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迪·科默又又又有新片啦。
在主演《失控玩家》票房告捷,有望开发续集,站C位的《最后的决斗》即将上映之时,她的一部电视电影播出了。
由英国公共电视台Channel 4出品的《援助》,从一家老龄人护理院的角度出发,反映出2020年初新冠疫情爆发时的方方面面。
烂番茄只收获了几个好评,还没有出分,豆瓣就率先开出8.1分,网络上已经积聚了不少的好评。
防疫做得一塌糊涂的英国,竟然拍出了一部高分抗疫片。
先说说我们的“小变态”朱迪·科默吧。
多数人认识她是因为2018年开播的剧集《杀死伊芙》,剧中她扮演一名精神病刺客,与吴珊卓扮演的英国安全局后勤特工上演了一场史诗式的猫鼠游戏。
随着剧集的持续热播,朱迪·科默得到了好莱坞的青睐,2019年出现在了《星球大战9:天行者崛起》之中,饰演女主角雷伊的母亲。
今年他一口气就有两部好莱坞的A级制作,并且都是女一号。
而作为一位英国女演员,她还是有继续在英国拍片。
去年的英剧《新喋喋人生》,在豆瓣就有8.9分。
不少观众都是冲着她出演的那集去看的,不然也不是“当红炸子鸡”了。
《援助》是她继续在英国本土拍摄的新戏,合作的演员是曾出演过《爱尔兰人》、《纽约黑帮》、《偷拐抢骗》等犯罪佳作的斯蒂芬·格拉汉姆。
斯蒂芬·格拉汉姆扮演一位护理院的早发型阿尔茨海默病患者Tony,而朱迪·科默扮演护理院的一位新护工Sarah。
影片开头用25分钟讲述了她从应聘到熟悉工作的过程。
本来她的面试并不顺利。
护理院负责人想要“欲擒故纵”,但却把Sarah给惹毛了。
也许你会看得一头雾水,这院长也就是小小吐槽了一下她有证书但没有多少实际经验,很多HR也会这样对面试者提出疑问,怎么一下就炸毛了呢?
因为Sarah是一个不合群的人,不怎么懂得与人打交道,简而言之就是不太好相处。
但因为Tony的出现,Sarah有了接受这份工作的理由。
也正因为和Tony的相处愉快,令到Sarah找到了平时所没有的舒适感和存在感。
还有使命感。
剧情还深入到她的家庭生活。
和家里人的相处简直就是一团糟。
这是非常重要的铺垫。
塑造角色的同时,解释了为什么她在后面会这么注重护理员的老人和病患。
否则整部电影就变成了一部圣母片。
只有在护理院里,Sarah才能找到自己的尊严和价值。
她要维护这得来不易的“礼物”。
所以当疫情爆发,护理院被病毒入侵的时候,她就有可能失去生命中最宝贵的东西。
《援助》和国内的许多抗疫片的视角和氛围不同。
没有什么大无畏的奉献精神,没有惊天动地的救援,没有配乐拉满的煽情,只有疫情时代下,微小个体的无奈与挣扎。
众所周知,当时疫情爆发的时候,英国的防疫措施简直就是a piece of shit。
《援助》从一家护理院的角度,就展现出了在这种情况下,普通人是一种怎样的遭遇。
因为病毒的爆发,医院床位开始紧张,Sarah所在的护理院就接下了收容8位本来住在医院的老人的任务。
当医院送来老人的时候,Sarah等护工都不知道要戴口罩。
因为他们只被告知,要在感染者附近才需要戴口罩。
而被送来的老人有没有感染,他们不知道。
更讽刺的事情是,当Sarah问医院工作人员,老人有没有检测过,如果感染了我们就要戴口罩啊。
没有的话按照规定就不用带不是?
工作人员的回答却是,那不是我的工作。
也就是说,感染不感染关他屁事。
结果就是医院成功把病毒也送到了护理院。
老人们不断被感染。
原来有20位住客,加上医院送来的8位。
先是9人因不幸被感染而去世;接着又有12人被传染……
Sarah努力守护的地方,眼看就要被病毒所毁灭。
所以她没有离开,而是选择留下来,竭尽所能地去帮助她想要守护的人。
前面说过,她这么做不完全是出于职业精神,更多是个人原因很重视这个地方,比自己的家庭还重视那种。
当角色的行为有了合理的,人性化的动机,就成功避免了假大空的感觉。
这还不是《援助》的最大优点,这往往只是一部佳作的基本操作。
更大的亮点是,导演用长达20分钟的长镜头表现手法,呈现出个人在面对疫情来袭时的无力感。
朱迪·科默奉献了她表演生涯以来最为出色的演出之一。
护理院里的老人因感染而疯狂咳嗽,Sarah只能是叫救护车;然而救护车迟迟不来,她只能是自己来照顾老人;奈何她不是专业护士,眼看吃药也没用,老人的病情不断恶化;她只能是被迫请求Tony的帮助……长镜头带来了强烈的临场感,观众可以感同身受,他们宛如在末世中被抛弃的人,只能用自己微薄的力量去对抗可怕的病毒。
所以英文片名《help》,其实是有着求助的意思。
help的字幕也在片中多次出现,暗示着护理院里的人们需要援助。
然而,英国的国家力量几乎没有给到他们任何帮助。
没有对于病毒的正确认知,没有足够的防护装备,就像是无头苍蝇一样乱撞。
结果就是,这些护理院成为了英国疫情的最初爆发点。
在2020年3月到6月,40%的新冠罹难者,是护理院住客。
因此《援助》选择了这个角度,以小见大,表现出个体的遭遇,批判了英国官方的无能。
无路可走的Sarah不能眼睁睁地看着Tony也被感染。
她只能是用自己的方式,把Tony送出已经沦陷的护理院。
而去其他地方要先隔离14天,带着Tony“出逃”,成为了整部片子的高潮部分。
其实计划无论是否成功,结局都注定是一个悲剧。
Sarah的个人力量根本无法对抗病毒,无法对抗体制。
就算把Tony救出护理院,英国官方还是在佛系防疫,那么整个国家就不会有一个安全的地方。
Sarah怎么做都只是徒劳,她只有是对着镜头控诉,控诉国家的冷漠,用打破第四面墙的方式,告诉观众这当中明显存在着错误,才能有那么一点希望,去拯救像Tony那样的弱势群体。
有人说,文学、影视作品的功能不只是用来批判和反思。
但同时,也绝不是只用来歌颂和慰勉。
仅抗疫题材而言,我们就值得去挖掘更多不同的角度,也期待《世间有她》等国产制作,能够绽放出不一样的光。
一个护理院的故事,一个被遗忘的地方,一个几乎可以被称作为炼狱的地方,一个护理员和住客之间的温情故事。
相对而言故事的框架并不复杂,讲述了一个全世界人民都难忘的艰难时刻。
千人千面,我们已经有太多的影视作品从不同角度去讲述了这一段日子。
但我喜欢这部的地方在于,我们并不是每一次都有英雄事迹,我们并不是每一次都会赢,我们是会痛的,我们是会有牺牲的。
这一点,我们无需否认或回避啊。
我甚至也不觉得Sarah是一个了不起的伟大的人。
她不过是一个平平凡凡的女生,但是在那一刻,放眼望去已经无人了,可这么多可爱的住客们却一个个经历生死而倒下。
此情此景,她别无选择,只能坚强去面对。
Nobody's coming. 可能就是有这样无奈甚至绝望的时刻。
我们只能艰难自救,而可以依靠的,也只有彼此。
三星半吧。。。。。
年轻的萨拉来到residence care 担任看护,就职数月间她以爱心耐心赢得一众老人和看护之家领导肯定(*¯︶¯*)与此同时她也熟悉了这些可爱而脆弱的老顽童们,如口成章前任教师 格里斯…… 当然还有她第一个病人汤姆。。。
汤姆纯善机制,可惜年纪轻轻罹患早老老年痴呆,时不时忘记母亲已逝的事实而常常离家出走。。。。
(((o(*゚▽゚*)o))) 不经意间又到了2020那个令所有人难忘的日子(;゜0゜)我们又看到几代人隔窗相望、lockdown 、垃圾袋PPE 。。。
之前30分钟铺陈太成功以致后面1小时历史回顾众人离去 、以及萨拉孤军奋战、独立难支、痛苦绝望自然流露,令观者感同身受当年欧美养老院的惨状以及看护人员无助和绝望。。。。
大赞朱迪和斯蒂芬演技(*ˉ︶ˉ*)三星影片,欧美近期此类片有点多,有些审美疲劳。。。
还是半星给美美哒朱迪*・゜゚・*:.。..。.:*・'(*゚▽゚*)'・*:.。. .。.:*・゜゚・*
That's what we all need to think about and keep qustioning.-“It’s not my department,love.”-“No. No. No, it never is, is it?? No, never… Never is. Never is. It’s always someone else. It’s the way this country works now. You know, keep our eyes down to the rest of it. You know, cos if we see people queueing up for food banks and if we see people lying… Lying on the streets, if we see disabled people being left to die, we’ll feel sorry. We can’t cope. We can’t cope with Tory. Not us. Not any more. Underlying health conditions.What’s in them? When did our lives stop being worth the same?”
这片子给我看哭了,哭得不是英国的事也不是这电影多感人,而是我们中国什么时候能拍这样的片子。
什么片子?
就是稍微拐一点弯歌颂英雄的片子。
我就求求你了,咱们的投资人;咱们的相关部门和咱们的观众能不能稍微的接受一点迂回。
我真的很爱我的国,可是我也不能找5万个人站在广场上,对着屏幕喊1个小时,“我爱我的国”啊!
我的国可爱,我的国为了这场疫情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恐惧、生离死别、医护们的艰辛与不舍,然后呢,我们就一句“我爱我的国”就算过去了。
拍几个片子,就是直接把这些字眼宋体1号字贴在屏幕上,大大的,这才叫主旋律!
给创作者一点点空间,允许创作者把一个故事完整的讲完,让创作者可以把人物、事件讲清楚。
讲出来了再骂也不迟。
现在中国电影已经讲不出故事了!
刚把人物、事件交代了,就开始骂了。
你为什么选择这个人物不选择那个人物,你这不符合市场,你这一句话的故事没有卖点。
然后这不对,删掉,那不好,删掉。
最后端上来的菜就是让人扒拉了半天的残羹冷炙,观众还特别仁义的去评价。
你花钱买了人家吃剩下的烧饼,你还评价什么?
还需要评价吗?
面对这场疫情,我们国家在没有任何预警的情况下以一己之力阻挡住了第一波攻势。
如果中国沦陷了,对整个世界都是不可估量的灾难。
世界工厂停工、经济引擎熄火,整个世界都可能陷入巨大的供应短缺。
然而这样的胜利所付出的代价是极其巨大的,这不该好好的拍一部或几十部片子来纪念缅怀吗 ?
这不该好好的让全国人民一起疗愈内心的伤痛和恐惧吗?
我们一个堂堂世界第一电影市场却培养不出任何一组拿的出手的电影工业团队。
投资、前期、拍摄、后期乃至渠道分发(没错就是渠道分发,我们都不如Netflix)。
这个行业里的常态就是1个人干活,100个人拆台。
《长津湖》的预告片里,徐克导演还要自己来揣摩演员踩在雪地里的声效。
丢不丢人啊。
多少年前,我们还可以说举国之力每5年拿出十几部献礼电影,注重艺术性、社会性和教育性。
现在正值我们国庆期间,我们的献礼电影和那个时候的比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
回到这部电影。
没什么特别超出西方影视制作水平的地方。
但对于我们来说,可谓是望尘莫及。
感应灯的利用很聪明,一盏盏的灯在电话来时打开,在接到NHS的电话以后,一盏盏熄灭,正如我这胡言乱语的一通。
爱咋咋地吧。
与知伴行www.YuZhiBanXing.com也请关注我们的公众号:YZBX_ZX 《HELP》这是一部关于疫情方面的英国影片,故事发生在疫情初期。
女主Sarah是由主演《杀死伊芙》的朱迪-科莫, 是一个英国的护理院的护工,那里基本上都是年长多病的老人,但是在那里他“认识”了患有早发型阿尔茨海默病的47岁的Tony,并渐渐建立了互信和友谊,Sarah也重新恢复了生活的信心。
然而,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让一切都措手不及,由于第一波疫情对英国医疗系统严重冲击,护理院显然不在救护系统的优先考虑的名单里。
那病人,护工的相继感染隔离,资源短缺,导致某晚只有Sarah一个人照顾所有护理院的居民,在求天天不应,求地地不灵的时候,Sarah想起了护理院的居民Tony(只有他还年轻力壮),在Sarah的指导下,成功救助一位居民,然而事情也因为疫情发生了很多改变。
HELP本身就有两个意思:一个是帮助,另外一个就是救命。
她想得到帮助,但是没有人来。
她想救助所有人,她依然很无助。
她想帮助Tony,但是她却依然改变不了什么。
很多人可能像我并不熟悉女主的扮演者,如果你看过最近的"科幻片"《Free Guy》她就是游戏里的女主。
最近新出的一部电影《最后的决斗The Last Duel》,她与马特达蒙,阿弗莱克, 亚当·德赖弗共同出演,也是十分好看的电影,大家可以关注。
新西兰赢了一宿,天亮输了个精光。
眼看新西兰的疫情日趋严重,所有人都开始躺平。
我希望新西兰真的能准备好,面对即将到来的不确定性。
大家保重。
o")更多精彩内容请访问与知伴行:www.yuzhibanxing.com
也请关注我们的公众号:与知伴行:YZBX_ZX
与知:如果你是一个电影,音乐,书籍,摄影或是绘画等艺术的爱好者,这里一定是你和大家一起学习,分享和交流的好地方,让我们一起成长。
伴行:无论你是一个你造么(吃货), 或是旅游达人,或是运动健将户外高手,还是一个动手能力强的实践家,看看我们有多么的热爱生活。
Eventfinda:这里为您发布各种大中小型的活动信息。
比如大的音乐会,展览,当地的组织社团活动信息,甚至个人自建的活动,让您的生活丰富多彩。
与知伴行www.yuzhibanxing.com
一部影片,讲述特殊时期一家英国疗养院因意外陷入瘫痪的故事。
不仅在2022年英国影视艺术学院奖上获得最佳男女主角、最佳单剧、最佳剧情类编剧等多项提名,《杀死伊芙》女主角“啾迪”朱迪·科默也凭本片二度夺得英国影视艺术学院奖最佳女主角,并成为该奖项史上最年轻的二封视后。
这部影片,名为《援助》(Help)。
片如其名,《援助》中洋溢着深深的人文关怀。
作为一家不甚富裕的护理机构,经营者尽力让老人们“有尊严地变老”,但这一切都随着疗养院的停摆发生改变。
在老人们亟待关怀之际,一名有良知的菜鸟护工挺身而出。
本片剧情犀利感人,绝对是近年英国影视作品中一颗小而美的明珠。
善心女孩成英雄惊魂夜拯救危机养老院女孩莎拉来到英国晴空疗养院应聘,她在面试前精心准备,等待她的却是负责人的言语羞辱。
就在她准备离开之际,来自住户托尼的一杯热茶感动了她的心灵,没有多少护理经验的她最终还是成为了这家疗养院的职员。
正值青春年华的人,会习惯性地以标签化的方式去解读老年群体,但《援助》拍出了老人们袒露情感的私密一面。
他们会聚在一起念诗歌、抚摸羊羔、笑语欢歌,当老人情绪失控打翻餐盘时,他们也会歉疚地握住护工的手。
在这些老人中,托尼是个独特的存在。
他正值中年,生活基本能自理,却也有着令人头疼的一面:他是一名早期阿兹海默症患者,敏感易怒,总是悄悄溜出疗养院找去世的母亲。
莎拉和托尼分享自己年轻时的糗事,很快成为了朋友。
只有托尼的眼中闪过迷茫,重复说着相同的话语时,莎拉才意识到,托尼已经忘记了刚才的谈话内容。
莎拉的父亲不理解女儿为什么会选择这样“没出息”的工作,指责莎拉身上有老人臭。
但一直在家庭中被打压的莎拉,却终于通过这份工作看到了自己的价值。
好景不长,一场公共健康危机席卷英国。
疗养院因接受转院病人爆发感染,住户接连死亡,员工也被迫倒下,养老院陷入停摆,莎拉成为坚守在岗位上的最后一个人。
一个夜晚,住户老肯尼呼吸困难,徘徊于生死线附近,莎拉打爆求救电话仍叫不来一辆救护车。
在崩溃之际,好友托尼成了她唯一的救星……《援助》在上线英国流媒体后,短短四天便取得惊人的110万次播放量,是英国第四电视台有史以来推出的最成功的作品之一。
“直面英国养老院残酷现实的有力佳作”“温柔却可怕”“除了真实只有真实”虽为电视电影,本片质量却不输劲爆大片,于细节处尽显人性温度,电影网站烂番茄的影评人们罕见为本作打出百分百好评。
爬满皱纹的手部特写、绝望时一盏盏熄灭的走廊灯、疗养院黑洞一般的门廊,《援助》以个体命运撬动故事,在最微处还原真实。
本片直指英国无比脆弱的公共卫生安全系统,呼唤社会关怀弱势群体,在困境中团结彼此,对弱者施以援助。
两位主演功力十足,化学反应极其动人,结局振聋发聩,给人以深深思考。
养老院现状惊心主创呼吁重视失落晚年《援助》能有如此亮眼的成绩,编剧杰克·索恩功不可没。
索恩参与过《奇迹男孩》《菲利普·迪克的电子梦》《哈利·波特与被诅咒的孩子》舞台剧的编剧工作,凭借高分电影《奇迹男孩》提名第23届美国评论家选择电影奖最佳改编剧本。
《援助》目前的剧本呈现完全是一个“美丽的意外”:斯蒂芬·格拉汉姆本是拜托索恩写一部可以由他和朱迪·科默共演的剧本,但索恩绞尽脑汁也找不到合适的题材。
当时,他注意到一家养老院发生大量死亡事件,这让索恩第一次将目光放在养老院这个特殊群体上。
在创作剧本过程中,索恩采访了大量工作在一线的护理人员,得到的回答令他心惊:这些护理人员会在视频连线中崩溃哭泣,他们的内心满是疮痍,他们也想帮助更多的人,但极其有限的条件却不得不让他们超负荷工作。
“我想过会听到愤怒,我想过会听到悲伤,我没想到的是,他们会陷入深深的自责,是我们构建了一个让他们无法专心完成工作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下,他们孤立无援,不得不应付难以置信的压力。
人性中本能的良知,让他们选择将重担抗在肩上,我从中发现了深刻的感动”。
《援助》中的“莎拉”,正是现实生活中千千万万的有良知的护工的缩影。
《援助》警醒呼吁社会对弱势群体多加关怀。
另一方面也提醒人们,需要被护理的并不是“病人”,“病人们”同样是一个个需要被尊重的个体。
“我认为莎拉是一个标志性人物,她没有政府认可的资格,然而她在这份工作上绝对出色,这本身就是一种资格。
你不能像医疗卫生部门那样量化护理人员和护理人员,因为这是一个非常不同的事情,随着人口老龄化,我们真的必须围绕这一行业进行思考”。
《援助》导演马克·穆登在采访中说道。
春去冬来,四季流转,生命都将面临老去的事实,在全球人口已达80亿,老龄化问题深刻的今天,《援助》的现实意义不言而喻。
这不是一个人的故事,而是每个人的故事,我们能做的只有给生命以尊重,给人性以温度。
《援助》欢喜首映 独播上线
《援助》男主角斯蒂芬·格拉汉姆主演高分英剧《炼狱》正在热播
第一次短评写不下所以放在这里:1、后面i love you我觉得并不突兀,Tony很细腻能比常人更多倍地看到Sarah的善良,他虽然时常糊涂但总能清醒地感觉到Sarah对他的特别和真正的关心,所以他才这么信任她。
所以我觉得他说爱更多的是像亲情一样的依赖和信任,最后广袤的天地下到处都是水深火热,只有Sarah带着他远离病毒想让他平安,他懂的。
Sarah也爱他,不然不会这么拼命保护他。
2、结尾冲破四维的独白我觉得也很好,前面积压的情绪是时候用怒火喷射出来,越冲击越好,不然对那些草芥人命看不到底层、没有同理心的人来说还是不痛不痒。
也是让观众反思,你现在的平安健康不代表病痛离你不远,不代表社会机制的不公就与你无关,不要到了最后无力指责的时候才想要控诉。
影片里指出来的问题不像故事道理需要慢慢意会感悟,他就是实实在在的问题,没有时间让大家慢慢看透假新闻了。
3、我真受够了国内动不动就宏观叙述大场面大震撼的片子,没有人不承认国家应对方案和反应速度的优秀,但是没人去赞扬个人人性的光辉和聚焦个人命运的艰难,这也就是为什么不请明星不敢拍戏的原因,角色模糊不清的剧本不找明星拍观众连谁是谁都分不清(这里推荐张艺谋的狙击手,管他谁演的我就是想看好故事)。
弘扬集体荣誉不应该是通过淡化个人光芒吧,没有个体哪来的集体,社会风气大方向上只强调集体的时候真的就很细思极恐,就像说铁链有人跟我说世界到处都产铁链这是正常没办法的一样,这难道不恐怖吗?
谁慢慢习惯俯视众生看不到也不理解底层各种各样的困难?
谁思维歪曲不懂改善民生和加快发展有机统一不可偏颇?
谁慢慢被洗脑真的觉得春暖花开欣欣向荣?
就是些想法,可能激进可能不成熟,但是想记录一下。
影片讲述了在英国新冠疫情初期,利物浦一家受到极大冲击的疗养院中,年轻护工莎拉与罹患早发型阿尔兹海默症的住户托尼的命运,因为疫情而永远改变的故事。
为何选择在疫情初期?
因为当全社会都面临一种快速蔓延的未知灾难时,它的反应速度最能体现一个社会机制的运转效力。
《援助》在一定程度上为今后的影视创作者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疫情叙事范式,也提醒着我们,该以何种姿态来铭记这段全人类的苦难史。
当然,如果本片中的主人公能跳出这个电影的话,一定会觉得片名的不合理是存在的。
莎拉作为一个护工,她所能做的都做了,她所不能做的也都做了,但莎拉并没有因此而获得内心上的宁静,更多的时候,莎拉对于英国目前的现状,对于她所在的护理院的现状是不满的,然而她并没有能力去改变,只能心痛不已,然而这并不解决问题。
很多国家层面的问题并不是一两部电影就能解决的,又岂是英国。
《援助》是一部讲述一个年轻护工的感人故事,本片确实感人,一个被家人和社会都定义为一事无成的人,突然在某一个方面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天地,这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都是一种惊喜或者是馈赠,莎拉更是如此,孤僻的人原本并不孤僻,只要她找到适合发挥的地方,她就能做的比任何人都好。
沙拉就是这样的人,她也做到了。
被家人排斥的莎拉自从来到了护理院,就如同鱼儿有了水一样,不仅工作做的井井有条,而且还跟院内的病患们成为了好友。
患有老年痴呆症的托尼跟莎拉的关系尤为密切。
然而好景不长,新冠疫情爆发了,处于风暴的中心点的英国在自由主义的思潮下彻底的失控了。
而处于这个失控中心的护理院更是屋漏偏逢连夜雨。
莎拉开始了自己的崩溃之旅。
疫情肆虐,整个英国上下却依旧是没有一个整体的抗疫方案,即使是政府系统也仅仅只能满足自己的需要,至于说民众的死活,这个时候的英国政务机构是没法兼顾的,而护理院多集中老人,而老人则是新冠的主要进攻对象,因此,这个曾经的夕阳天堂,此时此刻却成为了一个让人恐惧的地方。
从没有经历过如此大规模传染病的英国卫生系统崩溃了,从没有经历过如此大规模感染人群的护理院自然也崩溃了,而从没有经历过这么多死亡病患的莎拉却没有崩溃。
她一个人身兼数职,且兢兢业业的做着每一件事情,莎拉努力的拯救着生命,然而她非常努力,能力却总是有限的,莎拉最终感受到了自己的渺小,因此,当院长想要通过制度来替换温情的时候,莎拉也崩溃了。
评价这样一部电影,我们很难不做一些对比,但是当我们做了对比之后,就会更加陷入到两难的境地。
对于本片的评价,声音最多的则是对比我国的国产抗疫电影,很多影迷都觉得,如果国产能拍出来这样的电影,那才叫行。
当然,从电影的多样性来说,从电影的质量来说,《援助》确实是在自身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到了最好,它借用了能借用的每一个资源或者是话题,且火候掌握得非常精道。
这是本片毫无争议的优点,但是。
为什么说但是,因为一部以显示为背景的影片一定要看看现实,我们作为旁观者可以冷静的看待现实,这才是重要的,如果忘记了现实,那么目前所拥有的一切还有意义吗?
因此,我们框进去现实之后,再看看莎拉的选择,好像就没有太多的意义了。
《援助》这部电影体现的依旧是西方自由主义思潮范围内的小确幸,我们可以用英国输了,但莎拉赢了来做一个概括,但这样的概括未免太残忍。
我们站在艺术的角度可以接受莎拉赢了,但站在现实的角度如何去接受“英国”输了?
英国本身愿意输了吗?
当然不愿意,每一个国家愿意输了这场抗疫之战。
我们自己付出了多大的努力,牺牲了多少才换来了今天的生活基本上不受影响。
对比一下西方的自由主义思潮下的民主之巅们,他们做了多少,他们做了什么?
当然,莎拉的个人品质不容置疑,这是一个非常有爱心且非常具有人文关怀的好人,但这种在电影中的升华的选择却让人感觉到不可思议。
艺术当然可以用各种各样的手法来升华主题,但现实往往教育我们,理智要占据大脑,这样才不会出问题。
当莎拉自觉没有选择的时候,让一个密切接触者逃离护理院并不是一个非常明智的选择,当莎拉在镜头前放声疾呼的时候,我们却发现自己已经失去了对于这种行为的批评能力。
没有人可以批评莎拉的不理智,但这仅仅停留在电影中,现实中的莎拉并不能通过这样一种行为为自己的错误买单,当然,这种错误的行为的背后,我们看到的是英国政府的不作为以及西方民众们根深蒂固的自由主义意识,这种意识并无力对抗病患来袭,除了可悲,再无其他。
当别人哭丧的时候,你的存在就带有原罪,这对于莎拉来说过于残忍,但苛责对比的时候,能否不要妄自菲薄,我们拍不出《援助》,就如同英国等西方世界没法有力应对疫情一样,为什么啥事都要反省自己?
……你好,再见
Some have too much, yet still do crave; I little have, and seek no more. 6
Comer搭Graham,戳穿心的组合。
之前給盆友說:好煩明天要去公司開會,被吐槽真是‘後疫情時代’了,因為在宅辦公已經快2年⋯踢皮球這事哪國都有啊⋯總覺得大事件更應該從‘小人物’身上去著眼,比如xx晴先生的「文x受難⋯850人紀錄」,隨便一個故事就能令我覺得善良限制了我的想像。(只能說到這了(x 一星➕給我的戀愛少女jodie 2021.12.27 in.Tokyo
女主作为一个社会评判标准下的问题少年,突然变成了十全好护工,这不太可能。护工是一个需要很多爱,耐心和毅力的职业,如果问题少年能有这些特质,可以做很多事情了,也能极大减轻护工急缺和问题少年再就业问题。其次,女主和阿兹海默患者前期互动太少,最后把患者带走的举动缺乏动机。3,想表现covid期间养老院的问题,但角度不够好
与上海当下高度重合的电影,更加表现出此时此景绝不只有在3月上海疫情时才会发生,任何地方都会成为电影中的场景,任何地方也都会成为3月的上海。人类在大环境下始终是渺小的个体,纵观历史大事件、灾难、战争,从无个人利益高于国家的可能。个人视角永远无法看到全局,每一个人都只是一个人,每一个人也都只能以自己的身份角色去思考问题,站得越高才能看见越多。庞大的需求量是导致援助供不应求的主要原因,任何事以“不公平”来判定始终是没有语境没有因果的片面认知。危机之中能够扛下去熬过去的人只是多了一点运气,所以自救远比就地等待援助更重要。
敢拍 真实 这就足够给五星了
有些人就嗯吹吧,我寻思中国养老院也没被zf抛下不管吧?真要觉得我国防疫也烂,那你嘤爹也还是赢不了啊,真要觉得我国不允许拍这种电影,那你得先让zf执政能力低下,然后再制造点事实基础呗,总不能胡编乱造吧?
结尾女主对着镜头不断质问,在某些程度上,世界也差劲得如此大同。无法对抗病毒、无法对抗体制,有时候甚至连身边的人都无法拯救,绝望层层坠落,最终掉在每一个普通人得头上。又一部被片名耽误的好电影。
体制的灾难,与爱意的生长…
中间求助那段窒息又无力。
中段那个26分钟的长镜头感染力太强了,精准地呈现了新冠之下小人物的至暗时刻,那种被整个社会背叛的无力与绝望,让人心如刀绞~但第三幕逃离疗养院的情节有些刻意且过火了,为了煽情而煽情,破坏了冷峻克制的旁观视角,也失去了现实感染力~
74/100
〈四星半〉所有找到gap并用心呈现的影片都值得鼓励。疫情(有限资源)下的社会偏重,那么好理解又那么令人窒息。不太喜欢出逃那段虽然跳脱又浪漫,但这是一个不该包含幻想的素材,节奏也因此有点乱了。
对不起,打低分真不是出于和其他同类题材电影对比,因为其他同类题材电影我压根还没看。单纯觉得这部节奏磨磨唧唧,人物关系莫名其妙,重点到底是什么都讲不明白。
四两拨千斤。
其实是部纪录片,更是部恐怖片。
名叫援助,其实更像是这位护工对病人的扶持。有点公益广告的味道——疫情下的边缘群体,更需要社会人士身体力行地关怀,而不是口头问候。大量的大特写长镜头,像看《索尔之子》时一样焦虑。
假
一面表现病毒的可怕,另一面表现隔离的残忍,纠结的英国人--如今也是纠结的我们
我喜欢Steven Gerra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