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了电影,真的觉得是多此一举的忏悔,有这样的心还不如去行动,分开以后的姐姐一定是自己一个人过终生,因为她说过:宁愿一个人孤单,宁愿不要幸福,也不想再伤心,可惜她鼓起勇气迈出一步却还是印证她的话语,所以她宁愿自己一人孤独终老!
其实无关时代,无关背景,也无关家庭,即使现在的社会也仍有无数个冯齐,也仍有无数个陈颜,21岁的少年经历的太少,不明白现实的可怕所以轻易许下承诺,我相信他说出要跟姐姐结婚的真心,但是后来他变了,但是他也不明白,现实终究也只是浮华;而听承诺的人,姐姐,自始至终也都是清醒的,被真心打动选择相信,但是也终究逃不过伤心!
我真心希望冯齐可以自私一点离婚去陪伴姐姐,可以真正让他的忏悔落地,做出一点弥补,也给自己一个实现当初承诺的机会,但是或许还是现实打败了他……
冯齐的忏悔出自电视剧绝对隐私第九集第十集。
三八妇女节,周五晚上和同学吃过饭后回家想找部片子看看。
刚开始采访过程节奏较慢。
随着冯齐的回忆深入,越来越吸引。
看到第九集后半部分的时候已经昏昏欲睡,挺着困意看完第十集后,早已不困,借着看完片子的劲,说着爱情观。
片中的冯齐,不是在忏悔,而是在诉说自己的遗憾。
遗憾自己年轻时的爱人没有走到最后,遗憾的是自己有一条路没有留下足迹。
遗憾自己没有经历过曾经梦想的日子。
她不是对姐姐忏悔,而是对曾经的自己没有珍惜自己想要的爱情而忏悔。
但是冯齐又有什么可遗憾的呢,你没了南北异地的痛苦,你不用再考虑是否辜负你的姐姐,你对得起父亲母亲的期盼,你更给自己一份光明的未来,你最后也娶了贤惠的妻子,生了白胖的儿子。
不知何时开始,自己的爱情观也发生了改变。
一边羡慕着他人,一边抱怨着自己。
抱怨着现在的女孩都怎么了,自己连交流明白的找不到,有的人却总能把握对于外人看来根本不配拥有的幸福。
总是遇不到合适的,想要的。
她太小了,还在上学;她太大了,哪有男生比女生小的;她太熟了,要处早就处了;她太好了,对她没啥爱情的感觉。
在一起只需要一个理由,不在一起可以找出千万个不合适的地方。
曾经和女孩子说话,不会想你俩会不会最后在一起,随心所欲,畅所欲言,现在好像掌握了更多的套路,更华丽的辞藻,但却唯独少了说说话的真诚。
现在的爱情太过于试探,你发一句话你会想接下来的话他会怎么发,她发一个表情包,你会想这个表情包后边的意思。
做任何事说任何话,你都期待得到自己想要的反馈,得不到你就会怀疑是否这是一份不多不少的自我感动,于是,不管是交流上还是行动上,你都畏手畏脚,你担心自己不配拥有,你在意周围人的看法,你害怕增添沉没成本,你怀疑是否时机成熟。
对于冯齐的选择其实很理解,甚至大多数人,或是说自己也会如此。
最终,冯齐是对自己没经历过的那条路的遗憾,你也仅仅依恋对于别人好奇的那种感觉,究竟是想满足那份好奇,还是寻找一份真爱。
曾经彻夜长谈后,你会感觉遇到难以复制的人。
曾经海誓山盟后,你会认为会彼此托付终身。
曾经戛然而止后,你会无尽忏悔。
你会想不通,甚至恼羞成怒,为什么没有解决办法,没有两全之计。
也许真正的释怀不是忘却,不是被时间磨平,而是直面自己的遗憾,过好自己的现在,期待自己的未来。
有点不可思议,我给宝贝们讲了这个年龄相差8岁的男女主角的爱情故事,要传递的其实不是爱情的观念,也不是隐藏在承诺的背后的理智和现实。
最近一段时间我对social psychology有点兴趣,而这个故事很好地验证了Situation is powerful这个假设。
冯齐是个很普通的兵,像他自己描述的那样,个子不高,宽宽大大的军装和大军帽底下显得更加小个了。
他在去北京的火车上遇到“姐姐”就像大多数人一生难得的一两次奇遇一样,也就是很一般的“遇见”,年轻人可以把它变得不同。
年轻人不经世事,容易把一时的信心误以为是信念,承诺很容易出口,可是一点点的环境的压力就能让承诺烟消云散。
我说这个环境压力是一点点,可能没有站在冯齐的角度在考虑。
小时候家里很穷,他作为家里甚而村子里唯一出来有点出息的孩子,不想让父母为难,让他们在村子里被人家指指点点说三道四,不能挺起腰来做人;在部队里一向表现优秀,又有点小才气能写手好文章,前途无量,可是中国的部队里不可能允许他和“姐姐”的爱情结果。
在家庭、事业、前程这些环境的压力下,冯齐“变节”了。
冯齐在忏悔,他说自己很卑鄙,要用一辈子来道歉。
然而他只是选择了大众的“道德观”,真要算犯错,也只是犯了“每个人都会犯的错”。
他的忏悔更加表示他的善良和正直,很难能可贵,没有几个人会承认这样的错误的。
然而“姐姐”,一个完全对别人没有要求的女人,注定了一生的孤独和悲剧。
于2005年上映的《冯齐的忏悔》是由中视传媒和北京荣信达合作拍摄的一部电视电影。
影片细腻地描绘了军人冯齐的一段刻骨铭心的感情遭遇,深刻展示了现实中激情与理性、爱情与婚姻之间的冲突。
冯齐,一个对爱充满激情的年轻军人,在火车上邂逅了离异母亲陈颜并一见钟情。
然而大他8岁的陈颜不敢接受冯齐的追求,冯齐千里迢迢来到南方,向陈颜表白心迹,终于打动了她,两人坠入幸福的爱河。
然而,这段姐弟恋却面临着来自家庭与世俗的重重压力,也让冯齐在激情与责任之间陷入了挣扎,最终选择放弃爱情,回归传统婚姻。
这种激情与理性的矛盾,也让观众深感纠结。
影片中,冯齐与陈颜的爱情纯真而美好,却因婚姻的现实压力而破碎。
冯齐的选择是对爱情的背叛,但也是对现实责任的承担。
而这样的选择,无疑给他带来了深深的忏悔和内心的痛苦。
人们也不禁思考,如果冯齐坚持到底,是否真的会幸福,还是会陷入另一种后悔?
男主冯齐的忏悔之所以触动人心,是因为他代表了那些在爱情与责任之间挣扎的普通人。
他的忏悔不仅是对过去的愧疚,更是对现实的无奈和对未来的迷茫。
影片揭示了残酷的爱情真谛:爱情并非生活的全部,当它与家庭、社会责任相冲突时,人们往往需要做出艰难的选择。
《冯齐的忏悔》不仅是一部讲述爱情悲剧的电影,更是一部引人深思的作品。
它让我们重新审视爱情与婚姻、激情与理性的关系,也让我们更加珍惜那些能够勇敢承担选择的人。
我先是在小视频上刷到了讲解,再找到了原来视频重新看了一遍,还顺便把拍摄地的那个南方小城找到了
黔阳古城中正门这个视频的开头,感觉回到了我小时候,九十年代末的宿舍,厨房的瓷砖,绿色门漆,那个年代原来南北方都差不多。
爱情开始的时候总是那么美好。
姐姐经历过,所以她并没有被冲昏头脑。
而冯齐,二十出头的小伙子,第一次经历爱情,只有满眼的幸福。
冯齐脱口而出的“不可能......”,“相信我,我发誓......”这些句式信誓旦旦,一看就是小年轻才会说出来的话。
姐姐应该经历过很多,知道后面会有怎样的可能性,所以宁愿平淡,止步于现状,也不想再起波澜,受伤。
但是和互相喜欢的人在一起的感觉,真的真的很美好,从失望的离开等到火车站得到的拥抱,就在此时此刻还有比这个更幸福的事吗。
只是这份美好通常情况下并不能维持很久,就是这短暂的美好,我也想过,就算是换来以后的伤心痛苦也都是值得的。
不要因为害怕以后而放弃感受现在的幸福。
最后还是不得已。
火车站挥泪的告别,那样的撕心裂肺。
两颗心碎了,也是从那时起,两段人生也从此变得灰暗了。
为了迎合父母和社会,结果是三个人的心都变得麻木不仁,没有了快乐和对生活的热情。
这个代价是可以承受的吗,还有一个人从此生活在了无尽的悔恨和罪恶感之中。
选择,其实是给人心中事情的重要性排序,冯齐父母的心中,自己的面子比儿子的幸福重要。
冯齐的心中,自己的前途和父母比爱情重要。
姐姐的心中,平淡的生活比轰轰烈烈的爱情重要。
换个角度讲,冯齐的选择也是被恐惧支配的,其实他可以离开部队做其他的事,也可以离开父母自己生活,但是他害怕未知和生活的不确定性,害怕背负不孝之名,不敢选择,或者说怕没有能力离开目前的道路。
这样因为害怕而做出的决定,又背负了无尽的罪恶感,他是活的最累的,所以他希望自己出什么事情早点死去更好,他写的小说才会都是那样的结局,每天泡在罪恶感里,等待解脱。
我以前也相信誓言,现在经历过才觉得,有个屁用。
我想姐姐应该也知道这个道理。
冯齐如果知道姐姐知道这个道理,他可能也不会这么自责了。
承认当前的现实比坚持誓言更实际也更重要。
冯齐的老婆,我觉得安顿说的有点过,”她把今后一辈子的梦都交给了他“,她好像是很无辜的受害者,她和冯齐只见过三次面,每次不超过三十分钟,第四次就定下结婚了。
这样的婚姻没有爱情不是大概率的事情吗,而且自古以来,没有爱情的婚姻实在是太多了。
冯齐除了对她没有爱情,其他作为丈夫的责任应该都是尽到了的。
安顿说可以看看冯齐写的东西,她说她不懂,她没有冯齐文化程度高。
从她教育小孩的方式也能看出来,孩子哭着要爸爸,说明冯齐对孩子也是不错的。
冯齐只剩下没有感情的机器,完成他人生应尽的义务。
婚姻是两个人的决定,她下的结婚这个决定,不能责任都放在冯齐那里,除了没有得到爱情,我想大部分人在婚姻里想得到的都得到了吧,或许已经比绝大多数人都好了。
.看完之后,天已经黑了,我在没开灯的房间又放了一遍《后来》,边唱边哭。
我走出来了吗,应该是吧我的那位和我相差13岁,最后也没在一起。
我总是喜欢真实事件呈现在大荧幕上粗制滥造的背后去探求他们之中存在的那丝真情,这让我动容并且坚信世间仍然美好值得热爱。
有人说电影里冯齐稚嫩青涩的帅脸庞以及痞痞的坏让人着迷。
第一点我无比认同但打动我们的根本不是冯齐的那股痞。
如果让我来说,冯齐根本没有“坏坏的”这种味道,他是截然相反的是面对心上人手足无措的青涩与局促,偷偷瞥上一眼讲上了一句就会满脸涨红心花怒放的纯情。
打动我们的从来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帅脸蛋,而是真情在影片里的流露与呈现。
没有人能够拒绝直勾勾盯着你的眼睛说:姐姐做我的女朋友吧。
他渣吗?
说不清。
只是当冯齐站在交叉路口时他选择了一条更为平坦稳妥没了一些所谓爱情的滋养自己也能同样茁壮成长的自信桀骜除此之外还有一些自以为是的认定了自己必须担负起一些东西。
他自己往肩上放了太多,原以为卸下一些能更轻松却发现失去的是帮他一起扛起扁担的支撑。
每一个人都是冯齐。
谁能在漫长的一生之中不曾也不会做过错误的决定?
哪一个人的心头没有过日思夜想的人?
只不过冯齐的更深厚浓烈伴随了他别离之后的余生。
追求爱好像在这个世上成了一件奢侈的事,想起老舍说“情种只生在大富之家”。
谈爱好像总会不可得。
现在是2024年6月2日凌晨,思来想去,我还是决定写下看完这个电视剧的感受。
我是6月1日早上九点多醒来,打开抖音刷到的,看的是一个十多分钟的浓缩版,我起初以为只是一个普通的爱情剧,带着好奇的心理,看下去了,结果,泪却止不住地流,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明明我没有这样的感情经历,没有爱而不得执念,也许是唏嘘,不解两个相爱的人为什么因为世俗的原因,家庭的阻力不得已分开。
后来了解到,原来这是一个真实故事,是男主人公冯齐找到作家安顿自述,并要求以自己的真实姓名出版,以此向他的姐姐忏悔,希望姐姐能够看到这本书,知道他在忏悔。
我还找到了冯齐的采访稿以及一封他写给姐姐的道歉信,姐姐写给冯齐的第一封信。
看完,我又忍不住为这段遗憾的爱情流泪,包括现在。
冯齐,一名二十岁的小伙子,1992年,因为火车上的一见钟情,一年的书信来往,爱上了一个离异,带着孩子的,大他八岁的姐姐陈颜。
姐姐理智,认为自己不能耽误一个有前途的军校小伙子,在信中拒绝了冯齐的表白。
1994年下半年,冯齐坐了40多个小时的火车去她家找她,临走前当面表白,她还是忍心推开他。
也许是冯齐的坚定和用心动摇了姐姐的理智,最后,姐姐还是去了火车站台,两人自此确定关系。
后来,冯齐又去了一次姐姐的家乡,闽北,一个千年古镇。
在那里,姐姐带他去看她的女儿,两人开心地计划将来。
1994年底,姐姐去冯齐单位看他,团长委婉提醒冯齐要考虑自己的前途。
但冯齐不舍得姐姐,顶住压力,没有提分手,两人依旧在一起。
1995年春节,冯齐带姐姐回了山东德州老家,起初家人都很高兴,因为姐姐告诉了冯齐的妹妹自己离婚且离异的信息,冯齐父母从女儿的口中了解到这个信息,坚决不同意,所以也没有按照当地的习俗给第一次上门的姐姐红包。
但姐姐当时不知道,还憧憬着两人的未来。
后来父母也给姐姐打过电话,说冯齐年级还小,不到结婚的时候,也到部队找到团长,找冯齐劝说。
在前途和爱情之间,最终,冯齐艰难地选择了前途,虽然他不愿意承认,但他的心已经动摇,姐姐也察觉到了,虽然,冯齐嘴上让她不要多想。
1995年8月,在武汉出差,是冯齐和姐姐见的最后一面,他送了姐姐一件红色的大衣,也是最后一件送她的礼物。
又是在离别的车站,这次是冯齐送姐姐离开,是冯齐主动放弃了这段当时在火车上站了了40多个小时苦苦追寻到感情。
在车站,姐姐让他不要为难,如果还是不行,他们依然是姐弟。
最后一件礼物,那件红色的大衣被姐姐不小心落在了火车上,但是冯齐和姐姐的爱情是冯齐主动落下的。
1996年,冯齐与领导介绍的一位农村姑娘结了婚,在婚后的第四年,找到了作家安顿。
本来,我不想再哭一次,所以不想再找到原剧看。
终于,还是耐不住,去优酷找到了网友上传的原剧,意料之中地又哭了一遍,可是这次我知道我为什么哭。
冯齐和姐姐陈颜的故事让我知道,爱一个人的确是矛盾的,真的有人愿意用自己的一辈子去怀念,用未来的流言蜚语去为自己错过的人,为自己伤害过的人赎罪和道歉。
虽然,我以前相信世界上的确有人会不计较世俗的眼光,会坚定选择自己的爱人,但只存在我的相信中,我还没有见过真实的例子,冯齐和姐姐的爱情让我感动。
即使最后冯齐背弃了当初的诺言,但他以前的确是真心真意地和姐姐在一起,在那个时代,他身处的环境,我无法去批判他的选择。
后来,他也为当初的选择付出了代价,他失去了爱情,多年愧疚不安,就像他写的那些小说,男主人公结局都是凄惨的。
也不可否认,他的行为伤害了两个女人,他让自己的真实姓名出现在书中,即使这次的疯狂会波及家人。
可他不在乎了,他坚决要再疯狂一次,也许想把话说来,期待姐姐能看见,客观上,他的心也会好受些;也许,他想以这种方式惩罚自己,将自己的卑劣,背弃信义公之于众,接受世人的批判。
冯齐和姐姐的故事也让我失望。
相爱容易,相伴难,现实的阻碍,家庭的阻碍,会让感情难以继续,冯齐还是没有成为我理想中爱情中的男主角,没有排除万难,坚定选择自己的爱人。
他说自己就像一本书上所说:“在感情问题上,男人痴迷一时,女人痴迷一世,男同志当时可能是真的,但是经不住时间的考验。
”他说他可能就是这种。
我终于懂得,我是哭我太理想,那种为爱排除万难,愿意和你在一起的例子是我的理想中的爱情,也许世界上真的没有。
我是哭我自己遇不到我理想中纯粹的爱情。
因为我小时候发生的一些事情,致使至今我的右手在外形和功能上无法和常人一样,我始终不相信有人真的爱我到完全不介意的程度,因为要让我相信他不介意,是需要一遍又一遍坚定地告诉我,在行动上让我确信,向我证明。
谁会这么有毅力和耐心呢?
也许换做我,我自己都做不到,而且人心易变。
因为手的原因,我不敢谈恋爱,上一段短暂的感情也是我冲动之下的决定,冷静下来,还是选择了结束。
没有结果的事情,就不要让它开始好了。
无论是以前,还是以后,我都不想当冯齐,也不想成为姐姐陈颜。
我想,这辈子,我是体会不到刻骨铭心的爱情了,但是爱还有很多种,我会把自己养得很好。
我相信姐姐也是。
记于2024年6月2日 凌晨03:25
之后有时间会去把整个系列看一下。
窗帘从一小块到整个被风吹起来预示着冯齐袒露心声的历程。
剧中用了很多无意识的回溯,刚开始并没有留下地址但下一个镜头冯齐就收到信了,去影院陈把他介绍给同事的时候还是朋友马上就过渡到男友了。
冯齐让陈答应的那段,透着窗户外面是闲言碎语的家人是当时社会环境对这段关系的真实写照。
第二次合影的最后,两人的肩膀突然隔开了一段距离,也是分开的前兆。
第一次分别和最后一次分别,陈妍穿的是同一件毛衣。
记者去到冯齐的家里还毛衣,小男孩戴着军帽喊我要爸爸,不仅表明冯齐的选择是他的前途,还预示着冯齐以真实姓名发表文章对他家庭的后果,孩子也没能唤醒疏远家庭的冯齐。
剧的最后,陈妍出现在自己的家乡,她和她被许诺治病的孩子都没能走出当初男人嘴里所说的困境,墙上贴的也许就是记者出版的书,但对她来说都没用了,看见或不看见都没用。
火车上最先打招呼的是冯齐,一腔热血跑到陈妍家里的是冯齐,最先做出承诺许下未来的是冯齐,不在乎流言蜚语怎样中伤对方的也是冯齐,最后考虑前程的也是冯齐,当然了做出忏悔不顾家庭的也是冯齐。
其实,陈妍不是没有勇敢过,冯齐的妈妈打电话给陈妍后,陈妍并没有跟冯齐说,最后是冯齐犹豫不决的态度才让她真正放手。
两人在房间里朋友去找冯,冯齐因为一件小事说影响不好,坚决而果断,才是他真正的答案,那应该就是绞断最后一根绳子的剪子。
前些日子,为了打发去楼下洗衣房取衣服前的等待时光,我看了一部电影。
电影的名字很普通,叫《冯奇的忏悔》,电影的来历也很普通,昆明买碟时没零钱找,店主随便抓起一张塞进我包里的。
于是我对它毫无了解,因此我对它毫无期待。
我就这样不经意把它放进机器,看到屏幕上出现一个名叫冯奇的年轻军人,缓缓讲述纠缠他一生的负疚和忏悔。
看完后我的头脑一片空白,空白了有那么一段时间,象所有的往事都被抽空,所有的未来也被截断,人就那么被搁在一个时刻,陷入一片广大的茫然。
然后,我哭了,先是流出眼泪,继而不可遏制地嚎啕,那是一种荒谬但又理由十足地宣泄,不为具体什么人什么事,只是一场等待已久却迟迟未来的哭泣。
它终于来了,于是我把自己丢在里面,任由它摆布。
远离可以无理取闹的幼儿时代,成人的眼泪都被认为总应该是有理由的。
非要找出一个理由地话,那么我说:为我永远说不出口的忏悔。
为我永远也等不到的忏悔。
为你我终于在彼此的世界消失。
冯奇的忏悔,当然故事的主人公是冯奇。
网上搜寻才知道,这是以“中国情感口述实录”著称的女记者安顿第三本类似书籍《情证今生》中的一篇,由影坛著名夫妻档李少红、曾念平夫妇拍成系列电视电影,只是这回倒过来,一直在幕后的丈夫当起了导演;总在前台指挥的妻子隐于幕后作起了监制。
这部系列电影最大的卖点自然是安顿,因为片中的安顿由安顿本人扮演。
使得所有曾发生过的采访场景又半真半假地重复了一遍,这的确令人恍惚,安顿后来也说,每一个采访对象于她而言都是独一无二的,没人能够成为他们的代言人。
导演叫了开始之后,安顿迟迟不能进入状态,那个本名林申暂时叫冯奇的年轻人眉宇间也尽是凝重和一丝不易察觉的窘迫。
然后,安顿象以往任何一次采访一样打开采访机,对面前的人说:“你想说什么都可以,我们慢慢聊……”演员林申在这个时候抬起头来,声音仿佛哽咽在喉咙里:“我叫冯奇……”一切就这样开始,这是注定能开启很多人情感之门的过程。
两年前安顿在潍坊相处过整整两天的那个冯奇又回来了,那个时时刻刻在心底鞭打着自己、被负疚折磨一生的懦弱男人。
故事的重新讲述,也许远比故事本身更动人。
多年前,山东开往北京的列车上,冯奇邂逅了后来被他称作姐姐的美丽女子。
每一段普通的人生,都会跟一场小小的奇迹相遇,至少一场。
冯奇也不例外,他先是得到了一个姐姐,继而得到了一个通信的笔友,终于得到一株小小的、爱情萌芽。
这洋溢着幸福的嫩芽只管在冯奇心中碧绿,却不管它将会引发怎样的轩然大波。
年轻的心总是勇敢,误以为自己有能力保证任何一棵幼苗茁壮成长,他欣喜万状地向姐姐表白。
姐姐的心已然老去,她知道成长不仅意味着甜和幸福,更意味着的痛和危险,她的拒绝婉转而坚决。
两个人都很坚决,于是展开坚决的拉锯战。
年轻的冯奇对自己的爱如此有信心,觉得世上没有任何事能够阻止他对姐姐的爱,包括姐姐自己的拒绝。
这不是很正常吗,当你年轻到以为自己就是全世界的时候,是不会在乎、更不会承认有另外一个世界的,这世界其实轻易就能挫败你,它只是懒得动动手指头。
人需要再长大一点,才能明白。
年轻的冯奇等不及了,冬天休年假的时候,他没跟姐姐商量,就擅作主张踏上了去往姐姐家乡的列车。
四十多个小时没座位的艰辛旅程,冯奇始终面带微笑。
我觉得那是片中许多动人小场景中最动人的一个,我们时常会在身边看见不由自主傻笑的人,以后再遇见,别笑话,为他高兴吧,因为他正遭遇幸福。
不用说,深夜陌生人的突然造访,会给一个闭塞小镇带来何等轰动。
冯奇的到来,没得到期待中的突破,反陷于温吞水般的尴尬之中。
姐姐和她的家人热情礼貌地接待了他,这热情和礼貌象征一种无法拉近的距离。
一个年轻军人为追求一个离了婚有一个五岁女儿并且还比自己大八岁的妇人而来,这使他们的所到之处都是探究而闪烁的眼神,象一根根锋利却无形的针,用措不及防地刺痛提醒着:那无影无形无所不在、舆论和道德的力量。
这就是姐姐反反复复对冯奇强调,你还太小,你还不懂的,那个世界了。
姐姐说,没有你,我的生活中也许没有幸福,但我至少不会伤心;有了你,我就会有期盼,我就会失望,最终我会伤心。
我宁愿没有幸福也不愿伤心,你明白吗?!
冯奇当然不明白,可那时的他,以为自己明白。
他是那么有把握不会让姐姐伤心,只会让她幸福。
他的决心是那样真诚,为姐姐把明摆着的幸福弃之不顾而愤怒。
他终于决定离开,清晨陌生的站台上,对自己的失望让年轻的冯奇浑身无力,他说这种情绪是他所陌生的,他说他不知道,这种情绪以后将长久地伴随着他。
那一刻的失望是短暂地,姐姐终于赶到车站,愿意冒伤心的危险去求一次渺茫的幸福,在他的带领下。
故事越来越老套了,什么故事不老套啊,尤其关于爱情。
无非是爱,无非是不爱,无非是短暂的快乐和永远的遗憾。
接下来当然是两颗被幸福鼓涨的心无比地憧憬。
通信往来越发频密,期间冯奇考上军校,对未来有了更多把握。
他又去了趟姐姐的家乡,这回得到所有人完全地接纳,姐姐偷偷带他去看被前夫禁止探望的女儿,告诉冯奇这可爱的小女孩眼睛里长了东西,冯奇说,我们以后把她争回来一起生活,一定治好她的眼睛。
姐姐那时候的眼泪特别叫冯奇心动,也特别叫屏幕外的我心动。
当女人把全部希望寄托在一个男人身上的时候,是她最美丽的时刻,因为她再也没有保留把自己完全交付;也是她最悲伤的时刻,因为她再也没有能够交付的东西,从此她只能失望了。
姐姐最美丽的时刻,当时我们目睹了;姐姐最悲伤的时刻,后来我们证实了。
冯奇的转变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连冯奇自己都说不清。
带姐姐回家乡见父母一定是个关键,他以为自己足够坚决,以为自己会一直坚持,其实他已经动摇了,他只是还不能正视,他只是不肯承认。
紧接着,姐姐去过一次部队探望意外受伤的他,没有人说什么,但他却听出了每一个人的弦外之音。
连长家的那次谈话至关重要:表现、提干、前途,这些原以为是另一个世界的事情,寻了来。
自己心中珍视的世界和身外越来越不能忽视的世界,以为它们会相安无事,原来有可能发生冲突,仅仅是有可能,年轻的冯奇就动摇了。
跟前面一往无前的坚决形成鲜明对比,我们却很能够理解。
不是吗,生活永远会给胆敢轻视它强大的人们以教训,用一种任何人都无法狡辩的方式。
动摇来自我们内心,我们不战自败,谈什么英勇。
从连长家出来,冯奇在心里说:姐姐,我终于背叛了你!
姐姐其实什么都明白,短暂幸福过后,她就胆战心惊等待着,伤心的到来。
伤心总会到来的,作为对她重新鼓起希望必然地惩罚。
有这样思想准备的女人才会爱得无怨无悔,如姐姐那样。
他们后来又见了一面,冯奇去北京开会的时候,对自己的决心做了最后一次、垂死挣扎地试探和考验。
他其实不必这样,姐姐应约而来,是来告别的。
他们在天安门广场拍了唯一的合影,他们彼此留给对方最后的笑容,他们在勉强维持的幸福中强作欢颜熬完时光,之后分离。
一年。
两年。
永远。
于是,有了一个事业有成、婚姻美满、表情淡漠、内心煎熬的冯奇,多年后找到记者安顿,述说一场压抑多年的负疚,对一个女人的忏悔。
安顿说她尤其记得,访谈时,男人的眼泪,是一把一把从脸上抓下来的,那情景想来真是触目惊心。
我们原以为早就跟生活妥协和解,同流合污了。
竟然还有裸露着的伤口,执意不肯愈合,折磨我们拷问我们。
平静湖水的下面,尽是足以致命的暗流旋涡,它们一直都在。
据说这个男人要求安顿用真名发表他的忏悔,他这么做与其说为了弥补对姐姐的伤害,不如说是为了他自己的良心能得到最后解脱。
《冯齐的忏悔》结尾非常令人伤感,表情平静的女人拎着菜篮子经过巨幅海报,和她的淡漠相比,那海报上印着的书名格外荒谬,它叫《情证今生》。
我觉得这很矫情。
我更觉得矫情的,是安顿在剧中说的那段话,当年采访时放在心中没说出来后来在书中也被隐去,拍摄的时刻竟脱口而出,让现场每一个人都湿了眼睛:“如果我能出差到你恋人生活的那个小镇,我会去替你看望她,假装只是从那里经过的一个路人,找她要一杯水喝,看看她脸上是否有风霜的印记,是否有笑容……”这真的很矫情,哪怕我被这矫情所感动,还要这么说。
姐姐已经不需要什么忏悔了,她从来就没抱过希望,她只是从上天那里偷了一点幸福,上天收回去了,她便认命,如此而已。
冯奇的忏悔只是冯奇一个人的忏悔,与姐姐无关。
就象我们可能终生挚爱一人,却与这个人无关。
人是这样一种渴望热闹的孤独动物,从孤独中来往孤独中去,细想之下,没有一个时刻不孤独。
我感兴趣的不是忏悔本身,而是忏悔的由来,那至关重要,却又抓不住说不明的一刻。
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的心起了神秘的变化?
这一刻之前,我们无比坚决;这一刻之后,命运的判决降临。
于是想起多年前中央台放过的一部译制片,好象是部英国电影:城里的青年来到乡下,与乡下少女一见钟情,度过了短暂但充满激情的假期。
年轻的爱来势汹汹,回城前两人约定了一生之盟。
乡下少女顶着巨大压力和众人的嘲笑,不惜与家人决裂,穿上自己最好的衣服,如约在几天之后赶到城里,而城市青年也怀着迫切的心情等待。
其间他忙着要去邮局取一笔至关重要的汇款,这样他们未来的生活才会有起码的保障。
可事情就这么不顺利,先是查无此帐,要青年下午再来,下午又去,邮局还没开门,好不容易开门了,签名又有问题……总之诸多不顺。
焦急的心渐起微漾,当青年终于取到钱,赶往约定地点,一辆马车运送一面大镜子经过,正好挡住他的去路。
他看见女孩在路那边惶惶张望,可就是那最后的一点延迟,瞬间改变了他的心意。
少女只依稀仿佛看见青年的身影在镜中一闪,马车过去,路口空无一人。
就这样分离,再没见面。
印象里此片拍得细腻平淡,一如英国影片常有的风格。
约会那一整天城市青年心情的变化,都通过镜头很好地表现出来。
尤其那镜中一闪,微弱得几乎看不见,迅速得几乎不存在,我觉得,已经预见了他们的结局。
生活中有时会听见某个关于等待、坚如磐石的传说;耳闻目睹更多的故事,是被等待本身磨蚀、刹那地崩溃。
我们内心有一个连自己都无法察觉的黑洞,瞬息之间,吸进所有光线,心中漆黑一片。
年轻是残酷地,永远比我们想象中更为残酷,一切都源自那不识黑暗和危险、一味地乐观。
我知道,因为我曾经年轻过。
冯齐很爱陈颜会跨越千里站在绿皮火车四十小时不坐下去找她;陈颜在小镇很怕能压死人的闲言碎语冯齐就故意在她工作的地方帮忙。
但是陈颜打开心扉的时候在他家被非议的时候他要升职的时候他动摇了如果这时候领证过几年有个孩子什么流言蜚语自动没有。
后来听父母安排结婚娶了不爱的时候妻子经常忽略,果然得不到的就更加爱。
最让我遗憾的是两人性格非常互补可是那个年代小地方很出息的长子很难总是先考虑大家在顾忌自己小家,两人要是同龄遇到时机对就好了。
罗翔曾说:“你终会明白前途比爱情重要,你还会明白爱情比前途更难得,但最后你会明白,对的人,会站在你的前途里。
”
忏愧之后,即使时间倒流,冯齐的选择肯定还是一样的,因为他从始至终只是一个自私的人:一见钟情时,追了;威胁到事业和原生家庭时,放弃了;遇到一个可以照顾自己和工作的妻子时,即使不爱,也让她去照顾自己和家庭了;婚姻事业两不误了,完事了,心情不好,后悔了,又再去找作家倾诉了。这些行动,为了什么?都只是为了“自己”而已。“惭愧”有用吗?所谓“忏愧”,也只是为了他高高在上的自私可以被“姐姐”原谅罢了。再浓的情情爱爱,终是一阵穿堂风。亘古不变的真理:爱自己,为自己考虑,才永远不会输。
很完整的小故事 姐姐好美
惊艳
很像零几年的叙事风格
emmm,很难评。男人只是为了自己好过点。
这也有词条
姐姐没有觉得多美,弟弟真是青涩帅气得让人觉得拥有一段也足够
我一直在想姐弟恋的偶像剧应该拍,我没见过姐弟恋,不清楚什么样的姐弟恋好看。看了这个古早的剧,再也不会有这么含蓄和让人动容的剧或电影了。演的太真实细腻了。姐弟恋大概是涉世未深的弟弟遇到漂亮温柔知性的姐姐,一时冲动上头,执着真挚地喜欢,弟弟愣头青但明媚真诚且充满力量,但姐姐肯定知道这不过是孩子气的胡闹,但是因为喜欢,经过了反复的思想挣扎,不顾世俗,不顾偏见,不计后果地任由弟弟胡闹。然而她清楚的很,所有的承诺不过是当时当下氛围下的一时冲动,就像一盘沙不用吹就散了。尽管如此却依然深信他,把希望寄托在他身上,愿意等他。然而结果是非常明了的,连最简单的家人那一关都没过,弟弟就直接在挣扎中放弃了。姐姐不愿看他为难,自己主动放手了。这符合我对姐弟恋的认知,像烟花一样绚烂绽放后的凄美孤寂。
改成 冯齐的借口 差不多 不坚定和懦弱害了两个女人
两位演员太好了,特别是男主,之前从来没看过这位演员演的戏,自带故事感的眼神,很帅且演的不脱离生活,山东话特别亲切生活,男主自述的镜头感太好了,女主在关门后的那滴泪滴在了我心上,两人很相配,再说说故事,谈恋爱和结婚是两码事,我对影片中少年对初恋的执念其实是不太认同的,生活是向前看的,社会在发展,生活在改变,而人也不能停在原地,后来看到有人用朝花夕拾概括男主的感受,我也再次理解这个词的含义
传说中的同妻一般……但留下的都是无奈
喜欢那时的林申。这个故事直到现在也依旧在发生。呵呵,兵哥哥们。
最无辜的是冯奇的妻子,是冯齐的自私坑了两个女人,演员都演的很好,尤其是男女主。
这个男主五官很立体,脸上肉很贴着骨头,是我想瘦下来变成的脸。在小红书上推送的剧情速看了,是那种很典型的两个人反对世俗价值观的典型苦情爱情剧了,一种typical type。男主是山东好孝儿,不敢违背祖宗,也不敢丢了体制内好工作,因为他领导也和他谈话了,所以后面没有追爱成功。看了原作,也是真人真事,女主有俩小孩,其中一个小孩还有点眼睛毛病,男主还想和这个女主再生一个孩子,女主和男主都是蛮穷的家庭,男主有个部队工作,女主基本无业,外加三个小朋友,也是艰辛一家子。人在九十年代还可以靠考学弄好就业,男主农村人考到部队军校,我也很羡慕他捞了个好工作。
电影二创榜# #娱乐二创打卡计划#男人的承诺靠谱吗?强烈建议女人看一看的电影
男主的长相太戳我了
一直想看的一部电影,原来是一部单元剧里的两集。故事不错,拍得挺真实,林申最能拿得出手的作品之一。看了想看原著,原来我从前看过安顿的书。在中国,爱情可以只是两个人的事情,但婚姻是两条村子的事情。冯齐对不起两个女人。
姐姐,爱无力。
就是普通人的故事。
滞后的勇敢只会令当事人更受伤,滞后的绝不能称之为勇敢。若果不能放下念想就不应勉强自己去伤害更多人。(46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