丈夫过世而单身独居的女法警和被她执行死刑送上路的女死囚犯的丈夫发生了一夜情,又被其强奸甚至有被杀的可能。
本来已逃走的吴红燕又回到李军身边,明知可能被杀,却又返回,是赎罪还是悲悯,有点斯德哥尔摩综合症。
李军艰难地推船如艰辛的人生旅程,其痛哭流涕,是妻亡家破的悲痛?
是对枪决亡妻的执刑人动情动心而深感愧对亡妻、深深自责?
是对心动对象痛下杀手的内心撕裂与痛苦。
在忠诚与背叛、真爱与仇恨、救赎与复仇、灵与肉、理智与情感中来回徘徊、撕扯、分裂。
豆瓣网友文森特九六:一方被压抑了仇欲,一方被压抑了性欲,当二者以违反宿命的方式相遇,便注定了要从彼此身上索取更多,进而陷入难以抉择的两难境地。
角色犹如在冬日寒风中试图点燃一根潮湿的冻木,到头来也只有那么几丝一闪而过的灰烬。
豆瓣某网友:“所以吴红燕的救赎是某种悲剧性的赎罪,她赎的是那种以暴制暴却无法真正声张正义的先天不足的司法制度的罪,赎的是整个人类的规则中所制造的不公正的罪,这种圣徒式的救赎是那么决绝和富于悲剧性,尤其是当她提醒李军别忘了拿那个放着斧头和刀子的包时是如此冷静,如此惨烈,她也因此完成了自我治愈和救赎的旅程。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豆瓣网友茗晓珍(寡妇版):“影片的最后,从女主吴红燕发现李军谋杀她的意图,到吴红燕出逃看到被鞭挞的马匹改变想法,再到最后主动登上李军的船,这一系列转折只占到半小时左右的片长。
片尾与前面大幅描绘吴红燕的日常生活与性格的情节相比,显得非常突兀和草率。
吴红燕从对生的欲望不断觉醒到最后拥抱死的觉悟转变太迅速。
这些违和之处让她最后的死变得像是被无形之手推上绞刑架,也让一个原本不断清晰的女性视角变得迷失了。
”
刁亦男的《夜车》很好看,个人觉得比《白日焰火》要好,这其中可能有后者明星参演转移了部分注意力的原因。
这部片子安静很多,色彩控制在蓝色黄色两种,蓝色又占压倒性比重。
情节一句话概括为男主搞上了“杀死”自己老婆的女狱警,片子大篇幅在营造一种普通人(尤其是长期独居生活)的困境,这种困境会在你远离喧闹人群时一点一点释放,在这一点上,我们每个人都有一点心理扭曲,男主看似被工友们当成精神病一言不发,却也懂得手揣着刀子一路跟随女狱警报仇,而后在他意料之外的与女狱警的交往中仇恨看似消解;而女狱警在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和自己亲手送走的罪犯的男人发生关系后产生感情,而后发现男主起初是抱定复仇的念头时,心里千万匹草泥马飘过,电影中有一段她在雪地里背影的长镜头,也给了观众时间来消化这段情绪。
看完这部片子之所以觉得安静条理清晰,是因为男女主都不是话多的人,而他们都把有限的台词给了对方,有限的感情也只对对方袒露,这一点上他们两个应该算幸运的,因为在每个时代每种境遇下惺惺相惜都是难得的,所以影片结尾女主虽然知道男主的包里装着他原本想要了结自己的斧子时,她还是选择了回来找他,我们歌颂了太久的事情原来都在我们每个人身上。
ps,取景构图都太好看了!
单独夸一下摄影师!
夜間列車仿佛在跟隨一個有節奏感的鼓手有各種聲音的起伏。
夜車成爲了一種希望與暗示和影片的開放式結尾相呼應。
她能不能坐上最後的那班夜車或許不同的時期不同的人都有不一樣的答案。
影片的開頭和結尾都有她在雪地中行走的片段像文學中的一枚楔子也帶來了深厚的宿命感。
刁亦男試圖在寫實和表現中得到一種微妙的平衡空間是被選擇的通過貧瘠冷漠的空間愈發凸現了人與人的疏離感和孤獨感。
每次出現湖面(河面)的鏡頭都像一種隱喻當時的聲音也在吸引我入境細小的層次讓我幾乎產生幻覺。
而雨聲和舊時老歌就像一種對壓抑情感的催化和溶解藥劑似遠忽近的緩緩進行讓她釋放自己。
聲音處理非常細緻便讓感官體驗更加深刻。
影片裏他們的關係是一種冒險而愛情也是一種冒險層層叠叠的行爲暗示疏離神秘糾纏挑逗。
是這樣人總是在營造危險來拯救自己沒有危險就無法自我救贖。
背影音乐里的歌词好评,我不是醉,我只是心碎…一部流水叙事的电影,我却看得津津有味,明明很压抑,又舍不得关掉,看第一遍时吸引我的应该是平静之下流淌着的欲望的香味,影片里,50块钱一晚的小宾馆和是水库管理间,都可以成为发泄性欲的地方,后来忍不住的又看了两边,发现影片绝不是只有情欲这么简单。
底层代表着生活品质低下,代表苦难,能做的就只是苦中作乐,一旦出格,就难逃法律制裁。
张玲玲的故意杀人罪带给了她死刑,从那个年代的司法实践上来说,公正合理,判的干干净净,没有问题,但是我们更应该思考,是什么社会问题把她们逼的只能以卖淫为生,影片中可以看出她有个小孩,一个单身女人带着孩子又没有文化也没有能力,也是不容易,最让人心痛的是她被执行前哭着说出的话“我的娃会想我”,已经活得如此卑微了,身为人母,被执行死刑前最放不下的还是家里的娃,也算是那个年代中国妇女的真实写照,一辈子以生儿养女为重,一辈子柴米油盐,自己的幸福和生命,早就抛到脑后了。
吴红燕形象很丰满,可以看出她应该是不喜欢死刑执行官的工作,就像那个妓女不喜欢自己的工作,两人但都是为了生存做着不得不做的事情,有什么区别呢,吴红燕单身十年跟她的职业不无关系,她 作为一个大龄单身女子在一个冷漠的环境中所承受的压抑与孤寂,使她对刚搬来隔壁的风尘女子产生兴趣,后来李的出现,使她彻底走出封闭的自我, 毫不吝惜的将内心压抑已久的关爱和温情给予对方,直到摆脱了心灵的桎梏,但他不知道的是,这个男人在此之前因为老婆张玲玲的死亡,已经遭到无比的打击,他的心灵也渐渐的变得僵硬、冰冷而黑暗,在这黑暗深渊中,已经无意识地产生出仇恨和残暴的恶念 。
吴红燕的内心世界从她发现李包里老婆张玲玲的死刑判决书和斧子后准备逃跑,却又往回走的那一刻,达到影片的高潮,那匹马的出现真是神来之笔,是那匹被农夫鞭打到跪下身来的马唤醒了她内心深处的勇敢,她想赌一把,那一刻她明白,能逃去哪里呢?
那个冷漠的法庭?
那个被欲望和寂寞鞭笞着的生活吗?
算了,赌赌看吧,回去找李…刁亦男导演说过,习惯不被看好,别用成功定义我。
这是一部很有女性主义视角的力作。
张玲玲被迫my失手杀人却被判死刑,法院上下所有男性的冷漠都透露着她该死;婚庆所雇佣有钱男来骗单身女性的钱…无不反映社会不仅无视回避女性的弱势地位,还利用压榨女性。
刁亦男是我心中又一极具个人风格的导演(虽然看得到一些贾樟柯的影子),比如他爱用不同状态的马来隐喻,在这部作品里所有男性暴力鞭打着马让它快跑出泥潭,却没想过用手合力把马推出泥潭,就像社会上的一些男性天然地认为自己拥有“男子力量”是用来压榨弱势群体的工具,却没想过用自己的优势来帮助弱势。
比如他爱在结尾留下悬念,李军可能动摇了杀人的原计划,那最终他会在船上杀了女主吗。
最后,我非常欣赏原创的任何电影,现在的电影太过于追求商业,大部分电影甚至都不愿意自己写剧本,直接改编小说、改变真实事件,原创的有思想的作品真的越来越难得。
刚看完这部片子,我看还行!
简单说一下感受吧。
咱就先不提弗里德里克·尼采为什么会遇到都灵那匹马那档子事儿了。
《夜车》是刁亦男的第二部作品,也算是一部情欲片吧。
剧情很简单,只有二段故事、或者说二条平行叙事线索:第一段故事里面:女主是位单身女人、守寡十年。
单身又守寡、而且年纪应该是在40岁左右吧,那么这个年龄段的女人是相当受煎熬的。
所以影片主要写她的征婚经历:坐夜车奔走于自己的工作岗位与临近城市的婚介所之间。
在日复一日的征婚历程中,女主有时险些被歹人强奸、有时又遇上了婚托骗子、白白浪费时间精力还有感情。。。
难得会遇上一个心仪的,所以第一次约会就奋不顾身地与之发生了关系。
结果后来却发现对方早就预备好了刀子斧子准备要她的命。。。
第二段故事交代:女主其实是一位女法警、是依法执行死刑的那种。
这样性质的工作、这种特殊身份,注定她有些抑郁寡欢、形影相吊 。
于是乎终于有一天,遇上了一位悲催的丈夫图谋不轨打算替自己死去的妻子报仇。
结果不知道是彼此压抑已久如饥似渴、还是同病相怜报团取暖,两个人居然二次三番地爱爱到一起了。
悲情而又猥琐的丈夫居然人色兼收。
可是到了最后关头,他能不能下得了手呢?
我觉得这部电影就是围绕这两种特定身份展开的,矛盾冲突因为这两种身份而交集。
这正是整部电影里面最有味道的地方。
其实,有时候想改变一个人一段生活,到头来往往发现是徒劳的;想毁掉一个人一辈子,同样也是徒劳无益的。
吴红梅是什么时候开始做行刑人的呢?
应该是在丈夫死了之后吧;清秀漂亮的她,和一个干净帅气的战友相恋了,转业后就一起留下来了,两个人都有稳定的工作,也就算在这个城市安定了下来;都不是当地人,也没什么朋友,两个人相依着,偶尔也争吵着,在不大的小城里过着自己的小日子,与外面的世界保持着不近不远的距离;每天下班一起做饭一起休息,夜深人静之时,也计划着什么时候能有一个大的点房子,再要一个孩子,家就更象个家了。
可是没过几年,这些愿望都还没来得及实现,丈夫突然生病了,尽了全力的治疗,可也并没能挨过多久,他走了,剩下她一个人;那些日子太难了,每天各种情感交替着侵袭,想着在一起的美好再也不可得的痛彻心扉;他就这样弃自己而去的愤怒;突然感受到自己的破碎和不完整的恐惧;再也不可能拥有幸福生活的失落与绝望。。。
狠狠地向她砸来,她甚至都没有办法哭,哭,对她太可怕 了,那会让她崩溃破碎,会让她掉到一个无底的深渊里,会让她在无力和绝望之地想要死去;谁能接住这无边的孤寂与绝望?
没有人,她不能哭。
她挤出最后的一丝力气,她把这所有的感受打包起来,命令自己不许去想,不许去体验;她还有一个地方可以逃,工作。
出了这样的事,领导本来想让她好好休息一段时间,工作的事就先别考虑了,可一个星期以后,她来上班了,领导同事都有些诧异,也似乎有些理解;那些时日,她一直没什么表情,冷着脸;他们都不太敢看她,说完最开始的节哀以后,也不太知道该怎么安慰怎么说,大家也就讪讪地,小心地避开;而那种冷冷地表情,从此定格了下来,就象长在了她的脸上;要把那么多的情感压制住,几乎已耗光了她所有的能量,她再也没有力气去无法看见太阳、树木和小鸟;留在生命里的,只有死亡的颜色;死神太强大,极有诱惑,她天天吮吸着它的味道,好长的一段时间里,她都在活还是不活的选择里徘徊,这成了她每天最饶有兴趣地问题,她被死神深深攫住了;那天一个女死刑犯要执行,一直执行任务地同事突然有事请假不在,大家小心奕奕地讨论着谁来顶替,这种事情,并不是每个人都愿意做的,说难听点,触霉头呢,她没说话,冷冷地看着枪和子弹,盯了很久。
讨论声渐渐停了,大家有些尴尬地沉默着,她在最边上小声地说,那就让我来吧;大家有些吃惊,又有些释然,有人自己愿意去做当然是好的;执行完的那一天,她回家烧掉了沾满死亡气息的手套,与死神对恃这么久,终于回击了一拳,她兴奋着颤抖着,无法吃饭无法喝水;那天晚上,在丈夫死去后,第一次在梦见了他,梦中他们一起亲密一起游玩,忽然变成了她一个人,她惊慌担心,四处寻找,哪里都没有,一吓,醒了;在夜半的黑暗中,她默默地泪流满面;一个月后的晚上,她坐上了从平川到兴城的火车,那个小镇是他们一起去过的地方,当时刚刚结婚,他们想在周围逛逛,在这里住过两个晚上,现在想来,就象是他们的蜜月之旅;她在这里是完全的陌生人,但她觉得,这是她和他两个人的小镇,充满了他们的气息;小镇不大,她随处乱逛着,看到一个婚介所,她嘴角苦笑了一下,走开。
肚子饿了,她走进一家饭店里去吃一碗面,来了一对小情侣坐在她对面,女的抱怨着自己的面太咸了,男的笑笑,端过自己的和她换,她看着,心里微微动了一下。
下午回去的火车是六点,还有五个钟头,她去哪里呢?
突然想起婚介所门口贴着的广告,下午两点开始有一个联谊会,她慢慢走过去。
(未完。。。
)
如此文艺、台词稀少....没耐心的估计都弃了.... 没想到是刁亦男的作品,风格很像很像一部德国片《寂静人生》,看的让人无望.....那匹被2人拚命甩鞭子的白马最终放弃了拉起陷在淤泥中的大车努力,跪地任打任骂———力所不能及的事,只能忍!
意外的是居然有漏点,2次,清晰,竟然过了审?
李军原来是《可可西里》里的刘栋,一个帅小伙,身材尤其了不得—-肩宽腰细有腹肌还不胖壮,太难得了,还在片中露了上半身发了福利,针不戳... 而一个成熟漂亮、有着不错职业的女子,丈夫死了10年了,依然沒找到属于自己的另一半,委实叫人想不通—-但就是生活,真实生活中这样的还挺多....我身边至少三位,还是一直未婚,年已过了不惑了.... 只是,这样的职业、曾经的行为,她杀了他妻子,他杀了勒索的男子身负命案,他和她,有未来吗?
所以在白马的行为下,她明知他目的,依然回头向他走去……绝望啊,好容易的一点温暖,宁可在谎言下,也要去紧紧拥抱、再拥抱 真是部好片子,4星推荐!
关注刁亦男,是从享有盛名的《白日焰火》开始,刁亦男的片子看起来总是很压抑,今天看了他的《夜车》,是他的第二部自编自导的电影,典型文艺片,刚看起来会有点闷。
整部电影我看到有两处温情的地方,整个片子有一种迟钝的锋利。
刁亦男将目光投向社会底层的边缘人物,运用错位,随着情节发展,悬念性竟也很足情节也很巧妙,挖掘到人性深处的东西。
结尾留下悬念,我正紧张最后局如何,女主到底被没被杀,就戛然而止,留我在黑夜中独自困惑。
这部电影也有《白日焰火》出现的白马意象,马的生存状态反应到人物身上。
我觉得在故事上要比他的第一部电影《制服》好看。
也前两个月,看了他的自编自导的第一部电影《制服》,讲的是一个本是裁缝的青年小伙偶然得到一件警察制服后假扮警察,在穿上制服后开始过不一样的生活,他凭借交警的身份和一个音像店的女孩谈起恋爱,这女孩的另外一个职业是妓女,当两人互相知道对方的身份后却都没有揭开真相,以为对方都不知道自己的真实身份,宁愿以假的身份继续隐藏下去。
制服是服装,其实代表着的是身份。
《制服》讲的是人的身份的问题,身份一变,人的生活状态,心理体验各方面都会变化,什么身份代表着什么样的人生,追求身份改变,通常也是希望生活向更好处上升,那么身份即是一个上升的希望,又是一个无形的枷锁。
我个人有点兴奋看到《夜车》,一部隐喻味十足的艺术片。
我的耳朵有一丢丢的失聪,影片的音响为了表达的需要设定的不十分豪放,我大约是当做一部默片看完的。
但可以想象,某些画面出现的时候,背景定有一段使人心里无限挣扎和凄凉的音乐。
听说刁亦男在学习贾樟柯,而今我完全否定。
《夜车》给我们提出的思考是独立的,更是值得我们每一个去体验的。
如果这部片子过去很久还很小众的话,只能怪它表达的东西是当今我们困苦着却没人敢提的东西,因为没有被广泛讨论,所以许多不善于思考的人便不能看明白里面讲了什么。
我打算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一、道德和法律的矛盾其实这一点可以上升到政治的层面,尤其是当下的社会环境里,特别适合谈。
可影片里并没有直接表现,我便不自己意淫了。
但不可否认的是,这部影片有许多隐喻,这一点必须强调。
吴红燕是一个女警,她的工作职务是把证物给罪犯看,送走一个一个被判处死刑的罪犯。
从我们一个常人的角度看,做这个工作的人,尤其是女人,一定是个大公无私的、冷面御姐或女汉子。
然而导演刁亦男却给我们呈现了另一种真实的矛盾:吴红燕每一个休息日都要搭夜间的火车,去另一个城市参与婚戒所的活动,她一方面是真的想找一个可以依靠的男人过日子,另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和陌生的男人们释放性的压抑。
从法律的层面上,一个女人找定期找不同陌生男人去小旅社嗨皮,似乎是被定义为淫乱的。
从道德的层面上呢?
吴红燕作为一个女警,更是道德上的破坏。
但是我却莫名的同情吴红燕,于是我试图从第三个人性的层面上为吴红燕辩护,感觉吴红燕这样做不一定对,但一定没有错。
故事快结尾时候,吴红燕和李军(被枪决者张玲玲的爱人)在被高高搭起的房子里,她说:可惜,我不能替代她。
不知道你看到的时候如何感想的,当时我的第一反应是:张玲玲的罪恶真的大到了一定要枪决的程度吗,她真的是一个十恶不赦的恶人吗,关于张玲玲杀人的真相是什么?
多荒诞,可以说这是以法律的名义拆散了一个家庭。
除了枪决,法律能不能够和道德结合改造一个人,但是我们也知道一味的宽恕必将会带给社会许多不安定的因素。
于是法律和道德的矛盾如此明显,我们却无能为力。
二、性原始且丑恶,但你不想维护着丑恶的东西吗?
很好的隐喻难以离开性,于是《夜车》有一个大主题是性。
吴红燕的压抑,女邻居妓女的理所当然,李军因为性而背叛的复仇计划,甚至你在漫漫长夜里干的那些荒唐事,谁都尝试着干过。
性究竟好不好?
我们应该把看待性这个问题的人群,分成至少两类以上。
第一类人统一的把性的镜头稍多的影片,定义为黄色片,第二类人把性的镜头稍多的影片,定义为十分大胆的小众文艺片。
譬如《夜车》中吴红燕对女邻居妓女的态度,另一个女邻居曾怂恿吴红燕以女警的身份把妓女抓走,但她没有那么做,她似乎很理解妓女的生活,于是吴红燕勉强可以作为第二类人。
另一个女邻居认为妓女就是堕落的人,道德败坏,一无是处,勉强可以当做第一类人。
这两类人究竟谁好?
没有答案,这是性的认识的矛盾。
诸如此类的揭示影片中有许多。
女警的结局,李军的选择已不再重要。
因为他们还是像那匹马,因为负重过度,在路上被皮鞭抽打,最终放弃挣扎一样趴在地上。
导演:刁亦男吴红燕的回去带着喜色吗?
我觉得她是累了,像那匹马一样放弃了挣扎,但值得欣慰的是李军为她的回去震惊且略微欢喜。
这是《夜车》的精髓,它并不全部消极,因为最终人性还是向上,向善。
3.5。以前看的不够仔细,后来才意识到这是刁亦男起飞的第一步。此时他的风格还不够成熟,但已有了相当圆润的雏形,比《制服》要精致的多,并且形成互文:《制服》里的警服成为欲望的催化,而本片里的警服是欲望的压抑。吴红燕和李军是一体两面的存在,刘丹和奇道两位演员也把这种疏离、孤寂、压抑的状态诠释得很好。后半个小时无言的片段增多,但情绪其实是愈发汹涌的,甚至还出现了尼采的马的象征物。另外,从话题性来说,这部影片也算是用一种比较深入的社会学视角,展现了死刑犯和法警的心理状态,捕捉的还是比较精准的。
影片的节奏把握得很不好,到了最后才开始有进展,故事沉闷的快赶上《晚秋》了,不过这个新锐导演还是有自己想法的,结合这部的剧情,再加上《白日焰火》的预告片,我估摸着《白日焰火》就是一国产的《白夜行》吧。
摄影和氛围处理的很好,很中我意!剧本也很有意思,只是细部处理比较粗糙,还差点火候。
开篇前的列车接驳处,两节车厢交错又回归原位,篷布上的破洞灌进冷风,女主身在平乡却一次次奔向逐爱之地兴城,身在夜车,身不由已。
神金
充满张力
性饥渴+自卑+仇恨=宿命
简单的镜头,复杂的潜文本,叙事于无形,平静下的寂寞疯狂,渗入冷淡茫然的世界中。
哈
情绪是压抑的,镜头也压抑着…
爱恨一念
里面欧阳菲菲的插曲,让我想起贾《站台》里苏芮的《是否》和叶嫒菱。2、瘟疫蔓延的20200129重看。压抑而近乎死寂的环境下,SM就该上场了。被死刑成了抗争的渡口。
有一丢废死的意思;单看男女主的角色设置的话,挺膈应的,有一种阴湿的倭感:女主听妓女墙角(她与妓女的宿命论的纳入式假的没边的“叫床”对位也挺男的性幻想的)和男主被仙人跳那两段尤其,男女主的性关系也很av式NTR人夫感,呵,男的,就藏不住自己那点儿阅片量在作品里显摆,导演估计是支持嫖娼合法化的那拨,但不能是“我”老婆,是的话我就要疯狂,就要杀警察🙄;孤独感的营造想起来了《湖畔的陌生人》,开头性骚扰那段想起来了《我不是潘金莲》
夜车更习作,也更生猛。还是有很多一以贯之的东西,舞厅,矿场,工厂,美丽而压抑的女主,粗狂憋屈渴望释放的男主,再结合上黑色暴力的内容,就成就了刁亦男的基本盘!
摆脱了贾樟柯影子的刁亦男,淡化城市环境对人的影响,转而抽取出纯粹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开始去乡土化的描述。人物不再是随波逐流,而开始进行自主独立的选择。不变的是几次被突然打破的寂静,人物的暧昧与疏离,以及内心深处对宿命的笃定。
借刁亦男《白日焰火》获柏林金熊之势,看了他的这部旧作。得奖是应该的,仅仅这部5年前的电影就可以秒杀金基德和《孩童姿势》了!
刁亦男奇情故事,性饥饿与杀妻之仇,来类比政府与群众之间的矛盾关系。身份对位是形成了,但情节和人物动机却稀碎。完全概念先行,属于学院派空洞。
低成本文艺片就像民谣,绝大多数又笨又装。
刁亦男第二部长片,比《制服》成熟了很多,尤其是董劲松的摄影,国内独立电影少有的成熟。对女警察状态的描述很细腻,开放性结局。最后抽打马一段颇有些都灵之马的感觉,同样在《天注定》中有类似表现。
女法警和死刑犯丈夫的情欲故事,两人的结合有点突兀,类似仇人相爱的题材还可见成濑巳喜男的《乱云》,那个处理的更细致。这片的主题是孤独、性压抑。女主激情戏那段很到位,久旱逢甘霖的兴奋又诡异的笑声和快感中的尖叫。白马的隐喻,开放式悲剧结尾,都是孤独逼人杀人、逼人自愿赴死。三星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