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集刚开始时Susan在织一个什么东西,下一集她再次拿出这个织品时,还是最初的样子,长度基本没变。
可见Susan沉迷破案不能自拔,荒废女红很久了。
不过我很喜欢这种执着的性格,本人也是同类。
四人组派最小的Lucy上火车色诱凶手时,Millie拿出了一把枪。
我想起看《9号秘事》时提到契诃夫(或是其他作家?
)说过的:如果你不打算在第五幕开枪,就不要让这把枪出现在第一幕(大意如此)。
后来这把枪果然开火了,并且杀死凶手。
我本以为开枪的会是Susan,或是Lucy,结果是枪的主人Millie,fair enough.Lucy刚出场时在熨衣服,她的丈夫在旁边说风凉话,当时就觉得这不是和谐的夫妻关系。
后来果然家暴。
难得的是在朋友的帮助下,第一时间离开家,后来彻底出走。
这里没有大张旗鼓地喊着女权的口号,而是于无声处细细渗透那种主张。
正能量的表现方式有很多种。
同样还有Millie反击老板的骚扰。
正是平常的你我会做的那样。
四人组第一次看到尸体。
我的反应是赶快拿出手机打911。
说到疑犯已经烧死时,第一反应是DNA对比确认身份。
Lucy精确地回忆报纸内容时,四人用地图及时刻表辛苦地分析路线和可能的交叉点时,都会想到万能的计算机,《犯罪心理》里的Garcia敲几下键盘,所有信息就神奇地出来了。
茱莉的照片对比,与当今的面部识别技术。
虽然感叹时代的进步,但也喜欢这类片子里的那种年代感。
Lucy过目不忘的能力好像Dr Reed。
在那个没有现代科技的时代,个人的推理、记忆、综合分析、直觉等都很重要。
Susan告诉卡文迪什,“地下,空气很不好,谋杀后强奸”,卡文迪什就想到了1944年的建筑坍塌案,一是这件事给人的印象深刻,二是联想。
疑犯栽赃也一样,放一两样个人物品就好了。
如果是现代,栽赃没点儿DNA说不过去。
Susan在医院第一次见疑犯,感觉不对的时候撒了个谎,“我丈夫的车在外面,我们说好十分钟。
”很聪明的一招。
Susan的女儿来找她说睡不着觉,“窗外有怪物在盯着我看”,那一定是疑犯,细思恐极,毛骨悚然。
英剧的演员不如美剧那样漂亮得显眼,但总是有一种独特魅力,正因为长相普通,却反而更象平常的你我。
Lucy长得好像Emma Watson。
结尾时副局长对Susan说,I should have listened.
最让人难受的是过时的女权。
五十年代这群女性为心中正义做到如此地步不能算女权吗,当然算。
可是当你面对四位主角极其琐碎的家庭生活甚至是家庭暴力仍然要回归家庭时,你很难说服自己这是宣扬女性主义的剧集。
不是因为她们选择回归家庭,是好像有了家庭她们才拥有了到社会上活动的身份,她们根本没有思考为什么要接受家庭暴力和性别分工歧视,只是不假思索地承受男性和父权社会带来的痛苦,这是我无法接受的。
女主最后温和地走进家庭生活,似乎是有了这个归宿她才有动力去追求公平正义,然而我们知道她的动力绝不来自于家庭,四位女性没有反抗,甚至没有想过反抗,编剧这里反女权的处理让人窒息。
再说到人设,诚然每个人拥有过人的才能,然而放到整个破案过程中这些人设就显得太幼稚了。
看完整季没有感受到任何女性角色的魅力,年轻时在特殊组织发光发热,结婚后要么沉默接受家暴,要么丈夫稍显理解就感恩戴德,女性的身份由个体直接剥离成附属物,然后你告诉我这就是女性主义,让个人的闪光点完全寄居在男性和父权社会上,我不能苟同,这也让本来可以出彩的人物变得普通。
最后回观整部剧的逻辑与推理,如同儿戏。
女主强调模式,却只是靠着这个词的专业性吸引观众,实际上没有任何能力与之挂钩,是真正的纸上谈兵全靠猜了。
凶手很好猜,女主更是无数次犯常人不会犯的错误,这一切仅仅是因为编剧想要增加剧情的矛盾和可看程度,让本来以精巧剧情为看点的英剧显得十分无聊。
四位女性的能力确实不适合用在破案里,记忆力超群的设定让人觉得过于做作,并且剧情没有给到她合适的用武之地,相比《神探夏洛克》能力和剧情的契合度差了不少。
而社交超群仅仅体现在到处问话,将极其机密的事简单地询问出来让人哭笑不得。
结局更是笑话,虎头蛇尾几分钟将三集故事结束,结局还在意料之中,这种愚弄观众的剧情实在是无法给予高分评价。
服化道非常一般没有记忆点,果然失掉英式幽默的英剧很难出彩。
巾帼不让须眉,过目不忘的记忆力、鞭辟入里的推理能力,抽丝剥茧的判断能力,纯技术破案。
两个英国战时情报机构的斗法。
总是对heroine更有代入感,四个好朋友努力向前亦觉温馨。
在战时曾经有过默契的合作,也为自己对胜利作出贡献而自豪,战后回归平淡生活的四位女子,在遇上Scotland无法解决的问题时,为了不让更多的女子沦为牺牲品,再度携手,成功干掉凶手。
这个桥段很熟悉,但是英剧拍出来,总是给人不一样的感觉。
美剧中人物个性的张扬、恣意都看不到了,内敛、含蓄、背叛、痛苦则充斥其中。
主角Susan精于解密,是个数学高手,删除从大量数据中发现规律,并作出预测。
她对自己的分析有信心,但并不擅长与上司沟通,相比而言,在和自己的朋友们打交道,说服她们时,她显得游刃有余。
一方面她有聪明机智耐心,另一方面,她的光彩却只有在与女性交往时才能体现。
她是四人中对这个案子最坚定的一个,但她也不得不时时准备放弃,为了家人放弃。
Jean是战时她们小组的老大,一个严厉的不苟言笑的老处女。
战后她在图书馆工作,也是一个认真负责的管理员。
作为领导,她比其他三人有更广的人脉资源,也能接触到更多的信息。
她有些刻板,但是善良。
Molly是最像美剧女主的人,她的人生像她红褐色的头发,热情的女光棍。
战时她告诉Susan不会做一个平凡的女人,但战后她们也逐渐失去了联系。
为了参与案子,她不得不忍受小餐馆老板的调戏和威胁。
Lucy过目不忘,摄影机式的记忆。
不知为啥,最年轻最漂亮的她嫁了一个脾气暴躁的小男人。
(引用其他网友的影评,受益颇多,感谢)
3.9 在微博上掀起了“淑女的品格”的浪潮时,我看到了安利: “首页搞的女子天团人设,其实就有现成英剧可以吸哇。
布莱切利四人组,有中产家庭主妇,有逃离家暴的工薪女士,有游走黑白的成功女性,还有不婚工作日常的老太太,四位女士战时搞情报的,战后回归平常生活又因为一桩谋杀案重聚一起破案的事。
特别好吃,安利!” 它讲了一个类似退役的特工宣操旧业的故事,四位女士合力破了一起连环杀人案。
女士们不仅破了案,也实现成就了自我。
本就是最优秀的精英,沉浸在家庭琐事中虚妄度日难免有些可惜。
讲到这,我想表述一下我所理解的 “女权主义”。
我只支持“平权主义”,男女平等,人人平等。
朋友曾经问我这个单手狗,如果有一天我有男朋友了,一起出去吃饭怎么付钱?我当时的回答是一定会AA制,这并不代表我们要在餐桌前将消费金额对半分各付各的,还有种理解 是这次你请了我吃饭, 下次我会请回来,形式不一定还是吃饭,可能看电影、赠送礼物等等,但一定会付出。
在两个人的关系中,个人认为“旗鼓相当”“势均力敌”是最合适的,双方共同的背景、相似的爱好、相近的三观,会在一定程度上让两人的相处交流更简单有效。
贴上我2017年写的一段话:门当户对真的是有一定道理啊,换种说法叫势均力敌、旗鼓相当。
平等才是最能维持持久状态的法宝,无论是精神上的还是家境上的。
当彼此的思想和三观都能达到某种契合的状态,趋于平等稳定,彼此才会更加和谐亲近。
对itv的年代剧和推理悬疑毫无抵抗力,看了《布莱切利四人组》第一第二季 战后背景 纯女性推理团体,蛮少见的。
有人说是马普尔小姐+绝望主妇哈哈哈。
战时高度保密的女性密码破译员在战后平淡乏味的主妇生活里如何寻求自我,人物形象刻画得很出色。
楼上有个评论很有意思——女人当侦探不容易啊,福尔摩斯有华生风雨无阻相随,太太破个案还要分身回家烧饭伺候丈夫孩子……哈哈哈确实。
说实话《布莱切利四人组》本剧的推理剧情有点弱,推理结果给人感觉前面有点故布疑阵 虎头蛇尾。
不过剧情倒是很有意思 不同于古典推理的模式和套路 倒是对非现代刑侦技术 犯罪心理学和犯罪模式有了不一样的阐述 倒是蛮好玩的。
虽然作为文科生完全看不懂里面的数列和密码解析啥的……最近出的衍生剧《布莱切利四人组之旧金山》更值得推荐,整体剧情倒是完满了不少 对凶手的背景和心理交代更丰富了些 也合理了。
还能看到战后英美社会生活变迁。
(全文有非关键剧情剧透)
“如果给一个电视剧剧组四个女主角让拍一部女主戏,你要拍什么?
”就当前的认知,我想象了一下情形应该是这样的:国剧导演:“啊四个女主?
后妃嫔姬齐活儿了,来,我们来拍宫斗。
”美剧导演:“啊?
有四个女主?
是闺蜜、邻居还是同学?
给我几个男主呢?
哦,这也没太大关系,可以给我一打男演员客串么?
来,我们来拍八季撕×联手再撕×外加男友轮流换的情感大戏……”英剧导演:“哦,有四个女主……你们应该是四个高智商的女主吧,来,我们还是拍推理剧。
”脑洞完毕我可以很负责任地告诉你,这是一部方方面面恰到好处的真·英式推理剧集。
英国影视工作者真是以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捍卫了他们作为人类文学史上本格推理先驱者的尊严。
第一季,三集,集均45分钟,一个案件。
剧中人物技能分工各异,角色非脸谱化,全程推理部分量大料足,剧情发展除结尾部分,主角不开挂。
噢,发现这部剧的契机是《无人生还》(2015 BBC版),本片的第一女主(安娜·麦克西维尔·马丁 Anna Maxwell Martin饰)正是我之前说的那个令人很不舒服的女仆。
没错,正是这同一张脸,演出的却是两个气质截然不同的女性角色,她不是外形上的大美人,却是一个优秀的女演员——等你看完这两部戏,也会回来跟我说同样的话的。
恰到好处的复古氛围剧集定位在二战后的英国。
酒红色的女式风衣、黑色小圆礼帽、昏暗的室内光线、滴答作响的打字机……还有那怀旧气息浓重的煤油灯,尤为令笔者印象深刻。
犹记得当年在学习我国现代作家的文学作品时,每每提及“煤油灯”这一意向,老师总要科普一下其曾名“洋油灯”的历史以阐明产自国外的历史渊源。
不知还有多少观众有跟我一样深刻的印象呢?
还有拜讨论区和图片评论里的豆友们之赐第一次听说的“尖头内衣”。
据说“20世纪尖头文胸风靡好莱坞,并在服装发展史上曾写下了重要的一页。
玛丽莲梦露、麦当娜等当红女明星纷纷穿上革命性的新内衣设计,以展示自己的魅力和个性。
”足见该剧主创在服装道具方面的考究和用心。
恰到好处的推理情节在如今这个各种打着“推理”之名拍出各种神奇大胆题材作品的当下(咳咳,具体就不点名吐槽了,有兴趣的可以移步笔者的最新日记探讨。
)能看到一部推理部分量足且不浮夸的剧实在太太太难得了!
“本格推理”这本格二字为日本原创,意指传统的古典推理。
当然,本剧的女主们非本格侦探小说里的职业侦探,她们破案的手法带有浓重的自身职业技术色彩。
首先:女主发现警方在案情方面有所遗漏就是基于罪犯的行为应该遵从某种固定模式的推论。
这一点本身就是密码破译技术往刑侦方向的移植。
然后她们各尽其用地发挥了自身的特长。
这一点上我得说,也许因为不是大热影视作品吧,豆瓣的简介里所谓“四个拥有特殊技能的女人”太过敷(keng)衍(die)了,本剧绝对是很正经的推理作品好么;绝不是美剧中常有的那种特异功能拯救世界好么,所谓“特殊技能”当指各自擅长的职业技巧更为妥当。
例如原先位值上司的年长女士在相关部门拥有的各种给力人脉;而记忆力超群的美妞则能担当超强记事本的角色;精于填字任务和发掘深层次pattern的女主擅长理性思考和归纳总结,实为团队的核心大脑;而大胆果敢的刚健美人正是团队勇于突破的强心针。
另外,本剧的女主们也绝对没有各种逆天开外挂,大家又是分析路线图排列组合找交叉点又是真值表、排除法的……理工科基础技能玩儿的炉火纯青,面对强大的对手也是一路从坎坷和失败中“打怪升级”。
剧中也提到,这几位智商卓然的女士所做的一切推理都是基于警方已公开的部分真相之上的,所以当中有个信息不对称不完整的现实问题。
因此那种Get到一个点就全局了然的情况在这里不存在,剧中提到的每一条推理论据和结论都很值得推理爱好者认真思考。
(实际上在看剧的大部分时间我们不得不承认很难完全跟上女主们的推理进度。
)另,真凶很变态。
本剧的拍摄过程中还是尽量避免了太过血腥和残忍的写实拍摄,在贴合主题背景:二战参与者 的前提下,体现了人文关怀。
恰到好处的女权主义
就这一点可以说该剧真正做到了恰如其分恰到好处。
剧中有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情节:四人组中最年轻的那个屡次被丈夫家暴的美丽小妞在亲身钓歹徒又被丈夫毒打之后,姐妹们一边破案一边陪伴她度过卧床休养的艰难时光,之后更是亲自为她安排了安全的居住环境,彻底摆脱了家暴残害女性的婚姻生活(结合第二季开头判断)。
没有高亢激昂地喊口号情节,没有与男权激烈地抗争,姐妹们就这样理智坚强地做出了最明智的安排。
还有女主Susan不被丈夫理解的四处奔波、四人组各种争取却不为身为权威的警方男性们重视等遭遇。
曾几何时,她们凭借自身的智慧为二战的提前结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伟大贡献。
而战后,却由于自身性别的限制和要保守战时秘密的承诺,只能在各种平凡的岗位上“闲度余生”。
我从来不认为某个行业的的繁荣是集聚全部从业人员的力量所达成的。
相反,能真正打破时局限制取得行业突破性进展的一定是处在业内top的那极小部分人。
一如苏格兰场的警方,他们想的不是抽丝剥茧地侦破案情精进行业技术而是快速找到个凶手了结此案。
这样的见识和技术限制自然是无法与高精尖战斗性人员抗衡的。
犯人属于后者,布莱切利的妹子们也属于后者,这只关乎智商情商,与性别无关。
我们为女主们喝彩不是因为同为女性,而是出于对高端人才的珍视和理性推崇。
而就我个人而言,很反感并反对咋咋唬唬地“争权”式斗争,如果呼吁重视女权的前提必须建立在令男性难堪和被欺压的条件下,那么与男权主义下女性受压制的境况又有什么本质区别呢?
“不平常女孩”注定不该沦为平庸不是出于无端空谈,而是基于她们超越常人的智慧和胆识。
而发声不是为了挑起战争,而是基于理性思考提出的合理优化社会结构调整之构想。
最后还是得感慨一句,屡次被各种“神片”折磨摧残之后还是英剧合我心意啊。
遇到这样一个不狗血不神话、分寸拿捏得当的真推理剧集,你就看了吧。
早在2010年,就已经接触过大面积的女权示威游行。
应该更早、更自觉地为“女权”站台。
可没有这种魄力和勇气。
或者说,自信。
被当做男孩培养长大的女孩,总在渴望真正成为“男性”后获得权利,而非以女性的身份拥有话语。
前段时间,一个小姐妹安利我看《御赐小仵作》,说里面包含这女性身份的认同与尊重。
故事讲得不错,可我总觉得缺了一点味道。
直接了当说出来“女生帮助女生,这是理所当然”,实在无法让我获得更多的共鸣。
同样的破案和女性侦探,想起了这部多年前看过的英剧,找来重看。
果然,还是偏爱英剧这种点到为止的克制。
不靠台词推动剧情,也不靠台词表明观点。
四姐妹的默契,在于性格互补,能力互补,以及互相安慰。
偏爱英剧中对女性角色的尊重。
美剧里,女性都是恋爱脑,特别是群像戏,比如《绝望主妇》《欲望都市》,无法产生共鸣。
Susan擅长数学,寻找规律。
Millie地图专家,社交能力一流。
Lucy过目不忘,人形电脑。
Jean领导者,人脉资源一流。
偏爱英剧对社会现象的挖掘。
这部剧几乎所有角色的性格特点都是围绕战后综合征展开。
曾经靠着聪明的头脑,破译德国重要军事情报的Susan,战后嫁为人妇。
每天只在厨房、卧室、商店往返,孩子不在家的时间,她只能枯坐沙发依靠织毛衣打发时间。
因为无论是报纸上,还是书籍里的填字题,对她而言都太简单了,早已无法刺激她的情绪。
“曾经沧海难为水”。
过去不懂,现在我懂。
感同身受。
读书时代,总在拼了命争上游,有目标有方向,只要努力就好,从不会有人说,你不要那么努力,你不要好好学习。
可是,上班后,生活终归于平平淡淡。
没有实现一个小目标后的短暂成就感,做什么提不起兴趣。
Susan需要一个在维系生活以外,能将训练有素的大脑排上用场的地方。
也就是无处安放的智慧。
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在英国中产阶级家庭主妇中,侦探小说最为流行。
我也是需要找到这样一个出口。
把无处使用的精力和思考发挥出去,不然很容易重蹈覆辙——在工作上过于积极表现自己,而被领导敌视、进而被流放的事情。
或者变成想Susan一样,看到线索,不顾一切只身涉险。
布莱切利四人组在战/争时期是密码破译组的 阻拦了德军的入侵 苏珊功不可没 在战后随着组织的解散四人也各奔东西 苏珊结婚生了小孩 还有当家庭主妇的lucy 没有结婚在咖啡店打工的milie 以及在图书馆工作的jean 四人因为伦敦发生的连续命/案又重新聚在了一起 她们分工明确 头脑聪明 善于发现模式的苏珊 记忆力好的lucy 人脉丰富的jean 勇敢飒爽的millie 最终她们成功破获了案件 其实我最喜欢的是她们的服装 英伦复古风 同色系的搭配很值得学习
慈悲、理性、井井有条的四位女性,在男权至上的那个年代,艰难又坚定地用自己的天才头脑保护心中正义。
这部称得上一部为女性权利发声的好剧。
有着极高智商的女人们,却困于家长里短和乏味无聊的机械性工作。
女主角精通逻辑推理却只能投身全职太太,她的好伙伴们,一个通晓多国语言精通地图检索却困顿于生活,只能在餐厅受男老板压榨,一个拥有特殊渠道能获得重要情报却委身图书馆管理员,最小的记忆超能姑娘却经常遭受丈夫的家暴。
更不用说她们明明洞察真相并提前告知危险时,理所当然不受当权的男性们重视,悲愤而无奈。
可是,就算如此,她们也不曾冷漠于正义,冷血于无辜的受害者们。
女主角一边推理着杀人犯行动逻辑一边计算着回家处理家事的时间的时候,实在是太酷了。
就算生活如此艰难,也要拼尽全力为心中正义奋不顾身的四个大女人,耀眼极了。
这部剧克制的拍摄手法非常漂亮,毫不留情地刻画当时社会的现实与残酷,却又在着笔女主角们的挣扎中时时闪现人之所以为人的光辉。
没有金手指,没有无限巧合,真实的挣扎和真实的动摇让女主角们的勇敢和智慧更加可贵和令人动容。
最后的happy ending让人在女主角平静地走回安宁的家中时长舒一口气,克制的让一场惊心动魄结束于平淡。
这样的处理暗示着生活的原貌,它从来不是一帆风顺,它甚至面目狰狞,或许你曾掀起惊涛骇浪腥风血雨,所为的不过一份自由和安宁,波涛过后的生活古井无波,可那时为心中所爱去努力抗争的自己永远闪耀着夺目的光芒。
四个各怀绝技的女人,绝心去除恶扬善的故事。
觉得老套?
英剧的特点之一,节奏虽不快,但是环环相套,剧情的导向于细节中慢慢渗透。
偶尔走神一下,后面就跟不上了。
感动我的是姑娘们的执着。
对于绝对机密,连身边最亲密的人也不能透露;有的离开龌龊的老板;有的离开家暴的丈夫。
为的是那句never be ordinary!
設定是好的,但作為探案劇,主角們獲取綫索的過程大多沒辦法讓觀眾同步參與,比如在地圖上畫幾十條綫路或者直接腦內靈光一現,觀眾只能被動接收推理好的結果,目送主角去打下一個關卡,觀感比較打折扣。
优点在摄影吧。其他真的很一般。
是不错,但是我真的无法理解女主老是一个人出去查案,带上你的小伙伴有个照应啊
信息技术型。美味。
回归家庭的女性,落寞啊
那么聪明的凶手最后一下就被崩死了,推理也不算精彩
总是破不了案的苏格兰场 还要回家烧饭的侦探太太//“you're just girls”简直就是魔咒
嘛玩意
4.5;胆儿太肥了
被吹的太过了,女主有时候胆子大到无脑的让人震惊,而且不太理解英国的审美标准,女主看着比其他几个都上一个辈分了,一直丧着一张脸,真的有点串戏
复古风有点小萌,刚开始以为是讲布莱切利解密组的故事= =。女主不是第一眼美女也不是第二眼但是看着看着觉得好美是怎么回事=0=Sterling姐大红唇真是迷死人。凶手好鬼畜萌翻了TAT总觉得好适合绵绵演【滚 故事节奏掌握得不够好前面略拖沓,整剧剩下十分钟才到高潮然后迅速结束。有那么点女权的意味
特别好看,有点像看一部短篇小说
很一般啊,是谁说会比《神探夏洛克》好看的哦……?差很多呀 挺没意思啊… 特别是后面废话也很多,节奏太慢。拍的也没什么悬疑感,也没什么想看下去的欲望,而且其实就是很简单的一件事情。 不过那个年代的女性困境和地位确实是有体现出来的但是太默默无闻会让人很憋屈,一般来说有这样能力的女生是还是能找到一些工作的
男强仟犯、男暴力犯、男杀人犯。还以为在看男导男编拍的男社新闻。在看到热评“恰当的女性主义”时,娥就该避雷。
没意思
这种“大海捞针”式推理剧集果然不对我胃口,总觉得有点自说自话。
看过就忘,缺亮点。
放在性别叙事上的精力应该多用来打磨故事本身。有太多牵强的情节,幼稚的情节,还有一眼就看出来创作者准备怎么编的情节。
人生找到新寄托了!一点不比那个被吹成神的搞基探案剧差!
四个女人一出戏确实有看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