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尼瀑谷》原是村上短篇,孤独,又是孤独,人从出生到死亡,永恒的主题便是孤独。
托尼瀑谷一来到世上,便遭受丧母之痛,父亲不适合做父亲,儿子也不适合做儿子,父子之间疏于联络,加上名字的怪诞,他从小就生活在自闭之中,日子久了,倒也习以为常,直到碰到日后的妻子,他才下决心结束孤独,两个人的世界无比温馨,虽然妻子过分的购衣欲望也干扰了生活,但日子还是平静美好的,他要求妻子稍微节制下,结果满脑衣服的她倒在退衣路上。
于是,托尼瀑谷又一次回到了孤独的状态,辛勤工作,面对满屋空荡荡的衣服,他的眼泪化作烟灰的、暗暗的叹息,他躺在茕茕孑立的地板上,和影子和空气的对话,对自己说“忘记了”,能忘记吗,如果能,他就不会要求跟妻子身材相似的女孩来穿那些昂贵衣服了,听到那女孩惊喜的、压抑的哭声,他意识到这件事不能延续下去,他果断地结束了痛苦的、自虐的回忆,将所有衣服包括后来逝世父亲的遗留爵士唱片统统拍卖给二手商店,将所有关于爱的回忆统统烧掉。
整部影片像首优美的散文诗,淡淡的哀伤的音乐始终萦绕在耳边,有旁白,有自述,慢慢的娓娓的讲述着从父辈开始的故事,没有大起大落,在烟雾笼罩的迷茫色彩中基本完成对原著的阐述。
最后要说的是,女主角的小腿太纤细优美了,尤其是描写她出入各商店时穿的眼花缭乱的高跟鞋,太诱人了,不辜负那些美若仙境的衣服,说到衣服,有个镜头记得是这样的,镜头一一从那些衣服上扫过,自远而近,又自近而远,模糊—清楚--模糊,像生命的高潮起落。
我所理解的那个叫村上的男子,是一个在努力表现人类之不可理喻的小说家。
这是人类所不同于机器的地方,说到底,我也是一个不信赖人类这种结构的存在,就像医学上说的,我们每隔多少多少天,全身的细胞就会全部换上一遍。
想象一下,一个细胞跟另一个细胞握手说再见,把它想象成一家服务员永远没有重复面孔的24 小时便利店换班的时刻。
我们对自身的确认,这个唯一自我意识的确认,其实未必不是一种自我催眠。
当这种催眠失败,也许就有多重人格开始滋生。
那些在模仿村上的人永远只能模仿他的一面,未必能模仿出他对人类的深刻存疑。
而这种存疑,同样无非也是他小说世界的某一个侧面罢了。
我并没有看过这篇小说,但这不重要吧,我们只是在看一个对村上致敬的电影,致敬,并不是模仿,这是不同的。
我们也向我们的父母,向我们的老师,向帮助过你的旅人致敬。
致敬就是这么一件事,是一种感恩。
懂得感恩的人是可以做朋友的。
很多年前我就开始写影评了,后来我写的少,有时是不想说话,有时是无话可说。
或者说,有那样的时刻,你完成了自己与自己的对话。
完成了之后,就不需要再向别人叙述了,因为对话的内容很快就消失了。
就像你早晨醒来时还能勉强回忆起来的梦境一样,刷牙时忘掉一部分,吃早餐时忘掉一部分,出门时,也许记得的已经不多了。
无论是做为语言来记载,还是作为画面而存在,人意识层面的记忆容量是有限的,那些对话的结果,更多地成为了你行为习惯的一部分。
《东尼瀑谷》是可以说几句的,作为我的感觉,它是一部很好看的电影,因为干净而好看。
有点让我同时想起王家卫和海明威。
断章取义地说的话,它有王家卫早期电影的相似飘逸感,也有海明威式的简练。
东尼是孤独的,而市川准说,我只告诉你东尼孤独就可以了。
他没有给我们更多的东西,是啊,它只是一部电影,又不是要给我们看心理教学片。
凭什么要告诉我们,东尼为什么孤独呢,难道你不孤独么?
它真的很好看,日本导演有时候很固执,它平移式的剪接坚持到了最后,没什么好与不好,甚至这种带有舞台感觉或者早期电影流行的剪接方式也不过是多种选择中的一种罢了。
更重要的,less is more。
这里的简约不仅是风格,它给了影片更多的空间感。
而且,这种散文式的节奏感很迷人,尽管这么说有主观也有牵强的一面,但这样的节奏真的让人平静。
真正的人生是不可理喻的,你可以理喻,因为你是这样被教育的。
但在一些细节上你会被那些感觉化的东西所捕获,就像漏网之鱼。
每一次我回过头去看自己,不同了。
有什么不同,我说不出来。
就像东尼从他父亲的演奏里听到的一样。
托尼滝谷的真名,真的是叫托尼滝谷。
托尼的爸爸,叫滝谷左三郎,是一个爵士乐作曲家。
就在太平洋战争开始前,左三郎在国内惹了一些麻烦,他被迫离开东京来到上海,在那里他度过了兵荒马乱的日子。
在上海的一个夜总会里,静静地吹着小号。
当战争结束,由于他长时间呆在上海而受到牵连,他们把他锁在监狱里很长时间。
他的大部分牢友,一个个相继受到处决,几乎没有经过审判。
处决经常是在下午两点的时候进行。
有一天,在没有提前通知的情况下,他们把他拖到了外面的靶场,用自动步枪从他的头上打过。
在那个地方,生与死的界线,只有一根头发丝那么薄。
滝谷左三郎。
回到日本的时候带着一袋子骨灰。
那是1946年的春天,他发现他的家乡已经在轰炸中被毁,他的父母和他唯一的兄弟,也遭到了同样悲惨的命运。
换句话说,他当时,成了世界上一个孤独的人。
最后,他和妈妈远方亲戚家的一个女孩交往,一年之后他们结了婚,生了一个小男孩。
在小孩生下三天之后,他母亲死了。
她的死来得那么突然,她的火葬也是一样的突然。
滝谷的一个朋友,美军少校,安慰他面对生活的现实。
那个少校说,你应该给他起个名字叫托尼,跟我一样。
这样一来在受美国人影响的年代,给他的孩子起美国名字这个主意,没有一点坏处。
这就是左三郎说的。
没有一点坏处,托尼滝谷。
没有一点坏处。
因为这个美国名字,当托尼做自我介绍时,人们总是用奇怪的眼神看着他。
有些人甚至不可理解。
由于这个那个的原因,托尼成了一个封闭的小孩。
在他可以记事的时候,他的爸爸就和乐队到处流浪。
一个人孤独的打发日子,对托尼来说成了自热而然的事情。
他年轻的时候一个房东照顾他,但他上了中学以后,就自己做饭,自己锁门,自己上床睡觉。
托尼不能对他同学所讨论的画作出评价。
那些渗透艺术和思想意识的画,对他来说,画代表的是一种自然,一种空想。
托尼画机器最拿手,他对车子,收音机的零件很熟悉,而且对发动机的了解也超过了其他人。
后来他成为一个插图画家,那是很自然的。
从杂志封面到广告插图,托尼接了和机器有关的一切活儿。
这些工作很有乐趣,报酬也不错。
左三郎和托尼,两三年见一次面,一旦他们解决了必要的事,两个人之间就没有什么需要讨论的。
滝谷左三郎不是天生以来就是一个父亲,就好像托尼不是天生以来就是一个孩子。
左三郎还在奏着以前奏过的音乐,不过跟托尼记忆中的音乐有点不一样。
他的爸爸在演奏。
这差异可能很微妙,但是对托尼来说,这种差异是致命的。
托尼想靠近自己的爸爸,“为什么不一样?
” 这是他想问的。
而,她就像是远方飞来的一只鸟,很自然地穿着衣服,被一种特别的微风包围着。
托尼好像坠入了爱河,第一次开始考虑到结婚。
在托尼和她的第五次约会中,托尼向她求婚,但她同时也关注另一个男人。
托尼和她,两个人之间的年龄差距有15岁。
“好好让我想想”这就是她说的话。
孤独就像是一所监狱,这就是托尼的看法。
如果她说她不会嫁给我,我一定会死掉。
他把他的想法跟她说清楚,他说他有多么孤独,他已经在生活中失去了多少。
见到她以后,终于让他明白“你不仅让我明白我是孤独的,而且让我知道见到你是多么重要。
我已经失去了生活中的一切。
”托尼的孤独生活已经结束。
当他睡醒过来的时候,他找她,如果发现她睡在旁边,他会放松。
如果她离开了的话,托尼会焦急。
摆脱了孤独,托尼有时还是觉得自己有点怪,因为现在他不孤独,他非常害怕,害怕重新回到孤独的生活。
有时候,当他想象这事时,吓得他出一身冷汗。
他的这种害怕一直持续到他婚后三个月。
当他开始习惯于自己的新媳妇时,他的担心减少了。
在他们的婚姻生活中出现了阴影。
她是个天生的家庭主妇,有条件的整理着这个家。
但只有一件事让托尼不快,那就是,她喜欢买很多衣服。
在周围有很多衣服时,她几乎不能管住自己。
几乎在一瞬间,她的表情,她的声音都变了。
在他们游览了欧洲之后,问题变得更加严重。
在他们的旅行中,她买了很多时尚的衣服。
她好像被迷住了一样,只知道买衣服,见到的每一件衣服都买下,而托尼只需要留意衣服上的价格标签。
回到日本之后,她的热情还是没有减退,一天又一天,她继续买衣服。
他们得买几个大衣柜,同时还要买设计好的鞋架来放她的鞋子。
当这一切还不够的时候,他们就得把整个房间当做一个衣柜。
“少买一点东西如何?
我不只是想到钱的问题,你变得漂亮,我会很高兴。
但是,你真的需要那么多的衣服吗”“我知道我应该怎么做。
但是当我知道得更多时,我不能控制自己。
当我看到美丽的东西时,我一定要买下,一定要买下来。
就好像是上了瘾。
”她答应说要摆脱,摆脱自己的心瘾。
一周过去了,她呆在家里,这样可以避免诱惑。
但就在这一周里,她觉得自己空空的,整天呆在更衣室里,看着自己的衣服,她看衣服从来都不会厌倦,她越看就越想得到新的衣服。
当这种欲望增加的时候,她失去了控制。
其实她很喜欢她的丈夫,接受他明智的建议,她只有一个身体,真的不需要,那么多的衣服。
于是她到喜欢的小店去问,她能不能把最近买下来的衣服退掉。
把衣服退回去之后,她觉得轻松了很多。
但是当她等待有所改变的时候,她什么事都不能去想,只想到她退回去的那些衣服,它们的颜色,样式,还有布料。
她在开车想倒转回去的时候车祸去世。
从第十三个申请的女人当中,托尼选了跟自己妻子长得最像的一个。
“放松。
这工作其实很简单,你在这里每天朝九晚五地回答电话就可以了。
还有分发一些资料,或者是帮忙复印文件。
但是,这里还有一个条件,我老婆离开我了,我这里有很多她的衣服,有一些还是新的,我很希望看见你穿上它们,就像你在穿制服一样,当我们在这里工作的时候。
”“我相信这是一个很奇怪的请求,但是我没有别的动机了。
我只是需要一些时间去适应她已经离开我的事实。
如果你穿着她的衣服到处走走,我知道她走了的事实已经被了解了。
”说实话,她真的不明白托尼的意思,但他看上去并不像个坏人。
她认为他只是失去了他老婆后的失态,除此之外,她已经没有工作了,钱也用完了。
她需要一份工作。
“我明白了,我是说,实际上,我真的不明白你在说什么,但是我认为我知道你在问什么。
在我做之前,我能看到你老婆的衣服吗?
我认为我应该把它们试一试,看看是否合身。
”“我在外面等你,你试吧”过了一会儿,托尼进来看她怎么了。
“你为什么而哭”他问她。
“我很难过,我很难过。
我只是,我从来都没有看到过,这么漂亮的衣服。
我真的很难过,我被它弄糊涂了,对不起”“去吧,你去选一件能穿一周的衣服和鞋子,然后我们带上。
还有,要冷静下来。
你为什么不选一件外套”托尼说。
她选了一件暖色调的天鹅绒外套,像羽毛一样轻,她从来都没有穿过像这样的外套。
她穿着她的衣服,看起来像他老婆逗留不去的影子,这些影子,注入了温和的呼吸,和他老婆在一起移动。
是的,现在他所面对的,他很重要的一个根源,看起来像很多个影子每时每刻都在消亡着。
当托尼,注视着发生的这一切,他渐渐地开始噎住了。
“对不起,但是事情有了变化。
你带回家的那些衣服,你可以自己保存着,请把所有的这些事情都忘了吧。
请不要对任何人讲。
”托尼联系到了一个二手衣服商店,他们来了,把所有的东西都拿走了。
他无聊的走开了,试衣间变得空荡荡的。
甚至是他最信奉的那种感情,渐渐地从他记忆中消逝去了。
他的记忆渐渐地也转换了,像一阵带薄雾的风,每一个改变都变得迷糊了。
他老婆死去后的两年,他的爸爸,也死于肝癌。
他只留下了他的长号,一部旧爵士唱片。
这些唱片都具有模型,所以托尼得周期性的打开那个试衣间的窗子。
就是这样的,一年过去了。
无论如何,他继承了那部唱片集,渐渐地担负起它。
托尼为这个二手唱片做了一个鉴定,因为很多唱片都是罕见的,这个鉴定也相当高,但是它是没有什么意义的。
一旦这个唱片集消失了,托尼,就成了完完全全的一个人了。
“每时每刻,我都会回想一个不知姓名的女人,她也在哭,在前面那个试衣室里,看到了衣服,他老婆留下的。
”他的记忆恢复了,她的哭声,之后,他几乎忘记了一切事情。
奇怪的,他从来没有动摇过,对那个女人的回忆。
第一次用英文字幕看完了一部电影。
改编自村上小说的
风流淌过黑色的沙地。
男孩坐在地上,双手细细摩挲着堆砌好的已然很坚固的沙堡。
他的父亲从近处的地平线上现出,往前走,在男孩身边伫留片刻,绕过男孩走进那堵黑色的墙体。
男孩趴在桌面上细心而专注,美术老师踱至他身后,探头。
灰色铅笔在白纸上一丝不苟地勾勒出一片叶子在生长中饱满的经络纹理。
老师唤他,Tony。
相较日本人而言略显古怪的洋名。
言语穿过凝固的空气撞进那堵黑色的墙体。
影片中的世界如同被寂静压扁的球体,镜头横向右切,每桢都是薄雾轻笼的谜团,被黑色坚硬的石墙隔断。
墙体间本是没有明确的界限。
如同幼小的Tony守着他一个人的城堡和图画,沉醉于机械齿轮咔咔嚓嚓精密运作,叫住抚养他的大妈说明天的晚餐自己可以做。
孤独是夜空聚敛霓虹的这个世界所呈现的原貌,年龄尚幼的他未尝觉得保持自身的归属感有何不对。
明明是比自己笔下的叶片还要完整的人,为着树欲静时风不曾止歇,自己却能在静默不被摇撼的强大庇护下,有序地寸寸移动。
可是生命中索求的某些敞开和融会,是需要风有力的暗自摆布,在形势上一圈一圈刻画轮际线。
Loneliness is like a prison.That’s how Tony saw it.You taught me not just that I was lonely,but how important it was for me to meet you,and how I’ve lost everything like that in my life.This lack of loneliness, felt even so sightly odd to Tony.Because now that he wasn’t lonely,he found himself constantly teriffied,by the possibility of being alone again.这些都是成年甚至成家之后的Tony。
欣喜并惶恐着收获了他美丽的妻子,又猝不及防地失去了她。
他们对于彼此的爱,本身就是一种意向明确却挥霍过度的囚禁。
风总是长久留恋树叶飒飒摇摆的响声,在萦回离去后怀念方才的思绪。
温柔的歌声已消逝,可是他妻子的影子笼匿在每一件大衣清寡的色泽和细腻的纹理间,传奇般数量庞大的服装充塞了房间,镜头如同视线一一临摹扫过,模糊至清晰至模糊。
深夜残留在他意识中的芳菲,每每使之哽噎。
He left the barren, former dressing room, vacant for a long time.And even the emotions he had once embraced, gradually receded from his memory.His memory gradually shifted, like mist in the wind, growing dimmer with each change.她悉心照料过的形状奇特的仙人掌依然长势良好,根本无需他多加顾及。
紧随她而去的长号手父亲留给他小山一样堆积的爵士唱片,是即使并未在唱机上旋转仍会冒出白烟来的陈旧。
记忆就像塞满旧物通了天窗的秘密仓库,而孤独则是这满当中沉淀下来的无所不在的空旷。
与之相关联的旧物需要清理,火化。
而横亘在那里无从消散的场所,再历经一遍就能抛诸身后。
She was like a bird taking flight for a distant land.想起在某个梦中曾找遍商场并最终不被辜负地买到了坂本龙一的配乐集,而在那之前你带我寻寻觅觅去往一家叫做上邑的膳食馆吃饭。
梦里我们拥有仿佛世人无法匹敌的契合至极的言语。
梦醒后,依然是不必苛求的沸腾和喧嚣外的独善其身。
横向游历好似玻璃上缓缓滑落的露水,倚靠不同的介质衬托然而稍纵即逝。
唯有身体内部的纵向深入,在漫溯的时光中,在生命两端趋向尖锐的钢索上,找到平衡点。
在扑鼻的尘埃气味里,让自己停留脚步。
以上。
没看之前一直在想它是什么样的电影。
放在电脑里好久。
因为字幕的问题。
托尼瀑谷只是男主角的名字。
从孩子时期开始,他就孤独。
母亲早逝。
父亲是四处游荡的爵士乐手。
他能很好的照顾自己。
煮干净的食物。
学画画。
长大后他仍然孤独。
因为他找不到想和她结婚的女子。
日子一天天的流逝。
他遇见一女子。
她觉得她是天生为穿衣服而出生的。
很喜欢她,并且女子同意和他结婚了。
刚结婚的时候他没有安全感。
有人陪伴在他身边。
和他一起生活。
照顾他。
害怕再次孤独。
妻子很好。
但是她对买衣服很狂热。
看见好看的衣服一定要买下来。
无法控制的购买。
于是家里专门有一间房间放她数不清的外套。
裙子。
上衣。
鞋子。
包包。
渐渐的他和妻子讨论能不能不要再买衣服回来了。
妻子也很喜欢他。
也觉得想要改。
但是她无法控制自己。
有一天她决定去熟悉的店里退掉买来的衣服。
结果那天出了车祸去世了。
他又重新孤独了。
孤独的洗澡。
吃饭。
躺在沙发的一角想念亡妻。
他在报纸上招聘一位秘书。
然后要求是有和他亡妻一样三围,鞋码,身高的人。
然后一个和他妻子一模一样的女子出现了。
他要求她每天穿一件他亡妻留下的衣服来上班,借此怀念亡妻。
带着女子去家里试衣服的时候,女子看见房间里如此多的漂亮衣服。
哭了。
我从来没见过这么多衣服。
隔天他又决定把衣服全部卖给二手服装公司了。
在空荡荡的房间里他倦缩着身体躺在地板上。
好孤独。
但是要穿越。
是村上春树的小说改编的电影。
没看过原作。
很多旁白。
音乐不断,来自坂本龙一。
觉得安静。
很少对白。
他的房子很有味道。
空旷。
很少家具。
灰色调。
是我喜欢的样子。
这世上或许真的有东尼这么一个人存在。
东尼泷谷。
就像他出现在村上的小说与市川準的电影中的那样。
他的存在好像比你或我的存在都更像真的。
当他占据了你一个多小时的时间,在你面前演绎着他的人生,孤独的人生,被人分享,这之后,他就像是真的存在——不像你,你也孤独,这孤独却不为人知。
所以会跟东尼共鸣,因为他孤独得那样彻底。
甚至可以成为孤独的代名词。
他的在1940年代中国的牢房里静静听着窗外行刑的枪声、在地上蜷成一团的父亲。
他的仅仅相伴三天就撒手西去的恬静美丽的母亲。
他作为绘画师的一个人的沉闷漫长的工作。
他以为让他摆脱了孤独的、却因为自己内心的孤独无法缓解而拼命购物的妻子。
他们都让他孤独。
作为一个从小就一个人生活的人,一个人吃饭,一个人睡觉,一个人走路,一个人思考,成长后还是一个人,一个人在路上开着摩托,一个人在工作室绘画。
在没遇到成为他妻子的女人之前,他没特别体会到这种孤独,很习惯。
遇到那个女人之后,他意识到孤独,想要结婚,结婚后,他看着她,无论是她睡熟的脸还是做家务的样子,都让他由衷地喜悦。
孤独会结束吗?
不是。
只是一起走了一段路。
妻子走后留下了一屋子的衣服。
父亲走后留下了一堆珍贵的黑胶碟。
看着这些,他就没法平静。
把这些都卖给二手店之后,在空荡荡的屋子里,他以父亲在1940年代中国牢房里的姿势,躺在地上,静静地躺着,心终于渐渐静了下来,他又重回孤独,可是,真的没有什么不好吧。
我们的身上曾经住过一个谁。
他也曾经住在我们的心上。
他带走孤独,再把它还回来。
东尼的父亲在战争中失去父母和兄弟,从中国回到日本,“他只能孤单的活在世上”。
或许这是说他跟世界的血脉联系断了。
他有了东尼,一个继续孤独下去的人。
当东尼以偶然又有些必然的、与父亲完全相同的姿态躺在空荡荡房间的地上,我发现有些东西是没法抹去的,一种希望,即使种下一种孤独,只要收获了这种孤独,就不会空虚,生命就不是虚无的。
我喜欢东尼重新享受他的孤独。
虽然人们总是想法子要摆脱它,可始终陪伴你的,只能是你自己,东尼比谁都看明白这件事。
他继续画着那些在别人看来冰冷、毫不温情的机械人,但或许这样的画也有人喜欢。
就好像看了这样的电影,而喜欢东尼的孤独的我。
东尼总是面无表情。
他蜷坐在电脑转椅里,来回旋转着,拿一支笔把玩,或者只是静静望着窗外。
有一种很奇异的感染力。
这是我在这部电影里收获的画面。
他一个人。
即便是图解,也是极其洁净的。
饱和度很低的世界灰蒙蒙的,又仿佛纤尘不染。
人物静谧其中,肢体局部特写,摒除全身和外界。
对孤独的阐释,这一种,是很柔美的。
用小说的语言把托尼的出生和童年一笔带过。
每一个镜头融接都像是在翻书。
上了中学的男孩子,开始一个人做晚饭、洗澡、并名叫托尼瀑谷。
他画下的叶子细密惊人,极其好看,百看不厌,就像是一种默默嚣张的孤独。
托尼成了一个画精密机器的插图画家。
看透机械美感的人,都有精神上的洁癖。
等到爱上一个天生就是穿衣服的女人,他的表白可能也像一部表面枯燥的钟表。
很快,女人的病就泛滥上来。
其实没有人说,她喜欢用衣服填补内心的空虚,和他害怕孤独是同等的慌张,一言不发的慌张。
她的腿非常漂亮,每一双鞋都成了灵魂的高跷。
整整一个房间的漂亮衣服,像某种战后的荒芜城市、抑或过于宁静却不见阳光的坟地。
当特写从腿和鞋上升、并聚焦于脸孔时,暴露了迷茫中的对立。
终结的镜头亦是很有洁癖。
独自吃着蔬菜色拉的托尼,将妻子的骨灰放好,要给仙人掌浇水的时候,发现两手空空,只剩容器。
雨水在玻璃外流淌。
他在沙发上哭泣。
让人想起冲刷汽车的妻子,和丈夫对视一笑。
丈夫招聘女秘书,条件只是:穿妻子剩下的衣服上班。
他慌张,在这个要求面前先行怯懦,亦是有洁癖的社会人,不敢任性。
当衣服成为遗物,就拥有雕像般的灵气。
新来的女秘书穿上一件、脱下;再穿上一件、脱下。。。
直至嘤嘤哭泣。
她的解释只是,从来没见过这么多漂亮衣服。
其实她要说的大概是,从来不曾有过“自己的身体”在如此陌生、如此浩瀚的贴身感中感到悲凉。
托尼的父亲留下小号和唱片。
爵士乐本身并没有带给他安慰。
孤独和音乐的关系,大抵也是爱情的一种,强求不来,却也可以把人带去感动的场景。
当音乐也变成遗物的时候,宁谧也将更沉重。
托尼转手了二手衣服二手唱片之后,彻底孑然一身。
恍如一场喜舍。
带着出家般的冷淡和狠心。
人在伤怀的路上走到底,就成了狠心。
抛弃也就成了救赎。
托尼用一无所有去拯救一无所有。
这是孤独癖好者的绝症。
而爱情就是囚笼。
我们心甘情愿地做无期囚徒。
托尼在遗物荡然无存的空房间里蜷起,就像他的父亲当年在监牢里蜷起自己,假装听不见执行死刑的枪声。
看楼上的评论,大都是对末尾不满意。
被死去的妻子抛弃的男人是否应该出现呢。
出于洁癖,当然不应该。
出于狠心,也许就可以了吧。
打给穿着妻子遗物的陌生女孩的电话,是不是会有人接呢,开放式的结尾让人的心闷到何等程度呢,也许也是出于狠心吧。
孤独就像阪本龙一的钢琴配乐,幸福和明醒,就仿佛偶尔冒出来的一句台词,突兀的口齿玲珑,谨小慎微的呼吸轻盈,是电影制作人对电影之幸福的极度的呵护。
就像一场虐恋、或是溺爱。
在如此漂亮的画面里,竟是如此绝望的对孤独的溺爱。
始终还是不知道,这是村上春树的哪一部小说呢。
事实上,电影比村上春树的文本更有偏执狂,村上君的幽默感和饶舌、对爵士乐的精神上的碎碎念,在此是一点儿都没有了。
只剩下百分百的感觉。
纯粹的。
不可得的。
想不透的。
我蛮喜欢这个细节精致的电影。
因为对孤独的认同,引发了我对这番形式感的附庸,最后激发了我对有洁癖的孤独的奢求。
有关孤独、有关欲望、有关婚姻、有关生命,有关救赎。
清淡节制,温吞唯美,就算有很激烈的暗涌,也只是以娓娓道来的方式述说。
仿佛无时不在的风声呢喃,是在你耳边低吟浅唱的电影。
它过滤或者说荡涤掉了生活/生命的一些腌臢不堪、爆裂凶恶,将男女主角化身为两只在玻璃柜子里旁若无人细腻行动的昆虫。
是的,一个人有一个人的孤独,无论这种孤独来自原生家庭,性情气质,还是物质欲望。
而所有的孤独最后都会变成城堡,拘禁我们,同时也保护我们。
为了释放这种孤独,实现内心的平和安定,我们会在尘世当中寻觅自己的救赎——东尼选择工作,惠子选择衣服。
衣服是容器,既包裹着我们的身体,也收容着我们的灵魂。
它是欲望的显影剂,也是孤独的漂流瓶。
最后不得不说,宫泽理惠真美啊,身着各式洋装有窈窕曼妙的美,穿着简单白衬衣有清水洗尘的美。
静水流深的美,婉约古典的美,是那种如梦如幻月,若即若离花的美,美得镜花水月一场空似的,脆弱而又决绝。
喜欢村上,这部电影的原作看过,2005年得知这部电影要上映的时候那叫一个期待遗憾大陆没能引进,不过也在情理之中,虽然谈不上很小众,但绝对也不会有很多人看,从豆瓣上参与评价的人数上就能看出来了看到这部电影是在2006年上半年,伟大的BT下载。。。
第一次看的是原版的,没有任何字幕,不过因为本来对白不多,外加上看过林老师翻译的小说,电影能看懂。。。
后来看到了中文字幕版本的电影很细腻,几乎和看原著差不多印象最深不是情节,不是表演,而是耳边回荡的和缓的钢琴声随后毫不犹豫的下了原声大碟,每当这张专辑是播放了次数最多的了工作的时候在听、无聊的时候听、开心和不开心的时候也在听不懂音乐,仅仅就是觉得好听,而这就够了
爱情是孤独的解药。
每个人都希望有个人能结束自己的孤独。
然而爱情是双向的,托尼剖白了她对自己的重要意义,希望她能结束自己的孤独。
然而她呢。
片中对她当时的心理没有做任何的交代(也许是因为剧情是按托尼的视角和思维发展的,不能交代别人),只是剧情发展下去,我们知道,她同意了,他们结婚了。
然而,婚后她还是那个爱狂买衣服的女人。
我想,他们的结合并没有结束她的孤独。
我觉得是这样的。
她同意难道只是因为她对他的重要意义么。
女人这样的逻辑真是理解不了。
「14th BJIFF 保利北京坊」非常好的俄味儿后现代,很对我胃口。高纬地带永远灰蒙蒙的天,西伯利亚植被茂盛但脏兮兮的地,仅有的五段无调性的配乐,人的孤独、克制、疏离。路边泥地里摆摊的老大爷卖的是冯内古特和多甫拉托夫,荒凉破败的西伯利亚与绝地求生中的荒岛别无二致。片中无人大声说话,似乎也没有一个人露出过哪怕一丝微笑,甚至连愤怒都那么不着痕迹,父亲深深的眼窝叫人看不出喜悲。警察的那句话颇堪玩味:Я же тебе говорил, не то время. 是啊,не то время.
大银幕看这个可太酷了。
C+/ 如此美丽的推拉摇移,把远处和近处的风景都收聚一体,自然形成了一种语境与物的关系。而面包车在蜿蜒的小路上穿行并逐渐成为镜头中心,就像是在一个传说里浮现一般。这种缓慢的“浮现”、逐渐被注目、被光照亮的过程成为一种灵韵的来源,让人物的目光透过拍立得、透过摄影机、透过电影放映变得坚实而致密。但局部的人物关系构建还是有些中空,导致结尾的几层转折都有些突兀。
BJIFF 14|“It seems that the summer is going to be cancelled.” 有人带着女儿和投影仪四处流浪放电影,有人裹着大衣在荒原的路边卖冯内古特和卡夫卡。人与人之间都没什么话可说,一瓶烈酒、暴力的拳头、砸向玻璃的石块和裸体照片就是情绪的全部表达。内心和自然一样神秘而令人畏惧,非常俄罗斯。看的时候发现一些画面明显有胶片受损的痕迹,大概是刻意为之? P.S. 电影画面真的很像“从世纪金源(对不起 但那个商场真的好像)到瑞瓦肖”啊… 以及中文字幕又在胡乱翻译了,have enough fling都不能好好翻嘛…
很独特的公路片,辽阔国土之下,父女关系的疏远,让人与人之间的空间显得如此逼仄;两人仿佛在轮流争夺车的使用权一般的生活,父亲以父亲之名,始终对女儿颐指气使;万花筒小夜灯、形形色色的过客的拍立得,发圈,使女儿无声的抗争。冲动的导火索是父亲在女儿丢在一边,毫无顾忌地向过客宣泄欲望,既自轻父亲的形象,也无父亲的担当。太多镜头与调度都令人不明觉厉,开头的横摇,女儿的突兀入场;稳定的拧焦;场内场外的声音空间……女儿对背影的执着,否认了人直面彼此的可能性
#BJIFF 公路片中的安哲,流淌着塔可夫斯基的风声,只是这份旅途没有终点,绵延的情绪也不知因何生发,风霜雨雪在北回归线以北的荒原上无所依从,父女的隔膜更无从着落…… 我总感觉胶片的质感增添了影片“大师之风”的气质,作为电影最本初的物质本体,它似乎总怀有某种原始的神秘和母性,令我安眠。
3.5
壮阔,苍凉,颓败。很contemplatif的影片,摄影加分,但不适合困的时候看。
余味很足的慢电影。调度稍许机械和刻板,一些灵光闪现的瞬间还是证明了作者的潜力。母题像苏联刚刚解体之后的,模仿痕迹让人觉得有些遗憾。
很难不睡着啊,这片子看着就觉得冷、不想说话。
BJIFF 荒芜贫瘠的土地上依然跳动的心脏和暗流涌动的情绪 阳光雨雪 绿林海洋 只要活着就会感受就会爱恨 //很喜欢镜头语言 很美很梦核感
大银幕看这个可太酷了。一开始不知道这片要干啥(没看过介绍),只是觉得给这掌机的话我可太high了。看明白这两人干啥之后更是…不就放个盗版露天电影,怎么酷得像2077里的游民+超梦黑客,就逛个大西伯利亚,怎么酷得像辐射荒原+极乐迪斯科😆要说这片有啥很高的艺术成就吗也没,但4月这俩电影节看的所有含迷影元素的电影里这部最酷了没有之一,可谓十分罕有地同时集齐我想看+我想拍+我想玩的内容,看得我全程内心不停敲碗大喊aaaa🥲
不闷,也想不到什么豆瓣缩写,叙事也没什么毛病,挺好的。
沿着老塔的脚步走来,往凯鲁亚克的方向走去。
萧条冷冽的公路片 父女 母亲的骨灰 松散的叙事与冷静克制的长镜头
影片像是一个摄影集
3.5
出町座。荒凉的土地,荒凉的内心。
BJIFF 240425 党史馆
人物立不住,但胜在拍得好看,情绪贯穿,完成度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