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那年八岁

那年八岁,When I Was Eight Years Old

主演:罗京民,杜俊豪,邱林,吕亚萍,焦妮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17

《那年八岁》剧照

《那年八岁》长篇影评

 1 ) 那年八岁部分细节及感想

1、一开始,就是小小费力的打了两桶水挑回家,回到家,弟弟妹妹们已经在吃饭了,有些生气的小小在倒完水之后一把揪开猫开始吃饭,女人端上饼,小小先是一把抢了一个递给坐在旁边的妹妹。

小小丢下吴先生,跑回家骗另外两个弟弟杀兔子吃,结果被父亲拉到屋里揍,两个弟弟扒着门偷笑,一改之前拿着兔子哭的模样,但是妹妹站在院子里,嚎啕大哭。

女人是后妈,另外两个弟弟是后妈的孩子。

2、小小刚被领到吴先生屋里的时候,憋着眼泪倔强着不肯说话,唯一一句反驳,是反驳吴先生的“你妈是你方死的吧”。

3、几次前后对比。

吃饭:吴先生虽然看不见,但是夹起鸡蛋和肉来毫不含糊一夹一个准,一块大肉都不给小小留的那种,但是在诈尸事件后,吴先生会把鸡蛋夹给小小,小小会把鸡蛋再夹给吴先生。

熊孩子们的起哄:一开始,吴先生制止小小,跟小小说的是“人就是挨骂长大的,你就是挨骂的命”,诈尸事件后,吴先生先一步小小举起竹竿就打起哄的熊孩子。

(在第一次吴先生制止小小,让小小放下石头的时候,小小扔石头那个不服气劲,真的是拽劲十足。

)领道:因为父亲把自己租给了吴先生,书没得念了,妹妹没得照顾了,小小很大不满,吴先生也是和小小斗智斗勇,两人在路上就是一前一后一前一后。

后来,小小弄伤脚,吴先生背小小过河,一个看不见一个不能走,两个相互依靠,互为对方的眼睛和脚。

4、吴先生带着小小坐在打他们的人家门口,就那么坐着,他不为钱,为的是一个公道和一个尊严。

瞎子和盲人本事一回事,但是人们喜欢用瞎子来嘲讽去戏谑,而自称盲人,是吴先生维护尊严的一种方式。

5、诈尸事件是两人关系的一个转折,但是在之前,小小做噩梦,吴先生一直摸小小的头,这其实是一种安慰。

6、说是算命,其实有点心理游戏的意思,至于吴先生为什么挺神,肯定是因为能从周围的蛛丝马迹发现什么,他的说书是真本事,算命也是真本事,毕竟他靠算命养活自己。

一开始,小小只是吴先生花五块钱一个月租来的小领道的,但是后来,他自豪的跟牛车师父说这是他孙子,特别聪明,像他妈妈,就算是孙子放个屁,也是“听听,这屁放的 多有出息呀”。

以上,那年八岁观后感,以下,附图感想。

(电影很克制,没有大肆渲染这片艰苦环境下的贫穷和贫穷之下人们的迷信,画面拍的甚至有点美,真的是很难得。

环境很苦,摔一跤就是满身尘土

但是绿是绿土是土,干净甚至有点美丽环境很苦,摔一跤就是满身尘土,人很穷也很迷信,但是也很善良。

说电影宣扬迷信的一定没好好看电影。

 2 ) 陪伴,才是最长情的告白

现代人,讲究速食感情。

爱情如是,亲情似乎也越来越如此。

所以,在看到朴素无华的电影《那年八岁》时,壹姐满心满脑都是那句“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的网络俗语。

论引人入胜,电影《那年八岁》似乎并未做到极致。

因为通篇的故事情节都太过平淡无奇,但就是这种平淡无奇,却让壹姐多次陷入了对于过往的回忆当中。

年少时分,曾与新搬来的邻居家姑娘相看两厌。

从刚开始的互相看不顺眼,到后来的无话不谈,竟然也经历过一段漫长又有迹可循的过程。

虽说是儿时感情,但这种因陪伴而慢慢滋生出来的情谊最是让人心动。

《那年八岁》中的小小,与吴先生的感情也是这种。

在陕西高原上,住着一户穷苦人家。

家里共有六口人,爸爸、妈妈,三个男孩,和一个女孩。

如若是寻常人家,日子虽然清苦,但相互扶持必定也是能过下去的。

但坏就坏在,这一家人中的妈妈,是个后妈。

除却其中一位名叫小小的男孩和唯一的女孩外,其他孩子才是后妈的亲生娃儿。

所以,为了能够让妹妹的日子过得稍好一些,小小迫不得已被爸爸送去给一名算命先生(吴先生)当“眼睛”。

和许多算命先生一样,吴先生是一位盲人。

他能掐会算,能说会唱,但在他口中,却总能说出给人“致命一击”的狠毒话语。

就比如,见到小小的第一面,吴先生就说他没有福相,方死了他的妈妈。

在小小心里,妈妈是一个精神支柱一样的存在。

每逢夜晚,小小总会梦到妈妈在教他唱歌、学习、说话、做人。

所以,面对一个说话“尖酸刻薄”的“瞎子”,小小决定与他“对着干”。

比如领路时,让对方莫名其妙的跳一跳,比如,吃饭时刻意挑光盘中的鸡蛋和肉。

总之,吴先生和小小这一老一少,见面初时并不特别对盘。

但陪伴,是一种很神奇的东西。

它可以让一直以来不喜欢你的人,看到你的好,你的善,也可以让一直以来对你心存芥蒂的人,把你当成自己最亲近的人。

因为彼此一起经历了诸多小事,小小也终于在吴先生的尖酸刻薄中发现了他的善良和温和。

而吴先生呢,因知道小小从小渴望学习,于是便把多年来积攒下的钱财拿出来送小小去上学。

在吴先生心里,这个时刻与他作对的男孩,其实早已经是他的亲孙子了。

所以,壹姐才会在看到回归课堂后的小小,读书当口,突然冲出学校站在村口的大树下,对着吴先生的背影大声喊出“爷爷”时泪如雨下。

在影片中,小小年岁不大,仅有8岁。

但贫寒的生活和艰辛的过往,却让他成熟的像个大人。

岁月亦是一种很神奇的东西,它细腻长远,它极致敦厚,它总是能够在我们不经意的瞬间,将我们原以为薄弱不堪的感情升华、完善。

而你我,无论年岁几何,无论贫困富有,也终将以岁月为板,以时光为画,将身边人的感情装入内心,让它生根发芽。

《那年八岁》故事简单,镜头沉静,但在这简单故事中,我们却看到了优美和绝妙。

壹姐想,这才是陪伴的玄妙,这才是你我之间该有的情感!

 3 ) 蹦迪男女必看的一部电影

和婆婆(外婆)一起看的 剧情没有太大的起伏 前前后后细节描绘地很地道 最后吴先生送小小去上学 小小突然跑出教室用尽全力喊爷爷 远处那个黑色的颤颤巍巍的背影消失在大山深处 没有很刻意地描绘人情 每一处真实自然 一老一小 罗京民先生和杜俊豪小朋友二人的演技很棒 可以说超过了当下很多荧屏常青树(不点名了)现今的互联网时代 快节奏的时代 夜生活丰富高歌男欢女爱的时代 需要这样刻入人心的温情的片子 抚慰现代人的心 记起最初心中的一抹善良

 4 ) 带你找到内心深处的灵魂!

这么普普通通的电影带给我直击心灵深处的那一丝感动!

简单实在真切!

罗京明饰演的先生稍微刻薄,孩子和先生吃饭筷子间的决斗真的是太到位!

孩子故意逗先生跳沟,踩牛粪一下拉升了两个人之间的情感!

故事结尾这会我还在愁应该怎么结束!

剩下的时间不多了,先生送孩子去学校!

孩子追了上去靠着树大声呼喊着“爷爷!

爷爷!

”爷爷远走的身影牵动着整个故事的联想结局!

开放性的结局更完美,或者也是导演没办法结束之举!

 5 ) 主题

童年是很残酷的,就像《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里的分别一样,《那年八岁》的结尾小男孩刚刚在教室念完一首儿歌,冲出门,老爷爷的背影成为茫茫山坳里小小的一粒,从陌生和抗拒,像亲情又像友情的一老一少,迅速开始互无关系的新人生。

正在举行的第四节浙江青年电影节是《那年八岁》首次放映,放映结束后有人问导演杨瑾“你想表达的主题是什么?

”他说“哪有那么多主题,儿童片最忌讳就是有主题,啥是儿童片,就是咱俩高兴了,咱俩就玩儿一下,就行了。

 6 ) 小小少年静好

一部中国式朴素风格的电影,没华丽的背景,没有酷炫的特效,质朴自然的气息深情灵动。

故事以一个算命的盲人吴老先生和一个八岁的小孩小小为主线,小小是一个从小失去父母无依无靠的八岁孩子,本该天真烂漫的童年却失去了欢乐,他们在人生的十字路口相遇,从互相疏离到彼此相互依靠,在旅程中有悲苦也有温暖,一部让人深深感动的电影!

 7 ) 那年八岁

这部影片是以夏娃八岁时候的回忆来拍的,像一本泛黄的日记,在冬日的暖阳中絮絮道来。

我最关注的就是夏女和贾舒的爱情。

眼看着这俩人情投意合,都是知识分子懂艺术,你吹笛子我跳舞,真是天生的一对。

我最担心的就是贾转转从中插一脚,好家伙他那身材,那气势,要是他来捣乱那还不得了。

后来觉得其实贾转转也挺好一人,对夏女也是真心实意那个痴心啊,可惜人家夏女不喜欢他,再说,夏女和贾舒结婚了。

小两口情意绵绵,过得和睦美满。

可是,才没过多久,贾舒就死了。

贾舒死了,我简直无法相信。

后来夏女和贾转转结了婚,生了个儿子叫贾舒夏。

一家三口幸福地在照片上微笑。

其实这还不能算悲剧吧,我看完这电影已经三点多,关了灯我躺在床上,回想起贾舒死的那一幕还是受不了。

如果能重来一次,或许贾舒便不会去江边,或许……只是一个故事。

只是一部电影。

我只是刚好邂逅了这个画面,邂逅了夏女和贾舒。

大多人都喜欢完美的结局是吧,本以为这两人会一直顺利地走下去,直到那个下午贾舒消失在江边。

 8 ) 小小,吴先生

苍凉的背景,时代背景是苍凉的,人物背景是苍凉的。

8岁的小小,被亲爸和后妈卖给会说书,会算命的吴先生。

吴先生,一个看似很神的算命瞎先生。

在村里很有声望,对他的尊重,丝毫不输当地的老师。

哪家有点事,都喜欢请他算一算。

一个一生活在黑暗里的老人,一个本应该有着光明少年,因生活的无赖,走到一起。

从此,你是我的眼睛。

我是你的依靠。

曾经,我们无缘,今后,你我是亲情。

如果不是小小,吴先生会一直活在孤独与黑暗中。

如果没有吴先生,小小会一直生活在后妈与爸爸的冷落中。

他们都是彼此温暖了彼此。

 9 ) 陪伴,才是最长情的告白

现代人,讲究速食感情。

爱情如是,亲情似乎也越来越如此。

所以,在看到朴素无华的电影《那年八岁》时,壹姐满心满脑都是那句“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的网络俗语。

论引人入胜,电影《那年八岁》似乎并未做到极致。

因为通篇的故事情节都太过平淡无奇,但就是这种平淡无奇,却让壹姐多次陷入了对于过往的回忆当中。

年少时分,曾与新搬来的邻居家姑娘相看两厌。

从刚开始的互相看不顺眼,到后来的无话不谈,竟然也经历过一段漫长又有迹可循的过程。

虽说是儿时感情,但这种因陪伴而慢慢滋生出来的情谊最是让人心动。

《那年八岁》中的小小,与吴先生的感情也是这种。

在陕西高原上,住着一户穷苦人家。

家里共有六口人,爸爸、妈妈,三个男孩,和一个女孩。

如若是寻常人家,日子虽然清苦,但相互扶持必定也是能过下去的。

但坏就坏在,这一家人中的妈妈,是个后妈。

除却其中一位名叫小小的男孩和唯一的女孩外,其他孩子才是后妈的亲生娃儿。

所以,为了能够让妹妹的日子过得稍好一些,小小迫不得已被爸爸送去给一名算命先生(吴先生)当“眼睛”。

和许多算命先生一样,吴先生是一位盲人。

他能掐会算,能说会唱,但在他口中,却总能说出给人“致命一击”的狠毒话语。

就比如,见到小小的第一面,吴先生就说他没有福相,方死了他的妈妈。

在小小心里,妈妈是一个精神支柱一样的存在。

每逢夜晚,小小总会梦到妈妈在教他唱歌、学习、说话、做人。

所以,面对一个说话“尖酸刻薄”的“瞎子”,小小决定与他“对着干”。

比如领路时,让对方莫名其妙的跳一跳,比如,吃饭时刻意挑光盘中的鸡蛋和肉。

总之,吴先生和小小这一老一少,见面初时并不特别对盘。

但陪伴,是一种很神奇的东西。

它可以让一直以来不喜欢你的人,看到你的好,你的善,也可以让一直以来对你心存芥蒂的人,把你当成自己最亲近的人。

因为彼此一起经历了诸多小事,小小也终于在吴先生的尖酸刻薄中发现了他的善良和温和。

而吴先生呢,因知道小小从小渴望学习,于是便把多年来积攒下的钱财拿出来送小小去上学。

在吴先生心里,这个时刻与他作对的男孩,其实早已经是他的亲孙子了。

所以,壹姐才会在看到回归课堂后的小小,读书当口,突然冲出学校站在村口的大树下,对着吴先生的背影大声喊出“爷爷”时泪如雨下。

在影片中,小小年岁不大,仅有8岁。

但贫寒的生活和艰辛的过往,却让他成熟的像个大人。

岁月亦是一种很神奇的东西,它细腻长远,它极致敦厚,它总是能够在我们不经意的瞬间,将我们原以为薄弱不堪的感情升华、完善。

而你我,无论年岁几何,无论贫困富有,也终将以岁月为板,以时光为画,将身边人的感情装入内心,让它生根发芽。

《那年八岁》故事简单,镜头沉静,但在这简单故事中,我们却看到了优美和绝妙。

壹姐想,这才是陪伴的玄妙,这才是你我之间该有的情感!

 10 ) 你的八岁,他的八岁

今晚打开电视,正好电影频道在放《那年八岁》,看到主角小男孩小小偷兔子被揍,然后就一直跟着个算命老头过活。

没看到电影开头,猜是约么男孩的爹不要他了,然后算命老头就领着养了。

男孩的亲娘应该是在意外中去世了,看男孩做梦回忆妈妈,然后房子塌了,妈妈没跑出来。

男孩妈妈教男孩读书上进学大道理,所以男孩一开始对算命老头的手艺嗤之以鼻,斥为骗子把戏。

哦对了,算命老头眼睛还看不见。

男孩不服老头,叫他“瞎子”,老头回他“小兔崽子”要叫“盲人”。

男孩领路带老头才牛屎,老头拿糖不给男孩吃,除非男孩叫他爷。

期间看着算命老头带着小孩说书、算命,男孩从最开始的不服到之后的信任、接起老头的衣钵。

结局大致也能猜到,约么是老头死去,男孩回忆终止。

大致是年纪大了,越发看不得这类朴实的电影,一点点细节都能触到泪点。

尤其是看到男孩夜半想妈妈、村里小孩欺负“瞎子”、嘲笑男孩“领瞎子”、连看到男孩懂事受欺负也闷不吭声,心头真的很难受。

想到自己八岁那年,家庭也算温暖、有学上有饭吃有衣穿,和很多人比,真的很幸福了。

人真的要知足。

最后一直记得算命老头的一句话,希望以后大家也能做到:“以后碰到盲人,不要叫瞎子,要叫盲人。

”END

《那年八岁》短评

我觉得报看,难以忍受的沉闷,和看安哲老塔不是一个感觉,不是360度运镜就是大师吧😅一部让我中途不停看表的电影

4分钟前
  • 伪清新的一天
  • 还行

余味很足的慢电影。调度稍许机械和刻板,一些灵光闪现的瞬间还是证明了作者的潜力。母题像苏联刚刚解体之后的,模仿痕迹让人觉得有些遗憾。

8分钟前
  • Liao
  • 推荐

荒芜之地上失去母亲的青春期少女 面对的困境与成长 全片对女孩困境的描写非常隐忍克制 以此呼应着她无处抒发的隐秘的内心状态 只在不经意间的几处笔墨交代了情况 发现来月经的不知所措 独自去商场选择内衣犹豫不决最终放弃 面对身体发育和母亲角色的缺失 无法同麻木独断的父亲敞开心扉 也无法摆脱终日在逼仄车内的二人生活 在凛冽荒芜的土地上流浪 如风车旋转 没有终点 巨大的扇叶将阴影遮蔽在女孩身上 占据着画面 向远处排开 孤独没有尽头的生活绑架着这个青春期女孩 压抑和对父亲的仇恨日益升温 导演通过大篇幅的流浪生活和土地环境描写用平缓的长镜头 将这股绝望压抑的气氛向观众释放出来 最终女孩砸车出走 用自己的方式实现了青春期的冲动与成长

13分钟前
  • Lebowski
  • 推荐

镜头语言讲得很好氛围感也很不错,是个独特的公路电影,但是有点压抑了

16分钟前
  • 别管那么多
  • 还行

叙事一般,但画面质感很喜欢。

17分钟前
  • 仙鹤妮卡
  • 还行

-

18分钟前
  • R
  • 还行

这是一部深入探讨人性复杂面的作品,以其独特的叙事手法和深刻的社会洞察,让观众在紧张刺激的剧情中感受到人性的冲突与挣扎。影片通过细腻的人物刻画和紧张的情节安排,生动地展现了冲动背后的心理变化和道德抉择。影片的导演巧妙地运用了镜头语言和音效,营造出一种压抑而紧张的氛围,使得观众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主人公内心的挣扎与痛苦。同时,影片也引发了观众对于冲动与理性、自由与责任等议题的深刻思考。《冲动》是一部值得一看的电影,它不仅仅是一部娱乐作品,更是一部能够引发观众深思的人性探索片。通过这部电影,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更加珍惜和把握生活中的每一个选择。

20分钟前
  • 益生菌^^
  • 还行

3.5

21分钟前
  • dama
  • 还行

胶片颜色好好看,女生好好看,到最后一幕猛地想起开头那句“这里的水不干净”…啊…是一个有头有尾的故事,话少,喜欢。

22分钟前
  • OM0WO
  • 力荐

#BJIFF2024 俄罗斯的冷酷和神秘刚好符合我当下的心境。我们活着,承受,冲动,孤独游荡,无话可说。

26分钟前
  • 蓝吉米鼠
  • 推荐

BJIFF 14|“It seems that the summer is going to be cancelled.” 有人带着女儿和投影仪四处流浪放电影,有人裹着大衣在荒原的路边卖冯内古特和卡夫卡。人与人之间都没什么话可说,一瓶烈酒、暴力的拳头、砸向玻璃的石块和裸体照片就是情绪的全部表达。内心和自然一样神秘而令人畏惧,非常俄罗斯。看的时候发现一些画面明显有胶片受损的痕迹,大概是刻意为之? P.S. 电影画面真的很像“从世纪金源(对不起 但那个商场真的好像)到瑞瓦肖”啊… 以及中文字幕又在胡乱翻译了,have enough fling都不能好好翻嘛…

31分钟前
  • sradicare
  • 推荐

【BJIFF】第四场,坚决下周来北京要提前保证充足睡眠。这部真的很喜欢,好喜欢结尾的音乐(有人能告诉我是什么吗?)。静态的诗歌。

36分钟前
  • 又勿
  • 推荐

北影节第三场,感觉这也是新冠期间的隔离电影,茨冈父女的移动半岛铁盒。【为了看这片儿放弃了《找乐》4K修复版,又不甘心,反手买了两张票让爸妈去资料馆看姥姥家的“大楼”(西养马营工人俱乐部,开场20分钟有1分钟镜头),回来跟我说,你小时候“认”的第一个字就是“工人”的“人”,那会儿老抱着你在大楼前面给你指,然后你就跟晚报上找出一堆“人”……】

40分钟前
  • Mumu
  • 推荐

给低分吧,不合适;给高分吧,不值当。感觉父女俩太i了,其他人也陪他们一起i。或许影片就是想广袤空旷的空间之上,构建/展现这样一种人与人疏离冷漠的关系?

44分钟前
  • 不说
  • 还行

昏昏欲睡,场景萧瑟,和寒冷潮湿的、无处投放的情感。故事性实在是没有,运镜手法也有点复古,所以会有点晕,睡了半小时……

49分钟前
  • 小白
  • 还行

终究我还是不适合看这种过于平缓意识流虽充斥氛围意境但故事性缺失的片子,虽然vanlife是我很感兴趣的题材,但毕竟看无依之地的时候我也睡着了!

54分钟前
  • uuu
  • 还行

很美的摄影。旁边的姐姐打呼噜了

56分钟前
  • 许英浩
  • 还行

BJIFF 女儿很美,对俄罗斯又多了点了解

58分钟前
  • -
  • 还行

广袤的大地上,一对父女开着一辆破旧的电影放映车似乎没有方向的前进着。单身父亲和女儿的对话不多,可是女儿在成长的过程中开始叛逆,她看到自己的生长 也发现了身体的成熟,也发觉父亲对野女人的性事。似乎没有什么特别的声音(电影、电影院),大家静静的看着电影里的故事,好像有一世我们也是这样生活着。

60分钟前
  • Yanis:3
  • 推荐

萧条冷冽的公路片 父女 母亲的骨灰 松散的叙事与冷静克制的长镜头

1小时前
  • tidewater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