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开始喜欢淘碟的时候,总觉得卖碟是挺幸福的一件事。
可以第一时间看自己喜欢看的电影,然后交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聊几句最近热门的片子。
他们有不同的职业背景,比如公务员、商人、小贩、白领,职业给他们不同的气质,但聊电影时大家是平等的,不会因为你当官的少收你几块钱。
那些年也买了很多DVD,弄了几个碟包,装的好好的。
大学毕业的时候,送了人,相当于送了一小部分大学记忆。
朋友想还回来,我笑笑说算了,家里连个放碟的机器都没有,留在你那至少有个念想。
其实,那些碟我也只是看了小半,淘碟的快乐远远大于观影的快感。
更多的电影是在露天电影,租录像带,租VCD、DVD、BT下载、百度云资源里观看的。
但买碟确实是观影长河里的重要一节,卖碟小贩到现在还存在,只是在渐渐消亡。
《蔓延》的主人公也是一位卖碟小贩,他叫申明,明明很闷,却喜欢去天桥、酒吧、路边去卖碟。
他的合伙人小王因为贩卖黄碟已经进了局子,他却毫不死心,放在好好的店不看,冲进汹涌的人流去卖碟。
他遇到了性苦闷的大学老师、走投无路的无业者、风骚的妓女、大限将近的艾滋病患者。
这与我的印象不一样,我以为买碟的至少是温饱以上人群,也许那个年代人们精神生活集体苦闷,也许野百合也有春天,底层边缘人群也有精神需求。
这些顾客都因为看碟,生活有了些许改变。
大学老师温柔知性,但偏偏老公是个同性恋,生活苦闷无比。
她从电影里找到了自己,也许觉得以前那些年都白活了,会在地铁里偷偷抚摸男乘客的下体,会和突然上门的小贩在空荡荡的教室里来一发。
偏爱西班牙导演阿尔莫多瓦的电影。
比如《捆着我,绑着我》,比如《活色生香》。
无业者夫妻下岗没钱吃饭,看了《低俗小说》就想一起去抢银行。
他们在大街上看到穿的美艳的少妇,就去尾随等待时机抢劫。
结果他们却遇到了假警察准备强暴这位少妇,意外还把少妇救了。
他们抢劫小吃店,结果被店主损了一顿双双自杀了。
这剧情也太扯了…妓女是与申明在酒吧认识,一心想要看《花样年华》。
她看碟不付钱,用肉偿,剩下来的用碟抵。
她还故意留下几张碟,以期待下一次相遇。
在那个微信还没有的年代,这种关系确实难得。
妓女甚至成了小王的知心姐姐,还耐心听他说自己的私人故事。
那位艾滋病病人的生活也缺乏铺垫,对以前的过往只是一带而过。
只是看了《大河恋》,就想去海边看看,可是电影里是大河呀,非青岛的海边浴场呀。
也许命不久矣,想去散散心而已,《大河恋》其实不是好的选择,还不如听《加州梦想》呢。
题材的切入点确实不错,但也许这就是所谓的“地下电影”,投资资金短缺,导致导演只想拍这么一个题材,忽视了内容的合理性。
导演连拿奖的野心都没有,都没有好好雕琢一下细节,拍的还不如30岁导演胡波的《大象席地而坐》,虽然绝望,但演员表演真挚,让观众有共情。
其实影片里提到的阿尔莫多瓦电影也是类似的题材,投资也不高,没有打斗也没有场面。
只不过阿尔莫多瓦对细节很雕琢,从一个小故事出发,揭示现代生活中人类的感情纠葛,还有一个匪夷所思的结尾。
《捆着我,绑着我》就是这样的故事,就是一位粉丝追求女明星的故事。
从画册里抚摸,偷偷潜入她的更衣室,跟踪、送礼物,到最后的捆绑。
捆绑让人失望,没有所谓的SM感,但却悄悄地拉进两人的距离。
最后女主角虽然成功逃离,但却回到男主角身边,还和姐姐一起接纳了男主角。
西班牙的狂野奔放,电影里可管中窥豹。
虽然电影最后有激情镜头,但只是两人关系的延伸,并非让你感觉到猥亵之感。
大师就是这么来的,美国有大片,欧洲有艺术片,中国电影在这两者之间徘徊。
但中国观众总喜欢骂艺术片太闷,商业片剧情太套路,总有不满意,缺乏宽容。
电影很大程度上是你生活的一个出口,让你从自己的小角落里跳出来,生活在别处。
所谓电影延长你的生命长度三倍以上,就是这个道理。
但是犯罪电影绝对不是教你去犯罪,情色电影绝对不是教你去出轨放纵。
不要将电影“妖魔化”,觉得要区分好电影和坏电影,好的电影能培养正确的“三观”等等。
其实,只有拍的好的电影,而没有内容好的电影。
在那个不太开放的年代,电影是了解世界其他国家人们精神生活的重要窗口。
电影有的浪漫,有的现实,但很少会曲解。
观众并不傻,恶意嘲弄本身就不是生活本色,也更不是好电影的特点。
如今,电影是表达导演个人想法的重要载体。
不管是他想赚钱,还是他想创新,还是他想记录一段生活。
这部电影有很强的娱乐性,尤其是对热衷于买和看盗版碟的人来说。
片中的几段故事基本都是围绕盗版碟展开。
电影中的镜头不断出现在银幕中,好像《天堂电影院》里那样,屏幕对面则是和《天堂电影院》截然不同的中式生活。
盗版商贩申明喜欢到大街上卖碟,他熟悉盗版的行情和受众需求。
他还喜欢躲在黑暗的屋子里看碟。
这个动作给他赋予了文艺青年的气质,像很多年以前的马达(《苏州河》),但是这个片子却没有小资电影的那种矫情,而是慢慢的展现出影像或者生活粗粝的一面。
他被民警抓住了,同时抓住的还有抱孩子的妇女,在北京,这些妇女卖的大多是毛片。
但是男主角卖的很多都是“艺术片”,不过他没办法向民警解释《感官世界》不是毛片。
不是毛片又是什么呢,全是赤裸裸的人体。
他认识了一个妓女,这个妓女喜欢看电影,为了看《花样年华》,她没要申明的钱。
伴随着王家卫电影里的美妙的音乐,两人似乎都陶醉在虚幻的时空里。
这个段落可能是用于讽刺,就好像前些年说妓女的包里都塞着本余秋雨老师的书一样。
当然,也没必要讽刺。
谁都希望自己的生活变成王家卫电影,再穷也饿不死,看到女人就有故事,到处是爵士乐,晃晃悠悠,像城市边缘人……这样的生活值得盗版,但是盗版之后会发现其实并不好玩。
后来这位妓女被打劫了。
如果是在电影中,这个段落很常见。
但是在现实中,这个段落就很让人害怕了,还好,这还是电影。
他还认识了一个大学女老师。
这位女老师看起来端庄大方,其实闷骚的很。
丈夫是同性恋,她没能得到满足。
她在公交车上摸男人的鸡巴,还买一些毛片回家。
她喜欢看《捆着我,帮着我》、《关于我的母亲》、《红色高跟鞋》,不但在课堂上给学生们讲阿莫多瓦,还把阿莫多瓦影片中的理念带到了现实中,可以理解她的行为为欲望复苏,把盗版电影在现实中再盗版一遍,于是他们来到了空旷的教室,脱去了裤子……他的顾客还有一个是艾滋病人,他的生命已经不是很多了。
他喜欢买碟,但是从来不看。
在申明的推荐下,他看了《大河之恋》,整个人生观发生了变化,心态趋向平静和坦然……一对下岗在家的中年夫妇为自己孩子的学费发愁。
他们两人都喜欢看暴力的电影并模仿。
有一天他们看了《低俗小说》,于是也拿着枪走上了街头。
他们意外的救了前面提到的妓女,但这样的义举并不是他们所期待的。
像《低俗小说》中说的那样,男女主人公到了饭馆。
饭菜和酒都是有中国特色的。
花生米和二锅头。
外国电影中可能是百威和炸牛排。
他们壮大了胆子想打劫饭店老板,没想到老板比他们还惨,少了一条腿。
绝望的夫妇把枪口对准了自己。
他们没有盗版成功。
就这样,我们疯狂的盗版着世界各国的DVD,也疯狂的盗版着世界各国的文化,同时怀疑着我们自己的文化和生活。
我们盗版的生活并不像盗版碟中说的那样有意思,那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我们自己的生活更没有意思。
生活本来就没有意思,生命本身就是无聊。
所以要找些事来摆脱无聊。
当然,结果可能更无聊。
但总比无聊的什么都不做好。
这样看来就有些存在主义的味道了。
《蔓延》是一部很闹腾的片子,非常具有娱乐性。
快节奏,犯罪,暴力,情色,这些元素使得电影更加的丰富,更加的电影。
电影本身就是电影,没必要把自己装作成社会学历史学视频教材。
最后的男女主人公的奔跑的镜头却让人心里觉得想说些什么……《蔓延》英文名:pirated copy制片人:朱日坤编剧: 崔子恩 / 何建军导演: 何建军主演: 于博 / 胡晓光 / 王亚梅 / 娜仁其木梅上映年度: 2004魏晓波2008.7.18于长沙科教新村
地下电影(underground film)在电影史中是一个专用名词,它来源于对"五十年代出现在美国的一个秘密放映个人制作的实验性影片的运动"的命名,不久后这个词就被用来指称美国和西欧的一切实验电影" ,显然,中国的"地下电影"与所谓的"实验电影"并没有直接联系。
通过网络搜索,几乎找不到专门论述“地下电影”的文章,与“地下电影”有联系的论述大多以“独立电影”的命名出现,如《花之恶——90年以来大陆独立电影的回顾》(张献民) 、《中国当代独立电影简史》(周江林整理) 《独立电影10年记》(程青松、程春) 和《关于中国当代独立制片》(匿名) 等。
文章中所提到的“独立电影”大同小异,也没有严格地对“独立电影”这个概念做出分析,但可以看出,被提到的“独立电影”大多属于“地下电影”。
对于“独立电影”的描述,一方面反映了体制外导演和一些评论者渴望“独立制片”和自由表达的愿望;另一方面,也成为“地下电影”呈现在个别杂志和网络上的一种修辞和掩盖。
张扬的《后革命时代中》问到了什么是地下?
地下的东西,其作品大部分是关注社会底层,底层的东西又是灰暗的。
大部分似乎都透露出这样的绝望的情绪。
而在我所看过的“地下电影”中间,最令我震撼和记忆深刻的就是来自何建军的这部《蔓延》。
那会还在上高中,偶然在网上看到这个电影,看完后觉得原来电影也可以这么拍?!
相信许多人总会被各种各样的影像所打动,从而找到另一种完全没有过的生活方式,他们当中有的人坚定理想,充满对艺术的执着和深刻的悲悯之情,最终成为了电影导演,大师。
也有一些人,沉默而平静的注视,虽不投身到电影工作当中去,但是对电影的热爱不次于那些影像工作者。
贾樟柯看过了《黄土地》去了北京电影学院成为了一名旁听生,尹丽川看了《新桥恋人》“仓促下了学电影的决心,似乎不这样做不足以表达对《新》的迷恋。
”许多可爱的人就这样一夜间成了电影青年。
《蔓延》英文名字叫《pirated copy》,影片的开头,在北京的过街天桥上,地下通道里,公交站牌下,电影院门口,到处是操着外地口音的商贩在向行人兜售盗版光盘。
于是就这样由盗版的DVD引发了一连串的各种人物之间的故事。
手提摄影机跟拍被警察追赶的外地弃农倒碟青年小王,在派出所民警拿着一张《感官世界》问,这是艺术片吗,这是毛片!
一脸委屈的小王解释:这是讲人性的,艺术片。
一个热爱电影,因为在学校教室内和女孩做爱而被学校开除的倒碟男青年,称自己喜欢陌生人。
酒吧里的一个妓女,为了要看《花样年华》的碟子,跟那个卖碟的小贩回家,两人在《花样年华》音乐里完成了做爱的交易。
小姐没收钱,只是要了他50张DVD盗版碟。
其中有《绿洲》、《太阳帝国》。
一对下岗的中年夫妻,喜欢在家模仿暴力电影里面的镜头,为孩子学费苦恼,俩人带枪在大街上准备抢劫,最终却意外解救了一个险些被一帮伪装警察的青年强奸的姑娘。
开枪的画面剪切到了《低俗小说》经典桥段。
抢劫酒馆时,发现老板是一个没有双腿的残疾人,最终夫妻双双银弹自尽。
一个艺术学校教电影的女教师,因为买盗版盘与男青年结识而发生了关系,粉红色调的画面里完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一次性爱过程。
从她的自述中得知她的丈夫是个同性恋,拒绝和自己做爱。
影片中穿插了一段画面,长期压抑而发生畸变感情的女老师在地铁上触摸男人下体。
一个医疗事故的受害者,艾滋病携带者,向往大海。
最终在看完《大河恋》后,真正来到了海边。
影片涉及到了社会中各种各样边缘或被称为弱势群体的人,镜头对准他们的时候,通常在封闭阴暗的空间,一台电视机,放着各种电影:《十诫》《偷自行车的人》《捆着我绑着我》《性,谎言,录像带》《花样年华》……这些沉溺在影像中的人,就生活在我们的周围,大街上,胡同里,酒吧,小商店,他们是你的兄弟,老师,朋友,老板。
生活真的是这样灰暗的和绝望的吗?
还是你明明看见了,却装作熟视无睹?
结尾长达四分钟的追跑的镜头没有音乐,没有对话,只有急促的喘息,一直延续到画面定格,虽然好像举步维艰,但也传达出了一些另外的含义,比如普通人逃出灰暗生活的勇气和那么一点点的希望吧。
值得一提的是,女教师最终也加入到这场追跑当中去,按网上一哥们的说法是作者把这种边缘的绝望已经跨越了性别,时空,和人的各种社会属性,真正蔓延出一种绝望中寻求希望的心理状态。
至于片子本身,个人喜好不同,好与不好,个人不去评说。
希望多能看到这样的作品出来。
片子的前半部近乎纪实的手法,看得人很激动,看到小贩被条子按倒,无名的愤怒之火燃起,烧向了制度,烧向了那个阉割精神生殖器的党。
不过坦白来讲,故事讲的过于牵强,妓女,小贩,下岗夫妇,大学老师,这几个角色串起来总是觉得生硬。
不过也许导演并不是要将一个故事,也许是一种情绪的宣泄,将一种社会的,身体的,精神的压抑,假托片中的人物发泄出来。
关于盗版:人民群众需要啊,如同人有性需要,需要有性工作行业一样,甭管和不合法,存在就合理啊,你这边合你的理,阉党那边有它的道理。
大家就那么处着吧!
如果我们要消灭盗版:前提一:消灭那个阉党,现在看不到现实的可能性;前提二:在满足前提一的基础上,正版做的和盗版一样便宜,这基本不可能,因为有知识产权成本;前提三:电影院的票价和盗版碟一样,也许某年某月的某一天,也许;盗版看来上述前提的任何一个眼把前的都不可能,结论是盗版将长期存在,不过宽带事业的发达,盗版碟越发变得“专业”人士的爱好了。
蔓延 看的实在很嗨,最早的原因是看到崔子的编剧,打开是满大街卖盘的。
太熟悉了,北太平庄的地下通道,新影门口的过街天桥,小300喊着一块一位有大座,地下室都是塔院的。
路南的超市发现在似乎还在,旁边卖碟的店倒是早没了。
如果没有《蔓延》,这些地方04年的样子记忆有点模糊了,幸好电影记录了下来。
就如记录了DVD这个庞大的产业。
当年送盘上门是大生意,于我甚至是交友的平台,在单位会议室桌上挑着盘,听着同事们的喜好,判断哪个人品味相近,哪个人审美较低。
直到有一次,央视某个年轻的法制节目编导实在找不到选题,把给节目组送盘的哥们拍成了节目在全国播出。
之后DVD产业就开始走下坡路了,虽然更多的是因为互联网的崛起。
最后一次批量买盘是10年,当时在淘宝一家店里发现有《多桑》《爸爸的大玩偶》等一批台湾电影。
怒下了100多的单,然后觉得肉疼,就把购物车里7个比特币的订单删掉了。。。。
看完了就感觉片子里出现的几个社会最底层的人物,最后都因为生活的压力,扭曲了自己的命运。
电影里说:干什么都觉得没劲。
我相信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感觉。
老实巴交地沉迷于<低俗小说>的下岗中年夫妇,解救了一个差点被假警察QJ的妓女之后无奈地还是只能双双开枪自杀;小吃店的老板摔在桌子上他的两条假腿之后说:如果不是这两条腿,我早就抢去了;因为在小医院输血而感染AIDS的同性恋艺术家,在看了<大河之恋>后,到了海边还了自己看下大海的愿望;年轻漂亮的电影学院女老师因为自己的丈夫是GAY,她对性就怀有很强烈的欲望,甚至在地铁里抚摸身边男人的下体;最后申明到她学校给她送了碟,两人在无人的教室里发生了关系……等等等等,激烈的戏剧冲突在慢慢地上演,在电影的演员慢慢悠悠,不经意的对白和动作中上演这个无奈的社会,彻底扭曲了好多人的命运。
现实中的社会又是如何?
哥们拿了一堆旧盘出来,让我挑着看,我看其封面挺火,就拿来放了一遍,妈的,上当了,根本没有有趣的镜头出现。
但它所反映的现实是这么真实,那些卖盘的小贩就像在中关村或地铁站口经常看到的一样。
导演能选这么一个角度来描述无产北漂的生活,我想他是有真实感受的。
其成本估计低到个人出资的程度,最黑色幽默的是想抢劫的那两个夫妇。
影片最出色的地方我觉得是最后申明被城管追得气喘吁吁无处藏身毫无方向地跑着,正像这一代没有资本又运气不是太好的青年们,像罗炼一样,这是一个迷惘而又不甘沉没的族群。
最逗的,这个描写盗版商贩的小电影虽然可能引起小贩的共鸣,但怕没人愿去盗它的版,因为实在是太粗糙了,就像我们做算术题用的草纸,结果虽然出来了,但看上去,实在有点乱与简单。
申明,因为在教室里做爱被抓开除,大学没毕业,从小喜欢电影,买盗版碟,他说他喜欢陌生人,他和妓女做完之后,却追问妓女的情况信息,那个妓女觉得很奇怪。
其实他不喜欢陌生人和他有过多的交集,一旦有了什么之后,他想摆脱陌生的感觉。
女教师,因为小王被抓而找到申明买碟,老公是同性恋,长期得不到性爱,看A片自慰,在地铁上摸男人JB,在申明给他送碟的时候完成了一次桃红色调的性爱。
陌生男人,HIV病毒携带者,同性恋,我以为他是女老师的老公,只收藏不看碟,向往大海,看完大河之恋后来到海边,有种豁然的感觉。
片中充斥着各式各样的小人物,造碟的,倒碟的,买碟的,卖碟的,看碟的。
通过碟片把他们链接在一起。
那个灰暗的小电视机播放着毛片,《低俗小说》,《十诫》,《偷自行车的人》,《捆着我绑着我》,《性,谎言,录像带》,《花样年华》…… 生活的灰暗掩盖不了希望的光芒,最后片子结尾的那个追逐其实就是个自我救赎的过程,急促的呼吸,沉重的脚步,虽然路途很难,不过却还是在前进,跨越时间,性别地蔓延希望。
在中关村生活过的人,都会遇到卖碟的人,也都多少知道一些卖碟的故事。
在北京生活过的人,多少都有过北漂的经历,不一定你是北漂,但你周围总会有北漂,或者你朋友的朋友是北漂,他们也许不在你的眼前出现,但是他们肯定在你脑袋里存在。
不是北漂的你总是能感受到北漂的艺术气质,但真正北漂的生活我们只是一知半解。
在北京生活过的人,感觉北京还是有些文化的,特别是北京有那么多的艺术院校,还有那么多的老师。
懂艺术或者搞艺术的老师总是给人一种幻想,这种气质也许只有你离开这个城市才会感觉得到。
因为它已成为城市的一部分。
这个故事就是讲述这个城市里一些有气质的老师、北漂和卖光盘者的故事。
不一定(真实?
等等)……,但它撩动了你的某根神经。
我莫名其妙的把能找到的崔子恩的片子都找来看了,起因是因为看了《哭泣的女人》十分喜欢。
结果其他的片子完全不在一路的,全像是DV习作。
大概没钱的缘故。
勉勉强强就这么都看了。
但这部《蔓延》个人觉得比前几个好看。
里面描述盗版碟贩卖的场面我很喜欢。
还有那几个碟老板谈电影的桥段。
给个小推荐。
我看完后,马上跟一个家里藏碟上万的家伙说,你这个碟痴该看看这部片子。
而且如果我没听错的话,里面还有一段joyside的音乐做背景声。
性感
挺喜欢抢劫夫妇那一段
比较感兴趣的边缘人 也算LOSER吧
卖盗版碟的年轻眼镜男与男女顾客之间的故事
一堆散乱的碎片组合
最后的镜头让我想到《四百击》
很粗糙,很野性,还得磨磨,估计效果不错,哈哈。
我喜欢这个调调,床戏不是很放得开。。。
你们追的越紧 我们会跑的越快
粗放。
7.3分。有点做作,还有点扯。
记录了9区最辉煌的年代,有些人物似乎爱影成魔了,贴脸镜头有些怪。
被豆瓣评分之低吓了一跳,原以为这是一部影迷们都能感同身受的电影。虽然电影呈现出来的现实是荒诞的现实,每个人物的设置都带有极端的超现实意味,但核心却是现实的。一面是电影构筑的城墙,我们不断往里头填充幻象,另一面却是躲不掉的网一般的生活。结尾的奔跑长镜头太有力量了。
艺术水准一般,但关注点很好。地铁上摸陌生人裆部挺酷的,最后在教室XX也是男人视角的意象吧。妓女选角挺好,笑容很纯又很惑。其他,一般般,只是简单的表现。
题材和人物太他妈好了,但是导演拍的太差了,看的出来有的镜头已经在很刻意模仿老片子了不过整体观感还是太差。而且最大的问题是没把故事讲明白,就是在堆砌人物。可惜了这么好的设定了太可惜了。小成本独立电影的通病。但凡拎出来一个人物和男主角好好把故事写出来拍出来都是神作啊。
演技让人发指!!
只记得卖盗版光盘和各种电影了
你有了幽默的想法你就要把它使出来。
看完事了闹逼心,就讨厌装逼的文艺电影。社会整体上还不是那么傻逼,极端情况哪都有
凭良心说,中国文艺创作与市场的启蒙与普及,创作者和消费者这两端是不是该好好感谢盗版时代。同时,那也是最值得怀念的文艺北京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