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遗忘的战役》,个人觉得,是近来难得的、重视剧本故事、多线叙事的成功作品。
如果有大牌,有宣传,应该能大片典范。
与之相对的,个人印象比较深刻的是老港片《恋战冲绳》——无视剧本,重视大咖。
出品人是向华强,根据向先生的一向作风,宣传规模不会小!
可惜那电影,个人觉得不怎么样!
《被遗忘的战役》
《恋战冲绳》《被遗忘的战役》电影重点——盟军士兵、德军士兵、荷兰平民,三个不同的人,因为残酷的二战,命运彼此交织。
爽点设置应该是——三个不同视角,对残酷战争的多方位展示。
有优秀剧本故事为基础,各个人物能轻松自在地有血有肉,细节能有条不紊地似模似样,运镜也能游刃有余地或长或短,或辽阔,或细致……总之,个人感觉,就一切的井井有条,大多是建立在剧本故事的精湛上!
尤为难得的是,这是多线叙事的剧本故事!
看似一个故事,其实是好几个故事融合在一起。
在有限的短短时长里,一起起承转合,一起曲折,相辅相成,很不容易的!
总结:推荐全片翻,感受剧本故事的精妙。
《被遗忘的战役》
大概是盖里奇,重新引领了多线叙事的剧本故事风潮,他代表性的《两杆大烟枪》,成就不必赘述。
国内的《疯狂的石头》等一系列电影,也成绩斐然。
多线叙事剧本,几乎都能当成宣传点了!
它们似乎都验证了一个道理——如果是冲着做好电影去的,一剧之本好了,不需要大咖带流量!
也不需要大宣传!
自然而然就能好!
《被遗忘的战役》剧本故事好,所以电影总体出色。
老香港电影《恋战冲绳》正好相反。
那港片,剧本故事薄弱,不是好电影。
《恋战冲绳》《恋战冲绳》,听片名估计不少人陌生,可那片子聚集了——已故的哥哥张国荣,天后王菲,影帝梁家辉,视后黎姿,等等。
在内陆,光这些名字就够牛了吧?
何况,当时,还有能和他们配套的配角——谷德昭、车婉婉等。
今天,在内陆,这阵容想都不敢想。
不要说,以前他们更巅峰!
这电影能7分,靠的大概就是阵容。
起码,个人是这么觉得的。
《恋战冲绳》电影重点——一个风流倜傥的国际大盗,一个带着一大笔赃款的漂亮前极道情妇,一个憋着劲破大案的、落魄、却记忆力超群的小警探,意外相逢相遇在风景美如画的冲绳,各自的命运,意外重叠交错。
这是一个虎虎生风的多线故事设定,具备了多线叙事剧本的漂亮基础。
普通人也能依此胡诌出许多觉得有趣的的故事来——或热血悲壮,或曲折诡异,或群雄乱斗……想想就精彩纷呈!
依照选择风格的不同,爽点也可以轻松愉快针对性设置。
可它不。
它选择无视了这个剧本设定的精妙,不把打造漂亮的剧本故事当回事。
故意弱化故事情节,把原本打算精妙的剧本设定,定成了一个弱智向的爱情小品!
爽点设置成,就那些大咖在冲绳的写真秀。
只剩下偶像粉丝向的卖弄味道。
当时,不知道算不算成功,现在看来,成了凑数的。
永远的花美男张国荣负责帅,天后王菲负责酷,只有一向好戏的梁家辉,一根筋地努力希望继续好戏,奢侈到把黎姿当“工具人”浪费……大概投资人认为,有他们站那,就能佛光普照,天花乱坠了。
就哥看来,是强行的五颜六色。
涂抹痕迹太重。
有姿势,冇实际!
看似热闹,实际无聊。
不知道假如有机会重来,他们还会不会这么做?
所以,总结:这电影不怎么样,懒的短视频都不用翻,不会错过什么经典。
当然,就喜欢这几个大咖的,粉丝向观众,自然值得翻!
胡说八道不要钱,胡说九道不负责。
个人意见,尽管不同。
网图,侵权必删。
一场战争由一场场战役组成,一场战役又由一场场战斗组成,《被遗忘的战役》就是讲述的二战中的斯海尔德河战役。
二战中,加拿大作为盟军成员之一,也参加了不少战役,斯海尔德战役就是由加拿大主导的一场战役,所以在影片后段,主角之一的滑翔机飞行员在跋涉许久之后,才正好遇到了加拿大的军队,上了战车…… 影片并不像传统好莱坞战争片一样场面宏大、波澜壮阔,反而采用的是三线叙事手法,这种风格不错,以三位年轻人的视角来描述,也挺有独到之处 。
年轻就意味着活力,当然,同时也意味着叛逆。
叛逆,某种角度来说,也可以叫反传统、反抗权威,而影片描述的三位被卷入战争的年轻人,就是这么几个带着些许叛逆的青年。
与市长对话的特恩(Teuntje Visser 苏珊•雷德尔饰演) 在影片一开始,作为女主角的特恩,与市长的对话中,就向我们展现了她的反抗精神。
当市长因怕被清算,急忙处理与德军交往密切的证据时,叫特恩也赶紧回家收拾,因为“你父亲也为德国人工作”,特恩却不卑不亢地纠正道,“是照顾患病的德国人以及泽兰人”。
特恩的弟弟德克,叛逆气息则更为明显,年轻气盛、血气方刚,在德军撤离时冲动之下与德军发生冲突,所幸逃离。
逃到家中,在姐姐为他处理伤口时,还嘲笑父亲和姐姐是胆小鬼,这熊孩子,殊不知姐姐柔弱的外表下,隐藏着一颗刚毅又勇敢的心。
比如在面临奥伯斯特·博格霍夫突访时,特恩虽然内心有些许紧张,但是却还算镇定自若;在去博格霍夫办公室为弟弟开脱时,特恩也是全程表现可嘉,反而是作为医生的父亲,虽然有白求恩式的医德,但在勇气方面却不如自己女儿。
包括后来为了解救弟弟奔走,与地下抵抗组织接触,将资料和盗取地图为条件,让抵抗组织出面营救弟弟,甚至主动揽下任务,甘冒风险将资料和地图送给盟军,在好友受伤时,果断让好友逃离,自己却被德军抓获,种种都描绘出特恩的美好品质。
在博格霍夫办公室担任秘书的斯塔弗伦(Marinus van Staveren 吉斯•布洛姆饰演) 与特恩有所交集的荷兰青年斯塔弗伦,家境贫寒,与另一位主角——军官之子威廉形成鲜明对比,但作为两大男主,都颇有反抗父权的意识。
斯塔弗伦受到纳粹的蛊惑,为了反抗这个不公的世界,为了追求美好未来,不顾父亲的反对,年仅17岁的他怀揣着期待和梦想毅然踏上了从军之路(荷兰与德国,同作为日耳曼人,毗邻而居,人种、语言、宗教信仰都相近,二战时,大约有两万多荷兰青年加入德军,斯塔弗伦即是其中之一)。
在影片当中,可以看到,斯塔弗伦在东线战场与苏军的战斗,表现也是颇为英勇的,但是到了后来,在堤坝战场却有些犹犹豫豫、畏畏缩缩、恍恍惚惚,这种转变是因为初参军时的热血逐渐被冰冷而残酷的现实所浇灭。
在东线战场,亲眼目睹挚友卢卡斯身死,自己也身受重伤,虽然侥幸捡回一条小命,但生死一遭,斯塔弗伦心境已经开始发生了变化,再加上在医院治疗时,被看透法西斯真面目的费舍尔中尉影响,他已经开始沉思。
在博格霍夫办公室做秘书时,给博格霍夫那句翻译也是“她担心你在耍他”,这句话是有所润色的。
而且斯塔弗伦又再次目睹特恩弟弟德克遭受酷刑,即使特恩和父亲之前为德克求情也无济于事,办公室的求情更像是一个笑话,因为道貌岸然的博格霍夫依旧决心要处决德克。
在这里,斯塔弗伦厌倦战争的思绪不止,当初的狂热已经渐渐退却,于是他转而向特恩通风报信,不料却被发配到前线,甚至去前线之前还被逼亲自处决了德克,这让斯塔弗伦原本追求美好的心受到了巨大的打击,对战争的厌恶和抗拒也越来越强,以至于在堤坝战场上的斯塔弗伦和在东线战场上的热血青年判若两人。
独向虎山行的威廉(William Sinclair 杰米•福雷特斯饰演) 威廉是英国空军某部指挥官之子,是一位滑翔机飞行员,非常具有冒险精神,在一次训练时突发奇想展现了一次机身翻滚,却被战友啐了一句“白痴”,被直属长官认为是“想当英雄的幼稚鬼”。
在威廉父亲布置完市场花园行动计划后(威廉所在的部队将要前往的荷兰阿纳姆地区,就是阿纳姆战役发生的地点,阿纳姆战役是市场花园行动的一部分。
事实上,不管是阿纳姆战役还是市场花园行动,都可以说是以失败告终。
市场花园行动中,盟军参战人数达三万五千人,德军为两万人,但盟军折损却超过一半,伤亡人数是德军的好几倍,可谓损失惨重,而且还没有达到战略目的。
威廉所在的滑翔机就是在前往阿纳姆的途中被德军防空部队击落,迫降在瓦尔赫伦岛以北的斯豪文-迪弗兰岛一带。
斯豪文-迪弗兰岛、瓦尔赫伦岛同属荷兰的泽兰省,泽兰即荷兰裔英军小伙亨克的故乡),威廉因想去前线而向父亲请示,但于公于私,父亲都认为他没有准备好,于公,父亲认为他训练时“越轨”和“剑走偏锋”,于私,当然是老父亲的关爱,并拿出威廉母亲来劝导。
即使有父亲的劝说,却阻止不了威廉那颗迫切想去前线参战的心,于是他跟长官说父亲同意了他去前线了,因为他需要这个机会来证明自己,此时的威廉很显然没有见识过前线战争的残酷。
而直到长官被紧张的德军士兵杀害,自己也被仇恨和愤怒充满头脑而击毙两位德军士兵时,威廉才终于意识到战争机器的冰冷,战争就是鲜血和死亡的代名词。
非常讽刺的是,作为官二代,本应该养尊处优的少爷兵威廉,却表现得远比几位同行的战友更具有责任感和勇气,在长官负伤的情况下,不抛弃不放弃,反而是两位战友做了逃兵,一位战友临行前犹豫并退却,唯剩威廉独向虎山行,之前他人对他的调笑,更像是对他们自己的反向鞭挞。
从与两位德军士兵争斗时的慌乱到堤坝战场的英勇,最后威廉和斯塔弗伦彼此放过,威廉在战争中完成了自己的成长。
斯塔弗伦也从开始的狂热主义到如今的觉醒,最后甚至为了拯救特恩,以生命为代价完成了自我救赎。
三人汇集一处,斯塔弗伦逝去 电影中的三条线交集不多,但是最后汇集没有让人觉得突兀,反而显得流畅自然。
三位被战争裹挟的年轻人在战争中的选择不尽相同,但殊途同归,不论何时,对自由和美好的向往从未停止,心中始终有一个角落为真善美而留。
影片中不乏断壁残垣、淋漓鲜血,真实而残酷的场面让人印象深刻,几位年轻人心中保留的那份美好也让人反思,电影的反战思想确实是传达到位了。
最后,不管是战火纷飞还是四海升平,愿人性光辉不堕!
与其说是战役,倒不如说是“战斗”水平,并没有涉及到宏观整体战役描写,而是从微观上战役肌理的组成部分“小队战斗冲突”出发,更方便对故事中不知名角色的描写,你会发现看到最后你可能记不得他们的名字,因为他们的名字本身就没有在台本里出现过多少次,而恰好也是这些平平无奇的大多数,组成了那些惊心动魄的战斗细节,成为了波澜壮阔的宏大战役的分子。
两条线的交汇较为正常,一些角色和情节有更好的发挥可能,反而是男主澄澈的眼神和最后自杀式和救赎式的发泄成了点睛之笔,他看着挚友的癫狂,中尉的释然,同胞的处决……被战争的绞肉机无情碾过之后,他原本狂热理想主义者的深深执念被彻底粉碎,陷入彻底的虚无,而这也是本片最优秀的一点,它借助无数个普通的/平常的人的眼睛,展现了战争对人的无情的摧残与改变,那些被摧毁的信念成功成为了二战后虚无/荒诞/存在主义生长的肥料,也让我们不禁一再追问战争之意义究竟为何……(想到了「现代启示录)除此之外,为了贴近真实战斗的表现,大量的特写/近景,手持镜头/第一人称被使用,让战斗场面的真实感得到了大幅增强。
同时,绚丽的晚霞和初生的太阳,那些自然风景的出现也像「自然光线」一样成功的烘托了战斗的氛围,也是对战争意义的有力追问。
本片或许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并没有到强有力的地步,但是正是为了追问「意义」,借助主角们的眼睛,大量的「普通人」片段的出现和转变让主题更加深刻。
最后,作为一部关注「边缘」的作品,本作的视角投向了「加拿大营」与「荷籍德军」,近年来这些小众国家关于二战题材佳作频出,「我们的1944」也是一样,不过后者兼关注民族解放话题
从三个年轻人的视角去一场盟军抢夺荷兰港口的战争。
1威廉:英军的滑翔机飞行员,官二代。
在参加市场花园行动中,飞机被击落沼泽地。
战友们逃离战场,而威廉向战场走去,最后加入了加拿大军队。
2斯塔弗伦:荷兰人,加入德军训练营。
这期间,他感受到了许多事情,断腿中尉向他讲述了犹太人集中营的惨状,亲眼见到了党卫军对特恩弟弟的酷刑以及后来的惨死,看到了党卫军如何拷问和处决抵抗者,也看到了战场上军官拿枪威逼士兵冲锋,因被看到和特恩在一起,被从文职发配到战场。
3特恩:荷兰女孩,父亲是医生,救治德国人,弟弟向德军泄愤被追捕时,她和父亲去求情,终究弟弟被杀,残酷的现实使特恩清醒,和闺蜜一起向盟军送地图。
最终,战场上威廉和斯塔弗伦撞到一起,斯塔弗伦放下了枪,威廉也放下了枪。
德军撤退前,一个军官要枪毙被捕的特恩,斯塔弗伦杀了军官,自己也中枪。
搜捕的部队包抄过来,威廉看到了特恩向死去的斯塔弗伦告别的场面。
战争继续,盟军占领港口。
杀还是不杀,是人性成熟与否的差别。
当一个人头脑简单的时候,很容易被告知某些人是坏人,必须杀掉(志愿加入德国军队的年轻人A被告知犹太人都是坏人)。
但是,当成长并成熟之后,你就会发现人是一个复杂的个体,不是单纯的好人或坏人(姐姐劝弟弟不要去自首,告诉他不要管人质的死活,当弟弟被德国军队抓起来后,又想用地图换取抵抗组织营救弟弟,当弟弟被枪毙,又决定把地图冒险送到盟军手里。
同样,爸爸在战争中作为市长和医生好像也帮助德国人,并想要和德国人讨价还价)。
从一开始的服从命令开枪枪毙那个弟弟,到没有开枪杀死盟军空降兵B,反过来,B从地下室击毙德国士兵到没有杀死青年A,而A也终于完成自己的觉醒和救赎,杀死看守,救出姐姐…… 这是一部优秀的反战电影,人性的光辉是从动摇到反思,从反思到挣扎,从挣扎到觉醒,从觉醒到反抗和自我救赎的过程中迸发出独特的光彩的……杀或不杀,从来都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需要痛苦的反思和勇气的抉择……
3星,影片的质感与细腻尚可,也反应出了一定的人文关怀与战争反思,但是影片内容跟片名明显不符。
战役那是没有的,顶多算是一场战斗,也可能是预算不足,前面铺垫好的故事和气势不错的滑翔机空降作战吊足了胃口,但到最后都没有盼来大场面,只能虎头蛇尾般的匆匆结束了。
估计没钱所以就选了这场名不见经传的战争来作为故事背景, 与小气的场面来作为对比,人文拍摄倒是有一定的深度,不过主要反映的是小年轻们的迷茫与觉悟, 可惜几位主要年轻演员从头到尾也没太弄清楚自己到底是为了什么而战, 相反的反派德军上校倒是立场非常坚定,知道自己该干什么。。。
外景道具还是很用心的,场面也算是宏大,以为会是一个惨烈深刻的二战故事,结果看的人昏昏欲睡。
故事大背景是盟军诺曼底登陆后的一场失败战役:市场花园行动,由蒙哥马利策划并指挥。
本片故事只是这次行动的一个局部地区荷兰阿纳姆的一场局部战役。
英军空降后散布在小城各处,更倒霉的是德军一个师在此休整。
英军只得各自为战,被歼灭、被俘、血拼突围,各种结果都有,损失惨重,扎扎实实的一场失败。
这种大败中挖掘感人故事有难度,讲1944年的反战情绪更有难度,这可是反法西斯战争。
相反,一战故事讲反战就容易被大家接受。
但是看片头是荷兰牵头拍的,就容易理解了。
二战中,荷兰基本是中立态度,是别人在我家干仗。
而且故事主线也是荷兰反法西斯正义青年为盟军送去了关键情报,虽然没有扭转局势,起码减少了盟军损失。
看到英国军人威尔为救军官枪杀两名德军一段情绪激烈的表现,个人觉得这个反战情绪煽情的有点过了,不能理解。
从敦刻尔克撤退到戈林对英国的长时间轰炸,任何英国人的反抗情绪都是满满的,何况一个有荣誉感的高级军官的孩子。
另外,一旦上了鲜血淋漓的战场,心理建设也就迅速完成,怎么可能你死我活之际杀两个凶狠的德国兵还有那么激烈的内疚反应?
总之,这片子个人觉得味道很怪,虽然很喜欢1917、现代启示录、阿甘正传、锅盖头。
首先不是市场花园行动。
1944年10月初,盟军的市场花园行动因损失惨重而宣告失败,为了打开斯海尔德河口,盟军对德军展开了斯海尔德战役第一次交战东线打t34,铁拳不能在正面战壕,暴露后还和坦克对狙。
铁拳可以放到侧翼。
还有那颗地雷,之后镜头也没有交代踩没踩加拿大的指挥官,草官人命。
火力侦查死了多少人?
撤退还不打烟。
炮兵反应太慢,为剧情而削弱大炮 ,因为要靠偷来的地图,来组织包抄拿下阵地。
侧翼包抄后正面佯攻的部队应该给积极的反应,这种协作感拍出来会很有意思。
然后真实情况德军布防不会光看正面。
正面阵地后藏个重机枪就能防包抄。
还有门一炮未发pak40,在正面有88炮的情况下,德军会放到侧翼配上机枪。
把这种空间关系拍出来,就不是一般的战争片了
这些年边缘国家在二战中表现的电影题材好像多了起来,尤其北欧风凛冽。
诺曼底登陆后,甚至是市场花园行动之后的,本片讲述 的背景是一次加拿大军在收复荷兰一个港口的战役,双方各有2-3000人的伤亡的小战役。
讲二战史大概率要被遗忘忽略。
然而对于经历中的个体,记忆和戕害都是如此鲜活深刻。
就好像西线无战事,或者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一样,都是从大战役背景下的一个小角落,挖掘出来的丰富细腻的故事宝藏,就好像大潮褪去,特写给了一枚熠熠发光的贝壳。
三个年轻人的三条线索,有短暂的交织,有交互的影响,但并不影响主线。
甚至有的交织还仅仅是浅尝即止,比如飞行员和女主最后的相逢和错过。
电影刻意用一种很冷静和渺茫的笔触来讲述这三个若即若离故事。
不回避营造矛盾冲突,但也不解决,对于人物的内心变化,也不特意交代铺垫,几乎就是硬叙述。
姐姐看见弟弟被行刑,就立马支持了反抗组织当起了坚定的游击队;飞行员官二代,也不知道自己的飞行任务到底完成没有,然后身边的战友一个个都当了逃兵,再没有交代这些人哪去了,然后曾经恶作剧不被看好的飞行员二代在接下来的战斗中就成长成为了百战老兵;唯一人物的成长逻辑比较清晰的就是荷兰籍的德国士兵,从纳粹洗脑到慢慢对战争有所清醒、反感,从自发地想帮助下女主,到后来不惜性命拯救女主,完成自己对自己战争原罪的救赎。
他死的时候,眼神依然忧郁清澈,仿佛有无尽的忏悔和领悟。
也因为这三条线彼此隔离,交互很少,显得情节很散。
人物关联不足,叙事上又刻意回避对矛盾冲突的具体处理,叙事显松散不经意,信马由缰。
当然影片的氛围感做得不错,大战结束前的冬日肃杀和绝望,希望实现前的幻灭和荒诞感,正反人物对于历史进程都有足够认知,但却只能坚定不移地或走向崩溃,或走向献祭。
故事的主线讲述了类似于一个蝴蝶效应的故事,地下抵抗组织成员、肩负重任的弟弟冲动地把石块丢向德军卡车,从而引发一系列人物命运的转变。
姐姐从一个战争的不介入者变成了坚定的反纳粹战士;爸爸从一个中立的信奉医者仁心的医生,信仰崩溃,不知所终;一干战友因为弟弟被出卖遭枪决;地图和计划差点就送不到盟军手上,以至于几千人的加拿大部队第一次进攻时,在堤坝上被德军碾压;荷兰裔的德国士兵,因此被从文职调到前线部队,之后牺牲自己拯救了女主;飞行员二代终于因为盟军得到了情报,改变了战术,战斗胜利,没当炮灰,活到了最后。
观影体验上,不是那种信息密集,节奏紧凑的爽片;也不是氛围弥漫、欲说还休的文艺片;也没那么多思想性、思辨性和烧脑的反刍感;战争场面那段还是很有代入感,肩扛摄影,主观视角,移动长镜头,冷静克制地处理双方士兵的战斗现场状态,很高级。
影片结构上有很大的反主流的叙事野心,只是从体验上,还是散得有些太缺乏交代了。
白白挂掉的空军少校,其人物设定意义何在?
逃走的盟军战友跑哪去了?
杀死弟弟的德军将领结局呢?
医生老爸后来如何?
有没有人记得姐姐立功?
留白是很高级,但过多留白又太无根无由,水上漂也得踩几脚水面吧?
不过本片又一处留白很让人印象深刻。
荷兰裔士兵,最后成功救了女主,自己也身中几枪,奄奄一息。
女主为他包扎,他看着女主,嗫嚅了很久,想说什么。
大概想道歉,那天在长官询问时,他不该告诉长官姐姐质疑的实情;大概他想说,对不起,没能救得了你的弟弟;对不起,你弟弟,是我执行枪决的;或者是我总算做对了一件事;或者是终于要解放了,还是好好活下去。。。
千言万语要说,真要说出来,又觉得哪句话都是废话。
所以他嗫嚅了很久,终究是一句话没说。
姐姐等了他半天,只有泪流不止,直到士兵眼望着她,许久然后死去。
国产片该学学,不要动不动就交党费,或者照顾咱爸咱妈;或者胜利一定属于我们。
你那嘴要是开光了,你也不至于挂。
台词定律,主要人物临死时要说的话如果对剧情没有正向推动的话,就不要说,宁可嘎巴两下嘴就拉倒,还给观众遐想余地。
不要以为说那么几句废话,是为了塑造人物,临死废话不是塑造人物,那是画蛇添足,“两根灯草”这台词要是说出来了,这故事得多败兴。
这是我从时光网携号转网的第一篇影评!
作为一名非著名资深影评人,常年驻守在时光网,在时光网的长短影评已经有1500+,而转网的原因就是在时光网里竟然没有收录这部电影!
其实真正的原因是,时光网的发展不单单遇到了瓶颈没有突破,而是它在倒退!
言归正传,说电影!
关于战争片,我总是用一句话开头的——一部优秀的战争片表达的主题就应该是反战!
本片真真切切做到了!
熟悉我的人都知道,对于新电影和悬疑片,我一般是不剧透的,只是谈谈我的观后感。
所以我尽量不剧透的情况下谈谈本片!
一般优秀的战争片都以宏大的战争场面为主,而本片恰恰相反,它就像摄影时用的微距,也就是从微观来切入到战争,从三个不同阵营的年轻人,甚至是不带偏见的三条支线来描述战争,当然又相互交集,这有点像《#我们的父辈》;而它的主线也很清晰明朗,就是盟军诺曼底登陆后,德军节节败退,当盟军攻占到了荷兰的时候,需要在荷兰的一条入海口的河流处建立一个补给点,而和德军发生的一场小的战役。
所谓的小的战役是相对于整个二战来说,其实就这场战役里的死亡人数也是过万了:盟军3000+,德军4000+,平民2000+!
而三个主角分别是盟军的英籍空降兵,德军的荷兰籍步兵以及荷兰当地的一个医生的女儿,她有一个荷兰地下抵抗者的弟弟,自己又是市政府的文秘,就是因为她这几重特殊的关系,才最终主导了战争的走向!
而对于另外两名男主角的描述,更倾向于对于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善恶的描述!
本片把三位主角联系交集在了一起,也使得本片更有吸引力和凝聚力,让残酷的战争电影里闪耀着情感的温馨,把主角内心里的善良感动着观众!
当然每个人的归宿也都是最适合剧情的,就不剧透了!
当然,作为战争片,如果没有对于战场的描述那也是失败的;如果对于战争场面描述的不到位那也是失败的!
这点各位看官大可放心,从巷战到两军对垒,从空战到肉搏,都是非常精彩且真实的,基本达到了《#布列斯特要塞》和《#浴血华沙》的水准,也就是很多观众嘴里的“大片”的标准!
至于演员,我一个都不认识,应该是荷兰人拍的,但是几个年轻人表演的都很不错,特别是那个荷兰籍的德军,他作为德军去杀自己的同胞,那种复杂的感情表现的很真切,让他成为本片我最同情的一个角色!
别的演员也没有拖后腿,哦了!
推荐指数⭐️⭐️⭐️🌟
三星:文戏部分一般,最后的战争场面将分数挽回了点。乱世蝼蚁,身不由己,赢家输家都有自己的落寞与困苦...
7.5分。非典型战争片。聚焦二战时的斯海尔德河战役,虽然此役对荷兰来说意义重大,但在整个二战史中并没有那么引人瞩目。电影没有关注太多的两军交锋,盟军、德军和平民的三个年轻人成为这部电影重点刻画的角色。从不同立场的人在战争中的经历,表达战争对人的影响。最后的字幕写得很清楚,这次战役盟军、德军和平民都死亡了数千人,所有身份的人在战争中都是受害者。电影有许多桥段的表达很有特点,角色没有台词,虽然在打仗,可是战争的声响仿佛很远,角色行动时本该被掩盖的声音却挺大,有一种身在却心不在战场的感觉。可能是表达个人对战争下意识的排斥。
马尔福都演父辈了???
不需要大场面,更多的体会在战争中无法忍受的孩子们。
个人一直觉得多线叙事讲不好就会很奇怪,但后半段人物之间的巧妙交织,让片子的完成度其实挺高的,尤其是几场双人之间的对视:送信女孩临终前与士兵小哥的对视、对立双方两个士兵小哥在芦苇荡里对峙、还有为了救女孩牺牲的小哥,真的太揪心了,没有刻意煽情也没有极端的英雄主义,从普通角色的视角看待战争的残酷,真不明白为什么要有战争这种东西,让无辜的人为之丧生,看到后面真的哽咽了,是部不错的片子。
视觉效果还不错,就是故事有点弱
小成本战争片。三个年轻人三条线,入了德国军队的荷兰宾,亲手打死了女主的弟弟,最后又救了女主被德国兵打死。英国空降兵威廉,飞机失事,长官被打死,最后加入加拿大兵团,在战场上与荷兰兵相遇,彼此放过彼此。女主和医生父亲因为相信德国人把弟弟交给他们,结果弟弟死了,女主从此毅然决然的加入了反叛军,最后被捕,然后又被荷兰兵救。三条线最后交接,被遗忘的战争。
故事讲得非常残酷,令人震撼,几条线的融合还是颇显生硬
战争是真实并且残酷的,但是电影拍的观赏性太差,1、小分队每晚竟然不安排站岗,这忒业余。2、作为敌占区那么长时间,还相信纳粹,这太天真。 3、剧情实在是拍的太零碎,就像是强行揉捏到一起的。
看了一个小时,实在是看不下去了!
感觉沉闷看不下去。美英加三国诺曼底登陆后推进到荷兰。
三星半,0.5星是送的鼓励分
战争中小人物的一念之差……
还是遗忘吧
战争中的小人物,在时代面前都是小蝼蚁。
三方,三个人生,比《恋战冲绳》那种小品,认真一万倍的剧本故事。所以,不那么需要大咖。
一般
最难忘的是荷兰籍德国士兵,在理念破灭身心交瘁的时候,出于忏悔和发泄杀死德国军官拯救女主,之后坐在椅子上那双眼睛和留下的泪水。战争场面并不太多,更多的是对小人物的刻画,初次杀死敌人后的惊惧,跟德国人合作与抗争之间的摇摆,丢弃受伤长官的逃兵,至死抱着情报的女孩,大历史洪流下每个无法自主的生命。
比较中规中矩吧,不能因为题材好就给高分
每场战争背后冰冷的伤亡数字下,都是一条条鲜活的生命,被战争裹挟的个体无法决定自己的命运,战士和平民眼中的战争,没有正义与非正义,不过是屠杀与反屠杀的拉锯。导演似乎想从盟军和德军视角乐观看待战争,但平衡度欠缺,对双方的刻画都不够细腻,尤其对德军男主战士的刻画更加刻板,不如学东木分别拍父辈的旗帜与硫磺岛家书,更好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