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美国传统的西部片和黑奴题材相结合,并把时代背景置于南北战争前两年,这种瑰丽而奇幻的设定,也只有擅长大杂烩的昆汀能做出来,本片依然继承了昆痞子的所有优点和缺点,话痨病仍在,但是高潮处的室内枪战也同样让人印象深刻,而姜戈最后拯救妻子的场景,无疑让他化身成了真正的黑色牛仔。
爱死了这种血浆片场面 画面都让我爱到不行
电影 · 前言对于昆汀的了解,我并不深刻,只是因网媒对它独特的评价,才让他在我的记忆力留了那么一点儿位置。
即便是有幸看过了他的成名作《低俗小说》,也没能因此就对他产生多么深刻的印象(其实这部电影我当时并没有看得很懂)。
昨晚看完《被解救的姜戈》,才略微明白了昆汀在电影艺术上的张力体现。
《被解救的姜戈》不是一部充满深度的内涵电影,它的特点主要在于足够有趣,是一部荒诞至极的黑色幽默电影。
但如果从整体来看,这部电影的剧情相当完整,各个情节间的衔接,也不会让人感到违和,起承转合上面做得相当优秀,哪怕它明明剥去了“逻辑”,却丝毫不会影响观看体验,反倒因为这些逻辑的刻意缺失,而叫人为之惊叹:原来电影真的可以这么拍。
这便是我看完《被解救的姜戈》这部电影后,对昆汀的最初有的感想。
但在这篇影评中,我最想聊的,还是角色的形象刻画。
舒尔茨不是正人君子,更不是正义的执法者先来说一说舒尔茨吧,这个人物应该是我和观众情感认知偏差最大的,对此请允许我给出一个提问:你们是否觉得舒尔茨是一个好人?
大家可以直接给出自己的见解,接下来我会从影片的情节出发,给出自己的想法,看完后你也许会些许改变对这个人物的看法。
有朋友这么跟我说过:舒尔茨是正义坚定的执行者,一言一行都严格按照法律秩序,他之所以舍弃体面的牙医身份,投身于赏金猎人行列是为了行侠仗义,而最终杀害卡尔文是出于对法律的绝望。
对此我倒有另外的解读,导演或许从来就没想把舒尔茨设定为一个充满正义感的人,因为影片中并没有多少细节能佐证这点。
反倒是在故事开始,两位白人因拒绝将姜戈卖给他而落得挨枪子的下场给了我比较大的印象,试问那两位骑马的白人有未违反任何法律?
要知道奴役黑人在当时也不是什么伤天害理的事情。
对于这场悲剧事件,影片叙述得也很直白:舒尔茨的行动主因纯粹是利益导向,白人用枪威胁着驱赶他也是因为舒尔茨的冒犯而采取的必要自保手段,警惕是应该的,因为当时已是深夜,在荒郊野岭这样的环境下,谁能担保自己好不容易买来的马匹和黑奴不被劫走?
可最终,他们还是惨死在舒尔茨和黑奴们的枪下,而这场悲剧的导火索,不是什么为了解救黑奴,本质上还是买卖纠纷。
他之所以要买姜戈,是因为他需要利用姜戈来完成任务。
这样一想,我真没看出舒尔茨有多少正义感,观众之所以对舒尔茨有好感,是因为影片叙述的角度问题。
至于舒尔茨放弃牙医这个体面职业的原因,影片中缺少足够的说明,整体上看这对于影片的整体剧情走向也并不重要,这个设定不像是为了说明什么,更多是为了剧情的展开的而服务的。
关于舒尔茨的人设,从影片中可以提炼三个特点:其一是他似乎是黑奴们忠实的拥护者。
但若是理性分析,不会觉得舒尔茨对黑人有多么喜欢,顶多只能说明,他有着自己强烈的主见(这一点可以在他宁愿死去也不愿和卡尔文握手看出),不会因主流观念而对黑人充满偏见,他后来对姜戈好更多也是基于出生入死后而衍生出的同伴之情。
影片中有个情节:舒尔茨在陪同卡尔文去往庄园时,见到了企图逃跑的黑奴被看守人抓住,出于杀鸡骇猴的目的,要即将被狗撕咬,他提出要买下对方。
当时,所有人都对此大惊失色,姜戈也严厉地阻止了他,于是他很快又改变主意了。
就如我们前面所强调的,舒尔茨是一个主见性很强的人,能够让一个充满主见的人如此轻易改变主意,只能说明他救对方并非自己本意,更像是因为适应不了这样的场面而采取的本能动作。
回想起舒尔茨在刚带姜戈时,他对姜戈说自己鄙视奴隶制,眼神看不出什么有怎样的情绪在表达,似乎这么说主要是为了安抚姜戈,自己和其他白人不同,没有任何恶意,然后好让姜戈配合他完成赏金任务。
从舒尔茨对待刚买下的姜戈的态度可以看出,舒尔茨确实鄙视奴隶制,但也只是鄙视,并不等于憎恶,也不代表他就要和奴隶制抗争到底,更不是对正义有多么坚守,他更多像是满不在乎。
舒尔茨拥护的不是黑奴,而是一个人能够以人类身份死去的基本权利。
其二是舒尔茨达成目的的手段。
舒尔茨在发现姜戈妻子落在卡尔文手中后,他本可以花大钱直接买下姜戈的妻子,他却非要绕那么大的弯,骗卡尔文说是要和他做买卖——进行黑奴格斗场业务,在谈判已快成定局的时候,才说想顺便带走姜戈妻子布鲁姆希达。
影片中舒尔茨自己对此行动的解释是卡尔文可能不会同意出卖布鲁姆希达,但这个说辞显然站不住脚。
因为布鲁姆希达的脸上因为逃跑而烙上了印记,而且也不适合干家务活,因此值不了几个钱。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布鲁姆希达值不了几个钱,为何舒尔茨就如此笃定卡尔文愿意出卖他的宝贝“格斗黑奴”,反倒不愿意用一个不值钱的女黑奴去换一个心动的价钱?
要知道卡尔文本质上是一个商人,商人最在乎的就是收益,只要你出价足够高,没有在他手上买不到的东西。
事实上,当舒尔茨的计谋被识破后,卡尔文也主动提出了要舒尔茨花一万两千块来买下布鲁姆希达。
我能想到的唯一解释是:舒尔茨并不甘愿明买明卖。
对卡尔文这样的巨富来说,他是不会理会一桩小交易,因此要买下布鲁姆希达,必定是要出一个离谱到几乎等同于给卡尔文白白送钱的价格。
可如果是这样的话,卡尔文是很高兴,但舒尔茨就不太乐意了,因为他虽然对姜戈很好,但不代表他也会对布鲁姆希达那么好,真要这么交易,自己多半也得掏钱,他不想吃这个亏。
如果用一个离谱的价格在换取布鲁姆希达的同时,还能再换一点真正值钱的东西,从交易上来倒也不太亏,但是舒尔茨显然即便如此,也不想好好交易,因为“格斗黑奴”对他作用不大,出于他没有任何关于“格斗黑奴”的商业资源,买走后也转卖不了几个钱,再说他对黑奴买卖没有任何兴趣。
所以最终在和卡尔文敲定买卖后,身上明明就有足额的现金,却还想着延后交付,说明他本质上是打着“空手套白狼”的主意,想给卡尔文下套,这反映了舒尔茨有着作为商人狡诈的一面。
就舒尔茨的目的动机而言,我们再回到影片的开头,因为执意要得到姜戈来达成自己的目的而不惜打死两位骑马者,这两个桥段都说明舒尔茨有着为达目的而不择手段的个性。
所以,比起说什么舒尔茨为了执行正义而放弃当牙医,喜欢冒险反倒更容易叫人信服。
其三是舒尔茨的绅士尊严。
影片中有个桥段令观众们印象深刻:卡尔文在非要逼迫舒尔茨握手的时候,舒尔茨本可以遂从了他的愿,然后大大方方地踏出卡尔文的庄园,但他却宁愿选择了杀死卡尔文,宁愿选择死在这里。
舒尔茨到底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对此,我们完全可以结合剧情的细节来分析。
当时的故事场面是:舒尔茨在交易在卡尔文威胁下被迫达成后,舒尔茨愤怒难忍,孩子气般地多嘴了一句:通常我都会对人说再见,但唯独对你,我会说“别了”。
而卡尔文心情本来很好,结果因为舒尔茨的这一句话而被激怒,于是才有了卡尔文宁愿不赚这笔钱也要和舒尔茨握手的后续。
仅从这个情节入手,我们至少可以提取出三点信息:第一点是舒尔茨很有主见;第二点是卡尔文很爱钱,也很有自尊;至于第三点,便是舒尔茨狡诈有余,却缺少商人的心机与圆滑,简单来说,就是他不擅长隐藏自己的真实情绪。
这一点在他们和卡尔文一同前往庄园的路上,舒尔茨因为适应不了人被狗撕咬的场面而打算买下逃跑的黑奴也能充分印证。
要知道舒尔茨扮演的可是贩卖“角斗黑奴”的商人,既然是这样的身份,自然见惯了这类不人道的场面,出现这样的反应实在离谱。
舒尔茨太不擅长伪装和演戏了。
反倒是姜戈强装镇静,在顺利骗过卡尔文的同时,还为舒尔茨圆了场,并给他上了一课:黑奴的命对于奴隶主来说不算什么,比玩具还廉价,这一点他比舒尔茨清楚很多。
如果太把黑奴当人,就别想完成这次的任务。
舒尔茨确实是没有种族歧视观念,但这并没有代表他是什么正人君子,他至多只是有着自己的绅士原则:人可以被枪打死,可以死在战场上,但不能以这么屈辱的方式死去。
分析到这里后,舒尔茨仅仅为了避免握手,而不惜射杀卡尔文的动机就不难理解了:一方面是舒尔茨觉得卡尔文很low,无知到甚至不明白自己仰慕的大仲马其实也是黑人血统。
如此低级的人,远没有和处在同一水平线上的人,是不配和自己平等交往的;另一方面就是舒尔茨不懂伪装、不愿隐忍,为了自尊而死扛到底。
至于卡尔文,看过有人分析说舒尔茨不愿握手是因为不愿意承认奴隶制,对此我想再强调一遍卡尔文作为商人的身份。
商人最在乎的始终是利益,至于别人是什么主张,是奴隶制的反对者还是捍卫者,只要没实质上侵犯他的利益,又与他何干?
因此最恰当的解释是:卡尔文之所以坚持要和舒尔茨握手,就是因为舒尔茨冒犯了他。
既然你这么自作清高,非要觉得自己是比我高人一等的文明人,那么我还非得和你握手不成,你们这么大费周章的目的不就是为了姜戈妻子嘛?我倒想看看是姜戈妻子重要还是你的死皮脸面重要,我TM就是要打你的脸。
这样的设定,难道不更符合大家对昆汀的认知:豪爽、蛮横、简单粗暴。
说到这里,舒尔茨的画像就非常清晰了:鄙视奴隶制、胆大狡诈、为达目的而不折手段、却有着一套自己的绅士原则,并将这套绅士原则放在一个很高的位置上,一切的目的都要为这套绅士原则让步,哪怕是自己的生命。
从某种层面上来说,卡尔文也是受害者在解读舒尔茨的时候顺便也聊到了卡尔文的部分人设,因此我们再趁热打铁地继续对这个角色展开说明。
如果只是单纯从角色定位来说,卡尔文似乎是反派,但如果结合历史来说,卡尔文也许并非有你认为得那么坏。
当然,这不是说卡尔文就是一个好人,问题是取决于你是以一种怎样的角度,因为正义的定义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具有历史的局限性,会随着历史主流观念的变化而变化。
比如说,辱骂他人、尤其是父母和官员,是非常恶劣的行为,但并未被列入刑法,大多时候也不会和“邪恶”、“恶魔”一词划上等号。
如果是在唐朝,是可以被处死的,而这种严格的法律,在当时就是正义。
这个道理放在那个时代的美国也是一样,黑奴并未被视为人类,而是和猪、羊等牲口一样,是种植园主的货物。
主人无论怎么处理自己的货物,都不过分,这个道理就和今天宰杀牛羊一样,虽然残酷,但并非是不正义的,也许在未来的某个时候,我们见人不打招呼也会被视为非正义,这便是正义和历史的联系。
明白这一点,再去看电影,就不会觉得卡尔文有什么问题了,因为他确实是在处理自己的财产,只是恰巧卡尔文的这个“财产”,对主角来说意义非凡,说到底,还是一个影片的叙述视角问题。
因此,客观来说,卡尔文死得其实挺无辜的(再强调一遍是结合历史的角度),从影片为我们交代的情节来看,卡尔文没有违法犯罪,却差点受到舒尔茨和姜戈的蒙骗,后来在管家的提示下识破了两人的圈套,好不容易扳回一点脸面,却还要被舒尔茨嘲讽鄙视,伤透自尊。
最后他想要通过和舒尔茨的握手来挽回自尊,却意外悲惨地死在了舒尔茨的枪下,如果是以那时的主观思想来评判,卡尔文可以说是到死也不明白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至于影片中卡尔文吩咐手下用枪威胁舒尔茨和姜戈,目的也非常单纯,为的是保护自己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假若舒尔茨拒绝支付这笔钱,他按照自己的许下的话打死了姜戈妻子,尽管这是他对自己财产的处理,但也指不定这两个疯狂的骗子会做出什么事来。
假若舒尔茨拒绝购买,卡尔文会开枪打死姜戈妻子,但不会对舒尔茨他们动手,除非是对方威胁到了自己的生命。
舒尔茨有着自己的绅士原则,卡尔文有着商人的原则,但相对比之下,卡尔文其实比舒尔茨更像是守法公民,因为我作为观众,在影片中只看到了舒尔茨犯罪,而没看到卡尔文犯罪。
是不是这样一分析,就觉得卡尔文好像也没有那么坏了?
老管家才是真正的反派影片中有一幕让我印象非常深刻:当见到姜戈骑着马儿,由白人守卫们并排散开欢迎着朝庄园缓缓而来时,黑人老管家眼神先是高兴,然后是惊叹、困惑、最后变成了愤怒,内心情感的转变真实而又精彩,将这个角色的人设展现得淋漓尽致。
黑人老管家无疑是奴隶制最忠实的捍卫者,虽然他也是黑人,但这不妨碍他觉得自己有一颗白人心,事实上他在庄园的地位和权威确实远高普通黑奴。
老管家支持奴隶制的原因也很简单,因为这个制度的存在,才使得他有了那么多可供他使唤的人,进而将他衬托得十分高大,这也佐证了老管家也有着恃宠而骄的个性,比如说当首次见到骑马的黑人姜戈后,他的价值观几近崩塌:就连我都没骑过马,他一个黑人凭什么骑在马背上,这不是显得他的地位比我还高嘛?
不行,我不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
在影片中老管家的表现也非常有趣,当见到他的主人卡尔文时,他没有去迎接,因为他的注意力全放在“这个黑人为什么骑在马上”这件事的思考上面了,反倒是卡尔文主动和他打招呼。
作为一个黑人,对此他本应该感到满是荣誉,但他却并不太领情,回复说“好个屁”,然后毫不礼貌地对问他主人:这马上的黑人是谁啊?
就连后面的玩笑,也开得非常粗鲁,然后矛头又直指姜戈,可见他对于姜戈受到他主人款待一事,已经嫉妒到愤恨难平了。
这种感觉,就好比受尽宠爱的狗,见到自己主人对另一种好的时候,恨不得立马就冲过去咬死那条“野狗”。
后来在晚宴上,老管家也非常在意姜戈居然能够和白人一样坐在餐桌上,因此非常用心地表现自己,并且每当主人卡尔文开玩笑时,老管家生怕没人知道他能够get到笑点似的,属他笑得最夸张,仿佛他就是这个圈子似的。
他的这些表现,其实是给姜戈看的,他是在暗暗和姜戈较劲,想向姜戈表明自己的地位不比他差,因此当卡尔文姐姐提示布鲁姆希达一直盯着姜戈看时,管家牢牢咬住了这件事不放,一阵猜疑后,顿时兴奋无比,抓着布鲁姆希达进入后房质问。
同为黑人,但是老管家对姜戈却是最歹毒的,他最见不得自己的同类能够享受这一切,表面上看老管家是背叛自己的种族,实际上他是对自己权利的过度敏感,因为正是因为奴隶制的存在,才使得他在整个黑人群体中,占据了最为顶尖的位置,这一类人,往往比作为压迫者的白人更懂得压迫自己同类。
无论是从人设还是情节来分析,老管家才是最大的反派,他的存在直接导致了剧情中最关键的两次反转,而且他的死是在反面人物中最末后的位置。
to the end以上便是笔者小许对这部影片的全部解析,本来以为很快就能结束,但写着写着不知觉便到了五千多字,其实有很多的部分可以省去,但担心因为解释不够充分而导致读者对我的意思产生误解,因此只好将每个分析的理由也补充上去了。
最后,很高兴各位读者对小许《樱花庄的宠物女孩》、《青春猪头少年不会梦到兔女郎学姐》这两部漫评作品的肯定,我会在近期将它们的后续的漫评补充完整,这么久没有更新,真的十分抱歉。
本文来自公众号:安若小许
总算出了DVDScr,推掉了晚上的事,好好花了三个小时看了昆汀塔伦蒂诺的新作。
感觉怎么说呢,有种很奇妙的意味。
这也算不上影评,只是一些观影时的想法。
首先,这没中字也没英字,看的我着实很累,尤其是塞缪尔杰克逊的口音,真是含糊。
半猜半听的也算是弄懂了三分之二。
基本上就跟预告片说的一样,只不过有些角色领便当领的也太随便了。
接下去有关键剧透。。。。。。。。。。。。。。。。。。
这里点名要批评一下克里斯托弗沃尔兹的舒尔兹医生。
你怎么就忍不住了呢?
怎么就不能跟小李握个手呢?
虽然你开完枪以后转身摊手说“I couldn't resist”的表情很是潇洒,很惬意。
可再洒脱,你也逃不了被小李跟班龙套Butch(这是不是在对《虎豹小霸王》里保罗纽顿的Butch致敬?
)一枪轰杀至渣的命运。
而且舒尔兹医生被枪杀之后,真的是连一个镜头都没有了,连个缅怀意味的深情长镜也没有。
另外,塞缪尔杰克逊饰演的史蒂芬抱着小李痛苦的样子怎么这么奇怪,感觉这个Candy庄园,和小李感情最深的就是他了。
而且这个黑仆的地位也颇高,总是呛小李,还发现了强哥的破绽。
简直是第一反派,小李的风头也被他夺走不少。
剧情真是难得的线性叙事了,似乎这是昆汀的第一部线性叙事电影啊。
而且直白到底的剧情,几无逆转可言,对我来说最大的惊讶就是强哥一人干翻屏幕内所有人,算是继承了66年版老强哥拿机关枪扫死二十多人的壮举。
和另一位豆友的观点一样,我也不理解为什么舒尔兹要冒这么大风险为了强哥救他的女人。
舒尔兹作为一个德国人,难道对黑人没有歧视吗?
怎么就对强哥这么好呢?
又是救他,又是教他枪法,又是训练他当赏金猎人,还为了个毫无关系的女人送了自己一条洒脱牛逼的老命,你说你是为嘛许的呢?
感觉没有看《无耻混蛋》那么爽,可能是因为有很多话唠段子我没有理解对吧。
配乐大量使用黑人音乐,相比较而言,我还是更喜欢《无耻混蛋》的音乐品味,尤其是大卫鲍伊的那首《putting out the fire》和片尾Ennio Morricone大神的作品。
不过看到强哥戴着骚气的墨镜,穿着花哨的上衣,抽着装逼的小烟,身后是爆炸的Candy庄园,音乐响起,翩翩然让人有种想要立刻上马远走高飞的感觉呢。
有个彩蛋就是,66版的老强哥也出镜露了一小脸。
就是那个和小李赌博的黑衣意大利人,这里昆汀还顽皮了一把。
老强哥问新强哥名字,杰米福克斯逼劲十足的说“D-J-A-N-G-O,The D is silent”,老强哥看了看他,说了句“I know”。
不用说,昆汀自己也出镜,还是演了个死人。
真是肥了好多啊,昆汀。
电影还是爽的,那股特殊的昆汀风格。
上一秒还在叨逼叨,下一秒就爆你头。
对枪战的处理沿袭了《无耻混蛋》,每次开枪就血雾乱喷,让我想起了杜琪峰的《放逐》,仿佛激烈的枪战被渲染成了舞蹈,而强哥就是那个在血色中独自浪漫的黑人。
P.S:有个豆友说看这片之前最好看看66年的强哥,不然会丧失很多乐趣。
就我自己的体验来说,还真没多少和66版的呼应。
除了片头曲和老强哥的客串,唯一令我想起老版的就是舒尔兹医生的大衣和披肩。
这部电影拿小金人我觉得悬,不过我还是支持昆汀塔伦蒂诺。
这可以说是华语影市近年来最黑色幽默的时刻,即使这层本来就异色的幽默还蕴藏着深深的无奈与不解。
昆汀塔伦蒂诺的最新作品《被解救的姜戈》在各方面将近半年的不懈努力下终于获准于2013年4月11日登陆内地院线,虽然影片的BD版早已在网络上流出,内地的公映版还依然遭遇了删减,但大部分的观众和影迷仍表示将去影院观赏本片。
不为别的,昆汀的作品能获准在内地公映本身就是一个极具话题性的现象,这其中包含了迷影的热情,当然,还有那一直被人们挂在嘴边的审查尺度问题。
从片方公布的信息来看,《被解救的姜戈》只是删掉了些许与内地审查标准相违的镜头,形如夸张的飙血和对生殖器的表现,并补充了相应时长的情节,做到了同北美公映版等时长上映。
其实就算是没有这些,内地接受塔伦蒂诺这样的导演,也似乎透露出了审查的逐渐开明,甚至极有可能推动分级制的出台,正当我们这些影迷为此欢呼雀跃之时,《被解救的姜戈》竟然出现了“1分钟”档期这种荒诞的现象,于上映当日突然莫名的撤档,甚至有些影院是在放映途中强行中断的,刚刚放映了1分钟,接着便停止放映了,官方模糊的说是因为技术问题,这不禁让我更加心寒。
可能四月有愚人节,行进到一半的这个月可谓和影迷开了个大玩笑。
刚刚步入四月,还和朋友为《毒战》的上映暗中欣喜,并因为《被解救的姜戈》的接踵而至而为逐渐向大众敞开的内地审查叫好。
记得有人说《毒战》的上映是一个特例,半信半疑的我在看到各大主流媒体和迷影圈子对《毒战》进行各种诠释和剖析外也早早的开始讨论和宣传《被解救的姜戈》,便偷偷欣喜也许这确实是一种进步,而非《毒战》巧妙的周旋化解能力,如今看来,《毒战》没准真是一个特例。
其实,仔细看来,娄烨去年便引起一阵有关审查体制的激烈探讨的那部《浮城谜事》中,最敏感的那段“敲几下”问题,最终通过淡出画面解决,这其实没怎么消弱影片的质量,娄烨放弃署名权也显得颇为浪费。
再看《毒战》,其实影片的情绪还是积极的,虽然暗含着些许敏感的灰色想法和立场。
所以,本质上,静下心来想想,非但不是审查的真正放开,反倒有几分我们这些迷影人自欺欺人的感觉。
这么看来,《被解救的姜戈》取消上映静候消息才显得正常一些,但是,撤档出现的背景实在是没法让人接受这个现象。
关注昆汀的影迷想必从去年就开始或主动或被动的知道了《被解救的姜戈》打算进军内地这条消息,仔细算来,从去年年末引进工作就开始进行了,到如今的四月份,接近半年的准备工作大家几乎是全程关注了下来,这其中,我们接受了“血不能喷的太高”、“虐待场面不宜太过激烈”、“生殖器镜头剪掉”,甚至是莫名其妙的将之前片名中的“解放”改为“解救”,这些我们都认了,因为影片上映对我们来说便已经是莫大的惊喜,但是你突然来个“技术问题”就在首映当日匆匆而又突然的取消公映,就显得十足可笑而不专业了。
什么问题在半年时间里解决不了,非要在上映时才突然发现?
这也太有损职业精神和专业形象了吧。
其实,无论是什么原因,如此做法不仅是对影片的亵渎和对观众的不敬,更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先把一个人阉割释放,接着又突然抓回来判个死缓,其中的荒唐不言而喻。
从另一个层面讲,此现象不仅没有彰显审查的进步,反而暴露了审查的不严谨和无原则,不但扫了影迷的兴,还打了自己的耳光。
救赎的路漫长而似乎看不到尽头,指明灯握在少数人手中,身为观众的我们带着脚铐行走在黑夜,带着怀疑跟随着微光。
并不是人人都会遇上舒尔兹医生,我们之中也没几个是成为南方第一快枪手的料,何时观众才能真正被解救?
谁也说不准,只能继续没有意义的猜测和吐槽下去。
观影之后,一定有许多观众十分喜爱舒尔茨医生这个角色,也对他的死十分惋惜。
一个如此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竟然以一个看似如此荒谬的结局收场。
我们就来分析一下舒尔茨医生的死,究竟何去何从。
在影片开始部分,舒尔茨医生和姜戈在酒馆里,谈论赏金猎人的职业,我们可以得知,这个职业是政府出钱悬赏,然后舒尔茨医生来去追杀这些坏人,来获得报酬。
在医生的字里行间,也透露出了他自己内心十分鄙视奴隶制。
在西方,做牙医是一门十分赚钱的行业,而且毫无风险可言。
那么舒尔茨医生从牙医转行到赏金猎人的动机到底是什么呢?
答案肯定不是Money。
舒尔茨医生是一个嫉恶如仇的人,赏金猎人这个职业正好为他的正义感提供了一个合法的渠道,既可以猎杀坏人,又不违背法律,对于舒尔茨医生来说,真的是再合适不过了。
影片中期,舒尔茨医生和姜戈在讨论如何救出他老婆Hilda的时候,医生用了农场和马的比喻。
在姜戈提出要强行救出Hilda的计划时,医生制止了他,理由是:如果强行救出了hilda,那么他们就成了偷马贼,就已经违法了。
我们可以看到,医生至今为止的所有行为,都是在法律的范畴之内的。
医生虽然鄙视奴隶制,但由于法律的原因他并不能有很大的作为。
所以有很多时候只能袖手旁观。
(例如当Calvin放狗咬死那个奴隶的时候,医生就十分纠结,因为在当时的美国宪法里,奴隶是奴隶主的财产,奴隶主可以做任何事情,包括了结奴隶的生命,所以医生也只能在马车上亲眼目睹这一切)谈到医生的死,其实片中有很多细节。
我们来详细探讨。
其实医生的手枪里是有两颗子弹的,在酒馆的故事中我们已经看到。
他在杀死calvin之后完全有时间再去回头杀死拿枪的枪手(那个枪手在看到calvin死了之后已经被吓到,站在原地发呆。
按照医生的枪法和手速,杀掉他完全没有问题),但医生只是张开了双手,说我只是忍不住了。
其实医生此话不只是说和Calvin的握手,更是说他自己整个人生的轨迹。
之前他无时无刻不在遵章守法,做一个在法律范围内执行公平正义的一个人。
但在和Calvin博弈中落败之后,他便发现,法律有时是无法让这些坏人得到应有的下场的,反而让好人饱受折磨,坏人作威作福。
于是他掏出了袖枪,杀死了Calvin。
但医生也知道,在这之后,他也就成为了一个违法的人,一个罪犯,也打破了他生活了一辈子的常规,所以在枪杀Calvin之后,他也没有抱着继续生活的希望,而是让别人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某种程度来说,医生的死是自杀。
医生死后,我们就发现,姜戈有了更深层次的变化。
变得更加敏锐,机智,言谈中也流露着舒尔茨医生的气息。
但与舒尔茨医生不同的是,姜戈更加的大胆,更加的不羁,他无惧法律的约束,他可以将子弹射向任何他憎恶的人。
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舒尔茨医生的死真正的“解放”了姜戈。
舒尔茨医生是一个传奇,也是一个领路人,让姜戈从黑暗中走向自由。
姜戈也是一个传奇,他受舒尔茨医生恩惠,也超越了舒尔茨医生,成为正义的执行者,同时他也解放了其他人。
影片结尾,那三个被姜戈解救的黑奴望着姜戈疾驰而去的背影,眼中写满了钦佩和渴望自由的热情。
有朝一日,他们也会像姜戈和舒尔茨医生一样,带领着北方军队,解放更多被枷锁缠绕的自由心灵!
暴力、恐怖影片我基本不看,因为不敢。
这次在国际航班上,隔壁座位的大叔看这部片子,瞥见居然有个容貌清丽的黑人姑娘,所以鼓起勇气点开这部电影。
一边看一边被吸引进去,导演不愧是暴力美学诠释者,屏幕上都是四溅的红色,要是没有彬彬有礼温情脉脉的克里斯托弗·瓦尔兹,我简直怕了!
我好喜欢这样的配置,简单的故事,不简单的人性;直接的暴力,复杂的内心。
小李的表演要讲几句的,是不是他接的都是差不多的角色,感觉和飞行家和了不起的表演风格雷同啊!
这么多年,你长点心吧。
由于《无耻混蛋》里昆汀只演了一个被剥头皮的德国兵,这次再看到居然已经成了一个老年臃肿的fatass。
更糟的是电影也和他一样臃肿,可能是因为他的御用剪辑Sally Menke在2010年意外死亡。
在《电影剪接的魔力》(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1778624/)里Sally Menke提到《低俗小说》里约会那场戏,她不断说服昆汀要剪短要剪短,现在看来真的应该给这电影瘦身了。
虽然电影里想要的昆汀元素全都有,但都好像是低配的。
比如故事主题依然是“复仇”,但在叙事结构上是简单的单线叙事,这次也没了章节划分,故事的连贯性和剧情的紧密程度也几乎是昆汀电影里最差的。
配乐一直是昆汀强项,这次虽说也都有莫里康,但比起前几部尤其《杀死比尔》也是弱爆了,可能就比《落水狗》好(《落水狗》有配乐吗?
)。
再比如镜头,这次几乎全部模仿了港片西部片和自己的老片子,比如迅速拉近的面部特写(《杀死比尔》里给白眉大师的特写哈哈哈),比如几个人围成圈说话时,摄影机围着他们转,本片里是Django跟Quentin他们讨论杀回农场,之前则在《落水狗》的开头讨论麦当娜的歌,和《无耻混蛋》在电影院里布拉德皮特和Waltz见面说意大利语那段。
本来还期待能再看到昆汀的“后备箱视角”这次也没有啦。
在节奏上,昆汀喜欢在观众没预料到要杀人的时候迅速让主角拔枪杀人,在观众预料到会有激烈战斗的时候突然来一段插科打诨的拖延一下(比如《低俗小说》里那段关于足底按摩的对话,念一段圣经突然就开枪; 再比如《无耻混蛋》里地下酒吧里那段和党卫军玩了一段“猜猜我是谁”又突然开枪,在放映室里红白情侣本来要调情又突然开枪…)本片里这个表现的比较多。
昆汀还有个特点的就是用夸张的行为和表情制造气氛上的紧张感,本片里这个任务是交给小李子的,但是他的表现差的太远了!!!《低俗小说》里Samuel Jackson第一次去杀人,很夸张的吃别人汉堡、喝可乐(用吸管一口吸完,还有吸管发出的声音)和《无耻混蛋》第一段Waltz吸特大号烟斗、喝牛奶(也是一口喝完,还有喉咙咽下去的声音),但本片里完全没有紧张感啊!!这太让人失望了!!总之,就是感觉昆汀这次没有认真把戏弄好,冲突该在哪儿意外该在哪儿紧张感该在哪儿都没好好设计,就把他以前成熟的路数凑合着弄了一下,打上昆汀出品的牌子。
ps.本来是姜文模仿昆汀,怎么这次感觉昆汀是看了《让子弹飞》开始模仿姜文了?
敢说Django骑马戴墨镜不是张麻子?!
一向亲近中国文化的昆汀.塔伦蒂诺终于领教了这个东方大国的神奇,他的《被解救的姜戈》在大陆刚上映一天就叫停了。
愤怒无奈之余,整理旧文贴出,以纪念此事,不当之处,望拍砖,可以往死里拍。
(本文只涉及昆汀的个人电影长片) 《被解救的姜戈》恐怕是迄今为止,最不像昆汀的昆汀作品了。
以往昆汀电影的种种放肆特征在本片中都收敛了很多。
昆汀大概是电影导演里最“不务正业”和“不思进取”,甚至是最“邪恶混账”的一个,或许捞了这么多年“偏门”,昆汀也想做一回“正当生意”,否则此次奥斯卡怎么这么待见他?
多年来大家都神神叨叨说自己多喜爱昆汀,可事实上,昆汀电影毕竟属于小众,对于大多数普通观众而言恐怕根本都不晓得昆汀是哪路神仙。
也许这次昆汀是对的,他必须调整一下战略了,《被解救的姜戈》票房飘红,奥斯卡得宠。
痞子导演名利双收,这恐怕也不是最坏的结果。
虽然略微有些遗憾,但本片仍然不失为是一部好看的电影。
况且我们依然能够从本片中感受到那些带给我们无数愉悦的昆汀式的伎俩。
或许,下一次大嘴巴又会让我们大吃一惊,谁说不是呢?
复仇是人类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很多文学作品的主题,关于复仇的电影数不胜数,快意恩仇所来的精神快感常常让观影者大呼过瘾。
而嗜血的暴力的昆汀对这样的题材显然爱不释手,当女性成为他电影中暴力的主体时,他的电影就在血腥之中带着除了邪魅的妖娆了。
纪念被解救的姜戈和被禁锢的昆汀。
到此为止。
老实说,我不是啥西部片粉,看过的西部片少之又少,所以我肯定是无法从西部片“专业”角度来评判什么。
该片是昆汀向1966年由塞吉奥·考布西执导的经典意大利西部片致敬之作,致敬了多少?
怎么个致敬?
因为我么看过那老片子自然无从说起,我就听说姜哥在那儿说“俺叫姜哥,那个D不发音”的时候,旁边发话的那老黑正是原版的姜哥。
前半部西部味儿颇足,又是解救黑奴、又是精练枪法、又是赏金杀人,后半部就变成了黑娃救妻的吴宇森式的单挑童话。
黑奴通常可不是西部片的主角,昆叔其实特想讲个跟把那段黑奴历史相关的东东,专门讲吧一来不见得好讲二来不见得好看,这次刚好借机套上西部片的外套自然一拍即合。
近年来西部片复古之潮有些起色,前有《西部风云》《决战犹马镇》《大地惊雷》,但多还走得正经套路,昆汀如果也按照常理出牌那就不是他了,大段的扯淡、四处散落的小幽默、四溅的番茄汁···这些才是他的路数,选择用一个黑奴粉碎白人奴隶主的故事作为主线不得不说是另辟蹊径,关于自由与奴役、黑人与白人的恩怨、那段蛮荒血腥历史本可以继续深入探讨,但昆叔皆点到即止,他亦意不在此,就如之前拿希特勒纳粹开涮一般,他喜欢把玩历史、喜欢将自己待见的各类cult元素乱入、喜欢让自己的电影更酷更带劲,深度这种东西,你看得出来自然好,看不到也无妨。
最重要的是,你一定得看得爽!
听闻Christoph Waltz再次得了奥斯卡,我宽慰不少:医生,你可以瞑目了。
影片里我最喜欢的一幕,是最后莱昂纳多想要再给医生一个下马威,坚持要他过去和自己握手的时候,两人之间的对峙。
这时的医生被女仆弹的《献给爱丽丝》搅得心烦意乱,黑奴被虐杀的一幕在眼前不断回放,良知告诉他,他本可以不死,只要自己愿意救他,而他当时选择见死不救,正是为了伪装自己的身份。
如今身份败露,功败垂成,那么黑奴的牺牲便毫无价值。
医生的恼怒,不在于钱,在于一条人命白白牺牲了。
莱昂纳多饰演的角色显然没想到这一层,他是个没有同情心的人,恻隐之心起到的移情作用在他这里不管用,他只以为医生是输不起。
偏偏最后,医生还对他说了些希望永远不见之类的硬气话,于是他的骄傲被触犯,决定痛打落水狗,把对方的这最后一点锐气也挫掉。
他叫住正要离开的医生,说:在我们南方有个习俗,当一桩交易完成之时,双方要握下手,表示诚意。
医生说:我不是南方人。
(转头又要走)莱奥纳多大声说:但你在我的房子里,所以我坚持握手。
医生说:坚持?
坚持什么?
坚持和我握手吗?
那么我恐怕就要坚持不和你握手。
莱昂纳多:你知道在我眼里你是什么吗?医生继续一副无所谓的态度:是什么?
我不知道。
莱昂纳多:我认为你是个输不起的人。
医生回击:我认为你是个胜之不武的人。
莱昂纳多:在奇卡索郡,如果双方不握手,买卖就不算完成,那些签了字的文件就狗屁都不是。
如果你不和我握手……医生:如果我不和你握手,难道你就不要那一万两千块了?
我不信。
莱昂纳多转向他的保镖:布奇先生,如果这个黑奴控德国佬不握我的手,而这个黑奴要离开,你就开枪毙了她。
保镖缓缓举起了枪,对着女黑奴。
医生这时五官都扭曲了,他说:你真的坚持要和我握手吗?
莱昂纳多已经看出了对方的屈服,得意洋洋的伸出一只手:我坚持。
医生无奈地摊开双手,说:如果你坚持的话。
然后他大踏步过去,抬起自己的手,袖口里弹出他的秘密小手枪,碰的一声把莱昂纳多打死了。
我喜欢这一段,和我喜欢《Heat盗火线》的理由是一样的,前者用一个片段、后者用一部电影的长度,都告诉我们:在以自己为尺度的人生里,你其实是没有选择的。
医生明知道,他开枪打死了莱昂纳多,自己势必要在满是对方武装的屋子里凶多吉少,但就如他开完枪后转身说的那句话一样:“对不起,但我就是控制不住。
” 可以说这是洁癖,也可以说是底线,又或者是自尊。
每个人的自尊在不一样的地方,医生的自尊并不在“输”这件事上,他的底线在于不得不屈服于自己憎恶的人,这是他的自尊所不能忍受的。
一个人的底线决定了他会做出什么样的事和不会做出什么样的事,通常这两点也就决定了一个人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所以这个时候,如果他不开枪,他就不是他。
在《Heat》里,导演用阿尔·帕西诺和罗伯特·德尼罗两大神级演帝展示(是展示,不是说明)的也是这个道理。
帕西诺饰演的警察和德尼罗饰演的大盗,各有各的问题:帕西诺已经离过一次婚,有个精神极度焦虑的女儿,现任女友总怪他爱工作不爱自己;德尼罗生里来死里去,向往家庭的温馨却始终孤身一人,遇到喜欢的女孩也不能像个普通人那样去爱。
在决战的当晚,帕西诺的女儿自杀未遂,女友在医院又惊慌又恐惧的照看,帕西诺也说,我会留下来,哪儿都不去,这时谁都知道,留下来毫无疑问重要于他的警察职责,倘若这时帕西诺选择不去追捕德尼罗,谁都会认为合情合理。
但,这个合情合理“合”的并不是人物的内心,而是世俗道理,所以当女友对他说,你去吧,不要紧,这里有我的时候,帕西诺立马一路狂奔出医院——内心的选择,往往超越世俗对错。
而德尼罗,此时已经成功逃脱,载着自己心爱的女人开在一条畅通无阻的路上,也是在这里,德尼罗再一次展现了他微妙而精深的演技:他的手指反过来挡在唇边,眼神闪烁不定,脸上有掩饰不住的焦躁,看向坐在身旁的女伴时,会突然露出不好意思的笑,而郁闷的女伴却完全不知道他此刻的挣扎。
只是,明眼的观众们看到德尼罗的表现已经知道:他会回去。
他的内心有一种规则,一种自有的正义,驱使他无论在怎样的情况下,都要回去杀了那个出卖兄弟的叛徒,即使这样做会失去唾手可得的幸福和自己的一条命。
面对女伴时不好意思的笑,是一种双重的羞愧,不仅是对女友的歉意,更是一种被人看透的恼怒,因为自己的举动正好印证了当初帕西诺坐在桌对面时对自己的预测:“所以如果有一天,如果有那个必要,你会毫不犹豫地抛下你爱的人,就这么融入人群中悄悄走掉吗?
” 德尼罗很淡然地回答:“是的,我会。
” 导演最犀利的地方,就是在这部片子里抛弃了传统警匪片的核心对立,即身份上的对立、光明与黑暗的对立。
在公路上,当二人从各自的座驾上走下来,心平气和又饶有兴趣的进入路边的咖啡店一起喝咖啡时,这个对立便不存在了。
这时两个人都想知道,能和自己并驾齐驱的对手是怎样一个人。
两人像普通人一样坐下来,聊天,然后和平地离去。
这个过程中,观众也知道了造成两个人对峙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偏执,都是一样的偏执。
我对犯罪很在行,我做的很好,我就做了,也许经商也可以赚大钱,但我就是不会去做;我是一个好的侦探,我对抓捕罪犯很在行,那么我就做抓捕罪犯的工作,经商可以赚更多的钱,那又如何?
我就是不会做。
世上所有其他的事,都是这个道理,你可以成为任何人,做任何职业,但一旦认定了后,就很难改变了,不是没有条件,而是你不会做那样的选择。
世上只有一条路,就是你正在走的路。
在最后关头,也是编剧的导演都给了两人选择——而且是更好更合理的选择:留下来陪伴亲人修补关系的裂痕,和带爱人远渡他乡幸福之国——是为了让观众明白,这并不是一个是警一个是匪的问题:单靠责任感并不能使一个警察在女儿自杀未遂还趟在医院的时候就去追捕罪犯,而德尼罗冒着生命危险回去清理门户也无关金钱。
两人都没有选择那条更好的路,是因为他们无法忽视内心最强烈的欲望。
最终,当德尼罗死在帕西诺枪下时,帕西诺压抑住自己那份难以言喻的心情,惺惺相惜地握住了德尼罗的手,直至他断气,其实是在唏嘘另一个自己的命运。
终于写下这一篇早就想写的评论,也是为了白纸黑字的告诉自己,屈服吧,遵从自己的内心并没有错,无论世俗告诉你什么,你只能成为你自己。
无比操蛋啊~~
三星半(“虽然剧本老套但还是很有特色的昆汀版西部片”)+一星半(“就是爽,就是爽”)
看了《被解放的姜戈》之后,叫人怎么不对昆汀塔伦蒂诺爱之入骨!我原本以为《无耻混蛋》会是这个混蛋最好的电影,但是他这么快就打破了自己的纪录。这是多么好看的一部商业电影啊,紧随了黑泽明《七武士》的脚步。如果在昆汀的有生之前还能遇到一位对手,那将是天下所有热爱电影的苍生之最大幸事。
逻辑不通 看完跟吃了屎一样难受
Django!!!!
一个字:爽!
逊于前作无耻混蛋。剧中几个人的角色性格都很肤浅,没有来没有去的,现在看昆丁的重口味有点审美疲劳,感觉是落后于时代,这片的调调有点虎豹小霸王的意思,可差了真不是一点。 不知道他这个系列的第三部会成个什么样。
搞神马。。。
各种虐jj是想肿马样~~~然后昆叔继续各种乱入ooooooorz
“上一秒还在叨逼叨,下一秒就爆你头。”绝对的昆汀风格。配乐很棒,电影虽长,但是一点都不拖沓。赞一个。
难道我真的是制服控?真心觉得不如无耻混蛋~
失望,所有的爷们儿气都是泡沫。
的确不分级这电影就最好不要放出来,这风格实在说不上容易接受
昆汀很平庸的“自high”,都是《无耻混蛋》玩剩下的,居然3小时。。其实这片和《快乐大本营之快乐到家》是一样的水平。。。这是真的。。
还我Doc!还我Doc!还我Doc!心痛死了!糖果庄园这个名字真是好啊,跟糖果盒球场一样的好。姜戈回来杀人颇像武松血洗鸳鸯楼。
Trashy content + top-tier sensational filming +super corny soundtrack = a triumph of a B-movie! But noooooo Dr. Schultzzzzzzzzz T__T (the damsel-in-distress shit knocked a star right off, it's not cool it's not fun she's got no fire)
小人物的高光时刻,完美诠释暴力美学,第85届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
1、南方吹来一阵血腥味和黑色幽默十足的西部风;2、昆汀风格混合西部风,太来劲了,配乐、台词、人物表演无一不是早早认识的那个昆汀;3、再严肃的主题在昆丁手里也能再塑得轻松怡然,不带刻意说教,用眼神屌你。
看不起劲
@时代飞越~ 2013.05.18 其实说起来有些小失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