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天才捕手

Genius,笔羁天才(港),天才柏金斯(台),天才,天才作家梦

主演:科林·费尔斯,裘德·洛,妮可·基德曼,劳拉·琳妮,盖·皮尔斯,多米尼克·韦斯特,凡妮莎·柯比,克里·约翰逊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6

《天才捕手》剧照

天才捕手 剧照 NO.1天才捕手 剧照 NO.2天才捕手 剧照 NO.3天才捕手 剧照 NO.4天才捕手 剧照 NO.5天才捕手 剧照 NO.6天才捕手 剧照 NO.13天才捕手 剧照 NO.14天才捕手 剧照 NO.15天才捕手 剧照 NO.16天才捕手 剧照 NO.17天才捕手 剧照 NO.18天才捕手 剧照 NO.19天才捕手 剧照 NO.20

《天才捕手》剧情介绍

天才捕手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故事发生在上世纪20年代末,默默无闻的文学青年托马斯(裘德·洛 Jude Law 饰)来到了世界文化的中心纽约,他的兜里揣着他撰写的自传体小说,这本小说被一位名叫麦克斯(科林·费斯 Colin Firth 饰)的编辑相中了,要知道,麦克斯可是曾经挖掘出菲兹杰拉德、海明威等大文豪的伯乐。 在对小说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动之后,文本最终顺利出版,被取名《天使,望故乡》,小说一经出版,瞬间就点燃了文学界的热情,托马斯也一跃成为了圈内炙手可热的新星。之后,托马斯开始和麦克斯合作打造下一部作品,在此过程中,两人越发亲密的关系让托马斯的女友艾琳(妮可·基德曼 Nicole Kidman 饰)心中亮起了警灯。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星银岛棒球大联盟第二季玛丽和乔治这个美好的世界Elperro照明商店分裂办公室第九季小与旧小姐与流浪汉老九门番外之虎骨梅花我爱我夫我爱子丑女无敌完美季魔鬼恋人第二季洛瑞太太和她的儿子麻烦一家人第一季高玩救未来第二季报童传奇恐龙帝国破蛹少寨主且慢白色菲亚特纽约屁民第三季喀布尔的燕子墨西哥围墙医龙4天生舞者猫与月亮报仇雪恨七月之后

《天才捕手》长篇影评

 1 ) 两位实力派,飚演技太过瘾!

《天才捕手》讲述王牌出版人麦克斯·珀金斯与天才作家托马斯·沃尔夫之间的友谊故事。

电影的主演科林·费尔斯和裘德·洛,也是从鲜肉之路上突破崛起的演技之星,但他们对各自角色的诠释,让这部平实的作品依然能取悦于观众。

除了自身条件契合人物、导演处理得当外,两人也的确在肢体、声音和表情上,完美贡献了各自的表演实力。

电影开始,科林·费尔斯就用一系列微表情技巧性地展示出人物性格。

科林扮演的珀金斯一脸认真地修改书稿,同事将一沓厚厚的投稿摔在他桌子上,此时表情平静的科林缓缓抬起头,眼神中透露出见惯不怪的心理,当听到投稿“特别到没人愿意出版”,他歪了一下头狠狠抽口烟,随之投入到原来的工作中,不过马上下意识地用手捻了一下投稿,珀金斯工作认真但品味独特的形象跃然眼前。

当珀金斯带着投稿登上回家的火车,刚读了开头部分就深深被吸引,文字中浸润的迷惘也勾起了他的哀思。

此时的科林表情凝重地怔了一下,目光短暂投向窗外又转向眼前的文字,从此手不释卷。

其实,珀金斯非常大男子主义,觉得妻子抛头露面当演员非常不爽,对于小女儿们爱意满满,却常因为工作疏于照顾,至于慢慢长大成人的大女儿们,他又时时显露出“儿大不由娘”的紧张和无奈。

科林·费尔斯这一段从肢体、语言到表情的转变,非常传神地演绎出了人物的家庭关系。

到这里,我们可以说也许找不到第二个适合的演员,从外形到姿态都能演绎出珀金斯的风范,以及他谦逊儒雅外表下的坚强和固执。

与此同时,与科林·费尔斯搭戏的裘德·洛也有如神助一般,开启了“火花四射”的飙戏征途。

“前面几个星期和你一起探讨书的过程,是我整个寒碜的人生所经历的最愉快的时光了。

”就在获邀前往珀金斯家做客的路上,沃尔夫直率地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

沃尔夫无所顾忌地表达创作理念,他认为自己是写作路上的怪物,难以被人理解又踟蹰前行,并用书中的语句聊以遣怀,珀金斯则一脸祥和与欣赏,随口就接着念出下文,两个人眼神相对、会心一笑,这也是他们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相知。

沃尔夫与珀金斯的知己之情,就在裘德·洛与科林·费尔斯的平静演绎中悠然迸发。

当两人经过针锋相对、矛盾重重的书稿编辑,成功出版第二部作品《时间与河流》后,沃尔夫带着珀金斯破门而入他第一次租住的房间,一起重温当年激扬文字、指点江山的感觉。

他们站在楼顶互依互拥,边欣赏着落日余晖,边回想着细琐往事的时候,那种天才与天才间的惺惺相惜,过渡到“父子之情”的感觉尤其令人动容。

此时的裘德·洛与科林·费尔斯,也奉上了奥斯卡影帝级别的演技,让观众对电影角色产生由衷的信服。

 2 ) 史上首位被称之为“作家编辑”的人

影片的中文翻译远远没有英文来得准确和有深意,虽然 Maxwell 不如海明威/菲茨杰拉德/托马斯这些作家一样有着小说载体的作品留存世上,但作为这些“天才”作家背后的推手,谁又能说他不是有着另一种天分的天才呢?

现在我们耳熟能详海明威的《当太阳照常升起》、《老人与海》,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和托马斯《天使望故乡》、《时间与漂流》,这些响当当的影响了整个 20 世纪的美国小说家都不是今天我们的重点,今天的主角是将他们一手挖掘出来的编辑 Maxwell Perkins。

1884 年生的 Maxwell 在非常年青时就显示出卓越和超前的作家挖掘机才能,毕业后在《纽约时报》做过短暂的记者之后,加入了 Charles Scribner's Son 出版社。

就是在这里,他成功将海明威/菲茨杰拉德/托马斯由贫困书生推成当红炸子鸡,不仅仅是文学界和美国,而是世界范围内的声名享誉。

当时的出版社通常只出版成名作家的作品,但 Maxwell 看到即将到来的新一代文学风潮,他排除众难,致力于发挖掘有潜力的新作家作品,菲茨杰拉德的成功是他卓越远见的首个实证。

当菲茨杰拉德拿着 The Romantic Egotist 《自大狂的罗曼蒂克》(日后改名为 This Side of Paradise《天堂的这一边》出版)出现在 Maxwell 眼前,后者新知道美国新文艺浪潮已经到来。

《了不起的盖茨比》更是让菲茨杰拉德成为媒体追捧的焦点,但他和妻子泽尔达(这个女人不得了)的肆意挥霍和酗酒不断地破坏着他和 Maxwell 的关系,但即使如此,Maxwell 作为朋友仍然一直陪伴和支持着菲茨杰拉德到最后。

亚马逊在年初也专门制作了关于菲茨杰拉德和泽尔达的传记题材剧集《缘起泽尔达》,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第一季 10 集已全部放出。

菲茨杰拉德的成功也并未为 Maxwell 扫除多少的障碍,尤其是落到海明威身上。

虽然与菲茨杰拉德互为好友,海明威的文风可和大走文艺青年风的前者大不相同,常常在作品飙粗口,当时 Maxwell 为了出版《太阳照常升起》顶住了公司内容保守派相当大的压力。

看惯了传统文学风格作品的读者,读《太阳照常升起》会看到一个全新的世界(这也是我看的第一本原版小说),当你看到 Brett 说 you know it makes one feel rather good deciding not to be a bitch 时会让你有一种畅快淋漓的感觉。

一直到海明威的第二本书《永别了,武器》出版并登上了畅销书榜首,才算是封了出版社的反对之声,也进一步巩固了 Maxwell 在作家挖掘机不可撼动的地位。

但 Maxwell 作为历史第一位被称为“作家编辑”之人,潜力作家的挖掘只是第一步,将未经打磨的文字编辑成阅读性极高的作品才是他真正担得起这个头衔的真正原因。

严谨的文字控制能力和结构感是 Maxwell 可以将一部部经典作品送上畅销榜的真正原因,而这个能力非常明显地体现他和托马斯的合作上。

托马斯在遣词造句上缺乏必要的自制力,不像菲茨杰拉德那般惜字如金也不如海明威那样直白,对自己的文字过分依恋,第一本书《天使望故乡》出版前 Maxwell 就已经让他砍掉了将近 9 万字。

后来的《时间与漂流》的编辑工作更是长达 2 年之久,而且在编辑期间托马斯还不断地写入新的内容。

在工作过程中,Maxwell 也不断地拷问着自己,自己对作家这些文字所做的修改和意见,究竟是让作品变成更伟大的作品,还仅仅只是让它变得与众不同(以满足读者的好奇心态)而已?

但事实证明,Maxwell 是对的。

也正正是 Maxwell 这超比寻常的编辑才能,让后来成名的托马斯越来越介意媒体中流传的“《天使望故乡》和《时间与漂流》的成功大部分要归功于 Maxwell”,争吵也越来越多。

但 Maxwell 让人敬佩的一点是,他不仅仅有着卓越的眼光和编辑才能,更是一个非常体贴和礼貌的绅士,但凡和他合作的作家,他都处之与诚,即使是在菲茨杰拉德凄凉的后期生涯,Maxwell 也一直保持着这个落魄作家的支持和帮助,托马斯在临死前也终于看清这一点了。

也正因为 Maxwell Perkins 卓越的编辑能力,“作家编辑“这个名词才真真正正成为业界的一个称号。

影片在细节上刻画了一个非常立体的 Maxwell,除了将不少的时间分配在他和女儿们的互动上,其中一个细节也非常触动人。

当Nicole Kidman 扮演的 Aline 在出版社电梯口失魂落魄地等待着不会尾随出来的托马斯时,Maxwell 骤然意识到工作的执迷正在破坏着自己的家庭,而他看到过太多的所谓大文豪最终惨淡的孤独收场,从而将生活重心慢慢移往自己的妻子和五个女儿身上。

相比之他所合作过的处于镁光灯下的“天才”小说家们,Maxwell 获得了另外一种意义的成功。

如果你愿意欢迎移步到公众号 DramaMatters在这里,我们分享更多关于电影的细节分享和私密感受

 3 ) 这就尴尬了

看完电影回来的路上琢磨,天,这部电影最尴尬的地方是,除了编辑的夫人,主要的演员没有一个是美国人。

美国作家和美国编辑的故事,你这全是老外演,这就尴尬了。

先说好的吧,的确是工整的电影,摄影和色调都很好看,演员阵容,各位演员的扮相也都算对得起时间和票价。

可能是因为我对这个电影的期待就在于“文本编辑”这个方面,影片也的确展示了编辑如何删减作家的篇幅,使其成为成功作品的过程。

我的期待得到了满足,所以还觉得这个片子不错。

另外一个原因可能是因为我对文学的一切都不甚了解,所以对影片所呈现的内容没有任何先入之见,所以接受程度颇高。

包括编辑开始读作家的作品,编辑和删改的过程以及菲兹杰拉德和海明威的客串,既有新鲜感,又能通过历年从电影中获得的美国文学八卦找到一些熟悉感。

(对我美国文学都是看电影了解的)表演方面其实我没什么可说的,我很难发现外国人“演技差”这回事,对我来说极其糟糕的表演只存在于春晚舞台或者林志玲姐姐演的电视剧(但觉得志玲姐姐人很好,但真的别表演了)。

本来就疯狂的角色其实很难拿捏,还要说美国南部口音,这卡斯是不是考虑过麦康纳黑呢?

可是用脚指头都能想出来他是怎么演这个角色的吧。

另外这是裘德·洛和妮可第二次演情侣了,上一次是《冷山》。

妮可的角色我觉得还不错,编辑的夫人也很不错。

不好的呢,其实就是剧情。

但是这可能也是没办法,毕竟是真实人物,风格也是这种写实的风格,可以发挥的空间可能不太好操作。

当然这也不能成为剧情陈腐的借口。

如果能把重点更多的放在“编辑”这个方面(不是这个角色),而对双男主的家庭和情感更言简意赅一些,可能会使电影更有特色一些。

另外据说是该导演的银幕处女作,那么其实拍的这样完整也算是完满的完成了任务。

只是有些情绪可以更强,没有放出来。

结果就是拍了一部温吞的文艺电影,剧情也非常的按部就班,如果我是对这位作家有过了解或者是冲着故事去看电影的话,想必也会失望的。

说来说去,包括最近的叮当狼3,我最大的感想是。

Oh, how much I love the rain...

 4 ) 在对背景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单纯评电影

有一些电影是我久久不愿碰触的,因为盛名太多。

比如,教父,比如,美丽心灵。

外界的赞誉太多甚至在你看的时候你就已经失去了基本的判断能力。

有人在给教父评两星之后说,觉得不好那一定是我的问题,而不是电影本身。

所以对于所谓的经典电影100部,评分最高200部之类的我一直有一种抵触心理。

废话了这么多的结果是我依然因为某种原因看完了这部戛纳影片天才捕手。

虽然已经没有办法脱离别人告诉我的这是个好电影的先入为主的印象,但好歹在看这部电影前,我对Thomas Wolfe,Of time and the river,Look Homeward,Angel 一无所知,所以应该还是勉强可以写出相对公正的仅仅对于电影本身的评价。

Kolin Feith,Jude Law,Nicole Kidmen几位影帝影后级的人物无疑分量足够。

整部看下来,竟然发现我印象中一直很花瓶的Nicole的表演最让人深刻,Jude Law不够疯狂,绅士的感觉挥之不去,而科林许是因为角色本身的缘故,有些中规中矩。

故事层面,电影的叙事结构有些跳跃,时间线衔接不够流畅,没有清晰的转变表达时间的变幻。

除去开始的第一部小说的出版过程,of time and the river时两人对小说修改了两年多之久,但是这个时间仅仅体现在科林的一句话中,从电影本身你是看不到这个时长的,电影本身的场景也没有正确地体现出这种时间变换,所有的人物场景都没有任何变化。

到之后Thomas和Max因为Scott发生冲突,这时两人距开始已经认识已经很多年,这个时间同样靠科林一句话交代,电影本身的场景依然无法给观众时间变换的感觉。

这是让我对电影最失望的一点。

除了时间线的不清晰,故事本身的冲突也不是很明显,想要在一部不到两个小时的电影里囊括盛名,分歧,以及本就复杂的感情线本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在我觉得我和一个曾经的朋友10年友谊将尽的时候看这部电影却有了独特的感受。

人的感情是最奇妙的东西,相同的客观事物折射到不同人感情上的结果发生着变化巨大的折射。

也许是因为人们以往的生活造成了不同的折射率。

感情最先变化的的是Aline,在Tom取得盛名之后,这个为了情人抛弃丈夫孩子家庭的女人敏感的觉察到她要失去他了。

tom成功了,他的生活不再只有她。

能够在全世界否定他时给他鼓励的人变得拥挤,她不再是值得珍惜的唯一一个。

曾经留住tom的东西现在都变得稀松平常一文不值,她除了无能为力的失去他还能做什么呢?

尤其是她没有什么再能付出的情况下。

付出了恐怕tom也不再稀罕。

正如我们渐行渐远的朋友。

也不是谁的错,只是我们的生活轨迹慢慢错开,我们不能再拥有同样的感受,我们不能再被塑造成同样的人,就这样,除了说再见,除了变的陌生,我们别无选择。

看着逝去的背景,我们只能挥挥手,farewell。

再然后就是Max和Tom。

有人说,所有的图书编辑都是郁郁不得志的作家,自己写不出好的作品,只能把别人的作品改成理想中的样子。

各司其职没什么不好。

但人都是复杂的动物。

tom盛名之下开始觉得Max对自己的作品修改过多。

他认为自己的每个字都有价值,不应该被随意的舍弃,甚至大段的划掉。

我们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有时候又过度自信。

如果这些文字都不删除会发生什么?

会不会得到更高的赞誉?

会不会成为更优秀的著作?

可是又有谁知道呢?

怀疑的种子已经种下,阻止不了的生根发芽。

最后Tom对Scott发泄自己对Max的不满,而过来人Scott却知道时间还很长。

Genius,说的是海明威,了不起的盖茨比这些在历史上闪闪发光的名字还是背后默默无闻的Maxwell Perkins?

中文译名 天才捕手则明确了这种指向,不是那些名垂历史的天才,而是使这些天才发光的catcher。

现在影评终于写完,我也可以允许自己去google Thomas Wolfe的生平了。

Bye。

 5 ) “我们是要一本好书,还只是一本有意思的书”

《天才捕手》由约翰·洛根(John Logan)根据A. Scott Berg所著《麦克斯·珀金斯:天才们的编辑》(Max Perkins: Editor of Genius)一书改编。

片中,科林·费尔斯(Colin Firth)将饰演“麦克斯·珀金斯”,裘德·洛(Jude Law)将饰演“托马斯·沃尔夫”,盖·皮尔斯(Guy Pearce)将饰演“菲茨杰拉德”、多米尼克·威斯特(Dominic West)将饰演“海明威”。

片名说是“Genius”,更多的是天才与伯乐之间微妙的关系,书的创作等同于作家的成长。

伯乐拥有捕捉天才的妙手,天才也仿若“盖茨比的绿光”转瞬即逝。

展现了简单删删减减的魅力,将平凡编辑的工作拍得激情四射。

天才需要平凡的人来承托,而这部电影便在告诉我们这个平凡人和天才一样可贵。

过度表演化,也太过模式化,缺乏灵气。

麦克斯与托马斯之间柏拉图式的情感促成了文学经典的诞生,但是《天才捕手》却未展示出任何一个人的才华,这部分内容都要观众自己脑补。

一个大作家,一个捕捉住天才的编辑之间的关系不会仅止于一个故事。

就像片中珀金斯所说“我们是要一本好书,还只是一本有意思的书”。

在这个意义上,这片子弱了。

 6 ) Genius

一边是成熟稳重、英国绅士般善良敦厚又慧眼识英的老编辑柏金斯;一边是灵感和精力都处于顶峰,难以自制的默默无闻的作者沃尔夫。

创作的激情,从一开始达到顶峰,每个人都为它兴奋、狂热,然后它反过来吞噬它的宿主,首先是沃尔夫,他必须日夜不停地写不停地改,他的生命被它照亮了,他借此看见了生命的美,燃烧的蓬勃的美。

好像献祭一样。

他得交出他的女友,然后是他的战友柏金丝(“他拖了我的后腿”沃尔夫这么说,我相信他是真诚的,也相信他是自私的),柏金丝曾为了沃尔夫而放弃跟妻女出去度假,当伯恩斯到编辑室吞药自杀时,柏金丝冷冷地看着大闹的一对,心里应该是被震撼到的,那一幕真是不动声色,妻女回来之后,柏金丝在车边深深拥吻了妻子,也为和沃尔夫的决裂埋下伏笔。

柏金丝的冷眼旁观伯恩斯也是美丽。

一幕是在车站接沃尔夫,灰蒙蒙的面目模糊的人群里,她在画面中央,宛如神像;一幕是在编辑室,她举起枪,对着老主编,试图夺回她生命里的快乐,像个战士;一幕是在房间里,她和沃尔夫坐在沙发两端,静静地听完沃尔夫的念叨和充满诱惑力的邀约,告诉他已经结束了。

伯恩斯真是敢爱敢恨。

导演没把她拍成悲剧人物,反而是衬托沃尔夫的幼稚,像个毫无心肝的孩子一样有了新朋友就丢了旧朋友,显得十分可怜。

电影的结局非常有意思。

海边的沃尔夫真的来到了世界很远的地方,海水涨落,内心的激情澎湃终于有了共振,就在流浪之途的巅峰时刻,他的闯荡之旅因为脑结石而迅速结束了。

脑结石似乎是一种隐喻,孕育灵感的大脑,被笨拙的丑陋的病变的石块充塞,好像是肉身的沉重对精神的轻逸的最大嘲讽。

生命结束的太快。

墓地,柏金丝站在众人之后,脸上有淡淡的哀戚。

伯恩斯没有出现。

最后一幕,老主编的生活恢复了平静(或者说整部电影老主编的感情都比较内敛?

),他坐在主编室的中央——中正、稳定,象征着某种秩序——继续他的编辑工作。

他收到了来自医院的信,沃尔夫的表白,这个孩子刚开始忏悔生命就已经结束。

 7 ) 天才 + 天才 = 绝世名作

两个男人的友谊+腐国导演,这样的搭配让人第一反应:这会是部基情四射的作品。

然而导演用实际行动告诉观众,这真的只是一部单纯讲友谊的影片。

这是一部以天才作家沃尔夫和他的编辑帕金斯为主角的传记电影,或许是首次执导的原因,整部电影四平八稳规规矩矩,几乎没有高潮起伏,很多观众可能觉得剧情不够跌宕起伏无法吸引人,看的人昏昏欲睡。

但是两位主演精湛的演技,将历史上的那位名作家和他的编辑之间的深厚友谊展现的栩栩如生,并不是非要有跌宕起伏的剧情才算优秀电影。

作家与编辑的友谊起源于帕金斯对《天使,望故乡》的肯定,友谊的加深在于对《时间与河流》的修改过程。

这期间,两人同吃同住长达9个多月,在不断的讨论、争吵与认同中,两人之间的友谊越来越深厚。

甚至他们最亲密的爱人都开始怀疑,两人的关系是否已经超越了友谊。

然而,《时间与河流》出版后,沃尔夫名声大噪,突来的名利使得他自傲起来,并与他的编辑分道扬镳。

很快,沃尔夫在旅游途中得病去世,在他留给帕金斯的信中写到“无论发生了什么,我们的友谊从未破灭”。

沃尔夫和帕金斯的友谊让我们感动而羡慕,电影的英文名仅有genius一个词,并没有像中译名加上了“捕手”二字,显然导演认为天才并不单单指的是作家,那位编辑帕金斯同样是一位天才。

一部成功的作品,大众所看到的是明面上的作者,但是在作者身后的编辑却往往不被人们所熟知。

由此片,小事不由想到了国内的影视圈。

一部成功的影视作品,观众们看到的是台前光鲜亮丽的明星。

当作品成功时,人们夸赞的也大多数是明星,而导演、编剧、统筹等往往不为人所熟知。

于是明星的话语权越来越大,迟迟不进组、不背台词、滥用替身、随意加戏……而最惨的可能是编剧,由于各种小说的出现,使得剧组们仿佛不再需要编剧的存在。

不论是导演还是演员,只要够大牌,就可以随意的加戏删戏改戏,至于剧情和逻辑完全不去考虑。

“剧本是一剧之本”这句话仿佛成了传说。

而质量不过关的成品出来后观众往往只会骂编剧脑残,编剧弱智。

于是编剧的地位越来越低,越来越不受重视,薪酬也越来越难讨,甚至有编剧长期无法拿到片酬,恶性循环之下,国内的影视剧质量越来越差。

在当前的明星几乎完全占据主导地位的现状下,高质量的好作品几乎是凤毛麟角。

或许,只有在导演、演员、明星的话语权相当的情况下,才能出现被观众交口称赞的好作品。

 8 ) 感伤与美好

在✈️上看了电影《天才捕手》,飞机上的视听环境并不好,最后段落耳机也收走了,但并不影响影片带来的意外收获与感动。

非常喜欢科林费斯朗读《天使望故乡》的片段,以及与裘德洛关于《时间与河流》的争论,他们在这个孤独的世界上找到了彼此相通的灵魂,透过文字碰撞出绚烂的花火。

沃尔夫给伯金斯的最后一封信:“不管发生什么事,我有这一预感,要写信给你,不管已发生什么事,或者要发生什么事,我总会想到你,想到三年前的国庆日,你到码头来接我,然后我们在河边的小馆小饮,然后到一座高楼的屋顶,俯瞰整个城市奇妙、光彩与蓬勃的生命力。

”第一次觉得裘德洛的表演充满了激情,把一个沉迷写作、才华横溢的作家描绘得如此感伤而美好。

 9 ) 文字与影像之间,交织,茂密,生生不息

故事快开始的时候,纽约的上空灰蒙蒙的,云层很低,街道上人群熙熙攘攘。

一个穿着风衣的男人站在雨里,他把他的大皮鞋踩进路面的低洼里,激起一阵一阵的水花。

他望向那座悬挂着黑色字母招牌的楼房,镜头给了他一个背影。

故事快结束的时候,他已经获得了人们近乎痴迷的追捧。

海浪扑打过来,他再一次把他的大皮鞋踩进湿润的沙滩里,激起汹涌的水花。

镜头转而面向他带着一如既往的极度热忱的脸,令人感到一种庄严的荡漾。

在托马斯•沃尔夫短暂的一生里,这个被导演多次运用大特写刻意加强表达的小动作,似乎已经成为了描述他的最好注脚。

张狂,自满,跋扈,如同黑人爵士乐一般恣意放纵。

他生活在自己创造的美妙世界中,传递感情的方式直接浓烈,甚至有一些神经质。

作为一部文学气质浓厚的传记电影,《天才捕手》节奏沉静,色调厚重。

而这个初入文坛即惊起巨大涟漪的天才作家,时刻在调度中处于明亮的光束里——无论是在麦克斯的办公室商议修改语言段落,还是病重在医院的床榻之上留下书信——经过玻璃与窗帘之后投射下来的光束,笔直打在他身形的轮廓上,隐约有一丝神圣的意味。

英年早逝。

麦克斯拆开信件,映入眼帘的是他再熟悉不过的笔迹。

当他读到“你永远是曾经的那个麦克斯”,他缓缓摘下帽子,在心里向托马斯•沃尔夫做最后的道别。

他在落下眼泪的时候,眼神里满是哀伤,却不绝望,因为被上帝眷顾的人,他来自天堂,最终也会回到家乡。

但是,即便有裘德•洛、科林•费尔斯、妮可•基德曼,这样的一众出色演员同台飙戏,这部电影在任何的档期排片之中也并不会显得夺目。

且不议是否有观众会觉得“拖沓无趣”,不得不承认的是,不论如何概括故事主线,《天才捕手》不过描绘了天才作家与伯乐编辑之间相遇相知相惜的图景。

剧情聚焦在两人反复琢磨争论完成《时间与河流》出版的过程,它似乎和电影操作规范背道而驰,因为这部电影并不“丰富”。

脱离了娱乐趣味,甚至没有强烈的戏剧冲突,它在万千被载入史册的经典优秀传记电影中,是一部“平常”的作品。

“平常”,但不寡淡。

一个永恒的问题:当我们在看电影时,我们究竟看的是什么?

当我们面对银幕,情绪满溢甚至于热泪盈眶时,我们为之动容的究竟是什么?

《天才捕手》最终试图呈现的命题,是写作。

将思维在脑海中的游历变成白纸上连续的抽象字符,再变成沉甸甸的散发着墨香的装订本,这部电影从侧面确实淋漓尽致了。

当行驶的火车声与喧闹的人声抽离,画外音悠悠诵读着《天使,望故乡》的开头篇章,遣词造句间击中了捧着一沓纸页的麦克斯,也击中了每一个愿意和文字打交道的我们,击中了内心深处和文字亲近的人。

这让我想起《巴黎野玫瑰》了——当然作为我个人最爱的法语电影没有之一,我总是能够想起它——贝蒂这样和佐格说:“如果我写作了这本书,我的生命就有了意义。

”我喜欢那些疯狂的、有温度的灵魂,所以我会痴迷着这个故事以至于多少年来都不曾忘记。

所以,从这个角度上说,当我们在看电影时,我们究其根本看的是某种理想自我。

抛开理性与专业的评判,不知道你最喜欢的电影是哪一部,它又和你的生活有着几分的重叠呢?

非常有意思的是,影片中花费不少笔墨塑造的菲兹杰拉德,他的作品《了不起的盖茨比》在1974年改编为同名电影,成为后来大量好莱坞风格文学改编电影的奠基之作,也是一部分观众了解到文学作品的契机所在。

饰演麦克斯的科林•费尔斯通过文学改编作品《傲慢与偏见》(1995)走红,令人为之气质倾倒。

而《天才捕手》本身,也是编剧约翰•洛根改编自《麦克斯•珀金斯:天才们的编辑》的作品。

文字与影像之间,交织,茂密,生生不息。

2012年马丁•斯科塞斯执导的作品《雨果》,同样也是由约翰•洛根改编自同名文学作品。

包裹着儿童奇幻片的外衣,其中大量关于梅里爱和电影史、电影修复的探讨使我们不难发现,它最终试图呈现的命题,是电影。

无关乎剧情和演技,这部触及无数电影人内心的作品,一如《爱乐之城》,一如《雨中曲》,一如所有那些构建片场幕后故事的,构建电影人工作生活的,回忆的,致敬的,献礼的,触及了所有怀抱着电影梦的人们。

当这些有趣的元素串连在一起,我不禁发觉,所谓创作,究其本质是造梦。

小说也好,电影也罢,世界创造了人,人创造了它们告诉世界这就是我的精神园地,这就是我的梦。

所有的艺术形式都是生命的力量,在时间的长河中淘尽砂砾与尘土,留下熠熠闪光的珍宝,献给前来拾贝的人们。

这一切,如同汤姆带着麦克斯爬上屋顶,并肩眺望远方的美丽景色,麦克斯打的那个恰当的比喻——远古的山顶洞人如何度过漫漫长夜,唯有讲故事能够抵御源自黑暗的恐惧,让彼此充满希望,迎来下一个灿烂的日出。

真奇妙啊。

【本文首发于文慧园路三号2月28日推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10 ) 一条河流的突然消逝

当我顺着电影了解其中的作家与编辑时,忽觉悲凉。

并非是天才作家早逝引发的感慨,而是因编辑这个角色而起。

编辑们付出心血,辅助作者完成一本书,最后推向大众,经由时间的检验,历练成一部传世著作,但大家所记住的,往往是作者,以及延伸出的日常琐事,而编辑这个角色会被作品的光辉隐藏掉,最终无人记得。

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背后,定有无数个闪光的灵魂,作家的构思与表达外,定有无数人的支持,也包括他的编辑,在背后,掌握着一条河流的走向。

会有担心,自己的这种把控,是否会失去河流的风貌?

抑或是,大家会更喜欢原来的文本,一个天才的喋喋不休或是一个疯子的天马行空。

但对于那些狂妄的、年轻的河流而言,这样一个人是需要的。

麦克斯的书房有一整墙的书,其中大多是他编辑过的,这是他的积累所成,见证了他的生命价值,但他真正生命的价值是给予一条河流金色的光。

这条河流名为托马斯·沃尔夫,美国文学史上极为重要的小说家,第二部作品《时间与河流》。

他的人生亦如河流,没有遇见麦克斯之前,他无意义地写着理想的文字,安静的、低调的流淌着,但也平凡着,无人赏识。

当他遇见麦克斯后,河流有了新的走向。

关于父亲的情节,电影中出现了两次,这成为了解读两人关系的关键。

第一次,沃尔夫疯狂的女友艾琳与麦克斯夫人简短的对话中,得知麦克斯的家庭中一直缺少一个儿子的角色,这是他生命里的遗憾,另一处细节是,狂傲的天才作家,伤害他人后,在熟悉的办公室,对着窗,伤心说着当年父亲离去的场景,“列车缓缓开启,他的身影,却变得越来越小,直到他完全消失。

那列火车带领我走向自己的未来,翻过千山,走过万水,始终不变的是,河流不停息的流淌”。

这两个无意识的情节,不知是否是冥冥中的安排,父与子的遗憾隐隐约约成为两人情感的暗线。

在第二部作品大获全胜,沃尔夫游历欧洲归来后,他们回到了沃尔夫初次闯荡这城市的那栋楼顶,如往昔般看着这城市的黄昏。

他轻轻靠在麦克斯身边,如孩子一样。

这两人关系,我想不仅仅是知己,或是工作关系,反而如父如子。

他是一条河流,自由流淌,展现一派波澜壮阔时,会有一双目光,如父亲一样慈爱,看着你去往更远方,但他也知道,你某些行为就像泛滥的洪水,会带给人伤害,他宽宥你的,也引导你。

年轻的文字总有不可节制的表达欲望,所言所写都认为是重要的存在。

他教他删减,呈现直击要害的文字,给予他一种老练,这种气质来自一个编辑的积累,是经过岁月洗练才有的,而年轻的河流此刻不会是懂的。

电影或许不只是为了沃尔夫立传,而是对两者关系进行了新的探讨。

回到河流本身。

对于结尾,纵然悲伤,但我依然偏爱,如神赐一样,他让整个故事不落俗套。

若按照约定的情节发展,大约是浪子回头,通过种种努力,重新赢取爱人的心,重新创作,前途一派光明。

但这条河流消失了,突然消失了,他留下的作品,成为了永远定格,仅仅四部作品,天才之名就此盖棺定论。

最后的生命画面中,他经历了所有人的离开,行走在海边,他用力跺了跺脚,一如他内心的念头,他想要重新振奋,开始新的征程,但命运却在他意欲回头那一刻,突然发力,因病晕倒,斜躺在沙滩的一边,命运如此宽广。

那留白的沙滩似乎就是他尚未触及到的,想要踏足的远方,只是他已无力踏足。

电影不能算作一部好电影,有着很奇怪的叙事节奏,用了很长的篇幅来描述前两部作品如何走向成功,在电影快要结束的时才出现高潮与冲突,最终以死结尾。

那个写《了不起的盖茨比》的作家菲茨·杰拉德,三两次的出现感觉都是废笔,不知是否他的文思枯竭与源源不断的天才写作者用来作比,还是另有意图,这我猜不到。

《天才捕手》短评

Bosie???

7分钟前
  • SweetRann
  • 还行

失望,这么好的卡斯被这平淡琐碎人物刻画欠缺丰满度的剧本限制住,使得整个作品都浮于表面,除了裘花和妮可歇斯底里的角色外,其他人物都平淡的太花边。剧情也是个过场,走完啥都没留下。

11分钟前
  • Ludovic 刘
  • 较差

总感觉似乎看过这部电影,实际没有,译名真的要减分,即便是发现天才作家的天才编辑是个传奇,但整个影片色调总是很压抑。

13分钟前
  • 大頭皮鞋
  • 较差

“有人愿意陪你走下去,为什么要伤害他呢?”写作从来都是一个人的事,也从来都不是一个人的事。珍惜你身边的人像珍惜你笔下的人物一样:那些给你带来灵感的人、那些带你步入正途的人、那些和你势均力敌的人。

17分钟前
  • 徒手剥橙
  • 还行

Thrilling. 差点看哭了… SP消耗略大……(裘花口音略用力?

22分钟前
  • 好养活
  • 力荐

非常烂俗的改编,平庸的镜头语言,夸张的表演(别拿戏剧说事了),一个真实的故事,却感觉不到任何一个角色的真实性。纵然可以理解大众化的需要,但这个行业吸引我、让我尊敬的,绝对不是这电影提炼出来的权力关系、成长教育,而恰恰是它们的反面。

27分钟前
  • 57
  • 较差

裘花和脸叔的天才伯乐情,沉闷,平淡,接近毫无波澜。大银幕上首见Guy Pearce男神也抵挡不住我的困意……而且戏份居然还这么少TAT……演海明威的Dominic West没认出来,吟诵的圣歌超好听!!!

32分钟前
  • 独行侠杀手阿何
  • 还行

充满文学cliché,又尴尬又肉麻,2016最差观影体验。没有之一,估计很难超越。

37分钟前
  • 谭香山
  • 很差

一个内敛,一个张狂,倒也是绝配。

39分钟前
  • 私房歌
  • 还行

瑕疵颇多,但瑕不掩瑜。谈到好多关于人性的部分,关于才华横溢的人如何进入你的生活又残忍离开而无需知会,谈到天才的守护者同时又质疑自己是否又是天才的扼杀者。谈到优雅恒正的生活是否又意味着丧失人生的乐趣。种种种种。人生何其复杂又值得书写众多。

44分钟前
  • 七重
  • 推荐

这个世界需要诗歌和文学,也需要生活和伴侣。后半段全程泪目,太感动了

47分钟前
  • 噜噜叫夏天
  • 力荐

64/100 摄影,调度年代感都做的不错,无奈故事不够抓人,主角撕逼后情感线嘎然而止,潦草收尾,科林费斯演的编辑博金斯要是活着估计要抓着编剧改个10遍了。比较打动人的还是妮可基德曼。

48分钟前
  • SELVEN
  • 还行

无聊 想看妮可都没几分钟镜头

49分钟前
  • 1193
  • 较差

看看衣服吧..

52分钟前
  • Yome
  • 还行

语言到底是为了表达还是为了沟通?对普通人来说,可能是为了沟通,因为他们需要融入来让自己安全。对Wolfe这种天才来说,是心头血滴成的洪流,写作是他堕在悬崖边的唯一救赎。

57分钟前
  • forfaen
  • 力荐

2.5 值得深挖的地方粗糙略过,又在其他地方狂加各种戏剧化鸡汤。尴尬突兀的剧本被历史人物料足这块遮羞布遮掩。感觉也没几年,裘花的颜咋这样了...

58分钟前
  • 徐若风
  • 较差

全靠演技

1小时前
  • Strelizeia
  • 还行

沃尔夫狂和躁间的度,Jude Law把握得可以的,甚至偶有丝少年气,面朝大海的最后一刻平静希望他能留住。一板一眼讲完沃尔夫和麦克斯结识深知也分散的半生,他飞扬的才华并非影片的主语,而是麦克斯经营友谊的“才华”。可剧本实在是Logan的老毛病,措辞雅合时代,但缺乏充实情节来切入、丰满角色

1小时前
  • SundanceKid🌈
  • 还行

和@平楚 一起看,看完还碰到@读书敏求 ,果然这场都是同行……看的时候好穿越,一会儿想:“我要认真写小说!”一会儿想:“我要当个好编辑!”不知道能不能分裂成两个少爷啊。。。

1小时前
  • 夏言
  • 力荐

如同嚼蜡

1小时前
  • 小白官人
  • 很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