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在在通勤时间里在手机上看完的电影,还蛮合适紧张的工作前后来放松精神的。
看了演员表,原来宝妮和米妮是同一个人演啊,一起出现的镜头要怎么办呢。
这是一个讲述双胞胎的电影啦,还有初恋,还有初恋之后想要变得独立离开双胞胎身份而更像自己。
台湾天气真是好啊,这样的青春电影嗅一嗅青春的味道也提神。
放学后的路边摊,挥洒汗水的篮球场,不戳破比较好的暗恋,一些秘密和放不开,等等等等。
青春没有什么大事,就像青春滋味也浓厚的另一部电影the crazy little thing called love,这些故事大概你我他都有过,大概爸妈有过,将来的小孩也要有。
他们之所以crazy和对自己这么珍贵是因为我们因为这些事……发现了自己。
早上洗漱看到自己有时候会发愣,这个就是我啊,很奇怪的跟印象不太一致。
自己是个很多时候都看不到的亲密伙伴,我们大概需要一些事来确定自己是怎样的。
还有一件事——因为被追而到来的爱情,初恋的话这对被追的人很不公平哎。
这个对以米妮为代表的少女们是很容易混淆的时刻,我一贯以为是付出的人在享受着爱情,如果不小心一味接受而养成了爱情里的坏习惯要怪谁去。
就是这样。
在培养自己成为话唠的进程中,评了3星的电影也要来吐槽。
呆鹅许永平,个头大大的,眼睛小小的,走路目不斜视,穿着白衬衫慢悠悠上楼梯的傻样子,追女孩时的敏感和一根筋,受伤时低头不说话的心碎表情,还有追打优果的执拗,都充满了小男孩的纯真和笨拙。
最深情最好玩儿,只有15岁买一个又一个菠萝包的夏天。
虽然30岁已经不会砰然心动,依然喜欢瘦削的,头发剪得稀碎的小男孩。
他们有旁若无人坐在商场广告牌下唉声叹气或是擦汗傻笑的特权。
并且他们距离拖着肚腩鸣笛骂街的光景还远。
看完恰恰已经有两三天的时间了,但是却越来越怀念那段阳光明媚的岁月。
不断不断回想起那个蓝白小格子地砖拼凑起来的校园,阳光毫不避讳它的热情,将整个校园揽入怀中。
一树斑驳,总是我们的好去处。
没有什么特别怀念的,我没有经历过爱恋的情愫,但是却有着自己喜欢的对象,每次会在路过他班级的时候多看他两眼,经常找他们班上的同学玩闹,故意笑出夸张的声音来,每次考试下来总会询问他的名次,估摸着我还要多努力才能调到和他同班呐。
他之于我如同米妮之于优果,一见到他就会不自觉得紧张起来。
跟随他走到过他家门口,看着窗户上的灯火熄灭,却从来不敢叫住他。
每当他转过头来,总是慌乱的躲开,紧张到鼻尖冒汗,脸颊发烫,脚步也乱作一团。
回到家里,总是把台灯打开,熄灭,再打开,在熄灭,然后,明天又开始期待新的旅程。
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总算有了交流,跟他谈论的时候极其快乐,那种得到心仪玩具的快乐。
再后来,跟他去操场散步,陪着夕阳,内心多少的紧张与期待,从始至终,我们并排着走完了那段路。
青春是一团烈火,让我义无反顾的扑向它。
记忆中的那个夏天,白色衬衫的他,骑着一辆单车在树下等待一个女孩。
“这一刻,我感觉到了mini的寂寞。
”一个双胞胎环境下长大的人也会说出这句话,有点震惊。
寂寞不是身边有了陪伴就可以解决的问题。
是不管身边有多少人可是还是只能与自己交流?
这话描述的不够好,还是要等到感觉到寂寞的时候捕捉一下自己的内心。
(保持记录,感受到的说不出来是不好的,学着表达自己,才能学会去交流,说清自己本身也是教育和学习的过程吧。
)“故事背后的故事,说不完也理不清。
结束之后就是另一个开始。
虽然已经不再是同一场比赛了。
昨天和今天的你肯定也不是同一个你,但我一定要一天比一天更像自己。
”结尾是:献给那些认真对待自己的你。
for those who are true to themselves。
姐姐是主角,整体的叙事也是从姐姐的角度出发。
通常来说,从旁观者的角度总是认为双胞胎是一件很幸运很幸福的事情,本片反其道而行,告诉了我们双胞胎的困扰。
一对双胞胎姐妹的酸酸甜甜。
我们每个人都渴望做独一无二的那一个自己,对于双胞胎而言就成了更大的挑战,因为有一个一模一样的分身存在,被身边的人自觉不自觉的比较更是难免的。
姐姐显然更加在意自己的独特性,讨厌被误解被混淆,但偏偏淘气的作者把她喜欢的人(徐永平)设计成了一个混淆姐妹俩的呆呆男。
认真踏实,但有自己的小算盘,想活出自己的风格。
妹妹更洒脱一些,(似乎这也是符合现实的,姐姐认真,妹妹洒脱)但妹妹也有自己的矛盾,如何解决自己与优果的问题。
关于两个男孩子的设定,还有青春里的爱情也是一条线。
优果,十分优秀的男孩子,但在喜欢的人上却完全是个loser。
让我想起了那些年里面的柯景藤,应该是典型的青春爱情男主角的样子吧。
喜欢他说得一段话:说不清为什么喜欢mini,但是就是有热血沸腾的感觉。
真棒!
而且他永远可以分得清姐妹俩,这也是很温暖的一个安排。
我相信作者的意图并不是说优果是真爱,而徐永平不是。
这点我还想不清楚,等等去挖影评。
徐永平,呆呆的男孩子(不喜欢。。。
)搞不清自己喜欢的到底是谁,但是对喜欢的人真心而且绝对体贴。
其实也是很棒的男孩子!
这样的台湾电影永远有自己的样子。
简单的故事主线安排,温暖的主题,清新的画面背景,细腻的表演。
好想去台湾看一看。
挖评论去了~
其实每个人成长,都有一个人格树立的过程,一般人的人格树立虽然受到父母、兄弟、姐妹的影响,但主导人格树立的还是自我认知的完善。
导演使用相同外表特征,相同生活环境,大致的生活习惯,甚至思维感知能相通(比如米妮的寂寞,宝妮就能有强烈的感觉)双胞胎女主角。
突出了自我认知,激化了个人人格建立的过程。
在一部109分钟的电影里将宝妮、米妮的人格逐步建立丰满起来!
刚开始的30分钟,我还分不清谁是宝妮、谁是米妮,但之后的60分钟里,根本就不会弄错。
因为她们就是两个人,拥有不同人格的两个人。
只是电影里两个女主角自己并没有意识到而已。
在电影快完结的时候,两个人终于完整的独立。
因为她们都有了不同的男朋友,因此也会拥有完全不同的生活,可以说她们已经有了成长,初步建立了自己的个人人格,完善了自我意识。
结尾主角宝妮看照片,发现出生照片她都分不清谁是谁,而其他照片她都能分清楚。
联系整个剧本,导演的理念出来了:人出生的时候都是一张白纸,随着成长,个人人格也会逐步树立。
从出生开始,你就是独一无二的,就算是双胞胎,名字也不同,没有必要特立独行来彰显自己的不同,那样只会伤害关心你的人。
当然,青涩的爱情也是电影的一个卖点,能引起绝大部分人的共鸣,不过卖点是卖点,理念是理念。
我力荐是因为对导演的理念更加认同!
看完当时没有特别特别的感觉,但是一天后开始回味其中青涩的味道。
徐永平“个子高高的,眼睛小小的男生”,俩个男生共同出现的画面总是乐趣无穷,大个子,黑道背景,但是却温柔羞涩腼腆单纯,一如我们最初喜欢的男孩。
遗憾哦,剧照里没有他的独照。
很长时间不看台湾片,本想重看一遍《赛德克巴莱》,却不小心看到《宝米恰恰》,然后就那么一直看完了,中间有想快进的冲动,但都忍下来了,谁都有经历过的青春,戏如人生,多多少少,会在影片里看到我曾经的青葱岁月,一直觉得台湾的青春片表现的最好,特别是怦然心动与内心纠缠,宝妮和米妮双胞胎姊妹的爱,都在青春期开始慢慢绽放,而刚好的遇到的男孩子是两条分界线,就像宝妮在腿伤时对米妮说的“你不是我,你终究不懂我”,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立走过的人生和内心挣扎,而表现为外界的东西,则大多为性格所决定。
对于男主角,内心赞赏优果大于永平,喜欢一个人会无不仔细地去观察,怎会连双胞胎都不知道,误会有时候比不喜欢更让人深受其害,但反过来讲,宝妮又何尝不是在感情里畏首畏尾,害怕挑明就是结束的开始,但是我却觉得宝妮是那么可怜,从小到大一直被比较的痛苦对于一直处于社会舆论劣势的她来说,功课没有妹妹好,连谈恋爱也迟了一步,会被爸爸责怪对未来没有计划……这样对她并不公平,所以从反面角度来说,米妮和优果是正面线,平铺直叙多一点,而宝妮的影片表现更曲折,内心更纠缠,自然爱恋也更多曲折,但这也许就是她自己才私有的享受,影片最后在家里接到永平电话的她,脸上洋溢着掩藏不住的兴奋与幸福,我想才是她真正美好的开始,因为曾经的不容易,才会更珍惜更幸福。
篮球加姐妹花,看到这样的温馨运动题材,我立马就想到2009年的《听说》,里面陈意涵和陈妍希联手,一个“我做这一切全都是为了你”的泳池故事。
《宝米恰恰》有多少借鉴《听说》的地方,观者自清。
可能这样说也有点片面,然而,绝大多数台湾青春片都是来自同一母体,同一块地区。
它们可能延续自新电影时期的成长题材,可能是经过了新世纪开始小清新之风的洗礼,总之,横竖来看,它们的模样都会有点像。
《宝米恰恰》的新意在于把姐妹花改成了双胞胎姐妹,两个人外形极其相似(因为是同一个演员),用上了四个替身。
看起来,无非头发朝哪边的不同,否则光看肤色体貌跟说话语气,那是绝无辨别的可能。
的确,哪怕是在我们的成长时期或者是中学时代,双胞胎未必是别人关注的焦点,但也会是老被讨论的话题。
原因无外乎,绝大多数人是生来孤单的,每个人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但双胞胎却仿佛拥有“另一个自己”,有如复制体。
于是,常人难免爱去揣测,他们会不会有心电感应啊,会不会有比常人多出什么。
这些东西,刚好是《宝米恰恰》的故事由头,她们总被错认为是对方,可是,随着成长的脚步到来,她们还是会想着做自己——一个不被别人误会和混淆的自己。
光从篮球故事来说,它对《宝米恰恰》的意义可能不在励志,也不在展示手持镜头,篮球比赛的最大意义是充当最后高潮冲突的发生地。
否则,拿《阳阳》、《翻滚吧!
阿信》等电影做对比,《宝米恰恰》更多还是关于小姐妹的拌嘴闹情绪。
所以,与成长起头并重的其实是小爱恋。
为什么在爱恋前面加个“小”字,那就跟清新前面为什么要加个“小”字是一模一样的。
可能就连现在的90后看来,片中人物暗恋和表白方式都显得太老土了。
无论怎么去参照现实,她们都更像是上个世纪的中学生。
基本上,当年怎么个难耐、难猜,电影就把它们如实地重现了一番,就连拉手都做不到的事情,这简直是纯情得有些过度了。
在这样的电影里,必须所有人都是好学生,不允许有任何的欺辱凌弱。
就说“大菠萝”傻大子徐永平,虽然有黑道背景,看起来好像还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初哥一枚。
而遇到恋爱难题,辩论高手不仅说不好话,他根本就是没有话可讲,解决不了的天大麻烦。
《宝米恰恰》放大了这种青春期的心思猜忌,每个人都很在乎对方是怎么看自己,因为他们是如此害怕失败,想要表达满心的好感,又不知道如何下手。
所以,从建中、师大附中、竹中再到雄中(高雄中学),每部台湾青春片总在重复成长和学习的主题,学习恋爱,学习怎么去看待自我,这样才能在身体成长以后,收获内心的成长。
在我看来,《宝米恰恰》有趣的地方是再现了那些青春时代的小情绪,会为一个人的喜怒而辗转难眠,会为一个电话的误会而大为光火。
可能在现在的很多观众看来,它们都是不值一提的小事了,轻的可以被一阵风吹走。
但台湾人就是如此喜欢,一而再再而三地去编造、追忆跟重述。
在其他地方,它确实太像一部小清新电影了。
尤其是在女主的自白上,它表现得太好好学生了,缺乏一些灵气。
一般说来,好学生是受欢迎的对象,但很难是让人有深刻印象又过目不忘。
作为一部电影,《宝米恰恰》的遗憾也在于此。
虽然作为一部新导演的作品,它入围了金马奖最佳新导演的提名,然而,放到过去十年台湾青春片的范畴里面,它也就是一部规矩的青春小品,趣味有余,大任难当。
我也无意去夸大青春片的创新与变化,因为就连九把刀那种,在《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身上,你依然可以看到太多青春片的影子,散发着难挡的小清新气息。
而说来倒去,在寻找自我的道路上,小清新电影总是表现得很是积极,《宝米恰恰》亦是如此。
这是一个关于双胞胎姐妹寻找自我的故事,贯穿青春特有的懵懂和纠结。
世上有着另一个人可以和自己心意相通,彼此能感受到对方的想法,这很好,但是每个人都还是会渴望活出独一无二的自己,讨厌被认错、被比较、被模糊,不想成为彼此的“复制品”。
既然已有天生相似的外貌,再过相似的生活就太没劲了。
正如片尾所写:献给每一个认真对待自己的你。
米妮说你就直接跟他说我们是双胞胎好了。
宝妮说你不懂万一她喜欢的是你怎么办。
宝妮的想法很奇怪,不和徐永平说不是永远不知道真相,不是会有更多误会。
不过整部戏我觉得最好看的地方也就是优果去警告徐永平、徐永平把优果吼跑【太喜感了】;徐永平在洗澡听到同学议论优果带“米妮”去妇产小诊所,一怒之下全裸出境;徐永平一路狂奔到操场找优果,优果看到徐永平怒气冲冲的追过来,本能的逃【实在是好喜感哈哈哈哈笑出声了都】。
话说徐永平和宝妮讲话的时候温温顺顺,吼起优果来实在是很MAN。
徐永平长得有那么几分神似赵又廷= =徐永平的姐姐去找优果和“米妮”,话说黑社会大姐牛逼哄哄的说我认识你们学校很多人的时候怎么就没查到宝妮米妮是双胞胎呢。
看来黑社会小弟办事不怎么高效啊。
最后的歌曲很好听。
遇见独立的你
擦,台湾青春电影里的角色永远墨迹得搓火,没有文艺矫情的调调只能2星了- -
小清新但很没有营养。很想骂一句:你他妈才双胞胎!
片头设计有爱,其他就不说了
青涩、青春、轻松、轻快
即便充斥着矛盾和眼泪,也会怀念的一段岁月,谁都是。双胞胎是一个人演...有点失望,看不太出来两个相似个体的相同与不同的界限,很不分明。多出的一星,就给台湾电影里的暖风和果汁吧。
看完电影打了个电话,然后就很失落。17岁的年纪,已经是N年前的事。
有趣的故事,黄姵嘉很可爱。开始看演员表知道一人演两个,但看着看着就忘记了,以为2个都是不一样,最后确定一下,才知道还是就一个人~
献给认真对待自己的你。青春期最宝贵的情感。
什么烂剧情啊。。。
細膩地講述成長與自我認同,佐以青春初戀的酸甜滋味,題材常見卻不流俗,清新細緻的小品。黃姵嘉一人分飾雙胞胎姐妹,非常出色,演活了擁有相同面貌卻性格相異的兩個女孩
三星半,台湾的青春片还是有看头的。藉由看表面与知内核的男孩来促成双胞姊妹的身份错置,来完成她们“独一无二”的自我认同。这是一部和成长有关的电影,和爱情无关。
好喜欢这电影,大概是因为我家也有一对同卵双胞胎吧!好爱我妹
青涩不再。
青春片无非看个回忆,这么小众的题材是要怎样啦,这部片子有种加了糖精的甜腻感,类似于台湾宅男女神的气质。
一整開頭都在猜是否雙胞胎或是一人兩角?後面是否錯愛對方的男友?沒興趣了
很精致、但言之无物、 很可惜、
极度无聊!
哎呀,真好,好青春。可是我的青春小鸟一去不复返。
表演很青涩,什么都很青涩的片子。目前来说小清新不适合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