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点不多,但以示尊重在开炮还是先简单罗列一下吧:摄影确实优秀,山雾迷蒙,青草绿树,蜿蜒石道,打造了超俗远尘的世外小镇,氛围感浓重;另外种草了冰晶糕这一小吃,好奇口味如何美味能让人念念难忘;结尾处男主决心继承古方延续传统后抱着妻子互念“见三”并将目光逐渐转移至女儿身上这一段算是电影中为数不多亮眼的一处,“见三见三”既是父亲在世时追寻的理想,亦是男主今后前行的目标,他同样期冀能得见女儿长大成人结婚生子,这一幕留白挺好的,不赘不繁,将想象空间留给观众,一下拉高了影片艺术性。
除此之外就只剩满屏槽点了:一是情节老套,毫无创新,属于看开头猜结尾一猜一个准的套路电影(男主出场就猜到会浪子回头,父亲咳嗽就预感会以此为契机推动男主继承老店…诸如此类),说实话,一部影片不止能让观众猜到结局还能让观众摸透细节和转折点,我不知道我买电影票的意义在哪里?
为了证明我也有当编剧的潜质?
以及如果说这类题材的电影不必强行追求创新,可是此类影片该有的细腻表达这部影片也没有把握到位啊!
父子之间难言的羁绊,情侣之间的浓情蜜意,夫妻之间的惺惺相惜,街坊邻里之间的牵绊不舍,这所有的情绪全都差好几口气,观众难以代入,又怎么会因此感动落泪啊?
二是剧情衔接生硬,缺乏合理过渡,总体看来就像一筐沙砾,不管如何努力,依然改变不了散乱无序的状态;三是人设糟糕,不是很明白2023还有人会喜欢看混不吝浪子回头的戏码吗?
男主23岁的年纪,只会无能狂怒,暴躁发疯,骑着摩托满镇跑,悦悦看上他哪点了,难道是他拿着两根话筒唱《无所谓》的英姿迷倒了她?
女主人设也立不住,完全是没有完整人格可言的工具人形象,明明整部影片出场画面不少,但给人感觉就是只能依附男主的浮萍,一个在基本与世隔绝的小镇生活却知道提拉米苏等西式甜点的女生,她一定是极度渴望镇外世界并做过充分了解的,加上她清高孤傲拒绝了镇长儿子这一点,按常理来说是绝对不会看上男主这欠缺才华没有事业的“普男”的,不得不说这一反常行为首先就削减了女主身上的闪光点;之后女主在男主离开小镇后变成面馆服务员与男主重逢也非常莫名其妙,难道仅因为愧疚就放弃了乘务员梦想?
全剧对此甚至没有给出任何解释,好像女主借此重遇男主并顺利跟他结婚就该感恩戴德了,真的想说女角色的命也是命好嘛,能不能别剥夺本该属于她的梦想与傲气?
这直接导致之后在面对女主化身贤妻良母进一步刻板化的剧情时我都麻木了。
另外好奇男主父亲90年代开始写日记,但日记本是活页的,那会儿有活页本吗?
最后想说这剧所有人都该给摄影师磕头谢罪。
有人说过沉默的父爱是震耳欲聋的,确实,父爱如山,父亲爱的深沉,却又不善表达,不善沟通的父亲有些爱难以说出口,只能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来表达。
这样的情景在电影《我爸没说的那件事》中,展现的淋漓尽致。
虽然泪点很多,但是炸点还是最后那首歌〈欠父亲的话〉和合影,可惜我难过的是我连和父亲的合影都没有,这也是二十多年第一次谈及我的父亲,对于我来说他就像是我心里最深的伤口,撕起来就会鲜血淋漓。
感觉电影虽然在描述父爱,可是描述所有说不出口的亲情也很合适。
就像歌词所说:“人生有太多路口,太多的人忘了看身后,分离开始比相聚要久,所以能好好问候,不要等。
”相信在这样一个新时代中,这部电影会引起热议和关注,传递自己的价值和意义。
其实不管是这首歌还是电影都在以细腻的诠释方式,表达了对传统“中国式父亲”的理解和愧疚。
大多数中国式父子的相处模式也是沉稳不语的父亲➕孤傲叛逆的青年,可是明明是最亲近的俩人却变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中国式父亲”的“无声”导致了不少亲子之间缺少沟通、产生矛盾,成为无数中国人的心结。
电影真的很适合带家人一起来观看的,煽情不做作,是导演一贯细腻的笔触。
那其实不管是父亲还是母亲,抑或是亲人,就应该鼓起勇气,将爱大声说出来,让“无言亲情”变有声!
⚠️三个忠告1️⃣整个片子讲述的是传承的内容,所以男性视角比较多,如果您特别敏感,就避开源头吧。
2️⃣片子的每一帧都像是油画,别错过每一个空镜头。
3️⃣ 下面都是剧透,快跑
💛他爸爸的秘密制作冰晶糕,需要一直蹲在火前闻木材散发的味道,当散发出独特香味的那一刻,才会特别香甜。
(大概就相当于羊肉串得碳烤的香,电烤的就没味)因为要一直闻,所以伤肺。
也因为这个原因,所以柳世族长,根本看不到三代,死的早。
为此柳咳嗽(张国立饰演)为了多活,所以每天只做两笼糕。
为了让儿子多活所以临死前都没传过他秘方为了能见到第三代,所以给儿子取名见三(韩庚饰演)。
💛几个暗喻✨ 见三出去跟大哥当道具,结果没几天,大哥去按摩,舒服死了。
是真的死了这时候镜头给了他手腕上的"忍"字一个特写配合大哥前面说的话,"做他们这行,要么忍,要么狠,要么滚",而他显然选择了忍在对比前面,"女演员"的吆五喝六暗示他操劳过度,忍太多而死。
也暗示后面韩庚工作会很忙
✨ 柳闻烟的名字,是早就取好的。
族谱上贴着闻烟两个字的剪纸。
借此让三见发现柳世一族的秘密,冰晶糕在于闻烟第二点,柳咳嗽其实经常吸烟,吃饭也会找三见借烟抽,但有了闻烟之后,就再没吸过。
他们带孩子回老家以后,柳咳嗽抱着闻烟大吸了一口她身上的味道所以闻烟的名字应该也暗示着他要戒烟,不吸,只闻,因为见了三,后面得多活✨ 他爸爸每天坐小船去山里,见三以为他去采集什么材料。
其实老柳每天都留份冰晶糕,送到山上,他妈妈的墓前(我开始以为是山神)。
当见三离开时,走到墓前看到他妈妈坟前的冰晶糕,决定继承配方💛片中涉及一些传男不传女的传统,其实古代,秘方都是用来活命的手段,传给女娃,容易带到婆家,就成了外人的手段,就有了竞争对手,所以一般都只传男性而且一般这些手段都很苦,男性更容易坚持下来💛所以特别敏感的,别过度去延展💛另外,现在大家条件好了,也没人在做那些传统的事情,也造成传承的流失也会有很多绝活被人不理解而失传💛杂技,缩骨功,走钢索。
要从小吃苦,被人说糟粕💛厨师需要用手感受食材的温度纹理,却被说不能手套。
要闻味道却被说不戴口罩
其实故事拍得还是蛮恬静优美的,好多传统的手艺,在流水线的倾轧下,渐渐流失于时光,这难免有点遗憾。
手工定制,取决于手艺人是否用心,有心思在里头,咀嚼的滋味才会不一样,否则,和肯德基麦当劳其实也没太大的区别。
这父子俩一起揉面(其实应该是米粉)的镜头,还是相当治愈的,在这个匆忙的时代,能静下心做一件事儿,实在太难。
这个成品,还是相当的精致,以至于舍不得下口。
然而,在整个故事里头,大概会被“食品安全检查员”挑出很多的毛病。
韩庚,这个留着长发,经常抽烟的人,貌似“触犯”了太多的条例。
张国立更不用说了,一个在贩卖食品过程中还在不停咳嗽的员工,理应休假转岗,实在不行,只能辞退。
张国立的身上,是背负着传统的一代。
一开始,张国立到了紧要关头,就把韩庚给赶出去,还感觉此时确实有什么独门秘方。
鉴于张国立不停的咳嗽,完全有理由相信,是不是在关键时刻,使用了什么有害身体的木材,才是冰晶糕口味如此独特的秘诀。
如果这是这样,“食品安全”问题可就是真实锤了。
这个开场半小时基本可以断定的事儿,韩庚竟然完全没感觉,也是缺了大德的节奏。
当然,这小子缺大德的事儿,后头还会继续发生,一点也不奇怪。
一个跟着老爸做了十多年,韩庚口中号称的“起得比鸡都早”,却完全没有把心思放在这么手艺上,他缺乏的是这份工匠精神的坚守。
然而,这样的缺失,其实并不是韩庚的责任,这……完全没奈何。
你即便可以坚守,但会面对孩子上学的问题,也会面对孩子生病的问题。
“会做”和“做好”,这里头的差距,韩庚此时并不能领会,而这个道理,即便是张国立再说千遍,该不会的还是不会,该会的其实不用说。
故事最后的秘方,竟然是留在了“闻烟”上,这个太不科学了。
这个烟,到底是火候的体现还是温度的体现,完全可以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测试,实在不行就试嘛,几十年了,什么样的温度什么样的火候,应该可以试一个遍。
所以,故事最后也说了,难道就没有其他制作的方法了吗,知道了其中“美味”的诀窍,就朝着这个方向去测试,早晚会试出来的。
传统,大概不意味着守旧,中国太多的传统,大概是因为这种“秘诀”而绝迹,至今为止,中国古代的一些“奇迹”,现代技术都无法复刻,大概也源自于此。
故事最后,来一段职场金句吧,这是韩庚“混迹剧场”时,老大教给他的,要么忍,要么狠,要么滚。
《入殓师》导演拍的,整个片子的日本味儿还是挺足,从画面到音乐,开篇就在展现“工匠精神”,甚至出现了一句莫名其妙的“押忍”。
作为一部父子和解电影,不可避免的存在爹味。
虽然也有反抗父权、摒弃传统文化糟粕的意味,但不多。
也展现了传统事物被网红化商业化的一面(瞬间联想到淄博八大局),但篇幅和主题所限,只是浅尝辄止。
虽然剧情有刻意的地方,但毕竟可以看作是整体设定,倒也不是不能接受,细节上其实可以改进的地方很多。
见三进城闯荡,进剧组感觉只是方便拍摄,改成厨师或者西点师是不是更能互文?
和面手替之后,人物的心理变化其实也可以更加复杂。
本可以是当代的《那山那人那狗》,还是粗糙了。
影片细腻而温暖,泷田洋二郎导演的镜头下电影节奏很慢,但是每一帧都不多余。
这部电影刷新了我对演员韩庚的认知,他对角色的塑造非常不错。
刚开始我带着不理解与讨厌这个柳见三这个角色的心情去看,觉得他不孝顺,是个浪荡子,只顾着自己。
看着看着觉得他就是现实中的我自己。
曾经看到这么一句话,“好的电影作品是优秀的导演通过电影这个媒介,从而传递出日常生活中那些我们未曾察觉到的意义。
”这部电影就是这么一个作品,父母对我们无言的爱,等待着我们细细发觉。
在网上看到监制梁巍老师说,他觉得这部电影像是冬日里温暖的茶,希望观众能够看了电影之后,坐一会儿,翻翻手机里和爸爸的合影。
我也觉得这就是这么一部电影,能让我沉下心来。
推荐带着父母去看这部电影。
《我爸没说的那件事》这人物塑造得太差了吧。
演得也都一般,都!
这故事是真没眼看。
我以为韩庚骑车子那一段然后弦乐起,《入殓师》那味儿起来了,没想到后面更懵。
这拍的都啥跟啥啊?
爹这个角色有够单薄,韩庚夫妻线也真是懵逼,腾一下情侣了,腾一下结婚了,腾一下孩子了,关键是最开始一歌儿就能让俩人熟得跟啥似的,难道08年男女关系都这样🤣这个爹真的,又有这一面又有那一面,这叫立体?
越看越离谱好吧。
这柳家怎么事儿?
刚心想爹咳嗽别在孩子边儿上咳嗽,要传染咋整,得,肺炎。
孩子闻烟,烧得都他妈的快冒烟了,爹还不见影儿。
……镜头起初就不怎么惊艳,反正正常中规中矩,越往后越电视剧了,没意思。
柳见三城里那个家的装潢,色调,还有张小悦的打扮,莫名日感。
就柳见三这当老公当爹的,怪不得去拍《前任》呢🤣整部片子的台词也都不喜欢,像是那种外语台词翻译过来的“不像人话”的词儿似的。
真的感觉在柳见三家里的镜头都好烂,是空间太小施展不开嘛导。
闻烟真可爱,damn,闻烟要是我女儿我直接家庭主夫,要我孙女儿我直接纵享天伦之乐谢谢。
所以为什么要逼这么可爱一妮儿演这些东西😖怎么这秘方没传下来,擤鼻涕这事儿传下来了🤣哈哈哈突然想起来影片第一次卖糕,张国立老师在柜台前递糕,然后大家把钱放在边儿上一个小金盆儿里,好像皇帝在赐东西啊哈哈哈🤣,还整那么多规矩,假模假式的,皇帝🤣🤣🤣哈哈哈张国立:“我做了一个违背祖宗的决定”哈哈哈哈哈哈。
啊?
合着就是一戒烟宣传片?
故事确实一般,父爱也体现得有点儿硬,最后的读信闪回也没多大意思。
现在的观众的感情触动的门槛,会不会变高了?
还是说这片子的本子就是一篇小学生作文。
片子的画面在质感和塑料感之间徘徊。
小人物也好单薄,没有人味儿。
那个反派家那俩小喽啰,耍起架势来好像那个日剧里的不良少年🤣🤣🤣整部片子的感觉真的日式,不同于别的同类型片子。
但是导演没有把它做好,于是这便成不了一个优势,而仅仅是个不同。
尽显水土不服。
最后夫妻拥抱真的不是电视剧吗?
还有就是你俩抱你俩的,能不能把闻烟给我抱。
你俩为什么只顾自己不管她😡😡😡艹😡😡😡特别感谢有张艺谋?
谨以此片献给全天下的父亲片尾滚幕边儿上加父子父女照片这个手法真的“年代感”,看得出来这片子撂了有几年了。
片尾黑场出现的“一句话”的次数,这片子是我见过得最多的。
不是说冷血也不是说跟父亲关系不深共情不到,拍得太公式了,没什么诚意唔。
雷子歌儿也显得……中规中矩了。
《我爸没说的那件事》THE END
内容和名字一样无聊透顶、土到极致,小破剧情找来泷田洋二郎像郭德纲穿gucci,高奢变成地摊货看完这一百多分钟和我跑800的共同点在于结束之后都吐了幸好看的是点映,为这托答辩花一分钱都对不起我自己~~~~~~~~~~~~~~~~~~~~~~~~~~~~~~为什么一定要140字
现在才听懂 你的冷漠是言不由衷是不是最伟大的爱 都安静无声偷尝你的烟 却没尝过你的苦根本没想过感受 你喜怒哀愁这几句动人的歌词出自赵雷《欠父亲的话》,也是影片《我爸没说的那件事》的主题曲。
这部电影描述了一个带有遗憾色彩的亲情故事。
山村深处有位老者,恪守着祖上传承的工艺,凭借高超的糕点制作手法维系招牌与传统,却始终不愿将核心技术传给儿子。
儿子在气愤与无奈中背井离乡,成家立业。
此去经年,等到父亲日薄西山时他才重返故土,并发现了父亲极力隐藏的秘密。
无论是题材还是拍摄手段,影片《我爸没说的那件事》都显出与众不同的老派与沉稳,让人不由地好奇,在高速发展的社会环境下,还有谁会对这样的故事产生兴趣?
泷田洋二郎,或许单听他的名字,国内影迷们还无法立马作出反应。
但若要说到《入殓师》导演、第81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得主的履历,想必便会如雷贯耳起来。
影片《我爸没说的那件事》从最初筹备到正式公映,走过了将近八个年头。
在这过程中,导演的心态发生了哪些变化?
透过这部新作,我们可以观察到年逾耳顺的泷田导演在当下怎样的创作思路?
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导演的心声。
独家专访泷田洋二郎导演采访| 岛主看死君:导演最初看到这个故事是什么样的印象,继而决定参与到创作当中?
泷田洋二郎:首先这个故事讲的是生活在小地方的传统糕点店的一家人。
这其中涉及关于家庭、亲情之间的人间戏剧,作为日本人也很好理解这个故事的内核。
企划大概是在2014、2015年左右开始运作。
当时制片人跟我讲,我十年前是完全想象不到现如今的中国和我自己会变成什么样。
那个时候的中国,发展势头非常强劲,同时一些重要的事物在这种速度的浪潮中掉了队。
我感觉原作或许可以和这样的历史设定结合起来。
如何在这样的大时代中刻画一个小地方,以及生活于此的人间模样,是这次改编的着眼点。
看死君:一开始见到张国立和韩庚这两位演员的时候,对他们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泷田洋二郎:我当时在中国选角见了不少演员,也收到了很多情报。
当见到这两位的时候,他们和我最初想象的那个样子是很靠近的,无论是儿子的感觉,还是父亲的感觉。
作为导演我有种直觉,直感告诉我他们可以组成一对合适的父子。
看死君:在跟他们合作的过程当中,有没有一些让您比较难忘的时刻,可以跟我们分享的?
泷田洋二郎:韩庚作为演员,非常尊重前辈张国立,在现场自信而扎实地完成了跟张国立对等的表演。
反过来,张国立老师也非常认真而全力地回应了来自韩庚的对手戏,二人之间擦出的火花还是很精彩的。
在开机之前,我们三个人围绕着剧本、表演开了很多会,讨论过很多次,比如说一场戏的意义、角色的作用、人物如何思考和行动等等。
所以在现场,无论从表演还是我作为导演的角度,都是很自由的发挥。
同一场戏,他们会积极摸索不同的诠释方案,是互相尊重、自由表达的现场。
看死君:导演认为柳庭深,就是张国立演的这个父亲,跟您以前接触到的中国电影当中的父亲形象有没有什么不同之处?
泷田洋二郎:过往中国电影的父亲形象,有没有统一的、能总结下来的模式,我不好说。
不知道在您的生活当中,像庭深这样的父亲形象,是不是也蛮常见的呢?
其实在日本也有很多这样的父亲、爷爷,这种沉默寡言具有相通性,我也很容易理解,在创作中没有遇到太多的障碍。
看死君:导演第一次参与到中国团队的创作,而且是跨文化的搭配。
整体体验下来,是怎样的感受?
泷田洋二郎:有些事情是这种跨国、跨语言合作的宿命,比如语言不通,或者工作风格、工作方式上的差异。
还有比如社会背景或个人经历,双方注定存在着一些差异,一开始也难免遇到沟通上的摩擦,肯定是要花时间去磨合,去互相碰撞的。
好在电影本身是相通的。
电影作为一种语言,我们是彼此都理解的。
在中国这一次工作当中,遇到了很多优秀的同事,很多东西哪怕不用语言,这些同事也可以很好地完成沟通传达。
想到在日本,同样都是日本人,同样说日语,也不见得就能百分之百沟通到位,有时候也有你听不懂我在说什么、我听不懂你在说什么的情况。
这一次在创意方面和现场配合上,我们都完成得很好。
看死君:跟韩庚在片场的那段戏,导演自己也有参演。
泷田洋二郎:那个可不是我,是我的同胞兄弟,哈哈(开玩笑)。
这次中国行我们从日本过来的核心团队,包括我自己在内一共是七个人,我们七个都有镜头。
当然不是说我们在镜头前玩玩闹闹,一个是纪念我们在中国拍的第一部电影,另一个是其实这些同事他们的演技都还挺好的。
现场是一个很放松的环境,让我们能够实现这样的小花絮,小彩蛋。
泷田洋二郎导演看死君:为了这次的跨国合作,导演和您的日本团队有提前做哪些方面的准备吗?
泷田洋二郎:我们这些人一起去中国,这件事本身就已经很有意义了。
之前我们也是合作了几十年的朋友,互相之间有很深的信赖。
因为信赖,所以这次我一叫他们,他们就都来了。
说到我们来中国之前具体做了什么样的准备,其实并没有特别要怎么样。
当然肯定知道面对的是一个陌生的环境,比如说器材方面能够挑选什么、在什么样的地方拍、如何安排拍摄计划等等。
但大家都是老手了,很专业,不管到哪儿,都可以在现场及时地去应对。
调配器材也好,安排计划也好,无论是在中国或者在其他地方,我对他们都是很放心的。
看死君:您拍电影已经有四十年的时间,现在回头看,这部作品在您的创作生涯中有什么样的意义?
泷田洋二郎:向我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吧。
我个人能够在势头强劲、受众广泛的中国电影市场中成为大家的需求,这种喜悦本身是真实的。
这个作品完成后,世界经历了疫情,最近重新参加这些宣传活动,再回头看,感觉这部电影还是像最近才做好的东西一样,还是有新鲜感在里边。
对我来说,这次经历的收获也非常多。
我认识了很多新的中国朋友,构筑了新的信任关系,希望今后还能有机会跟大家再次合作。
关于主题歌,赵雷演唱的《欠父亲的话》,大家听完感觉怎么样?
看死君:很感动。
他在国内是很有名的歌手,我们在看电影前先听到了这首歌。
后来在看完整部电影后,在结尾处再听到这首歌时,感触就更深一些。
泷田洋二郎:是的,能遇到赵雷也很幸运。
我听了他在《中国好歌曲》舞台上唱的《画》,我觉得他真有一把好嗓子。
赵雷说他也看过《入殓师》,很喜欢,很感动。
通过我过往创作的作品结下缘分,这个缘分又延续到我的新作品之中,成为一个环,对我来讲真的特别感动。
这就是电影或者说艺术的魅力吧。
非常感谢赵雷,也希望年轻朋友们多支持他的作品。
采访| 岛主;撰稿| 队长公号| 看电影看到死编辑| 骑屋顶少年;转载请注明出处
8分,影片刚开始扑面而来的就是那种浓厚的乡土气,这个影片讲的是小镇青年的困境与抉择。
在面对城市的那种高楼大厦,小镇青年会迷茫,会彷徨,那他到底会做出什么样的决定?
是继承父亲的老店,还是去城市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下呢?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影片的导演是日本著名电影也是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入俭师》的导演,本片不光导演是日本的,就连影片中的曲子也是日本作曲家做的。
一个日本导演能拍出来中国的这种乡土气,我觉得很不容易。
影片最打动我的一个细节是我看到曾经骄傲的镇花来到城里,也不过是一个任人欺凌的服务员,当时我的眼泪就下来了。
理想和现实差距太大,小镇青年们以为城市无限美好,有着无数的高楼大厦,有着小镇没有的娱乐活动,也有着看似美好的未来。
可是他们却不知在城市扎根又是何等的困难。
比如今日我们吐槽的昂贵房价,其实这不就是一种进城税吗?
城里人很多家里都有一套房,不至于那么困难。
现在谁是买房子的大头?
就是进城务工的小镇青年。
说来也讽刺,建筑工人们建了无数的房子,却没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家。
看似中国的经济越来越好了,实则那是透支了几代人的活力(我不是特别喜欢农民工这个词,现在农民这个词变味了,很多时候代表着愚笨奸诈,我们吃饭的时候说农民伯伯,可是人家进城帮我们干活,我们还得在工人前面加个农民二字。
仿佛他们一出生就注定了是农民的身份。
)改革开放这40年发展太快了,快到那一代人都适应不了。
但发展的代价就是会有阵痛,时代的阵痛,发展的局限,乡村很多手艺失传了,也没了那种浓厚的乡土气。
毕竟别的国家用百年才走完的路,咱们40年就走完了。
况且面对城市里的各种诱惑,凭什么让小镇青年们会选择安贫乐道?
选择传承传统文化?
时代变了,幸福没有错。
影片有一幕特别好,就是一个场景的切换,从乡村的古镇切换到城市的高楼。
这短短的一个镜头,就是这40年来的变化。
我们能说发展是错吗?
我们虽然怀念曾经的乡村,但是如果让我们回去,我们会回去吗?
谁都没有错,发展没有错,政府没有错,百姓更没有错。
所以说这就是时代的局限,发展的阵痛影片中没有绝对的反派,看似二叔是反派,实则他不过也是一个实干的企业家。
他想的是把这种传统美食能够批量化的生产,然后发扬光大,我们能说这是一种错误吗?
如果主人公没有去继承父亲的这门手艺,那这门手艺不就失传了吗?
不就需要二叔这样的人才能保住这种文化遗产吗?
虽然味道可能稍有差池。
但这是原料的问题吗?
是手法的问题吗?
不是,只是少了那一道工序。
那道工序对如今工业化的时代来说,不要太简单了,老爸把那最后的秘密告诉二叔,他俩一起合伙批量的生产不好吗?
味道还是那个味道,招牌没有砸,还让更多的人知道了,自己不用那么辛苦,钱也能哗哗的来。
这不就是一个双赢的局面吗?
可是老爸就是那种最传统的手艺人,他不了解这些,他只知道做好自己的糕点,不辜负自己的顾客。
所以之前我说改革开放太快了,这代人完全就被抛下了,他们其实不太适应这种现代化的生活,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的爷辈和我们生活习惯会差这么多。
两个演员,我觉得选的都不错。
张国立是真的能演出那种严厉又温柔,惹人心疼的父亲形象。
而韩庚也一扫前任4的油腻形象,非常朴实,这种才是好演员,什么都能演。
我为什么会乐此不疲的去看电影?
因为电影就是体验不同的人生,体会不同的生活。
这种感觉我在其他的娱乐项目,比如说剧本杀桌游密室乃至歌剧,相声,评书,小曲中都体会不到,电影就是独一无二的。
实话实说,我觉得今年在影院看的80来部电影给我带来的思考比学校交给我的多太多了。
所以我并不关注导演和演员的私生活,那玩意和我没关系,关注影片本身就够了。
这也是为什么我说不要用政治去解构电影。
就像辛德勒的名单,今天的犹太人做的不对,那就能说当日的德军做的对吗?
我们看的是电影本身,而不是一味的宣泄情绪。
或者说我们的历史,我们华夏真就一清二白,从来没有占领过任何一个民族吗?
不可能吧,不然56个民族怎么来的?
那难道我们就能说日本侵华做的对吗?
历史就是伴随着血与泪,在某一刻做了什么,不代表永远是这样。
我觉得这句话对于民族,对于国家而言都适用。
父亲的爱都在没有说出口的行动之中,见三追逐了那么久的秘方,在父亲倒下的那一刻也不再重要了
语境的疏离还意外拍出一点返璞归真的感觉来,又或只是太普通工整的文学电影。像是很多年前的电影。薛昊婧还真是温良贤淑的好妻子样子呀。
主题没选好,这是一个讲“牺牲”的故事,但拍出来的效果不是爹味就是自我感动,而故事中的“牺牲”又透露着无知和愚昧(除非故事背景设定古代)。
镜头不错 调色舒服除此之外 就是复刻李焕英廉价煽情自我感动的父母情路线剧情平庸到无趣 情感寡淡到无味
求求了,虽然讲到了复制爹的路只有死路一条的道理,但没有一点能打动人的地方。是不是因为这戏从里到外都太东亚了啊?
日式导演中国演员透着一股不合群。实在喜欢不起来。
这是什么不能说的秘密吗??为什么要藏着掖着??都知道对健康不好了为什么不能干点别的??
在2023年快要结束的时候看了这个片子真的很治愈,今年有太多的犯罪题材影片,都有受伤害的人,但是这个片子没有掉人心弦的东西,只是平平淡淡但是一切都那么自然的父子之情,也许故事没有大起大落,但是就是这份平淡存在于每个人和父亲相处的过程之中,片尾更是直击人心,频频落泪,至少在我这觉得父子的温情拍的很好!
非常好的故事 很好的导演、摄像 要不是国立老师演父亲 估计至少高两分
还行 挺煽情的
看张国立表演,我想起了已经去天堂的爸爸
其实还是《入殓师》的那套剧情,传承、风物、无言之爱均有出现,并混杂了一部分文化改编的不适宜感。剧情的衔接有些生硬,也缺少那种娓娓道来却中的的感悟,要甩锅给编剧吗?
我觉得还凑合,三星半能有。其实原名真的更好,我觉得这电影也不完全是讲父爱吧,讲的是传承该怎么传承吧?
像中国演员的cosplay,如果把韩庚代入一下大野智是能看下去的。女主这条线也很日本,我们的劳动妇女真不是无论啥时候都妆容精致的。
a|如同冰晶糕的味道,整部片的基调非常甘、润、一点点黏,在现今浮躁的电影市场里是难得的清流般的一汪存在,当然也得益于导演泷田洋二郎非常平实又扎实的人文电影技法加持,小城不大,人生不长,要传承的、守护的、保护的,都在那最平常的一呼一吸里。
比韩庚演技还要烂的是这个故事本身
我希望我永远看不懂这样的遗憾电影
一个家族传给族长一个做点心的秘方。这是很神秘的事吗。有点不太能理解。
山水清秀,风光优美,配乐和节奏像《舌尖上的中国》。那么叙事呢?电影呢?不中不日,也全然不是日系风格。二流子韩庚差到贴地,演员韩庚滑到飞起,都是城市人派头。薛昊婧就负责好看是吧。都浪费了。开门一句柳咳嗽道破所有。所以眼前有迷障终日不得见。这就是生做的别扭了,如同所有误会所有困结一定要做一番不清不楚。但心底该是清明的啊。闻烟出内蕴,但我爸没说的那件事,不好忍。失去故乡的人是不幸的。不孝啊。不孝啊。
全员演技烂透了,尤其是张国立和韩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