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加利亚电影《荣耀时刻》正式定档,将于12月9日登陆全国艺术电影放映联盟专线与全国观众见面。
影片中,患有口吃的铁道工人灿科(斯特凡·德诺利博夫 Stefan Denolyubov 饰)在意外发现洒落在铁轨上的巨额钞票后,选择了报警。
精明强干的铁道部首席公关尤莉娅(玛吉塔·戈施瓦 Margita Gosheva 饰)决定炒作灿科拾金不昧的义举,扭转部门的公众形象。
表彰大会上,尤莉娅摘下灿科心爱的荣耀牌手表,却不小心将其遗失。
来自亡父的遗物被草率对待,灿科不遗余力地想要讨回“荣耀”;尤莉娅为了息事宁人不断敷衍搪塞,甚至不惜动用见不得人的手段......
《荣耀时刻》剧照《荣耀时刻》闪烁版预告:火车轨道上的意外巨款,始料未及的风波席卷而来本片由保加利亚导演克里斯蒂娜·戈洛佐娃(Kristina Grozeva)和佩塔尔·瓦查诺夫(Petar Valchanov)共同执导。
两位导演合作多年,在欧亚地区屡获赞誉。
本片中,他们通过冷峻老到的叙事手法,质朴贴切的现实主义摄影风格,将主人公灿科孤独但倔犟的内心世界展开在观众面前。
影片节奏张弛有度,在主人公灿科与公关主管尤莉娅的博弈中,构建出良知与规则相互对抗的故事空间。
片中的人性洞察深入且毒辣,具有很强的讽刺意味。
导演克里斯蒂娜·戈洛佐娃(Kristina Grozeva)
导演佩塔尔·瓦查诺夫(Petar Valchanov)《荣耀时刻》凭借过硬的艺术水准和深远的现实价值,入围多项国际电影节,如第69届洛迦诺电影节最佳影片金豹奖提名、第69届洛迦诺国际电影节唐吉诃德特别提名奖等。
同时,本片也曾在第7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北京展映单元与中国影迷见面。
《荣耀时刻》剧照此次《荣耀时刻》将借由“2021年中东欧国家优秀影片播映活动”的契机登陆全国艺术电影放映联盟专线,在中国的电影银幕上与观众产生更深层次的连结。
鲜明的类型语言,极强的普世性共鸣在电影中关照现实一直是中东欧电影的长项。
《荣耀时刻》承袭现实主义基调,对主人公有非常立体的人物设定。
片中的“老实人”灿科清贫却正直,是周围环境与社会现实下的局外人。
同时,他患有严重的口吃症。
《荣耀时刻》剧照:面对媒体的灿科几度“失语”同时,导演在标准的类型片人物设定之上,为我们营造了多层次的黑色喜剧氛围,将深刻的矛盾内核包裹在内。
影片节奏沉稳有序,情节推进张力十足:数个重要时刻来临,灿科却因为口吃变成“失语者”,面对公关部负责人尤莉娅的步步紧逼,灿科尽显窘迫。
后续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在此隐隐埋下线索。
由此,观众可以完整感受到始料未及的连锁反应如何一层层产生,人物间撕扯的张力如何指向最终的结局。
华语影坛优秀的现实主义代表作从《黑炮事件》到《求求你表扬我》,从《狗十三》到《暴裂无声》,中国电影观众对现实主义讽刺电影的需求一直存在。
人们期待看到生活中的两难困境在极具戏剧性的处理中形成对现实的映照。
在这样的语境下,《荣耀时刻》非常易于被中国观众理解和接受。
电影是不需要翻译的语言,相信中国的电影观众一定能从这样的故事中感受到强烈的情感共鸣。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由,但别再让老实人受苦著名导演让·雷诺阿的作品《游戏规则》中有一句著名的台词:“这个世界糟糕的地方就在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由。
” 在《荣耀时刻》鲜明的类型语言之外,道德困境的明显张力能带给观众很多思考。
《荣耀时刻》剧照:女主角尤莉娅,多面且生动的角色男主角灿科是一个被动的弱者,强势的尤莉娅自然站在对立的一面。
她雷厉风行,为了堵住灿科的嘴巴游走各方。
来自公关主管的职业责任感成为她最强的行为驱动力。
但这个高效又无情的女性又有着非常令人同情的一面:她受困于不孕不育,跟丈夫的关系也由此出现危机。
在这一点上,导演着墨丰富,也由人物清晰的心理变化动向发问于观众:职业责任感和良知,到底应该怎么选?
除此之外,片子其他人物的指代也是多元且丰富的:满心只想到金钱与利益的“小市民”、满眼只看得到新闻而忽视人的媒体、丑闻缠身时稍有运作就能扭亏为盈的游戏规则本身...... 在“老实人受苦”的主线之余,由这些讽刺所拼凑成的极简社会模型能够在精彩的观影体验之余带给观者非常多的思考。
《荣耀时刻》剧照:关照现实,也观照现实《荣耀时刻》是一部激烈又克制的影片,在现实主义的基础上,对其新分支——自然主义的表达方式做出了探索。
虽然两位导演对于保加利亚深刻的社会现实进行了如实描绘,但本片表达的核心着眼点并非是要激起人们对规则的愤恨。
两位导演意在细腻地刻画人,将一个老实人如何一步步被利用、被裹挟的全程呈现出来。
尽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由,但“老实人”灿科受苦的命运是否本可以避免?
欢迎各位观众去电影院寻找答案。
《荣耀时刻》剧照,别再让老实人受苦
一个铁路工人,在遇见一堆散落的钞票时,毫不动心,报警后成为交通系统的荣耀。
口吃的他,在出席表彰大会时,因奖品是一只手表,被要求除去他的旧手表,以便部长现场给他套上。
在被要求与部长沟通几句时,他轻声说出整个系统都在偷油的事情,部长要求他住口,并甩袖而去。
他悻悻而归,却发现自己的手表没有归还于他,而那只奖品表又走得太慢。
致电后,被多次敷衍,最后公关处长(女),拗不过他,换了一块同型号的手表给他。
当他发现不是他自己那块(自己那块有刻字),这块又走得太快。
他不依不饶,却再没有回复。
于是,他找到了一个以前留了名片给他的一个记者,应记者要求,在直播节目中,把部门偷油及手表的事,真实陈述了出来。
公关处长正在培育胚胎,看到这次直播,马上联系他,威胁他若不马上向部长道歉,否定直播里的话,马上拘捕他,他不为所动。
于是处长又联系警察,栽赃给他,说他当时在发现那笔钱的时候,自己留了一些。
他被带走,然后在警局得到提示,说只要向部长道歉,收回早上直播的话,可以不用坐牢。
他惦念着自己的兔子要喝水,就屈从了。
上次颁奖,他借了裤子,这次又借了摄影师的衬衫。
采访完毕,他回家时,遇到到了那些偷油的同事,不由分说,把他带上车。
当公关处长,在出席部长主持的部门工作会议时,突然看到路线工卧轨自杀的报道,心中一惊(还是有点良知),连忙联系报道的人,查询自杀工人姓名,未果。
她找了很多地方,喝了很多酒(全然不顾自己在培养胚胎),最后,睡在老公车里,醒来时,在车里找到了那块手表。
她,不知抱着什么心情,按响了铁路工人的门铃,许久,他出来了,满脸是伤,头发胡子已经剃掉,她战战兢兢递上那块表,说:“表找到了,给你。
”他没有说话,拿起一个扳手(类似),狠狠地向她砸去。
她,发出的凄厉的惨叫,而所有声音又马上淹没在,拐角处老公的汽车音乐中…… 现实中,有太多这样的事情,当你完成了她的任务之后,你的一切她毫不关心。
现实中,也有太多因小失大,一个疏忽就可能要你的命。
有些人在乎金钱,有些人却惦记兔子。
整部电影,节奏流畅,却时有压抑;不难理解,却又催人深思。
不可多得的人性佳作!
诚然,这部电影中保国交通部官员和警方一波接一波的骚操作给人一种强烈的似曾相识的既视感,但倘若因此就把它看作一部简单的社会现实主义批判题材,恐怕会显得有些浅薄与失之偏颇。
对于没有什么宗教方面背景知识的我看来,它和许多欧洲电影所乐于呈现和探讨的相类似,通过一个现实生活中的戏剧性事件,在故事中引出一场思想观念上的交锋与辩论,最终指向一个近乎无解的道德困境。
这个困境,在这部影片里,可以被解读为如何对待诚实与虚伪,这场交锋的双方,自然是口吃的底层护路工Tzanko,以及长袖善舞的交通部女公关Julia。
Tzanko所信封和秉持的价值观正如父亲传给他的那块手表:像指针一般精确,来不得半点虚伪与矫饰,以一种一以贯之的诚实对待身边的一切人一切事,黑即黑,白即白。
体现这种价值观最具代表性的一处细节是:尽管他被包装成了拾金不昧的英雄,但他从未否定过自己内心中的贪念(罪恶),在拾到第一张钞票时,他有过片刻的犹豫,而在面对警方的质问时,他也不讳言自己在现场拿走了150列弗据为己有。
但这种素朴到近乎可以被称为原始的价值观,在电影中却遭到了Tzanko周围众人接二连三的挑战,当与现代社会并无太多交集的Tzanko因为一场意外开始与旁人产生交集,他逐渐发现自己所信仰的诚实其实是站在了大多数人(也许仅有Julia的丈夫是个例外)的反面,基于以务实为前提的虚伪处事方式才是这个世界的主流。
交通部的摆拍授奖是一种欺骗(而这一欺骗恰恰来源于另一场欺骗,交通部的舞弊案),电视台的曝光也是一种欺骗(如果说交通部将Tzanko打造成一个并非见钱眼开的道德模范是一场欺骗,那么电视台为了所谓的正义和真相进行的引导式爆料,何尝不是另一种欺骗?
Tzanko的本义只是说出自己的想法与看到的事实,并非要成为模范或英雄),交通部为了平息舆论,联合警方对Tzanko的陷害,还是一场欺骗。
影片中主线外的另一条情节线非常值得注意,那就是女主角Julia在开展各种公关同时,也在忙于保留胚胎人工受孕。
如果说,故事的一边是Tzanko父子通过一块手表将一种人类天然的素朴价值观传承下来,另一边则是Julia夫妇以科技之名对造物主所设定的人类约定俗成繁衍规则的欺骗与背叛。
但是,Tzanko所信奉的价值观又真的是白璧无瑕,无懈可击的吗?
Tzanko在电视上被Kolev别有用心引导后的发言看似可以被定义为所谓的“不屈强权”“敢于直言”“坚守正义”,但事实又是怎样呢?
那个出现在报纸上的卧轨铁路工人是否源于真相曝光后的巨大压力?
那些在影片最后对Tzanko大打出手的工友,会不会因为他对坚持个人道德观念的偏执,无法继续揩油收入锐减甚至面临牢狱之灾?
基于一种道德评判层面正义所作出的选择,所收获的又一定全都是善良的果实吗?
这个无解的难题也许正对应了影片开放式的结尾,Tzanko与Julia,两种价值观的碰撞,谁对谁错永远分不出结果,但我们知道的是,在这场交锋中,两败俱伤才是几乎不可避免的最终结局。
善科是一个老男人,没有家庭、没有伴侣。
他的工作就是修理铁轨线路,用扳手扭紧螺母。
这天他吃完饭喂完兔子拿着扳手穿着工作服照例上班,沿路看见偷柴油的同事,他径直走开。
走着走着发现了纸币,一张,二张,然后一堆,喝了一大口水并用水淋湿头发之后他报警了。
故事开始。
影片的伊始先是手表的特写:昏暗的房里一名老男人打开电视机用勺吃着饭,电视里的新闻报道一直在放字幕在滚动,老男人显然很关注新闻。
我一直知道,底层对社会是关心的,比如公平公正。
镜头中的老男人洗完碗拿着扳手穿着工作服就出门了。
在昏暗的房里老男人拿着扳手有一组特写,这是一处精致的伏笔。
第一幕的最后电视里讲到放弃指控的画面时老男人用遥控器关掉了电视。
他不知道他成为了电视上那个男人。
电视机就定下了场景基调。
关于平民和政府部门的诉讼,还是放弃指控。
(用电视说话,定下故事节奏)凌乱到不堪入目却整洁的住所,吃完饭就去洗碗—仔细端详手表、给兔子按摩并喂食、换干净的水……这些细节勾勒老男人一个大致的印象,做事有原则有条理,他养的兔子就好像是他自己的写照,一丝阳光的照入,电视的采访报道依然官方情绪的存在,他拿着扳手就离开了。
同时,遇见同事偷柴油似乎又隐约地指示他是个孤僻乖戾的人。
公关尤利娅的出场,是关于胚胎。
席间电话不断,掌控全场。
俨然女强人形象。
但也是因为太忙,她总会分心,好像有忙不完的事。
她第一次出场的最后一句台词是:我们要让他成为英雄?
这是个伪命题。
公关尤利娅的老公说,一旦我给你打了针,我们就没回头路了,你确定要我打这一针吗,我想得到你的确认。
尤利娅二话不说,抢过针扎在腹部。
新闻报道之后,同事嘲笑他(这次嘲笑,坚定了他之后新闻上的告发)。
他气愤的回到家温柔的抚摸兔子喂食倒水。
夜晚,他掏出身上的物件,望着捡的150元发呆,脱下衣服关了灯。
黑暗持续了十来秒种。
再就是直播了。
直播前老男人脱裤子的时候,硬币撒了一地,他想捡被制止,还被问到你就没想过剪掉胡子吗,他说没有,我发誓。
众人一幅嫌弃的样子。
拿着裤子,别管硬币了。
对于新闻中心的人来说,收视率和热度才是需要关心的。
手边的事都可以放下,但老男人不行,因为这是他的生活,他一贯勤俭。
尤利娅依然在电话里指挥事情具体操作步骤,干练果断。
换好衣服来到现场,镜头给了科列夫一个特写。
显然他是尤利娅的对手,这为后面的报道埋下伏笔。
小男孩在台上成熟的演讲,老男人的手表被尤利娅拿走,老男人再三回头想要回来,被拒。
镜头给到戴手表的皮肤上一块太阳没晒到的白色印记,老男人轻抚。
英雄的待遇就是:奖励一块廉价的电子表。
本该是表彰老男人的拾金不昧,却转到部长拖鞋等桥段,最后给了部长很多闪光灯和掌声。
部长问老男人是不是用锤子工作,老男人回答扳手。
从这可以看出上层官员对下层一点都不了解,就算是工作细节,上层也不清楚明白。
部长问老男人可以问他问题,老男人说了工资又说了柴油的事部长回应他知道也会处理。
好像默认工资不发可以偷柴油这件事。
设计好的报道穿别人的衣服假装的微笑。
这就是新闻报道。
部长的最后一句台词是:我已经给总部写信了。
尤利娅:好像我周围的人都变迟钝了。
从这话可以看出她很清楚每一个人想要什么她能导演一切包括怎么走位鲜花什么时候给镜头多少秒到哪里剪辑下一个画面她都能找到重点。
但她唯独漏掉了,老男人的手表。
他说什么都行,很明显他是个傻逼。
这就是尤利娅对老男人的理解。
晚会结束他穿的别人裤子被别人要去手表也没个准确回复他站在卫生间里手足无措不知如何是好然后就回家去了。
之后就围绕手表展开,敷衍敷衍,明天明天,终于换来一个一样的但是没有刻字的不是他的手表。
公关部的举动没有任何怜悯示弱者的矫情在里面,简单粗暴,不留情面。
(多数情况下,示弱者的下场都是悲惨的)老男人只想要回自己的手表,结果被区别对待敷衍了事,于是他找到尤利娅的对手科列夫,第二次报道。
老男人的内心独白应该是这样:拿走我的表再给一个不是我的表给我这种行为对于老男人这种生来孤独缺关爱的人而言很可能是一种莫大的侮辱,按照老男人逻辑或许是这样解读的,“我TM难道已经可怜到需要你给我一个一样的表来打发我忽悠我这样的地步了吗?!
”)那不是一般的表,那是他爸留给他的唯一证明,是物证也是信仰。
所以第二次报道他畅所欲言,讲偷柴油讲廉价电子表讲拿走他的表给他另一个表。
然而反抗并没作用,更招致恶果。
尤利娅果断出击,封锁了网络,并要求老男人发道歉申明,老男人拒绝。
这就有了黑社会栽赃胁迫警察从中作梗老男人终于被迫低头,拍报道的时候更是设计背景还要换服装,镜头前的光鲜亮丽背后的真实没人探究,新闻工作者对底层的厌恶真情流露。
老男人终于如释重负,却没想到被揭发的同事群起而攻之。
果然,报道之后出现的问题的解决办法总是裁掉几个人用来息事宁人,但源头问题从没有解决。
之后尤利娅的胚胎成功,有一天她看到报纸说有一个线路工卧轨自杀(有一种可能就是被裁掉的人因为生活失去保障而现在自杀,因为最后老男人出现),她开始良心发现寻找老男人的消息并在汽车里发现老男人的手表。
决定送还于他。
最后结尾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尤利娅敲开门之后,看见一脸伤疤的郁闷老男人,片刻之后他拿起他的扳手。
(多数情况下,示弱者的下场都是悲惨的,在经历悲惨之后他们能选择的还有什么呢)而等在车里的男人独自等待着。
如果你们看过《低俗小说》,那一定会注意到里面引起一系列事件的金表。
同样是一块手表,在《荣耀时刻》里却引发了另一个出乎意料的连锁反应……一起来看看好莱坞时报是如何评论《荣耀时刻》这部电影的。
信息来源:好莱坞时报保加利亚电影人克里斯蒂娜·戈洛佐娃与佩塔尔·瓦查诺夫在他们的第二部剧情片《荣耀时刻》中,继续沿用了他们首部获奖作品《教训》(2014)中的主演。
《低俗小说》剧照如果你注意到《低俗小说》中那块臭名昭著的金表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你应该看一看《荣耀时刻》中的那块金表又带来了什么新的故事。
这部完成度高、表演精湛的保加利亚悲喜剧围绕一位见多识广的女公关和孤身一人的铁路工人展开,讲述了两人的生活是如何因一些极为不幸的原因交汇到一起的。
作为编剧兼导演克里斯蒂娜·戈洛佐娃与佩塔尔·瓦查诺夫的第二部剧情片,《荣耀时刻》这部同样聚焦于人性弱点与社会经济失衡的电影在洛迦诺电影节上首映。
他们在2014年的第一部作品《教训》在电影节获得了许多奖项。
随后,它在釜山、东京、安塔利亚和汉普顿(同时获得了最高奖项)多地的电影节上展映。
如果达内兄弟尝试拍这样的喜剧,这样的黑色喜剧,他们也许会构想出和戈洛佐娃和瓦查诺夫(联合编剧德绰·塔拉勒兹科夫)的电影中一样的场景。
在保加利亚的乡间,口吃的灿科(斯特凡·德诺利博夫 饰)是一名铁道线路工,终日为国家日益恶化的火车轨道系统拧紧螺栓。
一天清晨,他在执勤的过程中,意外发现洒落遍地的钞票,忠厚老实的他把这笔钱还给了当局,只偷偷留下了几张零钱。
与此同时,在保加利亚首都索非亚,尤莉娅(玛吉塔·戈施瓦 饰)是一个40岁的工作狂,负责保加利亚腐败的交通运输部的公关工作。
适逢弊案频传,更别提尤莉娅还在努力与她极为耐心的丈夫人工受孕。
她决定炒作灿科的英雄行为,以扳回政府的负面形象。
于是邀请灿科前往首都接受表彰,在闪光灯下微笑。
但尤莉娅的计划出现了严重纰漏。
因为表彰会上的奖品是一块全新的电子表,灿科被迫暂时取下他亡父送给他的俄罗斯“荣誉”(Slava)手表。
然而,尤莉娅意外弄丢了灿科心爱的旧表,这一错误最终影响了两人的生活,起初看起来这一切有一点啼笑皆非,就像是围观一出保加利亚的职场闹剧,但最后这场闹剧演变成挥之不去的阴霾笼罩在两个人物身上……影片中有几处戏剧性转折与惊喜,令人哭笑不得。
诙谐幽默,结构精巧是这两位导演一贯的拍摄特色。
这部影片中没有一刻会让人觉得是浪费的,或者之后没有交代清楚的。
《荣耀时刻》通过塑造两个极端对立的人物(公关专家 vs. 沉默寡言的老实人)描绘了一个欺骗与残酷泛滥的社会。
比如影片中尤莉娅的公关团队一直在嘲笑灿科的口吃,又比如也许除了灿科这个单纯的傻子以外,所有人都想着维护自己的脸面,包括一名调查记者——他似乎看上去很正义,但很快事实证明并非如此。
玛吉塔·戈施瓦和佩塔尔·瓦查诺夫都曾在《教训》中出演。
这次他们再次令观众深刻印象,他们饰演的两个角色有着相互冲突的需求与地位,但他们都为了得到想要的东西不惜一切代价。
就某种层面而言,尤莉娅和灿科分别代表了一个更大问题的两个侧面——这个问题无关乎他们各自的身份,而是与他们生活的地方有关。
他们在一个狗咬狗的世界里尽力生存,无力改变什么。
男男女女都只为自己考虑,在《荣耀时刻》中有些地方让人想起让·雷诺阿在《游戏规则》中的那句著名的台词:“这个世界糟糕的地方就在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由。
”
购票链接
强力推荐!
可以达到满分的片子 小人物与腐败 官僚机器及其喉舌的对抗 荒诞 戏剧性 十足 保加利亚这个出产吸血鬼的地儿 被欧洲称为第三世界的蛮荒之地 在后冷战时期的颓败和老百姓的无力挣扎一览无余 编剧导演摄影和演员全员在线 真的值得中国的电影人好好学习 最好看到沉默寡言的扳道工没有卧轨自杀而是奋起反抗 狠狠锤打了以绿茶婊为代表的官僚阶层 公关部 =遮羞布 换做我们的底层小人物 恐怕大部分会成为卧轨的那个
保加利亚黑色幽默讽刺小品,一部荒谬的现实主义批判力作。
过程充满了忧郁紧张感,男主是一个非常老实的结巴,只是想要回自己的手表,却被一路逼至性命垂危,女主饰演的公关角色可以把黑变白,看的人心里窝火,男主结巴的时候真的很想帮他说出来,电影两条主线穿插很不错,感谢不散观影团和和观映像,希望以后能有更多机会看这类题材的电影!!
原创 2017-04-01 瞧天r 北京国际电影节北京展映单元
许多经典影片中,如《守法公民》、《稻草狗》、《狗镇》、《亲切的金子》等,故事的主人公都在用自己的力量对抗着所谓的“规则”,但结局有喜有悲。
即将在北京国际电影节上展映的影片《我是布莱克》(2016)和《荣耀蚀刻》,(2016)也是两部同样主题的电影。
“映像英国”单元收录的热门影片《我是布莱克》在2016年的戛纳电影节上一举获得金棕榈大奖。
这部肯·洛奇导演的新作坚持着他对社会问题的一贯关注,质朴直白却更添温情。
59岁的木匠丹尼尔·布莱克心脏病突发,此后他必须听从医生的建议停止工作。
而医保专业人员却把他评估为“尚有工作能力”,这使他没了收入,也无法领取福利。
丹尼尔由此开始了漫长的申诉之路,在这期间,他还需要申请另一种“就业支持津贴”来维持自己的生活。
就是这样一个连鼠标都不会用的,填个网络申请表都面临着无数次“ERROR”的丹尼尔·布莱克,在英国的官僚体系中被当成皮球踢来踢去,却从始至终固执地和政府部门周旋,和繁琐的程序对抗。
片中有许多可笑又异常熟悉的情节。
比如,机构为布莱克安排了“如何快速使你的简历脱颖而出”的讲座,好像听完之后,你就能成为那2/325,成为C***A的正式员工一样。
即使这样,布莱克也从没停下过保全自身“体面”的努力,同时,对待与自己遭遇相似的凯蒂和她的孩子时,他也温柔而体贴。
不过,片中最富冲击力的一幕,甚至不是丹尼尔的反抗,而是凯蒂终于抵抗不了饥饿,在食品救助站里把拿到的罐头倒在手上狼吞虎咽。
这时我们才真的感受到,对于一个活在夹缝中的人,想保留一点尊严竟这么难。
小人物的遭遇都是相似的,人生的轨迹却各有各的不同。
在“一带一路”单元展映的保加利亚影片《荣耀蚀刻》中,铁道工赞科则因被卷入腐败的官僚体制,从英雄沦落成了罪犯。
赞科执勤时在铁道上发现了成山的纸币,老实的他立即报了警。
交通部首席公关尤莉娅是个十足的女强人,她为替交通部挽救民望,把赞科打造成了“道德模范”,给他办了颁奖典礼,却随手弄丢了赞科父亲留给他的手表。
赞科被相关部门利用完后,就没有任何价值了。
昨天还是英雄,今天却被当成了大麻烦踢来踢去,得不到任何回应。
而“被抛弃的英雄”的故事则被媒体抓住,用来抨击交通部,赞科又一次成为工具。
但人的尊严是不能被这样践踏的,最终,走投无路的赞科以惊人的方式为一切画上了结局。
而他仅仅是想“找回父亲的表”而已。
佩塔尔·瓦查诺夫和克里斯蒂娜·戈洛佐娃这对创作搭档,继大受好评的《教训》(2014)后,再次以精准的社会观察、犀利的剧本,正面批判人性与现实。
不同于《我是布莱克》通过朴实的生活细节将观众包裹进影片的情绪,《荣耀蚀刻》来得更为猛烈、有力。
面对着“您是否有严重排便失禁的情况?
”这种例行提问,布莱克已有明显的局促,自尊受到侵犯的尴尬从他的回答就可听出。
而穿着唯一一身西装来领奖的赞科,则被尤莉娅要求当着众人的面脱下裤子换上别人的。
尤莉娅自己换衣服时,却躲在了欧盟旗帜的后面,对比之下显出了十足的讽刺意味。
事实上,《荣耀》大量运用了相似场景的对比,其中的反差更加令人唏嘘。
无论是没裤子穿的“英雄”,还是固执的公民布莱克,都并没有要求更多的东西,他们仅仅是想被当成一个人而非“一只狗”,他们唯一想得到的就是尊严。
长按识别二维码 进入选座页面
中国电影资料馆第七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宣传团队撰稿 / 瞧天r编辑 / 郭 舟
来豆瓣那么多年,影评了上千条,长影评还是第一次,究其原因:主要是懒,二是想说的早就被人写了,还没人写的好。
为什么要把初次给本片呢?
首先本片太冷门,影评也太少,其次当然本片拍的实在太深刻,那就抛砖引玉一下,手机打字,大家多担待!
一,女主40没怀孕,很大一部分原因应该是因为酗酒,片中多次出现她藏在各处的酒和喝酒的画面。
二,女主私生活肯定不检点,拜托斯韦尔栽赃陷害时,对方提出的二人晚餐,毫不犹豫地答应,应该是惯犯了,开会拿酒时,下属在身后做下流动作大家也不以为然,可见淫乱成风。
三,片头新闻就预报了交通部有人低价买车厢,然后高价抛售的新闻,特赞科看完新闻去巡视铁路就发现了巨款。
感觉两者之前应该有联系。
四,特赞科善良,有爱心,没什么文化,年纪这么大还孤身一人,表是父亲留给他的唯一资产,估计工作也是顶替父亲上的班。
五,女主看到特赞科上电视,让律师恐吓不成,想都没想就找人栽赃,联想之前特赞科去交通部要表,结果女主在电话里扬言要逮捕他,应该这都是习惯成自然了。
六,交通部部长应该是和女主有一腿,而且暧昧关系很久了,估计公关部主任也是特意安排的。
结尾开记者招待会时女主迟到且打断部长发言也只是道歉即可就可以证明。
七,交通部官僚主义作风严重,电话里放音乐就是忙音,而门卫告诉他有可能是去吃中饭了。
电话本不容易查询,只有门卫才知道怎么找。
八,喜欢本片的朋友一直要看到最后,也就是把音乐全听完,导演有个小惊喜留在片终。
最失败的人设就是女主丈夫了,善良,体贴,温柔还非常有原则,其实在剧中设定的环境里应该不会现实存在,女主是个事业心极强的人,除非他丈夫是官二代或者富二代才符合女主的条件。
然而无论是什么二代,这个社会背景下都不应该是这种人设,有点失败。
李诞曾经说过(大致意思啊),在这个社会对自己自私一点不是什么坏事,关键时刻还要学会认怂,这样才能活的长久!
这个影片最最深刻的地方就是揭露人性。
特赞科因为人性拾金不昧,女主丈夫因为人性接了特赞科电话,而女主最后也是因为人性送表上门,结果呢?
人性一旦开始善良最终却收到更大的伤害,而且如此顺理成章,难道不让人害怕吗?
很惊喜在年末还能看到一部这样优秀的小语种片,你可以永远相信艺联发行的外语片。
要不是观影活动向影城要的排片,说不定不会有机会在银幕上看到这部电影。
是那种典型看完之后会让人emo的电影,想到过电影会很致郁,没想到效果这么好。
从影片中途主角命运的急转直下到后面的铁道员工卧轨新闻,再到影片的结尾直至演职人员表结束后的“彩蛋”都加深了影片压抑的结局。
影片占据了小语种影片的优势,拍摄手法更为大胆使得镜头语言更加精明。
表层的“荣耀”手表和深层的“荣耀”之路相呼应,电影所创造的普世价值和黑色喜剧的氛围形成了奇妙的化学反应,你甚至不难想象《荣耀时刻》的故事被其他国家翻拍成不同背景的影片。
电影打动我的的百分之八十都来自演员的冲击力,没想到一部小语种片的演员会如此的打动我,以至于想花时间去看下他们之前的作品,在看过电影后去查找演员的资料,不出所料的是两位演员果然都是保加利亚的国宝级演员。
一开始以为有些情节被删减过,但发现国外公映版和国内的片长一模一样。
不算是缺点,或许是二刷以至于多刷才能看懂的东西,就是电影里部分情节的连续性问题,单挑出来灿科在路边被妓女拉走的桥段,后面的剧情明明可以在这段上做很多冲突,导演却没这么做。
形式手法上让我想到娄烨,除了全片没配乐以外,更明显的是。。
你懂。。
镜头。。
抖。。
看过~
西方的通病
2021年——中东欧国家优秀影片播映活动,全国艺联的第三部,来自于保加利亚…故事其实也很简单,和《医者仁心》和《漫漫寻子路》不同的是也更可贵在这一次是双人视角,以三块手表为线索非常克制的徐徐展开…苍蝇,破屋,长长的胡子,沉默寡语,爱护小兔子,等给我们很形象的刻画出铁路员工的底层人民,他努力勤劳善良…而女主交通部公关司部长,如果以交通部的利益角度来看,她工作辛苦,认真,忙碌,同时四十多岁还要忙于为了生养小孩而胚胎养育…她也许虚伪,聪明,却某种程度也是体制内无奈的牺牲品和利益维护者…他们彼此几回交锋中,我不在像过去站在弱者角度愤青与痛恨,更多的是对世事的无奈,对体制远离大众和失灵的叹息,社会治理和利益协调困境而困惑!唯一有点不舒服的是镜头抖动太厉害了…
脏心烂肺的贪官污吏,说不出话的底层小民。
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
人们假意尊称他为榜样,却在背后笑他口吃。政府给他颁发奖章,却在事后弄丢手表。道德的手纸擦不净腋下虚伪的汗,作秀的裤子套不上冷血的腿。拾得巨款上交国家,仍领不到应得的薪水,分裂的胚胎下,一边制造生命,一边杀死生命。手腕上的表带痕,下巴上的胡茬印,时刻提醒他当不了英雄,只能是个结巴。
3.5+其实规矩,这种连道德模范都拍的电影怎么跟战狼2角力,况且,保加利亚“人渣”虽远必诛啊
一箱钱引发的血案~电影院太热了~
相當成熟兼具批判性的作品,又有點達頓兄弟的人性哉問,劇本小而精幹,各方面皆在水準上的優秀作品。
我内心希望他砍了她,但我知道他不会
3.5;小人物成为国家机器和媒体操纵的工具,富有特色的题材,支线略散。
最后结巴的巡道员负责 全场笑点,最终又在结局处成为了爆 点担当,将黑色幽默进行到底。
小人物的无力。。可以说是近期最佳了
跟找孩子那部好像其实,不同的是这部是寡佬,最后最终都被逼得抄家伙泻火了。片尾字幕走完有女主老公下车关门声,自己继续想像吧,三文治啊人类。
一位“刁民”的诞生。老实巴交,却被轻慢、利用、侮辱和构陷。不是爽片,看得人无比震怒与心塞,却又真实得很。
实在太慢,半个小时两句话的剧情硬是拍成一个半小时,砍成半小时说不定可以给4分。
"重生之老胡成为保加利亚美女这回事"...结尾的假救赎真是...
工人诗歌等不来厕所的裤子,提词截句,栽赃念稿,只想拿回父亲的手表和喂喂兔子。无论冷漠官媒亦或异见领袖,小老百姓都只是齿轮与道具;结局很反套路,不错
失语的状态感同身受,原来长大也不会变好。
贫穷的老铁道巡检工,有一块父亲刻字给自己的手表,多年深知交通部门基层腐败,偷燃料等。一天巡检发现大量钞票,报警。交通部负责公关的霸道工作狂女主和丈夫准备冷冻胚胎,借此事大肆宣扬交通部的高尚作风,部长接见并颁给巡检工一块手表,现场女主把巡检工的旧表摘下,巡检工和部长反映拖欠工资和腐败问题,部长有意遮掩,酒会上认识一个记者。巡检工发现新表不准要回旧表,没人理,费尽周折找女主,敷衍了事,找一块一样的给巡检工,巡检工继续找就没人管了。巡检工找记者做了一期节目说系统里腐败问题,女主动用情人黑白关系摆平此事。警察来巡检工家,栽赃私留捡的钱,逮捕威胁。但和部长道歉就作罢,照做,回家被人绑架。女主看新闻一个巡检工卧轨,慌了,回去找表,喝醉在丈夫车上找到。给送回,巡检工没死但被暴打,没接手表而举起了铁路扳手。