两种感情彼此纠结。
以至于慢慢的产生了人格分裂。
黑夜里,面对丈夫的死,她恨儿子,因为儿子才死了丈夫。
而在白天,她又是一个心地善良知书达礼的母亲。
再说说儿子,因为母亲是儿童作家,估计babadook就是她写的,让儿子从小就在这种题材里熏染导致儿子相信有怪物的存在。
再加上母亲有时侯在夜晚的反常行为,让儿子有了暴力倾向,虽然只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妈妈。
但是儿子的行为让妈妈经常受到排挤,比如在学校,阿姨家,社区人员,在黑暗的潜意识里愈加的讨厌儿子。
日积月累,终于邻居奶奶的一句话成为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妈妈彻底崩溃了,两种人格开始了激烈的交战,爱儿子,憎恨儿子。
(爱儿子用第一人格代替,很儿子用第二人格代替)一夜之间彻底爆发。
一方面想杀了儿子换回自己的丈夫,而另一人格又不允许她这么做。
最后,邻居奶奶的告白让她的第一人格暂时主导,恢复了短暂的理智。
但是儿子知道这只是暂时的,儿子把麻麻帮了起来,用爱去唤醒她。
最后母亲吐出一团黑水,代表了第二人格被彻底的剥离了出来。
但是到此并没有结束,babadook跑进了隔间,而并不是消失。
这其实是告诉我们,第二人格并没有完全的消失。
只不过是被封起来了。
深爱自己的丈夫这是无论如何也挥之不去的,他将会跟随一生。
只不过现在完全可以控制了,偶尔去喂喂食,代表了自己的思念之情。
自己和儿子也过上了平常的生活。
好了,这就是我的理解。
现在是早上6:00,还没睡觉,思路有些乱,糊拼乱凑的写了一些。
总体来说,是一部好电影。
值得推荐。
我觉得有一种很有重量的感动压在心头。
丈夫为了送妻子去医院生产,死了。
这对于妻子来说是多么恐怖的事情,她宁愿不要这个儿子。
她害怕睡觉,害怕黑夜。
只能靠电视节目来度过夜晚。
这种伤心她控制不了,时而是害怕时而是焦躁,她觉得儿子就是累赘:玩自制武器,弄断表妹的鼻梁,这么大了还尿床……她就像被巴巴杜附体了。
失去丈夫,就是最最悲痛的事情。
我无法想像女主角失去了丈夫的悲痛程度。
能够认同女主的悲痛,这部电影已经成功了。
这个世界上没有鬼,最可怕的就是心里的鬼,对一些事情的逃避、推脱和无法释怀就是最可怕的事情。
米莉亚的丈夫在送其去医院的路上不幸遇上车祸丧生,年轻的艾米莉亚一直无法走出阴影,即便如此她仍然照顾叛逆的儿子塞缪尔。
某天母子俩在衣柜上找到一本叫做《巴巴杜》的故事画册,自此塞缪尔经常梦到一头怪物,他坚信这个怪物就是书中的巴巴杜。
随着事态的越发严重一开始并不相信的艾米莉亚也开始看到奇异的影子,她逐渐明白儿子一直以来的警告有可能是真的,巴巴杜是真实存在的,它已经闯入了母子俩的生活。
《巴巴杜》又被翻译做了《鬼书》,但看过电影后就会觉得“鬼书”这个名字太过直白、肤浅了。
虽然不及《恐怖游轮》等同类型的惊悚片有深度,但《巴巴杜》也展现了它独特的风格。
因为孩子的出生而导致自己丈夫的死亡,艾米莉亚一直对孩子存有偏见,对丈夫满心愧疚,这也使得赛缪尔从未在生日当天过过生日。
孤僻的母子俩一直生活在自己制造的阴影下,而巴巴杜就是母亲黑化的产物。
母亲越对丈夫心怀愧疚就越冷落、埋怨孩子,终于巴巴杜的出现使得多年来母亲的怨恨都发泄了出来,她需要战胜的是自己内心的恐惧以及对丈夫的愧疚。
巴巴杜其实就是丈夫的外显,是母亲黑暗面的实体化。
因为放不下而产生了母子间的裂隙,巴巴杜总是从地下室、衣柜等地方出现,他的外显形象也一直是西装革履,原因很简单,艾米莉亚的丈夫的遗物就保存在地下室,影片中多次提到过,而她丈夫去世时的衣服也保存在地下室。
巴巴杜就是艾米莉亚心中放不下的怨念,他的外显就是艾米莉亚丈夫的衣物。
影片后半段艾米莉亚在看电视节目,新闻里正在播报一个母亲在她孩子7岁生日的时候杀害了他。
很多网友认为这是在影射母亲最后并没有摆脱巴巴杜的阴影而杀害了自己的孩子。
其实,我认为这也是母亲黑化的一个表现,她内心自责与怨恨的怨念越来越强大,以至于影响到了她的所见所闻。
所有的一切都只是艾米莉亚对自己的失望造成的,但当她放下过去后,本不应该存在的都一并消失了。
怨念的力量很强大,在日本,人们认为万物皆有灵。
一个人如果因为生病、嫉妒等产生怨念,那么即使他的肉体还在灵魂也会因为念想太过强大而离开肉体。
所以,只有我们对过去不后悔,对现在不抱怨,对将来不恐惧,黑暗才不会侵袭我们。
如果简而言之或一撇而过,你摆脱不了巴巴杜。
If it’s in a word or ti’s in a look,you can’t get rid of the Babadook.这是一部恐怖片。
导演用了象征的手法。
至于其中暗喻和象征的解读,有的文章解读很细致,可以参考。
这里主要从电影拍摄的技巧方面,谈谈这部片子。
看完这部电影,可以说,这部电影的成本不会高,真心不好。
很多看似特效的部分,其实用特摄也能做到。
电影的前半部给人感觉喧闹。
导演放大了小男孩的吵闹声,他的声音经常盖过了环境声,响亮而持续。
这时候母亲的反应冷淡,不去安慰,也不制止,表情烦躁。
母亲和孩子之间的冷漠和疏离,自然而然地营造了一种悬疑气氛。
接下来小男孩的表现也特别奇怪,举止乖张,制作武器。
影片虽然没有出现任何令人恐怖的事物,但是母子之间反常的互动,已经令人感到不快。
反常为妖。
导演巧妙地借助演员的表演,令观众感受到了不和谐。
人们会本能地反感不和谐的事物。
两者之间的不和谐持续到了影片的转折点。
《巴巴杜》一书莫名出现在门口,并被母亲阅读。
本片的不和谐在此达到极致。
导演用了这样一个画面:孩子在母亲怀里歇斯底里的哭泣,而母亲面无表情地念诵着一本温馨的睡前童话。
而后是正常恐怖片的套路,特效和怪物登场。
导演很巧妙地运用了主观镜头,借助怪物的视角来观察母亲。
这是一个很取巧的做法。
一来不用打造怪物的具体形象,恐怖的事物单凭想象更加恐怖。
二来,能够大量节省经费。
影片里其实没有出现怪物的具体形象,借助书本和想象,运用声音和表演,营造恐怖气氛。
导演很成功。
我们可以看到,影片特效很少,演员也不多,场景转换也很少。
但是,整部影片,有深度、有悬疑,不仅营造了恐怖气氛,而且完整地讲述了一个故事,还留下一个有争议性的结尾。
导演是一部电影的灵魂。
只要导演知道自己想拍什么,团队才能再合理预算的范围内,为其提供最好的服务。
本片可算小成本恐怖片的教科书级作品。
真应该让国内的导演都学一学,不要再借口预算和审查问题,拍出一部部烂的牙疼的恐怖片。
这片子总体不错,节奏慢了点,铺垫太长且未不清,中间母亲发疯那段致敬闪灵。
那小家伙从头到尾的魔术,尤其是最后那鸽子明显不是小孩能搞定的,应该是从父亲那遗传的超能力,那个巴巴杜就是父亲死了后的能力遗物,随着孩子长大,能力觉醒或者说变强,引导到家的,母亲应该最后也发现了,所以把巴巴杜养在地下室里,这片里是有超自然力量的,简单易懂,和母亲心理啥的关系不大,最后,女主演技赞
虽然说是一部低成本的电影但是真的很好看。
母亲一直无法释怀已死去的丈夫,而儿子还问题不断,中途母亲有过绝望、失望,但babadook最后被驱赶,最后母亲也为了儿子放下了死去的丈夫过上了全新生活。
总的来说真的很好看,而且这部电影的各个细节真的也都很触动人心母亲的一切是儿子,而儿子的一切是母亲。
中年失去丈夫并且念念不忘的母亲,带着一个不听话还有点心理问题的小孩子,工作疲惫也不是很顺心,这比恐怖片还要恐怖!
一边大叫一遍喊着妈咪的小孩子,好想一脚踹过去!
还好故事从鬼书被修复送回到家门口后逐渐诡异了起来,后面就全靠女主的演技了,大多是自己吓自己的情节,那种恐惧演的很好!
后面开始精神紧张甚至有点疯癫,那种眼神太牛了!
小孩子正常和疯癫两种状态,女主正常和疯癫两种状态,都很好的表现了出来,国外明星演戏真的信念感很强!
国内恐怖片只会把这种剧情拍成喜剧!
片中妈妈在开头的一段梦就暗示了整部片是有关她与睡眠的拉锯战。
儿子的想象力与旺盛精力、工作的不顺利、朋友的不理解都压在这个单身母亲的身上,而夜晚属于她的梦境总是匆匆流逝。
电影运用被子的手法非常惊艳,人压在被子下,一种私密感和压抑感顿生,明与暗的转化更加速了时间的流逝,那一幕怪物出现,也是被子给了一个缓冲,同时加大了心理压力的砝码。
而当妈妈选择给儿子吃镇定剂,那天晚上她缓缓降落在被子上,拥有了一次完整的睡眠时间,第二天早上醒来她脸上真的闪现着甜美的少女模样,这一幕让我觉得非常美,并且与后面的恐惧崩溃形成了极大的对比。
之后怪物的影响增大,妈妈逐渐发现了这个怪物的力量源自何处:那个她反反复复回忆起的丈夫去世那天的情景。
就连怪物的形象也与丈夫留下的衣服相关。
在无穷无尽的长夜中,她是否不断地回到那个可怕的雨夜,看着丈夫的头颅在自己面前粉碎。
睡眠对她来说,是必要的毒药,是反反复复的阵痛和平静。
即使没有怪物,她的精神也在逐渐地崩溃。
另一方面,通常具象化心魔的故事在怪物形象设计和恐怖度上总是有些吃亏,之前看过一部《无底洞》,借助场景设计还不错;这部《鬼书》就是以氛围感和黑夜融合造型的方式取胜,不过感觉处理地有点太物理化了,最后还吐血,感觉太过“驱魔”感了,最后用蚯蚓喂食心魔是为了呼应童书这个主题吗,有点怪怪的。
我觉得电影对儿子的性格处理有点小问题,前半部分的偏执和神经质在后期消失了,不过可能也跟电影前期视角和妈妈重叠度大,后期和儿子重叠度大相关。
但是儿子的神经质本身也是妈妈心理负担的重要部分,后期强化了爱和他不可思议的陷阱布置,在感觉上有些断裂。
整体来看还是瑕不掩瑜的。
全剧最恐怖时刻,妈妈敲门,最后一跃而起跳到门框上用脚踹门,一瞬间我回忆起之前看的《遗传厄运》,一般妈妈被附身后都很强悍。
同时这也说明,安稳的睡眠是力量的来源。
《鬼书》是一部关于梦魇的恐怖片作为那个大眼睛灵动的六岁男孩的妈妈女主脸上的皱纹都可以当他的祖母了……她是寡妇电视里男欢女爱的画面也会刺激到她于是她使用了振动棒在嗡嗡声中达到高潮的时候被儿子尖叫着猛扑过来那种场面实在是令人又恐怖又滑稽……男孩出场的时候给人感觉就是一个问题儿童自制各种机关和武器而问题的根源是一部关于怪物传说的童话书……男孩之所以如此是为了保护他神经质的母亲……有时候儿童在看似天真无邪的背后有着不为人知恶毒而残酷的一面那是语言的冷暴力当被伤害到的时候本能的用肢体去攻击……他整夜不睡是为了保护母亲不被怪物袭击但是母亲理解不了小儿子的用心良苦强迫他服用镇静剂而她自己陷入睡眠不足的怪圈一天天变得古怪暴戾……怪物的形象一天比一天清晰每次出现都伴随着类似振动棒的嗡嗡声响直到幻化出孩子父亲的形象……我们这才明白怪物的由来是他太舍不得妻儿想和他们团聚的缘故真是自私得可怜!
母亲被怪物附身的场景让我明白了为啥女主的长相会这样老丑因为她简直就是恶魔的化身根本配不上那个英俊的死鬼……小男孩其实很善良尽管他的善良只有邻居一个患有帕金森氏病的老妇人能懂但是最后他对母亲的真挚爱意驱散了附在母亲身上的怪物只是可惜了那条可爱的小狗……结局他们把怪物圈养在地下室里每天喂食它活的蚯蚓一家子算是和平共处了这也成为母子俩共同的秘密……想来母亲不必再使用振动棒来满足自己了吧……
第一次看了这部电影, 压根没看懂, 一头雾水, 这是在讲什么呀! 我的感受和下面这条短评类似:丈夫送妻子生孩子路上遇车祸死亡,孩子出生的当天成了丈夫的忌日。
爱与怨恨同时滋生、成长,抑郁的单亲家庭,导致母子都处于一种精神压抑状态,最终幻想出一个巴巴杜的恶魔。
故事结局,表面上母子似乎都恢复了正常,但内心根本没走出来。
但这条短评其实是错的. 后来看了一本心理学的书叫做 Emotional Agility, 是哈佛的心理学教授 Susan David 写的, 书里提到了这部恐怖片, 我才算搞清楚这部电影到底再讲什么.其实这部电影就是讲 PTSD (创伤后应激障碍), 而 Babadook 其实就是女主死了丈夫之后因为 PTSD 而产生的心魔. 女主丈夫在送她去医院生产的路上死去, 之后的七年里, 她一直没走出阴影, 非常地压抑, 不停地噩梦, 她恨她儿子, 希望死的是儿子而不是老公.片尾, 当女主看到孩子为自己做的一切, 看到孩子对自己的爱, 终于明白那个爱自己的人、自己唯一活着的亲人是自己的儿子, 不能因为那些对过去的幻想和悔恨毁掉现在的一切. 你无法摆脱 Babadook, 故事的结局女主把 Babadook (她的心魔)养在地下室, 照料它, 暗示她直面悲剧, 接受了现实, she learns to tame and accommodate it, without letting it dictate her life.Babadook 不是什么鬼怪, 只是心中对丈夫的不幸而长期压抑的情感.所以说, 最上面的那条短评中认为 "内心根本没有走出来" 其实是错的, 最后女主直面悲剧, 接受现实, 但接受不代表忘记, 更不是否认.
抑郁症是如何侵蚀我们的?我们又应该如何对抗?一位单身母亲为你讲述孩子都是祸害的故事。
细节很赞,整体不喜
片子把事件的心理机制交代得特别完整可信,耐心展示女主的各种复杂情感(女主的表演也加分),所以整个manifestation从开始到结局感觉都很合理,即使没讲这本书怎么来的……里面的各种迷影元素也讨喜(Martha Ivers倾情出镜!),控制在品位比较好的程度,没有过分nerdy。
无聊
简单点来说就是巨大的悲痛和育儿的压力带来的抑郁症。养了一个怪物在地下室,还得时不时喂点虫子。意思是我们都得和心里的阴暗面想办法共处。
当我自己经历了重要的人离去,我心中愧疚难消陷入黑暗抑郁疯狂和自我拯救之后,再看这部片子,它在一定程度上治愈了我。
恐怖片版《小鬼当家》,当然女主演技没得说。
不错,老外也学会心魔这个概念了。
近几年看过最好的恐怖片。此片强大之处在于,即使把Babadook这个元素去掉,依然是一个逻辑可以自洽,内核足够恐怖的故事。能把这么烂大街的题材拍到这个份上,我只能拜服。另外需要赞一下母子两位演员,特别是那位萌娃和熊孩子两种状态可以自由切换的小家伙。
新人導演首部片,各方面都挺好。雖然不恐怖吧,不過定期喂食自己的惡魔這點有趣,雖然伙食有點差。
很纯粹,几乎都是母子二人戏,表演很棒,音效作用巨大,音乐很少而且没有jump scare音乐和抒情主题这就很非典型了,babadook儿童书很想搞一本
近年来少见的表现主义恐怖片,故事上有当年波兰斯基的味道,不走吓人段子的堆积,也没有什么一惊一乍,沉稳冷静,声音设计很抓人,对于人物心理状态的刻画极其细腻,就是小男孩神烦了一点。
实在是扯淡和搞笑。
乏味又累人的操控术,对演员对观众皆如此
影后级演出....
一个长期睡眠不足、心力交瘁的母亲每天晚上都看恐怖电影,那是要发疯的!巴巴杜是老电影里出来的一只表现主义的妖怪,故事有些像女版闪灵,小男孩太可爱了。快速剪辑有些西班牙恐怖片的文艺味
小男孩儿太聒噪,女主那种歇斯底里的不正常倒是演的不错,整部电影有些致敬《闪灵》的意思,可又半点皮毛都够不到,作为恐怖片一个恐怖点也没有。
这是毛啊?真是不怎么样。没必要分析风格和导演意图了,恐怖片拍成这样就是失败,其他多说无用。
作为10后的片子,实在是乏善可陈,没有任何新的东西
好迷啊!正太熊起来我都受不了…女主居然是费雪小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