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开始是xhs推了好几次,加在片单里好久了,终于首刷了一遍。
坦白讲,有很多地方没有看懂,可能需要多刷几遍或者一些解读辅助,但有好几处印象很深刻的地方首先就是影片节奏很慢,画面很有摄影艺术感,很多时候台词是次要的,主要叙事交由画面。
影片中大篇幅出现的冷暖色调,不断交织、更替、碰撞,形成了一种高于语言的传达。
在我的感觉中,老人、他的服装以及他熟悉的生活方式都属于冷色,他的生命寄托在这种色调的生活之中,而暖色生活是一种更具有生机的生活方式,影片中也出现得很频繁。
我认为可以做两种解释,一是老人与这种生机生活的矛盾、对立、不融合,很多时候他与暖色画面同时出现时,都处于阴影与遮挡之中,他不属于那个世界,有自己的生活方式,虽然看上去死气沉沉,但却最舒适;二是可能隐喻的一种变革(我不太了解这方面具体背景,所以仅作猜测),时代在发展在改变,时局可能也并不安定,而这也直接造就了老人所面临的处境变化,老人退休看似是从阴暗走向光明,可那并不是属于他的生活,他更多是一种无所适从,而在停尸房工作了一辈子的他,最后想给自己的女儿办一个体面的葬礼都要受到层层阻隔,悲哀而讽刺啊。
然后就是配音,整部影片除了最后,全程没有背景音乐,而是采用环境音来烘托氛围和情绪,个人感知最深的几处是老人独自在家的那种孤独和去办下葬申请时闹钟声音的焦虑急促。
就感觉更能有一种沉浸式的代入感。
很安静但是又很丰富的感觉。
而最后音乐响起时,全身鸡皮疙瘩暴起,啧,绝了,跟着片尾字幕慢慢回想老人的经历,与死亡朝夕相处,与生机处处擦肩,人与鲸鱼在同伴、亲朋逝去时长久的悲哀,而生命仍在继续,传递出一种不同于朝气活力的生命力,这个层次真的很丰富,值得品味。
最后关于影片的线索、叙事、隐喻等。
说实话,阅片量有限,有很多很多地方没看懂,比如反复出现的老人与挖坟的画面、老人对数字的特别记忆力、老人意识中出现两次的鲸鱼与雨滴等。
按我的理解,可能分别代表着对死亡不同的两种看法慢慢互相理解并融合、死者以记忆的形式在生者口中(或者说故事中)具象地活着、对应结尾搁浅的两条鲸鱼并表示着老人对于死亡意义理解的深入。
具体的我并不能解读很深,目前体验大致如此。
“死亡不是终点,被人遗忘才是”,特别让人悲伤的一句话。
多少人离开世界之后,能被多少人记得?
😭/一位忘记自己名字的守墓老人、一位失去光明的挖墓人以及女儿即将结婚的卡车司机,他们一起共同守护着墓地,为1001个故事默哀,他们离死亡那么近,又那么远。
/即将关闭的墓地里有一位被遗忘的逝去的年轻女子。
守墓的老人给时代悲剧者的年轻女性一场温柔又体面的葬礼。
她虽然被遗忘,但是依然获得温暖。
❤️—“遗忘里的遗忘,才是真正的遗忘。
”看完整部电影之后,我才理解了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看这部电影之前,建议了解下电影当下的背景。
整部电影有很多的隐喻,结合一起看,会发现这部电影有多让人震撼,像深海一般丰富的电影。
❤️第一次觉得墓地是让人觉得温暖的,唯美治愈又富有浪漫的诗意。
🧡👍近期相当让人深思的好电影,值得分享给更多的人!
像是透過老膠卷相機的取景框窺視,明信片感覺的每一幀畫面,構圖和冷暖配色比極為考究,整體是一部色調統一的佳作。
故事如三行短詩般簡單,卻注入了悄無聲息的大量情緒感情;一些晦澀難懂的地方,大概與時事背景有關,例如電影中經常提到的某些組織和他們可怖的作為、黑白兩道都警告恐嚇「你什麼都沒有看見」、剪報不約而同提到失蹤命案與恐怖組織活動,在加上片中沒有明確說明的槍決⋯動蕩不安的局勢可能需要額外作功課了解,不過透過情節交代的信心雖然簡短,也不難猜出各種潛在危險的威脅。
就是在這種特殊背景下,主人公的殯儀館員工的職業也顯得十分有戲,終日與死人打交道,卻發現外面的世界一樣冰冷無情;在意外發現一具遺留女屍後,同樣寂寞的心靈產生了共鳴同理,於是老人費盡千辛萬苦想方設法將其下葬⋯⋯《遺忘詩篇》在畫面攝影上很有阿巴斯的味道,大概對景物的準確拿捏,讓週遭草木都有了可愛的生機;而在一些元素暗喻上,則和《長江圖》有異曲同工之妙,氛圍濃烈詩意盎然。
下面例舉幾處(怕劇透者可跳過這段):(1)輪胎輪胎的意向在電影中總關於子女孩童,總共出現三次:第一次是老人翻看的妻兒早年照片、第二次是老人坐在老婦家前的樓梯上看陌生的小孩玩耍、第三次是在老人打不開封鎖鐵門時伴隨兒子一起出現,前兩次是實、末尾是虛,卻因為前兩次而得到昇華,觀眾明知道那是不可能發生的,仍是盡收感動。
象徵著老人對兒子的緬懷,和對親情的渴望;當他坐上離去的小車,倒車鏡中映照兒子與其揮手惜別的黑白影像,寧願相信為是他獨有望見的風景。
(2)鯨魚天空中飛翔的鯨魚似乎是迷惘的指南針,著一細節出現在挖墓人的對話、停屍房的耳釘、老婦家牆壁的塗鴉、新聞報導等等環境裡,從微小潛藏到刻意明說,鯨魚的行為處境像極了我們的族群,從「集體自殺」到「不願拋下同胞離去」的習性來看,於人類的害怕孤獨、扶持共存有異曲同工的地方;並對於常年孤單一人的老人而言是他嚮往與不解的,可隨著他的目標明確堅定後,鯨魚逐漸變成一種鼓勵和希望寄託,以致於在最後老人真的前往海邊,眺望翻騰的鯨時眼神中得到了解脫舒坦。
(3)被遺忘的詩篇忘記了設鬧鐘目的的政府工員、忘記了女兒行蹤的老婦、忘記了葬禮時間的牧師⋯片中記憶力最好的就是主角,老人家白髮蒼蒼依舊能清楚回顧起每件事情的具體日期和細節,換作是我們都很難用那樣驚人的記憶力,而他在死亡的暴力恐怖脅迫下,也不得不撒謊「我什麼都不記得」。
真正記得的人選擇「忘了」,拼命想記起的人卻真渾沌了,實屬諷刺。
回朔遺忘詩篇的標題,片頭那個曾在獄中找老人寫情書的男子,早已忘記了信件的內容,老人罔若昨日一般背出的詩句,卻被當作無稽之談換來辱罵。
人腦自然濾過繁雜的信息,連愛和良知都被遺棄後,留下來的又是什麼呢?
鯨魚是否比人更重情誼?
这是一部小众而诗化的电影。
片中充斥着诗中常见的意象与隐喻,让人难以琢磨。
选择午后来看这样的一部电影,实在是对自己抗睡能力的挑战,哈欠不知打了多少个,爱人在某一两个瞬间也撑不住到太虚幻境逛了一会。
内部观影,也看不了二遍,只好豆瓣上补补课,看了几位豆油的评论,方才知晓影片产生的历史背景来源于70年代的智利,皮诺切特实行的17年的独裁统治,期间3000左右的异见者或者遇害,或者失踪。
而这些异见者们彻底被正统的历史书写所遗忘,变成了无名氏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可是对个体家庭所带来的这种巨大的创伤,如何可以被残忍的遗忘?
究竟历史应该由谁来书写?
权力的拥有者还是历史事件中的个体?
当权者选择遗忘,可个体创伤者会选择永远铭记在心,就像片中的主角老人,记得狱友做的恶,记得在监狱的天数,记得每周都在墓地徘徊的妈妈是第249周过来找她的女儿。
当今的世界,任何历史事件的发生,都会在个体身上存留下印记,业力使然,有因必有果,轻率的遗忘与掩埋罪恶只能是徒劳无功,有朝一日终究恶臭会从土壤中逸出。
而每个个体都有自己的善恶标尺。
鲸鱼接到同类搁浅的求救信号,尚且奋不顾身前来营救,何况是人类,这便是片中主角老人执着的为无名的女孩举办一场葬礼的缘由所在。
当今的社会,当今的科技文明开放程度,历史究竟会由谁来书写?
或许我们可以从片头策兰的诗中找到答案。
“世界已离去,我承载你……”
政治夹缝中的集体记忆。
长于记忆的老人和另一老妇用自己儿女的身份帮死者下葬。
然后,他去海滩,背对着自由的身影,看着那群死去的鲸鱼。
原文地址: http://www.qh505.com/blog/post/5607.html 大海边,几条鲸鱼搁浅在岸上,它们已经死去;海面上,一条鲸鱼跃出水面,它在追逐着浪花。
死亡和生存,并非是一种并列的状态,当群居动物的鲸鱼以一种搁浅的方式自杀,它们似乎在抗议着什么,而那条跃出水面的鲸鱼是不愿离开它们,当它跃起时,是在寄托哀思,也是在重新阐释生命的意义——死亡之后才是新生,新生是为了不遗忘。
第92分钟,电影走向了终结,“相信我,对于一部电影来说,这个结尾很不错了。
”挖墓的盲者曾经这样对老人说过,而当最后一条鲸鱼以富有诗意的方式向逝者告别,电影真的以一个不错为结尾去除了生与死的界线。
但是这并不只是电影的结尾,搁浅的鲸鱼,跃出水面的鲸鱼,死去的鲸鱼,活着的鲸鱼,肉身意义上的鲸鱼,灵魂意义上的鲸鱼,其实都为了让一个观者在场,这个在场者便是老人,他走在海滩上,他面对大海,无论是搁浅的鲸鱼还是跃起的鲸鱼,都是对于老人生命隐喻的一种阐释,看见了鲸鱼,是回应了自我的意义——那辆出租车停下,对他说:“从这里开始走吧。
”已经没有了路,而路的尽头老人继续前行,从路的尽头出发,他是走在了一条没有路的路上,走在了自我的生命之路上,所以这个不错的结尾,就是老人生命的结尾:肉身死亡在岸上,灵魂却活在奔涌不息的大海上——那个盲者说:“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故事找一个结尾,每个故事也都有一个结尾。
”结尾已经被书写,而“不错的结尾”呼应着开始,保罗·策兰的诗句作为引语出现在片头:“世界已经分裂,我必须带你走。
”带你走就是走向无路的尽头,就是走向飞跃的一瞬,就是走向每一个不错的人生结尾。
片头和结尾,都指向了一种终极意义的离开,指向了脱离了肉身意义的存在,指向了不被遗忘的诗行。
所以很明显,关于死亡,故事以两种方式讲述,就像鲸鱼的隐喻一样,一种是搁浅在岸上带有自杀意义的死亡,一种则是超越肉身意义在精神上的永生。
鲸鱼为什么会自杀?
自杀其实是他杀,因为它们被取消了生存的可能,环境因素也好,人为使然也罢,在一种无法生存的情况下,他们的死亡是走投无路下做出的选择。
老人看守着墓地,有人死去便被埋葬在这里,他看见了太多的死亡,每一种死亡都是人生走向了故事的结尾,但其实,死亡很多时候是无奈。
挖坟的盲者不停地用铁锹挖出地下的泥土,一边挖坟一边则讲述着每一个逝者的故事:一个76岁的老人离开家去最近的公交车站,他只是坐上车不管车开往哪里,四个月后他死了;一个老头和自己的女儿已经十八年没有见面了,他一直等女儿回来,那一天她回来了,见面两分钟之后,他死了;一个已经80岁的女人,她身体还很好,那天她叫来了孩子们,然后买来了酒,但是她说自己已经活够了,没人相信她说的话,但是她还是死了……不管去哪里都独行的老人,等待和分离十八年的女儿见面的老人,八十岁认为自己活够了的女人,其实他们都是被遗忘的人,“遗忘里的遗忘,是真正的遗忘。
”就像鲸鱼,选择以自杀的方式逃离这种遗忘。
或者这是一种悲哀,但是与用“自杀”的方式死去逃离遗忘相比,更多的人却是另一种被遗忘,那个来墓地的男人迷了路,他找不到亲人的墓,却发现了一个女人的墓,“她的名字和我母亲的一模一样。
”迷路的男人其实是遗忘了母亲,是老人带他找到了母亲的坟墓;那个最后一个月都来墓地的妇人,已经是第249个月来墓地了,但是她并没有在哪个墓前献花祭扫,她只是到来,死去的女儿似乎也被她遗忘了;入殓房的柜子里还存放着两具尸体,一直没有人来认领,他们的亲人也遗忘了他们……死去而被遗忘,真正可悲的是遗忘成了另一种死亡方式,而在这个可悲的遗忘背后,是异化世界里的规则,是扭曲现实里的秩序。
迷路的男人遗忘了母亲的坟墓,老人却记得他的故事:与表妹相爱,因为她而杀死了三个人,入狱后因为帮警卫的忙,被减刑,出狱前13天老人还代他给表妹写了一封信,现在老人都能背出那封信的内容,但是当男人问他,自己为什么会被减刑,老人说:“是因为你用石灰帮助警卫盖住了死刑犯流出的血,然后将他们身上的手表拿去卖。
”男人愤怒地朝他吐了口水:“混账!
”减刑而拿走了死人的手表,男人说自己生了病已经忘记了,这是一种遗忘,却完全是为自己脱罪,他甚至成为司法体制的帮凶。
不该遗忘而被遗忘,是因为另一种力量制造了人为的遗忘,老人正打扫入殓房,一阵吵闹声传来,打开门去看,却传来更严厉的声音:“这儿还有别人吗?
”他们是闯入者,却是合法的闯入者,当老人站立在上司面前的时候,上司问他:“你看到了什么?
”老人说:“什么也没有看见,我的头被撞去了。
”上司说:“谁都没看见是件好事,你当时不在场。
”明明是经历了,看见了,却没有看见,却不在场,上司让他星期天不要去墓地,最后上司让他退休回家——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让他遗忘。
到底发生了什么?
谁是闯入者?
入殓房里有两具尸体,最后只剩下了一个无名女尸,那被打开柜子运走的尸体是谁?
老人也许不知道,但是当上司让他不要说,这个尸体背后有着巨大的阴谋,开车运尸的司机说起那次警察殴打示威群众,使得自己的挡风玻璃裂开了,渐渐的,那个裂缝越来越大,直到有一天挡风玻璃也没了,他告诉老人的事:“时局紧张,他们还会回来的。
”老人就像那块挡风玻璃,只是守墓的无辜者,却随时可能被他们击破,而事件时在场、星期天工作,却被视为“违法”——所以要遗忘看见的一切,要遗忘消失的尸体,要遗忘不该经历的过往。
老人有着很好的记忆里,他能够记住迷路男人在监狱里呆了2679天,能够记住出狱前13天写的那封信内容,能够记得周末来墓地的老人已经来了249个月,也记得自己在这里工作了7686天,但是当命名为“非法”的时候,他必须成为一个遗忘者。
成为遗忘者,实际上是老人被推向了死亡,闯入者绑住了他的手,将他带到荒漠地带,然后让他下跪,接着便响起了枪声。
在那个夜晚,老人其实已经死在了这些闯入者的枪下,作为一个必须遗忘的人,像那些搁浅的鲸鱼一般“自杀”,而且他就躺在那第1001个墓里:挖墓人说到的第997个墓,是那个坐车不管去哪里的76岁老人的墓,第998个墓是和十八年未见的女儿见面后两分钟死去的老人的墓,第999个是墓是那个死于车祸的死者的墓,第1000个墓是80岁老人的墓,而第1001个墓,挖墓人已经走到了地上,第一次出现他的正面,才知道他是一个盲人,而正在挖墓的是老人,老人挖墓,是自己为自己挖墓,是自己为自己安排死亡,是自己写好了结尾。
但是,在躺到第1001个墓里之前,枪声响起的那个夜晚,老人死了,却并没有真正的死亡,因为他要完成另一件事:为那些被遗忘的人找到归宿。
这是从死亡而复生的时刻,也是从现实走向超现实的开始:漆黑的夜晚他走过沙漠,看见月色下立着的一只巨大手掌;在办公室的窗口,他看见一头鲸鱼从城市的上空飞过;他为无名女尸准备材料时,邮政局的办事大厅里下起了雨……种种超现实是老人死而不亡的证明,他从遗忘的世界返回,就是为了做一件事:不让死去的人被遗忘。
柜子里的那个女尸,是一场车祸死去的,她一直存放在那里,没有亲人前来安葬,于是老人从档案室里取出了别人的材料,于是涂改了档案的名字,于是重新盖上了章,于是去管理员那里递交了材料拿到了下葬许可证,因为没有出生证,他告诉每个月的周末来这里的女人:“她和你女儿一样大。
”于是,在柜子拉开的时候,女人抚摸着女尸的脸,似乎看见了那个被自己遗忘的女儿。
给女尸每天擦脸,给她戴上掉落的耳环,让她找到“母亲”,让她具有身份,这一切都是为了不让她被人遗忘。
对于老人来说,这是他抵抗遗忘世界的唯一办法,为女尸一个身份,一场葬礼,以及一个合法的墓地,当老人完成这一切的时候,他也开始寻找能被遗忘的自己。
他的家人在哪里?
他经历了什么?
那些照片被翻出来,里面是和轮胎合影的女孩;他坐在台阶上,看路边玩轮胎的女孩和男孩;那扇门他无力撬开,一个年轻人滚着轮胎走过来,然后帮助他撬开了门,在司机带着他离开的时候,从后视镜中他看见了年轻人正在那里浇菜。
车子前方裂开的挡风玻璃早就没了,车子的后视镜却完好无损——在彩色的世界里,唯有后视镜里的一切都是黑白的,黑白是一种回忆,是不被遗忘的过往,那个年轻人正是曾经的自己,那些和轮胎有关的故事从相册中走出,变成了鲜活的记忆。
回忆而不被遗忘,还原而被记住,人生大约需要这样一个结尾,和那具无名女尸一样,拥有了身份,拥有了记忆,拥有了故事,便再也不会被遗忘了,便再也不会被赶出现场了。
他人不被遗忘,自己不被遗忘,在这样的情况下死去,才可以心安。
于是,在教堂里,盲人成了牧师,“请大家站起来,我们献给生命的时间已经很少了,让我们给予死者永恒的爱……”一场葬礼,是自己为死亡举办的仪式,只有在不被遗忘的仪式里,死去才变得有意义,而死去的也不仅仅是老人,“我以后再也不挖坟了。
”盲人这样说,那个留着尊严,拥有身份,被人记住的死亡世界里,老人,司机和盲人,其实都以这样的方式走向了自己人生的结尾,都书写了一个不错的结尾。
第1001个坟墓,不是单个人的死亡之地,它是拥有名字的无名者、不被遗忘的边缘人的归宿,它是自己为自己挖的坟,没有暴力,没有谎言,没有压制,死亡只是死亡,死亡,当然,也是不被遗忘的永生。
《遗忘诗行》的主线是生者如何铭刻无名尸被掩埋的荣光,然而仪式化无法回避一个事实:严肃的葬礼不过是精美的档案袋,记忆还是要封存。
这条主线和马尔克斯的短篇《世界上最美的溺水者》所讲述的故事非常相似:无名尸的沉默与旁观成为村民寄托希望和肆意想象的最佳容器,并由此以起飞的速度改变着整个村子,在生者为死者送终这条线索之外划出一道平行线,讽刺的外壳下包裹着星辰大海的浪漫内核。
比之小说,《遗忘诗行》所展现的这条线更加微妙。
电影中尸体并未频繁出现,死亡仿佛化身为几条狗:悠闲自得地躺在藏尸馆外的小广场上;于阒然无声的深夜瘸拐着躲避守尸人;在老人张贴葬礼通知时若无其事地经过;漫不经心地追赶运尸车。
死之惨烈与生之悲痛在些狗不紧不慢的晃荡中得以稀释,透露出百无聊赖的滞缓感,使记忆所裹挟的生命细屑常态化。
有时逝去的噩耗以闯入者的姿态到来并不会让生者的情感厚度在瞬间坍塌,而是抽空失落的密度,让生活陷入一种不断徘徊的松弛状态。
对存留事物的感知力如同影片中橙子的滚落,生者难以立刻察觉它的钝化。
老奶奶寻尸无果后留下怅然若失的背影,关门拒绝老爷爷无用的安慰,摄像机所框定的细节既是生者情绪发酵的面包,也是其不动声色的咀嚼。
但根植于悲伤冻土层的记忆不断攀爬,终会在合适的时候为阴影衔接上生命的稀薄亮光。
停尸间里,老奶奶动容地轻抚无名女尸的头发,尸体因为重心缘故向老奶奶那边侧身。
即便我们无从得知老奶奶女儿的长相,但这一动作仿佛使女儿熟睡的模样投射在死者脸庞。
在老奶奶那里,填补是追寻者接受不属于她的被追寻者。
如果说老奶奶是亲人死亡噩耗的直接承受者,守尸人和掘墓人则是生死边界的巡游者。
但频繁接触死亡并未使他们变得淡漠、麻木,对待消散的生命,他们始终保持着严谨又从容的姿态,对死者的尊重暗藏着反抗意识。
在守尸人那里,有条不紊地安排无名女尸的归宿是“谋事在人”对晦暗宿命的默默僭越。
影片把存放死者信息的档案室设置在地下,营造出迷宫般的窒息感。
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在死亡收割后无人问津,虽有档案证明它们曾经存在过,但终究不过沦为轻视生命或回避真相之人保存世俗权势的献祭品,即便是试图借助文字达到永恒的档案,最终也只是在黑暗中堆叠残酷的政治斗争、迫害及死亡。
权势者无视生命价值,一味对弱者叫嚣,然而一旦站在档案室入口,遭遇死亡的拷问,恐惧与怯懦暴露无遗,位高者畏缩地退至安全范围,服从者不情愿地代替上级冒险,最终葬身于记忆的废墟之下。
而被困绝境的守尸人却能借助微光找到通往外界的密道,这不能归于命运的眷顾。
守尸人眉头紧锁、步态吃力,但在黑暗与未知面前,他毫不颤栗,仿佛对一切都了然于心。
因其内心足够清澈纯净,它已然是一种安居混沌的生活状态。
这种状态渗透于影片有意捕捉到的日常细节:日复一日地在坡顶等车,遭遇恐吓之后回家沐浴静坐于浴缸,从蓝色水桶底部向上仰拍洗脸过程。
安居混沌在这些细节中呈现为试图把生活过得富于秩序感和仪式感。
影片中掘墓人看似与守尸人形成一种对话关系,实际上更偏于自言自语。
他收集死者的故事,但不单作为记录者,更是死亡的诠释者,诗化的讲述与箴言式的评论贯穿始终,成为电影注脚。
“有的人轮到了死,有些人却连死是什么都不知道”,遗忘(完全的遗忘或遗忘里的遗忘)的面纱下是生之世界与死之世界的断裂,死的人没有故事,确切来说是没有人知道他的“曾经”。
离死亡越近,对生之何为的体验也就越多。
掘墓人传述死者的故事,力图缝合生死两界。
当他把守尸人的经历纳入囊中,哀叹一千零一个故事后再也没有故事了,因为一千零一夜的结束是杀戮真正停止的时刻,化解的开始,但守尸人的所作所为并不能改变死者已死的结果。
当他重新开始记录生者的故事,守尸人也在旁边,他们所共同展现的是此刻如何延续至未来。
影片中还有一个次要人物,即守尸人的盲人朋友。
他直言葬礼上神父的失职,讽刺了大多数人对死者不过只抱以形式化尊重,无疑守尸人也看重形式与名义,但这种看重是内在与外在的一致,电影以喜剧化的方式将两者相对比。
祷告前的静默等待被盲人打破,他自觉地取代神父,带领众人一起祷告。
缺席者一直都有,但替补者会以各种方式现身,生之世界的填补与生者的呈现归根结底是生者对死者以及死亡的想象,电影中让人惊艳的鲸鱼画面看似是一种异象,如同亡灵世界传来的召唤,其实也是生者想象的结果。
电影中策兰的诗句“世界已离去,我承载你”不能只解读为行动对结果的挽救,更是生与死之间的来回呼应:死亡攫取了死者的温度,也偷走了生者的半个世界,死者便靠余下四分之一的心神去容纳四分之三的空白,呼吸逝者残留的气息。
“我承载你”的同时你也在填补我,呈现我,最终离去的世界会循着消逝的痕迹和余音,以温顺的姿态围绕在生者前行的脚边。
影片中的生者群像和开头掘墓人口中的死者一样,他们的前行放弃了目的地,改变与恒常都以死亡为身后的风景。
最令我吃惊的并非这是一部导演的处女作,而是影片导演竟然来自伊朗!
我实在无法想象出在这部南美土地上拍摄的影片跟那个遥远的中东神秘国度有何相似之处。
影片主角是个遗忘自己姓名的耄耋老人,他过着单调乏味的日子,尽责地看守着破败的殓房,只剩下最后两具无人认领的尸体。
其中插入不明身份人士抢夺尸体以及迷失在地下资料库里的情节,及其牵涉的政治隐喻(比如用竞选传单来印刷讣告,被敲碎的车窗玻璃等等),对于不懂智利历史背景的观众来说,这些无疑都在叙事与剧情理解上造成一定障碍。
拉美人豁达开朗的生死观在部分情节与叙事口吻里有所反映,葬礼后紧接着婚礼的处理令人深思。
超现实画面设计有点惊艳的味道,鲸鱼的意象似乎隐喻着老人的行为动机,尤其是最后一幕,确实是不可多得的神来之笔。
"冷酷與記憶缺失似乎形影不離,但在一段較長的集體歷史的時間範圍內,歷史卻對懷念的價值發出矛盾的信號。
太多的懷念(古老的冤屈)令人怨氣難平。
和平就是為了忘卻。
為了和解,記憶就有必要缺失和受局限。
如果目標是為了有一個空間來安度人生,那就必須讓某些不公正的事體溶入更廣闊更普遍的諒解,也即無論哪裡,人們都對彼此干下了傷天害理的事。
⋯這類影像邀請我們去注意、去反省、去了解、去檢視掌權者就巨大災難提供的辯解是否合理。
誰造成苦况,誰應對此負責,是情有可原的嗎,是不可避免的嗎?
我們到目前為止接受的某些事態是否需要受質疑?
與此同時,也須明白道德義憤就像同情一樣,是無法強求以行動來處理的。
"以桑塔格在《關於他人的痛苦》中所析的記憶的矛盾與局限試回望片頭引用的策蘭的詩句,世界的離棄是為了前行的沒有道理意義的對記憶的離棄,而"我來背負你",背負的或不是你為不平的呐喊甚而為期承繼的哀榮,如果那樣,成為亂墳崗上的無名英烈更顯你的光華。
背負的或僅僅是確認你曾活過的死亡,另一個名字,另一對父母,另一張出生證明,如同證明墳墓的廣廈下還有人間的街巷,證明冷凍尸箱後還有溫暖的子宮,證明山間長過草木,擱淺的鯨群曾在遠洋里唱和。
《遺忘詩行》
剧中有的人因为年纪大了开始被迫遗忘,有的人因为不愿面对选择遗忘,有的人因为害怕遗忘,怀着执念而一直做着同一件事,有的人为了让大家遗忘强制抹去痕迹,,主角除了自己的名字,什么都记得,就像一个孤独的坚持者(那只巨大的蓝鲸)最后结尾两具蓝鲸的尸体,应该是对应那两具尸体,海中跃起的蓝鲸是他埋葬的女孩吧,执着的想让她留下一个身份,不要被完全遗忘,也许以后还有没忘记她的人来找她,就像那个老太太一样,整体很压抑,但最后告诉我们一切还是有希望的
3.7星。过于冷静和沉闷的文艺片,一位看守墓地入殓房的老人,看过和记住了那么多死去的人和纪念死去之人的活着的人们,但这世上被人遗忘的人(尸体)也太多了,他一个人怎么记得完。人们终将被遗忘,片中的老人男主也是,我们也是。一定不要忘记只能是文艺的奢侈理想,我们尽力而为。
“人与权力的斗争,就是记忆与遗忘的斗争”。喜欢每个超现实镜头:沙漠生长的手掌,天空遨游的鲸鱼,深不可测的死亡资料库,摇摇欲坠的车窗玻璃,撬开门锁的男孩。
没有看很懂,不了解那段历史,电影看的有些云里雾里。但很喜欢天空中飞翔的鲸鱼,突然落雨的邮局,宛若迷宫般的档案室,以及最后那边海。
一般般吧
有些情节没看明白,为什么闯入者会放了老头,为什么要去联系丧葬公司(自己的朋友就是一条龙嘛……也可能对智利国情缺乏了解所以影响观看
匠气太重,概念先行。全片的各种情节实际上只表达了一件事:守墓人精到的记忆与世人普遍的健忘形成对比。伊朗电影是都在学阿巴斯吗?真的很不喜欢遍布全片的静态长镜头,把电影变得像是摄影展。叙事不足,导致电影想要激发出的情绪太轻。用枕套捂住脑袋、鲸鱼搁浅……于是这些都变成了意义不明或意义过重的符号,在缺乏灵气的镜头中勉强拼凑起来。P.S.似乎只找得到80分钟的版本。另外,将来如果想要观看伊朗电影,可能要在心里先打个问号了。
题材好,文本和符号太笨拙了像学生作业(南美黑暗历史幽魂想到了《安尼尔的鬼魂》,提醒我该把这本书去看完了…@天目里
或许是相关题材的拉美片太多,让我觉得伊朗导演带着未酬壮志去智利拍这样一部关于极权与遗忘的电影,比在他的祖国合适得多。纪录片大导古兹曼期望却不可能抓牢的家庭到国族记忆,在哈塔米镜头下,表现为一头看墓的老鲸鱼,迟迟不愿离开尸骨未寒的瓦尔帕莱索海岸,即便它(他)们是陌生鲸(人),却也是自己心心念念而不能遗忘的诗(尸)行。
沙漠盛开的手掌,天空遨游的蓝鲸,仿佛看到了年轻时的佐杜洛夫斯基,魔幻现实主义后继有人。那些消失在独裁年代的人并没有被遗忘,纵使没有名字,但每个逝者都有一个故事。
遗忘与尊严,很棒的切入点
借助拉美讽刺地球另一个角落
每座坟都承载着往事 唯有生者铭记
为了一个镜头而看的电影。角色是很讨人喜欢的,这种刻意的慢在一些时候对一些人会很有效,我那会儿大脑有点麻木了。又在想起SFU #HKIFF#
1.几处魔幻的场景太精彩,伫立沙漠的巨型沙掌和游弋在天空的哀嚎鲸鱼,惊呆我了;2.对于拉美历史的缺失丝毫不影响我对影片的喜爱;3.地下的资料室犹如一个黑洞,想要探知,人就会被吞没消失;4.无论生前如何,死亦永恒;5.结尾搁浅的鲸鱼群,它们寻死。
有很多语焉不详的地方,就像抵抗运动中那些死者的身份。一千零一夜的故事讲述者是掘墓人,一千零一个亡灵,书写了另一种看不见的人类历史。但语焉不详与堆砌的影像符号也是该片的双刃剑,不知道是“藏拙”还是耍小聪明。但对于独裁政治的切入点仍然值得玩味,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执念最后还是打动我了
鲸行
对不起我的错
以小见大,以喜代悲,以魔幻映照现实,以铭记回应遗忘。
这电影质感非常好,但依然给我看困了
伊朗导演的处女作,探究的却是智利历史的黑暗时期。影片的基调很不错,观看时有着一种奇妙的感觉,伊朗与智利的历史与文化交错着,杂揉出一种瑰丽的风格。但为了强调其南美属性,而强行加入了一些魔幻的色彩,反觉得有些多余。其实,更加平实的叙事,可能更好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