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面玛莎#看之前,以为 这部电影应该是讲一个很厉害的“玛莎”,看来片面欺骗了我。
所谓的双面 其实是双线叙事,将玛莎过去2年间在邪教的生活和逃离邪教被姐姐安置在家的生活穿插呈现在我们面前。
玛莎有时分不清过去和现在,身为观众的我们也被导演很多毫无预兆和线索的切换镜头弄得分不清这是玛莎的过去还是现在。
前半部分还不错,逐渐清晰明朗,后半部,有些细节我看了几遍 还不甚了了。
感觉导演掩盖东西过多了,以至于有些细节一头雾水,有些情节没有交代。
比如,那辆车 应该是邪教组织成员的,可为何停在 她姐姐家附近?
,如果算上 她晚上听到的房子的声音 是不是意味 这邪教的成员找到了她家?(她曾问姐姐住的地方离邪教组织哪里有多远,而她姐姐也曾听到房子的声音,证明这声音不是来自于过去的记忆或者幻觉)第二,她为何逃走?
她原先如此崇拜听从邪教头目的话,为何会变得如此害怕她(姐姐party的调酒师只是长得象邪教头目居然令她歇斯底里;她以为头目在摸她,一脚把她姐夫踢下楼梯),还发生哪些导演未交代的事,她为何有伤?
第三,最后的那小伙子是怎么回事?
篇子很早了,第一次知道是在时尚杂志上看到奥尔森小妹妹街拍,编导注释了她的第一部电影。
后来无意看到了海报,觉得真心非常喜欢,题材也比较小众。
后来网速原因,花了三天才看完,很庆幸没有一天就看完。
不扯了入题。
看前看了介绍,知道是有关邪教的,而我对邪教的一切知识来源于高中给全校看的教育视频。
根本没有什么概念,所以觉得广大高中可以放放这个片子,虽然有很多十八禁。。
看完之后简直觉得心有余悸,尤其是相同的女性视角,所以小感慨。
1.关于这个组织典型的邪教组织吧,至少和教育部描述的相当吻合。
从一开始就男女不平等就看出了倪端,到后来大家睡在一起穿一样的衣服,细节中三个女孩聊天说问家里人要钱以及大boss各种的令我不悦的行为:入教要破处,唱歌来诱惑女孩子(这里说一下,在网上找了marcy’s song,是首老歌,原唱也是纯吉他,音乐接走快一些情绪重一些,挺好听的,两个版本都喜欢。
)同时,令我很害怕的一点是在讲照顾小宝宝那段,说只有男孩子,也就是说生的女孩子都杀了。
总的来说,入教的顺序是这样的:被教里的人介绍,两人认识--教里人不断宣传多好多好--忍不住入教--仪式--共同生活,适应--学习如何让别人入教组织表面上打着共产主义,厌恶金钱的名号,实际给人洗脑,对他们的精神折磨,一切都因为教主的欲望。
另外想说的是,这里对于入教的男性描写尤其的平淡,如果抛开电影本身,男性吃饭,砍柴,唱歌,和姑娘xxoo都太过平常,根本无法看出这是一个邪教组织。
我想导演的用意一个是声明邪教严重的重男轻女思想,也想说明对于女性的伤害其实更大,因为两处提到他们的钱都是来自女性,女性织毛衣或者直接问家里人要钱。
2. 关于Martha映像非常深的是几个镜头1 逃走被发现后,在餐馆的表情,当男的要离开时martha害怕至极,以至于被亲吻额头时都在颤抖,她心里所想的应该使更佳恐怖的场面,因为之前的小小背叛把大boss惹得很怒。
martha其实一直是非常害怕和惊恐的2 有一段是刚入教,和女老大聊天,martha出奇的笑了。
在回家之后martha笑的很少,应该只有换新衣服时和姐夫吃饭聊天的时候还有船上说要baby的事情笑了两三次。
也就是说刚入教的她还是个懵懂的花季少女,曾经那么美好的爱笑的少女,被邪教组织洗脑了两年之后整个人神经的不行,邪教多么的恐怖。
3 martha最疯狂的那一段,就是开party发疯那一段,应该是把酒保和大boss混了,她其实说出了内心真正的声音,她非常害怕他,也知道他在害人。
但是正因为她没有告诉姐姐到底发生了什么,姐姐就无法听懂,所以导致一系列的误会,她也非常的纠结和不知所措。
踢姐夫,尿裤子都说明了这个教主的影响有多深,令她多么恐怖。
3. 一切及周遭姐姐也是一个重头戏,她的任务是让martha变成原来那个开朗的姑娘,姐姐用了一切办法,而martha在不断压迫她,从对话来看两个姐妹曾经无话不说,而现在却如此陌生。
姐姐一直非常的无奈,她也很伤心自己的妹妹变成了这样,但是最后不得不送走,真心觉得这样的结局很令人无奈。
其次,martha游泳镜头都市出了邪教之后,第一次最后一次想你裸泳,第二次被姐姐说了又在姐夫面前不得不。
这有得提到她在两人xxoo的时候趟人家床上,martha对于常识的认知开始模糊,她无法分清对与错。
我想是因为邪教家庭里的观念与现实格格不入,她无法适应现实社会所造成的,这也是一个相当大的影响,无法适应社会便无法生存。
教主洗脑的话语,尤其是告诉martha她是一个leader,teacher那里,即使回到家里这样的话语也在她脑海里无法挥之而去。
教主对她影响太深,所有安微的话语后面欲望极重,我想这些他也和别的女孩子说过,在他们心里安慰后就开始摸大腿。。。
内心极度的恶心和肮脏,教主所教导的一切内容都很重复,幼稚。
这也就显示了邪教其实是一个根本无内涵的组织,为了欲望而编造出的谎言。
教主在欣赏少男少女们xxoo时颇感自豪,自己控制着这么一群人欲望得到了满足。
4. 结局这个结局应该给很多强迫症的同学留下不好的印象了。。
因为过于开放,但是我能想到只有两种:那个突然冒出来的小伙子是邪教追踪过来的,等到maartha近院了就开始洗脑她,家人长时间不在无法保护她,最终陷入邪教的泥淖无法自拔。
第二中便是那个人martha担心多了因为如果仔细发现,车的型号不太一样。
不过我偏向于第一种。
Anyway,奥尔森的演技很到位,她的表情细节非常精致,到位。
那种恐惧和害怕演的淋漓尽致。
教主也很到位,邪念简直写在脸上了有木有。
姐姐和姐夫要求不高所以演的也到位。
总体来说,我想我看完没有什么死亡的恐惧啊,共产社会的剖析的感觉。
我只是对于邪教这个东西有了新的认识,我想这部电影很好的展现了邪教对人类的危害,可能不太适合青少年,但是教育意义很深刻。
因为看不懂结局,所以上豆瓣来搜影评,结果发现没看懂的人比我想象中的要多。
一个是开放式的结尾,一个是对于双面的理解。
无论是邪教还是中产阶级的生活方式,都没有给玛莎她想要的东西,可能是生命中最简单也是最重要的东西:关爱,平等,有尊严而安全地活着。
玛莎的心里有着她自己的是非判断,无论是邪教也好,姐姐的生活也好,都有她想要的一面,也有她无法接受的一面。
人性的自由和平等,关爱的生活,到底又会在哪里?
玛莎被洗了脑,她分不清记忆和现实。
她加入邪教是因为表面上的美好,共同生活,关爱,自然劳作,她童年没有得到爱,所以她一直在探索一种得到爱的方式,一种好好生活的方式,直到她看到邪教的真想:强奸少女,偷盗,甚至是滥杀无辜。
她的道德底线告诉她,这个组织不是灵魂的救赎,不是真正的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和友爱。
她试着挣脱,她求助于姐姐,她尝试开始新的生活方式。
姐姐貌似是一种救赎,因为血缘关系关心玛莎,把她接回家里。
她因为内疚所以一直想补偿玛莎,她希望玛莎能恢复正常人的生活,知道社会的一些常识。
她照顾玛莎,哪怕与丈夫有分歧。
但是,她中产阶级式的生活最终无法给玛莎带来救赎和归属,因为她可以给的太有限了。
接近结尾时,玛莎和姐姐吵架,类似诅咒似的说她不会是个好妈妈,因为玛莎心里有埋怨,姐姐没有给他家人该有的关爱和不离不弃。
思考后有点理解为什么是个惊悚片。
因为灵魂得不到归属,那种彷徨,那种未知的恐惧,那种没有依靠得不到帮助和关爱,那种迷失。
到底家在哪里?
一个不断寻找出路的迷失女孩,在两个不同存在形式的社会关系中跌跌撞撞。
影片的独特之处不仅在于简单台词、自然光线、景深变化、同步剪辑所营造出来压抑氛围,而且那个令玛莎从信任到煎熬的特殊社会形态,算是一个不错的影射,主人公的状态其实就是费斯廷格“认知失调论”的表现。
作为社会性的人的存在,社会动机中亲和、成就、权利、侵犯及利他等动机都被赋予了不一样的表现方式,而去个性化与侵犯行为之间密切的联系也被涉及。
印象中从没看过这种题材的电影,无论中外,也许是这种东西拍得太戏剧化,还说不定真会令人悟入歧途。
作为处女作,导演完成得相当不错,找来的女主演也是首登大银幕,令人惊艳,只因这个角色的难度非常高,不论是行动展示或内心戏,都近乎于Naomi Watts在《穆赫兰道》的表演。
其次,导演利用现在/过去的双线结构,编织出一个极其黑暗、令人心碎又不安的故事。
回忆/梦的场景穿插得天衣无缝,又不会让观众莫名其妙。
最后,导演对这种故事里“坏人”的描述没有过分的戏剧化,基本上秉持着客观冷静的旁观。
这一点是相当困难的,因为这种题材很容易让观众产生带有倾向性的情绪或态度。
对于初出茅庐的导演,仍然有不少有待进步的空间。
每次出现农场的场景,总会恰如其分地冒出阴森恐怖的配乐。
这种提示只要有一次哪怕就够了吧!
但不知为何之后这恐怖之声络绎不绝,导演是担心观众看不懂吗?
还有最严重的问题:到底女主角当初是怎样进入到农场的,交待得很少。
也许这并不是导演想反映的一点,但在我看来,动机才是最主要的,模糊不清的起因对观影效果打了点折扣。
当然,最赞的还要数那个让人浮想连篇的开放式结尾。
无论是怎样的解释都似乎合情合理,但却给女主角的命运烙下无法抹去的阴影。
这也许就是影片要表现的主题了。
电影其实说了挺多事。
1。
为什么活着。
为了自己?
为了别人?
2。
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怎样算近,怎样算远?
marcy may无法判断和周围人之间的距离。
而她姐姐就可以了么?
她姐姐其实只是麻木的活着:将希望寄托于一些事,将不顺心归咎于另一些事。
但是麻木的活着要简单很多,而且不会受到质疑。
3。
宗教。
国内兴起的基督教团契其实和这个农园所抓住的人性的弱点是一样的。
在长期被忽视之后,如果一个人(更有效的是一群人)拿起吉他,为你弹一首歌。
你所感受到的那一丝温暖绝对会让你找到归属感,并愿意奉上自己的全部。
4。
I don't need all these things,如 Into the wild里所说的那样。
可是如果没有了这些things,结果就是要么寄人篱下,要么回到农园。
难道,就没有别的选择了么?
介于这两者之间的。
marcy may能不能找到电影中没有给出答案。
反正我至今还没有找到。
我并不认为电影仅仅描述了一个精神分裂的者个人的困境,相反,导演试图通过玛莎让我们看到社会另一面,一些边缘人群甚至是我们所有人的生存困境。
影片远远不是“西方人对共产主义的浪漫想象”,相反,影片无关主义,有关人心。
片中的所谓“邪教”组织,实际上并不罕见,无论是在欧美那样的发达国家,还是在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类似的组织都在一些我们不易发现的角落里生根发芽着。
这些角落也许不会离我们很远,就像片中的玛莎和姐姐,农场和别墅,同在纽约的不同区域,仅仅相距3个小时的车程,各自的景象竟然已经是彼此无法想象也难以理解的了。
然而正是因为它离我们如此之近,又如此容易被我们无视,它才更应当被我们关注。
类似的“农场”在我们这里更是不胜枚举,只不过他们伪装的更加难以辨识,甚至远远超过西方人的想象。
他们难以想象为什么有那么多年轻人会积极投身到坑骗亲友的“加盟直销”中去,又为什么有那么多老年人会哭闹着要求自己的儿女去购买那些昂贵到令人发指的“保健床垫”和“灵丹妙药”,他们更不会明白为什么在强震当天的成都,疯狂的购房者依然将楼盘的开幕式挤爆(身在成都的房地产行业的朋友向我描述这样的情景时,我不禁哑然)然而仅仅这样还不够疯狂,各式各样的“农场”甚至明目张胆地走进我们的校园,早年间风靡一时的“行走学校”,别具一格的“网瘾”治疗,甚至是常年在全国各地走穴的“感恩教育第一人”(名字就不提了)。
他们或多或少都以“农场”式的浅吟低唱或集体生活,推销那些在道德上看似无法质疑的观点。
是啊,商业社会,每个人谋求个人的利益无可厚非,况且以这样方式来牟利无比简单。
更重要的是,这样的行为在我们这里不仅合法合理,甚至还是很体面的——比搬砖出卖体力要体面不知多少倍。
影片看到这里,我们不难发现,玛莎深陷其中而无法向他人诉说,哪怕是至亲的人,并不是因为她的软弱或者麻木。
她和我们每一个人一样,是渺小而孤独的。
她甚至已经强过很多人,至少她知道要逃跑。
反观我们自己,又有多少人明白要逃,甚至有多少人觉察到了异样?
依然记得高二那年和全校的同学还有家长一起接受“感恩教育”,巨大的操场坐的满满当当,“第一人”幽默的谈吐,深切的说理,动人的演绎,让无数家长和孩子流下眼泪,孩子们当面给父母下跪,“反省”自己“虚度荒废”的年华。
场面摄人心魄,让人恍如隔世。
那样的环境里,每个人被剥夺了思考的权利,只剩下服从和自责,哪怕是再乖巧的孩子也会觉得自己犯了世界上最深重的罪行。
诚然,这样的教育并不是像影片中那样宣言暴力和残杀。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只要有了这样让你放弃思考的环境,他想要告诉你什么,便有了无限的选择余地。
那天的全校大会结束后,我和父亲回到家里,默默地坐在餐桌前,在家做饭的母亲走过来想听听我们父子两的感想。
然而我们什么也说不出来。
母亲说,这样的讲座好,以后应该常办,独生子女就不知道珍惜感恩。
我总觉得哪里不对,但怎么也说不出来。
因为我明白,感恩没有什么不对,而且我也从来不质疑感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那么究竟是那里不对呢?
我看了眼父亲,想从他那里得到答案。
烟瘾发作的他,正坐在那里吞云吐雾。
而透过烟雾,我从他的眼睛里,却只能看的到和我一样的迷茫。
除了各种忠实的信仰者,并无所谓的无神论或者无信仰者,活着必然是有信仰,什么都不信也是一种信仰,活着本身就是信仰。
但终究看来,总是有一些人不甘平庸的过一生,更不甘于思想的平庸。
愚昧的追随者和现实中麻木而不觉的人们,都不是他想要的,所以,他在追寻自己想要的路上,注定是辛苦的,从这一点上,电影中宗教头子说的一点都没错,玛莎确实是具备宗教领袖的潜质,因为一般愚昧的人们,只知道自我欺骗而不觉,根本更谈不上利用或者引导别人。
所以全电影中,没有自我欺骗的,只一个人,那就是玛莎,可以说,玛莎比那个宗教徒头更具上升的潜质。
宗教或者迷信的可怕,并不在于假话,而在于百分之九十九的真话掺杂了一句假话。
玛莎对她姐夫在餐桌上的说的没错,用金钱和财富来衡量成功的是自欺没错,正戳中了社会人们的痛点,所以她姐夫当场暴怒,但是她忘记了两点,第一:不用金钱和财富来衡量成功的人,也并不意味着他们并没有错,反而可能错的更深,一个陀螺,正放反放都放不住的。
第二:其实玛莎并不是真的相信她自己口里说出来的话,她说的这些,其实只是她心中对于社会虚伪的抵触,在她没有找到自己之前,这些仍然是虚假造作的。
正因如此,玛莎深深陷入自己所造出来的矛盾中,不可自拔。
她才是真正的没有了信仰的人。
往往蝉破壳而出,地下生长了好几年,最后只剩下一层薄薄的壳,只需破出,即可飞翔,然而,多少人就在这最后的管卡葬送了生命。
玛莎已经是马上就要是最接近真实的人了,但是长夜漫漫,阴影挥之不去,总是不能如人所愿。
若是在这个世界毁掉了你所有的信心以后,你依然相信大地的拥抱与天空的接纳,便能破壳而出。
宗教生活的纪律,秩序,等级,信念,乃至于贫穷,都是追随他的人,对于这个社会不信任和否定的一种外在表现,然而,本意是寻找生活的真谛,但也正是这些磨灭了他们的人性。
洗脑彻底的,终其一生也就是在里面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洗脑不彻底的,则如玛莎,只是吸收了其中的真话,然而社会终究不可能让她同时选择两边,所以她在这矛盾纠结中继续沉沦不知出期。
在这里面宗教头子所扮演的角色,就是卸下你所有的防卫,然后输入他的指令,世界上的宗教,灵修,信仰,团体,都是何其的相似!
圣人确实是无需防卫,但是凡夫俗子,你卸掉了他的防卫,往往或者忠实追随,没有头脑,或者如玛莎这般如若幽魂,除非极个别人,很难谈得上提升。
那这些所谓的领导者们,领袖们,有几个人想过为此负责?
玛莎最后坐在车上,看到后面有车追随,眼神茫茫。
实在是让人伤感,其实可怕的并不是有什么人追过来。
而是,你逃得过自己内心的审问吗?
不断的在过去和现在之间切换,导致每次一切换镜头都得好好判断一下这是过去的情景呢还是现在的。。。
玛莎受着精神折磨的过程描绘得很详细,虽然有些我也没看懂,比如她砸车那里。。。
玛莎身上的淤痕告诉我们她是被殴打过的,但其实我们只看到她在偷吃的时候被打了一耳光,除此之外没看到太暴力的镜头啊,总的来说农场主都是以较温和的态度来帮女孩们洗脑的。。。
镜头处理的不错,尤其是在快结束的时候,玛莎坐在车后座,夕阳从她身后照过来,玛莎整个人笼罩在一圈金红色的光中,衬着她木然又清澈的眼睛,很美丽。。。
《双面玛莎》根据真实事件改编,曾入围2011年圣丹斯电影节和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影片在圣丹斯公映后备受好评,被认为是2011年的《冬天的骨头》。
年轻女孩玛莎(伊丽莎白·奥尔森 Elizabeth Olsen 饰)曾误入邪教,被教主帕里克(约翰·哈克斯 John Hawkes 饰)洗脑,并以宗教仪式的名义“被强奸”,好不容易才逃脱邪教控制得以脱身。
随后她找到姐姐露西(莎拉·保罗森 Sarah Paulson 饰),和姐姐与姐夫泰德(休·丹西 Hugh Dancy 饰)开始了新的生活,并对过去失踪时发生的事闭口不提。
在日复一日的看似正常与平静的生活里,玛莎努力忘记不堪回首的过去。
但邪教组织的生活如噩梦般在玛莎脑海里挥之不去,她感到恐惧和不安,甚至开始分不清什么是真实,什么是幻觉……
拍摄手法很美
看不懂……
本来以为双面是讲精神分裂,其实就是现实和回忆双线而已。Olsen大小姐居然会选择这样一个剧本,真是令人惊奇的态度,表现得也相当不错,数次穿越到Maggie的感觉,无怪乎热衷捧独立小片的前哨战里斩获颇丰。
稀烂的编剧,什么狗屁剧情介绍。
这开放式结局闹死我心了="=
从邪教组织逃脱后,她一直处于某种焦虑的情绪中。双线叙事看似层层剥茧,但是两条线中一些模糊焦点的镜头让人分不清是过去还是现实。也许,抛开牢笼不提,人最难的还是找到自我归属吧
我的田园小清新情结被无情打破了。。。
什么东西?邪教什么的我真没看出来。后了解到这故事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一个女人抛弃一切追随邪教组织最后自杀的真实案例。
自己要作怪谁……看完这部片子再加上之前看过的[文科恋曲],我只能说就是不喜欢伊丽莎白·奥尔森身上带的那种感觉,也说不上原因,就看着烦。
玛莎的肉体是全篇最吸引人的地方,结实的肉感,老美盛产这种类型的
真是讓人太不舒服了
太不够大胆了,可能导演心不在此。。。。。结局也太随便了。。。囧
黑暗系,太迷人了。要是本小说更会非常非常好看,玛莎无疑在遇到神秘团体之前也是个有故事的人。live or exist...
双面个毛线,不就是少女失足的过往么。单纯善良就不要和小混混们群P杀人操社会嘛。
一部看完不想说话的片子,非常压抑。
有点另类我喜欢
前几天看的补标.缓缓道来的追寻故事和自我迷失.
看不懂这种文艺的悬疑片
或许每个人都有不为人知的黑暗的过去,有些人摆脱了,有些人始终深陷其中。双线叙事穿插的有些突兀,最后的结局过于开放,始终没明白导演的立意。片中男主弹吉他唱的那首歌超赞!"well,she's,she's just a picture,who lives,lives on my wall......"
看来之前的高期待算是落空了,感觉就是一B级惊悚片以文艺化的方式表现出来,尽管双线叙事和结尾不错但也只是有特色不够出色…果然对于这种独立电影不能期待太高…不过这女主是个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