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看了故事简介,虽然没看过原版,也知道此剧翻拍,在国内要改编得合情合理又不失精髓相当有难度。
影片开篇的设定,简单几句话带过,几个补考的法律系学生模拟西方法庭,拉来家长亲戚来当陪审员,又在那么破旧的类似废弃仓库之类的地方进行讨论,这个设定真的不是很容易让我接受,怎么看怎么觉得诡异。
北京的大学条件有那么差吗,就没个好点的会议室让家长们讨论?
然而当这些人从不经心的应付差事慢慢变成认真讨论后,我也越看越投入,已经遗忘那个让我不太信服的设定,只关注讨论本身。
听说导演是位有名的戏剧导演,但其掌控影片非常纯熟。
全片的剪辑、节奏把控都极好,每一次冲突和情绪转换都显得顺其自然毫不突兀,戏剧张力十足。
整场戏几乎全在一个场景中拍摄,像极了一场戏剧,这对演员的表演是相当大的考验。
一个希望多给嫌疑人次机会理性分析各种信息的检察官;一个擅打哈哈的和事佬;一个和儿子闹过矛盾非常看重孝道、脾气火爆的出租车司机;一个自信的房产商;一个蹲过冤狱的前小混混;一个尊重生命态度平和的医生;一个为了自己生意被硬拉来的学校小商贩;一个渴望被重视的老头;一个歧视外地人的房东;一个曾经努力求学积极上进的保安;一个吊儿郎当和稀泥的小市民;再加上一个不大耐烦的组织者。
每个人不同的身份、地位、观念、思想和经历一层层展现,刻画得深刻又略带幽默,让我大笑的同时也引发了深深的感慨。
仅仅一张桌子周围,仿佛是一个社会的缩影,感受到了种种当前的社会现象和意识形态。
而每一位角色刻画是否深刻,全靠表演来展现。
这些人的表演几乎都可圈可点,韩童生、何冰、小商贩、最为突出。
一部戏能出现十余位优秀演员同场飙戏,真的太久没见过了。
有人可能觉得他们的表演太有戏剧感,看不习惯,我却认为这个影片的设定正需要这种戏剧化的表演才能感受到讨论中的矛盾和冲突。
上面说的都是影片的优点,再来说说一点美中不足。
一个是在于主持讨论的那个学生,表演功力略显欠缺,我几乎看不出他是何时改变了自己的想法,从一开始的焦躁、无奈到后面的认真思考直至改变判断,都表现得不够深刻有力,没有撑起这个角色。
所幸他并没有发表太多言论,只负责维护秩序,更多时候是一个倾听者;另一个是一些细节上的瑕疵,比方已提到的开篇设定,还有回避了刀上是否有指纹这个问题,以及讨论中忽然下雨(下雨鸣雷打闪可以理解为烘托气氛)后 屋顶为何漏雨这个细节有什么意义我没看懂。
至于很多人说最后给何冰安上那个检察官身份,是为了过审成为主旋律略画蛇添足了,我倒不这么认为。
既然设定是一次模拟法庭的讨论,但讨论过程中那么的真情实感,作为看客的我也投入了进去,当然希望这次讨论不是那么毫无意义,希望能对案件的审理产生实际影响。
最后的真凶落网字幕作为一个光明的尾巴也无可厚非,让大家相信尊重生命多给他人一次机会是值得的。
结合我们国内的情况和观众想法做些适当的调整未尝不可。
抛开那些强调法理、揭示社会面貌的部分,这也是一部相当好看的商业片,很多特效大片到了文戏就让人昏昏欲睡,而这部戏可以做到全程无尿点,从头至尾保持让我兴奋,比很多所谓的大特效大制作剧情空洞表演浮夸的大片要难得的多。
一个好故事一套有深度的表演更值得我去看。
我会抽空找原版来看,我相信原版的立意更深更有意义,但结合实际情况的翻拍做到这样已属不易,不失为一部好作品。
终于看到一部中国人拍的精彩电影了,尽管是翻拍,但“本地化”做得相当不错了,是一部中国电影演员们的演技一个比一个精彩,说一个最精彩的还得是韩童生老师,没的说了,特别是最后那场哭戏。
有一幕印象非常深刻,甚至是震撼,8号陪审员拿出他的那把刀插在桌子上,然后转身之后,剩下11个人的神态、姿势各异,简直是现实版的最后的晚餐,则个时候由衷得佩服导演和各位演员,你们真牛!
中国式故事,和原版的十二怒汉融合的十分桥面,天衣无缝,编剧功底深厚!
PS:《闯入者》现在只有可怜得不行的几家影院还有排片,相比之下十二公民的待遇比闯入者稍强,真替闯入者心酸。
反观《复仇者联盟》这种快餐式的电影上座率居高不下,这种英雄打败坏人的电影还真是经久不衰呢,真的不明白,好人打败坏人的故事我们从小看到大,看到开头能猜到结尾的电影为啥一直会这么受欢迎。
真正的好电影,总不会受大多数人待见,现在电影就是一场快餐,跟去趟麦当劳一样,过了就过了,吃的全是垃圾食品,什么也就不下。
我手里的银子很贵,很少,吃不起麦当劳只会为好电影买单。
比起1957年美版的《十二怒汉》,故事还加入了个人经历,让情节更丰富一些,虽然人物是完全对照原版设定的,但融入了我们的生活背景和职业特色,个性也非常鲜明。
由男主主导,并一步步引导众人发现疑点,更也符合影片最后给出的他的职业介绍,安排的也算是很合理,翻拍的算不错的了,而且演员演技很好。
其实一部好电影有时候不需要什么花里胡哨的特效,它需要仅仅是贴近现实生活的真实,而且把国内当前的很多心理问题糅合在内,扩大了题材内容。
最后一幕揭示主人公是个检察官,好感动,画龙点睛之笔,给人一种美好的希望。
何冰饰演的8号演技简直碉堡天,所以看这部国产片简直每一秒都是惊喜,用酣畅淋漓来形容观赏过程再适合不过了,真难得看到国片不骄不躁,循序渐进,虽然漏洞不少,但仅仅看各位戏骨飙戏已经是爽到不行了,强烈推荐,极力推荐。
影史经典大多体现几个价值/意义:作为里程碑的历史价值,作为艺术作品的美学价值,作为意识形态载体的现实价值。
金无足赤,一部作品即使没有显露出三者,或者三个价值无法具有相当高度,也能因某一价值突出而成为经典。
1957年的《十二怒汉》并非依靠情节取胜,它的经典更多源于其现实意义——陪审团制度的理念普及,以及个体如何抛开在外部环境潜移默化影响下持有的惯有偏见,从而实现理性对待问题、宽容对待他者。
与第一个现实意义相比,第二个现实意义是超越时空限制的,即使不触及法律,它依然是所有个体都无法避免的问题,这也是《十二怒汉》不断被改编的重要动因。
作为一个碰巧看过美版又不崇拜美版的观众,我就想说说对于内地版的看法。
美版《十二怒汉》,非常理性,也非常理想化。
没用一个多余的镜头没用一句多余的话,即使我觉得导演和编剧对美国司法制度乐观到有点天真,但依然惊叹他们的思维力和洞察力之强。
《十二公民》,改编自《十二怒汉》,但它们却有着本质的不同。
原版是用严谨的思维来探索案件疑点的,后者却不然,看似在辩论,其实就是各行各业各色人等齐聚一桌发泄不满后一起牵手走向新生活,最后长期对战的小保安和小卖部老板还和解了,这就是传说的相杀相爱吧。
这么牛逼的事是怎么做到的呢?
当然还是在公正无私的伟大的人民检察官的领导下完成的呀在这么一个阳光的假惺惺的设定下,影片的很多辩论根本不是辩论,讨论着讨论着就成了诉苦、忆往昔、心灵鸡汤。。。
就成了人物形象和人物故事的堆砌,检察官:我是检察官我公正我要做当代包青天,这么多人都判有罪我偏要高风亮节,我就要反着干,说不定就蒙对了呢?
唉,有没有可能这个富二代不是凶手呢?
有没有可能是这个富二代失散多年的胞弟杀的人呢?
有没有可能呢?
有没有用可能呢?
小卖部老板:我卖泡面卖冰棍挣钱多不容易还得在这里跟你们叨逼叨!
卧槽我一箱冰棍要化了你们快点投,投死投活都随便,快点啊北京人:哼,外地人把我儿子的大学名额都抢了,外地人素质差,外地人还富二代,烧杀抢掠的都是外地人;小保安:纵使没考上政法大学,我也是政法大学的保安我骄傲!
我要不负学校好好判决。
唉,邻座北京人竟然骂我们河南人!
尼玛,想打架吗?
韩童生饰角:我就是天皇老子,我在家管不了儿子在这还镇不住场子,艹,跟你们干了!混子:哥的伤痛你不懂;主持:这帮龟孙子完全没有组织纪律不听指挥,差评;大爷:我被打过右派,但我遇过善良的红卫兵,我相信人间有真爱人间有真情;房地产开发商:我属于中国10%富人阶层,跟你们这群屌丝不是一路的;急诊室医生:我见过生死,我相信证据;物理学家:我是物理学家,我相信科学;路人甲:我是路人甲我是墙头草你看不见我看不见我除了绞尽脑汁设立的人物形象,导演和编剧还野心大有地搞了这些:富二代的人设,干爹和高校美女的关系,北京人和外地人的矛盾、社会底层人氏的生存状态,等等所谓的社会现实的内容。
内地不少影视作品都特别喜欢在单纯的故事中加入大量的“现实主义”的东西,然而并不是糅杂的东西越多作品就越厉害,相反,元素越多越难驾驭,不是大师根本搞不定,显然,导演现在还不是大师,所以整部电影既没有精彩的论辩,也没有宽广的社会现实深度。
导演的失败之处在于,首先论辩思维逻辑不够,导致十二个人一桌的时候简直就是在打嘴仗,主导的检察官只会说“有没有可能”“如果”“会不会”(检察官要是都这么工作的那我也是醉了),反对他的人只会人身攻击,一点道理都不讲。
但是讨论要继续啊,公正无私的检察官要说服大家啊,怎么办?
对了,每个人身上都能扯上一段往事嘛,每个人身上都会有偏见嘛,好啦,只要每次说服人的时候说到别人内心的痛点上就可以了是不是?
背后有纹身的混子竟然有被人冤枉入狱七八年的经历,多么艰辛!
不讲理的韩童生原来家里有个这么叛逆的儿子甚至妻子和儿子都离自己而去,可怜人!
看似温和的大爷竟然遭遇过文革期间被打成右派的经历,多么惨痛!
仇视外地人的本地人原来儿子上大学的资源被外地人夺走了!
本片唯二靠谱的疑点之一:楼下老头所述的案发时间和声音是不是可信;之二:地铁另一边的女人的证词可信度及与老头的证词冲突。
可是就这么仅有的两个最算得上疑点的疑点,被导演几分钟就给带过去了,又开始了不知所谓的打嘴仗。
于是最后的最后,经历了一场俩小时的辩论和对于每个人曾经的反思,十二个公民之间产生了沟通理解和关爱,多有“内涵”!
多有煽动力!
对于导演和编剧的这种设定,我只能说呵呵。。
什么都表现了就是什么都没表现,导演呈现出来的内容太杂太不集中了,案件讨论不清楚,人物故事太刻意,很多东西都失之自然。
豆瓣评分这么高,不是因为这部电影有多好,大概是中国认真的电影太少了,就冲着主创人员的态度,好心肠的观众就给足了五星。
翻拍片总要拍出新意,至少要本土化、当代化,如此生硬地将好多年前的剧情生搬硬套到当代中国,也不管适用与否,只能说编剧太懒了。
关于让家长来做陪审团这个设定合理与否,已经有人讲了,我所注意到的有:1.最重要的,作为本案唯一物证的凶器,上面难道没有指纹的吗?
如果有富二代指纹,你就是从淘宝66包邮买上一万把同样的刀,也不能证明任何问题;如果没有,那也必须解释一下才可以。
根本没提到指纹的问题,说明编剧太懒了,要么没想到,要么不知道怎么把这个事情说圆。
2.两个证人的设置也存在很大问题。
我不太懂中国的公共交通,但据我所知,中国是没有原剧中那种城铁的。
类似的只有轻轨、地铁,而通过地铁、轻轨窗户看见对面房间里的凶杀案这种事,还从来没在新闻上见过。
片子里演示的那个老头的房间未免也太大了些,并且没有考虑到很多房子卧室门和户门挨很近(只有两三米甚至紧挨着)这种户型。
3. 既然片名都把十二怒汉改成十二公民了,何以不引入女性角色?
女性不能参加这种讨论吗?
既然已经设定是家长和模拟陪审团了,连女性角色都不引入,只能说明太没有想象力和创造力了。
文/牛三牛作为话剧导演,徐昂在2011年交出了一部《喜剧的忧伤》,一战封神;当然,成功的另一半,是陈道明和何冰堪称国内顶尖的演技。
如今,徐昂半玩儿票性质地拍出了自己的第一部大银幕作品,而且一玩儿就玩儿把大的,直接翻拍西方法律电影的头把交椅《十二怒汉》,结果,竟然真玩儿出了一座罗马国际电影节的“马可·奥雷利奥”奖杯;这一次,徐昂的获奖感言里最应该感谢的,仍然是这一帮人艺的老戏骨。
从影片的呈现效果看,拉着一帮人艺的话剧演员拍《十二怒汉》,真的是一件不能更靠谱的事儿了。
电影《十二怒汉》几乎在一个房间里就拍完了全片,纯靠大段大段的念白来推进剧情,这事儿要放在中国电影圈,除了找话剧演员,连凑齐十二个人都难;而正因为要改编的是这样一部在狭小空间中讲求精确和变化的电影,也确实适合一位摸透舞台法门的导演。
为了适应中国观众习惯和大陆法系的国情,影片首先凭空造出来了一个虚拟的场景:一帮政法大学的大学生因为英美法课程挂科,老师要求家长来校组成陪审员,共同完成课程的期末考试。
且不论哪个吃饱了撑的大学老师会做出这样的决定,也不管是否真的会有家长大老远跑到大学来帮孩子“做作业”,由此就可以看出,为了尽量合理地攒起十二个中国普通人,让他们坐下来讨论一个跟他们八竿子打不着的案子,徐昂也是挺拼的。
而这个设定的结果就是,电影的开场平淡而又尴尬。
一群符号特征明显的“家长”,从教室走向要履行陪审任务的废旧体育教室(这里也完全理解不能,一个现代大学请来一帮家长,居然会把他们安排到一间满是杂物竟然还漏雨的废弃体育教室),三三两两无聊嘀咕的表演,真的满满地都是话剧腔——尤其是那个一出来就满脸殷勤、走来走去散名片的天津推销员,真的是不能更有话剧舞台范儿了。
然而,一旦这帮人在这间满是标语、乒乓球桌等中国符号的房间里坐定,好戏才算是真正开场。
由于刚看完了一场人物性格蠢到只能靠导演脑洞大开来推动剧情的《超能渣派》,我更加期待《十二公民》的人物设定。
十二个普通中国人,果然每个都没让人失望,单就这一点,国产片也算在PK美国商业流水线电影的时候打了个小小的翻身仗。
原电影中的嫌疑人是个贫民窟长大的孩子,因为贫穷和缺乏教育,便成了有罪的一条理由;这里的孩子成了富二代,缺乏管教、张扬跋扈,则是当下最容易挑起中国人嫌弃神经的一项“罪状”。
除此以外,中国典型的笑面虎和老好人,一保温杯茶叶泡一天的出租车司机、与大学生谈恋爱被认为是包“干女儿”的房地产老板、曾经无辜入狱的社会青年、大学里的不法摊贩、以追击不法摊贩为己任的大学保安、孤独的空巢老人、瞧不起外地人却只能靠收房租为生的北京侃爷等等,真的是无一不是中国独有,无一不能让观众找到生活中的对应角色。
这样的设定再加上舞台行家们的卖力演绎,真的是不出彩都难。
想象一下,可重复拍摄、可后期剪辑的电影创作,真的是可以把演员每段台词中最佳的演技呈现出来,更何况,这群人还是舞台上从来只能“一条过”的话剧演员。
因此,看完再回想整部电影,每个人物依然栩栩如生,你可以毫不费力地数出十二个角色,这对于一部电影处女作来说,其实并非易事。
这些人物的呈现,以及影片时不时地因为角色间的性格特征而爆发的戏剧冲突,占去了极大的篇幅。
这既可以作为影片成功的一大优点,却也使得电影很难再将更多的精力放到案件走向上。
每一处转折,计算火车开过的时间、计算老人走路的时间、女孩近视眼的细节等等,都与原作无异。
但这也就够了。
这些剧情的拐点,已经足够吸引住影院中观众的眼球。
坐在我身后的两个中年女士,从一开始嗤笑“居然不是3D”、“好多台词”,到最后开始激烈地分析剧情,甚至计算起每个陪审员这次是会投“有罪”还是“无罪”。
这足以证明,对于大多数走进影院而没有看过原作的观众来说,主线剧情已经足够了;应该是预见到了这一点,徐昂才把更多的心血投入到了角色和次要矛盾的勾画中。
而这恰恰让所有演员都嗨了起来。
其中,何冰一次次克制情绪后的突然爆发、北京侃爷吐槽完外地人后的幡然悔悟、韩童生谈起儿子后最终向真理屈服等桥段,都可以写进国内男演员的表演教科书。
这里还要提一下全片的氛围营造,一个多小时的场景都是固定的,这个场子的打造不能不费点儿功夫。
《十二怒汉》的导演西德尼·吕美特曾经讲过镜头和视点的心理、视觉作用是如何影响了他的拍摄:为了营造“困境感”,他随着情节发展缓慢改变镜头(从正常范围,慢慢进阶到50毫米、75毫米和100毫米焦距),并且慢慢将镜头的视角越放越低,直到镜头低于水平视线三分之一甚至能够拍到天花板,以创造一种幽闭恐惧症的感觉,一步步提升电影的张力。
这精妙的设计之所以无与伦比,在于导演在不知不觉中以影像来干预着观众的观影感受,直到陪审员走出房间,才用高空的广角俯拍彻底舒缓了观众的情绪。
《十二公民》虽然没有照搬这样的“镜头阴谋”,却也通过一场大雨前后的色温高低、光线强弱以及电闪雷鸣,很好地强化了辩论不同阶段的现场氛围。
最妙的是片尾一个雨后夕阳下的温暖长镜头,让观众随着演员们走出纠结,开始以全新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人和自己的生活。
一部电影之所以伟大,在于它让每个人都能从中找到自己的解读,进而照射进现实的生活。
《十二怒汉》里展示出的内容,如权利义务的统一、美国的司法体制、疑罪从无的司法原则以及人性的阴暗、对生命的尊重、逻辑推理的方法等等,成就了一部伟大的电影。
而更加中国化的《十二公民》,其意义更多的,则是向越来越浮躁、只要道德暴力不要法律真相的中国社会,传递一种探问真实、珍视生命的基本法律意识。
这很基础,直接说出来甚至很傻,然而,这却是我们中的大多数身上,所一直缺少的。
十二怒汉是留名影史的经典,而这个只是粗制滥造的复制品,没有严肃,只有荒唐。
学生不及格要家长来补考,荒唐。
拉上保安和小卖部老板凑数,荒唐。
本该严肃的电影建立在如此荒唐的基础上,只能变成彻头彻尾的闹剧。
尤其是在中国最高法院长周强表示要要坚决抵制西方"宪政民主"、"三权分立"、"司法独立"等错误思潮影响,敢于亮剑,坚决同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诋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和司法制度的错误言行作斗争,决不能落入西方错误 思想和司法独立的"陷阱"后,更显得这电影是一个笑话。
最后检察官亮出身份就是笑话中的笑话,简直就是刘别谦之触,甚至还有点反乌托邦,老大哥正在看着你。
真是一部让人非常非常非常腻味的电影。
首先把故事讲好,吸引住观众,然后再不着痕迹地把所要宣扬的理念植入观众脑中,这才是用电影传播价值观的正确方式。
本片呢,12人讨论最最开头还算足够真实地展现了生活中人们如何应对这类讨论。
然后呢?
然后呢?
就开始急不可耐展示你们普通人是多么的不动脑经人云亦云,你们多么汲汲于生活不愿为更重要的事情付出时间,急不可耐地说教起来。
最后检察官工作证的大特写就不说了,不过是商业片中广告品牌的大特写换了个内容而已。
不论导演怎么费心设定12个人的身份,不论怎么展示每个人背后的故事,但这片子跟过去的主旋律影片没有本质不同,太着急讲道理而没想好怎么讲好故事,本末倒置。
可能反倒是编成话剧可看性会高些吧。
《十二人》在各国都有各自的版本。
中国版个人感觉是惊喜,虽然主线完全引用原版,但是对于中国社会当下的各种矛盾丝毫不隐藏不回避,把嫌疑犯由穷小子换成富二代,删除掉原版电影和话剧版本里面油头粉面的小演员加入学校小贩(十二人的身份比话剧版本),都是恰到好处的改编。
而大陆法系如何能够出现陪审团被涉及成了学生家长的模拟法庭,虽然不尽合理,但除此并无他法。
其实无论何国上演,《十二怒汉》在树立对证词证据的合理怀疑,对于嫌疑人罪名成立与否秉持抛弃其背景与陪审团员个人心境,完全按照逻辑理性判断这一主题之外,也绕不开对于一国民间当时的社会状况与思潮的真实表达,在这一点上,符合国情的改编虽然从形式上因为国别和历史的原因会与原剧差很远,但是只要是符合该国实际当下状态的,从主旨来说,才是真正把握住了原版的精神。
从这个角度上说,中国电影版实在是胜过中国话剧版。
十二人并不能说个个出彩,但大体上几个戏骨的飙戏和内心袒露还是相当出彩,即不游离原本,又能反映现实状况。
当面上戏的话剧版上演,虽然有些细节做了合乎中国的改编,但对于剧场来说,原该突破更多限制,将注入种族歧视,代际隔阂,贫富矛盾作更合理的改编呈现,但当时确实是做得不够。
电影版的处理则蛮令人惊喜。
当然电影依旧存在部分角色交待不够清晰,国内阶层矛盾呈现超过了疑罪从无的善法精神树立的重要性的辩论阐述,但个人觉得电影已经做了其可做范畴内的所有。
你不可能再要求他把聂树斌案,呼格吉勒图案让何冰饰演的检查官拿上来自抽司法耳光,也得忍受电影开始的迟迟未立案与结尾字幕的真凶落网这样蛇足的东西来证明未采取陪审团制度的我国司法依然有审慎与严谨的站在嫌疑人立场的考量,你更不可能听到,“只要证据不充分,就不能让其罪名成立,即使他真的杀了人。
这是保护我们其他无罪者不被构陷所必须支付的代价”。
在纸面上银幕上,我们依然还需要让形式正义受实质正义的庇佑(或者限制),但是至少从中国电影的发展来说,考虑到了现状,呈现出真实人性,就是了不起的一小步,在反脑残,反一窝蜂,反主流历程里的值得铭记。
塞了太多人物故事,可能是基于国情的改动,但就失去了应有的理性,让辩论更像是被生活毒打的中年男子的发泄大会
尽管这是一部有着不少硬伤瑕疵以及近乎空中楼阁式的现实主义假想题材律政作品,但其对人物群像丰满鲜活的描写,教科级的表演,对密闭空间文戏的操控,叙事节奏的握持以及台词的撰写,都使其呈现出令人荡气回肠又百感交集的观感,尤其在华语电影语境和法律框架下,即便是意淫狂欢,也着实值得尊敬鼓掌。
一个模拟法庭,一场人性的审判。人们会依据主观想法判断一件事,然而客观因素往往是真相所在。演员的台词功底真好,何冰依旧充满正义感。
最后十分钟,泄气了。尤其是把8号设置为检察官,真的不太能理解,精英阶层依旧主导话语权?相比于原作互换姓名相忘于江湖之感,这个改编着实有些令我摸不着头脑。
过于吵闹,人物塑造不鲜明,都很情绪化。由于现实中没有陪审团制度,采用了模拟法庭作为事情成立的出发点,开局就显得很儿戏,过分情绪化的众人让这个讨论变得更加儿戏了。无论人物塑造、情绪表达、辩论氛围,都不如原版。
影片建立在一个假定的基础上,片子也多次去解释这种假定,如果能接受这个假定,还是值得一看的。毕竟有《十二怒汉》的剧本基础,剧情终究很有吸引力。台词接的也很不错,且有意植入很多当下社会话题:贫富、歧视等。表演确实太舞台了,但表演细节又很出彩。反正,当话剧看吧。三星半
画虎不成反类犬。太造作。
《十二怒汉》依托于陪审团制度才能成立,观众的情绪被牵着走是因为这十二个人真的可以决定一个人的生死,而“模拟法庭”的设定令这种紧张感瞬间降为0,越认真就越出戏
不算成功的翻拍,剧本塑造差得太远,最后检察官的身份揭示得让人啼笑皆非(至少我是这样)。除何冰外,每个人的表演都放大到200%,只有何冰收到了120%,所以他是好的电影演员。不过,影片能在这片土地的电影院里放映,本身的进步意义已经超越了这些质量问题。
翻牌的很不错,演员演的都给给力。相当于是向经典致敬了吧。开风扇的动作,现在在看十二怒汉才想起来评论下这部电影。一部值得深思的电影,反应的当代的社会问题,浮躁的世界,更需要沉淀下来好好思考。
不记名投票真是个伟大的发明。
宋提刑真乃这个模拟驾驶室的abs,微服私访将各怀心事来陪太子读书的家长们引向良心的公正,维护了司法正义,也为片子的政治正确保驾护航——陪审团制度算啥,还不是一群乌合之众,我们有高尚的人民检察官司- -!
中国版最好的地方在于台词的本土化,融进了很多中国特有元素,文革呀排外啊河南人啊傍大款都融的特别自然。最难得的是4号,还原了我对北京八九十年代那种持弹簧刀斗狠的胡同青少年(又称「顽主」)的想象。
有什么意义…最后黑了一把检察院么
值得推荐的影片,在这个院线烂片横行的时代,能看一部这样的电影都可以说是一种享受。
模拟陪审团的背景让每一次义愤填膺的讨论陈述有些刻意,选择舞台剧的方式也算是巧妙的弥补这一不足。有原版完美剧本打底,几乎用同样紧迫的时间与空间营造了毫不逊色的戏剧冲突,本土化非常成功,我们大多数人没有发声的魄力,至少也要在激情的舆论中保持不轻易跟风的理性头脑和负责态度。
杠精
这片子最为尴尬的在于是怎么着都是非本土的,所以只能借助模拟法庭,然而这样来看,剧中角色用力又过猛,因为他们的讨论并没有判决的实际效力,这就没有了说服力,表演再精彩,想到这一层,心就有些虚。至于电影语言这块,比起原作,差别不小,原作可以称为室内电影,本片更多属于舞台剧。
6/10。唯一收获是看出了原版的弊端:用瘸腿和近视的体貌特征、计算和情景再现试图说明证人的说谎心理,其实属于主观臆断,没有证据说明证人说谎。改编在戏剧和电影的融合上颇为生涩,尽管添加了空间符号如满仓库的消防器(暗示辩论情绪的怒火)和空着的废弃椅子(代表正义的缺席),设计了暖黄的色调和着装、天色渐暗时长桌上方的顶光灯,从而形成丰富的现场感,但演员无论对话表演、肢体动作、两两相对的座位和走位,都明显是舞台剧的表意范畴,产生了略显违和的陌生化效果,戏剧结构上少数服从多数的压力、跳出社会的偏见,基本沿袭自原版,冲突内核十分紧张激烈,但本土化的讲话插嘴、仇富意识、文革和冤狱创伤,都是小品级别的机械式讽刺,更何况宣传性实在太强,结尾表现大学生迎接家长的侧面横移长镜头,就差打出和谐温暖、互相扶持的字幕总结了。
极富盛名的「烂作」,话剧班底对电影声画艺术的毁灭,甚至摄影与剪辑都出现了极大的漏洞,话剧演员的夸张化表演与电影大屏的「藏」相悖,中国电影还需再接再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